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大全_第1页
2017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大全_第2页
2017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大全_第3页
2017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大全_第4页
2017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 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大全农民企业家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脱贫攻坚决胜时期,有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个人,稳扎稳打,用良心做人、做事,让一贫如洗的山区农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他就是孙玺珉,生于 1962 年,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五道营十七道沟村人。丰宁满族自治县属国家重点贫困县。十七道沟村人世代在贫困线上挣扎。2014 年 12 月,国道 111 全线贯通,打通了丰宁到北京的交通瓶颈,为丰宁县贫困地区发展增添了一条快车道。孙玺珉,河北承德缘天然农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他走出大山打拼创业,又重回山村带领乡亲向贫困宣战的事迹,在丰宁广为传扬。12 月 9 日,记者专程赴丰宁缘天然集团总部采访了这个传奇式人物。说到当年外出打拼的情景,孙玺珉回忆道:年少时我曾在家乡做过教师、农村电工、电影放映员,还养过牛,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个地道的农民。这里穷了几代人,没有产业资源,更谈不上经济发展,穷山沟里家家户户也只能勉强吃饱饭。不甘心一辈子在穷山沟里熬日子的孙玺珉,决心到外面闯一闯。上世纪 80 年代末,孙玺珉东挪西借买了大货车在县里跑运输,1 年间起早贪黑地苦干换来回报,挣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此后,随着业务量的增加,1993 年他有了自己的车队,并带动了乡里乡亲几十人就业。随着队伍的壮大,贫瘠的丰宁县让孙玺珉深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决心前往北京打拼。1995 年到 2005 年,孙玺珉在北京站住了脚,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从木制品小公司做起,企业一步步做大,此间为丰宁 2000 余劳动力在京提供就业岗位。上世纪 90 年代末,他的员工工资就达到每月 3000 余元,乡亲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5 年国家大力倡导“退耕还林”,木材供应减少,这对木制品行业形成了冲击和挤压,企业到了急需转型的关键期。与此同时,丰宁县委县政府推出招商引资政策,要把在外创业的丰宁能人请回来投资兴业,造福一方。县委领导多次找到孙玺珉,希望他能回到家乡一展身手,孙玺珉又面临着人生的拐点。奶业是承德市的支柱产业,更是丰宁县的经济命脉,这里独特的资源为天然牧场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县委领导的鼓励下,孙玺珉最终决定拾起自己熟悉的“农活”,在丰宁县投资发展养殖畜牧业。相对于做木材、木制品起家的孙玺珉而言,跨领域投资发展无疑是从零开始。他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是专业的转行,更多的是畜牧业本身发展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收益缓慢、管理难度大等等所带来的风险和压力。离京返乡前,他向中国国家现代奶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求教。通过考察当地自然情况,结合区域优势,专家建议他做高端乳业有机奶。这是一个高起点。看到孙玺珉正在修建的机械化牧场和生产线,对于这样的新鲜事物,当地人十分不理解、不接受。“该怎么做才能让农民相信我这么做是安全的、正确的呢?”孙玺珉说到,“如果集中搞培训,农民们会因为不理解、不明白而感到无聊,进而排斥。农村的工作不好做,需要方法。”孙玺珉采用最原始、也是农民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挨家挨户地串门拉家常,有了感情的铺垫,话就容易听进去了,他和农民常常一聊就到深夜.“一提及奶业,大家都觉得风险大、不赚钱,银行也不给贷款。孙玺珉说,好喝的牛奶是通过实践来证明的。并且高端奶利润很好,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经营生产方式,回归自然没有问题,但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小农意识。”2006 年,孙玺珉开始着手种草,2007 年养牛产奶,虽说规模不大,但几百头奶牛经过细心培育产出了质量和口感上乘的牛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2008 年,正当缘天然走入正轨,刚刚建好的新工厂准备扩大规模的时候,“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在全国搅起轩然大波,整个奶业市场遭受灭顶之灾。风波持续发酵中,国家检部门提高了各项检测标准,严格把控乳业品质。缘天然的牛奶品质过硬,顺利通过各项检测。可消费者对国产奶的信心难以恢复,低迷的市场给产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奶业的严冬让孙玺珉感到透骨的寒意。质检部门检测报告上呈现的数据给了他莫大的鼓舞,逐级领导的支持给了他坚守的底气。从 2012 年开始,丰宁县委、县政府探索性地将扶贫资金以股份的方式入股奶业企业,采取“企业+贫困户”扶贫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经营每年为贫困户赚取本金 15-20%的分红。目前,全县共 6689 户贫困户,3447 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奶牛企业,贫困户户均每年保底分红 750-1200 元。今年,在原有奶业扶贫模式的基础上,该县与缘天然集团推动了“政府+银行+牧场+贫困户”扶贫模式的深层次探索,先期在黄旗镇东营子村奶牛牧场进行试点示范,该牧场可带动 1000 户贫困户脱贫,户均最低年收入约 12000 元以上。待示范成熟后,将在缘天然集团旗下其他 3 个具备条件的牧场进行推广,届时丰宁通过奶业扶贫最少可带动 4000 户贫困户脱贫,占全县贫困户(40620户)的十分之一。谈到未来发展的设想,孙玺珉并不想搞特大企业集团,还是想踏踏实实地保证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主要服务范围是京津冀地区。他说,该县载畜量为 20 万头奶牛,每天约产奶 3000 万吨,年产有机奶约 100 万吨,市场产值约合人民币 100 亿元。加之产业链上其他的产值,整条产业链总计 200亿元产值。以后集团产业的发展将是以奶牛产业为主导,其他种养业为辅助,农产品加工为带动,力争建设成环保农业示范区、扶贫攻坚样板区、农业效益提升区。目前孙玺珉的缘天然集团已经拥有完备的产业链,建设了完善的有机奶生产体系,带动有机饲料种植、有机奶牛养殖、有机牛奶生产加工、有机肥料生产,发展有机蔬菜,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奶业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所以我一定不能急功近利。要做成百年品牌,要靠一代代人做下去,真正打造咱们自己的品牌,同时也让当地百姓受益。此外,我们所规划的未来,是用奶业做敲门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想最终做成一个餐桌模式的产业。”他解释道。如今 55 岁的孙玺珉,仍干劲儿十足,即便有着压力和困难,但他并不觉得疲惫,反而乐在其中。他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价值,于他而言是一件幸福的事。他说:“当有人能够拍着胸脯说,孙玺珉的东西是放心的,我觉得我就实现了我的价值。”“不论是做产业,还是做人,一定要尊重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这是孙玺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反复强调的,“着急做不出好东西,这个产业要一点点做,经验要一点点去掌握。既要有回归自然传统的东西,又要有新的技术和生产力注入,需要时间去钻研、需要时间去等待自然地结果。”熟识孙玺珉的人,都说他是个有情怀的老板。他平时十分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救助贫困家庭,资助贫困生求学。还为当地满 60 岁的长者,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而这些纯是孙玺珉的个人行为。与此同时,他出资为丰宁县五道营十七道沟村的乡亲们建立起“幸福新村”,让 460 余户分散在十二个自然村的村民,整体搬迁入住居民楼。该项目采用绿色环保的木煤进行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厂也已竣工投入使用。完成了 20 公里村间道路的硬化,方便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同时也为农业观光旅游打下了基础。党中央提出的移民“易地搬迁”政策,孙玺珉落实的卓有成效。幸福新村的落成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采访中,一位老大爷高兴地说,“过去大半辈子没洗过澡,现在天天洗澡了”。如今故土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外出谋生的青年人也陆陆续续回到十七道沟村,在家门口就业,娶媳妇的鞭炮声时常响起。整个村子村民的生活状态和精气神儿焕然一新,这是孙玺珉这个支部书记最舒心的事。“现在,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党中央又有如此明确的方向,这给予我们非常大的支持。”孙玺珉说道。同时,他正在运筹开发农业旅游和青少年教育基地项目,“孩子们已经不知道农是什么、农业又是什么。我们已联合高校和中小学,准备打造学农夏令营。”现今,缘天然的蔬菜大棚已建成投产,春节后,十七道沟村的有机蔬菜将批量上市。丰宁县政府按照京津冀一体化的指导方针,借助该地无污染并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特点在未来将要把该县打造成“生态水源涵养、高端休闲度假、安全有机农业”的国家示范县。90 后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小李就是我们村里一老一小的小棉袄。”拿到大学生村官李炳春给村里老人们送来的棉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芦家台村 78 岁的蒋行美一脸笑容。蒋行美嘴里的小李,叫李炳春,1992 年出生,2015 年 8月被选调到博山区石马镇芦家台村担任大学生村官。一年多时间里,他和村民一起开发了 20 亩的扶贫基地,并办起 “青苗”小课堂照顾村里的孩子,用村干部的话说“小村官帮了村里大忙”。博山,因为山多得名。芦家台村虽然靠着美丽的五阳湖,但地处山区,村民整体收入并不高,特别是“一老一小”问题明显:老人没有太多收入来源,村里还有 30 多个贫困户; 不少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村里有不少留守儿童。为此,李炳春干起了“两大工程”。首先是开发扶贫基地。李炳春发现,当地山区人均耕地少,种小麦玉米的收入低。为此,他和村干部商量,并征求村民意见,决定把村里荒地利用起来种植经济作物。说干就干,李炳春撸起袖子和部分贫困户村民们翻土、开荒,很快就整理出 20亩暂时闲置的荒地,今年 4 月份种上了有机小米、有机黄豆等作物,生产“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无公害农产品。“这小伙子戴着眼镜还有点学生气,但干起活来却不含糊。”蒋行美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扶贫基地有了好收成。为了能让小米、黄豆卖个好价钱,李炳春还给产品定制精美包装,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但毕竟以前没经验,销路并不顺畅。为此,李炳春不断打电话、跑商家,上门推销,最终把农产品都销了出去,还卖了个好价钱。“除去成本盈利 2 万元。”李炳春给记者算账说,基地用工 22 人次,总工资 15600 元,最高的拿到 4000 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就业,促进了脱贫。”期间,为了不耽误给老人们开工资,他还向朋友借钱垫付。在帮助村民提高收入、尽快脱贫同时,李炳春还办起了“青苗”小课堂,让留守孩子放学后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其中一个孩子母亲瘫痪在床,父亲在外打工,平时只有年迈的奶奶照看。这个孩子刚到“青苗”小课堂时,性格比较内向,也有些自卑,学习成绩不好。除了辅导功课,李炳春还跟这个孩子聊天、去家访,渐渐孩子的性格越来越开朗,学习成绩也从班里 40 多名上升到了前 10 名。过去一年,李炳春不仅辅导孩子们功课,还带着孩子到五阳湖边捡拾垃圾、去公园看大熊猫、举办趣味运动会,参加国学夏令营这个小课堂让孩子们在上课纪律、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在上级团组织部门的支持下,“青苗”小课堂现在被正式命名为“希望乐园”。如今,李炳春这个 20 多岁的小伙子俨然成了芦家台村的“孩子王”。“能帮助小朋友们快快乐乐地学习、成长,让我这个村官干得特起劲。”他说。除此之外,李炳春还给村民们发了便民服务卡,村民有什么问题疑问,都可以打电话找他帮忙。帮着村民跑镇里、区里办理各类手续成了李炳春的“日常工作”,“有事找小李”也成了村民的新“习惯”。今年临近春节,李炳春利用扶贫基地的收益为村里 132 位70 岁以上老人和 26 名小学生买了新棉衣。“农村人十分节俭,去年冬天看到有位 70 多岁老人穿着五层褂子,但舍不得买件像样的棉衣,就想着哪天能给他们都买件棉衣。”李炳春说。芦家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玉斋说,大学生村官为村里带来了新思路、新理念,为农村新一轮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小伙子能吃苦、有干劲,村里没人说他孬,真是帮了村里的大忙。”书记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在省直选派的第二轮第一书记中,有一对“夫妻档”,他们就是来自省外办的张纪习和省立医院的宋开兰夫妇。回首两年来的第一书记工作,既有帮包村发生巨变、村民快速增收带来的喜悦与欣慰,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苦涩。近日,记者跟随两位第一书记的脚步,来到滨州沾化区古城镇李彦村和东明县焦园乡郭堂村,探访变化, 感受他们的苦与乐。“治穷病要找到穷根”当被问及当初为什么报名第一书记时,两人都提到了自己的家乡临沂。到村任职前 ,省直选派第一书记的集中培训正好也在临沂。“在家乡培训,特别有感情。我们俩都是从穷地方走出来的,知道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是多么盼望着过上好日子。”宋开兰说,“沂蒙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每次看到农民用小推车支援前线的画面,一股热流就往上涌, 就迫不及待地想为贫困地区老百姓做点什么。”等到真正走马上任,两人感觉肩上的担子沉了起来。宋开兰所在的郭堂村祖祖辈辈以种粮食为生,一年下来一个农户也就收入几千块钱。“治病首先找病根,治穷病首先要找穷根。”学医出身的宋开兰喜欢用这句话来比喻自己的工作方法。她经过一番考察之后,决定动员村民种葡萄。她从龙口、蓬莱、莱西这些葡萄种植区请来了专家,化验分析当地的黄河滩涂土质,确定种植品种,并成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和销售,使村里的葡萄种植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很快,郭堂村家家户户种上了葡萄,还间作套种大蒜、西瓜、辣椒等经济作物,每亩地收入是前些年的四五倍。村民毕玉洲老两口有三亩地,全种上了葡萄,还套种了大蒜和辣椒,今年秋季一算账, 每亩地收入近万元, 比种粮食翻了好几番。他高兴地对记者说:“可比以前收入多啦,照这个干法, 后年就有钱盖好房子啦!”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张纪习所在的李彦村。来到李彦村,记者看到, 虽然天气寒冷, 村民们却在地里忙着用水泥柱和竹杆搭建冬枣大棚。沿途两边,这样的冬枣大棚每隔一段儿就会出现几座。张纪习说:“这两年来,李彦村最大的变化, 就是建冬枣大棚。”李彦村有 1500 多亩枣树,村民大多植冬枣,收入水平比郭堂村稍强一些,但随着近两年陕西冬枣在市场上走俏,沾化冬枣受到冲击,行情一年不如一年。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张纪习到任不久就带领村民到邻近的下河乡青城村考察,那里的冬枣大棚起步早、收益高。2015 年 5 月,利用 30 万元省产业扶贫资金,李彦村引进了冬枣大棚技术,为 14 个贫困户建起了30 亩冬枣大棚。村民王仲祥就是其中之一,他种了 4 亩枣树大棚。“原来大田枣每亩能挣 3000 元左右,现在大棚枣每亩收入翻倍。”王仲祥说,“我还不是挣得多的, 有些户每亩能挣上万元。”看到冬枣大棚挣钱,2016 年村里又有 120 多亩枣树覆盖上了大棚。靠冬枣大棚,李彦村 110 个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把劲使到老百姓心坎上”“咯噔一下,我就醒了。”宋开兰向记者描述第一次到郭堂村的经历,她引用司机的话说,“ 从省道拐进村, 车只要一颠簸,就知道到站了。”当时,郭堂村和李彦村都是土路, 下雨时泥水、污水横流,不仅泥泞不堪,而且恶臭难闻。张纪习和宋开兰决定,利用道路整修专项资金,为村里改善道路。如今,这两个村的村容村貌已是焕然一新,郭堂村的进村路宽阔平坦,村民们喝上了盼望已久的自来水,新装的路灯让村民夜晚走路不再担心。李彦村道路全部硬化,路边种上了冬青和白桦树,每隔 50 米摆放一个垃圾桶。“做事前,多想想老百姓是不是支持,村民支持的事我们才做。”宋开兰说,郭堂村不种粮食改种经济作物的决定可不是一两天内作出的。上任一个多月后,宋开兰带着几十名村民到河南长垣、兰考和省内寿光、蓬莱、龙口等地参观学习。看到成方连片、一望无际的蔬菜大棚,村民有点动心了。等过了几个月,再次组织考察时,看到大串葡萄等待采摘, 红通通的辣椒长势喜人, 村民们彻底放心了。李彦村当地有句方言,说什么事情办得好,就说“使到心里去了”。“其实就是说把劲使到老百姓心坎上,张书记就是这样的人。”李彦村村主任王荣星说,“张书记平时住在村里,吃喝和农民一起,干活也亲自上阵。夏天在大棚里干农活,我看他汗水不停地往下滴,整个人都快虚脱了。”李彦村没有副产,村集体零收入。张纪习瞄准国家大力提倡的光伏产业,利用省产业扶贫资金 30 万元 ,建起光伏电站项目,预计年发电 4.7 万度,年收入 4 万多元。除了抓产业项目,党建工作也毫不放松。刚来李彦村时,张纪习发现,有的党员在外地打工, 有的光忙活自家的事儿, 不愿参加党支部活动。两年来,发展了两名新党员和三名入党积极分子,每月一次的党支部会议也成为常态。郭堂村离河南兰考县不远。“这可是个不能再好的受教育的地方。”宋开兰介绍,2015 年 7 月 1 日党的生日这天,她带领80 多名党员和群众到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 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兰考县防沙治沙经验。她说:“自打从兰考回来,村里党员面貌焕然一新!”“最对不住家人”两年驻村,宋开兰和张纪习聚少离多,有时隔几个周才能回到济南的家小聚一次,其中的苦涩, 常人难以体会。他们觉得, 最对不住的就是家人。女儿大学毕业一年了,刚参加工作。“我们不在家这两年,跟女儿见面的时间很少,平时只靠电话交流,不了解女儿在想什么。她还处在成长的年龄,父母应该多了解、多沟通,可我们对她关心得很不够。”说起女儿,张纪习觉得自己很惭愧。两人刚驻村时,女儿开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