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细菌 结核分枝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嗜肺军团菌 百日咳鲍特菌课件_第1页
呼吸道感染细菌 结核分枝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嗜肺军团菌 百日咳鲍特菌课件_第2页
呼吸道感染细菌 结核分枝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嗜肺军团菌 百日咳鲍特菌课件_第3页
呼吸道感染细菌 结核分枝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嗜肺军团菌 百日咳鲍特菌课件_第4页
呼吸道感染细菌 结核分枝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嗜肺军团菌 百日咳鲍特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八章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感染病毒 1 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2 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 副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3 小RNA病毒科鼻病毒4 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5 其他病毒科腺病毒 风疹病毒急性呼吸道感染中90 以上是由病毒引起 主要呼吸道病毒及其所致疾病 副粘病毒 简称流感病毒 是流感的病原体 甲 A 抗原性易发生变异 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乙 B 对人类致病性较低 丙 C 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 很少造成流行 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Virus 1918 1919年期间的大流行全球有2000万人死于流感 形态与结构形态呈球形或者椭圆形 80 120nm 有包膜 包膜上有放射状突起糖蛋白 主要是血凝素 和神经氨酸酶 刺突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1 核衣壳核酸 分节段的 SSRNA 核蛋白 螺旋对称 无感染性 抗原结构稳定 有型特异性 甲 乙 丙 RNA多聚酶 三种蛋白质PA PB1 PB22 包膜 基质蛋白 脂蛋白来源于宿主细胞膜3 刺突 血凝素 HA 抗原结构易改变 神经氨酸酶 NA 抗原性也很不稳定 易发生变异 与HA一起是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主要依据 生物学性状 生物学性状 ssRNA 分节段甲 乙型8个节段丙型7个节段 HA的主要功能 能凝集多种动物或人的红细胞 这是因为HA与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结合 使红细胞发生凝集 简称血凝 血凝现象可以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 称为血凝抑制 HI 现象 病毒颗粒可借助于HA吸附到宿主细胞上 是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先决条件 具有抗原性 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具有保护作用 生物学性状 NA的主要功能有 1 可水解受染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 乙酰神经氨酸 使成熟病毒体自细胞膜出芽释放 2 可以破坏细胞膜上病毒特异的受体 液化细胞表面的粘液 使病毒从细胞上解离 有利于病毒的扩散 二 分型与变异 1 分型 根据核蛋白不同分甲 乙 丙三型 甲型根据HA NA不同分若干亚型 甲型 甲型 2 变异最主要的是抗原性变异 HA和NA抗原性漂移 antigenicdrift 变异幅度小 属于量变 常引起局部中 小流行 抗原性转变 antigenicshift 变异幅度大 属于质变 形成新的亚型 常引起世界性流感暴发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情况 亚型名称抗原结构流行年代最初流行地原甲型H1N11918 1957西班牙亚洲甲型H2N21957 1968亚洲香港甲型H3N21968 1977香港香港甲型H3N2 H1N11977 俄罗斯与新甲型 三 培养特性1 鸡胚培养 流感病毒能在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中增殖 用红细胞凝集试验即可检出 2 细胞培养 流感病毒虽可在组织培养细胞 人羊膜 猴肾 鸡胚等细胞 中增殖 但不引起明显的CPE 可用红细胞吸附试验判定有无病毒增殖 生物学性状 三 抵抗力较弱 不耐热 56 30min即可使病毒灭活 在室温情况下传染性很快丧失 但在0 4 能存活数周 病毒对干燥 日光 紫外线以及乙醚 甲醛 酸等化学药物敏感 生物学性状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有季节性 地区性甲型易变异 曾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常造成局部爆发流行丙型只侵犯婴幼儿 很少流行 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 致病性1 传染源 主要是患者 其次为隐性感染者 被感染的动物也可能是一种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主要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 经呼吸道进入体内 致病性和免疫性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致病性和免疫性 病毒 机体 感染呼吸道上皮少数细胞 空泡 变性并迅速产生产生子代病毒 易扩散使许多细胞受损 产生症状 Primaryinfluenzapneumonia 疾病的特点 1 一般只引起表面感染 不引起病毒血症 2 症状出现1 2天内呼吸道排出病毒量较多 以后减少 3 无并发症患者发病后第3 4d就开始恢复 如有并发症 则恢复期延长 4 传染性强并可蔓延迅速 发病率高 病死率低 死亡通常由细菌性并发感染所致 如流感嗜血杆菌等 二 免疫性三个型别的流感病毒在抗原上没有联系 因此不能诱导交叉保护 体液免疫 Ab 抗HA 中和抗体 抵抗感染 抗NA 减轻病情 阻止病毒传播 SIgA 防止感染的最重要因素 细胞免疫 CD4 和CD8 在疾病的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一 病毒的分离 标本 咽洗液或咽拭子 抗生素处理 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 33 35 孵育 3 4d 收获 血凝试验 再盲传3代 血凝抑制 HI 试验 鉴定型别 报告 血凝试验 hemagglutinintest HA 原理病毒表面血凝素与鸡红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发生结合而发生凝集 应用检测病毒的存在 测定病毒的血凝效价 大致估计病毒颗粒的数量 血凝抑制试验 hemagglutinininhibitiontest HI 原理 特异性抗体与相应病毒结合 使病毒失去凝集红细胞的能力 从而抑制血凝现象 应用 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体及抗体的效价 对病毒进行分型 二 血清学诊断 采取患者急性期 发病3d内 和恢复期 病程2 4周 双份血清 常用血凝抑制 HI 试验或补体结合 CF 试验检测抗体 如果恢复期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 即可做出诊断 HI试验 简便 特异性高 应用广 CF试验 程序繁琐 应用少 微生物学检查 三 病毒核酸测定 PCR技术 核酸杂交等方法检出病毒或进行分型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非特异性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特异性 疫苗HA和NA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 1 中草药2 金刚烷胺3 达菲 防治原则 麻疹病毒 measlesvirus 是麻疹的病原体 分类上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SPE 有关 第二节麻疹病毒 儿童 个月至 岁 最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通常症状轻微 预后良好但并发症常见60年代使用疫苗后发病显著下降仍是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核衣壳核酸 ssRNA 衣壳包膜刺突血凝素 HA 融合因子 形态与结构 生物学性状 120 250nm ssRNA 不分节段包膜有HA和 两种糖蛋白突起HA只凝集猴RBC 是与细胞吸附的蛋白 使细胞发生融合 形成多核巨细胞唯一自然储存宿主是人是WHO计划消灭的病毒 病毒可在许多原代或传代细胞 如人胚肾 人羊膜 Vero HeLa等细胞 中增殖 产生融合 多核巨细胞等CPE 在胞浆及胞核内均可见有嗜酸性包涵体 培养特性 生物学性状 抗原性及抵抗力 生物学性状 麻疹病毒抗原性较稳定 虽然世界上有8个不同的基因组共15个基因型的麻疹野毒株在流行 但只有一个血清型 麻疹病毒抗原也有小的变异 病毒抵抗力较弱 加热56 30min和一般消毒剂都能使其灭活 对日光及紫外线敏感 致病性 麻疹 measles 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传染性很强 以皮丘疹 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特征 若无并发症 预后良好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ubacutesclerosingpanencephalitis SSPE SSPE是一种持续性病毒感染 表现大脑机能渐进性衰退 1 2年内死亡 致病性与免疫性 麻疹 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 出疹前6d至出疹后3d 传播途径 呼吸道 通过飞沫传播 也可经用具 玩具或密切接触传播 致病性与免疫性 麻疹病程 病毒 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 血 1st病毒血症 全身LB组织大量增殖 血 2ed病毒血症 发热 呼吸道症状 Koplik斑 特征性皮疹 飞沫 密切接触 2d 3d 24h 体温 1W 症状消退 皮疹变暗 色素沉着 0 1 脑脊髓炎 永久性后遗症 致病性与免疫性 1w 临床上以发热 上呼吸道炎症 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 Koplik斑 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呼吸道并发症气管炎 咳嗽 支气管肺炎 最常见 4 神经系统并发症 脑炎SSPE 麻疹病后人体可获得终生免疫力 细胞免疫 起主要作用 体液免疫 抗HA抗体和抗 抗体均有中和病毒作用 而且抗 抗体还能阻止病毒在细胞间扩散 6个月内的婴儿因从母体获得IgG抗体 故不易感染 但随着年龄增长 抗体逐渐消失 易感染性也随之增加 故麻疹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婴幼儿 免疫性 致病性与免疫性 典型麻疹病例无需实验室检查 根据临床症状即可诊断 对轻症和不典型病例则需做微生物学检查以求确诊 由于病毒分离鉴定方法复杂而且费时 至少需2 3周 因此多用血清学诊断 三微生物学检查 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是隔离患者 人工自动免疫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目前国内外普遍实行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 使麻疹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 这种疫苗皮下注射 阳转率高 副作用小 免疫力可持续3 5年 对未注射过疫苗又与麻疹患儿接触的易感儿童 可在接触后的5d内肌注健康成人全血 麻疹恢复期人血清或丙种球蛋白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四防治原则 人是唯一自然宿主 传染源是患者 通过飞沫传播 传染性最强 易感者接触后几乎全部发病 易并发细菌性肺炎 是死亡主要原因 有0 1 的患者发生脑脊髓炎 早期有Koplik斑麻疹病愈后 平均7年 百万分之一患者出现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SPE 属于急性感染后的迟发并发症 表现为渐进性大脑衰退死亡 麻疹病后人体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预防主要措施是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接种麻疹疫苗 免疫力可持续10年左右 注血清丙种球蛋白 用人工被动免疫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掌握要点 第三节冠状病毒 包括 人冠状病毒和多种动物冠状病毒 如猪流行性腹泻冠状病毒 猫肠道冠状病毒 狗冠状病毒及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等 电镜观察外观像日冕 定为Coronavirus 译为冠状病毒 以往是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 引起轻型感染 也可引起腹泻或胃肠炎 SARS冠状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 的病原体 2002年底至2003年上半年在世界上流行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003年8月7日止 全世界有32个国家和地区有疫情 发病人数达8465人 死亡919人 平均死亡率达11 我国内地发病人数为5327人 死亡349人 死亡率为6 7 从基因进化看 SARS冠状病毒与人冠状病毒相距很远 故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种 核心为螺旋状单正链RNA 编码N S M E等蛋白 N蛋白在病毒转录 复制和成熟中起作用 包膜有两种糖蛋白 S蛋白能与细胞受体结合 使细胞发生融合 M蛋白为跨膜蛋白 参与包膜形成 病毒在Vero E6细胞及FRhK 4细胞等内增殖并引起细胞病变 病毒复制可被病人恢复期血清所抑制 呈多形性 80nm 160nm ssRNA 不分节段核衣壳呈螺旋状 包膜表面有多形性花瓣状突起 形如花冠而得名 抵抗力 对乙醚等脂溶剂敏感 不耐热或酸 故用0 2 0 5 过氧乙酸或氯制剂 如液氯 10 次氯酸钠等 丙酮 10 甲醛以及75 乙醇消毒 在5min内可杀死病毒 对热的抵抗力比普通冠状病毒强 在4 条件下活性仅下降10 在粪便和尿中至少可存活1 2d 56 30min可被灭活 但在液氮中可长期保存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是患者 隐性感染者是否有传染性尚无根据 突发性流行 其源头是否来源于野生动物 目前不明了 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 同时可通过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经口 鼻 眼传播 不排除经粪 口等途径传播 该病在密闭的环境中易于传播 故有家庭和医院明显聚集现象 人对其无天然免疫力 故人群普遍易感 患者家庭成员和医护人员等密切接触者是本病高危人群 冬 春季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 流行季节是12月至次年的5月 SARS冠状病毒流行也符合这一规律 潜伏期为2 10d 发热为首发症状 体温高于38 可伴有头痛乏力 关节痛等 继而出现干咳 胸闷气短等症状 肺部X线片出现阴影 严重者肺部病变进展快 出现多叶病变 X线胸片48小时内病灶达50 以上 同时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进而产生严重肺渗出 出现呼吸窘迫 常伴有休克 DIC 心率紊乱等症状 传染性极强且很难抢救 死亡率很高 如原有糖尿病 冠心病 肺气肿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死亡率可达40 50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SARSCoronavirus SARSCoV SARS2002年底在佛山首次报道 SARS症状 空气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 2 12天 通常4 5天呈显著家庭和医院集聚现象 中国的SARS流行 机体感染SARS冠状病毒后 可产生抗该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一般感染10d后血清中出现IgM 15d后出现IgG 用恢复期血清治疗得到疗效 说明抗体有中和保护作用 同时也有细胞免疫反应 如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在病毒刺激下有细胞免疫防御反应 同时也会产生免疫病理损伤 三 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鉴定必须在P3实验室进行 采集咽拭子 痰液 气管分泌物等标本 用Vero细胞分离培养病毒 进行鉴定 如电镜形态观察 病毒抗原和核酸序列检测等 核酸检测是目前对SARS Cov进行快速诊断最好方法 采集血 便 呼吸道分泌物或人体液提取RNA 用特异引物进行RT PCR或巢式PCR检测SARS冠状病毒核酸 血清学检查用免疫荧光 酶联免疫及胶体金免疫分析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抗体 包括IgM IgG 病后12d检出率高 用于早期诊断有困难 故临床尚须快速 特异 敏感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技术 预防治疗措施 主要是隔离病人 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特异性预防的疫苗正在研制中 现已研制出灭活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但必须通过动物安全试验和疫苗保护性试验测定后方可用于临床 用于人群预防接种还需要一定时间 采用支持疗法 如氧疗及激素疗法等 给予抗病毒类药物和抗生素 可防止病情发展及并发症发生 第四节 腮腺炎病毒 mumpsvirus 病毒呈球形 核酸为 ssRNA 衣壳为螺旋对称 包膜上有HA和NA等突起 病毒可在鸡胚羊膜腔内增殖 在猴肾等细胞培养中增殖能使细胞融合 出现多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