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中“月”的作用.doc_第1页
《琵琶行》中“月”的作用.doc_第2页
《琵琶行》中“月”的作用.doc_第3页
《琵琶行》中“月”的作用.doc_第4页
《琵琶行》中“月”的作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邀来明月供驱谴 从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的多元化谈到 琵琶行中的“月”的作用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即“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就是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意”和“象”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作意象的有松、竹、梅、兰,杨柳、梧桐,鸿雁、杜鹃、燕子、蟋蟀,青山、流水、浮云、落花等等,而其中最常用的笔者以为当属月亮(古人单名之“月”)了。古典诗词中月亮经常作为思乡的代名词,“月”成了相思之情的载体,比如:例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例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怀舍弟)例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例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例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例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如:例7: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例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不过,例7和例8同中有异,例7的基调悲亢幽怨,例8的感情悲壮雄浑。有时,明月还蕴涵着时空的永恒,如:例9: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例10: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比较而言,例9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人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例10更是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因为月亮有阴晴圆缺、周而复始的特点,古人感慨系之便咏而为诗词,如:例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例12: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真可谓,月圆喻亲朋相聚或事情结果圆满,月缺比亲朋分离或事情不如人意。诗人写来恰切自然,如行云流水,读者品着顺理成章,诗味隽永。其实,古典诗词中还常用明月代指美景或美好时光,这样的例子不少,权且用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统而概之吧。综上所述,作为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月亮的含义和作用虽然以寄托亲情、表达怀思为主流,但月亮载体的多元化却是读者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事实,因此,我们在品评剖析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时,必须全面考虑整首诗词中的多个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努力作出恰如其分的解说,决不能先入为主地强做解人。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词至今保存下来的共有三千多首,诗词中涉及到月亮的粗略统计有三百多处(注),其中表亲情、寄相思的比例不小,笔者以为最典型的莫过于下面这首了: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久别故乡,在外思亲,每逢佳节之日,病卧床榻之时,思念家乡,想望之情尤甚,写信表达心曲吧,受时空的阻隔,要打很多折扣。白居易的这首抒怀诗和思乡曲,除了平日的常情外,还有战争的特别背景,溶进了生离死别的味道,显得尤为凄怆急切。和现代人相比,古人身边没有“全球通”和“随身听”,那么古人如何遥寄怀念之心和抒发思念之情呢?试想,当古人万般无奈时,猛然抬头,望见天上明月,心想:普天之下,男女老少共有也只有这一轮明月,“我”在望月,亲人因思念“我”也在望月,何不让月亮做为“我”和亲人之间的传情达意的工具和“我”对亲人思念情切的见证人呢,于是乎,我传你,你传他,代代相传,月亮就经久不衰地出现在古典诗词中因而成了相思之情的载体和思念亲人的代名词。基于此,笔者大胆地认为:白居易的这首七言律诗中,月亮的“全球通”和“随身听”的作用就显示得相当充分,因而也就很够典型,尽管月亮的这种作用并非白居易的发明和独创。说到独创,白居易倒是真有古哲今贤全都推崇的独创诗篇,那就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注)的长恨歌和琵琶行。限于笔者的学力和本文的篇幅,下面就让我用意象理论来说说琵琶行中“月”的作用吧。琵琶行中涉及月亮的句子有五,即: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秋月春风等闲度、绕船月明江月寒、春江花朝秋月夜。为了行文需要,下面讲述时,特意将“秋月春风等闲度”和“春江花朝秋月夜”合成一项进行解析。(一) 别时茫茫江浸月想了解此句之妙,必须将诗的前八句做为小整体进行剖析。诗的前八句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注)。霍松林先生的分析确属精彩,但我班门弄斧,要补充三点:第一,要知人论世,了解背景。诗中的主人当然是白居易,那“客”又是谁呢?据说是元稹。诗坛上李杜齐名,元白齐名。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得罪权贵,因而被贬为江州司马,而其挚友元稹早他五个月已远谪通州。元白志趣相投,遭遇相似,如今乍然相会,又不得不匆匆作别,真个是浇愁酒,无音乐,江浸月,惨将别,此情此景,浑然一体矣!第二,是“江浸月”还是“月浸江”?从诗人的直观上讲,月亮的影子泡在江中,当然是“江浸月”了;但从大自然的宏观上看,江水在无边无际的月的世界中缓缓流淌,岂不应是“月浸江”吗!我们要问的是,诗人为什么最终选定了“江浸月”呢?第三,莫要放过关键词“茫茫”二字。茫茫,朦朦胧胧,稍稍昏暗的样子。月亮初上时,光的力度不强,这是一;主客心境不好,月光只能相合相配,这是二;“江浸月”的主动者是江,而“月浸江”的主动者是月,明明应该是月控制江,而诗人却偏说是江控制月,月的软弱,月的消极就可想而知了。由此看来,“别时茫茫江浸月”的“月”作为镜子,它照出了主人客人的灰色心理;作为意象,它替“惨将别”的场景画上了浓浓的一笔,为琵琶女的亮相拉开了帷幕。(二)唯见江心秋月白古人有言:正面描写音乐之妙,难;传神地写好乐器弹奏之妙,更难!有人还特地选出本诗的弹奏琵琶描写和老残遊记中的“王小玉说书”作为音乐描写中的“双璧”予以彰显。此评可信!琵琶行用了22句诗154字不但写了弹奏过程、弹奏神态、弹奏精髓和弹奏意境,还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转化将弹奏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却收拨一画,戛然而止,让人回味。在高手看来,如此描写可谓至矣!尽矣!叹为观止矣!但圣手毕竟是圣手,圣手能在叹为观止的境界中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补白将高潮推向更高潮。谁都知道,艺术欣赏是表演者和欣赏者双方情感交流、相互合作的美事,这种交流既有艺术方面的因素,也有情感方面的因素。白居易描写琵琶弹奏的22句诗尽管相当程度上写了演者和听者的情感交流,但描写的重点毕竟偏重在弹者一方,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就完全落在了听者一方。东船西舫上的听众,既有行家里手元稹白居易辈,也有欣赏水平一般的听众,如今他们全被琵琶声征服了,全都陶醉在琵琶弹奏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而且这种因被征服而陶醉的时间是从月亮初上到月移中天的夜半时分,大概从晚八点到十二点前后。能让艺术细胞原本不多的普通听众连续陶醉三四个小时的艺术表演其精彩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如此看来,“唯见江心秋月白”中的“月”的意象至少展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月”的出现补足了听众的强烈反应,在更高层次上显示了琵琶女演技的超常效果。因为艺术是为群众服务的,专家们欣赏的艺术群众未必点头,只有专家和群众都狂爱的艺术才是最好的艺术。第二,从“月的初上”到“月移中天”,这是可计量可感知的时间观念。能征服听众三四个小时的艺术是成功的艺术,能用量化了的时间观念来评价艺术成就的方法自然是一种先进的评价方法。第三,由于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听众因陶醉而根本不会想到抬头望月,而月一连几个钟头自始至终地在“监视”着东船西舫上的人们,月在这里俨然成了艺术成就的鉴定家和公证人。第四,“唯见江心秋月白”说明一时间“月”成了环境描写的中心,这里的环境描写对琵琶弹奏起了侧面烘托的作用,“月”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而且这种广阔空间和可计可量的时间观念相辅相成,确实为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开拓了新天地。(三)绕船月明江水寒人老珠黄,下嫁商人,沦落天涯,独守空船的琵琶女心灰意冷,前途茫茫。心灰意冷,便要弹琵琶浇愁(要不,“白居易们”怎么会“忽闻水上琵琶声”呢);前途茫茫,往往靠回忆往事以寻慰藉。白天回忆,晚上回忆,醒里回忆,梦里回忆。对琵琶女来说,回忆的滋味非常痛苦,这不但从“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中可以感知,而且从“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中更可以看到。按常理说,琵琶女独守空船,晚上睡不着觉,抬头看,是天上的明月,低头瞧,是江中的月影。月,作为古人的“随身听”和“全球通”,完全可以无条件地为琵琶女服务,帮她与家人沟通,与亲人对话。但琵琶女的悲剧莫过于人世间已经没有了可以沟通、可以对话的亲人了!那么,“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商人呢?从“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看,商人“娶”琵琶女很难有感情可言,仅是把她当作暂时的性奴隶。这样看来,自打“弟走从军阿姨死”之后,人世间已经没有琵琶女可哭可诉的亲人了。试想,看到别人不时用“全球通”与亲人对话,自己因囊中羞涩而产生失落感自然是痛苦的,而身上虽有两个甚至三个名牌“全球通”却没有一个可联系、可通话的人岂不是要痛苦千倍万倍吗?我认为,琵琶女当时的心境就是这样。回头看看“绕船月明江水寒”中意象“月”的具体作用吧:常言说,无人理解是痛苦的,认清自己在人世间已无亲人可哭可诉的处境,即觉醒后的痛苦更是痛苦的。欲表达这种痛苦,诗人派遣明月出场了,让明月“绕船”,也就是让明月无言地伴随琵琶女生活,为她如实地写下生活记录,这真实记录的结论就是:绕船月明江水寒。而琵琶女的心境比江水更寒!(四)“秋月春风等闲度”和“春江花朝秋月夜”秋月、春风也好,春风、花朝、秋月夜也罢,无非都是美好时光的代称,这可谓阅读古典诗词的普通常识,无须多言。本文要分析的是,为什么琵琶行中要两次派遣这美好时光的代称先后上场呢?先说第一次,请看相关诗句: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原来琵琶女在回忆往事时既为自己年少成名、冠绝京城的“红星历史”而自豪,更为无知浅薄因而糟践美好时光而悔恨,“春风秋月等闲度”就形象生动且高度概括地抒发了这种悔恨心情。再说第二次。相关诗句从略。琵琶女的“大红大紫 人老珠黄”的身世唤醒了诗人的良知,拨动了诗人心弦,一年多来压在心头的积愤便喷薄而出了:浔阳远离京城,地近蛮荒,虽有美好时光,但万念俱灰的诗人因“感时花溅泪”和“惯于长夜过春时”的心境而无从欣赏也只能借酒浇愁了。可见,这里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只不过被诗人作为痛苦心境的陪衬物而派上了用场,意在突出“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思想情绪和麻木状态。总之,意象是诗人手中的创作导具,它在不同诗歌的不同“地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只有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联系具体语境作出具体分析,才会得出实事求是因而能为人接受的结论。琵琶行中月光描写及其作用琵琶行一诗中直接描写“月光”的诗有三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细细探究其中意味,这三句写月诗在全诗中有以下三方面作用。作用一:以写月来写人的心情、衬托情景、照应前后文。句写出作者与客人想在船上“饮酒成欢”却无“管弦”相伴的遗憾心情和分别时沉重的沉默和对此去前路的惆怅、无着。透露出古人惯有的别离之悲。月光的描写不仅照应了前文“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景,还为下文“琵琶女”的出现和引人“探问”埋下了伏笔。句则表明琵琶女高妙的琴音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在座者。每个人都被震惊,每个人都被感动,每个人都不能言语音乐所流传出的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只有沉默。秋月之“白”,实为人的思想、意识、情感一刹那之间的空白。从侧面说明听者及周围情景那一时的寂静,表明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和引人。而这又为下文“自言”内容做铺垫,使文章前后相应,令人信服。句则借琵琶女的自叙表明其身世的悲惨和境况的冷落。在这里,拨动诗人心弦的是琵琶声,而打动诗人的是琵琶女与作者的相似身世和经历(同出寒门、同在年青时一时声名于京都、同遇于浔阳江头、同为沦落之人),是生活的变故,是生活的感慨,但更是琵琶女这句貌似写景实为慨叹的写景抒情句。作者看到明月寒水、醉后狼藉、夜半悲人,由人到己,由今而昔,同情琵琶女的遭遇,也同时联系到官场倾轧、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从而更加悲伤难抑。这句不仅引出了作者之后的倾诉,而且为后文的“重闻”琵琶声在情感上确立了一个基调,埋下了伏笔,也才有了司马的“青衫湿”。作用二:分段(节)作用。历来论家谈到以上作用即止,却未明确这三句诗还有一个分节作用。第一节从开始到“别时茫茫江浸月”句即可分开。理由是:其一、此句之后,情感是空茫的、渴望的、遗憾的,应有一个空间。其二、此处断开,才与下文“忽闻”照应,有对比,有落差,体现出音乐骤起的突兀感、转折感,打破了叙事诗的平铺直叙。第二节,以“唯见江心秋月白”为末句断开,专写琵琶女的弹奏及音乐声。弹奏后的琵琶女在用“尽”了心劲后和听者在思维上出现了暂时的空白。在此之后,人们方才如梦初醒,琵琶女也才缓过神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第三节应从“梦啼妆泪红阑干”处断开。虽然不是以写月光之句为结,但此句却与前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巧妙构成整体:空船嫠妇、旧琴冷落、孤苦无依之中,面对孤月寒水,忆及少年往事,不禁泪湿栏杆。交代了独奏琵琶及无依垂泪之原因。此句之下则是白居易自叙之语。作用三:暗示时间的推移,推动情节的发展。三句中对月的描写不同,依次为“江浸月”、“江心秋月白”、“月明江水寒”。根据时令,明显可以看出“江浸月”应为“初升之月”,这时的月亮与地面平,举首难见,低头则可有水中幽微淡弱的反光中见到,说明月之斜,时间当是秋夜之初。“秋月白”中,白应为“亮”、“明”之意,故可见这时月亮已为“中天之月”。此结论的另一佐证是“惟见江心”,可见此时月已高升,月光已直射入江水中了。因此,这时应为近午夜之月。“月明江水寒”之句,“水寒”表明气温下降,寒气来袭。听琵琶、诉身世,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很久,所以,这时月亮虽明,但夜气更浓,月光黯然,给人以寒气,时近子夜。作者巧妙地运用写月的句子不仅交代了时间在“沦落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飞逝,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让司马先生一次次感动、一次次回味,终致“青衫”湿透。总之,通过以上论述可见,琵琶行一文中写月的三句诗,七其作用可谓大矣,实在是匠心独运。意蕴深丰 功能多样谈谈琵琶行中的“江”与“月”诗歌,很讲究“意象”的营造。而在古人写景抒情一类的作品中,“江”、“月”常常是一对不可或缺的“意象”。然而,像白居易那样赋予“江”、“月”以深丰的底蕴和多方面的功能的,却不多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