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二分册历史知识点爆全!new_第1页
高中第二分册历史知识点爆全!new_第2页
高中第二分册历史知识点爆全!new_第3页
高中第二分册历史知识点爆全!new_第4页
高中第二分册历史知识点爆全!new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分册第1课 中华民族的起源1、原始农耕:(1)原始农耕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营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2)姜寨遗址的特征(早期农耕聚落的典型):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3)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4)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

2、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2、中华民族的起源:(1)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神话传说.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得以保留传承的。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1)夏王朝: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建夏,“公天下”的禅让制被“家天下”的世袭制所取代。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2)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已设官分职,

3、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2、二里头遗址与夏史探究:(1)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和居民的经济生活: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经很明显。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2)从传世文献和考古看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在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迹。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经很明显。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与礼记礼运中记载的“礼仪以为纪”相

4、吻合。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1、内外服制:(1)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2)内外服制的内容:商王朝国家的体制,有“内服”和“外服”的区分。“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大体位于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外服”则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2、青铜时代(1)司母戊鼎:商代青铜器代表。(2)商朝青铜器的特征: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主要是礼器,用于

5、礼典、祭祀,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3)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4)二重证据法:考古和文献相互印证(王国维)。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1、封邦建国:(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2)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帮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

6、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2、周公“制礼作乐”:(1)周公的政绩:周公辅政,拥立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制礼作乐。(2)礼乐文化的内容:礼起源于先民习俗,后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乐为舞乐、史诗。周公制礼作乐,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并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社会变革1、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

7、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1)主要内容经济上:A、内容:a新生产力的提高: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使用(参见P18插图:战国时期的四种农具);b奖励农耕军功政策的实施c私人手工业和商业的活跃B、意义:a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大片的生地被开垦,列国纷争多以争夺土地为目标。b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这两种人,后来构成封建社会的统治与被统治阶级)c整个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政治上:各国实行变法,战国时达到高潮。A、背景: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B、目

8、标:富国强兵C、内容:贬废无能旧贵族,起用贤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对官吏、行政、财政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二、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1、背景:(1)政治体制的改革,引起社会的转型;(2)列国经济实力的增长;(3)文化人士的活跃,“士”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对变革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主要学派:主要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儒家孔子以礼和仁为核心孟子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旬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法家韩非子法治,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理论道家老子无为而治,朴素辩

9、证法思想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1、战国七雄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趋剧烈,强国不断拓展国土,弱国则摆脱不了被兼并的命运,最终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战争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商鞅变法(1)时间:秦孝公即位后(2)背景内乱不止、国势日弱、被动挨打(3)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4)内容废井田、废世卿世禄、奖农耕、建县制、什伍连坐(5)作用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3、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二、

10、皇帝与中央集权制1、建立的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2、内容(1)皇帝制(2)中央官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下设廷尉、治粟内史,均受制于皇帝(3)郡县制(地方)结构:郡辖县,县辖乡、里,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基层属吏职权颇重3、巩固的措施(1)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2)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畅通(3)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4)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5)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4、意义:秦创立的中央集权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体制的蓝本。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一、秦的暴政秦短命而亡的原因:1、秦的暴政

11、超出社会承受能力(1)统治者滥用民力(2)秦律繁多严酷(3)赋役沉重2、秦沿用打天下治理天下的经验不适应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1)重功利、恃酷法(2)社会矛盾激化3、统治者的内讧加速秦的灭亡(1)宫廷争斗(2)互相杀戮二、第一次农民起义1、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原因和结果(1)时间公元前209年(2)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戍边误期(3)结果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反秦起义闻风而动,六国贵族后裔也纷纷拥兵称王。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2、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楚汉战争: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主要人物:刘邦、项羽结果: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

12、,史称“西汉”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一、汉承秦制1、吴楚七国之乱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于是,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时间:汉景帝时期;根源:封国实力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结果:周亚夫派兵东征,最终平定)2、汉承秦制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1)背景:政局初定,百废待兴(2)内容:在继承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基础上,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A、中央:皇帝制、中央官制B、地方:郡县制和分封制(郡国并行制)(3)特点:宽简疏缓(4)影响A、

13、政局稳定、国力恢复增强B、分封制使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激化:吴楚七国之乱二、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1、汉初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1)黄老思想与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一致;(2)黄老思想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一致;(3)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发展。2、文景之治的内容(1)时间: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2)内容:A、经济上:轻徭薄赋,以农为本,减田租(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B、政治上:省刑约法,废除秦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3)作用: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

14、乐其业”的社会景象。第9课 汉武帝时代(1)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有为”的表现:加强皇权,裁抑相权,启用亲信近臣组成的决策核心,称“内朝”或“中朝”。创设刺史制度,监察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王国的权力。(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和实质:内容:采纳董仲舒等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学术“罢黜”在官学之外。实质:加强思想控制,为巩固统治服务。第10课 东汉的兴衰(1)“光武中兴”: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史称东汉。(2)东汉的衰败:东汉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和多股政治力量的角逐。膨

15、胀:土地兼并行为越来越严重。大庄园里有大量的依附农民,还组建了“家兵”等私人武装。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权。角逐:地方豪强势力、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第11课 割据与分立(1)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官渡之战)曹操与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曹军战败,三国鼎立格局基本形成。三国鼎立格局基本形成: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229年孙权建立孙吴,定都建业。(2)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北方人口的南移,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举

16、措:A、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农业;B、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C、致力于开发少数民族聚居地(南中八郡),改变落后状况,促进民族融合。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措施:发展农业、手工业;迫使山越族从山中迁出与平原地区的汉族农民同居共耕。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一、北朝和南朝五胡: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少数民族。南北政权的更替: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A、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B、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粪肥精耕的实行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皆表明农业

17、技术的长足进步。C、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D、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二、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背景:A: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加速了民族融合。B:北方少数民族已经认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文化。C:孝文帝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仿照汉制,向汉学习。措施:A政治上: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制定俸禄制度,惩治贪赃的规定。B经济上:推行“均田制”。C全面推行汉化政策。(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仿效汉体制改官制和律令,尊孔,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D、迁都洛阳意义:A、加快民族融

18、合进程B、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C、在生活习俗等方面双方互为影响。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隋朝的建立: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唐朝的建立: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与实质:内容: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六部制规定: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实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科举制度:A、在唐朝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试难度也最大。B、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秦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