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百校大联考试卷及答案(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网页版_中学试卷_1_第1页
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百校大联考试卷及答案(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网页版_中学试卷_1_第2页
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百校大联考试卷及答案(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网页版_中学试卷_1_第3页
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百校大联考试卷及答案(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网页版_中学试卷_1_第4页
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百校大联考试卷及答案(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网页版_中学试卷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百校大联考试卷及答案(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网页版_中学试卷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百校大联考语 文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相对于六朝小说而言,唐代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唐代小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增强。六朝作家对鬼神怪异往往信以为真,因此在小说中采取“实录”法记载鬼神之事,干宝在搜神记序中曾经公开声称写作的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唐人对鬼神之事普遍表示怀疑。他们在小说中记载神鬼怪异,并非把它们当成真人真事,而是假托鬼物,以增强小说情节的曲折性。任氏传作者沈既济自称“志异”,李公佐在南柯太守传中也说“稽神语怪,事涉非经”。他们明知鬼神是怪异离奇的,却有意识地对此进行描写,这些做法体现了唐人小说创作的自觉性。明代谢肇淛五杂俎指出:“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在情节的处理上,唐代小说创作基本上做到了虚与实的有机结合。唐代小说作家并没有建立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小说摆脱了长期以来作为子、史附庸的地位,艺术上逐渐走向成熟。唐代小说强调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古典诗文自诗经开始,便建立了“寄托”的传统。古典小说在其发生、发展的起初阶段,这种“寄托”的特点不太明显,到了唐代小说才充分体现出来,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经指出唐人小说“鬼物假托”的特点,李娃传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虬髯客传等唐代小说作品都清晰地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抒写个人情怀,反映时代背景。这些小说构筑人仙相恋、梦入蚁穴、弱女报仇等等离奇怪异的情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唐代小说将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为一体。史传作品“实录”的方法要求做到事件真实、用词凝练、语气平缓,这样必然限制了作品艺术的发挥;唐代小说创作突破了“实录”的束缚,在作品的艺术性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唐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倾注着大量的感情色彩,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如霍小玉传成功塑造小玉美丽而痴情的形象,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柳氏传中的柳氏等女性形象也像霍小玉一样多情、善良,感人至深。唐人小说作家还注重细节描写和场面刻画。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作品的细节描写,如任氏传刻画狐女所特有的细节,体现了任氏作为狐女的羞怯与谨慎。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唐代小说中是很多的,而没有成功的细节描写、合理的艺术想象,一味追求情节的传奇性,很容易陷入荒诞。场面描写也是唐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运用夸张、白描等艺术手法,烘托小说氛围,如柳毅传中钱塘君出场一节,有声音,有色彩,还有动作,构成一幅气势磅礴的场面,有力地衬托出钱塘君威猛的形象。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曾经将“唐人以前”与“宋人以后”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小说,唐人以前,纪述多虚,而藻绘可观;宋人以后,论次多实,而彩艳殊乏。”可见,在情节的虚实关系上,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作品的艺术性也会带来迥然不同的影响。(摘编自光明日报“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对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朝作家对鬼怪之事常信以为真,干宝在搜神记中记载鬼神怪异之事,其创作动机就是要证明神鬼的真实存在。B沈既济和李公佐在进行小说创作时有意识地描写一些怪异离奇的事情,增强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体现了创作的自觉性。C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认为,小说和戏曲一样,皆有虚构之辞,情节虚构与真实必须各占一半才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D李娃传虬髯客传都具有“寄托”的特点,这种特点虽然从我国古典小说起源时就有,但直到唐代小说才得以充分体现。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因为采用“实录”的方法必然会限制作品艺术的发挥,所以唐代小说创作不再使用“实录”的方法。B作家在创作霍小玉传时倾注了大量的感情色彩,成功塑造了霍小玉美丽、多情、善良的形象,深深感动了读者。C唐代小说如果只追求情节的传奇性,没有成功的细节描写和合理的艺术想象,就塑造不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D唐代小说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艺术手法,场面描写颇有特色,这是唐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小说作家自觉地采取虚构、想象等文学手段进行创作,这说明他们在创作实践中主体意识在增强,艺术上也趋于成熟。B唐代小说虚构离奇怪异的情节,来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可见,唐代小说作家十分注重情节的传奇性和现实性。C史传作品之所以无法与唐代小说比拟,是因为它们不能虚构,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不能直接进入人的内心世界,打动读者。D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中评论,宋代小说过分偏爱于人物、事件的真实,所以缺少文采,艺术性与唐代小说迥然不同。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王镇之,字伯重,琅邪临沂人,征士弘之兄也。曾祖廙,晋骠骑将军。祖耆之,中书郎。父随之,上虞令。镇之初为琅邪王卫军行参军,出补剡、上虞令,并有能名。内史谢輶请为山阴令,复有殊绩。迁卫军参军,本国郎中令,加宁朔将军。桓玄辅晋,以为大将军录事参军。时三吴饥荒,遣镇之衔命赈恤,而会稽内史王愉不奉符旨,镇之依事纠奏。愉子绥,玄之外甥,当时贵盛,镇之为所排抑,以母老求补安成太守。及玄败,玄将苻宏寇乱郡境,镇之拒战弥年,子弟五人,并临阵见杀。母忧去职,在官清洁,妻子无以自给,乃弃家致丧还上虞旧墓。葬毕,为子标之求安复令,随子之官。服阕,为征西道规司马、南平太守。徐道覆逼江陵,加镇之建威将军,统檀道济、到彦之等讨道覆,以不经将帅,固辞,不见听。既而前军失利,白衣领职,寻复本官。以讨道覆功,封华容县五等男,征廷尉。晋穆帝何皇后山陵,领将作大匠。迁御史中丞,秉正不挠,百僚惮之。出为使持节、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高祖谓人曰:“王镇之少著清绩,必将继美吴隐之。岭南之弊,非此不康也。”在镇不受俸禄,萧然无所营。去官之日,不异始至。高祖初建相国府,以为谘议参军,领录事。善于吏职,严而不残。迁宋台祠部尚书。高祖践阼镇之以脚患自陈出为辅国将军琅邪太守迁宣训卫尉领本州大中正永初三年卒官时年六十六。(选自宋书王镇之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祖践阼镇之以脚患自陈出为辅国将军琅邪太守迁宣训卫尉领本州大中正永初三年卒官时年六十六B高祖践阼镇之以脚患自陈出为辅国将军琅邪太守迁宣训卫尉领本州大中正永初三年卒官时年六十六C高祖践阼镇之以脚患自陈出为辅国将军琅邪太守迁宣训卫尉领本州大中正永初三年卒官时年六十六D高祖践阼镇之以脚患自陈出为辅国将军琅邪太守迁宣训卫尉领本州大中正永初三年卒官时年六十六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成年所取,与名在意义上一般是有关联的,同辈人直呼其字不礼貌。B母忧意思是母亲的丧事,中国古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孝。C男,指男爵,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D高祖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镇之初进仕途,成绩显著。他担任琅邪王卫军行参军和出外任剡县、上虞县令时,都获得很好的名声;他任山阴县令时,也特别能干。B王镇之经验不足,作战失利。朝廷让他统率军队讨伐徐道覆,他以自己没有担任过将帅为由,坚决辞让,但没被允许;不久就被打败,削职为平民。C王镇之刚正不阿,不惧权贵。他到三吴去赈济灾民,弹劾了不执行命令的会稽内史王愉,因此遭到王愉的排挤压制;他任御史中丞,朝中百官都畏惧他。D王镇之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生活清贫,有时连妻子儿女的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在镇守交、广二州的官位上,他不领俸禄,两袖清风。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玄将苻宏寇乱郡境,镇之拒战弥年,子弟五人,并临阵见杀。(5分)(2)王镇之少著清绩,必将继美吴隐之。岭南之弊,非此不康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红 梅韩元吉不随群艳竞年芳,独自施朱对雪霜。越女漫夸天下白,寿阳还作醉时妆。半依修竹余真态,错认夭桃有暗香。月底瑶台清梦到,霓裳新换舞衣长。【注】南朝孝武帝的一个女儿寿阳公主,一日卧于含章殿檐下,风吹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时人谓之“梅花妆”。这两句运用入襄王梦的瑶姬和善为霓裳羽衣舞的杨玉环的典故。8诗的首联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相比,两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9明末清初学者冯舒认为诗中屡将红梅比作女子,格调低。请结合诗词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看法。(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饮酒其五中陶渊明虽然“”,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他为什么能做到呢?因为“”啊。(2)杜牧阿房宫赋中,原来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被秦王“,”般地挥霍,可见当时秦王生活的奢靡程度。(3)在蜀道难中,李白说自古以来由秦入蜀,太白峰挡住去路,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蜿蜒曲折处飞过,真是“,”。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抓药老舍日本兵又上齐化门外去打靶。照例门脸上的警察又开始检查来往的中国人,因为警察们也是中国人,中国人对防备奸细要比防备敌人更周到更勇敢些。牛家二头一手提着药包,一手攥着个书卷,走得猛。父亲病得不轻,家离齐化门还有小十里子呢。齐化门就在眼前了,出了城,抄小道走,也许在太阳压山之前能把“头煎”吃下去。门脸上挤着好多人,巡警们在四外圈着。二头顾不得看热闹,照直朝城门洞走。“什么?”巡警拦住二头,指着他的手问。“药。”“那个卷,我说的是。”“一本书,在茅厕里捡的。”“拿来。”巡警看了看书皮,红的;把书交给了巡长。巡长看了看书皮,红的;翻了几页内容,看了看二头:“把他带进去!”一个巡警走过来。当天晚上,二头被押解到公安局。创作家“汝殷”和批评家“青燕”是仇人,虽然二人没见过面。汝殷以写小说什么的挣饭吃,青燕拿批评作职业。在杂志上报纸上老是汝殷前面走,青燕后面紧跟。无论汝殷写什么,青燕老给他当头一炮意识不正确。意识怎么就正确了呢?他从青燕的批评文字中找不到答案。他细细把自己的与那些所谓正宗的作品比较了一下,然后照猫画虎的,也编些“意识正确”的故事,寄给一些刊物。奇怪的是,这些编的东西不久就都退回来了;有一篇附着编辑人的很客气的信:“在言论不自由的时期,红黄蓝白黑这些字中总有着会使我们见不着明天的,你这次所用的字差不多都是这类的”汝殷笑得连嘴都闭不上了。原来如此!为什么青燕只放意识不正确的炮,而不说别的,原来他是“怕”。他要戏弄青燕了。他自己花钱印了一小本集子,把曾经被拒绝的东西都收在里面。他送给青燕一本,知道由某刊物的编辑部转投,青燕是一定可以接到的。青燕到杂志社编辑部去,看看有什么“话”没有。他的桌上有三封信,一个纸包。把信看完,打开了纸包,一本红皮的书汝殷著。他把书卷起来,拿在手中,离开了编辑部。走到东四牌楼南边,他要出恭。把书放在土台上,好便于搂起棉袍。他正堵住厕所的门立着,外面又来了个人。他急于让位,撩着衣服,闭着气,就往外走。走出老远,他才想起那本书。但是不愿再回去找寻。没有书,他也能批评,好在他记住了书名与作家。二头已经被监了两天。他莫名其妙,那本书里到底有什么呢?又过了一天!来了个人年纪轻轻的,衣服很整齐,可是上着脚镣。后来的先说了话:“什么案子,老乡亲?”“捡了一本书!”二头愤愤道。“什么书?”青年的眼珠黑了些。“红皮的!”二头只记得这个,“我不认识字!”“哦!”青年点了点头。都不言语了。待了好久,二头为了表示友善,小声地问:“你,你什么案子?”“我写了一本书,”青年笑了笑。“啊,你写的那本浪书,你?”二头的心中不记得一个刚会写书的人,这个人既会写书,当然便是写那本红皮书的人了。“没事儿,手闲得很痒痒,写个什么浪书!”他瞪着那个人,咬着牙。“那是为你们写的呢。”青年淘气的一笑。二头真压不住火了:“揍你个狗东西!”他可是还没肯动手。他不知道为什么有点怕这个青年。青年自己微笑了半天,才看了二头一眼。“你不认识字?”二头愣了会儿,本想不回答,可是到底哼了一声。“在哪里捡的那本书?”“茅厕里,怎着?”“他们问你什么来着?”“他们问,谁给我的,我说不上来。”“好比说,我告诉他们,那是我汝殷落在茅房里的,岂不是没了你的事?”青年的笑又有些无聊了。“那敢情好了!”二头三天没笑过了,头一次抿了嘴。青燕回到自己的屋中,只写了一小段批评:“假如红色的书皮可以代表故事的内容,汝殷君这次的戏法又是使人失望的。他只会用了张红纸,厚而光滑的红纸,而内容,内容,还是没有什么正确的意识!”他写了下去。没想到会凑了七八百字,而且每句,在修辞上,都有些表现权威的力量。批评也得成为文艺呀。过了两天,他的稿子登出来了。又过了两天,他听到汝殷被捕的消息。又过了几天,二头才和汝殷说了“再见”。二头回到家中,爸爸已然在两天前下葬了。二头起了誓,从此再不进城去抓药!(选自现代一九三四年五月第五卷,有删节)【注】30年代初的文坛被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笼罩着。(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中国人对防备奸细要比防备敌人更周到更勇敢些”,这句话运用了反语手法,讽刺了警察恃强凌弱和崇洋媚外的丑恶行径。B尽管二头一再否认书是他的,但警察根据红色的书皮和书中的内容,认定二头是革命青年,把他关押起来,二头父亲因此悲愤而死。C所谓“文学批评家”青燕,并不把职业道德放在心上,他甚至连作品都不读,就给人扣上一顶“意识不正确”的帽子。D汝殷说“那是为你们写的呢”,二头就破口大骂,这表现了小说家为劳动人民写了书,但劳动人民并不理解,对小说家有很深的隔膜。E小说的时代印痕比较明显,起首便提到日本兵,后又写到国民党政府的“恐红”症,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坛上的风风雨雨。(2)小说有并行的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中的汝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二头,也有人认为是汝殷,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庞朴: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法帅1939年,日本人打到庞朴的家乡,办了“新民小学”,实行奴化教育,要他们去读书。庞朴不去,他到爷爷朋友办的私塾读经。庞朴说,小时候读经,“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对于长大后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立身行道,有很大的好处。”1952年,庞朴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哲学。两年后,庞朴毕业回到山东大学教马克思主义哲学,后转到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熟知庞朴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能够为了真理而无所畏惧的人。1949年,年仅20出头的庞朴,就做了一件置生死于度外的事情:从蒋管区投奔到解放区。到了解放区,庞朴就留在了华东大学。对于这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庞朴说道:“从蒋管区到解放区,虽然只是换了个地方,但却像换了一种空气,换了一个时代。”1971年,庞朴被下放到了曲阜,庞朴的书都被贴上了封条,这时庞朴干什么呢?“地上没有书可念,我就念这个天书。”于是,夏天的晚上,庞朴就搬把椅子,在操场上看星空。花了两年的时间,把漫天的星空都搞清楚了。没想到,庞朴看星星,却直接引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发现火历。到了“文革”后期,庞朴可以读书了。有一天,他在研读左传时,发现昭公17年有过一段将正月朔与四月朔搞混的讨论,他追问道,这提出了一个有关中国古代历法的大问题:正月,何以也在周六月或夏四月?以前从没有人认真对待过这个问题。经过思考,庞补发现,这是有两套历法的缘故。于是,庞朴顺着这个线索开始梳理,结果发现在中国上古曾有一个关于火历的问题,获得天文史学界的高度评价。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出现,与庞朴对文化研究的重视和推动有莫大关系。1981年,庞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聘,担任人类文化与科学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他开始在学界呼吁文化研究的重要性。面对全盘西化的社会思潮,庞朴率先发出重视文化史研究的时代呼声,在他看来,“文化的首要属性是民族性,其次才是时代性;中国的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也绝不能西方化”。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庞朴曾就文化学、文化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诸问题,数十次发表演说、撰写文章,阐述其对文化的各种思想认识,从而推动了文化研究热潮的前进。庞朴知识渊博,见解深刻,富有创新精神。而在诸多创见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中华文化密码“一分为三”的探究,这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密码和精髓。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给我们送来了打开思孟五行之谜的第一把秘钥,而庞朴先生便是这把神奇秘钥的发现者。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古谜一文,使沉寂了两千多年的思孟五行古谜,因之得以迎刃而解,随着1993年郭店楚简的出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巩固。进入21世纪,庞朴先生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弘扬,主持儒学小丛书100种的撰写工作,以求学问的上学而下达,让人们从中获得安身立命的真谛。庞朴的生活似乎很简朴,生活中的饭菜也是朴素得很,吃的都是市场上最普通的蔬菜水果、鸡鸭鱼肉什么的。老年人整天担心惧怕的“三高”问题,从来没有发生在庞朴的身上。可以说简朴的后面却不简单。庞朴在生活中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普通老先生。有一次,庞朴在医院打吊瓶的时候,突然对来看望的学生讲起古文,学生们围在旁边认真地听讲起来,一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