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胚胎学: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的发育_第1页
口腔组织胚胎学: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的发育_第2页
口腔组织胚胎学: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的发育_第3页
口腔组织胚胎学: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的发育_第4页
口腔组织胚胎学: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的发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口腔组织胚胎学,概 述 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的发育 第二章 牙的发育 第三章 牙体组织 第四章 牙周组织 第五章 口腔黏膜 第六章 涎 腺 第七章 颞下颌关节,选择章节,概 述,研究内容:口腔颌面部组织和器官的发 生发育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其 形态结构与相关功能的科学。 “宝贝”范围:前端与唇部皮肤相续 后端与咽部黏膜相续 唇、颊、舌、腭、涎腺、牙、颌骨,返回首页,组胚的记忆:四大基本组织、神经、胚胎。,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的发育,返回首页,胚胎发育的2个阶段 1。胚期(胚期):18w 受精、植入及二胚层胚盘形成(12w) 组织器官的形成与分化,初具人形 口腔颌面部形成 2。胎期(胎儿期):9w出生

2、 器官系统的分化、发育和成熟 腭部形成,38w、266天;2.27g/3cm,第一节 神经嵴、鳃弓和咽囊,一、神经嵴的分化 时间:胚胎发育的第34w 过程:脊索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 神经板神经沟和神经褶 神经管和神经嵴,分化为神经嵴细胞,神经嵴细胞的分化,1。神经组织 头面部的各种神经节 2。内分泌组织 滤泡旁细胞、颈动脉体、窦的感受器 3。结缔组织 外胚间叶组织,包括- 4。头面部的部分皮肤,神经嵴细胞迁移和分化的调控(自学内容),信号分子:维甲酸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内皮素和Wnt家族 调节基因:HOX基因 Msx基因、Otx基因等 如:维甲酸综合症,二、鳃弓及咽囊的发育 时间:第

3、4周 鳃弓的形成: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增生 左右对称的6对柱状隆起 前4对明显,5、6对不明显 含3个胚层的细胞 咽囊的形成:内胚层向外侧方增生 与鳃沟相贴 5对 鳃 膜:第一腮膜形成鼓膜,神经嵴细胞的增殖,鳃器的分化 第1对鳃弓分叉形成上、下颌突 并在中线联合,也称下颌弓。 第2对鳃弓与舌的发育密切,也称舌弓 生长快并在中线联合 并覆盖下方2、3、4鳃沟和3、4、5鳃弓 3、4、5鳃弓未在中线联合 鳃弓的分化神经、肌肉、骨骼等 咽囊的分化中耳与咽鼓管、腭扁桃体 上、下甲状旁腺、胸腺等,颈部囊肿或鳃瘘,第二节 面部的发育,一、面部的发育过程 额鼻突 第1对鳃弓上、下颌突 原始口凹 口咽膜4周时破

4、裂与前肠相通 拉特克囊(Rathke pouch) 外胚层细胞形成垂体前叶细胞(腺垂体) 颅咽管,鼻板或嗅板的形成 鼻凹或嗅窝的形成 侧鼻突的形成 中鼻突的形成与发育球状突,面突的联合 如人中、面颊的形成 面突的融合 如上唇的形成,上颌突 上唇外2/3、上颌骨、上颌尖牙和磨牙等 下颌突 下唇、下颌骨、下颌牙等 侧鼻突 鼻侧面、鼻翼、部分面颊、上颌额突、泪骨 中鼻突球状突(内侧鼻突)-上唇正中部分 鼻梁、鼻尖、鼻中隔、上颌切牙及其颌骨等,鼻泪管的形成 面颊的形成,GO-图示,二、面部的发育异常 1。唇裂 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临床表现 2。面裂 斜面裂:上颌突和侧鼻突未联合 横面裂:上

5、、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第三节 腭的发育,一、腭部的发育过程 1。前腭突的形成 中鼻突的球状突在和侧鼻突、上颌突联合过程中向口腔内侧增生而成。 前腭突前部形成前颌骨和上颌切牙 2。侧腭突的形成 左右上颌突的口腔侧中部形成一突起 3。鼻凹继续凹陷形成嗅囊 底部口鼻膜破裂后与口腔相通,4。侧腭突的发育与位置变化 开始为向下呈垂直方向发育 进行侧腭突的转动形成为水平方向 舌的形态与位置变化 5。侧腭突与前腭突之间的融合及联合 先融合后联合 与鼻中隔发生融合 切牙管鼻腭神经通道 表面形成切牙乳头,二、腭发育的的调控(自学内容) 1。参与的基因或信号分子 FGF8、Shh、BMP等 2。发育过程中面部

6、形态的变化和运动 侧腭突的生长 中鼻突表面上皮的生长状态,三、腭部发育异常 1。腭裂 一侧腭突和对侧腭突及鼻中隔未愈合或部分愈合。 临床表现: 2。颌裂 上颌裂: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下颌裂:两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鼻腭囊肿、正中囊肿,第四节 舌的发育,一、舌的发育过程 相关结构:第1、2、3鳃弓 时间:4w时,第1、2鳃弓中线联合 位置: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侧舌隆起:2个 体积大并对称 生长迅速并在中线联合 形成舌的前2/3舌体 奇结节:1个,体积小 形成舌盲孔前很小部分或无 联合突:1个,第2鳃弓咽侧间充质增生 第3、4鳃弓咽侧间充质增生 向前与舌的前2/3舌体联合 形成舌的后

7、1/3即舌根,形成界沟,GO-图示,腮下隆起,甲状腺的形成: 奇结节与联合突之间的表面内胚层上皮 沿中线深部生长形成的细胞索称甲状舌管 表面处形成舌盲孔 舌的肌肉与神经的形成-(自学内容) 枕部肌节的细胞群的发育与迁移 第 、 对脑神经进入,二、舌发育的异常 1。分叉舌:罕见 侧舌隆起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2。正中菱形舌:舌盲孔前方 黏膜萎缩 慢性真菌感染 3。甲状腺发育异常:位置异常 甲状舌管未退化形成囊肿,第五节 涎腺及口腔黏膜的发育,一、涎腺的发育 来自于胚胎期口腔上皮和间充质 形成部位与时间不同 形成方式和过程相似,1。间充质诱导口腔上皮形成上皮蕾 2。上皮索形成及生长 实质性,基底膜形成

8、 3。上皮索反复分支,末端分叉和膨大 树枝状系统 4。前期导管形成 先主导管和分支导管的近远端 后分支导管的中间部分 5。细胞分化 功能性腺泡细胞形成 肌上皮细胞和闰管上皮细胞形成,过 程,鳃腺:第6w开始发育 上、下颌处的外胚层 位置 颌下腺:第6w末开始发育 舌下肉阜处的内胚层 舌下腺:第78w开始发育 颌舌沟处的内胚层 小涎腺:第12w开始发育 导管短直接开口于口腔,自学内容,1。间充质的诱导作用 2。内、外源性因子的作用 3。上皮索分支形态的形成,调控机制,二、口腔黏膜的发育 大部来自于口腔内的外胚层 小部分来自于内胚层(舌根和口底) 过程: 3w单层 56w复层上皮 8w分部和分化

9、1420w复层扁平上皮基本形成 出生后6月咀嚼区正角化,第六节 颌骨和下颌关节的发育,一、下颌骨的发育 听骨的形成 下颌软骨:第一鳃弓内 左右对称的一条透明软骨 中间被间充质分隔 后端形成锤软骨 砧软骨:第一鳃弓内,与锤软骨形成锤 砧关节或原发性下颌关节 镫骨:第二鳃弓软骨形 与锤、砧软骨一起骨化后形成听骨,自学内容,膜内成骨方式的形成 第一鳃弓内下颌软骨游离缘形成中心 骨化中心扩展 并包绕下颌软骨形成下颌骨体 髁突软骨发生软骨内成骨形成髁头,下颌骨的形成,1。下颌骨体部的垂直方向生长(高度) 内外侧骨板生长 并包埋牙胚形成牙槽骨 下缘不断形成新骨 2。下颌骨前后方向生长(长度) 中缝的纤维软

10、骨生长、骨化 纤维软骨出生后一年发生骨化 前缘吸收,后缘增生下颌骨后移延长,下颌骨的生长,3。下颌骨的内外方向生长 内板吸收,外板形成 体积增大,厚度增加 4。下颌髁突与喙突的生长 骨性髁突形成继发性软骨 喙突的继发性软骨形成,二、上颌骨及腭骨的发育 来源:第一鳃弓 时间与部位:8w 嗅囊外侧的上颌形成骨化中心 分化:向上形成上颌骨额突 向后形成颧骨 向内形成腭突 向下形成牙槽骨 向前形成上颌的表面组织,三、颞下颌关节的发育 在胎儿12w形成关节腔 随着髁突和关节窝的分化和发育后形成,四、颌骨发育的调控机制,神经管的形成(1、2),BACK,鳃弓与面突,BACK-面,BACK-腮弓,鳃器的发生

11、与演变,BACK,面部的发生,BACK,面突的联合与融合,BACK,面裂的发生部位,BACK-1,BACK-2,侧腭突的形成,BACK,侧腭突的融合与联合,BACK-1、2,舌的发育,舌的发育 BACK,第二章 牙的发育,第二章 牙的发育,返回首页,概 述,牙及其支持组织由上、下颌突和额鼻突的外胚层和外间叶细胞发育而来。发育过程相似,时间长。,本章内容:牙胚的发生 牙体组织的形成 牙的萌出,第一节 牙胚的发生和分化,时间:第57w开始 原始口腔的上皮为2层 原发性上皮带的形成 位置上下颌弓的特定位置 分化前庭板:口腔前庭沟 牙 板:形成牙胚,牙胚:牙板细胞继续增殖并诱导外胚间叶 组织而共同构成

12、 成釉器口腔外胚层 形成釉质 牙乳头外胚间叶 形成牙髓和牙本质 牙 囊外胚间叶 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一、成釉器的发育,(一)蕾状期(形似花蕾) 第8w 牙板的20个定点上上皮增生形成 周围间叶细胞增生密集 最先形成4个成釉器 所有乳牙牙胚在胚胎10w时发生 所有恒牙牙胚在胚胎4月时发生,成釉器在牙胚发育中首先形成,分三个时期,(二)帽状期(形似帽子) 第910w 上皮芽增生变大,底部凹陷 被上皮芽覆盖的外胚叶细胞密集呈球形 成釉器分化:外釉上皮层 星网状层 内釉上皮层 周围的一层外胚叶细胞形成牙囊,形成牙乳头,(三)钟状期 第1112w 上皮凹陷与周缘继续生长,似钟状 进入成熟期,

13、凹面形状确定 成釉器分四层: 外釉上皮层 星网状层 中间层 内釉上皮层,1。外釉上皮层 成釉器周边的一层立方细胞 与内釉上皮相接处称颈环 细胞器少 有连接复合体 后期上皮形成许多褶内有丰富cap,2。内釉上皮层 单层立方上皮 排列于基底膜上,半桥粒连接 与中间层细胞以桥粒连接 细胞器:高尔基复合体,邻接中间层 线粒体散在分布 分化为成釉细胞:形态为柱状 高尔基复合体移向核的侧面和中间部 线粒体临近中间层 粗面内质网大量形成 细胞之间有连接复合体,形成终棒,3。星网状层 多层,形态为星状,有长突起 以桥粒连接 细胞之间含有液体以营养和保护内釉上皮 釉质形成时退化 4。中间层 23层扁平细胞 具有

14、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参与釉质的形成 5。釉结、釉梭、釉龛 内釉上皮的局部增厚 调节细胞分化等有关,二、牙乳头,位置:成釉器下方的细胞聚集区 来自:外胚间叶组织 分化:外层细胞在内釉细胞诱导下 形成成牙本质细胞 其余细胞形成牙髓组织 作用:决定牙的形状 牙胚重组合实验,三、 牙 囊,位置:环绕成釉器和牙乳头的底部 分化:牙骨质 牙周膜 固有牙槽骨,位置乳牙胚的舌侧 过程时间稍后,与乳牙形成相同 4月时所有恒牙牙蕾形成 牙胚形态形成需要24w 牙胚活动从6w出生后4年 第1恒磨牙第4个月 第2恒磨牙生后1年 第3恒磨牙45岁,恒牙胚的形成与发育,四、牙板的结局,钟状期末与成釉器分离 退化、消失 残留

15、:上皮岛 马牙,第二节 牙体组织的形成,生长中心 前牙:切缘和舌侧隆起的基底膜上 磨牙:牙尖处 釉质与牙本质有规律交替进行 牙本质先形成向牙髓中央后退 釉质后形成向外周后退,基本方式,一、牙本质的形成,1。形成过程 钟状期末 邻近内釉上皮内凹面开始 沿牙尖向牙颈部扩展到完全形成 多尖牙独立形成后融合 2。成牙本质细胞的分类 分泌型:细胞器多 以连接复合体连接(3种) 静止型:体积小,细胞器少,3。牙本质的分类 罩牙本质:形成早,含大量粗大胶原f 与基底膜相贴 成牙本质细胞退后留下突起 小泡内晶体融合形成钙化 髓周牙本质:占大部 纤维少,互相交织 无基质小泡形成 由晶核进行钙化 前期牙本质:,牙

16、冠发育和牙萌出期沉积多,牙萌出后少;每天形成的牙本质之间形成生长线。,二、釉质的形成,釉质形成分2个阶段 发生于牙本质形成后 内釉上皮分化为成釉细胞 成釉细胞的结构:细胞器 形态托姆斯突 连接终棒 连接复合体,釉柱的形成: Tomes突分泌釉质的2个部位 侧面形成釉柱的壁 表面形成釉柱的头部 四个细胞形成一根釉柱 釉柱的形态呈乒乓球拍状(横切),釉质的矿化: 矿物质沉积,水和有机物吸收 釉质基质形成立即矿化,达30% 然后由外向内(快) 再由内向外进行矿化(慢) 外层矿化最高,向内减低 釉质矿化的调控: 通过成釉细胞进行 有皱褶的表面分泌无机离子 有平滑的表面吸收水和大分子有机物 与细胞间连接

17、区的功能相关,三、牙髓的形成,来自:牙乳头的发生 边界:底部与牙囊相接 其余部位为牙本质包围 成分:结缔组织 牙髓细胞成纤维细胞 神经组织,四、 牙根的形成,发生时间:牙冠发育将要完成时 发生过程: 1。内外釉上皮在颈环处增生 2。形成上皮根鞘 内侧包围牙乳头 外侧被牙囊包围,成牙骨质细胞,3。上皮根鞘生长并弯曲形成上皮隔 4。单根根尖孔的形成 5。多根形成 6。根尖孔的形成,发育异常: 牙本质缺损:上皮根鞘连续性破坏 或分叉处突起融合不全 -侧支根管 牙骨质缺损:上皮根鞘不发生断裂 -牙颈部过敏,五、牙周组织的形成,包括: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 1。牙骨质的形成 牙囊细胞形成成牙骨质细胞 原

18、发性牙骨质形成无细胞 覆盖牙冠方2/3处 继发性牙骨质形成形成快而矿化差 有细胞 含有大量胶原纤维 覆盖牙根尖侧的2/3处,牙囊发育而成,2种来源,2。牙周膜的发育 牙囊增殖形成大量成纤维细胞 牙齿萌出前:纤维斜行排列(向下) 萌出和移动时:纤维水平排列 牙齿萌出后:纤维斜行排列(向上),结合上皮的形成: 牙龈上皮形成原发性上皮附着 缩余釉上皮转变为结合上皮,3。牙槽骨的形成 牙周膜形成时,骨隐窝的壁和发育中的纤维中分化出成骨细胞,形成新骨而成。 牙周组织形成后,来自骨髓的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新骨而成。,第三节 牙的萌出和替换,一、牙的萌出 定义:牙在牙冠形成后向颌平面移动,穿过骨隐窝和黏

19、膜,达到功能位的一个复杂的过程。 分期:萌出前期 萌出期 萌出后期(功能性萌出期),1。萌出前期 牙根形成,牙胚移动 牙胚的发育与颌骨的发育保持正常位置 恒牙胚在乳牙胚的舌侧 恒磨牙在牙板的远端形成牙胚 (并随颌骨的发育、移动而达正常位置),2。萌出期 缩余釉上皮:覆盖牙冠的保护作用 分泌酶的溶解作用 上皮袖的退化形成通道 引导管的作用: 主动萌出:牙本身的运动 被动萌出:牙龈向牙根方向移动,3。萌出后期(功能性萌出) 牙周围的支持组织: 继续发育和改建 牙根的继续发育: 根管变窄 根尖部牙本质、骨质沉积,牙尖进入口腔与建立咬合的时期,最易发生咬合异常,注意预防。,4。牙萌出的机制 多种因素作

20、用 牙根的形成 液体的压力 牙周骨组织的吸收和选择性沉积 牙周膜的细胞和纤维的牵拉,二、乳恒牙的替换,时间:乳牙从6岁开始,到12岁左右,全 部为恒牙替换。 乳牙的脱落原因:牙根吸收 牙周组织的退化吸收,替换方式和部位: 恒前牙在乳牙的舌侧开始吸收 过程:见图示 恒磨牙在乳牙的牙根下方可是吸收 过程:见图示,三、牙萌出的次序和时间 与牙胚发育的先后基本一致 但上颌尖牙发育早而形成晚 时间性比较固定,范围大 左右同名牙时间大致相同,下颌牙早,牙板的发生,BACK1-3,BACK-2,BACK-3,成釉器的发育,BACK-1,2,钟状期,BACK3-1,BACK 3-2、3,成釉细胞,BACK,B

21、ACK,生长中心,BACK,BACK,牙本质与釉质的形成1,牙本质与釉质的形成-2,BACK,牙本质与釉质的形成-3,BACK,牙本质与釉质的形成-4,BACK,BACK,前期牙本质,BACK,釉质形成,BACK,釉柱的形成,BACK,釉质矿化的调控,BACK,牙根的形成,BACK,牙周膜的发育,BACK,牙萌出,BACK,乳恒牙的替换-1,BACK-1,2,乳恒牙的替换-2,BACK,第三章 牙体组织,第三章 牙体组织,返回首页,教学要求,1 掌握牙体组织的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征 2 了解牙体病与牙体组织结构、理化性质的关系,概 述,组成:釉质 牙本质 牙骨质 牙髓 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22、釉质牙本质界 牙本质牙骨质界,第一节 釉 质,特点: 覆盖于牙冠的高度矿化的硬组织 唯一的无细胞性 基质中无胶原成分 高耐受压力和摩擦力,一 、釉质的理化特性,厚度:22.5mm 切缘或牙尖至牙颈变薄 颜色:乳白色或淡黄色 与厚度和矿化程度有关 硬度:人体最硬的组织 洛氏硬度值约340,5倍于牙本质,无机物: 9697%为无机物,占体积86% 主要由羟磷灰石晶体构成 少量的其他磷酸盐晶体 也含有微量元素如氟 釉质最初形成时为碳磷灰石 且釉质中心含较多碳磷灰石,有机物:少,不足1%,占体积的2% 主要来自成釉细胞 釉原蛋白:基因定位于性染色体 存在于釉质发育时期 促进成核和调控方向和速度 非釉原

23、蛋白:基因定位于1、4号等染色体 存在于釉丛、柱鞘等部位 促进成核和影响晶体生长形态 蛋白酶:分解釉质蛋白等 利于釉质的改建和进一步生长 少量脂类,水:结合水为主 游离水少 釉质的营养通道: 晶体之间的微小缝隙,人造牙齿,二、组织学结构,一、釉质的基本结构釉柱 形态:细长的柱状 起自于釉质牙本质面,而达釉质表面 圆形的头,较细的尾部 头尾相嵌排列 头朝咬合面,尾向牙颈 横断面呈鱼鳞状,电镜呈球拍状,构成:扁六棱柱形晶体 头部晶体与长轴一致,平行排列 从颈部向尾部,成一角度 釉柱鞘,二、釉质牙本质界及与釉质最初形成时的相关结构,1。釉质牙本质界(EDJ) 也可简称釉牙本质界 两种不同矿化组织的交

24、界处 由许多弧形小凹连续构成 凹面与Tomes突的形态吻合 可能是最初的矿化中心并起粘连作用,2。釉梭(Enamel spindle) 起始于釉牙本质伸向釉质的纺锤状结构 形成于釉质发生的早期 为成牙本质细胞的突起穿过基膜所致 内含较多的有机物,镜下成黑色 在牙磨片中,牙尖和切缘处易见,3。釉丛图 起始于釉牙本质向釉质内发散 呈草丛状,大小不等 形成于成牙本质细胞突形成和釉质沉积时 在釉质内分布均匀,有机物含量高,4。釉板图 垂直于牙面的薄板状结构,可贯穿全层 形成的原因是釉质成熟过程的缺陷所致 含大量釉质蛋白、较多的水 是龋齿致病菌侵入的途径,三、与釉质周期性生长相关的结构,1。横纹 釉柱上

25、与釉柱长轴相垂直的细线 代表每天釉质形成的速度 或与晶体的堆积方式有关,2。生长线 横断时呈同心环行排列 纵切时,牙尖部环行而牙颈斜行排列 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致 比横纹宽,约510天的釉质沉积 在发育不良的牙更明显 新生线 出生前、后的釉质分界线,四、与釉柱排列方向相关的结构,1。绞釉 釉柱的走行不是直线 近1/3较直,内2/3弯曲 在牙切缘和牙尖处更明显,称绞釉 2。施雷格线 分布于釉质厚度的内4/5 落射光观察为宽度不等的明暗相间带 暗区为釉柱横断,亮区为纵断 3。无釉柱釉质,增强对咬合力的抵抗,三、釉质的表面结构,1。釉小皮 覆盖在新萌出牙的表面 一层有机薄膜,易磨去 可能是成釉细胞分

26、泌的基板物质 2。釉面横纹 平行的浅凹线纹 牙颈部明显,呈叠瓦状 釉质生长线达表面的部位,四、釉质结构的临床意义,1。晶体内含HCO3、OH 等 可被氟离子置换,能提高其抗龋能力 2。釉质咬合面的点隙裂沟 易滞留物质,导致龋齿 3。釉柱的排列方向 临床劈裂釉质操作的要求 4。釉质表面的酸蚀要求,封闭,第二节 牙本质,来源:牙本质细胞的分泌 作用:构成牙的主体 保护牙髓和支持釉质 邻近关系: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一、理化特性,组成:重量-70%,20%,10% 体积50%,30%,20% 不同部位的成分和硬度不同 硬度:低于釉质高于骨组织, 68KHN 特点:具有弹性和好的渗透性 无机物 有机物

27、含大量的胶原蛋白(18%,8590%) 其他:多种 牙本质磷蛋白多,占50%,二、组织学结构,构成:牙本质小管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细胞间质 分布:,1。牙本质小管 贯穿牙本质全层的小管 含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组织液 自牙髓表面向EDJ呈放射状排列 牙尖和根尖步较直,牙颈部为波浪状 近牙髓端粗而近表面细 沿途发出侧支且有吻合 牙根部的分支比牙冠部多,2。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成牙本质细胞为高柱状 细胞的突起位于牙本质小管内 突起内主要含微管及微丝 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 位置: 内含物:组织液和少量有机物 限制板小管内壁的一层有机膜 调节和抑制小管矿化,3。细胞间质 矿化的间质且各部不均匀 含大量型胶原

28、纤维,排列与小管垂直 分 类: .管周牙本质 位置: 球间牙本质和EDJ处无 特点:矿化程度高 纤维极少,含较多的糖胺多糖 从发育来讲,又称管内牙本质,.管间牙本质 位置: 特点:纤维成分多,围绕小管排列 矿化低于管周牙本质 .球间牙本质 位置:牙冠部近EDJ处 特点:钙质小球之间未被钙化的间质 沿生长线分布 似许多相接球体的空隙,.生长线 与小管垂直 代表牙本质发育和形成速率的变化周期 新生线 .Tomes颗粒层 牙根部透明层内侧的颗粒状未矿化区 突起末端的膨大?矿化不全? .前期牙本质 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的一层未矿化的牙本质,GO-图示,按形成时期进行分类: (1)原发性牙本质

29、 形成时期: 分类:罩牙本质 牙本质透明层 髓周牙本质 (2)继发性牙本质 形成时期:牙根形成,咬合关系形成后 特点:形成速率慢 受刺激大的区域形成多 可改变髓腔形态,三、牙本质的反应性改变,原因:咀嚼、刷牙等摩擦 龋齿的形成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母体细胞激活 过程和导致的结局: 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透明牙本质形成 死区形成,损伤和再生的共同作用,1。修复性牙本质 也称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 过程:牙本质的磨损、变性 新生细胞再形成牙本质 小管少排列混乱且矿化低 沉积在受刺激小管的髓腔侧 同意词:不规则牙本质 刺激性牙本质 反应性牙本质 骨样牙本质,2。透明牙本质 也称硬化牙本质 受慢性刺激后

30、形成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而矿化 小管周围间质的纤维也变性 磨片上呈透明区 3。死区 受严重刺激后 小管内的突起变性、分解而充满空气 呈黑色,周围常围绕透明牙本质 髓腔侧可见修复性牙本质,GO-图,四、牙本质的神经分布与感受,1。神经分布和感受 神经纤维分布于小管内突起的周围 与突起无明显的连接结构 在牙冠髓角处的小管内分布多 在EDJ和牙根中部少 唯一的感受为痛觉且难定位,2。神经感受和传导机制 A、神经传导学说 B、转导学说 成牙本质细胞转导给神经 C、液体动力学说 通过小管内液体的流动来刺激突起,并影响其周围的神经纤维。 冷刺激:由内向外流 热刺激:由外向内流,五、牙本质液、牙本质渗透性

31、和敏感性,牙本质液 成分与血浆相似 处于微小的正压力 牙本质渗透性 通过牙本质小管 敏感性 牙本质裸露时,对各种刺激敏感,第三节 牙 髓,发生:外胚间叶 成分:疏松结缔组织 血管、神经、淋巴管 位于:髓室和根管内 通过根尖孔与牙周组织连接,一、组织学结构,分层结构: 成牙本质细胞层 无细胞层(Weil层) 与牙髓功能有关 多细胞层细胞密集 固有牙髓(髓核) 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一)细胞 1。成牙本质细胞 位置: 形态:单层柱状、立方或扁平 与功能状态有关 大小不一致,有一细长突起 细胞器成分 细胞连接连接复合体多见 功能:形成牙本质 (纤维、基质和生物矿化),2。成纤维细胞 构成牙髓的主要细胞

32、 形态 功能合成纤维与基质 参与创伤的修复 可分化成牙本质细胞 3。组织细胞和未分化细胞 4。免疫细胞:树枝状细胞 淋巴细胞,(二)纤维 胶原纤维:型与型55:45比例 量增加而比例不变 血管壁周围有较多的弹性纤维 也有网状纤维 (三)基质 致密胶样物 主要为蛋白多糖复合物和糖蛋白,(四)血管 牙髓A:来自牙槽A分支,丰富 沿牙髓中轴前进并发出分支 Cap:在成牙本质细胞下方 形成Cap丛 为有孔型,利于物质的快速转运 牙髓V: 动静脉吻合,(五)淋巴管 与血管伴行,与牙龈和牙周膜吻合 前牙引入颏下淋巴结 后牙引入颌下和颈深淋巴结 (六)神经 神经非常丰富 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传导痛觉) 交

33、感神经来自颈上神经节(调节血管),二、牙髓增龄性变化及组织结构的临床意义,1。牙髓增龄性变化 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退化 2。组织结构的临床意义 损伤刺激导致髓腔变小而退化 髓腔:炎症刺激导致压力增加而剧烈疼痛 感受刺激都为痛觉 修复、增生能力有限,第四节 牙骨质,概述 来自于牙囊的发育 覆盖于牙根表面,色淡黄 牙颈部薄,根尖部厚 维系牙和牙周组织的重要结构,一、理化特性,与骨组织的组成相似 硬度较骨和牙本质低 无机物占重量的4550% 以磷灰石为主,氟的含量多 有机物占5055% 胶原和非胶原蛋白为主,二、牙骨质的分类,分类:依据形成时间 依据有无细胞 细胞的分布和纤维的来源 无细胞无纤维牙骨质

34、无细胞外源性纤维牙骨质 有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 无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 有细胞混合性分层牙骨质,1。无细胞无纤维牙骨质 位置:釉质表面 特点:少见,表现为牙骨质刺或岛 2。无细胞外源性纤维牙骨质 位置:牙根近冠方的1/3 特点:含有密集的胶原纤维 纤维来自成纤维C并不断矿化,3。有细胞混合性分层牙骨质 位置:牙根分歧区和根尖区等 特点:2种牙骨质不规则交替沉积而成 平行于牙根的纤维内侧 外源性的Sharper纤维外侧 4。有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 修复性牙骨质的一种形式 5。无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 无成骨质细胞 中间牙骨质:近似釉质,封闭牙本质,三、组织学结构,1。无细胞牙骨质和细胞牙骨质 分布牙颈部:

35、无细胞牙骨质 牙根尖1/3部:细胞牙骨质 牙根中间:2种牙骨质交替排列 牙骨质细胞胞体小,位于陷窝 突起,位于小管 纤维平行纤维 Sharpey纤维,2。釉质牙骨质 A60%,B30%,C10%,3。牙本质牙骨质 平坦的界线,有纤维交织 4。牙骨质的表面特点 有许多纤维束,纤维细 可埋入牙骨质,深浅与厚度有关 5。增龄性变化 表面变得不规则 根尖区牙骨质增多,附着纤维减少 深部牙骨质细胞退化,四、牙骨质结构的临床意义,1。形成后不易改建和重塑 有很强的抗吸收能力 2。牙周膜纤维的位置变化可诱导新的附 着纤维形成和新牙骨质形成 3。损伤后可形成继发性牙骨质的形成, 重建牙体和牙周的关系。,正畸治

36、疗的基础,牙髓和根尖周的治疗,返回首页,釉柱结构,BACK-1,2,EDJ,BACK,釉梭与釉丛,BACK-1,BACK-2,釉板-1、2,BACK,釉柱横纹,BACK,生长线,BACK,BACK,牙本质小管-1,BACK,牙本质小管-2,BACK,釉质颌面窝沟,BACK,成牙本质细胞的突起,BACK,管间牙本质的纤维,BACK-1,2,3,BACK-1,BACK-2,BACK-3,反应性牙本质,BACK,成牙本质细胞,BACK,牙髓组织,BACK-1,BACK-2,牙骨质,BACK-1,2,牙骨质修复,BACK,第四章 牙周组织,第四章 牙周组织,返回首页,牙周组织,组成:牙周膜 牙槽骨 牙

37、 龈 功能:支持,第一节 牙龈,一、表面解剖 分布:牙颈部和牙槽嵴的表面 分部:三个部分 游离龈:游离可动,色稍红 龈沟 深度0.3mm3mm 牙周袋 龈沟液,附着龈:紧贴牙槽嵴表面 表面有许多点状凹陷叫点彩 牙间乳头:位于相邻两牙之间 龈谷后牙之间 不易清洁,易致炎症,二、牙龈的组织学结构,牙龈的结构:上皮和固有层构成 无黏膜下层 1。上皮层 牙龈上皮:复层扁平上皮 表面明显角化或不全角化 上皮钉突形成,2。龈沟上皮 位置 特点无角化的复扁上皮,有上皮钉突 不能抵抗机械力,易破裂 3。结合上皮 位置因年龄而变化 特点无角化的复扁上皮,无上皮钉突 细胞内细胞器丰富 细胞之间间隙大,利于免疫细胞

38、逸出 手术操作注意不要损伤结合上皮 龈谷上皮,(二)固有层 为致密结缔组织,上皮钉突发达 细胞主要为成纤维细胞 弹性f少,只分布于血管周围 胶原纤维丰富,分以下5组 1。龈牙组 自牙颈牙骨质向牙冠方向散开 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 纤维最多的一组,2。牙槽龈组 自牙嵴向牙冠方向 3。环行组 牙颈周围的游离龈中 纤维细,与其他组交织 4。牙骨膜组 自牙颈牙骨质向外 5。越隔组 横跨牙槽中隔,连接相邻2牙,(三)血液供应和神经(自学),GO-图示,第二节 牙周膜,一、组织学结构 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1。纤维 大量的胶原f和不成熟的弹性纤维 排列有序的纤维束叫主纤维 连接牙骨质和牙槽骨 稀疏排列的纤维叫间隙

39、纤维,主纤维分组: 牙槽组分布于牙的唇(颊)侧 舌(腭)侧 对抗侧力,保持牙的直立 水平组 斜行组数量最多,力量最强 牙颈和根尖区无此纤维 根尖组 根间组,(二)基质 与一般结缔组织相似 (三)细胞 1。成纤维细胞 最多,功能最重要的细胞 2。成牙骨质细胞 3。上皮剩余 4。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5。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四)血管和淋巴管 血液来自牙槽A的分支 注入颌下和颏下淋巴结 (五)神经 丰富,感觉敏感 感受触、压觉和痛觉,二、牙周膜的功能和增龄性变化,1。支持功能 2。感觉功能 3。营养功能 4。更新和修复功能,随年龄增长,纤维增加,细胞减少,厚度变薄,第三节 牙槽骨,一、组织学结构 上下

40、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 牙槽窝 牙槽嵴 牙槽中隔,按照解剖部位分; 1。固有牙槽骨 包绕牙根与牙周膜相邻 很薄,X线呈一条白线(注意其完整性) 属于束状骨,多孔,无骨小梁 含大量纤维的板状骨 包埋大量的穿通纤维,2。密质骨 牙槽骨的外表部分 上颌的薄,有许多血管和神经穿过 下颌的厚,小孔少 表面为平行骨板,深部可有骨单位 3。松质骨 骨小梁和骨髓构成 骨小梁的量和排列方向与牙的功能有关 前牙薄,后牙厚,前牙唇侧明显,二、生物学特性,1。高度可塑性 受压力被吸收,受牵引力增生 生理移动和改建 咬合移动 2。增龄性变化 牙槽嵴高度降低,骨质疏松 牙槽窝骨壁的细胞减少,牙龈的分部,BACK,龈 谷

41、,BACK,牙龈上皮,BACK,结合上皮,BACK,牙龈内纤维的分组,BACK,牙周膜的结构,BACK,牙周膜的纤维分组,BACK-14,BACK-14,BACK-14,牙周膜的血管和神经,BACK,正畸治疗-3.1,BACK,正畸治疗-3.2,BACK,BACK,正畸治疗-3.3,第五章 口腔黏膜,第五章 口腔黏膜,返回首页,主要内容 黏膜的基本结构: 分部:咀嚼黏膜 被覆黏膜 特殊黏膜 特殊结构:味蕾、舌乳头,第一节 口腔黏膜的基本结构,一、上皮 角化或非角化的复扁上皮 (一)角质形成细胞 角化的复扁上皮分四层 1。 基底层: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 有很强的增殖能力 半桥粒与基膜连接,2。

42、棘层 多层体积较大细胞组成 形态特点: 相互之间有桥粒连接 3。颗粒层 23层细胞构成 胞质内含透明角质颗粒 超微结构:,4。角质层 表面多层的扁平细胞 细胞核和细胞器消失,非角质上皮与角化上皮相似 但颗粒层不明显,代之以中间层。,(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1。黑色素细胞 位置:基底层细胞之间 形态: 功能: 2。Langerhans cell 位于棘层,为抗原呈递细胞 3。Merkel cell 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 功能与感觉有关,(三)基底膜 交界处凹凸不平 构成: 基板上皮细胞分泌形成 透明板: 密 板: 网板成f细胞F分泌形成,目前认为基底膜区包括半桥粒和基膜,二、固有层,组成:致密结缔组

43、织 分层:乳头层 网状层 成分:细胞 纤维 基质,三、黏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 内含成分 主要分布于被覆上皮,第二节 分类及结构特点,一、咀嚼黏膜 包括硬腭和牙龈黏膜 上皮有角化,棘层细胞棘突明显 固有层厚,乳头多而长 黏膜与深部连接牢固,不能移动,1。硬腭 腭的前2/3,呈粉红色 角化层厚,正角化为主 根据有无黏膜下层分区 牙龈区和中间区:无 脂肪区和腺区:有 正中切牙乳头,2。牙龈,二、被覆黏膜 包括: 表面平滑,无角化 上皮与固有层连接处平坦 有黏膜下层,有一定的活动度,1。唇: 分外侧的皮肤、内侧的黏膜及唇红 唇黏膜:无角化,中间层厚,黏膜下层厚 唇红:上皮有角化,乳头细长,Cap丰富

44、黏膜下层无腺体,易干裂 外侧的皮肤:,2。颊黏膜 上皮无角化 黏膜下层厚,脂肪多,有腺体 口角后的咬合线区可见福代斯斑 3。口底和舌腹黏膜 口底黏膜下层厚,有舌下腺 舌腹黏膜的黏膜下层薄 4。软腭黏膜(与硬腭的区别) 表面色深,无角化,三、特殊黏膜,舌背黏膜:具有咀嚼黏膜和被覆黏膜的特点 有乳头和感受器 1。舌乳头 丝状乳头:舌苔 地图舌 菌状乳头:草莓舌 光滑舌 轮廓乳头:环沟内含大量味蕾 叶状乳头:人已退化,2。味蕾 分布: 结构:味孔 味毛 三种细胞组成 功能:感受五味 3。舌扁桃体,第三节 口腔黏膜的功能和增龄变化,一、功能 保护、感觉、分泌和吸收等 二、增龄变化 上皮变薄 固有层结缔组织减少 味蕾减少,腺体也萎缩减少,口腔黏膜的上皮,BACK,硬腭的分区,BACK,腭黏膜,BACK,唇,BACK,第六章 涎腺,第六章 涎腺,返回首页,概 述,大涎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小涎腺:唇腺、颊腺、腭腺、舌腺等 功能:分泌唾液 25%腮腺,60%颌下腺,5%舌下腺 510%小涎腺,第一节 涎腺的一般结构,基本结构: 实质腺泡:泡状或管泡状 浆液性、黏液性及混合性 导管:闰管、分泌管、排泄管 间质结缔组织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