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原理与进展_第1页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原理与进展_第2页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原理与进展_第3页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原理与进展_第4页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原理与进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的原理与进展一、原理70年代中期,著名的WSFRENCH三维模型问世,它充分地说明了三维地震对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和二维地震技术不可克服的缺陷与局限性。图121(A)是WSFRENCH地质模型,个平台被条断层切割成两部分,断层下降盘“4”有两个紧靠在起的穹窿构造“L”和2”,断面“3”是一个斜坡,接个平台布置了13条测线。图121B。图121C、图121(D)是图121(A)中的第六条测线用不同他处理方法所得到的结果。这条测线从断层下降盘开始,穿过窍隆“1”的顶部经过穹窿“2”右翼最低点的平均部位与断层陡坡吴450交角进入上升盘高台。图121B是未经偏移校正的常规水平叠加剖面,可以明显地看出绕射波和侧面波,弯降“1”被夸大并掩盖了平坦界面,且断面反射右移,同时还出现了来自穹窿“2”的侧面反射波。图121C是三维偏移剖面,剖面右半部分的穹窿“1”被显示出来,但来自穹窿“2”的侧反射仍然存在,它干扰了平面的反射,同时其他各种侧面波均未能归位,也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121(D)是经三维偏移后得到的剖面,剖面上穹窿“2”的侧面反射及各种侧面干扰消失了,断面波、绕射波分别得到归位和收敛,剖面正确地反映了地下构造的真实形态。上述试验充分说明了三维地震级数对于解决复杂地质构造的能力和三维地震技术本身所不可克服的缺陷。(A)(B)(C)(D)图121WSFRENCH三维模型试验(A)三维地震模型;(B)原始记录;(C)三维偏移剖面;(D)三维偏移剖面当前三维地震勘探是用反射波法进行的。二维反射波存在基本原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所不同的是三维地震彩高密度的、各种形式的面积观测系统。所以三维地地震又叫面积观测法,下面简单介绍面积观测系统的反射波时距图。二、面积测量系统反射波时距图根据物理地震学的原理,地震波从泡点O激发后,以球面波方式向下传播,碰到反射界面后,根据惠更斯原理可以把反射界面上每一个点看作是一个新震源。再从新震源发出一系列小的球面波,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对地面某个接收点来产,它所接收的反射波就是一系列来自反射界面的波的总和。我们可以研究地下任意点P所产生的波在地面上分布的情况。设在地面M上布置N条测线,用普通排列接收地一任意绕射源P的反射。设线路为NXY,如果在N测线上的OI点放炮,S点接,则来自P点绕射波时间T,是由OI到P的路径R1及P点到S点的路么径R2所决定,若OI点和S点都在大地水准面上,即Z0,H为绕射点的深度。由OI到P点的路径R1222PPIYNX由P点到S点的路径R12SP点绕射波到达时间为TV1222PPIYNX22PPSYNXH为了书写方便,将XI写成X则T220VYNTI由此可见,面积测量反射及时距图为极小点在P的旋转双曲面。二、折曲测线观测系统反射波时距图有的地区由于地表条件受限制,为了完成地震勘探任务,往往把测线布成折曲测线,波状测线及环形测线。这类测线的基础是弯曲测线,弯曲测线的时距方程为TL炮检距V12LH21VTO若已知激发点OI及接收点S的平面坐标则L22ISIYXST22VTISISOXI,YI激发点OI的纵、横坐标OIXI,NY,OOIXI,NY,OO测线N测线NYYPXPMR1R2XS,YS按收点S的纵、横坐标由上式可见,弯曲测线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与激发和接收点的平面坐标有关的,复杂的空间曲线,不管曲线多么复杂,只要能用数学方式模拟,就可通过方程的方法把反射界面研究下来。四、共反射面元面积测量和折曲测线观测系统的三维多次覆盖技术不能严格遵守共反射点叠加的定义,必须给予新的含义,实际的共反射点道集随着测线的改变或测线弯曲会有一定的离散,围绕着理论共反射点位置的这些实际的地下共反射点道集,称为“共反射面元”。“共反射面”叠加,是指“共反谢面无”道集内各反射点信号的叠加,叠加结果应该象来自同一反射点那样使信号得到加强。共反射面元的大小可以限定,一般取小于接收点距之半为共反射面无的线性长度共反射面元的密度。其方向一般沿着构造走向故凡满足2XDDX两式的就可属于“共反射面元”道。这些道的集合构成共反射面元道集。另外,“共反射面元”道集内的各道还需要一个附加条件,即它们之间的最大时差TMAX不得超过1/41/6周期,这样才能保证达到同相叠加即SINISINI1222MAXYXYXXDPVT周期。DX,DY共反射面元的边长。64X,Y反射界面沿X,Y轴方向的倾角,凡满足时间与空间条件的地震道无疑可以叠加在一起,使反射波加强。五、发展概况三维地震技术的兴起是在70年代末,正值世界范围内出现石油供应紧张的尖锐矛盾时期。当时由于二维地震方法的局限性,即使反复加密洲线、增加覆盖次数,也难于查明较复杂的油气田的地质问题。因此钻探成功率很低,成本大幅度上升。在这种形势下,已经从试验阶段发展到理论与实践部较成熟的三维地震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适应于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装备多道数字仪和大型数字处理汁算机的发展也为三维地震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从此以后地震勘探技术进入丁一个全新的水平。由于三维地震只有高密度采集、三维空间成像归位以及多种灵活的显示方式等优点,因此,在国内、外已卓有成效地用于查明各种复杂地质结构和隐蔽油气藏。追溯三维地震技术的发展历程,在国外,自从1974年WSFRENCH用三维模型实验详见本章第二节有力地证明“只有用三维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地下三维问题,才能得出对了地质结构的全面正确认识”。这一著名的模型试验结果,引起了地震界同行们的广泛重视。从而开始了三维地震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探索历程。此后,美国地球物理服务公司GSI、西方地球物理服务公司、西德普拉克拉塞兹莫斯PRAKLASEISMOS地球物理公司、普劳塞路PRAUSSAG石油及天然气公司等为解决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的构造问题,首先开展了三维地层工作。采用这种技术的公司还有埃克森、阿莫科、壳牌、德士古和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等。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大量的实例证明三维地震在解决复杂地质问题以及在油气田开发中的作用,无一例外地都收到了二维地震所无法比拟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在我国,早在19661969年,在胜利油田东辛地区,按照李庆忠同志的方法,采用简易小三角形测网,使用光点仪和模拟磁带仪就进行了三维观测试验,用手工完成了三维归位工作,这是三维地震的雏形。采用这种方法的结果,进一步明确了东营和辛镇含油构造的一些细节。1980年在广利、永安镇,1983年在大王庄分别作了三维地震工作,在三个区块内,三维地震勘探与二维地震勘探所做出的构造图有明显的差别,三维对地下构造细节反映清楚,断层分布合理,并新发现和落实古潜山36个,有利圈闭断块25个,提井位17口,勘探成功率88,取得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