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实验练习(无答案)_第1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实验练习(无答案)_第2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实验练习(无答案)_第3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实验练习(无答案)_第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实验练习(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1. 2016中考小明用面粉、鸡蛋、牛奶、白糖、橄榄油等原料制作蛋糕。下列量杯中,最适于量取80 mL牛奶的是 (填序号)。 A.10 mL量杯 B.100 mL量杯 C.500 mL量杯2. 2015中考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待K1关闭,打开K2、K3,向B中加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用手捂住A瓶外壁,说明装置的左侧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 ;用同样原理可以检查装置另一侧的气密性。3. 2016中考 连接仪器后,关闭K,加水至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瓶中液面。一段时间后,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该现象说明 。4. 右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1)红磷燃烧的化学反

2、应方程式为 。(2)红磷熄灭,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 。(3)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的性质有 。K12最新资料5. 2017中考利用下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两支玻璃管内径相同)。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左管中带孔的燃烧匙盛有足量白磷,右管盛有水。才.光照引燃白磷.待白磷熄灭,冷却,打开K2,至液面不再变化,右管中液体的高度为h1(1)打开K2,右管中液面下降的原因是 ;(2)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 (用h0、h1表示)。6. 验证CO2的相关性质。(1)实验一:可证明CO2具有的性质是_。(2)实验二:加热液体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3)实验三:能证明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7. 用右图所示装置完成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甲中为浓硫酸。步骤及现象:I. 关闭、打开,乙中现象: 。II. 关闭、打开,乙中小花变红。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练习一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1. 2014中考根据下图回答问题。A B C D E F(1)仪器a 的名称是 。(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如图E所示,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如图F所示,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烧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

4、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2. 2017中考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的原因是 。3. 2015中考实验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A.实验室制氧气 B. 趣味实验“大象牙膏”(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处,若观察到 ,说明已有氧气产生。(2)B中现象是迅速涌出柱状的泡沫,可形象地称为“大象牙膏”,其原理主要是H2O2在某些催化剂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2016中考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1 实验2(1)实验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2)实验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

5、. 2017中考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1)打开K1,观察到蜡烛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关闭K1,打开K2,观察到蜡烛缓慢的熄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6. 2014中考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干燥CO2 B.收集O2 C.验证CO2性质 D.监控气体流速练习二1. 为了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两步实验。 (1)第1步实验的目的是 ,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第2步实验中,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溶液甲可以是 (填字母序号)。A.稀盐酸 B.FeSO4溶液 C.CuSO4溶液 D.ZnSO4溶液2. 为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6、顺序,设计了A、B两个方案。溶液4CuSO稀盐酸Cu稀盐酸Fe稀盐酸Ag CuSO4溶液AgFe A B(1)实验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3)A方案 (填“能”或“不能”)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4)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实验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6)B方案 (填“能”或“不能”)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3. 配制5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的仪器是 A.蒸发皿 B.玻璃棒 C.烧杯 D.量筒4. 2014中考配制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的葡萄糖溶液,需葡萄糖和水的质量分别为 ,主要步骤有称量、量取、 。5

7、. 2015中考 3%的硼酸溶液可用于清洗皮肤的小面积创伤。现配制300 g质量分数为3%的硼酸溶液,实验操作如下:(1)称量硼酸固体的质量:在下图中分别标出所选砝码质量和游码的示数。(2)量取水的体积:用量筒量取 mL水(水1 g/cm3)。(3)溶解: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4)装瓶、贴标签:在右图的标签中填上相应的内容。6. 2017中考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1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A用浓硫酸配置100g9.8%的稀硫酸B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1)实验需要5.4mL浓硫酸和90mL水。量取两种液体用到的仪器有 (填序号)。(2)稀释时,需将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并不断进行搅拌,其原

8、因是 。(1)过滤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填序号)。(2)蒸发过程中,需不断进行搅拌,其原因是 。可供选择的主要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托盘天平10mL量筒100mL量筒药匙胶头滴管漏斗酒精灯铁架台玻璃棒7. 粗盐提纯不需要的仪器是A.量筒B.烧杯C.蒸发皿D.玻璃棒8. 2016中考去除粗盐中的泥沙。(1)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 、过滤、 。(2)举出一个生活中应用过滤原理的实例: 。练习三 检验、鉴别、分离、提纯1. 2014中考下列方法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3瓶气体的是A.闻气味B.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C.观察颜色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2. 2017中考下列方法能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

9、体的是A.闻气味 B.观察颜色C.倒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3. 2015中考16.下列实验方法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A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CO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B鉴别H2和CH4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C鉴别石灰水和NaOH溶液加入适量的稀盐酸D比较Zn、Cu、Ag的金属活动性将Zn和Ag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4. 2016中考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除去CO2中的少量CO点燃B除去CuSO4溶液中的少量FeSO4加入足量铜粉C鉴别澄清石灰水和NaOH溶液加入稀盐酸D鉴别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5. 2014中考

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验证NaCl 溶液中混有盐酸取少量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B比较Fe、Cu、Al金属活动性铁丝浸入CuSO4溶液,铜丝浸入AgNO3溶液C除去铁制品上的铁锈将铁制品长时间浸泡在足量的稀硫酸中D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将粗盐研碎、溶解、蒸发6. 2016中考旦联欢会上,雯雯拿出一幅画,表演了一个化学魔术。(1)她向画中的衣服上喷了一种无色溶液,衣服由紫色变成红色。若衣服上预先涂过石蕊溶液,则喷的无色溶液可以是 。(2)她向画中的灯笼上喷了另一种无色溶液,灯笼由白色变成红色,则该无色溶液及灯笼上预先涂过的试剂分别是 。7. 2017中考在白色点滴板1

11、6的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如下图)。(1)孔穴6中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碳酸钾溶液显 (填“酸性”“碱性”)。(2)溶液变为红色的孔穴有 (填孔穴序号,下同)。(3)作为空白对照实验的孔穴是 。(4)再向孔穴4中滴加稀硫酸,溶液变为紫色,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8. 2015中考嗜热细菌能氧化黄铜矿(主要成分CuFeS2)产生硫酸盐如下图。分离出矿渣的操作是 。9. 2017中考超细碳酸钙可用于生产钙片、牙膏的产品。利用碳化法生产超细碳酸钙的工业流程中,过筛的目的是拦截 (填“大于”或“小于”)筛孔直径的颗粒。练习四 气压原理1. 某兴趣小组设计的趣味小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其中A、

12、B为未膨胀的气球,C为胶头滴管。用气密性良好的该装置分别进行以下各实验。实验时把胶头滴管中的溶液(足量)加入到锥形瓶中,并轻轻振荡。根据气球的变化填写下表。锥形瓶中物质胶头滴管中物质气球变化原因解释或化学方程式A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A气球鼓起且不恢复原状B气球鼓起且不恢复原状2. 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以下问题。用C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时在粗铜丝末端的燃烧匙中放足量白磷,按图连好仪器,点燃酒精灯加热铜丝一端,白磷燃烧。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整个实验过程中,瓶内水面的变化是 。3. 2014中考用右图所示装置研究进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I. 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

13、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II. 推入适量H2O2 溶液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 ;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 。4. 2015中考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实验1】制备气体I. 打开K1,用注射器向盛有锌粒的A中注入稀硫酸,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II. 在K1上方导管口收集气体【实验2】测定气体含量I. A(容积350mL)中为用排空气法收集的CO2,B中装满水。用注射器向A中注入15mLNaOH溶液(足量),充分反应II.

14、打开K2和K3(1)实验1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气体收集完毕后,在不拆卸装置的情况下,使A中未反应的稀硫酸大部分转移到B中的操作是 。(2)实验2中,当B中液面不再变化时,测得B中减少了160 mL水,则A中CO2的体积分数约为 %。5. 2016中考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盛有足量锌粒的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打开K,从长颈漏斗向瓶内加入稀盐酸,至浸没锌粒.当瓶中产生大量气泡时,关闭K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步骤中,关闭K后的现象是 。6. 2017中考利用下图装置制备气体(两支玻璃管内径相同)。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左管中带孔的燃烧匙盛有足量锌粒,右管

15、盛有稀硫酸.打开K1和K2,使反应发生 .在K1的导管口处收集气体 .为使反应停止,中操作是 。练习五 控制变量1. 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比可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B.对比可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C.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D.实验中红磷不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2. 2015中考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1)实验过程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过程中,对比a、b中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

16、燃烧条件之一是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3. 2014中考研究燃烧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推入适量H2O2溶液(1)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 ;(2)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4. 2016中考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打开K,从长颈漏斗向瓶内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白磷.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关闭K仅对比步骤II和III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5. 201

17、6中考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查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右图装置(镁条长度为3cm,试管容积为20mL)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编号主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1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mL浓硫酸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2加入2mLNaOH浓溶液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3先加入2mL浓硫酸再通入约4mL CO2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4先加入4mL饱和Na2SO3溶液再充满CO2镁条始终无明显变

18、化5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 CO2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解释与结论】(1)实验1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实验1的目的是 。(3)实验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 。(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 (填编号)(5)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 。【反思与评价】(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其理由是 。(7)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所需试剂是 。练习六 其他1. 2017中考用“W”型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B.a处的反应为:CO+Fe2O3=2Fe+CO2C.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D.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2. 2017中考如右图所示,电子天平上的量筒中分别盛有蒸馏水、浓硫酸,放置一段时间。(1)A中示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