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重点_第1页
病原微生物重点_第2页
病原微生物重点_第3页
病原微生物重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代谢旺盛,易变异。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芽孢。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芽孢。G+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磷壁酸。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长曲线: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细菌的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及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霍乱弧菌应该用碱性蛋白胨培养基培养。异染颗粒常见于白喉杆菌菌体内。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病毒的最基本结构是核衣壳。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杀细胞效应,稳定状态感染,包

2、涵体的形成,细胞凋亡,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免疫病理损伤: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引起免疫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征:细胞病变作用,红细胞吸附现象,干扰现象,细胞代谢改变。见到致病与非致病的肠道杆菌的重要依据是乳糖发酵试验。內基小体是狂犬病毒的包涵体。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根据核蛋白和M蛋白抗原性的不同,把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寄生虫的生活史: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包括夺取宿主的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作用与过敏反应三个方面。疟原虫的三期: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疟疾发作的过程::寒战,高热,出汗,退热。L型细菌:细菌细胞壁

3、缺陷型,但在高渗环境中仍可以存在的细菌,有一定的致病性,通常引起慢性感染。中介体: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折叠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细菌。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双股DNA。荚膜:细菌胞壁上外围绕一层较厚的粘性物质,大多是多糖,少数是多肽。芽孢: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某些G+杆菌胞浆浓缩形成的一个折光性很强的不易染色的小体,称为芽孢。正常菌群: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有利而无害的的微生物的总称。消毒:杀死环境中或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的芽孢及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消毒。灭菌:杀死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菌,非病原菌的繁殖体及芽孢的方法称为灭菌。无菌:物体上没有

4、活的微生物称为无菌,无菌多是灭菌的结果。毒血症:产生外毒素的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流,但产生的外毒素会进入血液循环,到达易感靶器官,引起组织损害,产生特殊的毒性症状。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经血液循环,达体内适宜部位,再繁殖致病。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卫星现象:流感嗜血因子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杆菌菌落较大,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越远的越小,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肥达反应:检测肠热症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与受检血清做试管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

5、中相应抗体及其效价,是确诊肠热症,判断病程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医院内感染:指人们在医院内所获得的并发生的一切感染,感染对象包括病人和医生。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细胞细胞中,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胞浆和胞核内出现嗜酸性或嗜碱性染色,大小不同和数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称为包涵体。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和原料等,则病毒不能合成自身成分;或即使合成部分成分或全部成分,也不能装配和释放,称为顿挫感染。构成顿挫感染的细胞称为非容纳性细胞。缺陷病毒:缺陷病毒是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基因某一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缺陷病毒不能复制,但却能干扰同种成熟病

6、毒进入易感细胞,故又称为缺陷干扰颗粒。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外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垂直传播:病毒从胎盘或产道从亲代传给子代的过程称为垂直传播。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过程称为水平传播。寄生虫:某些低等动物逐渐失去在外界自生生活的能力,长期或暂时依附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以获得住所,营养以及其他生活上必须的条件,维持其生存和繁殖,结果是一方受利,另一方受害,这种生活方式称为寄生生活,这种低等动物称为寄生虫。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有些寄生虫在其发育过程中需要

7、两个中间宿主,按其寄生的先后顺序依次依次被称为第一中间宿主和第二中间宿主。保虫宿主:某些寄生虫即可寄生于人体,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体,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为储蓄宿主或保虫宿主。带虫免疫:如人体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抗同种疟原虫再感染的免疫力,但宿主体内的疟原虫不能完全清除,而是维持在较低水平,一旦用药物将体内的疟原虫完全清除,这种保护性免疫力将随之消失,这种免疫称为带虫免疫。伴随免疫:某些蠕虫如吸血虫感染,所产生的免疫力对体内活的成虫无明显杀伤效应,但可杀伤再感染时侵入的幼虫,这种免疫状态称为伴随免疫。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

8、再感染,仅由体内残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再次引起的发作称为疟疾的再燃。复发:经过治疗或患者自身免疫力作用,将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全部杀灭,疟疾发作停止。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复发。病毒传播途径:(1)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白喉,百日咳。 (2)消化道感染:伤寒。 (3)泌尿生殖道感染:大肠埃希菌。 (4)创伤性感染:破伤风。 (5)媒介昆虫感染:鼠疫,恙虫热。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来源G+及部分G-分泌或溶解释出G-细胞壁组分,菌裂解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不稳定,加热60C 30分钟可破坏稳定,160C 2-4小时

9、方可破坏免疫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可成为类毒素较弱,甲醛处理不能成为类毒素毒性作用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较弱,各种细菌内毒素的致病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变化,休克DIC 等。乙肝两对半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及抗-HBc临床意义:筛选供血者;可作为乙肝病人或携带者的特异性诊断;研究乙肝的流行病学,了解各地人群对乙肝的感染情况;判断人群对乙肝的免疫水平,了解注射疫苗后抗体阳转与效价升高情况等。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形态区别区别点猪带绦虫牛带绦虫体长2-4m4-8m节长700-1000节较薄,略透明1000-2000节,较厚,不透明头节球形,直径约1mm,具有顶突和两圈小钩,小钩为25-50个略呈方形,直径1.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