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1页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2页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3页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4页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前言本建设方案依据电力行业特点,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要求,结合岗位任职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电力行业)和南方电网职业标准制订。同时考虑到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学院的专业教学情况,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指导下,贯穿“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开发模式,重点体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工学结合特点,探索开发面向工作过程从专业职业,工作课程的电力类专业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法。在方案完成过程中,院、系各级领导十分重视专业建设工作,学校在政策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近期在不断地调查、分析、探索、总结的专业建设方案。它可为本校高职高专职前教学提供参考,也可为各高职院校进行电力类专业建设时提供参考,进一步可为实现“零对接”在岗职工培训奠定基础,我们也继续坚持为电力类专业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高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我们仍将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目录一、概述111“建设方案”编制主要依据112建设指导思想113项目及预算2二、建设基础221学校背景222区域行业发展背景323毕业生追踪调研424现有基础与存在差距425存在的主要问题5三、建设目标与思路631总体目标632具体目标633建设总体思路7四、建设内容84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842课程内容改革1143师资队伍建设1244实验实训条件建设134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13五、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13六、保障措施1461组织保证1462制度保障1563管理保障15七、建设预期1571预期效果1572预期保障18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刘淑华(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潘科(电力工程系主任)项目组成员黄宇强、张英、林美玲、李仙琪、娄方桥、马新慧谢良(贵州电网公司计发部副主任)范伟(贵阳供电局生技部主任)温良彪(铜仁供电局总工程师)一、概述11“建设方案”编制主要依据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5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2号);6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7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8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12建设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部署,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学院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秉承“大气致远,传承光明”的校训,“立足电力育人,面向社会办学,服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道路。强化学院内涵和特色建设,提高学院综合实力,切实加强专业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业水平和综合实力,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实现学院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协调发展,为贵州及电力行业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为贵州电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服务。13项目及预算电自专业合理安排经费预算支出。电自专业系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建设,主要资金来源为财政支持,形成专项资金。专项资金支出主要用于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建设等。具体项目经费预算表表11主要建设项目及资金预算一览表单位万元资金预算及来源财政万元自筹万元建设内容2012年2013年小计2012年2013年小计合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821010课程建设1051515教材建设8172525实训实验建设70209090师资队伍建设30205050评价管理建设2355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2355合、建设基础21学校背景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级风景区贵阳市红枫湖畔,占地22万平米,建筑面积10万平米,是全国率先成立的电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一,也是南方电网(含黔、粤、滇、桂、琼五省区)内唯一的电力类高校,且是贵州省内经批准实施中外联合办学的首家高校。校园依山傍水,湖光山色,绿树成荫,四季花香,造型各异的现代建筑掩映其中,景色宜人,学习生活环境十分优越。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大气致远,传承光明”的校训精神,近年来依托企业,实施教育资源重组、教学课程改革,各类教育资源尽显优化,办学特色十分鲜明。22区域行业发展背景贵州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水力资源,具有水火互济的先天优势。煤炭资源已探明保有储量523亿吨、远景储量2400多亿吨,居中国江南诸省之冠。全省水力资源蕴藏量1874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量1640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1999年9月,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贵州电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贵州电网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在西电东送主战场,掀起了令世人瞩目的“四水四火”、“四水八火”、“日”字环网、“两交一直”的电源电网建设高潮。目前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已达到2135万千瓦,已建成以中部“日”字型环网为中心,向北、向东延伸的500千伏主干网架,并通过“五交两直”500千伏输电通道和一批220千伏输电线路与省外电网相联。贵州电网现已进入超高压、远距离、大容量、大机组、交直流混合外送的新阶段。贵州电力已成为西电东送主力军,正向建设南方重要能源基地的目标大步迈进。电力日益成为支柱产业。贵州电网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贵州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电源、电网建设,拉动了贵州煤炭、机械、运输、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了贵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电力迅猛发展使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空间得到极大扩展。电力行业在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电力建设等几大环节都需要大量具备电力系统基础知识、懂电力系统专业技术和相应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未来20年,我国电力工业将进入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超高电压、自动化和信息化阶段。电力需求仍将会持续快速增长,对电力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电力类技能人员会有很大需求。需要他们掌握多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继续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这些方面的需求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23毕业生追踪调研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收集他们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技能的训练,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对我们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有重要意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调查显示对我校毕业生予以充分的肯定,社会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率一直保持良好。不少学生成了技术或管理骨干,受到许多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中对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的评价较高。用人单位强调,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用人单位不仅注重毕业生的实际业务水平,也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对毕业生的调查总结如下毕业生对本专业整体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环节教学,特别是校内技能训练方面基本满意;建议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修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数;建议大力改善实训条件,实训考核应该尽量采用企业标准,使得教学同生产一线接轨,以增强他们的职业能力;同时,他们也根据各自的岗位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24现有基础与存在差距根据本专业在学院的定位和在校生人数,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取得的一定成果,但仍有提升的空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简要概括分析(一)建设基于高职培养目标与岗位培训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我国高职人才培养,受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本科压缩”与“中专延长”的影子仍挥之不去,传统高职教学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背离了高职教育的“高技能性”及理论上的“必须、够用”原则,进而影响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电力高职院校,传统的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迫在眉睫。解决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电力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南方电网职业标准,同时考虑到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学院的专业教学情况,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聘请现场专家,拟订本专业对应的各职业工种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按照“能力递进”、“素质提升”的思路,探索开发面向工作过程从专业到职业,工作到课程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二)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改革基于高职培养目标与岗位培训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进一步深化与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教学评价体系等相关配套的软件建设,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双证书”要求,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三)加强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及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为依据,以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总体目标,通过引进、进修和培训、顶岗实践、特别是贵州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开发等途径,以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为重点,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专业教学团队。(四)进一步建设实验实训软、硬件条件存在问题实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平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原校内实训基地有以下实验实训室电工实验实训室、电工工艺实训室、电子实验室、电子装配实训室、电机实验室、电机检修室、变压器检修室、断路器检修室、二次线装配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10KV变电仿真室、高电压技术试验室、220KV仿真变电站等,实训设备总值几千万,基本满足电专业可开设的各类实验实训教学环节需求。如今培训中心(学院)成为南方电网公司的重要技能基地。种种问题的存在使实验实训设备使用率低,教师没有完全参加实验实训管理的积极性,课程改革难以引向深入。解决方法通过专业建设项目,根据专业特点和贵州电网公司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需求进行建设,加强实训基地硬件、软件和制度建设,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良好管理与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实训基地集培训、职业素质训练与实践教学、技能鉴定和技术推广服务四位一体的强大功能。25存在的主要问题1“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需进一步拓展和完善。需建设基于高职培养目标与岗位培训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未能完全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也尚待建立。3校内外实训基地规模数量以及管理措施等,还不能满足我院人才培养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4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专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三、建设目标与思路31总体目标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家电力发展规划、贵州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力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兼顾到电力专业能力与现场适用性的融合,考虑到学生应用技能掌握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和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走以贵州电网公司为主导、培训中心(学院)为主体、地市供电公司为支撑的企业管理下的校企合作之路;以配电网调度仿真、变电运行仿真“研、培、教一体”为特色、企业支持的实训基地为优势、企业管理下的职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及深度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品牌建设。使本专业成为电力行业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的示范,带动电力技术类专业的发展。32具体目标表3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具体建设目标建设项目目标完成时间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深入探索“工作工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如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基础技能训练项目设计等方面的建设。2013年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建设与企业紧密合作,按实际工作过程,开发设计学习情境;建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行动体系,完成适应该学习领域的实施、管理、评价制度及相关标准,提供一个真实化、个性化的教学环境,竭力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建设3门及以上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课改课程,并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校本教材3门及以上。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行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计划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6人;到企业聘请4名以上兼职教师,使教师队伍专兼比例达到21。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扩建12个具有仿真真实工作场景的实验实训工作区;保证学生在校内完成电自专业技能训练,达到“做中学”的教学过程;建立校内仿真性性生产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校内仿真性性生产实训占实践教学学时的50以上;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创新校企一体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实习实训管理水平,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现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企业岗位标准的开发,技能鉴定工作。33建设总体思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学院办学功能集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教师教学任务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独特优势,有机整合职前职后的各种教学资源,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过程,深化并推广工学结合的“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思路,重构课程体系和理实一体课程,并根据专业特点和我院实际,选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为学院申报建设专业;二是进一步明确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毕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对同类课程及教学资源进行了适度整合,使公共基础类课程在符合上级要求并得以强化的同时实现了相对统一,使同专业类课程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同时得到进一步优化。具体做法是,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岗位标准、技能要求以及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融入教学改革之中,开发一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利用学院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顶岗实习的有效性,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院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够获得企业高度认可的专业方向职业资格证书,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时间,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充分利用学院实训基地的全真设备以及仿真设备,引进贵州电网公司等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结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性强、技能和安全要求高的职业特点,建立真实的工作环境,营造职业氛围,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时段,按照运行、控制及调试开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训。四、建设内容紧贴贵州电力与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打造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与行业企业结合紧密、建设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品牌专业,具体建设的实施步骤与内容为4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根据“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分析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描述专业培养目标,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依据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1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电力行业、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根据教育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特面向电力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主要培养在电力系统发、输、配电的全过程中,对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控制、调试、运行维护和管理以及电力网的调度方面,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的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分析方法(1)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省内外知名企业的技术骨干、基层主管和课程专家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素质结构合理、技术及学识水平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并每年按市场需求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提供保障。(2)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通过大量调查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思路设想如下根据“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分析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描述专业培养目标,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依据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专业改革应当体现系统性,这个系统应当是一个面向电力岗位的系统,从专业到职业,工作到课程的体系,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线索,收集整理专业服务面向的所有职业岗位;以市场和企业对人才需求为指导,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引入;通过广泛调研和咨询电力行业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确定主要工作岗位群,得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岗位。第二,深入生产现场,调查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群,组织行业专家和骨干教师分析工作任务群,找出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第三,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能力复杂程度、知识和技术的相关性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行动能力领域。第四,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从而确定专业学习领域,通过一个动态的结构把技能与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专业建设开发步骤如图41所示。图41专业建设开发步骤通过上面几个步骤,得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完全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重构出基于工作过程,体现能力本位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得到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继续深入推行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上岗证的“双证书”制度,以利于学生就业为目标,进一步拓宽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的类别。实行专业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相搭接的“双证制”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理论教学,理实交替教学。在实施者重构步骤分阶段目标课程开发项目组课程开发项目组实践专家电力企业、毕业生等调研专业岗位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定位职业行动能力归纳行动领域课程开发项目组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进行岗位群和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课程开发项目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综合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结构分析排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分析教学实施分析考核评价分析课程标准课程开发项目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过程中,在着重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增强学生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及吃苦耐劳精神,为学生就业上岗打好基础。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生产过程,实践教学环节按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四个步骤进行,从而实现学生从基本技能与人文素质的训练到综合技能与职业素质训练再到岗位适应训练的“无缝”过渡,使教学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之间实现“零对接”。在整个过程中,强化电力系统“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增强岗位能力,塑造职业素质,向准技师的职业目标靠近,确保学生离开学校后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42课程内容改革1、课程建设(1)课程建设思路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项目课程,确定专业课改课程建设目标。(2)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的任务是按照重构的课程体系,开发与电自专业职业工作任务中各工作项目相对应的项目课程,完善重构的课程体系,专业课改课程及项目课程建设。具体做法成立课程建设小组,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负责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实行课程建设责任制,每门课程由骨干教师牵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使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同步进行,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资格鉴定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思路形成将理论课与实训课在时间上整合为一体,不再采用分阶段进行,为应用到在岗职工培训做好充分准备,体现出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教育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目前,预计涉及变电运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应用电工等3门及以上课程。2、教材建设根据重构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出的课程,结合学校现有情况,建设校企合作编写3本及以上工学结合特色教材。3、课程考核与评价课程考核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注重过程考核与职业能力测评。课程考核标准、内容、方式与电力系统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区分对待应知应会能力,形成由教师、学生、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互动式评价方式。既要评价学生工作过程,又评价工作成果;既要评价学生技能训练状况,又要评价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评价其工作表现和态度。按照课程特征,可采用不同考核方式,如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实操、口试、答辩、观测、提交专题报告或分析说明书、学生自评和互评等。43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职教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实施与普通本科教育学科型课程的实施完全不一样,其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完成特定的实训任务,因而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无法适应高职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和实施的需要。1建设思路在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引领下,推进专业群中各支撑专业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依据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模式和教师结构,在2年内将建成一支能够引领电自专业发展,具有较高水平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骨干教师58人,聘请34名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兼职教师;注重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比如参加高级技能等级考证,省级以上专业技能大赛,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1。2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应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创新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熟悉现代高职教育规律,掌握本专业科技发展动态,提出专业中长期发展思路及措施。3骨干教师计划2年内培养5名以上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技研发、社会服务能力;业务能力强,教学质量优秀,能够承担本专业的课程开发;具有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能力。同时,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4兼职教师在贵州电网公司聘请3名以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建立兼职人才资源库,构建一支层次和结构多样化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既可担任专业课、生产实践课、毕业综合实习教学,也可参与指导技能大赛等活动,担任专业建设指导顾问。44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依托电网公司投入建设的满足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要求的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应确保本专业每位学生能在实训基地获得本专业对应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注重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合。同时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积极探索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实习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对原有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归类整合,并充实完善。4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发挥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优秀创新团队的作用,利用人才集中和技术集中的优势,参与电力行业企业的科技开发项目,支持电力专业课教师开展面向企业生产实际的应用技术研究、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计划包含三个方面内容1教育培训服务2技术服务3辐射带动作用。五、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我专业近几年教学质量总目标是培养模式实用、教学设备先进、实验实训完善、课程体系健全、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质量管理科学、学生素质优良、就业率保持稳定、专业实力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具体分目标的监测指标为1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监测指标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与发展(方向)等。2人才培养过程主要监控指标为课程建设、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建设、师资配备、授课计划、教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学生考核评价等。3人才培养质量主要监测指标为公共素质能力、专业基本能力(技能)、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就业率及层次、毕业生工作状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社会对学校综合评价、校内外各类技能大赛状况等。4教学质量保障监控、监测指标(1)教学资源主要监测指标是师资队伍总量、结构、质量及其建设与发展状况;教室(含多媒体教室等)配置状况;校内实训基地、机房、教学仪器设施配置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状况;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状况等。(2)管理队伍主要监测指标是管理机构健全、结构合理状况以及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等。(3)制度建设主要监测指标是制度健全与科学合理性,特别是教学文件的齐备及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4)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主要监测指标是改革创新意识、成果和实效。六、保障措施专业建设中,应实现组织、人员、经费、政策保障及质量控制,具体设想如下61组织保证1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需要强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职能,根据专业建设实际需要,成立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学院领导、教务处所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强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能。除指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外,重点就“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实习实训等提出建设发展指导意见。2成立项目建设工作组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和师资现状,配备系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等组成的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主动地为专业建设做好工作;专业建设领导是重点项目推进的主体,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形成加快专业建设的合力,确保专业建设按时按质按量顺利完成。62制度保障专业建设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及相关教学管理文件,并且制定专业建设情况定期检查制度、责任人计划完成情况检查制度等保障性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制订并认真实施项目建设绩效考评制度,实行阶段性目标管理,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考评,保证建设项目优质如期完成,使专业建设有目标、有规范、有措施、有检查、人才培养多元化评价。63管理保障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实施项目责任制度,系主任为项目第一责任人,对项目实施负有全面责任。各建设方案项目均明确直接责任人,对项目实施进度、质量和效果进行监督和检查,实行项目实施问责制。实行项目建设季度和年度报告制度;对建设项目的实施、资金投向及年度资金调度安排、固定资产购置(建设)实行全过程监控与管理。建设资金实行目标管理。加强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建设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户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预算,合理有效使用各项建设经费。七、建设预期71预期效果按照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目标,合理控制建设进度,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内容的建设确定具体监测点,编制预期效果及建设进度表如下表71电自专业项目建设进度与预期效果表建设内容2012年12月预期目标、验收要点2013年12月预期目标、验收要点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预期目标依据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与企业专家一起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内容、授课计划,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课程重点、难点的把握,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开展项目课程的建设工作。验收要点与电力企业专业合作,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一起确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并提交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与企业专家一起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调研,写出调研报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框架;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建设方案。预期目标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新体系的运行情况,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验收要点完成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制订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完善项目课程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课程评价标准。2课程内容改革预期目标确定专业课改课程建设方案,开展课改课程项目化的准备工作,建设2门以上课改课程方案,确定特色课程建设方案。与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本2门。验收要点形成课改课程的基本框架。完成部分核心课程的教学标准和部分初稿。确定进行工学结合的企业,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与电力企业的专家一起确定专业建设课改课程建设方案,并提交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开展变电运行等2门及以上项目课程的建设,初步完成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授课计划、考核标准等方面的建设。完成变电运行等2门项目课程配套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预期目标重点继续建设课改课程1门,工学结合校本教材1本。验收要点完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1门及以上课改课程的建设方案及课程标准。完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1门及以上课改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授课计划、考核标准等。完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1门课改课程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设计等。完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1门及以上课改课程的配套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师资建设1专业带头人预期目标通过多种方式培养1名的专业带头人,使其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突出的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力,了解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能够带领本专业快速成长。验收要点组建具有创新特色的专业教学团队。主持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主持专业建设工作。参加国内职教学术交流,学习先进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开发、专业建设经验。引进的电自企业专家,有5年以上研发、生产、管理工作经历。预期目标继续培养专业带头人,使其丰富教学经验,提高科研能力。验收要点送到国内先进院校进修学习,进一步丰富职业教育经验,研究先进职业教育理论。组织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教材编写工作。提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中长期发展思路和改革措施,领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构建工作。2骨干教师预期目标完成3名及以上骨干教师的选拔工作,培养2名骨干教师,通过送相关高校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使他们成为专业教学、科研的骨干。验收要点到电网公司所属等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工程实践和管理能力。分别送国内高校进修,学习先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参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和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论文1篇。预期目标培养3名及以上骨干教师,通过送到高校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3名及以上骨干教师,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验收要点到电网公司所属等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工程实践和管理能力。分别送国内高校进修,学习国外先进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等职教经验。参加国内职教学术交流,学习先进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开发、专业建设经验。3双师型教师预期目标完成2名及以上双师型教师的选拔工作,通过送相关高校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的教学相关工作。验收要点到电网公司所属等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工程实践和管理能力。分别送国内进修,学习先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进行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工作。预期目标完成2名及以上双师型教师的选拔工作,通过送相关高校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的教学相关工作。验收要点到电网公司所属等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工程实践和管理能力。分别送国内进修,学习先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进行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工作。4兼职教师预期目标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一线技术人员到校兼职,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师职业教育培训,建立一支能承担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