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 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目。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 2.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3.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数民族同胞的特有风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赏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人生。 教学设计 导入:云南的民俗介绍 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默读课文,疏通字词 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问题导读,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理清框架,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及特点 1.作者写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你概括一下它们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生面别开、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以人衬景。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以环境衬人。 第三部分:金满斗会。民歌的展览大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点面结合。 2.对于三个唱歌的场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先自读,然后与小组伙伴交流意见,最后派代表在班上发言) 山野对歌部分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写人的哪个部位?哪个方面?写出了什么特点?由人能体会出什么样的对歌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为什么花很多的笔墨写环境、鸟儿?哪句话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全满斗会部分既有全局描绘,也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和特写。(写热闹的场面作者怎么写?) 自由质疑 学生可能会对村寨传歌的目的不太理解,对一些句子的含义存在疑问,可自由质疑,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预习: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赏析文章优美抒情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沈从文是有名的文学大师,他作品的语言向来为人们所称道,这节课我们就来赏析一下他那优美抒情的语言。 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并说明理由 以下内容若学生没有提及,可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人物及环境描写) 1.学生齐读课文:“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思考、讨论: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云南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写出人物的这些特征的? 提示:作者写云南妇女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第三段)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2.阅读课后练习二中另一段人物描写,思考:这段文字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来写? 提示:这一段作者着重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为了写出人物的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3.学生探讨:你喜欢哪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为什么? 4.练习:使用自己喜欢的人物描写方法为班上的一位同学或老师做画像。(应视时间多少而选择是否进行) (教师可选择一两位同学的作品在班上朗读,与学生共同品评) 5.齐读文章第四段,请学生稍做准备,然后将自己当作“赶马女孩子”,说一说路上的旖旎风光。思考:作者着力描写美丽的山野风光,其目的是什么呢? 提示:此处的环境描写,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山坡树林、写花、写鸟、写人,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来。这图给“赶马女孩的歌唱”创造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另外,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思考 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样才能像作者一样感受民俗文化的美? 作业 阅读自读课文中的相关文章,写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查阅资料、调查实践,写一篇介绍当地民俗节日的文章。 【教改与创新设想要点】 1、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会.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个场合在内容上个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教会学生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2、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指导学生朗读,有些片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在读中品味. 3、本文极富情趣,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教学中不妨仔细体会这一特色.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动人的文化底蕴的能力,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2、品味本文精妙的文笔,学习场面描写的不同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地方文化.其中,仅仅是民歌,就充分地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透视出云南地方文化深刻的内涵.请把你所知道的或听到的、看到的歌会说给大家听听.(学生稍作准备,教师巡视、提示) 点几个准备较好的学生讲述,教师注意评点:其讲述的内容有没有包涵一定的文化内容.(可用多媒体课件或播放电影刘三姐对歌片段)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 明确教学重点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一遍,思考:你觉得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重点学习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当然要学习它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怎样独具特色?放到教学中品味. 2、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自然的感觉:歌会谁都听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可见,如何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我们学习本文要解决的第二个重点问题. (放课件: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 2、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面?其内容分别是什么?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文中所描绘的三个唱歌场合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歌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云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3、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 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等.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同时力求调动学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回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云南民歌内容:其十分丰富.无论是重大事件、男女爱情、生产斗争、婚丧礼俗、丰收节庆还是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礼仪知识,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云南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云南民歌艺术形式:它融民间诗歌、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说唱音乐为一体. 云南民歌艺术地位:它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是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她不仅是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乐曲发展的胚胎,它不仅孕育了少数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研究性学习 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 1、 教师范读第四段,然后学生读.注意读出韵味.读后学生点评. 2、 指导学生热情洋溢地读出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 3、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段,要求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 4、 教师着重选出几处精彩的语言片段引导学生赏析品味. 如: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其实就有照应_也唱其他故事.因此,此处一个多字下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唱互赞. (设计次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总领与分说这一结构方式,有扩展文意的作用) 品味语言 1、 教师范读第四段,然后学生读.注意读出韵味.读后学生点评.(指导学生热情洋溢地读出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 2、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家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脑.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他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地灵人杰,诚哉斯言.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写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主脑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 (教师在教学中,不一定在这些手法上大做文章,但必须设法使学生领略文中的意境,感受作者创设的氛围.也不一定要求学生分析得面面俱到,只要学生有所感受即可.总之,教学的重点是学习、品味,而不是分析、评论.) 3、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色衣裤,腰机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的透孔鞋,油光光辫法发盘在头上.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有那么乖,容易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