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doc_第1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doc_第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doc_第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doc_第4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本同构课堂”教学模式教案设计语文年级:四年级备课人:王思淇课题:1、诗人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材解读:本文采用先分后总的结构来介绍诗和诗人,病鼓励我们诗并不难学教学内容:诗人用诗一般的语言介绍了让人感到神秘与仰慕的诗人和具有魅力的诗,它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认识诗人,认识诗,从而激发学生读诗,写诗的兴趣。全文没有情节,但段落层次很清晰,诗一般的语言,明快又有节奏感,很适合学生练习朗读。教学目标:1学会“缤纷”等12个字,认识“蔚”等9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伶牙俐齿、呈现、真谛”的意思。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3.能在了解全文大致内容的基础上,使孩子们感叹文字的强大生命力与变换无穷、净化心灵的魅力。4.通过阅读课文,认识诗人、认识诗,培养学生对读诗、写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为什么说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和文学家。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诗中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好内容,激发学生对诗、对诗人的向往之情。预习作业设计:通读课文感受意境美。教学版块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预设调整第一板(情境导学)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个神奇的人,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诗人(板书课题),当读到诗人两个字时,你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诗人的课文,看看作者眼中的诗人是什么样子的。生:齐读课题第二板块(体验共振)2 初读:1、自读课文。2、检查生字。3、通读课文,正音。4、回答:作者眼中的诗人是什么?(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师过渡:真奇怪一个诗人在作者眼中竟然能融画家,音乐家等五家为一体,太不可思议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呢?三、精读1、学习第1自然段:(1)师:出示诗句:“一池碧绿,映衬着白里透红的荷花。”“蔚蓝的天幕,点缀着朵朵银花,片片白絮。”(2)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读出画面的色彩美。 (5)“碧绿”,“银花”,“白絮”分别指什么?(6)师:这么美丽的画,诗人是用什么画出来的呢?(用文字)板书:用文字2、学习第二自然段:出示诗句“哗啦哗啦的雨声,吱吱喳喳的虫鸣,大自然的组曲想起来了。”“公鸡的歌真了不起,喔喔喔把黑夜拖走,喔喔喔把太阳吊起!”(1) 自由朗读(2) 说说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3) 指导朗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特点与差别,有的是雄壮之声,有的则是细碎活泼之声,它们都富有强大的生命力,都是大自然中得天独厚的音乐家。同时读出公鸡那了不起的感觉。(4)指名读、齐读。师过渡:多动听的声音呀!诗人本领真大,能让沉默无声的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你们觉得诗人了不起吗?诗人神奇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4、生: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2) 生指名生谈感受。(5) “碧绿”指荷叶,“白里透红”写出了荷花的颜色,“银花”和“白絮”分别比喻大小的云朵。(6)这两句诗就像是两幅色彩缤纷的图画,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诗人是“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的。(1) 生自由朗读(2) 生:听到了雨声,虫鸣和公鸡的叫声将“雨声”“虫鸣”等自然界的声音想象成“大自然的组曲”,这是一生宁静优美的乐章。“哗啦哗啦”“吱吱喳喳”“喔喔喔”这些描写声音的词语,像是欢快跳动的音符,一起汇成“悦耳的乐章”。第三版块(拓展共生)3、 书写生字(重点指导“衬”“察”“齿”)老师示范,让学生多识记字形:“衬”是衣字旁,多一小撇;“斜、醉”俩字注意左右边的间架结构,都属于左紧右松型的,“齿”,注意下半部分的比例,人不要写得太小或太大,下面竖折竖的大小也要适中。“察”注意上中下结构,注意中间部分的写法与比例。还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美观。教师可适当作书写示范。 4、 学生书写学生书写生字课题:1 诗人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和文学家。2通过阅读课文认识诗人,认识诗,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读诗,写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和文学家。教学版块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预设调整第一板(情境导学)一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二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诗人真是了不起,可以成为画家和音乐家,还记得诗人是怎样使文字绘出色彩斑斓的图画与奏出悦耳的美妙音乐的吗?想知道诗人还有其他了不起的地方吗?(回忆,背诵一、二自然段以及诗句。)第二板块板书设计: 大画家音乐家1诗人 魔术师神奇(用文字)哲学家文学家作业设计: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为什么说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和文学家?3仿写课文。教学反思(体验共振)三精学3-5自然段。1、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两首诗句:(小黑板出示诗句)“斜阳醉倒了,摔了个跟头,跌在西山后。” “我张开心灵的翅膀,飞进云端逐彩霞。” 师:读了诗句,你又有什么感受呢?2、学习第四自然段: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两首诗句:(小黑板出示诗句)“什么东西最具破坏力?是自满!”“自满破坏的是什么?是前途。” 师:读了诗句,你又有什么感受呢?3、学习第五自然段:师:诗人除了是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以外,你们知道诗人还是什么家吗?(文学家)从哪里知道的?我们一起来读读吧!指名或齐读第五自然段,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为什么说诗人给文字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令平凡变得不平凡了呢?结合前面的任意出现的一首或几首诗句,可以谈谈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本段。)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钦佩的语气。师:是啊,这就是诗人,当你读这那些美妙的诗句(师感情范读第6自然段,此段也是前15自然段的总结段落。)理解“真谛”一词。 师:诗人是如此的伟大,了不起,你们喜欢诗人吗?你们钦佩诗人吗?你们想成为诗人吗?不要以为老师又在吹牛,其实呀,诗,并不是难学的东西。只要你们按照下面这样做了,你们一定能成为了不起的诗人!齐读第7自然段。1生自由发言生自由发言生:文学家指名齐读第五自然段生:“新奇的想象”“无穷的创意”“丰富的情感”写出了文学家的特点。而诗人同样具有这些特点,使平凡的文字产生了神奇的力量。学生感情读文真谛:做人的深刻道理。齐读第7自然段第三版块(拓展共生)四、仿写诗句,争当小诗人。1、让学生仿造课文中的诗句来说话,鼓励学生大胆尝试。2、指名读自己仿写的诗句,师生交流评价五 总结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敬仰之情,再次来朗读课文,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背一背。学生仿造课文中感到诗句来说话。指名读自己仿写的诗句,师生交流评价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备课人:王思淇课题:2、语言的魅力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材解读: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给一位双目失明的行乞老人的木牌上加了几个字,帮助老人行乞的事,说明了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教学内容:本文是一篇打动人心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有一位盲妇人在乞讨。她身旁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她。一位著名诗人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来了“几个字。结果,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纷纷解囊施舍。”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与“我什么也看不见”相比,虽然只增加了4个字,但它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更能激起人们的同情心,使一句平淡的话语增添了魅力。这篇文章旨在表现语言打动人心,改变人们行为的巨大魅力。教学目标:1、会认“魅”等5个字,会写“妇、腰”等12个字。正确认读“魅力、衣衫褴褛、佝偻”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4、联系生活,根据一定的目的,尝试写一句打动人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1. 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预习作业设计:熟读课文教学版块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预设调整第一板(情境导学)一、情境导入1、师:板书魅力,指名读。什么是“魅力”?2、PPT赏析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唐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贺知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3、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语言怎么样?是的,这些语言很有吸引力,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语言:交流要运用口头语言、思考要依靠思维语言、写作要驾驭书面语言,即使做梦吧,也会运作潜意识语言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语言的魅力这一课。5、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1、 学生齐读,随后试答“魅力”的意思。2、学生赏析PPT上的几句名句。3、生谈感想:这些语言很有吸引力。5、学生齐读课题第二板块(体验共振)二、浏览阅读,初步感知文中最就有魅力的语言。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2、请同学们将课文浏览一遍,你认为,在这篇文章中哪句话最有魅力,请你把它画下来。3、 精读课文1、 PPT通读课文后我们知道这位盲妇人之前的木牌并没有受到路人的关注,可为什么诗人帮他添加上这几个字后情况却截然不同呢?自读1-2自然段,对比读一读,看看从中午到晚上,没有变化的是哪些?又是什么发生了变化?2、 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3、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相机指导。(1) 感情朗读相关语句。(2)指名分别读这两句话,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A再读这句话,思考:加上“春天到了”这4个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些什么样的感受?B(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及背景音乐)师描述:春天到了,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尽情地歌唱.小鹿在小溪旁欣赏着自己映在水中的倒影,我们在绿树红花间追逐嬉戏。那红的、黄的、粉的各种各样的野花盛开怒放,真是如诗如画的春天!可是画面变成:C盲妇人眼前一片漆黑,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她从来没有看到过呀,如果你是过往的行人,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D师指导对比朗读E师:同桌交流,经过了刚才的一番对比探究,你又读懂了什么?师小姐:这两句话联系起来,形成强烈的对比,自然让过往行人想到很多。A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硬币送给老人,就连衣着寒酸的职员,也摸出一枚硬币交给老人。a从带点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b指导朗读。C体会行人的内心也在改变,变得有同情心。(文质彬彬的绅士看到了):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放学回家说说笑笑的孩子们看到了):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驾着高级马车的商人看到了):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形形色色的行人都看到了):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d再指导对比读: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e 师:“春天到了”和“我什么也看不见”形成的反差使行人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因而他们都会来帮助老人。诗人的心情也变了。a指名读这句话B理解“欣慰”的几层含义。4、师总结:虽然还是在这条街上,还是那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还是这样乞讨的方法,可是你们看随着木牌添加了几个字,事情发生了变化,而且变化得这样大,“春天到了”这几个字竟然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诗人没有用钱财帮助老人,而是用“有魅力的语言”帮助老人,还帮助了那些冷漠的人,唤醒了人们藏在心灵深处的同情心,触动了感情深处的心弦,这就是语言的魅力。1、学生自由读文,归纳主要内容。2、 生:“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1、 学生再读课文,找到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感悟。2、 全班交流:(1) 不变的还是这个地点:“一天中午,在人来人往的街头,站着一位老妇人。”“晚上,这位诗人又经过这条街。”还是这位盲妇人:从中午到晚上都是这位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妇人。还是这样的乞讨方法:都是站在木牌旁等待。(2) 变化的木牌上的字变了。出示两句话: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生:第二句话加了“春天到了”四个字 A 生谈感受 B画面变成:一片漆黑,盲妇人静站一旁,响起哀婉的音乐。C学生入情入境谈想法。D学生对比朗读E生:“春天到了”意味着光明、美好。“什么也看不见”意味着黑暗、不幸。行人的表现变了,内心也变了。A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硬币送给老人,就连衣着寒酸的职员,也摸出一枚硬币交给老人。a生:给老妇人施舍的人很多,既有有钱人,也有收入低的人,他们都被木牌上的语言所感动而慷慨解囊。c(文质彬彬的绅士看到了):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放学回家说说笑笑的孩子们看到了):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驾着高级马车的商人看到了):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形形色色的行人都看到了):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诗人的心情也变了。第三版块(拓展共生)3、 书写生字老师示范“牌”四、学生书写学生书写生字课题:2、语言的魅力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1、感悟“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一句打动人心的原因。2、听写“无动于衷、陶醉”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联系生活,根据一定的目的尝试写一句打动人的语言。教学重难点:感受“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一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悟其打动人心的原因。教学难点:感悟语言的魅力所在。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感悟语言魅力的课件。教学版块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预设调整第一板(情境导学)一、复习导入诗人在木牌上加了几个字,就产生了这么大的魅力,那么此时此刻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学生自由谈想法第二板块(体验共振)2、 品读文末,加深感悟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想的,一起来读读文章中描写春天的这段话。1、 出示课文中描写春天的文字。2、 师:看到“春天到了,我神恶名也看不见”这句话,人们都想到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想到了春天的美妙。一切渴望葱郁的树木,所有向往绽放的花蕾,无数企盼萌芽的种子怎会错失这大好春光?请大家自由连读这段话,看看你发现这段话有什么特点?(作者连续用了几个反问句)4、 再认真读一读本段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这样写表达的效果。3、 指导背诵最后一自然段1、 再读第3自然段,试背诵。2、 出示:“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是呀,春天是美好的,( )?( )那( ),那( ),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是这一切,对于一个( )来说,都是虚设的,她的眼前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 )事啊!当人们想起这个( )、( )老人,一生连( )都不曾看到过,怎能不对她产生同情之心呢?1、 学生朗读3、指名读、齐读,体会连续用反问句的表达效果第三版块(拓展共生)4、 课后延伸,学以致用1、 结合实际,说说自己发现的生活中打动人心的语言。(广告语、名人警句等)2、 师推荐一句这样的语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它使我们在寒冷的冬天,浮想联翩,对春天充满无限希望。)3、 根据提供的画面,尝试写一句打动人心的语言。4、 组织交流。6、 总结7、 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好的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会使人心灵受到震撼,正如一句名言说的“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希望同学们认真学好语言,让你的语言也有巨大的魅力吧!5、 总结全问,感情朗读板书设计:2、 语言的魅力 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作业设计:1、 为什么诗人在木牌上加了几个字,就产生了那么大的“魅力”呢?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反思: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备课人:王思淇课题:3、书本里的蚂蚁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材解读:这是一篇内容简单浅显但情节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富于时代感,充满童趣,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内容:本文是一篇短小精致的童话。课文写一只小蚂蚁被小姑娘夹进书本变成了一个会走路的字,它说它挺乐意做一个字,它就带着那些沉闷的字,跳跳舞串串门,使那本旧书每天编出新的故事来,小姑娘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课文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文字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可以表达丰富的内容。教学目标:1学会“墙”等个生字,认识“蕊”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学习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4、初步了解汉语语序在表达语意时的作用,做简单的语序变化练习。教学重难点:知道小蚂蚁住进旧书之后,发生了那些新奇有趣的事情。预习作业设计:教学版块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预设调整第二板块(体验共振)2、 初读课文1、 自由读课文。2、 检查生字词。3、 再读课文1、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2、 师:大家还记得刚上课时提的几个问题吗?现在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第一个问题“这个蚂蚁为什么到书本里面去了?”师:你们是从课文的哪几句话知道的,能把这几句读一读吗?师:我们弄懂了第一个问题,看来同学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现在男生读第1自然段,女生读第2自然段。生:“一只黑黑的小蚂蚁被夹成了一只扁扁的蚂蚁”。男生读第1自然段,女生读第2自然段。第三版块(拓展共生)4、 小结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蚂蚁是怎么被夹进书的,那么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下节课接着讨论。课题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蚂蚁进入书本后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2、 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并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字的喜爱。教学重难点:1、了解蚂蚁进入书本后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2、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中国文字的无穷魅力。教学版块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预设调整第一板(情境导学)1、 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提了两个问题,谁还记得?师:还记得小蚂蚁为什么到书本里面去吗?师:那么我们带着第二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生回答生:被小姑娘夹进书本里了。第二板块(体验共振)2、 自读感悟,学习课文第3-12自然段。1、 小蚂蚁进入书本后到底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呢,我都等不及想去看一看了,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自由朗读课文,把你觉得新奇有趣的事所在的相关句子画下来,并用笔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想。2、 都画完了吗?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觉得最为新奇的一件事。3、 你认为那件事情很有趣?板书:(1)字会说话师:从课文哪里到哪里是小蚂蚁和字的对话?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件事情很新奇有趣呢?师:那么听了小蚂蚁和字的对话,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想问的吗?(2) 板书:会走路的字师:如果你是那些字,看到了小蚂蚁这个会走路的字,你会怎么想?师:看来你和书本里的字想得一样,你找到课文里相应的句子吗,能把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吗?师:谁想读一读小姑娘和小蚂蚁的对话,是哪几个自然段?师:还有什么有趣的地方呢?师:它是怎么不安静呢?师:你从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师:因为字在串门,所以每天的故事不同,我们没有这样一本书,不知道故事会变成哪些新故事,不过我们试着改一改这两句话,如果让字和标点符号来串门,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意思?出示:(1)明明被军军叫走了。(2) 他赞成我也赞成你怎么样师:你又有什么发现呢?师:一句话中,如果前后词语换了位置和添加改变标点就有了这么大的变化。难怪小姑娘发现这本书不再是一本安安静静的书呢!请两名同学分别读第9、10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呢?师:说得好!所以这本书总有新的故事,全班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文字的魅力1、 学生边读课文,变勾画相关语句,并用笔在旁边写一写感想。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觉得最为新奇的一件事。3、 (1)我觉得书本里的字还会讲话很有趣。生:第3-6自然段生交流A我觉得小蚂蚁是一只快乐的小蚂蚁,因为他很乐意做一个字。B我不知道为什么字会认为小蚂蚁也是一个字?(2) 我觉得小蚂蚁变成了字以后还跳跳舞,串串门,每天跑到不同的页数,很有趣。学生想象、发言(3) 我觉得小姑娘能和小蚂蚁对话很有趣。生:第11、12自然段生:旧书不再是一本安安静静的书了。生:每天都有新的故事。生:第9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生:标点符号添加的位置不同,句子意思就不同了。学生自由发言全班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三版块(拓展共生)4、 总结拓展师:学完了这一课,能把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吗?先同桌之间互讲。师小结:中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奇妙无比,充满魅力,(板书:文字的魅力)只要我们能够巧妙的搭配,组合这些字一定能够写出动人的故事。五、书写生字学生练写生字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备课人:王思淇课题:四时田园杂兴课 时:1课时教材解读: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第一句用昼和夜对比,向我们展开一幅乡村男女耕田、绩麻,日夜忙碌的画图白天男人们下田去除草,晚上妇女们在家里搓麻线。第二句笔锋一转,孩子们天真烂漫,不懂得耕田纺织,但看着父母忙忙碌碌,却甚觉有趣,也不肯闲着,也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地下学着种瓜。全诗描写了农村男女日夜劳碌紧张的劳动生活,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品质。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生动自然,犹如信手拈来。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教学内容: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中的一首,描写的是农村夏日生活的一个场景。这首诗语言朴素,热情地赞扬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充满情趣的田园生活的歌颂向往。 教学目标:1、认识“耘、耕、供”3个字。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预习作业设计:查阅有关范成大的资料教学版块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预设调整第一板(情境导学)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介绍作者。生: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第二板块(体验共振)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三、学习诗文内容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6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1、生:兴:兴致、兴趣。在这里读xing。生:杂兴是随兴写来的,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生: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2、 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相关问题。1、 生:绩麻:把麻搓成线。 未解:不懂。 供:参加。 傍:靠近。3、 全班交流:昼:白天。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未解:不懂。供:参加。耕织:耕田织布。傍:靠近。桑阴:桑树下。4、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5、生: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第三版块(拓展共生)五、总结: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耕田儿女夜绩麻未解耕织童孙 学种瓜作业设计:背诵全诗。搜集并自学相关的诗句教学反思: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备课人:王思淇课题:语文乐园(一)课时:4课时(第1课时)教材解读:本单元重视对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推敲理解,模仿造句、“写有魅力的语言”等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学内容:“我来试试”板块:让学生了解书籍的发展历程,积累词语;读成语,感受读书与写作的妙处;背诵并书写格言警句;读趣味故事,理解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不同的意思。“探究与发现”板块:让学生认识反问句,探究不同语言形式所表达的不同效果。教学目标:1、看图读词,了解书籍的发展历程。2、读8个思考与写作的成语,初步感知它们的意思。3、书写并积累有关读书与思考的格言警句。4、阅读趣味故事,理解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有不同的意思。5、认识反问句,探究不同的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效果不同。6、以“请你读一读这本书”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7、以“我喜欢的歌”为内容进行习作。8、在练习中渗透人文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了解书籍的发展历程,积累词语。2、读成语,感受读书与写作的妙趣。3、认识反问句,探究不同语言形式所表达的不同的效果。4、口语交际与习作预习作业设计:了解书籍的发展历程教学版块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预设调整第一板(情境导学)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人类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大家想去看看吗?今天,让我们打开文化宝库的大门,一起去游览一番,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吧!第二板块(体验共振)2、 发展历程厅观“语”1、看图读词,读准字音。师:这里为我们展示了五种形式的书籍,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出示词语:甲骨文、简书、帛书、纸制图书、电子图书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2、观“词”思考,交流发展。(1)全班交流,各自说说知道了什么?(2)师简要介绍这五种形式的图书。(3)全班读词。3、走进生活,拓展延伸。三、成语空间站赏“语”1、认读成语,读准字音。2、讨论交流,初步感知。(1)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2)全班交流。3、顺水推舟,迁移运用。4、再次赏读,细细品味。四、名言展示廊储“语”出示三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无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1、自读感悟,感受内容。2、联系实际,交流感受。3、指导朗读,尝试背诵。(1)配乐比赛读。(2)同桌互背互查。(3)全班背诵。1、生:甲骨文、简书、帛书、纸制图书、电子图书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2、 深思熟虑:经过深刻的思考 纯熟的考虑。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地斟酌、推敲。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技巧创作出优美动人的作品。妙趣横生:形容说话、诗文等充满了美妙的情趣。跃然纸上:活跃地显现在纸上。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文思泉涌:行文思路像泉水奔涌那样迅速、丰富。一气呵成:一口气做成功。形容文章流畅紧凑,首尾贯通。第三版块(拓展共生)4、抄写名言,展示交流。(1)发书签,抄写自己喜爱的名言,把字写正确美观,注意行款整齐。(2)学生制作书签,作品展示,下位互赠。5、交流名言,丰富积累。(1)还有哪些与多读书、多思考有关的名言呢?(2)交流,展示在“名言展示廊”上。学生书写生字课题:语文乐园(二)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趣味故事,理解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有不同的意思。2、认识反问句,探究不同的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效果不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有不同的意思。2、 探究不同的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效果不同。教学版块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预设调整第一板(情境导学)一、激趣导入师:上节课,咱们到文化宝库里去游览了一番,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少!现在让我们到“图书阅览室”去参观一下吧。第二板块(体验共振)二、图书阅览室品“语”3、交流发现,全班互动。(1)你通过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2)学生互动游戏:拿一本字典(或词典),说含有某一字或词语的句子,请学生说说它在句子中的意思。三、读者互动堂悟“语”师:现在请同学们到“读者互动堂”去开动脑筋,活动一下。1、读一读,想一想。(1)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自读句子,说说这两句话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2)指导读出反问的语气。(指名读、全班读)2、比一比,说一说。(1)课件出示句子: 春天来了,谁不高兴呢?谁不是充满活力呢?春天来了,人们都高兴,人们都充满活力。小组探究,全班交流。(2)课件出示句子: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小桥流水,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引导学生将反问句改成肯定句。(男女生对读、小组对读)3、找一找,读一读。 你还能从书本上找到这样的句子吗?学生交流,朗读。1、自读故事,了解内容。 学生自读故事,注意读准字音,正确地朗读句子,了解故事内容。2、再读故事,边读边思。 默读,思考:同学们为什么笑话小勇?3、 (1)同一个词语,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和意思。理解词语要结合语言环境仔细辨别。3、 A是呀,春天是美好,有谁不去赞美它呢? B当人们想起这个贫困交加、风烛残年的老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过,怎能不对她产生同情之心呢?第三版块(拓展共生)四、总结回顾,课后延伸1、同学们,咱们大家到文化宝库里去游览了一番,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生交流)2、师:是呀,语言文字记载着人类的历史,承载着人类的思想。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今后,我们还要努力学会结合生活实际,让我们自己说的话、写的字更有魅力!课题:语文乐园(一)课时:第3课时教学目标:以“请你读一读这本书”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教学重难点:1、 清楚明白地想同学们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2、 认真倾听,领会他人推荐的是一本什么书、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学版块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预设调整第一板(情境导学)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课件出示兰兰和文文的对话兰兰:我推荐大家读一读格林童话,这里面的童话故事非常有趣。文文:十万个为什么很值得一读,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增长很多知识。2、师:兰兰和文文都有自己喜欢读的书,同学们也读过不少书,你们喜欢哪一本,能向大家推荐一下吗?第二板块(体验共振)二、互动交际,畅所欲言1、师:兰兰和文文向别人推荐书时,说了哪些内容?如果你向别人推荐,你打算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中讨论交流一下。2、明确交际的要求,指名上台向全班同学推荐。3、指名对上来的同学作出评价。课题:语文乐园(一)课时:第4课时教学目标:1、 围绕“我喜欢的歌”这一话题,通过学生思考、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用情去观察生活,养成思考生活的习惯。2、 学会围绕这一主题,寻找生活事例,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学会围绕这一主题,寻找生活事例,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教学版块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预设调整第一板(情境导学)一、课前准备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先将自己喜欢的歌的歌词抄写下来,上课时备用。第二板块(体验共振)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乐乐、文文和兰兰的对话三、自由歌唱,表达想法1、请同学将自己准备好的喜欢的歌词朗诵给大家听,激起大家表达的愿望。2、让学生唱一唱自己喜欢的歌曲。3、说说自己是什么时候会唱这首歌的,为什么喜欢这首歌。四、学生习作1、教师提出具体要求。(1)写清楚自己喜欢的是哪一首歌;(2)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唱这首歌;(3)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唱这首歌的感受,想到的情景。2、学生习作,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1、学生将自己准备好的喜欢的 歌词朗诵给大家听。2、 学生唱自己喜欢的歌曲。3、 交流喜欢这首歌的原因。2、学生习作,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第三版块(拓展共生)五、互动修改1、学生写完后,读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请别人提点意见。2、试着修改自己的习作。3、教师巡视,随时指导。1、学生写完后,读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请别人提点意见。2、试着修改自己的习作。板书设计: 我喜欢的歌 喜欢什么歌 唱歌的情景 情感的变化作业设计:完成习作。教学反思:课题:太阳,你好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文本的表达特点,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质疑提问能力。3体会太阳沐浴万物的博爱精神,感受太阳默默付出、不求索取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孩子们善良、勤劳、聪慧、勇敢、感恩的美德,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了解文本的表达特点,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质疑提问能力。2体会太阳沐浴万物的博爱精神,感受太阳默默付出、不求索取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孩子们善良、勤劳、聪慧、勇敢、感恩的美德,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感情。教学版块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预设调整第一板(情境导学)师描述太阳看到了听到了知道了(ppt出示图片)学生静静倾听,并学会思考第二板块(体验共振)1、课件出示2-6小节,学生朗读,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太阳?2.你又发现了2-6小节是围绕那句话写的?想象说话:太阳还会看见的哪些事物,他又会怎么做?太阳还会听见哪些故事? 3.师引读本段总结句引导学生质疑:课文并没有写丑的东西,但却为什么说“全世界丑的东西他也全看见了”?他会看见哪些丑的东西?课文又为什么不写呢?4再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7小节。5.你喜欢太阳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太阳公平、博爱、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板书)四、研读8-13小节,感悟太阳对孩子的热爱同学们都喜欢太阳,那太阳最喜欢谁?1.朗读8-13小节。 2.说话训练:太阳爱善良的人们。 (板书:善良)太阳爱勤劳的人们。 (板书:勤劳)太阳爱智慧的人们。(板书:智慧)太阳爱勇敢的人们。(板书:勇敢)3. 太阳还会爱怎样的人呢?4.引读第12自然段:太阳为什么最爱孩子?理解“寄托”是什么意思?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种事物上。他在孩子身上可以寄托什么希望?5说说作者在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8-11自然段也是句式、结合相同的4个小节,通过这四个排比的铺垫,衬托出太阳对孩子们的无比热爱。 6.引读第13自然段再请学生读读课题,引导质疑:课文只字未提人们向太阳问好,文章题目怎么是“太阳,你好”呢?感觉有些文不对题,你们能帮作者补上人们向太阳问好的内容吗?出示:太阳最爱的,是孩子们。一切到太阳下来的孩子,他全都爱,爱白皮肤的孩子,也爱黄皮肤的孩子;爱黑皮肤的孩子,也爱棕色皮肤的孩子。因为,他在孩子身上可以寄托人类理想的希望。 “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鼓励他们积极向上,不辜负太阳的期望。与原文进行比较:亚细亚、欧罗巴、阿非利加、阿美利加代表世界各地,体会太阳公平公正地对待各国人民的情感。五、关注课文表达的其他特点。1.首尾呼应2.课文通篇采用什么手法。六、教师总结,升华情感1.在生活中,你觉得太阳像谁?2.如果没有太阳,地球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花草虫鱼,没有人类,没有可爱的世界,太阳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