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_第1页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_第2页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_第3页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_第4页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是生产相对过剩所造成的生产下降和经济衰退。 根本原因 :就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 盾的集中体现。 具体表现为 :1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 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在剩余价值规律支配下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广大劳动群众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三次革命运动 :a :1831年 11月在里昂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起义 b :1834年 4月在里昂爆 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起义, 它是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是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资产阶级的起义 c : 1836年起,英国工人发动力全国性的争取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并成立第一个独立的工人政 党宪章党。 1844年 6月德国西里西亚起义是德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具有理论性和自觉 性意识到了无产阶级的本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1它第一次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内部联系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3在地租利润和 利息等具体形式上研究了剩余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 4对资本主义社会 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 :1他们从抽象的永恒的理论原则出发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做 是不变的永恒的自然规律从而否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时性和历史性 2斯密认为商品 的价值是由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支配或购买到的劳动量所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 品时所投下的劳动即耗费劳动并进而引申出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错误结 论, 李嘉图只是从量的方面来考察价值并把价值看做是非历史的东西 3将利润和剩余价值混 同起来从而掩盖了地租的剥削性质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奠基者 。 1他从各种劳动形式中抽象出了一般劳动从而正确 地将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归结为一般的社会劳动明确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得 出了一般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的科学结论, 但由于不了解创造价值的劳 动的性质因此当他进一步考察究竟什么是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时就陷入了混乱和矛盾中了,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支配或购买到的劳动量所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取决 于生产该商品时所投下的劳动即耗费劳动并进而引申出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 成的错误结论。 2从劳动决定价值和工资是劳动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出发,明确指出 利润是工人劳动生产物的扣除部分 3地租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所 创造的剩余生产物中的余额, 但他将剩余价值和利润混为一谈还认为除了工资和利润外地租 也形成商品的价值这样就将土地所有制与劳动一样视为价值的源泉从而掩盖了地租的剥削 性质 4首次通过对社会收入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作为土地和劳动所 形成的价值可分解为地租工资和利润三部分于此相应以地租收入为生的地主以工资收入为 生的工人以利润为生的资本家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主要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划分 :1圣西蒙: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一系列发展阶段所构 成的过程, 他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人类开化时期即原始社会、 古希腊罗马的奴隶社会、 中世 纪的封建社会、从 15世纪开始的破坏神学和封建体系的时代以及未来的实业制度的社会等 若干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由封建制度向实业制度即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短暂时期 2傅里 叶: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区分为童年、成年、衰落、凋谢四个阶段 32个时期。 合理的内容 :1提出并初步论证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2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 私有制 3看到并肯定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4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中包 含着许多天才的设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深入地分析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阐明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特别是他将异化问题与政治经济学 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了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的克服 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意义:1马克思自觉地将哲学研究 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了针对原本的批判形成了探索和创立 唯物史观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异化劳动理论朝着发现历史一般规律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 一步 2异化劳动理论由于深刻地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劳动异化和扬弃 这种异化的历史这就把生产劳动看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异化劳动理论将人的本质 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就为马克思后来全面系统地创立唯物辩证的实践观这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础性理论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4从异化劳动理 论出发通过对社会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仅说明了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还进一步分析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涉及到了生产劳动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 为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 5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揭示了资本 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暂时性 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大大深化了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异化:手稿中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 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他用 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异化的种种表现形式但他的着眼点主要是资本 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活动。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摧 残人的一面由此他提出了 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1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即劳动产品作 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其生产者相对立 2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 如果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 的异化那么劳动的异化则是人的自我异化 3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就是指一切 人所共同具有的本质 4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这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 劳动活动和人 的类本质相异化的必然结果“共产主义就是这种解答” 马克思的这个结论表明他第一次在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研究 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论证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虽然这个 结论还带有费尔巴哈哲学影响的明显痕迹还不十分成熟但显然是他创立唯物史观乃至整个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的新起点。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认为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标志1847年 哲学的贫困 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科学的公开阐述的重要文献。在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 创立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完全肯定并比较科学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 2莫斯科 市已经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到了 “绝对剩余价值” 和 “相对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的第一种形式是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和出发 点, 没有它就没有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 剩余价值的第二种形式是相对剩余价值, 它是 通过缩小必要劳动来相对地增加剩余劳动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为前提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对立, 消灭私有制, 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最近目的 :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巴枯宁主义:是在极端革命词句的掩饰下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潮和机会主义政治派别, 它的 根本 立足点 是极端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观点 :1从唯心史观出发认为任何权威和国家都是恶事都是扼杀自由反对人性的是一切祸害的根源因此要反对一切权威一切国家 2国家是宗 教意识的创造物任何国家都是地上的教会反对国家也就是向神权挑战 3废除国家的途径只 能通过全民暴动在一天之内消灭国家然后实现自由和无政府状态的理性社会1875年 5月马克思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 对纲领 草案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批判同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特别是对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发展两个阶段及其特征作了极为精辟的阐述。哥达纲领批判 第一次对拉萨尔机会主义做了全面系统的批判 :1批判了拉萨尔主要的反 动的一帮的理论 2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 抛弃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原则鼓吹狭隘民族主义的 立场 3批判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 4批判拉萨尔的国家帮助工人建立合作社会的理论, 国家 帮助建立合作社是拉萨尔主义的核心理论 5批判拉萨尔自由国家的谬论哥达纲领批判 完整而科学地阐述了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 :1科学地阐述了 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2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的理论过渡时期的思想:在 哥达纲领批判 中马克思依据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则认为无产阶 级革命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 恩格斯在 共产主义 信条草案 1852年马克思致安年科夫的信, 马克思在 1848年至 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 法兰西内战 等著作中都涉及到对过渡时期的看法。在 哥达纲领中已充分认识到过渡 时期的存在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里的过渡时期指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 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必然存在的客观根据: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在资 本主义社会内部形成因此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权后如果不对整个社会进行彻底 的革命改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 而这 一历史任务只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完成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这一过渡时期也就结束 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阶段:特征:1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不是在它自 身基础上已经发展的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 道德和精 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分配原则即按劳分配原则, 每个生产者在 做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 按劳分配从实质上来说仍是一种资产 阶级权利但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的原则又是根本对立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分配 原则 2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 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个人全面发展生产力增长 区别:1它们的成熟程度和发展程度的不同 2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不 同由此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程度上的巨大差别 意义:他科学地说明了共产 主义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 当长的历史阶段这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因此无产阶级在完成过渡阶段 之后的主义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按需分配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物质基 础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1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中经济是基础政治 是被经济决定的 2阶级和阶级奴役的出现也纯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经济利益是每个阶 级的目的而政治只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手段暴力也仅仅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手段是必须以 经济为前提和基础的 政治的独立性和对经济的能动反作用:1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情况和 方向是起着加速经济发展的作用 2在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方向时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阻碍和 延缓的作用。政治的一定独立性和能动作用来源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的研究异同点:相同点:1都主张通过革命作为由农村公社向 社会公社过渡的途径 2都强调跨越的生产力前提 3都肯定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 4都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作为研究的方法 不同点:1马克思从俄 国农村公社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出发侧重于俄国农村公社内外条件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强调 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肯定成果来改造公社的内部结构更新其内在机制而达到超越资 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来阐述自己对俄国的乃至东方社会的性质及其独特的社会发展道 路的看法从而初步提出了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非西方费资本主义化的道路问题 2恩格斯从 分析村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及其衰落性质入手阐述了俄国及其他经济上落后的国家走非西方 非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和它的先决条件强调了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榜样和启示作用没有 这个外部推动的前提是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征: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跨越卡夫丁峡谷可能性:1只有俄国还广泛的保留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农村公社 2同时并存 的资本主义生产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3俄国 “农村公社” 的发展符合历史发 展的方向,要挽救俄国公社必须有俄国革命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 基本前提 ,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的产物在 本质 上是一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特征:1国家不是按照血缘关系 而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 2国家设有公共权力机关即专门的武装力量和法庭、 监狱等强制机 关。 消亡 :国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 级的消灭而走向消亡。 消亡分为两个阶段:1国家正在消亡的社会主义阶段即共产主义第一 阶段 2国家完全消亡的共产主义阶段伯恩施坦社会主义问题:基本观点:1借口反对“崩溃论”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 本集中的新趋势和经济危机的现实性 2断言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已经生长起越来越多的社会 主义因素消解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意义和作用 3以 “探求当前问题的细节” 的 重要性为借口主张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通则”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 4借口 把落后民族纳入文明化制度范围为资本主义殖民政策辩护三次会议的批判 :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 1898年 10月召开的斯图加特代表大会围绕 “运动和 最终目的” 的内容首次针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展开了争论, 后来 1899年 10月召开的 汉诺威代表大会, 1901年 9月召开的卢卑克代表大会和 1903年召开的德累斯顿代表大会都 就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言论进行了讨论合法马克思主义者:是 19世纪 90年代出现于俄国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思想派别 代表人物有司徒卢威、杜纲巴兰斯基、布尔加柯夫、别尔加也夫等。这些人穿着马克思主 义的外衣采用马克思主要的词句在当时合法的即经过沙皇政府允许的报刊上发表有利于资 产阶级的言论因此被称为 “合法马克思主义者” , 他们曾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进行 过反对自由主义民粹派和封建专制的斗争, 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从中得出革 命的结论而是为了影响和控制俄国工人运动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垄断是 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一方面它仍然是资本主义另一 方面它又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一种过渡, 因此它除了具有 一般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企业内部生产 的有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外还必然产生停滞寄生和腐朽的趋势, 因为垄断必然导致下列这些东西的出现:1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的消失 2产生寄生性的食 利阶层和食利国 3政治上的全面反动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腐败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要点:1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造成帝国主义战争而战争造成 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 2战争造成社会矛盾尖锐化人民除了革命别无出路 3由于落后国家中资产阶级力量软弱不能领导独立民主革命然后走资本主义道路 4无产阶级虽然人数少但 革命性强又有农民做同盟军所以能够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5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 会主义国家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所以能够使他们处于并存和竞争的状态 依据:资本主义经 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针对这样一个规律再联系国际大环境变迁的基础列宁提出了 “一国 胜利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创新: 1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经济落后 的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要取决于经济水平无产阶级人口的多少 而且主义取决于是否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是否有主观力量和有利的国际环境 2突破 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关键是西方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战场 在西方国家而不是在落后的东方国家, 列宁创造性的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革命的主战场在东 方的观点 不矛盾:列宁“一国胜利论”的提出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多国胜利论”是不相 矛盾的:1这两个学说相对于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都是正确的 2这两个理论都主张由一个国 家带头革命然后革命从一个国家传到其他国家从一国胜利扩展到多国胜利最终达到全世界 的胜利,因此它们在最终目标和途径上方向是一致的国家与革命 内容:1科学地阐述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2科学地揭示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和 职能 3科学地阐述了进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4深刻地揭示了无 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区别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与无产阶级民主的辩证关系 5科学地论述了国家的消亡以及消亡的过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行余粮收集制 2禁止贸易 3经济实物化 4加速工业的国有化和工业 管理的集中制 局限:1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 2脱离了农民的需求 3实行无货币社会是 脱离实际的空想新经济政策:内容:1农业方面: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 物品, 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 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 土地和雇佣工人。 2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 下, 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允许外国资本家在 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 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 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 所有 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 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 3流通方面 (商业方面 :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 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 特征:1以 市场为取向 2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3坚持并改善党的领导 4改革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加强对权 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 原因:1严重的经济困难 2严峻的政治危机 3复杂的国际环境若干争论的问题:1关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2关于对世界经济 的依赖问题 3关于对农民作用的估计问题 4关于一国胜利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之间的关系问 题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必须从发展重工业开始, 原因(工业国转变:1优先发展重工业符 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再生产的理论 2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从技术上改造整个国民经济从 经济上摆脱资本主义的控制保障国家的独立自主性 3优先发展重工业也是促进农业发展巩 固工农联盟的需要 4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以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 才能有效地防止和反击帝国主义的入侵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社会主义资金积累道 路 :通过国内积累的办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1被剥夺的地主的土地和资本家的工厂所形成 的全民财产 2被废除的沙皇政府所负的大量债务和利息 3国营企业的收入 4对外贸易的收入5 国营商业对内贸易的收入 6 国家银行的利润。 由于苏联是一个农业国斯大林把工农业产品 价格的“剪刀差”作为积累工业资金的重要手段 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1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要经历 “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 “发达的社会主义”等若干阶段 2 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 成就和胜利的形势下于 1939 年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正在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 3 赫鲁晓夫提出了“全面建设共产主义”4 勃列日涅夫批评赫鲁晓夫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轮的 错误提出要实事求是科学地估价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与前景做出 “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 义” 的结论并认为是社会主义合乎规律的发展阶段 5 安德罗波夫认为勃列日涅夫的 “发达社 会主义论”不切实际把它修改为“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直到此时苏共才开始从指导思想 上纠正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观点但在纠正苏联超越发展阶段的倾向上仍然不彻底 6 戈尔 巴乔夫从安德罗波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前进了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完善论”虽然 继续肯定苏联已进入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但他提出目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 苏联新思维:将民主化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和目标将“公开性”作为民主化的一种途径 和制度强调党政分工强化苏维埃的地位和作用。新思维是因为苏联无力承担军事竞赛经 济恶化政治僵化国家生活失去活力的结果,实际上承认了苏联和平竞赛和军备竞赛的 失败。苏联试图通过新思维来改善苏联的国际环境、停止沉重的军备竞赛,以为国内 改革创造环境。外交新思维确实使苏联成功地改善了同中国等国家的关系,从阿富汗 撤军, 成功实现了战略收缩。 但外交新思维忽视了国家利益, 过于强调全人类的利益, 西方国家一方面鼓励新思维,一方面加紧对苏东的和平演变 奥康纳垄断资本主义:首创“国家的财政危机”理论,美国“垄断资本学派”的最重要代 表之一。 “国家的财政危机”理论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有产业部门、由小企业组成 的竞争产业部门和由大企业组成的垄断产业部门之间关系的分析阐明 50 年代以来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趋势和危机的特征及其根源理论前提: 1 在当代资本 主义发展中国家必须履行两个基本的但却常常是矛盾的职能即累计和合法化的职能 a 国家 必须尽力维持或创造使有利可图的资本积累得以进行的条件 b 必须尽力维持和创造使社会 和谐发展和意识形态上统治的条件 2 与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基本职能相对应国家的支出也 必然具有“社会资本”和“社会支出”两重性 a“社会资本”是指对有利可图的私人积累所 必需的支出它具有间接的生产性, 社会资本可分为社会投资和社会消费, 社会投资是指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