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doc_第1页
古代汉语教案.doc_第2页
古代汉语教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教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緒 論一、什麼是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是古代漢民族使用的共同語。古代漢語的書面語有兩個系統:一個是文言文,一個是古白話。文言文是指在先秦口語基礎上形成起來的上古書面語以及漢代以後模仿這種書面語的語言,例如儒家著作的語言,諸子著作的語言,史記、漢書的語言,唐宋八大家作品的語言、明清文言作品的語言,等等。文言文的使用一直延續到“五四”運動以前。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差別較大,不學習便很難懂古代的典籍。古白語是指六朝以後在北方口語基礎上形成的接近於當時口語的書面語,如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歌辭、唐代的曲子詞、演唱佛經故事的變文、禪宗語錄、宋元話本、元代雜劇和明清小說等。古白話與現代漢語差別較小,比較容易看懂。先秦兩漢時期的文言文接近于口語,東漢以後特別是唐代以後的文言文與口語發生了嚴重脫離。唐以後的文言文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方面是模仿先秦兩漢文言文的色彩很濃厚,另一方面是不可避免地吸收了當時的口語成分,無論在語音、辭彙還是語法方面都是如此。這就是說,唐以後的文言文和唐以前的文言文相比有着較大的差別,故不可將唐以後的文言文與先秦兩漢時期的文言文等同起來。“古代漢語”課教學的內容是古代的文言文及相關的理論知識而不是古白話,重點是先秦兩漢的文言文而不是唐以後的文言文。古白話容易看懂,故一般不作為教學內容。唐宋以後的文言文固然也要學,但由於即非源頭,也相對好學,故不作為重點。 二、古代漢語課的性質 “古代漢語”課是高等院校所開設的一門帶有工具性質的基礎課,它和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古代哲學等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繫,不僅是學習和研究漢語言文字學的基礎,也是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史等學科的工具。 我們祖國具有悠久文明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需要我們去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以便更好地為今天的四化建設服務,這既是歷史的責任,時代的要求,同時也是加強文化修養提高個人素質的需要。完成這一重任,必須具備一定的古漢語知識,沒有一定的古漢語知識,讀不懂古代典籍,傳承古代歷史和文化的問題便會成為一句空話。“古代漢語”這門課正是基於傳承祖國數千年優秀歷史文化這一目的而開設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如果把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知識比作一座寶庫的話,那么“古代漢語”課就是打開這座寶庫的鑰匙。 三、古代漢語課的教學目標 “古代漢語”課的教學目標簡單地說,就是要培養學生閱讀古代典籍的基本能力。學生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掌握古漢語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感性知識,能夠借助工具書比較順利地閱讀一般的古代典籍。對於師範院校的學員來說,要具備勝任中學古文教學的能力,能夠正確分析中學古詩文中的文字、辭彙、語法等現象。“古代漢語”是一門實踐性和規定性很強的課程,因此,要達到上述目標,學生必須完成一些最基本的指標,例如應至少背誦2030篇古文,熟讀80100篇古文,標點翻譯510篇古文,掌握漢字的基本理論和一些常見字的分析方法,熟悉古漢語語法的基本特點,懂得音韻、訓詁的基本常識,古代詩詞的一些規定,等等。 四、古代漢語課的教學理念、內容和教學手段 根據“古代漢語”課的性質和教學目標,其教學設計的理念主要有二:1、突出教學內容的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2、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 突出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具体做法是:教材的設計要充分照顧到古代漢語的各個知識點,各知識點的安排基本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或者依照時代先後、相互配合的原則,各單元的基礎知識中均增加研究概況一節以深化教學內容,同時在單元之末附錄相關資料以供學員參考。教學的內容和教材的設計基本相應。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考慮到網絡學員的學習特點及困難,本課程視頻講授的內容相對全面、系統、細緻,例如對於詩詞格律的視頻均超過了課本的內容。除了介紹一般必備的知識點外,視頻講授中還增加了對聯知識介紹、秦文字介紹、簡帛文字介紹等內容。在文選的選取方面,本課程側重於先秦兩漢的文選,因為先秦兩漢的文章是源頭。在附錄的設計方面,基本原則是豐富實用,幾乎每個單元都有附錄,部分單元的附錄甚至有多個。附錄的內容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便於教學實踐的實施,例如“同義詞辨析舉例”、“文字蒙求選”、“漢字結構分析舉例”、“齊晉鞌之戰示意圖”、“通假字舉例”、“佩文詩韻釋要選”、“詞譜選”,等等。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做法是:教学内容的設計包含文选和基础知识兩大部分,每一單元既有文選講解,又有基礎知識介紹,前者旨在增加感性知識,後者旨在加強理論知識。兩者相互配合。除此而外,加強課外教學實踐,每學期佈置作業不下於2次,內容既有一般的練習題,又有思考題和一定量的古體詩文習作題,旨在提高學員的操作技能和創造力。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總體來說是中國古代文選和古漢語基礎知識兩大塊。文選的選取以先秦兩漢為主,既有文學方面的,又有歷史、文化、語言等方面的。文選閱讀是學習古代漢語的基礎,閱讀的文選越多,對古代漢語的感性知識就越豐富。學習古漢語和學習其他語言一樣,沒有較多的感性知識是不可能真正學好的。感性知識越豐富、越具體、越多樣化,進步就會越快。古漢語知識具體包括文字、辭彙、語法、音韻、訓詁、詩詞格律、修辭、文獻以及文體等方面。基礎知識的設置旨在使學員瞭解古代漢語的理論知識,掌握古代漢語的基本特點和規律,以便舉一反三,加快學習速度。 教學內容是根據課程性質、教學目標和需要所設計的教學任務,具有科學、實用、系統、簡明等特點。只有全面實施教學內容,才能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實施,有些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去講授,所謂傳道受業解惑;有些則需要通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去理解,去掌握;還有些尚需要學生在課外去閱讀,去實踐。所以,不要誤以為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必須在課堂上去解決。那樣做既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必要,反而會導致學生對教師、對課堂產生依賴性,不積極思考和動手,影響學習質量。 五、怎樣學習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是一門難度相對較大的課程,其內容在語音、辭彙、語法等方面都和現代漢語存在着較大的差異,而且設有古代文選這一重要的部分。所以,要想學好古漢語,必須端正學習態度,刻苦用功,講究學習方法。 (一)端正學習態度。 所謂端正學習態度,具體來說就是要充分認識到學習古漢語的重要性,充分估計到古漢語的難度,並且能從內心熱愛古漢語。古漢語學習大則關乎到繼承祖國古代的優秀文化、保持民族傳統、搞好四化建設的問題,小則關乎到完善個人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發展的問題。 古代漢語是中華民族古代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是我們祖先思想和智慧的所在,我們的思想情操、文化心理、語言行為、審美情趣、傳統習慣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來自於古代漢語,故我們從感情上要熱愛它,維護它,尤其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熱愛古代漢語對於保持我們的民族傳統來說更有着特殊的意義。很難設想,一個不熱愛古漢語的人能够將古漢語學得很好。如果在津津樂道西方管理思想和科學技術時卻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不甚了了,那就是數典忘祖了。 古代語作為書面語雖然已成為歷史,但其中有許多詞語被現代漢語繼承了下來,在今天仍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成語的情況就是這樣。古漢語突出的特點是典雅凝練,含蓄有致,其表現力用白話往往是無法代替的,適當運用,可以使文章增色,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例如把“走馬上任”說成“乘車上任”、把“述職”說成“向主管部門彙報工作”,把“拂衣而喜,奮袖低昂”(楊惲報孫會宗書)說成“拍打一下衣服高興了,甩開袖子跳起舞來”,把“搏髀而歌”(李斯諫逐客書)說成“拍着大腿唱歌”,把“風馬牛不相及” (左傳僖公四年)说成“毫无联系”,都會大為遜色,原話含蓄、凝練、典雅的色彩就沒有了。 (二)刻苦用功。 所謂刻苦用功是指在學習上投入了較多的時間。刻苦用功的主要表現是自學意識很強。根據文獻記載,清代國學大師趙翼十二岁能为制舉文,十五歲即繼父做私塾教師,王念孫年十歲即讀完了十三經,且旁及史書,黃侃年九歲即遍讀經書,劉師培年十二即讀完了四書五經,錢大昕年十八即能開館授徒,顯然他們的學問主要都是靠自學獲得的。我們應該學習這些國學大師的精神,建立自學意識,勇於吃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孜孜以求,堅持不懈,必然能夠獲得成功。 (三)講究學習方法。 關於古漢語的學習方法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理論學習與文選閱讀並重,不可偏廢。文選學習是基礎,萬不可忽視。理論學習是加快學習速度的必由之路,絕不可放棄。此舉一例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前人發現漢語許多詞都有“音同義通”的特點,根據這一結論,我們就可以將一些聲符相同的字或字形完全不同而讀音相同的字聯繫起來,此舉一例: 濃:露水多。說文:“濃,露多也。” 穠:花木茂密。詩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矣,唐棣之華。” 襛:衣多貌,盛裝貌。說文解字:“襛,衣厚皃。” 醲:味厚的酒。2、抓重點、多練習。對於古漢語課來說,文字、音韻、辭彙、語法、古書的注解、詩詞格律、修辭等部分都是重點。各部分內部又有輕重之分,例如文字中的六書理論、古今字、通假字、繁簡字等是重點,音韻中的基本概念、中古音的聲母和韻部、上古音的聲母和韻部、古書的讀音等是重點,辭彙中的古今詞義的異同、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本義的探求方法等是重點,語法中的詞類活用、詞序、判斷句、被動表示法、副詞、代詞、語氣詞等是重點,古書注解部分中的古注類型、體例、術語等是重點,詩詞格律部分中的平仄、押韻、基本概念等是重點,修辭部分中的引用、譬喻、代稱、並提、互文、倒置、委婉等都是重點。 3、多讀、多背、多翻譯。多讀、多背、多翻譯是對文選學習而言的。文言文的時間跨度從先秦直到晚清。作為一門基礎課,“古代漢語”對每一時代的典範作品都可能涉及,但是學習的重點應放在先秦兩漢,特別是先秦。因為先秦兩漢的作品是源頭,影響深遠,且文字艱深,學好先秦兩漢的作品,可以由源及流,一貫直下。怎樣才能將文選學好,實在沒有捷徑可走,只能通過多讀、多背、多翻譯去解決。 所謂多讀,首先是要多讀教材中所列的文選,最好全部讀完。其次是要將每篇文章多讀幾遍,其中重要的文章至少應讀十五至二十遍,像司馬遷報任安書這樣的文章不讀上十幾遍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再其次是要進一步擴大範圍,閱讀一些課外的古代文選或古書原著,例如古文觀止、史記、論語、孟子、戰國策、左傳等。許多學習古漢語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即學一篇,會一篇;學十篇,會十篇;學百篇,會百篇。百篇之後,如果遇到新的古文仍然讀不懂,其中主要原因還是閱讀量不夠。百篇古文不為小數,但對於浩如煙海的古籍來說,不過是毫末之在馬體,渺滄海之一粟。 所謂多背,是指對一些名篇要多背誦。背誦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迅速掌握古文的詞義和語法特點,更可以增加我們的辭彙量,提高對古文的鑒賞能力和修辭能力。古漢語教學大綱對背誦多少古文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定,但在具體教學中對一些名篇、短篇都是要求背誦的,比如本教材上所選的九方皋相馬、景公射出質、原憲居魯、齊桓公伐楚、楚歸知罃、張骼輔轢致師、論語各篇、禮記各篇、更法、老子各篇、秋水、惠子相梁、魯少儒、運斤成風、舜發於畎畝之中、諫逐客書、蘭亭集序等文章都在背誦之列。 所謂多翻譯,是指多動手翻譯一些重要的古文,包括未經今人標點過的白文。通過翻譯,可以提高對古文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翻譯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以直譯為主,使字字落到實處;以意譯為輔,不得已而為之。不可離開原文漫無邊際地添枝加葉,肆意發揮,使譯文雍腫離譜,不可卒讀。 第二,不可以注釋代翻譯。即將注語原封不動地抄入譯文,這樣的翻譯肯定是失敗的。例如過去有的學生把巫山巫峽中“良多趣味”一語譯作“的確富有吸引人、使人感到愉快的特色”,這是典型的以注語代翻譯,改變了原文的句型和明快的特色。注釋和翻譯的要求不同,注釋要求對句子中的字、詞包括形、音、義、語法、修辭、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一一解釋清楚,為了做到這一點,可以從不同角度反復說明同一個問題,甚至可以借題發揮,故注文常常很長。翻譯的要求是“信、達、雅”,無論多複雜的句子,都必須用大致對等的句子翻譯,不允許任意發揮、重複或改變其句型結構。 第三,不可望文生義。不看註釋,按照今義想當然的翻譯是比較多的,應極力避免。例如有些學生把左傳鄭伯克段于鄢中的“都城過百雉”一語譯作“有一百隻野雞從首都的上空飛過去了”;把左傳泓之戰中的“天之棄商久矣”一語譯作“皇上拋棄商業已經很久了”;把荀子勸學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一語譯作“借用舟楫過河的人,不會游泳,掉進江河中付出了生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