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历史】现代生死学导论ppt模版课件_第1页
【哲学历史】现代生死学导论ppt模版课件_第2页
【哲学历史】现代生死学导论ppt模版课件_第3页
【哲学历史】现代生死学导论ppt模版课件_第4页
【哲学历史】现代生死学导论ppt模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現代生死學導論,世紀的生死省思,慧開法師編講,2,一、前言 生死的省思二、生死的探索 生死學的緣起與發展三、現代生死學的範疇與內容四、生死的課題 個人如何面對生死五、現代人的生死課題六、現代人切身的生死相關議題七、生死問題FAQ八、面對生死大事的思惟層次,3,一、生死的省思,1. 生、死可知乎? 未知生,焉知死乎? 未知死,焉知生乎?2. 生命的疑惑 生從何來?3. 死亡的威脅 死往何去?4. 生死的自覺 與生命對話,4,生、死可知乎?未知生,焉知死乎?未知死,焉知生乎?,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 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 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慧開註解:孔子並未直接回答子路的問題,因此,未知生,焉知死?根本不能代表孔子的生死態度,希望大家不要斷章取義。此外,一般以為孔子只談生而避談死,其實是極大的誤解,今以論語解析辯正如下。,5,在論語的文本中,生字總共出現了十六次: (1)其中出自孔子之口者,有十三次;(2)出自弟子們或他人之口者,有三次;,而死字總共出現了三十八次之多:(1)其中出自孔子之口者,有二十次;(2)出自弟子們或他人之口者,有十一次;(3)出自敘述之文者,亦有七次。,此外,與生死息息相關的字眼,還有喪、祭、 葬、鬼、神等字:,6,(1)喪字出現二十二次,(2)祭字有十四次, (3)葬字有四次,(4)鬼字有五次,(5)神字有七次,(6)鬼神合稱,有三次。,由此可見,孔子非但不曾避諱談論死亡及其相關議題,而且著實還談得不少。根據禮記檀弓上篇的記載,孔子甚至於對自己死後封墳的方式,都有所交代,而由子夏依教奉行。,7,然則生死可知乎?針對此一問題,個人倒是持肯定的態度,可知並不表示吾人已經知曉,而是可以深入地省思與探索。其實,就現實的人生來說,生死大事不但是可以省思的,而且是從人類有史以來即不斷地被人們思考與探索。姑且不論佛家的三世因果與生死輪轉,就從生命本身的觀點來看,生與死都是生命之流無法分割的一部份。,8,換言之,生與死是生命本身一體之兩面。吾人落在宇宙生命的大化流行之中,生與死都是生命的展現,無生命即無生死;反之,無生死交替亦無生命。因此,孔子之言未知生,焉知死,也可藉作為一種警語,即是不能離生而論死;反之亦然,我們也可以說未知死,焉知生,亦即不能離死而論生,而必須生死兼論。,9,生命的疑惑 生從何來?,小朋友問:我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父母親答:!,其實小朋友問的問題,根本就不是什麼 生理衛生或健康教育的問題, 而是哲學上,一個關乎存有論思考 的問題 (an ontological question)。,Ontology: the study of Being and beings.,10,死亡的威脅 死往何去?,小朋友問:阿祖死了以後會去哪裡?父母親答:他去蘇州賣鴨蛋了。,有關死亡本身,及其後續問題,包括死後生命到底存在或不存在,也是一個關乎存有論的問題。,11,生死的自覺 與生命對話,在面對生死的究竟面貌與來龍去脈此一大哉問之時,如果我們想要找到一個絕對客觀的標準答案或科學性的解釋,恐怕是永遠無解。但是如果透過個人內在的生死經驗與主體性自覺,深入地作哲理性的思考與禪觀式的內省,直接與生命本身展開對話,則有可能對生死會有更上一層樓的領悟。,12,生與死的深層經驗本身皆是吾人內觀與直覺的體會,而非客觀與外求的知識所能道盡;換言之,生死的探索是集個人經驗、經歷、體驗與覺悟的學問,而非只是知識的學問。借用禪宗的術語,就是要不斷地、深入地參究生死大事,才能醞釀出悟道的契機。其心歷路程有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3,二、生死的探索 生死學的緣起與發展,1. 死亡學(Thanatology)的濫觴2. 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的緣起3. 北美洲死亡教育課程內容概述4. 台灣生死學的興起(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與生死學系介紹),14,死亡學的濫觴,1908年的諾貝爾生化獎共同得主之一,俄國生物學家 Elie Metchnikoff (1845-1916),在他於1903年所出版的 “The Nature of Man” (人的本質)一書中,首先提出“Thanatology”(死亡學)此一學科的概念。死亡學題解:研究死亡與臨終的學術與學問。 Thanatology: the study of death and dying.,15,194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名的詩人暨文學批評家艾略特(T.S.Eliot, 1888-1965)率先於1955年倡導:“Death Education”(死亡教育)與性教育(SexEducation)是同等地重要與必要。1959年,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Herman Feifel教授,出版了他所主編的一本書“The Meaning of Death (死亡的意義)”,引起社會各階層熱烈的反應與迴響,因此開啟了美國教育界推動死亡教育的契機。,死亡教育的緣起,16,菲費爾(Herman Feifel)教授所主編的書,於1977年改版,書名也改成死亡的新意義(The New Meaning of Death),此書一直是死亡教育的重要教材。自1960年起,死亡教育開始在美國大學校院與中學裡,有系統並且有計劃地推廣。根據北伊利諾州立大學貝爾格(David Berg)教授的報告,全美國的公立中學約有200所學校使用他所編審的死亡教育教材。,17,1969年,美國著名的精神醫學暨死亡學專家 Dr. Elizabeth Kbler-Ross (伊莉莎白庫布樂羅絲醫生)出版了她的名著: On Death and Dying論死亡與臨終,她在書中首次提出劃時代的臨終五階段論,也是首次對於死亡心理與死亡現象進行有系統的探索研究與論述。雖然臨終五階段論後來被不斷地修正,但是開啟了現代社會死亡自覺的運動。,18,1974年7月,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全美已經有165所大學校院開設有以“Death and Dying(死亡與臨終)”為主題的通識課程。同年,根據死亡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弗爾頓(Robert Fulton)的個人報告,全美國的中學開設有關死亡教育的課程者,已經超過一千一百所以上。,19,根據1975年的一項調查,全美國至少有40所醫學院開設有關死亡教育的正式教學或訓練課程。1976年,美國成立了 “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ADEC死亡教育與諮商協會)”,推動與死亡議題相關的教育與諮商工作,其每年召開一次的年會,都有五、六百位以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與會。,20,北美洲死亡教育課程內容概述,一、死亡的定義與情境描述(1)死亡是一個結局(2)死亡是一種過程二、面對死亡的必然性(1)人是向死的存在(海德格)(2)我們為什麼會死?(3)死亡的意義何在?,21,三、死亡態度與死亡焦慮(1)思考與省察面對死亡的想法與感覺(2)關於死亡語言的避諱(3)Elizabeth Kbler-Ross的臨終五階段論 (i) 否認及孤離 (denial and isolation) (ii) 憤怒 (anger) (iii) 討價還價 (bargain) (iv) 消沉抑鬱 (depression) (v) 接受 (acceptance),22,四、死亡與安易(樂)死及相關議題(1)末期病患延長生命的問題(2)絕症病患與植物人的困境(3)安易(樂)死(euthanasia)的意義(4)生命的質(quality)與量(quantity)(5)死亡的尊嚴與權利:尊嚴死的需求(6)生命倫理及醫學倫理的兩難(7)緩和醫療、安寧照護與臨終關懷(8)生前預囑與末期醫療自決權,23,五、死亡與兒童(1)探討兒童樸素的生死觀(2)探討兒童在不同年齡層對死亡的態度與理解(3)探討末期病童的生死經驗六、墮胎、自殺與防治(1)墮胎的問題(2)自殺的問題(3)預防的方法與措施,24,七、死亡與生命之物化(1)疾病、病毒與病人(2)戰爭與死亡(3)基因工程(4)生物複製八、死亡與儀式(1)生命禮俗:(冠、婚、喪、祭)(2)喪葬禮儀與民俗:殮、殯、喪、祭(3)死亡文化,25,九、喪親與悲傷(1)喪親與失落(2)悲傷輔導十、死亡與來生(1)瀕死經驗(NDE: near death experience)(2)死後生命的各種不同觀點(3)希伯來觀點(整體論)(4)希臘觀點(身心二元論)(5)東方宗教觀點(輪迴觀),26,在台灣生死學的研究,是由已故傅偉勳教授由美國引進而肇其端,在其大作: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1993年正中書局出版)一書中,他首先提出生死學(Life-and-Death Studies)一詞,並揭櫫現代生死學的理論建構課題,結合生與死的探索課題,而掀起台灣社會各界研究生死學的熱潮,也促使各大學(從台灣大學開始)相繼開設生死學相關的通識教育課程。,台灣生死學的興起,27,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之設立,出於傅偉勳教授的創見、構想與規劃,以及他在台灣大力推動生死學之成果,碩士班於1997學年度奉教育部核准招生 (目前已歷11屆),碩士在職專班也於1999學年度奉准招生 (目前已歷 9 屆)。生死學研究所在成立之初,即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反應,歷屆報考情況均十分踴躍。,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簡介,28,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簡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乃是繼生死學研究所之後,為台灣創新科系的另一特例,本學系已於2001學年度奉准招收第一屆學生,目前已有三屆畢業學生。南華大學的生死學研究所與生死學系,自2002(學)年開始採系所合一制, 並且已於2004(學)年度增設進修學士班。,29,三、現代生死學的範疇與內容,1. 生死學的範疇2. 生死學的分類3. 現代生死學的探討議題4. 探索生死學的進路(Approaches)5. 生死學之相關研究領域6. 現代生死學的理論建構課題,30,生死學的範疇,從養生到送死,涵蓋生、老、病、死之相關課題。,生:(1)生命、存有、存在 (2)生存、生機、生殖 (3)生育、養育、家庭教育 (4)成長、學習、學校教育、青少年 問題,31,(5) 身體、生理、血氣、筋脈、筋絡(6) 心理、心識、認知(7) 心靈、靈性、靈魂、精神(8) 人性、心性(9) 生活、生計、共生、衛生、養生(10) 家庭、群體、社區、社會(11) 自然生態、環保(12) 護生、保育等,32,老:老化、老年、老朽、防老、養生、 安養等病:病痛、傷害、宿疾、絕症、怪病、 醫療、護理、疾病防治、公共衛生、 保健等死:死亡、瀕死、臨終(慎終)、殯葬(送 死)、祭祀(追遠)、死後生命、前世 來生等,33,生死學的分類,1. 狹義之生死學 廣義之生死學2. 個體生死學 總體生死學共命生死學3. 微觀生死學 宏觀生死學,34,生死學的探討議題,1. 生命哲理(1) 生命的本質、目的、意義等課題(2) 生命的起源:生從何來?(3) 生命的歸宿:死往何去?(4) 生命的舞台與場域(5) 死後生命的存廢問題(6) 生命倫理課題,35,2. 生命教育生死教育 3. 兩性關係 4. 生命週期 5. 生死關懷:生死大事 6. 臨終精神醫學 7. 悲傷輔導 8. 現代科技與生死問題 9. 另類醫療10. 養生技藝11. 生命禮儀,36,12. 生死民俗與儀式13. 世界各國死亡文化14. 生死與藝術表現15. 生死與醫療之公共政策與法規16. 生死相關服務事業與產品17. 風水研究18. 命理研究19. 微觀生死學20. 生命語彙研究21. 生命的安頓與生死的超克,37,探索生死學的進路,1. 哲學2. 宗教學3. 社會學4. 心理學5. 生理學6. 心理治療學7. 教育學8. 人類學9. 文化研究,10. 醫學11. 臨床醫學12. 生物科學13. 文學14. 歷史學15. 語言學16. 藝術17. 經濟學18. 法律學,38,生死學之相關研究領域,1. 死亡哲學 2. 死亡教育 3. 生命倫理學 4. 安寧療護 5. 臨終關懷 6. 悲傷輔導 7. 老年學 8. 自殺學 9. 醫療社會學10. 死亡心理學11. 臨終精神醫學12. 超心理學,13. 身心醫學14. 精神治療學15. 意義治療學16. 文化人類學17. 文化心理學18. 神話與民間宗教 19. 中醫/中藥研究20. 養生技藝/自然療法21. 民俗療法/另類醫療22. 命理/風水研究23. 生死禮俗研究24. 殯葬事業經營與管理,39,現代生死學的理論建構課題生死學研究之發展方向,(1)心性體認本位之生命哲理探索與本土生 死禮俗文化之研究。 推動具有本土特色的生命哲理與生死禮 俗文化之研究,包括儒、釋、道三家心 性體認本位之生死觀與生死智慧,以及 冠、婚、喪、祭禮俗之傳統學理探 究及其現代化之可能開展。,40,(2)生死關懷之課題:包括安寧療護、臨終 關懷、悲傷輔導之學理探討與臨床實務 推廣。 結合各醫療機構之臨床研究與人文關懷,以建立本土文化之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理論,協助轉化以救治(Cure)為本位的傳統醫療觀,成為以關懷照顧(Care)為本位的新時代醫療觀。,41,(3) 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之理論奠基、 教學推廣與師資培訓。 為各級學校及各年齡層(涵蓋幼兒教 育、成人教育與老年教育)之生命教 育與生死教育,作學理奠基與課程 規劃之研究,以為生死教育與輔導 之教學推廣與師資培訓之基礎。,42,(4) 與生死相關之公共政策、法規與制度之 研究。 包括醫療健保、老年安養與社會福利、 殯葬管理等公共政策、相關法規及制 度之研究。 透過醫療、健保、安養、社會福利與殯 葬管理之政策及法規的研究,以促進與 生死相關公共政策與法規的制定,並且 帶動與生死相關服務事業之現代化、專 業化、制度化、證照化。,43,(5) 殯葬及與生死相關服務事業的規劃、 經營、開發、管理及監督之研究。 經由學理的探討與研究,以及政策與 法規的制定,推動殯葬及與生死相關 之服務事業的現代化、專業化、制度 化、證照化,希望未來能建立以生 死關懷為主體之生死服務事業,提 昇全民生死文化之水準。,44,四、生死的課題 個人如何面對生死,1. 死亡的原因 老朽、疾病與災禍2. 死亡的意義 休息之後再出發 (Life without death is unbearable.) 3. 死亡的難題 能否善終而有尊嚴 五福:富貴、長壽、康寧、修好德、善終 4. 死亡的準備 預立遺囑、預知時至、 發願往生、乘願再來、,45,五、現代人的生死課題,1. 自然生活環境的破壞2. 社會人口結構的改變3. 醫療護理的進步與瓶頸4. 生物科技的發展與兩難5. 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46,六、現代人切身的生死相關議題,1. 絕症與安樂(易)死(1)絕症(incurable disease; fatal illness): 最後一個醫不好的病症 生命的極限(2)植物人的困境:安樂(易)死 (euthanasia) 的兩難與爭議(3)由醫師協助的自殺 (Physician Assisted Suicide)(4)死亡的自由 (Freedom to Die)死亡權 運動 (the Right-to-Die Movement),47,2. 安寧療護 (Hospice)(1)臨終關懷 (from cure to care)(2)往生助念 (星際旅程之生命導航)3. 墮胎與自殺 (1)墮胎者的不安 (自責殺生的精神負擔)(2)自殺者的困境 (生命當機現象)4.器官捐贈(1)捐贈的意義 (Recycling) (2)引發的爭議 (摘取方式與善後處理、 捐贈者的意識與覺受、),48,5. 生命孕育(1)精子銀行(2)代理孕母 (3)取精生子6. 冷凍人 (1)生命永恆的欲求長生不死的迷思 (2)嫦娥應悔偷靈藥 7. 複製人與基因工程 (1)生命物化的盲點生化人、A.I. (2)操縱自然的迷思,49,8. 傳染病與瘟疫(1)鼠疫(bubonic plague),又稱黑死病 (Black Death)(2) 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又稱非典型肺炎 9. 殯葬服務(1)死亡尊嚴之人性服務(2)慎終追遠之文化建設,50,七、生死問題 FAQ,問:生命與死亡的定義為何?,答:在醫學上對生命與死亡的定義,換言 之,對於生命的開始與結束的認定, 是採取所謂的操作型定義,也就是說,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與進步, 而對生與死有不同的認定標準。,問: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答:慧開曰: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地、深 入地探索生命的意義。,51,問:究竟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答:生 從生命之流的上一站來,死 往生命之流的下一站去。,問:生命之流有沒有第一站與最後一站? 有的話,能否追溯到原初的第一站?而最後一站又止於何處?,答:如果從佛教的立場觀之,生命之流沒有所謂的第一站。對於身處茫茫生死大海的芸芸眾生而言,也沒有所謂的最後一站。對於出離生死的聖者而言,涅槃寂靜是最後一站。,52,問:人(眾生)為何會死亡?我們能否長生 不死?,答:沒有死亡的人生是不能忍受的。 (Life without death is unbearable.) 如果生命只會老化而不會死亡,那是 很可怕的事,因此死亡對生命而言, 是必要而有意義的。死亡並不完全是 個障礙,它讓我們休息之後再出發。 死亡是生命的一種轉換,不是終結, 而是另一個開始。,53,問:死亡是否會讓我們很痛苦?,答:其實不一定,死亡的經驗也可以很愉 悅,情況因人而異,痛苦是因執著而 起,而痛苦的程度則與個人執著的程 度成正比。痛苦又可分為兩個層次:,(1)肉體上的:病痛以及四大分離。 (2)精神上的:恐懼、孤單、有被遺 棄的感覺、不知何去何從。,54,美國著名的精神醫學暨死亡學家伊莉莎白庫布樂羅絲(Elizabeth Kbler-Ross)在她的名著論死後的生命(On Life after Death)一書中,提到她曾臨床研究過二萬名死後復甦的病例個案,其中還有不少人經歷了瀕死經驗(NDE, near-death experience) ,而且遊歷天堂,遇見天使,或得到守護精靈的眷顧與撫慰,乃至親眼目睹耶穌基督、聖母瑪莉亞等聖靈,是其中多數病患(不問男女老少、種族、宗教背景與國籍)的共同愉悅經驗。,55,問:死亡的過程(dying process)有多久?,答:不一定,情況也因人而異,時間的久 暫與個人的執著程度成正比。根據闡 揚淨土法門的佛教經典,真正往生阿 彌陀佛淨土世界所需要的時間只需: 曲伸臂傾。,至於一般大眾,佛教淨土宗較為流行的說法是平均八小時,因而有死 (斷氣之)後八小時,不要搬動遺體的主張。,56,問:我們是否能預知自己的死亡?,答:絕對可以,任何人均可透過修持而能預知自己的死亡。預知時至雖是宗教徒修持的課目之一,但不是宗教徒的專利。工夫成熟的人,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57,問:人死了之後,真的還會有靈性的生命存在嗎?,答:眾生的色身是會損壞的,因為肉體的生命是物質的結構,必有其相應的使用年限,然而吾人靈性的生命是不會斷滅,換言之,不曾真正死亡,生命之輪,永不止息。,58,問:生者對亡者所作的各種宗教施為,例如:誦經、念佛、回向、祈禱等等,真的有其實際的作用與效力嗎?抑或只是一些安慰家屬的外在儀式而已?,答:助念者面對臨終病人或亡者至誠懇切地持誦經文(佛經、聖經、古蘭經等等),或是稱念聖號(阿彌陀佛、聖母瑪琍亞、耶穌基督、真主安拉等等),其誦經及稱念聖號的聲調與音韻,可以藉由心念穿透亡者的分別智,直入臨終病人或亡者的深層意識中,令其提起正念。開導亡者,放下以往的牽絆與執著,迎接未來的生命。指引亡者,協助其在茫茫生死大海中,能找到方向,順利往生、上生或轉生。,59,問:世間真的有六道輪迴嗎?六道輪迴是事實?還是迷信?,答:一言以蔽之,輪迴(Samsara)是佛法對有情之生命流程所作之現象的描述(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 ,而非形上的定義(metaphysical definition) 從現象上來觀察,輪迴是宇宙整體(包 括有情與世間)的生態系統。我們不瞭 解輪迴的相貌,是因為不識廬山真 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60,六道輪迴(Samsara)宛如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森羅萬象,變化多端,但有而非實,譬如:莊周夢蝴蝶,蝴蝶夢莊周,又如永嘉禪師證道歌所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道是三界有情生死輪轉的大舞台,而三界的眾生又是生命大舞台的設計者、建造者與破壞者,同時也是大舞台上的演員、觀眾、編劇兼導演。,61,問:為什麼會有生死輪迴的現象存在?,答:因為六道裡的眾生太喜歡演這場生死大戲與 輪迴之劇碼,並且執著於角色的扮演、場景 的佈局、劇情的發展、觀眾的反應等等。 再者,上演的戲碼不能過於單調平淡,一定 得要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宛轉曲折、扣 人心弦、柔腸寸斷、賺人熱淚、高潮迭起 ,演起來才精彩,看起來才過癮,大夥兒樂 此不疲,捨不得不一場接著一場演哪! Bravo! Encore!。怪不得白居易要說天長 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62,問:如果真有來生的話,我們能夠選擇自己的來生嗎?,答:當然可以,就是我們這一生也是自己的選擇,但是這項選擇是被我們自己的人格特質、行為慣性、心理性向所制約 (be conditioned) 而不自覺的,就如同我們選擇學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