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相关常识.doc_第1页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相关常识.doc_第2页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相关常识.doc_第3页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相关常识.doc_第4页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相关常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相关常识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城市用砖瓦水泥以及玻璃和金属等人工表面代替了土壤草地和森林等自然地面,改变了反射和辐射面的性质及近地面层的热交换,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房屋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特别是排水工程减少渗透增加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足够补给,破坏了自然界的水份循环,致使地表总径流量和峰值流量增加,滞后时间缩短。城市化增加耗水量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地下水过度开采,招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2、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是指生活、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它服务行业对水环境的污染。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严重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是生产者有机体和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总的来说这种改造和反作用是能够协调起来的,人类社会在与环境协调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但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有时也会有消极的结果,遭到环境的报复,造成人为的环境问题,这种环境问题是会长期存在的,预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大规模地深入地改造环境,也必将引起更复杂的新的环境问题2、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调节,必需具备下列条件:A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B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C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D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是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地自觉的努力。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揭露人与环境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保护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社会更加繁荣昌盛地向前发展。用系统工程的语言来说,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系统分析和综合,规划设计出高效的“人类环境”系统,并随时把它调控到最优化的运行状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2、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得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3、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而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们的共同行动。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的特征:1、鼓励经济增长2、保护自然3、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1、结构上的多样性。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反之。2、功能上的完整性。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物生理机能的控制下能得到合理的运转。运转得越合理,自动调节的能力就越强。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1、结构上的标志。包括一级结构缺损和二级结构变化。一级是指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份组成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当组成一级结构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成份缺损时,即表明生态平衡失调。二级结构是指各成份各自的组成结构,二级结构的变化即指组成二级结构的各种成份发生变化。如超载放牧,优草少毒草生导致。2、功能上的标志。包括能量流动受阻和物质循环中断。受阻是指能量流动在某一营养极上受到阻碍,中断是指物质循环在某一环节上中断。生物监测的特点:1、综合性和真实性2、长期性3、灵敏性4、简单易行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1、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2、经济是环境的主导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2、生物物种多样性锐减。3、土地沙漠化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内容:1、阐述了自然保护工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明确了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保护的概念,阐述了自然保护工作应遵循的一些规律3、阐述了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对策4、全国自然保护区划5、自然保护区建设6、自然保护的共同性对策耕地减少退化的原因:1、耕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应用。2、荒漠化与水土流失3、土地污染4、土壤次生盐渍化5、管理不善。中国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1、制定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在新的土地管理法中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了明确的法律规定2、对建设用地和耕地实行总量控制3、建立占用耕地补偿制度4、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5、强化土地管理的监督检查6、加强生态建设7、防治耕地污染森林广义包括:1、林木资源,竹木资源,经济林资源2、上述实物资源赖以生存的林地资源3、依附于森林群落的野生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因森林资源存在而产生的环境资源即旅游资源森林的重要性:1、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每年大约固定36X109吨碳2、森林是木材的生产基础,每年全球木材用量约30X108立方米3、森林是人类的绿色屏障和绿色宝库4、森林生态系统可净化环境,有益人类健康。森林资源的保护:1、强化森林管理2、改变林业经营思想3、加速造林,优化结构,调整林业生产布局4、加强林区保护保护草地资源的意义:草地是转化太阳能为化学能、生物能的绿色能源库,是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地,也是丰富的基因库,它适应性强,覆盖面积大,更新速度快,具有维护生态平衡、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发展草地畜牧业可以缓解人们对粮食的信赖,减轻人口对耕地的压力,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草地资源保护:1、加强草地资源管理2、重视发展草地事业。加快草地的治理与建设,预防草原灾害。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2、完善自然保护区及其它保护地网络3、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的野生物种及作物与家畜的遗传资源4、建立全国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5、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国际合作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及作用:1、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各种生态系统都是生物及其环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2、自然保护区是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的天然储存库,具有一定面积的自然保护区能够保存各种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是一个天然的基因库,可为人类未来的需要提供材料3、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保护矿产资源措施:1、依法保护矿产资源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矿产资源3、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全过程环境管理4、开源与节流并重,以节流为主环境污染特征:1、影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可达24小时2、污染情况复杂污染物在人类内的转归:1、毒物的入侵和吸收,呼吸道和消化道2、毒物的分布与蓄积,毒物经上述途径吸收后,经血液分布到人体各组织,不同毒物分布不同,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其量又可逐渐积累,这种现象叫蓄积3、毒物的生物转化。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分子量极小的毒物可以原表被排出体外,绝大多数毒物都要经过某种酶的代谢从而改变其毒性,这种过程叫生物转化作用。4、毒物的排泄。毒物的排泄途径主要经肾脏消化道呼吸道,少量可随汗液乳汗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在皮肤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环境污染对人的危害因素:1、剂量2作用时间3多种因素联合作用4个体敏感性。颗粒污染物包括:1粉尘(DUST)1200UM,10UM降尘,反之漂尘2烟(FUME)1UM。3飞灰(FLY ASH)4黑烟(SMOKE)5雾(FOG)6煤烟尘(SOOT)7总悬浮颗粒(TSP)CO的天然源:1、甲烷的转化,有机体分解出的甲烷经OH自由基氧化形成的2海洋中CO的释放,由于海洋生物代谢可不间断地向大气释放CO;3萜烯反应,植物释放出的萜烯类物质在大气中被自由基氧化成CO;4植物叶绿素的光分解颗粒污染物的危害:粒径大于10um的颗粒物可被鼻腔和咽喉所阻隔,对人危害大的为10um以下悬浮物漂尘。沉积在肺部的污染物如被溶解,会直接侵入血液,造成血液中毒,未被溶解的污染物有可能被细胞所吸收,造成细胞破坏,侵入肺组织或淋巴结引起尘肺。SO2的危害:SO2是无色具有恶臭刺激性气体,当其吸入浓度为5ML/M3时,对鼻腔和呼吸道粘膜都会出现刺激感。如果吸入浓度超10 ML/M3时,人们不仅有强刺激感,而且还会发生鼻腔出血呼吸受阻等现象,对一般人来说,SO2的嗅阈浓度为1 ML/M3,但对于SO2敏感者来说,嗅阈浓度为0.5 ML/M3CO对健康的影响:CO是无色无嗅的气体,由呼吸道吸入的CO容易和血红蛋白HB相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阻碍血红蛋白向体内供氧,当吸入30 ML/M3的CO,就有5%的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当人与浓度为900 ML/M3的CO接触1H时,就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和酶活性中毒,出现头痛、眼睛发直等症状,当人与浓度大于1200 ML/M3的CO接触时,可使神经麻痹,发生生命危险。水质指标:物理1感光物理性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混浊度、透明度。2其它物理指标,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可沉固体电导率。化学指标1一般化学指标,PH、碱度、硬度、各种阳、阴离子、总含盐量一般有机物质2、有毒化学水质指标,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3氧平衡水质指标,如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需氧量(TOD)生物学水质指标,包括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各种病源细菌病毒。五类水质标准:一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二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厂。三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四类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五类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重金属污染:电镀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排放的废水中常常含有各种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极大,如汞、铅、砷、铬等,重金属排到天然水体后,不可能减少或消失,却可能通过沉淀吸附及食物链富集,达到对人体有害的浓度。酸碱污染:矿山排水、粘胶纤维工业废水、钢铁厂酸洗废水及染料工业废水常含有较多的酸,碱性废水主要来自造纸、炼油、制碱等工业,会使水体PH值发生变化,抑制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生长,影响水体生物自净作用,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影响渔业,破坏生态平衡,使水体不适合作饮用水或其它工业农业用水。需氧性有机物污染(或称耗氧性有机物污染):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酚等有机物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分解,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氧,因此统称需氧性有机物污染。大量需氧性有机物排入水体会引起微生物繁殖和溶解氧的消耗。当水中溶解氧降低至4MG/L以下时鱼类和水生生物将不能在水中生存,当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将由于厌氧微生物的作用而发酵产生大量硫化氢、氨、硫醇等带恶臭的气体,使水质变黑发臭,造成水环境严重恶化。有机毒物污染:各种有机农药、有机染料及多环芳烃、芳香胺等往往对人及生物体具有毒性,有的能引起急性中毒,有的则导致慢性病,有的已被证明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有机毒物主要来自农药、塑料合成、染料等工业废水和农田残留。这些有机物大多具有较大的分子和较复杂的结构,不易被微生物降解。因此在生物处理和自然环境中均不易去除。饮用水水质标准主要原则:1卫生上安全可靠,不含病源微生物、寄生虫卵2化学成份应对人体无害,不应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及对人体器官产生不良刺激3使用时不致造成其它不良影响,如过高的硬度引起水垢生活污水特性:主要含有人的排泄物及生活废料,包括:厕所排水、厨房洗涤排水及沐浴洗衣排水,水质比较稳定、混浊、深色、具恶臭,呈微碱性,一般不含有毒物质,但常含植物营养物质,且含有大量细菌病毒、寄生虫卵工业废水:是指工业过程中排出的废水,由于工业性质、原料、生产工艺及管理水平的差异,工业废水的成份和性质也各不相同,有一类工业废水仅受极少污染,这就是很多工厂都使用的冷却水,被称为清洁废水,一般应循环使用禽畜养殖业废水:主要指规模化禽畜养殖场排出的废水,主要包括禽畜的粪尿和养殖厂的冲洗水,特点是悬浮物、BOD5、氨氮浓度均高,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大污染源。水污染的治理目标:1、确保地面水和地下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为向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的饮用水提供保障,2、恢复各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如自然保护区等,为经济建设提供水资源3、还清地面水体的水质,恢复其美好的观瞻,增加景色水污染的治理任务:1、进行区域、流域或城镇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在调查分析现有水环境质量及水资源利用需求的基础上明确水污染防治的具体任务,制定应采取的防治措施2、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包括工、城、禽、畜、农田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源排放的污染量3、对各类废水进行妥善的收集和处理,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及污水处理厂,使污水排入水体前达到排入标准。4、加强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土壤的地位和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由于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环境系统中位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界面交接地带,是无机界和有机界联系的纽带,是地球表层环境系统中物质与能量迁移和转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土壤在维护和保持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自然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土壤不仅是维系地球上大多数动物、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人们不仅向土壤索取了大量的粮食,还利用土壤的净化作用,消纳了各种污染物质。土壤污染的特点:1隐蔽性和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土壤污染的类型:1水质型2大气型3固体废物型4农业污染型5综合污染型。按土壤污染物的属性可分化学型、放射型污染型、生物污染型。化学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1农药随空气和水体迁移。农药在等体积水和空气中的溶解量的比值作为衡量各种农药扩散性能的指标,当比值小于1104时,农药主要以气体挥发和扩散作用为主,当比值大于3104时,则以水迁移扩散为主,所以一般熏蒸剂以气体扩散作用为主。农药的迁移扩散虽可以使土壤净化,却导致大气、水体和生物等环境要素的次生环境污染。2农药的降解。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作用包括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作用等。光化学降解是指土壤表层受太阳辐射而引起的农药分解。化学降解可分催化反应和非催化反应。非催化反应包括农药的水解氧化、离子化等,其中以水解和氧化作用最重要,而农药的生物降解作用使有机农药最终分解为CO2而消失。因而生物降解是土壤中农药的最重要的降解过程。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生物特性复杂,各种农药的降解过程也不同,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脱卤、脱烃等过程。3农药的吸附。土壤对化学农药的吸附主要有物理吸附和物理化学吸附。其中主要为物理化学吸附或离子交换吸附。土壤环境质量研究内容:1土壤环境的类型、组成、结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环境地球化学背景与化学元素背景值;土壤环境功能2影响土壤环境的外部环境因素,如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包括人口、工农业生产水平、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作物种植制度、灌溉、施肥与农药的使用等3土壤污染和生态状况;土壤污染源、污染途径、污染物的种类与数量;土壤污染的程度、范围;生态效应与环境效应;土壤生态系统的变化;土壤退化类型及其退化程度等。区域土壤环境规划的研究包括:1区域土壤环境结构与结构分析,如土壤环境本底值研究,土壤土环境容量与人口承载力研究2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区域污染源调查、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以及根据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方向与规划进行区域土壤环境影响评价3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预测4区域土壤环境规划目标。指标体系、方案和土壤环境决策分析。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框架和指标体系:四个层次:1目标层A,以土壤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以环境质量的高低、优劣的综合评价为目标。2约束层B,制约和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土壤环境的基本属性B1;土壤环境污染状况B2;土壤生态状态B3;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条件B4 。 3指标层C,根据评价的目的和目标,评价指标既要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又要保证数据的可获取性。14项指标为:土壤环境背景值;环境组成与结构;环境的功能与特性;污染源;污染物的种类与数量;土壤污染程度;生物效应;土壤生态状态;土地利用;植被;气候;生产结构与布局;人口;三废物质的排放与处理。4分指层,是指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和详细化的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有机污染物本底值;有机质含量等共40项。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程序:1土壤环境质量评价2监测布点、采样分析;土壤环境质量调查3土壤环境结构与特性、土壤污染、土壤生态状态、土壤外部环境条件4建立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评价参数选择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模式选择环境质量分级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自净、污染物积累、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预测土壤环境质量调控与对策。噪声特征:环境噪声是感觉公害,噪声对环境的污染与工业三废一样是危害人类环境的公害,噪声影响的评价有其显著的特点,它取决于受害人的生理与心理因素,因此环境噪声标准也应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地区和人处于不同行为状态而决定。环境噪声是局限性和分散性的公害,这里是指环境影响范围上的局限性和环境噪声源分布上的分散性,噪声源往往不是单一的,此外噪声污染是暂时性的,噪声源停止发生,噪声同时消失。环境噪声的危害:1、听力损伤。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将造成人们的听力损伤,2对睡眠干扰。噪声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和数量,连续噪声可以加快熟睡到轻睡的回转,使人熟睡时间缩短,突然噪声可使人惊醒。3对交谈、工作、思考的干扰。而且噪声还对人的心理和儿童的智力产生影响,表现在令人烦恼、易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吵闹环境中儿童智力发育比安静环境中低20%。89年国家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内容:1交通噪声条例,包括机动车、火车、飞机的噪声规定2工业噪声管理3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4社会生活噪声管理5其它管理固体废物特点:1资源性2污染的特殊性,对环境的影响通常是通过水、气、土壤进行,是水、气、土壤污染的源头3严重的危害性危险废物特性:1易燃性2腐蚀性3反应性4毒性5感染性固体废物处理原则:1最小化2资源化,综合利用固体废物可以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无害化垃圾的破碎优点:1可增大容重,减少容积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费用2破碎后的细碎垃圾有利于填埋处理时压实垃圾土层,加快复土还原工程的速度3破碎后的垃圾对垃圾分类、分拣有利,容易通过磁选的方法回收高品味金属4有利于用焚烧法处理垃圾,提高垃圾焚烧热效率。城市垃圾的性质:1含水率。不仅取决于垃圾的种类,而且随季节的不同有所变化2容重。垃圾的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垃圾的重量。垃圾容重是设计收集、清运和储存垃圾容器以及处理垃圾构筑物的重要参数3垃圾的热值。对选择焚烧技术极为重要,垃圾必须含有一定的热值才有焚烧的价值。堆肥要素:1有机物含量。垃圾中有机物的含量是堆肥的基础条件,国外现代化堆肥厂要求垃圾的有机物含量大于60%,其中可降解有机物应占主要成份。2空气含量。厌氧堆肥过程中绝不应有氧加入,在耗氧堆肥中,只有在适宜的空气量条件下,耗氧菌才能充分繁殖,完成发酵。3碳份。是微生物活动的能源,一般碳氮比为30:135:1为适宜4水份。水份以含50%为好。5 PH值。是堆肥过程进展顺利与否的标志。通常PH值应控制在58。耗氧堆肥工艺过程:1预处理。在预处理过程中,要将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的垃圾大块废物剔除,将垃圾破碎到适宜粒度,调节水份和碳氮比。2主发酵。为第一次发酵,采用机械强制通风或搅拌,使温度控制在3040度,由中温菌完成有机物的分解,温度升到55度后,由高温菌进一步发酵。3后发酵。主要使难分解的有机物进一步分解,以完成腐殖酸等较稳定的有机成份,达到堆肥熟化的目的。4后处理,采用筛分、磁选等方法去除堆肥中残存的塑料玻璃金属等杂质5脱臭和储存。为减少堆肥过程中气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采用臭气过滤的装置除臭。为适应农肥使用的季节性,应建有堆肥储存36个月的储存库控制沼气发酵主要因素:1需要丰富的沼气菌种2保持严格的厌氧环境3选用适宜的发酵原料配比4选用适宜的干物浓度5选定适宜的发酵温度6选择适宜的PH值。射线种类:射线,其本质是氦的原子核,具有高速运动的粒子;射线,它是一种电子流,其粒子质量只有射线的万分之几,它在空气中的行径最长可达10余米,在生物组织中可达数十毫米,穿透力比强,但电离作用弱;射线,是波长在10-8CM以下的电磁波,运动速度等于光速,不带电荷,但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对生物组织造成的损伤最大。核能的优点:1能量高,耗料少,地区适应性强,1000克铀235的原子核全部分裂后产生的热量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发出的热量。2在发电的同时,还产生新的核燃料;3安全可靠而且清洁,核电站主体核设施反应堆是按照多重屏障纵深设防的原则建造的;4总体费用较低,资源利用合理,就总体投资而言,建设费高而运转费低,与燃煤电厂比较占有优势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辐射事业的正当化。进行任何伴随辐照的行为所得的利益必须大于所付出的代价,才能被认为是正当的,否则不应采取该项行为。2防护水平最优化。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后,任何必要的辐射剂量应当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也就是为了降低集体剂量当量而增加的防护费用同所减少的损害相比必须是合算的。3个人剂量的限额化。有时满足了前两项条件剂量不能保证个人的防护要求,因此必须满足个人接受的剂量不得超过所规定的剂量限额。辐射防护标准:我国1988年发布辐射防护规定,吸收了国际上的有关研究成果。该规定中的剂量限值是不允许接受的剂量范围的下限,而不是允许接受剂量范围的上限,是最优化过程的约束条件。该规定中还对辐射照射的控制措施、放射性废物管理、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伴有辐射照射设施的选择要求、辐射监测、辐射事故管理等均有详细的规定和必要的阐述。并指出对于低放废液应量采取槽式排放,事前要进行监测。在排放口位置、排放总活度和浓度等方面都必须得到环保部门批准,属于低放的固体废物,应分类收集在专用容器中,集中送往指定地点存放。核设施产生的中、低放固体废物应做潜地层埋藏处理。放射性电离辐射特征:1绝大多数放射性核素毒性按致毒物本身重量计算,均远高于一般的化学毒物2按辐射损伤产生的效应,可能遗传给后代带来隐患。3放射性剂量的大小只有辐射探测仪器可探测,非人体器官所能知晓。4射线的辐照具穿透性,特别是射线,可穿透一定厚度的屏障层。5放射性核素具有蜕变能力,当形态变化时,可使污染范围扩散。6放射性活度只能通过自然衰变而减弱。放射性污染的来源:1核工业产生的三废。2意外事故3核试验4同位素的应用人工放射性核素产生途径:1核反应堆。利用核反应堆提供的强大中子数,当热中子轰击各种靶核时能制备出品种繁多产量较大的不同放射性核素。2加速器。是基本粒子加速器的简称。利用人工加速的粒子,可以打进所有元素的核,而引起核反应,从这些核反应既可研究原子核的各种现象,也可用以生产人工放射性核素。虽不及反应堆有效,但生产的核素是某些中子反应堆所不能产生的。3由裂变产物中提取。核燃料在核反应堆内经过燃耗其中的一些原子核在中子作用下发生裂变产生大量裂变产物。4核爆炸产物。核爆炸也能生成一些中子重同位素。电磁辐射污染源:1高频感应加热设备2高频介质加热设备,如塑料热合机、干燥处理机3短波、超短波理疗设备4微波发射设备的旋转天线5无线电广播和通讯在定向工作状态下会造成半径达数公里范围的环境污染。电磁辐射的危害:1、引燃引爆。极高频辐射场可使导弹控制系统失灵,造成电爆管效应的提前或滞后,更为严重的是可使金属器件之间相互碰撞而打火引起爆炸2信号干扰。电磁辐射可直接影响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的正常工作,造成信息失真、控制失灵,以致酿成大祸。3危害人体健康。电磁辐射可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其影响程度与电磁辐射强度、接触时间、设备防护措施等因素有关,常期接受较强电磁辐射,将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与失调,常见的有头晕头痛乏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为主的神经衰弱症,以及食欲不振、脱发、多汗、心悸等症。反应在心血管系统可见心率不齐,心动过缓等。微波还可引起眼睛损伤,甚至影响男性睾丸功能光污染类型:1激光2眩光3杂散光(阳光照射的钢化玻璃、铝合金板)4紫外线辐射5红外线辐射6核爆炸熔炉发出的强光辐照。热污染对水体的影响:1对水质的影响(1)温度上升,密度减小,导致污染物沉积量增多(2)水温升高引起氧溶解度下降,其中存在的有机负荷会因消化降解过程增快而加速耗氧,出现氧亏,使鱼难以存活。使河流的自净期延长。水中热量增加,使水中化学溶解度提高,加速生化反应,影响水生生物的适应能力。2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提供了多种生物的存活环境,水体温度变化会影响其赖以生存的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群,水温上升时一般可使细菌数量增多,水温对水体中优势种群的生长有很大作用。3对鱼类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程序:1准备阶段。研究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进行初步工程分析,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并送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审查2正式工作阶段。按照评价大纲要求全面并有重点地开展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预测3报告书编制阶段。汇总和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取得的数据资料,完成各项分报告及环境影响总报告书的编制。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监督检查。环境管理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