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与药动学_第1页
药剂学与药动学_第2页
药剂学与药动学_第3页
药剂学与药动学_第4页
药剂学与药动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口服药物的吸收单项选择题:1.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须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C )A. 被动扩散 B. 膜孔转运 C. 主动转运 D. 促进扩散 E. 膜动转运2.以下那项不是主动转运的特点(B)A. 逆浓度梯度转运 B. 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C. 消耗能量D. 需要载体参与 E. 饱和现象3. 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B)A.胃 B.小肠 C.大肠 D.直肠 E.均是4. 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大致顺序为(A )A. 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B. 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 C. 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 D. 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E. 水溶液混悬液片剂

2、散剂胶囊剂5. 弱碱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的关系(D )A. 随pH增加而增加 B. 随pH减少而不变 C. 与pH无关 D. 随pH增加而降低 E. 随pH减少而减少6. 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酸性药物的pKa-pH=(B )A. lg(Ci Cu) B. lg(Cu /Ci) C. lg(Ci - Cu) D. lg(Cu + Ci) E. lg(Ci /Cu) 7. 某有机酸类药物在小肠中吸收良好,主要是因为(C )A. 该药在肠道中的非解离型比例大 B. 药物的脂溶性增加C. 小肠的有效面积大 D. 肠蠕动快 E. 该药在胃中不稳定8. 细胞

3、旁路通道的转运屏障是( A)A. 紧密连接 B. 绒毛 C. 刷状缘膜 D. 微绒毛 E. 基地膜多项选择题:1.被动扩散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A. 不消耗能量 B. 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 C. 有饱和状态 D. 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药物的分布单项选择题:1.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A )A. 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 B. 无竞争 C. 无饱和性 D. 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 E. 结合型可自由扩散2.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D )A. 人体总体积 B. 人体的体液总体积 C. 游离药物量与血药浓度之比 D. 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 E. 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3.

4、 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A. 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B. 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C. 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D. 表观分布溶剂的单位是L/hE. 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4. 有关药物的组织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 能透过血管壁 B. 能由肾小球滤过 C. 能经肝代谢 D. 不能透过胎盘屏障 E. 能透过血脑屏障5. 下列有关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D )A. 蛋白结合率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B. 药物与蛋白结合是不可逆,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C. 药物与蛋白质结合后,可促进透过血脑屏障D. 蛋白结合率

5、低的药物,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E. 药物与蛋白结合是可逆的,无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6. 有关药物的组织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 一般药物与组织的结合是不可逆的B. 亲脂性药物易在脂肪组织蓄积,会造成药物消除加快C. 当药物对某些组织具有特殊亲和力,该组织往往起到药物贮库的作用D. 对于一些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另一药物的竞争结合作用将使药物药效大大增强或产生不良反应E. 药物制成制剂后,其在体内的分布完全与原药相同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吸收

6、:药物从用药部位向体循环转运的过程。3.分布:指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随血液向组织和脏器转运。4.代谢:指一种化学结构的物质转变成另一种化学结构的物质。这个过程在酶的参与下进行,又称生物转化。5.排泄:指药物或代谢物排出体外。6.表观分布容积:是将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用于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7.首过效应:在吸收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8.肝提取率(ER):药物经过肝脏后被减少比例,ER =(CA - CV)/ CA9.清除率 Cl :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或

7、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药物表观分布容积。10.肾清除率(Clr):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肾的排泄效率。Clr =UV/C11.肠肝循环: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12.速率常数:描述速率过程变化快慢的重要参数,速率常数用时间的倒数为单位,如min-1或h-1。13.生物半衰期:体内药物量或血药浓度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4.稳态血药浓度: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 在一个剂量间隔内, 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除以时间间隔所得的值, 就是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简答题一、药物膜转运机制及特点总结转运机制转运形式载体机体能量膜变形转运对象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无(被动)不需要无C

8、O2、O2、N2、乙醇等膜孔转运无(被动)不需要无水、乙醇、尿素、糖类等载体媒介作用促进扩散有(主动)不需要无离子主动转运有(主动)需要无离子膜动转运胞饮作用无(主动)需要有溶解物或液体吞噬作用无(主动)需要有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胞吐作用无(主动)需要有细胞内不能消化的物质及合成的分泌蛋白二、胃肠道特点及吸收药物胃:可控制内容物向肠道转运。胃液包括酶、盐酸;口服药物大部分崩解、分散和溶解;吸收面积有限,除某些弱酸性药物外,大多数药物吸收较差。肠:与药物接触面积大,是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肠液pH为5 7.5,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三、影响药物吸收生理因素(一)消化系

9、统因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1.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消化道不同的pH环境,决定弱酸性和弱碱性物质的解离度;胃黏膜的结构影响脂溶性药物的吸收。2.胃排空和胃空速率3.肠内运行4.食物的影响5.胃肠道代谢作用(二)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1.胃肠血流速度: 当透膜速率血流速度,透膜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当透膜速率血流速度,血流速度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高脂溶性药物、膜孔转运药物的吸收属于血流限速过程2.肝首过效应;3.肠肝循环;4.胃肠淋巴系统四、影响药物吸收药物因素、剂型与制剂因素1、药物因素:(一)药物的理化性质1.药物的解离度2.药物的脂溶性3.药物的溶出:药物溶出速度的影响因素:1)药物的溶解度:溶

10、解度越大,溶出度越大2)粒子大小:粒子越小,接触面积越大,溶出度增大3)多晶型:稳定性亚稳定型无定型4)溶剂化物: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二)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由于胃肠道的pH或者受消化道中菌群及其内皮细胞产生的酶的作用,使口服药物在吸收前产生降解或失去活性,只能采用注射或其他给药方法,如蛋白质、肽类药物。2、剂型与制剂因素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高低的顺序: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五、注射给药类型及特点:静脉注射:不存在吸收过程,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为100%。一般水溶液或乳剂。最大容量小于50ml。肌肉注射: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先经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起效比

11、静脉注射慢。溶媒为水、复合溶媒或油。容量一般为25ml。皮下注射: 药物通过结缔组织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吸收。皮下组织皮下组织血管较少,血流速度比肌肉组织慢,药物吸收慢。容量一般为12ml。皮内注射:药物注入真皮下,此部位血管细小,药物很难进入血液循环,吸收差。用于皮肤诊断和过敏试验。容量一般为0.10.2ml。其他部位注射:动脉注射药物可靶向分布于某特殊组织或器官(抗癌药);鞘内注射可克服血脑屏障(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六、注射给药影响因素: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剂型因素生理因素:1)流速率: 血供丰富的部位吸收快(上臀三角肌 大腿外侧肌 臀大肌)。2)液流速药物因素:分子量: 分子量小的药物能通过

12、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分子量大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途径吸收,吸收较慢。剂型因素:溶出速率: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剂七、皮肤给药影响因素: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剂型因素1、生理因素:1.渗透性:种族、年龄、部位、皮肤的水化、病变。皮肤的水化能改变皮肤的渗透性。当皮肤被塑料或软膏覆盖后,水分和汗在皮肤内积蓄,使角质层密度降低,渗透性变大。皮肤病变渗透性发生改变,如溃疡、烧伤和硬皮病等。2.微生物及代谢酶代谢作用:设计前体药物。合成渗透性大的前体药物,通过皮肤时代谢,继而进入体循环。3.药物积蓄,主要在角质层。亲脂性药物在角质层形成高浓度,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2、药物因素:1

13、.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容易进入角质层,透皮速率大。脂溶性太强的药物难以通过活性表皮和真皮。2.分子大小:与药物通过角质层的扩散有关,分子体积大,通过角质层的扩散系数小。熔点:低熔点易透过。3.解离度:分子型较离子型易透过。3、剂型因素:1.给药系统性质:药物从给药系统中越容易释放则越有利于经皮吸收;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pH值、表面积均影响药物经皮吸收。2.透皮吸收促进剂:作用机制:作用于角质层的脂质双分子层,干扰脂质分子的有序排列,增加脂质的流动性,有助于药物分子的扩散;溶解角质层的类脂,影响药物的皮肤分配,促进水化提高透皮速率。种类:表面活性剂、二甲基亚砜极其类似物、吡咯酮衍

14、生物、醇类和脂肪酸类。八、表观分布容积与真实分布容积相当:组织中药物浓度与血液中药物浓度几乎相等,药物基本上不 与血浆蛋白或组织相结合,在各组织内均匀分布。表观分布容积与真实分布容积不相当:组织中药物浓度比血液中药物浓度低,则V将比实际分布容积小。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于血液中药物浓度,则V将比实际分布容积大。九、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2.动物种属差别3.性别差别(水杨酸血浆蛋白结合率女性高于男性)4.生理和病理状态(年龄、病变。如肝、肾功能不全时,血浆内蛋白含量低,某些药游离的增加,出现毒副作用。)十、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分子量

15、 5000Da的物质,从组织液经淋巴管转运的选择性倾向很强。药物从消化管向淋巴液的转运以脂溶性大分子、微粒为主。十一、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种可逆结合过程,血浆中药物的游离型和结合型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关系,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也是药物的一种储存形式。 十二、药物代谢酶:1.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CYP)、黄素单加氧酶(FMO)、单胺氧酶(MAO),主要分布在肝脏2.还原酶:大部分的酶系都可以,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3.水解酶: 环氧水解酶、酯键水解酶主要存在于内质网中。4.转移酶: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甲基化转移酶、磺基(硫酸基)转移酶、N-乙酰化转移酶、谷胱甘肽-

16、S-转移酶,广泛分布于机体各个组织器官。十三、细胞色素P450特点:一个多功能的酶系,可催化氧化、还原、水解等多种代谢反应,催化一种底物同时产生几种不同的代谢物;对底物的结构特异性不强,可代谢各种类型结构的底物;存在明显的种属、性别和年龄差异;具有多型性。十四、药物代谢反应类型:I相反应通常是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特点:改变药物的生物活性;暴露或引进能与结合物质起反应的极性基团 ;II相反应是结合反应。特点:降低或取消药物的生物活性;增加药物的极性,以利排泄。十五、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生理因素:种属;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年龄;性别;妊娠;疾病。剂型因素:给药途径;剂量;剂型;手性药物;药物的相

17、互作用。其他因素:食物;环境。十六、通过肾清除率推断药物的排泄机制:如果一个药物仅仅是被肾小球滤过,则Clr =fu GFR;若Clr fu GFR,则肾小球滤过同时,伴有肾小管重吸收;若Clr fu GFR,除肾小球滤过外,肯定存在肾小管分泌,有可能存在肾小管重吸收。十七、肾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高,管壁微孔较大,故除红细胞、蛋白质,一般物质可不经选择地滤过。药物以膜孔扩散方式滤过,滤过率较高,但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则不能滤过。影响因素:肾血流量、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率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等。肾小管分泌:肾小管分泌是主动转运过程,需要载体能量,逆浓度梯度转

18、运,有饱和与竞争性抑制现象。有机酸和有机碱通过两类不同机制转运。肾小管重吸收:大多数药物在远曲小管被重吸收,有主动和被动重吸收两种方式。药物大多经被动重吸收返回体内。影响被动重吸收的因素:药物的脂溶性;尿液pH值;尿量。十八、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点:1.胆汁排泄是肾外排泄中最主要途径2.药物的排泄过程:肝摄取-代谢-分泌-储存-释放-排泄/重吸收3.排泄的包括药物原形及结合物十九、肠-肝循环的意义:1.延缓药物的排泄,使作用时间延长2.影响大小取决于药物的胆汁排泄量3.可通过打断它加速药物排泄:抑制肠道细菌;抑制肠道内某些水解酶4.可使药-时曲线出现双高峰现象二十、其他排泄途径:乳汁排泄:大部分

19、药物能从乳汁少量简单扩散排出;小部分药物乳汁排出量足以影响婴儿(四环素、氯霉素)。唾液排泄:游离型药物简单扩散;唾液中与血浆中游离型药物浓度的比值相对稳定,但离子型药物除外。肺排泄:排泄挥发性药物。汗腺排泄:少数药物简单扩散、二十一、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生理因素;药物及其剂型因素;疾病因素;药物相互作用对排泄的影响。例1 已知盐酸普鲁卡因胺胶囊剂的生物利用度为0.85,半衰期为3.5小时,表观分布容积为2.0L/kg。患者每4h服药一次,若要维持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为6g/ml,求给药剂量。若患者体重为76kg,给药剂量为500mg,要维持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为4g/ml,求给药周期和负荷剂量。解:1

20、.2.例2 已知某抗生素的消除半衰期为8小时,治疗浓度范围为25 50 mg/L,每次静脉注射剂量维持恒定,求给药间隔时间。解:例3 已知某药的生物半衰期为7小时,临床要求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不超过30 g/ml,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不小于15 g/ml,该药口服后达峰浓度的时间为2小时,若每次口服0.25g的片剂,试计算合适的给药间隔时间 。解:例4 已知某药的消除速率常数为0.1 h-1,吸收速率常数为1 h-1 ,表观分布容积为10L,最低有效浓度为2.2g/ml,今有10mg、20mg、30mg、50mg的片剂,其吸收率为80%。 若每天3次给药,应选哪一种片剂? 若服用20mg的片剂,要维持

21、最低有效血药浓度,每天应服几次?解:1.应选用30mg片剂。2.因此,每天应服用4次。例5 已知普鲁卡因胺的t1/2=3.5h,V=2L/kg,有效治疗浓度为4 8 mg/L,对体重为50 kg 的患者以20mg/ml速度滴注,问:滴注时间不超过多少,至少应滴多久? 当上述血药浓度达8 mg/L 后,为了保持此浓度,滴注时间应为多少。解:k=0.693/t1/2=0.693/3.5=0.198 (h-1)1.2.例6 一种具有单室模型特征的抗心律不齐药物,表观分布容积为0.173L/kg,消除半衰期为2小时,若期望血药浓度为5mg/L,对于一位56岁,体重为75kg的成年男性患者,静脉注射的负

22、荷剂量和静脉滴注速度应为多少?解:例7 某药物的治疗窗为0.9-2.2g/ml,已知t1/2=55h, V=30L。对一患者先静脉注射该药物10mg,半小时后以每小时10mg速度持续滴注,那么,进行滴注2.5h后是否达到治疗所需浓度?解:例8 已知某药的生物半衰期t1/2为2.15小时,表观分布容积V为17.6L,临床治疗时给患者在0.5小时内快速滴注80mg药物,欲维持有效治疗浓度在1.48.0 mg/L范围内,试求最佳给药间隔时间与静脉滴注速度?解:1.某药静脉注射经3个半衰期后,其提内药量为原来的多少?因为t1/20.693/k,logC=logC0一kt2303 t3t1/22.079/k所以logC=logC0一k2303 X2.079/klogClogC0=2.079/2.303c/c0=0.125x/x0= c/c0=0.1252.已知某单室模型药物在患者体内的t1/2为4小时,V为60L,给该患者静脉注射10mg药物,试求半小时后血药浓度是多少。k=0693tl2=06934=0173logC=logC0一kt2303=log1060一0173*052303=-0.778一00375=一0815 C=01533.静脉注射某单室模型药物80mg,立即测得血药浓度为10mg/ml,4小时后血药浓度将为7.5mg/ml,求该药物的生物半衰期。C=-kt/2.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