《大学》读书笔记_第1页
《大学》读书笔记_第2页
《大学》读书笔记_第3页
《大学》读书笔记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读后感 要传道,教师首先就要读大学,读懂“大学之道”、“大学之德”。 诸如大学这些古老的经典,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分享 知识、经验的结果。它言简意赅,却在精练之中蕴涵大智慧。我们的老师需要时 时阅读这些经典,领悟其中的智慧,并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之。如此才能让学生 于日常生活中耳熏目染, 潜移默化, 日积月累间养成美好的德性, 成长为健全的 人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 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 以及做学问的 最高境界。 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 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 学问在于明辨世 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 为天下人树立榜样。 “君子动而世为

2、天下道, 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作为儒家经典,大学很突出地表现了儒家思想体系中两个很有意思的概 念,一个是圣人的问题,一个是家邦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与大学开篇的“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想呼应,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回答了儒 学要让个人变成什么样和儒学要让社会变成什么样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也正 是它们,支撑起了整个儒学大厦。 现在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谈论儒学, 其出发点 与最终的落脚点都必然与之密切关联。 现在我们说的圣人已经基本上全部是儒家的圣人了,但是在几千年前的春 秋战国时期, 不同的学派对理想中的圣人却有着千差万别的描述。 庄子在逍遥 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

3、功,圣人无名” ,这与儒家经世致用,知其不可为 而为之的思想几乎是南辕北辙,而大学中几乎没有“圣人”二字,但是它仍 然对一些可能构成圣人思想的品质做了描述,如“所谓诚其意者,无自欺也,如 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股君子必慎其独也”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 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君子不成家而成教于国”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 诸己而后非诸人”“仁人能爱人,能恶人”,这些话虽然描述的是君子和仁人,但 是撇开具体的学术概念来看, 它们都或多或少地从侧面描述着一幅所谓圣人的画 像。但是儒家在刻画本派别圣人的时候并没有可以地将他们表述成无所不能的 神,它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圣人也有喜怒哀乐,

4、他们“能爱人,能恶人” ,就 拿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来说,前者曾在梦不到周公时哀叹“吾不济矣” ,也会在 河床上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其俗世化的一面跃然纸上,而后者曾在 拜见粱襄王后对别人说 “望之不似人君”,如此坦然直率,更非想象中所谓的 “圣 人”特有的呆木古板。 而从另一个方面,这些在精神领域带领众人的人除了感召能力之外,还必 须具备一些另外一些特质, 这些也是构建圣人的基本要素。 大学中提到了“亡 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以及“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虽然这些话分别 描述的是晋文公和楚国, 但其中的仁亲与良善却是儒家极为推崇的道德品质。 众 所周知,儒家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一

5、个字就是“仁” ,孔子曾经说过“道二,仁 与不仁而已矣”,孟子中也提到了“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 播其恶于众也”,朱子也在注解中提到“当有仁心仁闻以行先王之道,而君臣又 各任其责也” 的话。它们虽然生存年代相差很大, 但是对仁爱学说的继承却是一 以贯之,这充分说明仁爱已经成为儒家圣人的一个固有标签。 儒家一直强调这种以己推人、 由近及远的社会认知原则, 和它的个人观有关。 儒 家推崇的个人观并不是只看重自我权, 而表现为对一种个人关系的理解。 如今人 们常以为只要言及个人关系, 就意味着放弃个人的需要, 这种认知是偏颇的。 到 大学明确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其实

6、在这里,家庭体 现的也是一种个人权利, 而国家被想象成是一个扩大的家庭。 儒家强调这种家国 的认知原则, 和中国人对血缘情感的看重也有关, 与西方宗教国家认为个人生命 和价值均来自宗教的家庭契约观完全不同。 现代社会, 对仁爱的关注, 远远超过了对家国的关注, 我们惯常的思维往往 会将国与家分开来考虑, 或者认为一家之祸福, 决定于一国之祸福。 事是并非如 此,在儒家思想中,家没有弱势到为国所决定的程度。孟子在描述王道之治时, 说的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7、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些其实都是简单的家庭生活,但 是其中所蕴含的则是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儒家观念中,家往往庇佑着个人, 并且成为个人为天下苍生谋福的最初动 力源泉。这样以来,家便成为王道之始, 然后传递于个人, 最后推行到天下。大 学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治国在齐家”,都突出地表现了这一思 想。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想要在现代社会中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与当今 社会显示相结合。 这并不意味这它要与现实妥协, 更不是放弃传承了几千年的儒 家宗旨,但是扎根于现实,并且可以指导现实是一个优秀学说所必须具有的特点。 而大学中所体现的圣人思想与家国学说与时下广泛开展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

8、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积极的呼应关系。 从这一点上来看, 儒家学说的重要意 义,远远没有被完全发掘出来,斯后世来如我辈者,当需努力为往圣继绝学。 儒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占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对我们民族的政 治、经济、道德乃至思想方式、生活习惯都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大学 一篇,是先秦政治学说的思想纲领, 同时也表现了儒家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自我 修炼。大学本为礼记中的一篇,朱子取大学和中庸 、论语、孟 子为四书,并且为其注释,成为此后官方正统教育的基本经典。读罢大学 , 我从中体悟到了 “修身”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也学到了一些“修身”的思想方法。 首先,我认为大学是以“明明德”为本

9、,因此“明明德”便是修身的目 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大学)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从此看来,大学提倡“修身” ,就是为了最终能够使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其次,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都是修身的成果,或者说,修身的结果要具 体体现在家齐、国治、天下平上。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

10、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功名阶段。修身是中枢环节,往前是心 灵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养阶段,修身是前四者的发展终点;往后是行 为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阶段,修身是后三者的发展起点。所以说, “正 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 ”“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 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 ” 又说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的顺序就强调了 我们应该先做到修身, 正如一叶知秋, 以小见大, 自身品德

11、修养不好何以谈治国 平天下。至于齐家,现在社会上的“小三” 、“裸婚”等等和婚姻有关的话题越来 越多,有人扩大了婚姻的问题,像围城 ,结婚后就像把自己围在一座城里, 那不只是方鸿渐的婚姻情况, 更多的成了很多人的写照, 但是爱情还是依旧美好 的,家庭也是幸福大于烦恼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让的处事方式古人 比我们现代人看的更透彻, 因为他们懂得以修身为本。 懂得明明德, 懂得何为薄 厚。虽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 ,但我们仍需更好地修身然后 也可以更好地齐家,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齐家才能治国, 而治国才能平天下。 第三,既然修身的目标是造就光辉俊杰的

12、思想人格,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实践 “修身”呢?我认为, 人因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努力发展自己的自控 意志,以修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性。修养的关键,则是诚意而慎独,不断坚定自己 的为善的意向,特别是在独处时尤要谨慎,不得放松意志。另外,我们应该有一 个求是务实的处世态度,我想,这同时也是“格物致知”的要求。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正体现了这样的态度。格物就是“穷至事物之理, 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致知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大学章句)。大学认为格物致知是用心灵去接近和推究事物, 使人的认知 发挥出来,显露出来,使“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

13、”(大 学章句)。这其实是要丰富和完善自己对事理 (主要是道德意义上的事理) 的认 识,为下一步情感和意志上的诚意、正心奠定认知上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朱熹说: “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大学章句)除 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有忧国忧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忧国忧民的意识是以积极进取的 方式消除国家和民众的忧患,而不是消极地以观念的方式对忧患意识进行精神上 的解构。齐家、治国、平天下、亲民等等修身的功业无一不是这种“出世”意识 的要求和结果。 第四,“修身”在当今社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修身注重个人品德的自我 修炼,自律,是使人成为人才的前提,它的目的是使个体的人具有人类中先进人

14、物共有的精、气、神;它不是束缚封闭,而是修身正心,它使人不断改正缺点和 错误,成为完善的操守正直的人;它也是是为人为官为政的根本,它要求做到慎 微、慎欲、慎交、慎独、慎权,靠人格的力量和道德的典范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 和尊敬。自律是做人之本,也是立身之本,更是一种美德。所谓“格物致知”, 就是要求人们在学习和工作当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修身以忧国爱民为基础, 建功立业为手段,弘扬美德为终极目标,与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思想是完全一致 的。要把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强国, 需要当今 的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忧

15、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儒家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要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 从“修身”做起,所以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虽然有人认为社会经济的决定力量超过道德的教化力量,但是,修身仍然有巨大 的能动作用。人不应把自己变成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奴隶,人应当用自己创造 的物质经济成果来为净化人的生活环境, 提升人的道德品格服务。修养将使人自 觉到这一点。物质文明越发达,精神文明就越重要,自我修养也就越不可缺少。 作一名大学生,时时刻刻注意修身养性,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

16、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此句之深刻,将大学之目的与过程精辟概括。抛开现实因素不谈, 一个人之所以需要去读书与经历, 其修身意义之在,便是追求大善之智慧。不断 的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真善美品质的人。 但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止而 定,定而静,静而安,安而虑,虑而得。大家回想一下,每个人在沉淀的时候总 是最为静美的,每个人在遇到困境时候最能让心灵去思考的,因为只有在这些时 候,我们才会遇见最真实的自己,我们才会卸去尘世的铅华打开自己的心灵, 通 往至善之道。我们来到了大学,虽然和古代的“大学 ”不同,但是我们不就是要 在大学里学做“大人”求“大道”吗?高中以前我们

17、被父母老师严格的管着,我 们按部就班的做事情,一切都是别人安排好了我们照着做。 大学一个相对自由的 学习平台,我们就要培养独立的人格精神,修养自我,成为一个有灵魂有精神的 人。现在,在大学里,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有多少呢?心里想要的总是太多, 结果离自己的目标会越来越远。修身、做学问却被许多事诱惑着、阻碍着。如果 我们不懂得大学之道,不懂得独善其身,代价将是我们的梦想,一个人活着如果 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岂不是要白走一遭吗?我们要对学习的对象有整体性认识,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怎么做人,做一个追求至善的人,而不是简单地追求 现在所谓“成功”的人。成功都是被别人定义的。凡事物都有本末,要明白这个 本末,革新自己,让浮躁的心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常 常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