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科幻小说的人文关怀(新版《外国语》格式).doc_第1页
爱伦·坡科幻小说的人文关怀(新版《外国语》格式).doc_第2页
爱伦·坡科幻小说的人文关怀(新版《外国语》格式).doc_第3页
爱伦·坡科幻小说的人文关怀(新版《外国语》格式).doc_第4页
爱伦·坡科幻小说的人文关怀(新版《外国语》格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伦坡科幻小说的人文关怀题注:本文是朱振武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爱伦坡:在文化与美学的视阈下”(项目编号为:08FWW001)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科幻小说作为工业文明崛起后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十九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的笔下得到了诠释。本文试图把爱伦坡的科幻小说放回到其所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阐明他在开创现代科幻小说过程中所具有的严肃性和高尚精神。爱伦坡秉承传统,在其科幻的文学想象中不但以科学的严谨性和预见性洞察十九世纪初期人们的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还试图在更广阔的时空中为人类寻觅摆脱困境的路径,为其小说的经典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其作品具有当下意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关键词:爱伦坡;科幻小说;人文关怀;和谐Humanistic Concern of Edgar Allan Poes Science FictionAbstract: As a particular cultural phenomenon arising from Industrial Revolution, science fiction came out as a genre of popular stories by the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writer Allan Poe. The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Poes science fiction in relation to his cultural milieu, thereby demonstrating his seriousness and high-mindedness in creating modern science fiction. Following the humanistic tradition, Poe in his science fiction not only penetrates Americans living predicaments earl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ut also endeavors to find the way-out of mankind in a capacious time and space. Therefore, the paper supplies an access to the classicalization of Poes popular stories.Key Words: Edgar Allan Poe; science fiction; humanistic concern; harmony十九世纪美国著名文学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8)凭借惊人的创造力、文学禀赋和少有的勤奋奠定了自己在后来世界文学中的显赫地位,并被公认为侦探小说、恐怖小说乃至科幻小说 关于科幻小说的界定,时下中国的科幻小说届一般比较认同艾萨克阿西莫夫的观点:科学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发展的性质和程度。科幻小说的关键在于幻想,是以科学为对象,以科学为线索,而不是以科学问题为小说的主旨,这样就与“神魔小说”的幻想和社会小说的幻想区别开来。另外,把science fiction翻译为“科学小说”的缺点在于容易与其他科普读物混淆,而翻译成“科幻小说”则突出了作品的特性。参见范伯群、孔庆东主编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8-259页。至于爱伦坡能否称为科幻小说之父,这一点还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早在1818年(是年爱伦坡9岁,还没有任何文学创作)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Mary Shelley,1797-1851)就已经出版了以人造人为小说题材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玛丽雪莱堪称“科幻小说之母”。(science fiction)之父。同其他几种小说样式一样,学界对于爱伦坡的科幻小说的认识和肯定,主要是基于其开拓性的创作、模式化的初步形成和对后来小说的深远影响上,而对其作品何以如此深入人心且渐趋经典化的另一重要因素,也就是其人文关怀则鲜有论及。正如耶鲁学派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曾说,“自爱伦坡以来,再也没有一位美国作家是如此的让人不可回避,而同时又如此的令人猜疑。”1: 62的确,爱伦坡就是这样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文人。在短暂多舛的一生中,他以众多开拓之举成为“开创真正地道的美国文学的先驱者之一”2: 3。爱伦坡见人人之所见,却想常人所未能想,因而很难为当时的世俗所接受。他对周围乃至当时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有着异乎寻常的知觉领悟能力,这就使他的创作在继承西方文学经典的同时,还融入了大量新兴科学,这些科学元素成为结构其小说的重要元素。在爱伦坡笔下,一类“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性想象的富有魅力的传奇故事” 此乃雨果根斯巴克为科幻小说下的定义,他的完整解释是“我用来指像儒勒凡尔纳、H. G. 威尔斯和埃德加爱伦坡这些作家的小说类型一个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性想象的富有魅力的传奇故事。”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1884-1967)于1926年创办了颇具影响力的科幻杂志惊奇的故事(Amazing Stories)并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了scientifiction一词,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的名称即由该词演化而来。雨果根斯巴克最大的贡献是对科幻小说读者的启蒙。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雨果奖”被公认为最具权威与影响的世界性科幻大奖。3: 7让人们震撼和称奇,但铺天盖地般向他袭来的是对其是否在设置骗局的怀疑。然而,正是这种坚持科学与真理的勇气和对文学的远见卓识,使得爱伦坡成为科幻小说 根据Harold Beaver所编的 Science Fiction of Edgar Allan Poe(London: Penguin Books, 1976),爱伦坡的科幻小说主要包括瓶中手稿、汉斯普法尔登月记、埃洛斯与沙米翁的对话、大漩涡底余生记、莫诺斯与尤拉的对话、凹凸山的传说、气球骗局和催眠启示录等16篇故事。的有力奠基者。爱伦坡的这些作品不仅充满了他对未来和宇宙的关注与探索,而且还紧密回应了十九世纪西方世界的文化危机,表达了对人类的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的深刻焦虑和严肃使命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文学家借助形象语言表达人类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对未来前途的深沉忧思,爱伦坡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开路先锋,“不仅仅在文学和小说的领域里,而且在社会的进程中”3: 7。一、对人类生存空间的探索爱伦坡的科幻小说创作与十九世纪普遍的文化危机紧密相关。十九世纪的美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面对科技革命给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的强烈冲击,面对疆界的开拓对“美国精神”的铸造和对传统生存信念的挑战,爱伦坡在他的科幻小说中“记录和反映了这一时代所经历的震惊和焦虑”4: 326,进而对人类的生存状况给予深切关注。自独立战争以来,对人的价值的主张和追寻业已成为美国的核心价值。美国人在试图认识自身的过程中,历经发现与失落,企盼实现对自身价值的“再度发现”。爱伦坡秉承人文传统,不仅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探索了人的生命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而且试图在更广阔的时空为人类找寻摆脱困境的出路。西进运动无疑是人类“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5: 24。在十九世纪美国边疆开拓的大背景下,爱伦坡创作出诸如汉斯普法尔登月记(The Unparalleled Adventure of One Hans Pfaall, 1835)、亚瑟戈登皮姆的故事(The Narrative of A. Gordon Pym of Nantucket,1837)和朱利叶斯罗德曼的日记(Journal of Julius Rodman)等充满历险色彩的科幻小说。这些作品植根于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传统,表现了人类认识自身和认识世界的渴望。其中那些不平凡的旅程延续了早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就已出现的寻找主题(quest theme)。爱伦坡的主人公在他们的寻找中同样遵循“离开冒险”的模式(Departure-Adventure pattern):他们离开家人和故土,踏上未知的旅程,无数艰难险阻等待着他们。依靠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们毅然坚持下来,并最终战胜了一切困难。事实上,爱伦坡为这些故事设置的结局并非都是如此,人类有时也会被凶险的环境所吞噬。在向人们展示人类伟大精神和巨大潜力的同时,爱伦坡也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必须认识和改造的世界是无限广阔和变幻莫测的。这些历险故事从根本上反映出人类在拓展生存空间方面的努力。这种努力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对人类品质最大的考验。美国人锐意进取的冒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朱利叶斯罗德曼的日记中罗德曼对无人踏足之地的探险、亚瑟戈登皮姆的故事中皮姆等在海上九死一生的冒险以及汉斯普法尔登月记中普法尔无与伦比的登月历险,使他们成为“走出地图”6: 116的伟大先驱。从鲁滨逊身上我们看到了北美首批移民的经历和那个时代的商业冒险精神,而爱伦坡笔下不甘平淡的冒险家无形中又迎合了人们对西部英雄的价值评判,延续了美国人为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不懈努力。无论是皮姆、罗德曼还是普法尔,他们奔赴未知世界去寻求新的生活,这种在冒险中体现出的个人主义“不仅促使人们深入这块边界日益延伸的大陆,而且打破了原有定居地的社会准则”7: 33。爱伦坡笔下一次次跨越空间的旅程折射出的正是人们渴望超越的精神。人们希望通过边疆开拓摆脱生存困境,西部确实成了人们的梦圆之地。然而,人们也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疆域的开拓不仅打破了约定俗成的地理界限,更对人类传统的生存信念发出挑战。爱伦坡理智地预感到人类对付生存困境必然遭遇的艰难,伴随着拓荒活动的会是无尽的辛酸与劳顿、罪恶与死亡。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的确立绝非易事。让爱伦坡一鸣惊人的短篇故事瓶中手稿(MS. Found in a Bottle,1833)的结尾很是耐人寻味:可我现在已没有时间来考虑自己的命运!圆圈飞快地缩小我们正急速地陷入漩涡的中心在大海与风暴的咆哮、呼号、轰鸣声中,这艘船在颤抖哦,上帝!在下沉!8: 241爱伦坡的航海小说总是异常惊险,这种令人窒息的恐惧让我们感受到爱伦坡心灵深处被压抑的焦虑。“在这种空气稀薄的文学中,精神可以感受到这种模糊的焦虑,这种敏于流泪的恐惧,这种心灵的不适,它们都占据着巨大而奇特的地方。”9: 188爱伦坡的作品将我们引入一个头晕目眩的世界,表现了一种人类进退两难的尴尬境遇。他认识到,十九世纪引导美国人的除了美德和智慧,还有“对财富的贪婪、对权力的欲望以及对像印第安人和狼所喜爱的那种迷茫的残忍的自由的追求”10: 177。在与未知世界的较量中人类将何去何从? 爱伦坡急切地希望他的同胞们能够三思而后行,不仅仅对他们的前途命运给予慎重考虑,更应该对他们边疆开拓的初衷进行深刻的反思。美国人的移民理想始终既包含着浪漫的期盼又不乏功利的动机。正如劳伦斯所言,爱伦坡是“一个敢于闯进可怕的人类灵魂地狱的冒险家”11: 15,表面看去,他孟浪糊涂,其实始终警醒着。在冯肯佩伦和他的发现(Von Kempelen and His Discovery,1849)中,爱伦坡讽刺了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人们为了摆脱生存困境所表现出的盲从和急功近利令爱伦坡非常担忧。他们离开大西洋沿岸“最初的巢穴”是为了摆脱工业社会和城市化带给他们的生存困境,寻求最原始的农业社会理想。可是面对这块充满机遇和富藏宝藏的土地,人们的追求愈来愈不单纯。人们要对付的已经不光是艰苦卓绝的生存环境,更是其自身对取得成功的没有耐心和短视。在爱伦坡看来,西进运动中人们所表现出的开拓进取精神和所暴露的人性的弱点,同样值得关注。无论是希望还是挑战,人们从未放弃改变自己的生存困境和寻求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的努力。爱伦坡在其科幻小说中对西进运动这一十九世纪美国人努力改善自身困境的现实做出诸多思考,“对现存社会的探索不断地引领他们(指美国十九世纪尤其是六十年代前重要的小说家)探讨理想的社会生活这一主题”12: 6。在其航天小说汉斯普法尔登月记中,爱伦坡为人类在月球上建立了美好的家园。革命的爆发没能使手工业者汉斯普法尔摆脱失业、负债和挨饿的生活,为了躲避债主,他乘坐热气球到达了月球,开始了幸福的人生。罗德曼和皮姆则展示了爱伦坡所追求的另一种完美生活:混乱中的平静。罗德曼被一种寻觅内心平静的渴望所驱使,深入到无尽的荒野之中。皮姆的冒险从离开南塔基开始,以冲进南极附近的大瀑布结束。爱伦坡让皮姆的旅程“开始于现实,以一种和谐、无忧无虑的状态结束”13: 297,亦表现了爱伦坡对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的追求。这是爱伦坡对现代人找寻立足之地这一现实命运的感悟,亦是他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大胆预测。二、对科学与人性关系的反思 爱伦坡希望人类在面对自身生存困境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在边疆开拓的过程中,而且对充斥他们生活的科技“进步”更应如此。爱伦坡在其科幻小说中重新审视了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关系,让我们震惊于科学所造就的奇迹的同时,也不得不对科学带来的灾难、文明面临的危险等潜在的危机问题给予深层关注和思考。科幻小说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田园牧歌式的社会渐行渐远,人类未来的命运紧紧地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纠缠在一起。爱伦坡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工业革命产生广泛影响之时。自然科学促进了工业生产,先进科技成果进入寻常百姓们的生活。科学技术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让人们相信神话有朝一日也会成为现实。爱伦坡的某些小说正是表现了对这种“变革”的独特理解。山鲁佐德的第一千零二个故事(The Thousand-and-Second Tale of Scheherazade,1845)充满了奇幻色彩,“任何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著名科幻小说家和科学家阿瑟克拉克的三大定律之一。 ,这个故事令我们感悟到科技有时比人的想象还要神奇。古老的阿拉伯国王一味认定故事的荒谬,他的愚蠢在科技到来的时代必然遭到人们的嘲笑。而爱伦坡以其特有的敏锐和前瞻性将科技革命下潜在的种种变化写入了他的小说。爱伦坡拥有伍德贝里所说的那种“与时俱进的精神”14: 59,他对气球、天文猜测、电报、蒸汽机、原电池以及催眠术等热点话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对天文学、化学、物理学、贝壳学、植物学、医学乃至数学都十分熟悉,“如果不是对力学也有相当的功力,那是谁也写不出汉斯普法尔和迈尔泽尔的棋手的”15: 301。爱伦坡对当时的科学进步十分关注却从不迷信。在山鲁佐德的第一千零二个故事中,即便在向世人介绍一种类似于当代复印机的伟大发明时,爱伦坡也不忘在最后加上一句“这玩意儿具有极大的威力但它的力量既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来作恶”8: 890。同样,在冯肯佩伦和他的发现中,爱伦坡指出,“这个重大发现对人类到底是有用还是有害,有待于证明。”8: 1007爱伦坡对十九世纪先进科技的展现乃至预见,让我们看到的是他对当时人们过于热衷的科学所抱持的审慎态度,一种“怀疑的认识论”6: 114。 爱伦坡以其人文视野一直对科学与人性的关系进行思考。他惊叹于科学的迅猛发展及其所缔造的奇迹,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所欢欣鼓舞;可是,对于盲目追求科技进步和恣意享受科技成果的人类的未来命运,他始终怀有隐隐的担忧。爱伦坡在1829年便创作了十四行诗致科学(SonnetTo Science),表达了对科学的两面性的认识。在科学至上、机器主宰一切的十九世纪,爱伦坡预见到科技如此发展下去,势必造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破坏,而这个话题直到二十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激烈探讨。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魏尔伯认为爱伦坡的作品含有丰富的现代寓意,充满了“诗意的心灵与外在世界的战争”和“诗意的心灵同世俗自身的战争”16: 259,在这个外在世界和世俗自身的发展中,科学无疑举足轻重。因而在爱伦坡的科幻小说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内心中激烈的冲突。的确,爱伦坡处在一种受到科技影响的美国文化体系之中。文化危机以及不断出现的各种矛盾使美国人时刻处于精神的困顿和焦虑中。对于科技革命影响下的美国人来说,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受到严峻的挑战:正当一个民族的物质繁荣和科学昌盛达到巅峰的时候,他们思想的特点却不是坚定和自信,而是混乱和怀疑;更加奇怪的是,物质繁荣却很少使广大人民感兴趣,科学也很少解决根本性问题。美国人对新时代的到来既无经验也无思想准备。17: 73人们对科学所带来的巨大改变一知半解,在迷茫中挣扎,爱伦坡担心人们于慌乱中迷失本真的自我,或麻木得丢掉了宝贵的人性,于是在他的科幻作品中对科技革命下人的生命困境进行关照。瓦尔德马先生病例之真相(The Facts in the Case of M. Valdemar,1845)讲述了风靡一时的催眠术所竭力追求的生命奇迹。一个将死的结核病人在接受催眠疗法后,虽然延续了残喘的生命,却经历了比死亡还要可怕的痛苦。最后当催眠者试图唤醒病人之际,“在一阵绝对爆发自病人舌端而不是出自嘴唇的死!死!的呼叫声中,他的整个身躯一下子在一分钟乃至更短的时间内在我的手掌下方皱缩腐朽完全烂掉。”8: 934新科技下人类的生命并非受到眷顾,而是陷入连自己也无法掌握的困境中。由于没有被当作一个有尊严有感情的人来对待,瓦尔德马先生如同物体一般,成为科学实验的牺牲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的异化成为身体死亡到来之前其自身消亡的另一种形式。科技革命影响下的美国社会已然成为一个被异化了的物质世界,它正反过来异化人类,威胁他们的生存既伤害他们的身体,又折磨他们的灵魂,尤其是让他们遭受孤寂和绝望的困扰。爱伦坡已经感觉到现代科技理性的霸权对人性的摧残。在被用光的人(The Man That Was Used Up,1839)中,高大威武的将军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同情”(这一点让故事的叙述者“我”一直弄不明白),一次拜访让“我”看到一个活像“人彘”的怪物,原来将军那健美的四肢、完美的牙齿和头发竟然都是组装上的。爱伦坡以“被用光的人”为题,怀着人被机械化的社会日益处理为机器人的深深的隐忧。科学技术帮助人们再造自我,却也剥蚀了自然赋予人的宝贵外衣和天性。在科技革命的狂卷之下,人离真正的自我愈来愈远,人的异化感与日俱增。“他甚至感到,在自己所属的人类社会,他仍然是个外来人。”18: 65爱伦坡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失落与怀疑,正来源于他心灵深处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他深恐缺少精神追求和约束的世俗社会里,科技将使“人不仅成为一无所有的存在,而且成为支离破碎的存在”18: 64,于是用他那些振聋发聩的科幻作品为人们敲响了警钟。爱伦坡在其科幻小说中对人与自然、人与机器社会甚至其自身的不和谐的预见,“揭示了二十世纪整个人类生存的梦魇”19: 262。面对人类似乎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爱伦坡在他的科幻小说中还试图从更广阔的时空为人类寻找出路。三、对社会诸多问题的愿景 爱伦坡的科幻小说聚焦人类的生存困境,充满着对人类未来命运以及生存空间的关怀。面对西进运动和科技革命,爱伦坡相信他的同胞可以通过深思熟虑而非因循习惯或随波逐流寻找到解决方法。爱伦坡生活的时代所经受的生存危机乃至信仰危机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和求索之中。他的科幻小说不仅凸现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惑,同时也让身陷危机中的人们看到了未来、新生乃至整个人类和宇宙和谐“统一”的希望。从爱伦坡创作的科幻小说中,不难看出他对十九世纪所经历的文化危机的本质的深入挖掘。在被用光的人中,爱伦坡批判了现实的欺骗性,这与他所认识到的科学的两面性密切相关。而在未来的故事(Mellonta Tauta,1849)和与一具木乃伊的对话(Some Words with a Mummy,1845)中,这种欺骗性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甚至可以说是无知)不无关联。沉浸在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先进生产力下的人们,也许从未想过现在和未来对某些事件的理解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爱伦坡在未来的故事中告诫我们:我们现在确定不移的事情从未来来看,也许是微不足道,甚至是荒谬不经的。而爱伦坡的同胞们自诩的“伟大的进步运动”,在那具复活的古埃及木乃伊看来,“在他们那个时代是极为平常的,至于进步,有一段时间它确实把人困扰,可是从未有过任何进展。”20: 406人类可悲的无知因此受到了最尖锐的嘲讽。在与木乃伊的一番较量中,只有故事的叙述者最终幡然醒悟,认为“一切都不可救药”20: 407,希望自己可以像木乃伊一样被封存以摆脱目前的处境。当然,对于那些仍旧沾沾自喜地沉浸在对自然的征服和表面的物质繁荣中的美国人,爱伦坡也提出了拯救他们的设想。爱伦坡的埃洛斯与沙米翁的对话(The Conversation of Eiros and Charmion,1839)和莫诺斯与尤拉的对话(The Colloquy of Monos and Una,1841)是两篇极富哲理的科幻小说。前者是两个在地球以外的灵魂的对话,回忆了彗星掠过地球表面引起大火,人类遭遇毁灭的痛苦经过;后者则是重生的莫诺斯向他的爱人尤拉讲述死后感觉的对话。经历过死亡洗礼的莫诺斯比任何时候和任何活着的人都清楚,狂躁的工业化步伐蹂躏了大自然原始的美丽,人类曾有机会恢复自然原有的一切,但却坐失良机,而现在解救这个病入膏肓的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死亡获得新生。不同于其笔下其他小说对死亡的解读,爱伦坡在此不再视死亡为一切的终结,他笃信人类可能超越目前的处境获得新生。“我们现在的形体是进化的、预备的、暂时的。我们未来的形体则是完善的、终极的、永恒的。终极之生乃完全的意志。”8: 806我们不得不佩服爱伦坡的睿智和远见,只有超脱生死以后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顿悟,尽管这是一次痛苦的蜕变过程,但是文化危机时代需要这样的自审和反省,这是人类的救赎和希望所在。面对宇宙的浩淼和时光的飞逝,面对新文明的各种可能性,爱伦坡在其作品中甚至超越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上升到对一切终极问题的思考。在催眠启示录(Mesmeric Revelation,1844)中,爱伦坡已经借被催眠者凡柯克先生之口,对宇宙与上帝、物质与精神、生与死、痛苦与欢乐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其巅峰之作我发现了(Eureka,1849)中,爱伦坡最终在广阔的时空中寻觅到人类的生命价值和生存的意义。爱伦坡的伟大正在于他由人生而宇宙的深邃思维。正因为不再局限于当前迫切问题,而是从宇宙的根基和背景上对一切问题加以思考,爱伦坡对人类意识的观点最终才摆脱了狭隘、闭塞甚至暴戾。在我发现了中爱伦坡找到了一条由宇宙通往上帝、再由上帝通往人心的道路。他所指的宇宙乃“人类想象力所能及达的浩瀚空间,包括所有能被想象存在于这个空间范围的万事万物,无论其存在形式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8: 1360可见,爱伦坡所关心的不仅是那个俯首皆是的有形空间,还包含着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在对宇宙探究的过程中,爱伦坡洞察到宇宙原始的统一,那种人类与周围环境及其自身存在的和谐关系。爱伦坡“相信艺术能够使读者大众平静、坚强和振奋”21: 30,并在我发现了中实现了这种治愈功能。正是摒弃了俗世,摆脱了那个年代带给他的困扰,爱伦坡才能于宏观的背景下探寻世界的本质,从而更加深刻地对人类未来做出思考。生活在十九世纪文化危机中的爱伦坡,“在所有生命都必将终结的阴影下,顽强地生长,渴望着超越”22: 356,他创作中的那种一定程度上的娱乐方式甚至经济行为使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为主流文学所不容,为雅文学所不纳,但是正是他的勇敢和洒脱让他成为那个时代伟大的探索者。他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新的文学世界,指向未来的二十世纪”23: 269。当科技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物质宇宙理念,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对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出挑战之时,爱伦坡的科幻小说毅然展现了科学技术给世界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给社会和人类心理造成的久久无法平息的涤荡。无论是也有“科幻小说之父”之称的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还是“软科幻小说” “软科幻小说”(Soft Science Fiction)与“硬科幻小说”(Hard Science Fiction)相对。“硬科幻小说”以追求科学(可能的)的细节或准确为特性,着眼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对科学精神的尊重与推崇。“软科幻小说”则是涉及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主要探索社会对事件的反应,和纯粹由自然现象或技术进步引发的问题(往往是灾难)。的扛鼎人物英国科幻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都深受爱伦坡的启迪和鼓舞,进而将爱伦坡的风格发扬光大。毫无疑问,爱伦坡的大部分作品,包括一些科幻小说,已经完成了从通俗到经典的过程,这是因为爱伦坡创作的这种“俗文学”是雅俗共赏的,是超越阶层之限制的,是普世的,是关怀世事和苍生的,是因为其体现的“世俗性”和“娱乐消费性”正是人类之共性。24: 24这正是爱伦坡的作品穿越时光的隧道展现在不同时代的读者面前的真正原因。爱伦坡已经预见到他那内涵无限丰富的作品在同代人中知音难求,因此他曾宣布:他“可以花一个世纪等待读者”25: 580。一个半世纪过去了,爱伦坡的科幻小说不光在世界各地有大批拥趸者,还为当下的社会发展和人文建设提供了参照和敲响了警钟。爱伦坡的科幻小说中丰富的想象力、深邃的洞察力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仍然备受关注,而他对这种“由边缘文学逐步发展为具有社会和科学内容的独立文学体裁”26: 493所作的贡献愈益得到人们的认可。爱伦坡在其科幻小说中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的肯定以及对人类美好未来的追求,对今天的社会现实所具有的启示意义是难能可贵的!参考文献:1 布鲁姆,哈罗德. 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M. 吴琼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2 西蒙斯,朱利安. 文坛怪杰爱伦坡传M. 文刚、吴樾译.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3 Broderick, Damien. Reading by Starlight: Postmodern Science Fiction M. London: Routledge, 1995.4 Brooks, Cleanth and Lewis, R.W.B. and Warren, Robert Penn ed.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Makers and the Making 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73.5 贝尔,丹尼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 北京:三联书店, 1989.6 Tresch, John. Extra! Extra! Poe Invents Science Fiction! A. Hayes, Kevin J.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an Poe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5. 113-132.7 Gabriel, Ralph Henry. The Course of American Democratic Thought M. New York: Ronald Press, 1956.8 坡,埃德加爱伦. 奎恩,F.帕蒂克编. 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Z. 曹明伦译. 北京:三联书店, 1995.9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美文论文选M. 郭宏安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10 Adams, Hen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ol.1) M. New York: C. Scribners sons, 1890.11 李会芳. 西方埃德加爱伦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