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防护知识培训_第1页
放射性防护知识培训_第2页
放射性防护知识培训_第3页
放射性防护知识培训_第4页
放射性防护知识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放射卫生防护培训,主要内容,一、放射性基础知识 1、基础概念 2、射线分类及危害 3、常用的辐射量及单位 二、放射卫生法规 1、职业病防治法 2001年 国务院令60号 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52号) 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 3、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号 4、放射事故管理规定 (卫生部、公安部发布) 5、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17号) 三、放射源保存、运输等有关规定,1.基础概念,放射性 指物质自发地放出射线的性质 放射性同位素 某些元素中发生衰变的同位素(三个重要特点:1、能自发的放出射线,

2、常见的有、三种射线。2、有一定的半衰期T12。) 同位素分为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两种。 辐射源 能发射致电离辐射的装置或物质,1.基础概念,密封源 一种密封在包壳或紧密覆盖层里的放射源 非密封源 不是密封源的放射源 放射工作人员 所从事的本职工作属于放射工作的人员,2.射线分类及危害,射线 就是带有两个正电荷和质量树等于4的氦原子核,通过物质时,它与物质的原子相互作用,使其电离。 射线无危险性,离人体10-20厘米的地方或由纸、铝、玻璃或其它材料支撑的最简单屏蔽,就足以全部吸收。 射线 实际上是高速运行的电子流,它是原子核内一个中子变成质子时放出一个带负电的电子。 射线应用专门的屏蔽或增加离开辐

3、射源的距离都能避免粒子的外部照射,2.射线分类及危害,射线 是原子核内释放出来的高能光子流,是核从高能级越迁至低能级或基极时放射出的电磁辐射,及电磁波。 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达几百米。它的穿透能力很大。 比射线 大50100倍 比射线 大10000倍 外照射时,需要有密度大的材料制成的特殊防护装置,2.射线分类及危害,中子 是从原子核中发射出来的不带电荷的粒子。 中子象射线一样,具有强大的穿透能力。 使用中子源时,工作人员可能遭到外照射。 对它的防护必须采用由含氢、硼或特殊金属比例很高的材料来支撑屏敝物,不同射线的穿透能力,2.射线分类及危害,放射线的危害,危害机理: X、 射线及其它带电或不带

4、电粒子作用于组成人体的原子,引起电离或激发,使人体中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分子,DNA分子和酶) 的结构破坏,进一步影响组织或器官的正常功能,严重时导致机体死亡,2.射线分类及危害,放射线的危害,确定性效应:其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有关的效应;有剂量阈值; 随机性效应:其发生的几率与剂量大小有关的效应;无剂量阈值; 遗传效应:辐射所致的显现在受照者后代身上的有害效应,2.射线分类及危害,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手段,时间防护 距离防护 屏蔽防护,放射性标志,放射性同位素可根据需要制成放射源,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一直放射出射线,射线装置只有在通电状态下产生射线,放射性活度(A)又叫强度 表征放射性核素强度

5、特征的物理量。 物理意义是在单位时间间隔内核素的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数目。 国际制单位是贝克(Bq), 1 Bq=1次衰变/秒=2.703X10-11 Ci 。 原用单位是居里(Ci) 1 Ci=3.7X1010 Bq (次衰变/秒,3、常用的辐射量及其单位,照射量(X) 照射量是表征X射线或伽码射线与空气相互作用使空气电离时产生电离大小的物理量,用于描述X射线或伽码射线辐射场的性质。只适用于几千电子伏到3兆电子伏的X射线和伽码射线。 照射量的国际制单位是库仑每千克, Ckg-1 ; 原来的单位是伦琴,R。 1 R=2.58x10-4 Ckg-1,3、常用的辐射量及其单位,吸收剂量(D) 吸收剂量

6、是当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用来表示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其概念适用于任何电离辐射、任何物质。 国际制单位是焦耳每千克,Jkg-1 ; 专用名称是戈瑞,Gy。 原来的单位是拉德,rad。 1 Gy =100 rad,3、常用的辐射量及其单位,有效剂量 (H) 有效剂量是用适当的修正因数对吸收剂量进行加权,以便更好地和辐射所引起的有害效应相联系的物理量。 H=DQN D,吸收剂量; Q,品质因数,是估计辐射效应的因子; N,其它修正系数的乘积,ICRP指定为1。 Q值与射线种类有关,3、常用的辐射量及其单位,辐射量用途比较,活度:表示放射源的强度,照射量:X、伽瑪射线的量,吸

7、收剂量:物体吸收的能量,有效剂量:与射线种类及危害相联系,放射卫生工作的主要法律、法规,职业病防治法 2001年 国务院令60号 与职业病防治法相配套的法规目前有 -国务院第44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 -卫生部第17号令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 -卫生部第18号令放射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卫生管理办法 -卫生部、公安部第16号令放射事故管理规定 -卫生部第52号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二、放射卫生法规与标准,放射卫生法规框架,二、放射卫生法规与标准,1、放射卫生标准有多种分类方式:按其标准发生作用的范围或标准的审批权限,分为: 国家标准 专业标准 地方标准 企业标准,二、放

8、射卫生标准,2、放射卫生标准按其性质和使用范围共分6类: (一)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二)职业照射的防护标准 (三)公众照射的防护标准 (四)医疗照射的防护标准 (五)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六)监测规范和方法标准,一)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 GB 18871-2002 ) 用于X、线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剂量转换因 子(GB11712-89) 不同年龄公众成员的放射性核素的ALI值(GB/T16142-1995)等为剂量估算提供基本参数的标准也属于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二、放射卫生法规与标准,二)职业照射的防护标准,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

9、17- 2002) 工业Y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32- 2002) 油(汽)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 (GBZ142-2002) 油(汽)田测井非密封型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 (GBZ118-2002,二、放射卫生法规与标准,三)放射病诊断标准,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96-2002)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 GBZ104-2002 )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 GBZ105-2002 )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GBZ106-2002 )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 ( GBZ101-2002 )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 GBZ67-2002) 职业性放射性

10、疾病诊断标准 (总则)等,二、放射卫生法规与标准,主要管理对象及范围,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放射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放射工作单位,生产、销售和进口企业,事故业主,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放射防护器材、含放射性产品,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装置事故,二、放射卫生法规与标准,主要管理对象及范围,钴-60、铯-137铱-192等放射性同位素及含源设备;X射线机等射线发生装置,铅玻璃、铅橡胶制品、防护门窗等屏蔽器材;建材、磷肥、烟雾报警器、伴生X射线的电器产品等,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放射防护器材、含放射性产品,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装置发生的事故,放射源丢失、被盗事故,

11、超剂量照射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二、放射卫生法规与标准,部分法规、标准简介,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52号) 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 ) 2003年4月1日实施 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 (卫生部、公安部发布) 4、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国务 院44号令) 5、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 (卫生部第17号令,二、放射卫生法规与标准,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 (卫生部令第52号)1997.9.1,共分六章43条:规定了放射工作人员 必须接受放射防护知识及法规培训,合格者发给放射工作人员上岗证,方可上岗 放射工作人员上岗证每年复

12、核一次,每5年焕发一次; 必须建立个人剂量和健康档案,二、放射卫生法规与标准,1)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要求: 就业前的健康检查100%(必须) 就业后健康检查每1-2年必须进行 一次,并建立健康档案,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 (卫生部令第52号)1997.9.1,放射工作条件,甲种工作条件:年受照有效剂量当量有可能15mSv(1.5rem) 乙种工作条件:年受照有效剂量当量很少大于15mSv(1.5rem),可能 5mSv(0.5rem) 丙种工作条件:年受照有效剂量当量很少可能超过或者15mSv(1.5rem,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 (卫生部令第52号)1997.9.1,2)放

13、射工作人员的健康要求,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宜从事放射工作: 血红蛋白: 低于120g/L 或高于160g/L(男) 低于110g/L 或高于150g/L(女) 红细胞数: 低于41012/L 或高于5.51012/L (男) 低于3.51012/L 或高于5.01012/L (女) 白细胞数: 准备参加放射工作人员,低于4.5109/L 或 高于 10109/L 已参加放射工作的人员持续(指6个月)低于4109/L 或 高于1.11010/L 血小板: 准备参加放射工作人员, 低于110109/L 已参加放射工作的人员持续(指6个月)低于100109/L 另:患有心血管、肝、肾、呼吸系统疾病

14、、内分泌疾病、血液病、皮肤疾 病和严重的眼晶体混浊或高度近视者,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3)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与管理(分两级管理,国家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放射病诊断鉴定组: 对全国职业性放射病诊断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仲裁; 受理省级职业性放射病诊断鉴定组提出的疑难病例; 参与放射事故中受照人员的医学检查与处理,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省级职业性放射病诊断鉴定组,负责辖区内职业性放射病的诊断工作; 负责辖区内放射事故中受照人员的医学检查与处理; 负责职业性放射病疑难病例的转诊,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放射性职业病诊断,以个人剂量档案、个人健康档案为依据,对没有上述档案者,不得

15、进行放射病诊断。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职业史的书写 诊断书一式五分.诊断组、患者、患者所在单位、省、国家职业性放射病诊断鉴定组各存一份。 对已确诊的放射性职业病患者每2年进行一次复查、诊断,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4)国家对放射工作人员的有关待遇,保健休假:每年2-4周,对从事放射工作满 20年的在岗人员,每年可健康疗养一次; 保健津贴: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放射工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1年按1.5年计算,对退休人员,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第十二条规定,所有从事或涉及放射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接受个人剂量检测,建立个人剂量档案,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

16、定,为什么要进行个人剂量检测,掌握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以控制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达到可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通过个人剂量检测,可发现防护中的薄弱环节,以利于采取措施及时改善,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 个人剂量检测的内容,个人剂量检测:主要指内照射、外照射个人剂量检测,皮肤和衣服的污染检测。 工作场所的检测:主要指工作场所的放射性水平,空气污染和表面污染的检测。 异常照射剂量的检测:主要指事故和一般应急受照的剂量检测,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的佩带与要求,佩带方法:一般佩带在左胸前。“本底”剂量计放在无辐射区域(如办公室)。 检测周期为:3个月为1

17、个周期,每年4个周期。 请认真填写好检测记录表,每人每周期填写1张记录表。 要求:坚持经常佩带,并注意要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乱扔,更不能随工作服放在有电离辐射的场所或借给他人使用,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2002 ) 2003年4月1日实施,本标准共十一章和九个附录组成: 全部技术内容均为强制性的国家标准 基本标准是所有次级专项标准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第四代基本标准从我国实际出发,与国际接轨。采用了IAEA等6个国际组织共同制定的标准IBSS,主要依据是ICRP60号出版物的新建议,二、放射卫生法规与标准,始终贯穿于标准中的防护与安全

18、原则为,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 放射实践的正当化、 放射防护的最优化、 个人剂量限值,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职业照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20mSv; 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50mSv;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0mSv; 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0mSv,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职业照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对于年龄16-18岁接受涉及辐射照射就业培训的徒工、学生,不超过下列限值: 年有效剂量,6mSv;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50mSv; 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150mSv,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

19、全基本标准,公众中个人的 剂量限值,年有效剂量,1mSv; 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mSv;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mSv; 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mSv,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职业照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旧标准,公众中个人的 剂量限值(旧标准,剂量限值(新、旧标准比较,现行标准 放射工作人员 50 mSv/年 公众 5mSv/年,即将实行的新标准 放射工作人员 20 mSv/年 公众 1mSv/年,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 (卫生部、公安部发布,共包括6章33条: 2001年8月26日施行,二、放射卫生法规与

20、标准,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卫生部、公安部令(修订,一)明确分工,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放射事故报告制度 发生或者发现放射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尽快向卫生行政部门、公安机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二小时。 放射事故报告卡由事故单位在二十四小时内报出。 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的,还应当同时报告当地环境保护部门,8898年我国发生的放射事故数量,丢失放射源事故:258起,占总数的78 放射性物质污染事故:17起,较少 人员受超剂量照射事故:57起,占总数的17 在以上11年中共发生放射事故332起,其中责任事故290起,占总数的87;技术事故25起,占总数的0.8;其他事故17起,占总

21、数的0.5。另在332起事故中,工业部门发生的事故占76。以上事故中,造成人员受照805人、死亡5人、经济损失1476万元(而且大部分未报经济损失) 在以上事故中,其中我省共发生事故11起,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1988-1998放射事故原因分析(单位:起数,共332起,责任事故占85% 管理不善:规章制度不完善 157起 47% 职责不清,设备维修不及时 领导失职:无证使用,人员 67起 20% 不教育,不明确管理人员 操作人员责任 57起 17% 设备意外故障 34起 10,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事故的分级,责任事故:违反有关规定,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 技术事故:因设备质量或故障造成的事

22、故 其他事故:除因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以外的放射事故,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事故的分类,一类:人员受超剂量照射事故 二类:放射性物质污染事故 三类: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事故的级别,一般事故 严重事故 重大事故(国务院卫生部处理,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事故管理,国务院卫生部 省级卫生部门 市级卫级部门,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人员受超剂量照射事故分级,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分级,放射事故按人体受照剂量或者放射源活度分为:一般事故、严重事故、和重大事故。 混合放射事故,按其中最高一级判定,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放射事故调查结案,放射事故调查结束后,由负责立案的卫

23、生行政部门、公安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后结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结案后三十日内,负责查处的卫生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应当写出放射事故结案报告逐级上报卫生部、公安部,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人员受超剂量照射事故分级,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分级,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放射事故的处理原则,处理要及时,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要控制和消除事故源,防止事故蔓延 注意社会影响。放射事故,无论大小,损失如何,都会给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和社会造成精神和心理影响。所以,在处理放射事故中,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采取的措施和舆论宣传都要恰如其分。 做好事故处理过程中剂量检测工作,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放

24、射事故报告、立案制度,部门负责,分级管理制度 卫生部门:超剂量照射事故 卫生部:监督、管理、指导全国放射事故的调查处理; 省级卫生厅局:严重、重大事故 市级卫生局:一般事故 公安部门:同位素丢失、被盗事故,放射事故管理规定,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放射事故的报告,发生放射事故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尽快向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放射事故报告表由事故单位在24小时内报出,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放射事故处理方法,人员受超剂量照射事故处理方法: 首先调查取证,并做好监督文书。 根据受照人员在“源”区停留时间、与“源”的距离、 “源”的活度等,采用标准人及热释光个人剂量计,现场模拟实验

25、,迅速估算受照剂量,判断事故级别,对危险源采取应急安全处理措施。 事故单位应立即安排受照人员接受医学检查,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放射事故处理方法,放射性污染事故: 首先控制污染源,封锁现场,并关闭通风系统以防污染扩散,迅速展开检测,严防对食品、蓄禽及水源的污染。 事故单位对受到放射性污染或损伤的人员,应立即安排接受医学检查和应急救援措施。 迅速确定放射性同位素种类、活度、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 污染现场上未达到安全水平以前,不得解除封锁,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放射事故处理方法,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 需公安部门协同调查取证、侦破。并保护好现场。 使用现场检测仪器,顺着辐射场升高的方向找到辐射源。如

26、发现翻倒出来的辐射源,立即按防护要求采用长柄工具,将源装入铅罐中,迅速转送安全处。在处理事故时,工作人员要佩带个人剂量计,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放射事故结案报告(撰写提纲,调查起止日期及调查地点和事由 调查人员构成情况 事故概况及应急处理情况 事故调查情况(一)调查方案及调查方法;(二)调查重点事项(包括:人员伤亡、现场勘察及有关技术检测数据、人证、物证收集) 事故原因分析及事故级别的判定,3、放射事故管理规定,4、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 例(国务院第44号令) 1989.10.24,共包括七章37条 是建国以来我国在放射卫生方面公开发布的最高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放射防护工作走上法制

27、管理的新阶段。 对放射工作实行许可登记制度,二、放射卫生法规与标准,4、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生产、销售、使用、购置、运输、 进口必须申请许可、批件、核查,场所防护措施、警示标志 个人剂量监测、健康管理,1、环境影响评价 2、三废排放符合标准,1、控制健康危害 2、减少环境影响 3、损害赔偿 4、向卫生、公安、环保部门报告,放射源登记管理 放射源保存保管的安全保卫,对新建、改建、扩建放射 工作场所审查和竣工验收,参与放射事故调查处理 依法对肇事者实施治安处罚,公安部门的职责,4、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1、对新建、改建、扩建放射 工作场所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 2、日常放

28、射防护监督,1、实行放射工作人员证制度 2、个人剂量监测,1、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放射事故 2、依法查处违法单位和个人,卫生许可管理 1、对生产、销售、使用、订购、 转让、调拨实施卫生许可 2、对进口实施登记备案 3、对运输放射源进行核查,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对人的管理 对源的管理 对场所的管理 事故管理,4、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环保部门的职责,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 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参加竣工验收,放射性三废处理审查验收 排放监督监测 放射废物库运营与管理,会同部门处理放射性环境污染,4、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5、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17

29、号)2002.7.1,以“源”为中心的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强调完善监管工作机制: 1、从生到死全过程管理,关键环节控制,加强日常监督 2、建立放射源动态台帐: 许可证复验制度、销售备案制度、许可证注销制度 3、建立通报制度,加强部门信息沟通与工作职能衔接,5、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一)建设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同意; (二)有放射性同位素准购批件; (三)涉及放射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的,应当有经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四)放射工作场所及设施、设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放射防护要求; (五)有符合规定的放射防护措施和防护检测仪器设

30、备; (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经健康检查、放射防护专业知识和相关法规知识培训合格,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 (七)设置放射防护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放射防护管理人员; (八)建立健全放射防护责任制和放射防护规章制度; (九)符合放射卫生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申请放射工作卫生许可必备条件,5、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许可与登记的衔接,5、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放射工作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 许可证审核、复验(每两年一次) 许可变更 许可证注销 许可证遗失补发 禁止条款 禁止伪造、涂改、转让、出租,5、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退役放射源要求(第三十条,退

31、役源,5、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对放射工作单位的要求,设置放射防护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建立放射工作管理档案。 制定并实施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 定期对放射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进行放射防护检测和检查。 组织本单位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法规、专业技术的知识培训。 制定并落实放射事故预防措施与应急预案,发生放射事故,应当按有关规定及时报案,5、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对放射工作场所设置规定的警示标志 (第十九条,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放射源的仪表和容器应当贴有电离辐射标志。 放射性同位素的储存场所醒目处,应当设置电离 辐射警示标志。 放射工作场所出人口,应当设置电离辐射警示标

32、志。含密封型放射性同位素装置和仪表以及射线装置使用和调试维修场所,应当设置必要的警示装置。 在室外、野外从事放射工作及其野外作业放射性同位素临时储存场所应当划出安全防护区域,设置电离辐射警示标志,必要时,设专人警戒; 开放型放射工作场所按有关标准分为控制区、监督区时,可采用国际通用颜色(红、黄)作为工作区域标志;在控制区进出口及其他适当位置,应设置电离辐射警示标志,5、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电离辐射警示标志,标志管理 放射工作场所、放射性货包,电离辐射标志,当心电离辐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对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的卫生要求 (第二十一条,储存放射性同位素必须符合放射防护要求,并不得超过该储存场所防护设计的最大储量; 放射性同位素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同库储存,储存场所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安装相应的报警装置; 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应当有专人负责,有完善的存人、领取、归还登记和检查的制度,做到交接严格,检查及时,账目清楚,账物相符,记录资料完整,5、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使用场所的卫生要求(第二十二条,定期进行辐射水平检测; 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工作人员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每次操作离开时,应当进行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