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制教具制作及教学中的使用策略研究报告.doc_第1页
土制教具制作及教学中的使用策略研究报告.doc_第2页
土制教具制作及教学中的使用策略研究报告.doc_第3页
土制教具制作及教学中的使用策略研究报告.doc_第4页
土制教具制作及教学中的使用策略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制”教具制作及教学中的使用策略研究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一)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每个人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如何才能学好数学是每个数学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不愿意学习数学,究其原因:数学不像语文及其他学科那样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大多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学起来好像无从下手,长此下去,很多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误解:学数学难,学好数学更难。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过程是由“感知-表象-概念”,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感知形象直观的事物,才能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知识的表象,最后从表象中抽象出事物本质,最终形成概念。很多学生由于年龄原因,接触新鲜事物比较有限,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及其概念不太好掌握,虽然现在有很多老师也在想各种办法弥补这种教学上的缺憾,如利用传统教具以及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教具在制作有些并不合理,用起来也不大顺手,难以体现教具的灵活及适用性。如:教学时间时,传统的钟面模型看起来虽漂亮美观,但拨动时却耗时费力,一点都不方便。于是我用一张白纸及吹塑纸剪成大小一样的圆盘,在圆盘边缘画上12个刻度,再在中点处固定两根指针(及时针和分针),这样一个简易的钟面模型就做好了,老师在演示时显得非常方便、快捷;至于利用课件教学,这是一种新鲜事物,刚开始学生还较感兴趣,但它只是看得见却摸不着,上课就像看电影,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不便于学习。因此我们提倡利用身边的一些资源制作既方便又简易的“土制”教学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二)我们的改革主张针对我校数学教学现状,为了扭转学生厌学情绪,提高教学质量,解决老师普遍认为数学难教的问题,我们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以自制教具为辅助教学手段的方法,主张形象直观的教学,我们期望通过研究,学生不再惧怕数学,喜欢上数学课,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我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贡献出一份力量。二、研究措施(一)研究对象:黄丰小学二年级学生,青龙一小三年级学生,青龙一小五年级学生。课题负责人是黄丰镇中心小学宋超老师,主研有青龙一小余晓莉、李建梅老师。(二)研究的主要措施:1、教师学会自制教具我们主张以自制教具为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必然就要会制作教具。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可构思一些简单实用教具,教师间可互相探讨,动手制作。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传统教具中是没有“角”的教具的),为了让学生更清楚、更直观的观察角的样子,我们利用一些硬纸片剪成大小不同的角,这样学生们就能亲自动手摸一摸,从感官上初步认识角,知道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有两条直直的边,这样就从事物的表象中抽象出角的特征,形成数学概念。又如在比较角的大小时,我们给了学生两个大小不同的角,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发现将两个角顶点重合,其中一条边也重合,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就能比出角的大小,这样在教具的帮助下,不用教师费力讲解,学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比角的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利用一些吹塑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形,(当然这些图形不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当我们将这些图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计算面积时,同学们都不知所措,这时我拿起剪刀,将其中一个图形剪开,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他们发现将原来的图形剪开后居然是几个我们曾经学过的基本平面图形,孩子们的兴趣一下提了上来,争先恐后的回答后面的问题。 2、学生试着制作学具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些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还有句话也曾这样说过:听过的,我们给忘记了;看过的,我们给记住了;动过手的,我们理解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只有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能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理性的认识。因此,教学中适当的让学生学着制作学具,就是一种手脑结合的最佳方法,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比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棱长时,事先我什么也没有提示,就先让学生自己回家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正方体框架,很多学生刚开始无从下手,(后来听学生叙述的)在看了书上简介后再动手做的,在制作框架时,他们发现长方体有三组相等的棱长,而正方体则每条棱都相等,他们都有12条棱。有了这个概念,学生在后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棱长总和就不成问题了。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发现直接利用教具将平行四边形的模型展示给学生,通过老师讲解、演示,学生也能知道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但这样讲解老师费力费神不说,学生还很难理解,只能靠自己一味地死记。于是我大胆推想,是否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制作平行四边形,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慢慢去领悟图形的特点呢?有了这个想法,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道作业:回家自己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做的学具,当我问及:“你们是怎样做的”这个问题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告诉我:“我先截一根30厘米的竹片,再比着它的长度再做一根,然后再做一根20厘米的竹片,再比着它的长度再做一根”哦!我明白了,孩子们做了两组同样长的竹片,这样就做成了一个长方形框架,用手一拉,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啊!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他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比以往老师直接交给他们不是显得更好么,这难道不是较以前教学更成功之处吗?我由衷感到欣慰。 3、教学具的使用 教学具的制作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手脑结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巧妙使用教学具,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教学具的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比较时,课前先让学生制作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发现平行四边形无论如何都不稳固,而三角形一旦做好想要拉动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产生了一种好奇感,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到课堂上,原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易变形就不言而喻了。在教学中只有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在操作活动中感知,体会所学内容,这样才能由积极参与的兴趣升华到认识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以下是学生制作的学具展示。 (2) 促进概念及公式的形成和理解数学概念难理解、难教,这不仅是每个学生头痛的事,更是每个数学教师头痛的事,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轻松掌握是我们当前应该考虑的问题。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时,让学生将以前制作的长方体、正方体框架变成实体模型。通过学生动手剪、贴的方法,在框架上贴上了6个面,这时他们发现,原来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都是由6个面组成的,长方体6个面中有3组相等的面,而正方体6个面都相等,由此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从这个教学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讨比教师直接教给他们记得更牢,更 易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具的制作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学具基本都是利用身边的一些废弃材料所制作,这些材料既简单又实用,信手拈来,毫不费劲,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手脑结合,边做边思考,不仅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的培养正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目标。(4) 建立激励机制 教学中为了将教学具更好地利用起来,我们建立了一些激励机制,教师间相互探讨,共同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对于学生做的好的学具我们将照相存档、并在学生间进行展示,以此激励其他同学,让大家都参与到制作中来。(三)、研究的步骤(一)、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1、选题论证,资料收集,分析研究。2、方案制订,征求意见,修改完善。3、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及课题组成员4、制定课题研究相关计划及实施细则(二)、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4年3月)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在各科教学中具体实施。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三)、评估阶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2、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三、研究成效(一)研究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一、课题对学生的影响:在课题研究前,我们通过对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现状调查发现:现在的小学生普遍不喜欢上数学课,觉得上数学课枯燥无味,如对图形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要么是直接看书上的图形,或是借助教具让学生看让学生对图形进行简单的认识,而图形的的特征往往是由几个同学或老师概括出来然后死记硬背记下来的。通过这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把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成绩进行了对比,发现:原来学生喜欢数学的学生不到40%,现在喜欢上数学课的学生达到了69.5%。究其原因是学生现在觉得上数学课既能玩,又能学,玩得愉快,学得轻松。能过调查我们还发现,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具,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了概念公式的形成和理解。同时,教具学具的制作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制作的学具都是利用身边的一些废弃材料所制作,这些材料既简单又实用,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手脑结合,边做边思考,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最后,通过学生自制学具,让学生提前预习了新知,在课堂上运用学具更好的理解新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实验班的数学平均分比上一学年提高了2.7分。二、课题对教师的影响:该课题的研究,给教师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在不断的自我学习中,教师们认识到自身教学理论的不足和教学技能的欠缺,积极地参与到教研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其次,教师的教学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通过教师制作简单的教具,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在相互探讨中,学习别的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将教学资源共享,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教师教起来就越来越轻松,对数学的教学就更加的充满信心。三、课题成果的推广:课题组老师除了把本课题的成果推广到本校数学组外,还将成果推广到其它的学科中,带动了全校教师的教学热情,使得全校的教学氛围浓厚。如梁英老师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参加县级竞赛课时,课题组教师就集体动手制作了平行四边形的教具,在课堂上演示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其面积的变化,获得了县级竞赛一等奖等。(二)研究所取得的认识成果和可操作成果1、加强理论学习:在成立课题组后,就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定期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制作简单实际的教具的方法,如何使用教具进行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理论知识,建立了教师定期学习研究制度,定期对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培训。针对教学中所反应出的在教材,教师教学方式上,学生学习方式上的问题进行搜集,形成解决的途径和方案。2、教师学会自制教具我们主张以自制教具为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必然就要会制作教具。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可构思一些简单实用教具,教师间互相探讨,动手制作。3、学生试着制作学具教学中适当的让学生学着制作学具,就是一种手脑结合的最佳方法,我们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4、教学具的使用 教学具的制作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手脑结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巧妙使用教学具,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教学具的使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在操作活动中感知,体会所学内容,这样才能由积极参与的兴趣升华到认识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2、促进概念及公式的形成和理解,数学概念难理解、难教,这不仅是每个学生头痛的事,更是每个数学教师头痛的事,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轻松掌握是我们当前应该考虑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讨比教师直接教给他们记得更牢,更易理解。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具的制作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