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贷风险防范.doc_第1页
农贷风险防范.doc_第2页
农贷风险防范.doc_第3页
农贷风险防范.doc_第4页
农贷风险防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户小额信贷作为农村信用社的品牌产品自2002年推广以来,从根本上解决了信用社“难贷款”和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有效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构建和谐农村。同时也密切了社群关系,增强了信用社的“金融纽带”作用。因小额农贷无需抵押、不要担保,凭借农户信用发放,同时投入到风险高的农业中去,所以必须加强小额农贷风险管理,才能促进农信社支农资金的良性循环,更好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笔者以其经验就小额农贷的风险谈几点建议:一、风险类型的表现:(一)评级授信风险小额农贷的管理好坏、质量优劣,关健在于基础管理,评级授信是根据基础管理作为标准。小额农贷服务到千家万户,额度小,涉及面广,目前基层信贷员较少,尽管通过多年的接触对农户有一定的了解,但调查依然主要依靠村干部,部分村干部责任心不强,反馈信息不真实,人为提高农户信用等级。授信颁证后,农户可凭证办理额度内的贷款,有些农户便千方百计,营造假象或采取请客、施惠等办法,提高授信度。信用社虽然建立了农户经济档案,但只是简单地对农户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记载,尚缺乏一整套对农户资信状况的科学评价标准,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农户征信体系。评级授信只能村干部推荐,信贷员介绍,对农户的评信仅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这就导致小额农贷的发放有一定的盲目性。(二)投放风险当前县域扶农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一些中小企业和城镇个体工商户为了获得资金千方百计打小额贷款的主意。小额农贷程序简单,手续便利,设防较差,部分人员把小额农贷当成融资渠道,发动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到信用社办理小额农贷,然后在向农户支付利差,把“小额农贷”变成“高利贷”,农户认为自己不出钱还可捞好处,何乐而不为。尽管信贷员一再宣传“谁举清,谁偿还”,还是无济于事。部分信贷员为了营销贷款,不但对这种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出点子谋路子,明知是垒大户的“农转非”资金,但急于完成营销任务,又能集中收息,只好垒大户,傍大款。农户受教育程序有限市场信息不足,不懂技术,不了解市场,盲目投资,一哄而上,容易导致投资失败。对已形成债务终归借款农户承担,也无法再获得信用社的支持,“惠及万家”变成“毁及万家”。投放失控使小额农贷资金管理难,制约难,极易出现信贷风险。(三)管理风险小额农贷主要以农户为主,农民主要以传统耕种为主,贷款需求本身甚少,但有些人把小额农贷当成政府救济,不管自身是否实际需要,看别人借自己也借,别人不还自己也不还,有人编成顺口溜“小额农贷真是好,扶贫到家不用跑,户户有证都能借,要是不还就更好”。当前农村人口流动性大,迁徙频繁,有些农户把信用社资金当赌注,胜则荣,败则躲,有的举家外出,常年不回,使有些小额农贷诉讼时效难保。起诉又要讲求诉讼成本,许多起诉仅为保时效,根本无财产可执行,有财产也难以结案,这种诉讼往往会起反面作用。小额农贷面广额小,一旦缺乏信用基础信贷人员很难全面顾及。贷款到期后,能按期缴息的转为正常贷款,不能按期缴息便本利并转。这种“重贷重收,重息轻本,短借长用”的方法,不但会使小额农贷错过清收的良好时机,而且也会助长不讲信用的风气。(四)道德风险由道德引发的小额农贷风险,对农信社影响极坏,损失较大,而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信贷员对农户的资信评定流于形式,凭经验、印象、交情对农户授信。有时为了达到他人或自己某种目的,置小额农贷政策制度不顾,逆程序办理,纵容客户的不规范行为,为客户出点子套取农贷资金挪作他用。责任心不强,认为小额农贷在农村投向合规,是贯彻上级部门的精神,即使毁了,也不会形成很大的责任,放松风险严范,小额贷笔数多,违规难以被发现,因此小额农贷道德风险不容忽视。二、对策与建议(一)严把评级授信关。侥幸心理严重评级授信要突出“广、细、严、慎”。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户明确小农贷的目的和意义。信贷员详细了解农户基本情况,仔细调查,做细经济档案,坚持走群众路线,采取“村委会推荐,信贷员审核,信用社集体审定”,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使授信额度切合实际。评级授信一年一度要进行等级年审,适当调整授信额度。各地各社可根据业务发展、资金需要等情况,确定小额农贷需求量。积极主动地开展拉网式营销小额农贷是正确的,也有益于农信社的发展,但盲目追求市场数量,忽略质量,用小额农贷这个低门槛去赢得一个不属于已有的市场,将会带来经营风险。不能完成任务式的追求建档面,评级援信面,应抓住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坚持重点开拓与局部收缩的战略,大力开拓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市场。(二)加强宣传,营准确安全投放,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和法制经济,在宣传推广金融业务的同时,抓好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风险防范的宣传,营造良好的信用秩序转化农村信用环境,降低小额农贷风险,坚持谁贷谁用,杜绝冒名贷款及垒大户挤占小额农贷资金现象。对于发展前景好,投资规模较大的,可以发放合作型小额农贷,但必须参与管理,不能投钱不投人。从事特色农业,种养植业的大规模经营户,根据情况可提高授信额度,也可采取农户联保、权属担保等多种贷款方式。(三)贷后勤管理,风险早防范。信贷资产发放后,犹如自己的小孩被抱出去,怎样能及时收回关键在于管理。小额农贷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贷款分散,管理有一定困难,这要求信贷员做好评定、审核后,还要做好检查工作,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根据需求发放农贷,对假借他人贷款证取贷款和恶意隐瞒贷款投向的农户,一经核实收回贷款证,对有意逃避债务的,可聘请责任性强的村干部代为催收签单,确保诉讼时效,催收签单可按金额或笔数计付报酬,和传统节日期间,信贷员及时,对返乡贷款户进行催收。对到期贷款如确是期限不合理, 可予展期或转贷,有钱不还或有风险的需采取利率制裁,不能只顾目前短期利益,隐藏风险隐患。(四)强化意识形态教育,遏制道德风险。意识形态教育是管理的柔性延伸和强化管理的进一步扩展,是弥补刚性制度的“约束有余而引导不足”的重要力量。信贷员接触的社会较为广泛,物质欲望较强,特别是近几年来,道德教育的放松,违章违纪处理不重成本不高,使有此人铤而走险。加强道德教育需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自觉维护信用社利益,比奉献不比金钱,比点子不比路子,让遵纪守法的实干人有市场。加控道德风险,强化稽核检查力度,扩大检查面。小额农贷问题隐藏较深,一时难以发现,信用社主任要带头做好表率作用,对日常小额农贷的违规行为予以杜绝。上级部门检查发现问题,要从严处理,刹住侥幸心理。当然,要弱化小额农贷风险,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构建信用平台,培养农村信用环境,只有农民增收,经济增长,农信社的业务便会出现良好的持续发展。自农行启动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以来,各县域支行积极探索新路子,采取新举措,不断提高惠农卡覆盖率,加速农户小额贷款有效投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在农户小额贷款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贷前调查容易失真。广大农户既无全面系统的经营情况可依,也没有具体的财务报表可查,要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从业人员个人良好素质和丰富经验,如果相关人员素质不强,就有可能造成贷前调查资料失真,直接影响信贷资金安全。 二是存在“垒大户”现象。目前,县域农村一般化种养殖户基本不需要贷款,真正需要贷款支持的大都是一些从事规模化养殖业、加工业、商品零售业和农副产品收购的农户,且资金需求量较大,而农户小额贷款最高贷款额为5万元,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于是一些种养殖大户便试图从其他联保户惠农卡中借用他们所获得的小额贷款资金,从而产生了“垒大户”(即多户贷款供一户使用)现象。 三是现行贷款推广模式存在一定弊端。从调查情况来看,多户联保容易产生某一农户本身既是借款人又为担保人现象,一旦其中某一农户产生信用或偿还能力等风险,势必给信贷资金安全收回造成威胁;“行政村+农户”模式虽然能够加快业务推进步伐,但难以筛选优良贷户,易发整村违约风险;“合作社+农户”模式虽然给优选贷户提供了一定空间,但又存在着行业市场风险。 四是贷后管理难以有效实施。农户小额贷款面向乡村千家万户,而广大乡村大都路途较远,而农户居住又较为分散,平均对每户开展一次贷后检查、贷后催收等均需花费较多的人力、精力和财力,不仅大大增加了经营成本,而且致使贷后管理各项措施难以有效落实,无疑加大了贷款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 一是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应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从业人员实施系统培训,培训内容不仅要涵盖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还应包括农村“种养加”基本知识、市场销售行情、与农户沟通技巧等诸多方面,促使广大从业人员真正成为既精通“三农”信贷业务、又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的“行家里手”,以此解决贷前调查失真失实等问题。 二是及时掌握并发布相关信息。一方面要强化与地方职能部门的密切合作,对当地农业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及风险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应及时掌握农副产品经营及销售信息,引导承贷农户合理规避经营风险。同时,要借助村委会等各种信息渠道全面了解借款人和担保人道德品行、信用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真实情况,杜绝“垒大户”现象发生。 三是努力探索有效担保模式。要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力促地方政府尽快成立农户贷款担保公司,并努力探索林权质押、动产质押、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模式,以此解决现有贷款模式存在的弊端,尽最大努力降低农户小额贷款风险。 四是严把代后管理关口。有条件的县支行可以组建专职贷后管理队伍,由专职人员统一实施贷后管理,并通过开通“农贷通”短信服务平台,定期向贷款农户发布气象、行情预测等服务信息,提醒农户按时结息还贷,使之成为贷后管理的“好帮手”,有效杜绝贷后管理流于形式等不良现象。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信用社也在积极的投入,在信贷上给予大力的支持,特别是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给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给农村信用社业务的拓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部分农民素质较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等原因,导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易放难收,潜在着很大的风险。如何有效防范农户小额信贷风险,就成了农村信用社的现实问题。本文就针对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的成因进行探讨,并与同行商榷。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具有客观性(一)纯农户资金需求呈下降趋势,农户传统简单种养业资金基本能够自足。我区联社通过近两年的调研发现,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农业的资金需求亦随之发生改变,从传统的简单农业生产转变为现代产业化的农业大生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资金需求集中于产业化大户的大额资金需求。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户入城谋业使场镇资金需求更加旺盛,主要集中于购房置业、经营启动资金、流动周转等方面,传统种养业资金已经能够自行筹措。(二)农村基础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农村种养殖业面临较大风险。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对象主要为农户和农业,而农业本身属弱质产业,农民属弱势群体,其抗御风险能力相当脆弱,再加上政府对农业方面基础配套设施投入不足,农村种养业收益率较低,农民也不情愿长期投入。农业受自然灾害及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一旦农业受灾和市场波动,必然会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削弱还贷能力,形成风险贷款。如我区今年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74亿元,而其中农业经济损失高达成2亿元,充分表明农业风险具有不可预见性特征。(三)农业风险防范措施仍不健全,农业贷款风险居高不下。农业抗风险能力弱,风险保障措施没有建立,商业保险取向“效益最大化”,不愿意介入风险较大的“三农”领域,农业政策性保险尚未建立完善。政府部门重于对信用社发放贷款的要求,而一旦贷款放出后,便少于配合管理,事后采取处置措施不力,部分街镇以换届调整为由相互推诿。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具有现实性(一)道德风险。参与小额贷款信贷人员(含农户客户经理、包片信贷员、信用社、分社主任等)个性差异带来的道德性风险。一是部分信贷人员年审时将授信额度故意增大,然后确保在此额度内放贷“合规”,以对付联社开展的季度信贷检查。信贷从业人员可能会将此作为权力寻租的工具,利用小额信用贷款操作中本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析其违规操作发现的机率,蒙蔽管理检查的概率,在建档中造假,评级授信凭关系,采用化整为零、顶名贷款等违规方式发放贷款,必然形成大量风险贷款。前不久,市联社已在检查中发现信贷人员通过自批自贷谋私,用于赌博的现象。二是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手续简便快捷、利率优惠、成本较低等优点,倍受农民的欢迎,同时也给人以可乘之机,投机者利用农户思想较为单纯的特点,部分信贷人员职业道德较差的弱点,通过顶名贷款和化整为零方式将资金用于高风险的房地产、工商,甚至用于偿付赌债等,而后形成风险贷款。(二)管理风险。近几年,各级农村信用社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信贷支农专项考核办法,强调农户小额贷款净增额、贷款面等指标,考核结果纳入联社评先、领导评优“一票否决”。因此,区县联社也将指标进行分解,可能会导致部分信用社为获取考核分值而盲目追求小额信用贷款增量,忽视贷款质量。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点多面广,居住分散,管理难度较大,贷款发放后,风险有一定的隐蔽性,必须通过内查外对才有可能发现风险。由于多数联社负责小额信用贷款管理的部门人员配置较少,对过于分散和庞大的小额借款户而言,检查时间相对不足,检查的内容主要是查看档案,了解发放该笔贷款程序的合规性,能否按时收息等情况,无法逐户深入细查。联社稽核部门担负着较重的阶段性审计稽核任务,对贷款的全面核对多数是两、三年才搞一次,而且内查外对面不可能达到100%,农户小额贷款必然存在管理上的滞后性。(三)操作风险。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用“建档、评级、授信、颁证”等放贷程序,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风险点凸现。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改革发展、票据兑付、风险测评等各方面压力,信贷人员由于目标任务较重,每季度清非收息、吸存营销等时间较多,客观上到村户时间较少,对工作量大、效率较低的信用工程重视不够,过分依赖农户客户经理建档、评级、授信,掺杂着更多的个人感情色彩,容易导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四)人员流动风险。据调查,我区2005年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25亿元,人均工资性收入1415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2%,而且有近30%以上的农户举家外出。由于贷款后借款人外出,催收困难,给贷后管理带来较大难度,导致不良贷款攀升。某信用社今年1-9月小额信用贷款形成不良贷款72户,金额110万元,仅外出务工农户占比达到60%以上。三、防范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的措施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总结和吸取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经验教训,围绕提升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上做文章,下功夫,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正确处理政策扶持和商业化经营的关系,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一方面,农户小额信贷的产生源于传统金融不能够满足无抵押物农户的金融需求,而农户中贫困人口较为集中,属弱势群体,小额农户贷款成为扶贫的有效工具,成为增加农户收入的有效助推器。目前,农业风险仍然较大,商业金融不愿介入的情况下,导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集中,该品种带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功能。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按照股份合作制方向进行改造,逐步达到银行业监管的要求,将提高存贷质量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赚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回报社会,回报股东。试想,如果一家联社经营严重亏损,年末无法兑现红利,股东一旦失去信心,该联社生存发展肯定会受大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作为逐步过渡为现代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一定要审慎经营,降低信用贷款比重,提高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部门要求,绝不容许将小额信用贷款当作“风险贷款的筐”。(二)正确处理打造诚信环境与金融服务的关系,理性对待信用工程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搞好信贷支农服务工作的基础,而扎实有效的信贷支农服务,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农村信用环境的好转。因此,在信用镇和信用村创建上,不能片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创建信用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事,而且是要作动态调整。我们认为应将信用工程建设和选用农户客户经理作为一项占据农村市场的重要手段,作为联系农民最好的桥梁和纽带。在信用工程建设中,应该将建档、评级、授信的准确性,结合该村对信用社的支持程度来综合考虑,比如考虑该村整体信贷资产质量(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贷规模、信合卡发放使用情况、村支两委对信用社工作的支持重视程度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而不只是局限于对该村小额信用贷款放了多少,双呆占比多少等方面。(三)正确处理授信额度与信用风气的关系,准确核定贷款金额。由于小额信用贷款风险极易产生,必须将授信额度与该村信用状况紧密联系起来。为打造诚信环境,体现对信用村优惠政策,建议:一是对评定信用村、信用镇的农户适当扩大授信额度,采取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措施,对非信用村适当控制授信额度,并从严控制信用贷款户数及额度,提倡抵押担保贷款,从源头上防范出现信用贷款风险。二是在借款时必须要求夫妻双方到场办理,切实按照“建档、评级、授信、放贷”操作流程,尽可能减少顶名、冒名等违规贷款发生,有效防范小额信用贷款流向其他高风险行业。(四)正确处理业务营销与合规放贷的关系,明确风险买单对象。由于小额信用贷款具有多个风险环节,必须解决风险出现责任的追究问题。各级联社倡导小额信用贷款,其目的是引起大家关注“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信用工程”建设,有力占据农村市场,并不是主张不讲原则、不讲程序、不负责任的突击放贷。建议对形成的不良贷款逐笔分析,落实责任。对因自然灾害形成的风险,应由政府出台政策进行买单;对因管理不到位形成的风险,应由失职者个人买单;对因道德缺失,违规操作的风险贷款,必须按信贷制度严格追究经办人员的违规和管理人员的赎职责任。总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客观存在,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审慎经营理念,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按照银监会刘明康主席提出的“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用五至十年的时间,逐步把农村信用办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机构”目标,强化经营管理,提高信贷质量,巩固改革成果。通过稳健经营,提高抗风险能力,以回报社会、回报投资者,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发展品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基层农行实现业务经营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出路。为了摸清基层农行业务发展现状,找到提升发展品质的现实路径,最近,笔者对鄂东某山区县农行近年来的业务经营情况进行了剖析,并就欠发达地区农行提升发展品质进行了思考。一、业务发展现状分析该县位于大别山南麓,鄂豫皖边陲,版图面积2144平方公里,全县7镇5乡4个国营林场,人口61万人。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5.7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59亿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75元,是闻名全国的“板栗之乡”、“茯苓之乡”、“甜柿之乡”,也是国定贫困县。由于区位和资源禀赋先天不足,近年来,该行业务经营虽然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发展严重不足。与自己比,各项业务大有进步,但与系统和同业先进行比,差距依然较大。从系统内来看,2009年末,该行存款总量占黄冈市农行系统的9.66%,不足十分之一,在全省128家一级支行中排名第44位,贷款余额仅占黄冈市农行系统的4.27%,在全省一级支行中排名第90位,中间业务收入占黄冈市农行系统的8%,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在全省一级支行中排名49位,同比下降4位;从同业来看,2009年末,该行总存款市场份额为34.9%,比年初下降0.9个百分点,增量市场分额28.5%,比上年度下降5.5个百分点,法人实体贷款分别比工行、信用社、建行少4.2亿元、3.9亿元和0.9亿元,排在4位。二是发展质效不高。2009年末,该行点均存款23829万元,分别比建行、工行、中行少32668万元、15091万元和6099万元,排在第四位,人均存款1643万元,比建行少1254万元;人均、点均贷款分别为185万元和2691万元,在同业中分别排在第4位和第5位;在资产回报率、成本收入比等效益指标方面,与同业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是业务转型滞后。从业务结构看,全行的存贷比为11.3%,在黄冈市农行系统内排名第7位,在同业中居第4位;存款中对公存款占比仅为14.3%,付息率1.83%,高出黄冈市系统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从客户结构看,全行存款在5万元以上的个人中高端客户数量仅为7729户,其存款贡献率为41.76%,比全市平均水平低5.54个百分点;个人存款在100万元以上的客户只有9户,占比0.003%,仅占全市农行的3.86%;个人贷款余额在50万元以上的仅有52户,占全行个人资产客户总数的2.47%,高价值客户严重不足;法人信贷客户仅有6户,信贷客户基础十分薄弱。从收入结构看,科技产品数量不少,但带来的收益微乎其微。以上问题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客观经济环境制约影响,但主要还是主观因素造成的。一是经营理念转变不够。全行上下尚未形成清晰、一致的现代商业银行价值观,部分干部在业务发展上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经营、轻管理,重计划、轻市场,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价值观念、市场意识不强,导致业务转型相对滞后;二是客户基础薄弱。对客户建设工作没有整体、长远的规划,重业务、产品推销,轻优质客户培育,对中高端客户的拓展和维护不够,发展基础仍然脆弱;三是机制创新不足。考评机制中对业务转型、价值创造、经营效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关注不够,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相对不足,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不够;四是执行力不强。少数单位和个别中层干部对支行的决策部署领会不透、研究不够、落实不力。特别是“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自加压力、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亟待加强。二、提升发展品质应树立的几种意识要全面提升发展品质,必须牢固树立“稳健为上、价值为本、创新立业、公平立行”的办行理念,针对本地区位和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实际,要用“精神区位”来弥补,积极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前卫的思维、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开放的视野,从复杂多变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机遇,从改革的进程中发现和培育各种有利因素,发扬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特别是要把握好“拼份额”、“抢客户”、“活机制”、“上品质”的经营方针,从“四个强化”上进一步统一全行经营思想。一是要强化“份额主导,不畏强手,奋勇争先”的竞争意识。要始终在当地同业和系统中找准发展座标,既要敢于承认差距,又要敢于抢前争先,要坚持盯住市场拼份额,盯住同业争上游,盯住先进挖潜力,下决心通过两到三年的超常发展缩小与先进行的差距,确保各项主体业务份额提升,争做主流大行。二是要强化“客户为本,滚动开发,培植后劲”的营销意识。要坚持将客户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全面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大力提升对优质客户的营销维护和价值拓展能力,始终开发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夯实持续发展根基。三是要强化“集中资源,突出重点,用活机制”的经营意识。要集中全行有限的经营资源,对重点时段、重点业务、重点项目、重点人员给予大力倾斜,配置与同业相抗衡、与需求相对接、与目标相匹配的机制政策,做到抓住关键,快速突破,把握主动,撬动全局。四是要强化“提升品质,强化风控,创造价值”的管理意识。适应股改后的新要求,以价值创造作为各项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更加注重资本约束,更加注重有效发展,更加注重经营品质,实现客户价值、企业价值和股东回报的有机统一。三、提升发展品质的对策建议(一)全力推进蓝海战略,进一步扩大县域金融优势。一是认真落实三农金融部和县支行综合改革要求,构建独具特色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提高服务三农效率。二是找准业务突破口。在复制“公安模式”的基础上,细分市场和客户,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县域业务。重点支持“两区”建设,推进产业聚集,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有选择的支持县域基础设施项目和房地产客户,推进城镇化建设;高度关注县域重大项目的进展,积极进入,把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中。三是进一步发挥惠农卡和小额农贷的支农功能。按照做大规模的要求,稳步做好惠农卡整乡、整村推进工作;按照做实业务的要求,提高惠农卡授信率,稳步发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做好“三农”个人VIP客户服务工作;积极拓展惠农信用卡、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住房按揭贷款以及代理基金、保险等综合理财业务,满足县域居民的多层次、多样化金融需求;按照放大功能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与当地党政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强力营销“新农合”、“新农保”等代理项目,通过项目互动扩大惠农卡代理服务和理财功能。四是积极探索做好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工作。加大离行式自助机具投入和布放,建设电子银行服务“三农”平台。探索建设流动服务渠道,推广流动客户经理组服务方式,延伸农行在农村的服务触角。(二)优化业务结构,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1、坚持优先发展资产业务。一方面,要用足用好信贷规模,树立“调控就是机遇”的意识,利用宝贵的信贷资源,加大对优质客户的抢夺。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强优质资产项目的营销储备。要借宏观调控形势下规模趋紧、股份制银行资本约束趋紧的有利时机,瞄准他行优质客户,开展攻击性营销,确保一批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要严格利率定价管理,开展资产业务与其他产品的交叉营销和联动营销,促进中间业务等高附加值的收入增长,不断提升客户综合回报水平。2、深入挖掘中间业务增收潜能。一是大力拓展附加值高、成长性强的新兴战略业务,迅速培植发展后劲。以基金、代客理财、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等新的四大业务为战略新支点,迅速打造农行中间业务产品竞争新势力,增强县域中间业务发展地位。一方面要积极拓展县域优质客户群体,主动切入市场发展新业务,另一方面,扩大与基金、券商的合作范围,优选运作能力强的公司进行合作,带动收入结构的全面升级。二是继续发挥农行网络形成的传统中间业务优势,做大市场份额,实现新旧业务多元全面增长。银行卡、代理保险、结算等传统业务是主导农行收入高低的支柱业务。要充分发挥同业无法比拟的网络网点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传统三大支柱业务,深挖增收潜力,开创新老并举、多元增效的中间业务强势发展新格局。3、进一步夯实存款业务基础地位。要从强化基础工作入手,牢牢掌握柜台、大堂、账户、代发等环节,强化负债业务的主导地位。一是发挥柜台和大堂作用,真正实现“赢在大堂”。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柜台、大堂的营销作用,改进服务质量,有效识别客户,着力维护好客户;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个人低效客户向自助设备、电子渠道分流。二是全面启动账户营销,发挥账户的源头牵引作用。要密切与发改局、招商局、经济局等政府主管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招商引资客户的落户情况,做好招商引资客户的开户工作;抢抓市场机遇,着力营销维护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及财政类客户的零余额账户、基本账户、专用账户、财政专户和非税收入收缴归集账户以及重点企业账户,加大源头攻关和高层攻关,进一步增强账户营销的综合性、针对性和持续性,不断提升农行客户总量的市场份额和客户账户的整体质量。要加大“新农保”业务营销力度,尽快与财政、劳动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争取代理行资格。三是着力抓好代收业务,着力培植高价值客户群体。重点放在“新农保”、工资代发、财政到户资金下拨、烟草石油收款、数字电视、电力缴费、学校收费等项目上,要求做到“三个全面”,即:信贷客户全面合作、开户单位全面进入、乡镇区域全面锁定。(三)优化客户结构,进一步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一是在高端大客户领域,开展优质大客户“扩户”工程。实行名单制管理,在“抢、保、挖”上下功夫。二是在中小企业客户领域,要做到“扩面”与“提质”并重。积极稳妥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成长性客户培植能力,不断推动客户结构调整优化。三是在个人客户领域,要把个人优质客户群体的培育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通过深入应用个人优质客户管理系统(PCRM)和金钥匙理财系统(CFE),做好个人客户的筛选、识别、细分和挖掘工作,力争个人星级客户占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四是加强行业管理,建立客户退出机制。对发展前景一般、综合回报率较低、经营现金流量与授信额度明显不够匹配、担保方式不够合理的客户,要列出退出清单,落实退出任务,加强退出监测,严格退出考核,严控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四)完善经营机制,提升经营活力。一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经营理念转变。根据上级行考评的重点,从计划执行、市场竞争、价值创造、经营转型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侧重核心指标、业务经营的重难点,将全行经营思路统一到支行的决策部署上来。二是改进资源配置方式,加大双向激励力度。强化价值创造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激发活力、鼓励增效配置原则,在保障人员薪资、业务正常运转费用需要的前提下,以业绩决定价值,将费用资源向基层网点、员工激励及价值创造倾斜。三是实施价值激励机制,激发全员营销活力。对客户经理,实行营销计价管理,并设立突出贡献特别奖励制度,对于营销业绩特别突出的个人,支行在“奖票子”的同时,还将“给位子、戴帽子”,符合条件的优先提拔任用或享受相应职级待遇;对柜员,在落实保底工资的前提下,全面推行计件工资制和营销计酬制;对机关工作人员,全面启动部门作业量化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着力改变“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对网点负责人和会计,核定业绩考评工资标准,并引入人均主要业务调节系数,再与综合考评得分进行考核激励。(五)提升经营品质,完善内控管理。一是健全完善内控合规体系。逐步健全完善以授权管理为核心,制度办法、业务流程等为基础的事前防范机制;以审查审批为核心,业务报备、岗位制约等为补充的事中控制机制;以合规检查为主,自律监管、内控评价、责任追究等为补充的事后监督机制。支行将在继续严格执行整体移位、合规档案和违规积分等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部门合规管理,将业务风险点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定期考核各部门风险状况及整改情况,并与部门绩效和奖惩挂钩,切实提高部门合规管理能力。二是从严控制信贷风险。一方面,要加强重点领域信贷风险控制,切实防范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要求,严格把好客户准入关、授信执行关、抵质押管理关、贷后资金监管关和贷款到期收回 等“五关”,不断提高信贷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三是加强基础管理,构建案防长效机制。要切实防范操作风险,重点加强开户、验印、授权、对账、交接等重点环节监管,加强临柜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加强制度学习和执行监督检查力度落实审计监管检查,使员工在心理上形成对制度的尊重和敬畏,在工作中养成“指示服从制度、信任不忘制度、习惯让位制度”良好习惯;要加强新兴业务风险控制,严格规范和排查理财产品、代理保险、投行业务等新兴业务的员工操作行为,尽快消除风险隐患;要切实提高检查监督效率,改进监管手段和方法,提高部门自律监管水平;要落实职责,加强对各类监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及时消除风险隐患;要落实案防管理制度,严控安全风险。(六)加强人才建设,增强竞争软实力。一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促进金融服务专业化。要从业务发展和人才储备的角度出发,着力扩大全员业务知识面,培养多视野、多角度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二是鼓励员工自学成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对于一些有潜质、有能力的员工,要鼓励自学进修,还可采取专业骨干授课、以老带新、以会代训等各种形式提高营销队伍业务水平。三是加强廉洁自律,提高职业修养。坚持“惩防并重,预防为主”的原则,强化员工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监督,严厉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培养一支讲操守、重品行、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积极向上的市场营销团队。摘要:近年来,县域金融为县城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但当前县域金融体系存在的制度问题制约了社会资金更多、更快、更有效地投入到县城经济建设之中。本文就当前县域金融的现状入手,探讨县域金融制度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县域金融制度创新 1当前县域金融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变革和金融创新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金融的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从县域金融发展的角度看,一些体制因素制约着金融业在县域范围内更大的作用。 1.1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 1.1.1商业银行自身加强管理与县域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198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从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盈利能力、优化资产质量的角度出发,较大规模地收缩基层网点,上收管理和审贷权限,实行扁平化管理,这在客观上带来了县域金融服务的消弱。 1.1.2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县域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但转型快、效益好,因此发展趋势较好,对整个县域地区的经济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这些中小企业所在地大部分在农村乡镇,并采用租用土地和厂房的方式进行生产。这些土地和厂房有的属当地村民委员会集体所有制,无法办理两证抵押,而中小企业的设备抵押则存在按年限折旧后抵押率低的问题,无法达到商业银行提供流动资金需要抵押的要求,虽然现行信贷政策允许由专业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担保,但需要企业支付担保费,综合计算后的贷款费用达到10%的年息,企业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支行采取授权授信的经营方式,对信贷客户有着严格的客户评定条件和抵押担保条件,从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信贷在县域范围的投放比较集中在大项目、规模企业、非生产性基础建设项目上,限制了部分中小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同时,商业银行在信贷方式上比较单一,主要采取抵押和票据贴现两种方式贷款,而中小企业又无法满足抵押条件,以上原因造成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一方面商业银行放贷难的局面。 1.1.3商业银行经营方针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从三农经济的特点来看,这是一个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两种风险影响的生产过程。也必然造成影响农业收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众多小农户或种植户的生产相对分散,地域分布广,收益性又较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多属长期性投资,风险高,收回时间较长,这些特点导致了农村经济的交易成本和资金的使用都较高,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遵循的原则只能是商业银行原则,为了应对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带来的更激烈的竞争,为了降低管理和监督成本,控制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对支持“三农”经济只能是避而远之。 1.2农发行、农信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为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业务主要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供应与管理,虽然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开发方面的业务有所拓展,但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仍受到很大限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扶持重点地区和行业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尤其是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实行管理体制改革以后,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来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自身发展水平不高。对于庞大的县域资金需求也是独木难支,加上农信社在贷款定价方向拥有的单身决定权,利率普遍偏高,和现在农民、中小企业需求相对比较低成本的信用服务是不相吻合的。 1.3配套金融服务跟不上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县域金融的发展还迫切需要担保、抵押、保险等配套金融服务,在抵押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农户所能提供的抵押物品(没有房地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等),商业银行普遍不愿接受。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别很大,即使银行能够接受这些抵押品,到时也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在担保方面,目前县域经济的担保公司存在商业化趋势,他们从商业角度出发,更愿意为一些有规模的企业进行担保,县域内欠缺为中小企业、农产品生产等提供小额担保的机构,在保险方面,我国的农业保险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期短暂的快速发展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目前全国仅有几家成立不久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尚不足全国财险保费收入的1%,远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2县域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县域金融的发展既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支持,还需要着力打造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并存,进一步深化县域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不断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城乡统筹建设提供必须的金融组织保证和金融制度保证。 2.1人民银行应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一是积极协调和督促指导基层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引导基层银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增加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切实改进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好政、银、企之间的关系,帮助银行和企业构筑信贷、项目交流平台,推动银企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三是强化政策引导,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各市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向县域提供以增加信贷投入为主的金融服务,适当扩大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范围,逐步放松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控制,调动银行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四是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县域企业的信贷投入。五是实施信用工程。完善银行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