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与对策_第1页
浅析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与对策_第2页
浅析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与对策_第3页
浅析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与对策_第4页
浅析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与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摘要 2 Abstract 2 引言 3 1 现状 3 1 1 体育认识方面 3 1 2 体育情感方面 4 1 3 体育意志方面 4 2 可能存在的问题 5 2 1 学生自身因素 5 2 2 体育教师的因素 6 2 3 学校 家庭与社会的因素 6 2 4 场地 器材 7 3 对策 7 3 1 学生自身因素 7 3 2 体育教师的因素 8 3 3 家庭 学校与社会 8 3 4 场地 器材 10 4 结论建议 10 参考文献 11 调查问卷 12 致谢 13 浅析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与对策浅析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与对策 体育教育专业 2009 级 4 班 张咪 摘要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 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对达县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现状进行调查 分析中小学生体育意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指出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对策 培养体育 意识是墓定其终身体育的基础 只有使学生真正具有了体育意识 才能实现大学生体育与 社会体育接轨和 全民健身计划 提出的奋斗目标 中小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开端 中小 学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为大学生终身体育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体育意识 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的探讨 指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应该加强对学生 体育意识的培养 为终身体育目标墓定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 终身 体育 意识培养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ports consciousness Sports education specialized 2009 level of 4 class Zhang Mi Abstract This paper carries on the investigation to the county sports consciousness condi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alyzing the sports consciousne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oint out the countermeasur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lifelong sports The cultivation of sports consciousness is the basis of the tomb of the lifelong sports only make students have sports consciousness can realize the university sports and social sports and nationwide body building plan proposed the go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beginning of school sports play a key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 to the idea of lifelong sport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Based on the physical consciousness to explore ways and methods of training pointed out in the sports teaching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ports consciousness sett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lifelong sports target tomb Keywords life sports awareness training 引言引言 体育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是人们对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反映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指出 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技能与习惯 学校体育 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 养成好的锻炼习惯 是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提高生活 的质量 健康 高效的为社会工作 已在学校体育界取得共识 但是 要将之变成真正的 体育实践 还要走很长的路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实施表明了认识的进步 表明了国家 的意志 与宏观导向 首先则应加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培养 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在一定 环境条件下 对体育的内容 形式 方法 手段以及体育各种内外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 和 1 1 现状现状 所谓 体育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是 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 就中小学生而言 是指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 校体育目标的认识 采取个人认为是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 目前中学生 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匮乏 体育知识掌握有限 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 许 多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 认为 参加体育锻炼会浪费学习时间 还有学生认为 自己又不 当运动员为什么要锻炼 导致现在的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 从各地体育安全事件方面 可见现在青少年身体素质到了什么地步 例如广州马拉松赛 21 岁大学生陈杰猝死 其家长 在陈杰死后关注的并不是儿子是不是因为身体素质方面的因素而猝死 关注的是高额赔偿 这也导致主办方以后举办的积极性 同时让不能正确看待此事的人 不去参加长跑 中小 学耐力跑中出现学生晕厥等现象 导致各中小学校担心学生运动 受伤 而取消了耐力素 质练习 军训站十分钟就晕倒 以及高考指挥棒作用 形成学校体育是配角 重要的是文 化课成绩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体育认识 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 从这三个方面 综合来看 当前中学生体育意识不容乐观 1 1 体育认识方面 体育认识是指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 通过随机抽查了通川区七中 300 名学生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 只是按兴趣爱好而参加锻炼 并 不是为了锻炼身体 学习技术技能 根本没有意识到要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来锻炼身体 中 小学体育知识掌握有限 如连基本的热身运动对体育锻炼的作用都不知道 对体育锻炼价 值和意义了解不深 并不知道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好处 许多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 认为 参加体育锻炼会浪费学习时间 还有学生认为我又不当运动员我为什么要锻炼 不懂得 健身方法 对青少年学生是否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通川区七中 学生中 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者占 18 8 只了解一些者占 52 9 不了解者占 29 3 全民 健身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 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 更谈不上对体育重要性的 理解 毛泽东曾在 体育之研究 一文中说 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 体强壮而后 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可见 体育第一 健康第一 的道理 现在还有许多学生 没有意识到 学生对全面健身的了解情况 了解情况 人数 百分率 了解全民健身 54 18 只了解一些 87 29 完全不了解 159 53 1 2 体育情感方面 体育情感是指对体育的感受和评价 这里就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锻炼频度来看一 下 通过随机抽查了通川区七中 300 名学生 对他们的体育态度进行了调查 表 1 只 有 30 7 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是积极的 16 7 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处于中等水平 52 7 的学生未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同时对这些学生的 体育频度 作调查 表 2 只有 27 7 的学生经常参加 每周 5 次 每次 30 分钟以上 包括体育课 63 5 的学生有时参 加 每周 2 4 次 8 8 的学生很少参加 从以上两个调查结果可知 中学生中 对体育的 认识态度积极 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形成较深刻的体育情感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三分 之一 表 1 体育意识调查统计表 类别 人数 百分率 对体育态度积极 90 30 体育态度处于中等水平的 48 16 未形成积极体育态度 162 54 表 2 学生锻炼的体育频率 频率 人数 百分率 每周 5 次 每次 30 分钟 包括体育课 81 27 每周 2 4 次 192 64 很少参与的学生 27 9 1 3 体育意志方面 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 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 并在确定的目 的支配下 克服行动中的障碍 困难 以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 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 要持之以恒 可是 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 常常 两天打鱼 三天晒网 遇到 困难不能克服 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例如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身体稍稍有点 负荷就会停止运动 造成这种体育意志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家庭因素 当今社会存在一个现 象家里都是一个孩子 从而导致家长过分溺爱 怕孩子累着 伤到等 孩子就像温室里的 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通过对达县七中的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了调查研究 只有 10 的 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大部分学生 约 60 体育锻炼无规律 没有养成习惯这些学 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 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 动性 体育意识尚未形成 以至走出校门后 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通过对达县 七中初二的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了调查研究 表中充分反映出男生体育活动高于女生 七中学生初二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调查表 性别 每天一次 每周三次 不固定 每次 1h 每次 2h 男 14 3 57 28 7 20 7 9 3 女 9 3 32 1 58 6 13 1 3 5 2 2 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学校体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很少重视 加之社会对体育理解的片面性和应 试教育等影响 造成学生体育意识普遍较差 2 1 学生自身因素 2 1 1 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中逐渐形成的 现在的中 学教育因为升学的压力 使得多数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 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 除了 每天的两操和一周两节的体育课 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时间 学校规定的课外活动形同虚 设 以通川区七中 300 名学生调查发现 每周体育锻炼大于等于 3 次的仅占 33 每次体 育锻炼时间有 30 分钟的占 40 体育锻炼强度中的占 35 每次锻炼大于等于 3 次并且时间 有 30 分钟 强度中的占 25 另一方面 由于学校的运动场地 活动器具有限 教师又 没有认真组织 体育锻炼课不能很好开展 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受到影响 久而久之 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减少 更加不愿活动 如此反复 形成恶性循环 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实践较少是体育意识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 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活动情况 人数 百分率 每周体育锻炼 3 次 99 33 每次体育锻炼时间有 30 分钟 120 40 体育锻炼强度中 105 35 每周锻炼 3 次 每次时间 30 分钟 强度中 75 25 2 1 2 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以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 心理学认为 只要当学生对运动产生间接兴趣 即对活动的结果产生兴趣 并以体育 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 才能对活动始终充满热情 并能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身体锻炼 使 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 然而 目前的状况却很不乐观 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 意义 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 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 进步的需要 绝大部分学 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兴趣 是直接兴趣 而不是间接兴趣 所以 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 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 就立刻终止运动 不 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2 2 体育教师的因素 2 2 1 体育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技术指导 造成学生技能低下 有人作过研究 技术水平越高 体育态度的强度也越高 所以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与 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 如果体育教师能经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技术指导 促进学 生运动技能的提高 在运动中更有可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也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 兴趣 但是 由于某些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不高 备课时又没有很好钻研 在传授技术时讲 解笼统或不正确 造成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困难 运动技能低下 同时 在体育锻炼课时 教师对学生的技术指导也不得力 学生盲目锻炼 有时甚至会造成学生运动损伤 当然 学生技术掌握不好 运动生了 厌学 情绪 造成体育意识淡薄 2 2 2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尽管现在人们对 现代体育观念 提得较多 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影响 课堂 教学只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 而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 体育能力的培养 学生总是跟随着教师进行练习 离开教师 就无法科学地实施自己的体育活动 更没有自 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力 所以大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即与体育挥手告别 十几年的学校体育 就到此结束 2 3 学校 家庭与社会的因素 实践证明 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需要学校 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 充 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 班主任和家长对体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意 识 如果家长和班主任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 在家中或在学校里有相当丰富的体育话题和 体育用品 并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就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 形成对体育的正 确观念和积极态度 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但是 目前情况往往不尽人意 由于高考 指挥棒作用 一些家长和教师认为 学校体育是配角 重要的是文化课成绩 个别家长和 教师甚至把体育与文化课学习对立起来 对学生参加合理的体育活动持反对态度 有人调 查过 我国目前有 81 的家庭没有主动为孩子购置体育用品 94 的家长没有明确要求孩子 锻炼身体 有些班主任甚至对学生自己购买的活动器具进行没收 正是因为班主任 家长 对学生合理的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消极的态度 阻碍了学生体 育意识的正确形成 2 4 场地 器材 本次调查发现 19 23 的中学生认为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没有锻炼场地和器材 由于近年来各中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急剧增多 使原本紧张的体育设施更加难 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同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学生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三大 球和田径等运动项目 爱好兴趣 呈多元化趋势 但由于学校各方面条件所限 师资力量薄弱 场 地 器材的缺乏 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 使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 影响体育锻炼 的积极性 3 3 对策对策 3 1 学生自身因素 3 1 1 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中逐渐形成的 现在的中 学教育因为升学的压力 使得多数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 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 除了 每天的两操和一周两节的体育课 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时间 学校规定的课外活动形同虚 设 另一方面 由于学校的运动场地 活动器具有限 教师又没有认真组织 体育锻炼课 不能很好开展 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受到影响 久而久之 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减少 更加不愿活动 如此反复 形成恶性循环 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是体育意识难以形 成的原因之一 对于这种现象要求教师从教学方法 学校体育设施 和全民健身相结合 消除学生和家长觉得体育锻炼是浪费学习时间的想法 从家庭 学校和社会相互协作 促 进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 3 1 2 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以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 心理学认为 只要当学生对运动产生间接兴趣 即对活动的结果产生兴趣 并以体育 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 才能对活动始终充满热情 并能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身体锻炼 使 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 然而 目前的状况却很不乐观 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 意义 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 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 进步的需要 绝大部分学 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兴趣 是直接兴趣 而不是间接兴趣 所以 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 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 就立刻终止运动 例 如中小学在体育课上 老师要求做几组蛙跳 学生一但受到生理负荷就会想方设法偷懒 老师要求学生自由练习许多同学坚持了几分钟就停止运动 而中学生体育意志本来就薄弱 看见其他同学耍 自己也就会受影响停止参与运动 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就要承受生理心理 负荷 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想要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必须让学生产生间接兴趣才 能对活动的结果产生兴趣 并以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 强身健体 增强体质 才能 对活动始终充满热情 并能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身体锻炼 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 3 1 3 增强责任感 排除学生学多学少 学好学坏没有什么区别的心理现象 排除消极因 素 3 2 体育教师的因素 3 2 1 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 更新观念 完善自我 真正体会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 重要性 大力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 将体育意识培养贯穿于每一堂课和其它各种教 学活动中 3 2 2 更新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 自练 自评的能力 大力开展快 乐体育 成功体育 以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3 2 3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 让学生 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 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学会自我锻炼 自我控制 组我组织 学 习体育运动知识培养运动兴趣与习惯 开发智力 提高能力 发展个性情感 这就需要教 师给予科学 系统的 卓有成效的熏陶和培养 才能使之不断丰富和完善 体育教师应该 不断学习 更新观念 完善自我 真正体会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大力加强对学 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 将体育意识培养贯穿于每一堂课和其他教学活动中 3 2 4 增强责任感 排除教师教多教少 教好教坏一个样的心理现象 排除消极因素 3 3 家庭 学校与社会 3 3 1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3 3 1 1 特殊的体育环境 家庭是学生出生后的第一环境 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参与 参与时间最长的群体 家 庭体育环境是影响学生童年期体育意识发展的关键因素 入学前 学生接受的体育活动大 都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 家庭体育活动是学生认识体育的最初阶段 因此 家庭体育容 易对学生的体育观念和兴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3 1 2 特殊的体育教师 通过调查研究众多家庭对子女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 以及家庭在培养子女体育意识过 程中的作用的资料表明 家庭尤其是父母本人参与体育的态度对子女参与体育的态度影响 最大 孩子出生后 关爱他最多 影响他最深的父母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的第一任教师 在 父母与学生亲密的接触中 学生能以最自然的心境 最专注地去观察 模仿家人的言行举 止 他们会从中实现自我 感受成功 享受快乐 在学生体育意识的朦胧期 儿童游戏是 他们接触最多的体育活动 据研究 学龄前儿童 70 左右的觉醒时间都是伴随着游戏度过 的 家长与学生一起进行的各种亲子游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意识 而且能增 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3 3 1 3 特殊的组织形式 家庭体育可以说是一种亲子活动 它没有硬性的体育目标 要求 手段 主要采用游 戏 游玩 玩耍等方式方法 因而 家庭体育在组织形式上比较机动 灵活 多变 是体 育生活化 生活体育化的具体实现形式 家庭体育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不仅可以充分调 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培养其个性 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于体育的正确理 解和认识 从而影响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3 3 1 4 参与者的特殊关系 家庭体育的参与者主要是家庭成员 他们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亲情弥漫在整个家 庭体育活动过程的始终 因此 在活动中学生在父母家人的陪伴下 无忧无虑的天性可以 得到尽情的释放 其好动的本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 有利于其形成活泼 开放 健康的性格 有利于家长与学生之间体育互动 加深相互间的 感情 建立 亲情式 的体育关系 而这种特殊关系对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所产生的影 响 是其他任何一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所无法替代的 此外 从某种程度上说 家庭体育就 是一种小型的社区体育 具有社区体育的一些特点 所以在家庭体育中 学生同样可以加 快自身的社会化程度 并且不断形成和强化自身的体育意识 3 3 2 学校环境 3 3 2 1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 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 如设立 体育节 体育选修课 健康教育课等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 利用电 视 广播 黑板报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 激起学生的体育兴 趣 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 体育知识竟赛等活动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 3 3 2 2 学校 家庭与社会应互相配合 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 端正人们对学校 体育的正确认识 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现代化人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 3 3 社会环境 3 3 3 1 从社会政治反面 政府对中小学体育 应该制定相应的体育制度 方针和政策 社会的政治因素是影响和制约教育功能的发挥的最直接的影响 3 3 3 2 从社会经济反面来看 想要提高学生体育意识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 激发 学生的兴趣要建立在完善的体育设施 完善的体育设施就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 美化校 园体育环境 创造良好的体育设施 营造校园体育氛围是学生体育意识养成的促进剂 学 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而进入更高层次 这不仅需要教师给 予科学地 系统的 卓有成效的培养使之不断丰富和完善 还需要在各方面有条件多渠道 创建良好的体育环境设备 才能保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心情舒畅 情趣尽致产生良好刺激 增强锻炼身体的欲望来获得健康效应 增强体育意识 中小学生处于生理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 其体育意识如何 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毕业 后参与社会体育的程度 影响中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因素主要来自学校 家庭和社区 为了 促进中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教育部门应重视学科教学监管力度 使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到实 处 加大体育场地 器材的建设和功能的开发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 搞好体育宣传 提高家长对体育认识 注重发掘社区体育人才 提高社区学生体育活动的组 织能力 加大对适合学生锻炼的体育场地 设施的投入 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社区 环境 3 4 场地 器材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 19 23 的中学生认为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没有锻炼场地和器材 如乒乓球台被损害 高低不平 乒乓球拍就是一块板子 篮球漏气等 场地太小两个篮球 场一个学校 30 个班做广播体操 完全施展不开 由于近年来各中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急剧增多 使原本紧张的体育设施更加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同时 随着社会的进 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学生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三大球和田径等运动项目 爱好兴趣 呈多元 化趋势 但由于学校各方面条件所限 师资力量薄弱 场地 器材的缺乏 满足不了学生的需 要 使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 影响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