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1).doc_第1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1).doc_第2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1).doc_第3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1).doc_第4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改革考纲要求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理主干一、时代背景1 时代特征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表现经济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农、工、商业的发展。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及阶级关系的变化。政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军事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思想文化教育:民间办学兴盛。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 各国变法(1)春秋时期(2)战国时期二、措施1经济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政治4 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1)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2)推行秦律。5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三、评价1积极作用2历史局限引史料史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解读史料主要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如下措施: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史料二(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史记卷87解读史料表明变法使秦国百姓富足,国家富强,诸侯国都推举秦国为霸主。史料三(商鞅立法)“弃灰于道者”都要处以黥刑,其理由就是“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而实际的情况,则是“网密而刑虐”。据刘歆说,商鞅“一日临渭而论(编者注:处决)囚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处以车裂酷刑,族人也被诛杀(明末刻本新列国志插图)解读史料主要反映了商鞅立法的基本原则是轻罪重罚;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支持,被处以车裂酷刑,说明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讲要点1 对改革的原因(背景)的认识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归类为:(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3)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5)民族危机严重。2 商鞅变法的特点(1)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加快了秦国的社会转型。(2)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4)不畏权贵、严刑峻法。(5)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3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了秦国的实际情况。(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重要因素)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理主干1背景2概况措施具体内容意义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吏治有所好转迁都洛阳公元493年迁都洛阳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更便于经略南方;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移风易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族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话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3作用引史料史料一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解读史料说明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这促进了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史料二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解读史料表明迁都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和北方的民族融合。讲要点1 改革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控制。(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语、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统一局面的出现。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内容全面,措施得力。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其坚定信心。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考点三王安石变法理主干一、背景1社会危机2有利条件二、概况 项目领域目的措施内容作用经济上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抗灾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军事上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将兵法在各路设“将”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政治上取士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惟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三、评价2历史教训引史料史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解读史料说明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其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史料二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据王安石变法简论解读史料表明王安石变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在实行过程中加重了农民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对变法持否定态度。讲要点1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执行不当,引起民间不满。(3)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4)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2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背景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3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典题(2013江苏高考)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解析第(1)问的“有利条件”根据“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等信息概括;“特点”根据“种种之创新”“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为最有功”等信息分析。第(2)问的“作用”从减少改革阻力的角度分析;“原因”根据材料“魏初风俗至陋”“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第一句话中提炼;第二小问可从改革者的目的、勇气与信心等角度概括归纳。考向预测(1)引用战国策史记等有关文献史料或某历史名人的话,考查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2)将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与北魏颁布的均田令、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结合起来命题,考查土地问题。(3)将商鞅舌战图、孝文帝迁都过程中废掉和处死太子及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结合起来命题,考查改革者所应具备的意志、决心等品格。一、选择题1 下图是商鞅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答案d解析回答本题要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诸侯争霸频繁,而秦国相对落后,所以秦孝公关心的应该是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2 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农耕经济的繁荣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统一度量衡主要是由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带动了商品交流与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3 民国初年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记载:“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于中国之贡献颇大。”下列对材料中改革的评价的立足点说明最全面的是()a社会制度 b生产方式c风俗习惯 d中华民族答案d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于中国之贡献颇大”。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生产方式的农业化、风俗习惯的汉族化,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4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作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通过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生产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5 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答案b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司马光所说的“谗佞”应是和王安石观点一致的人,即拥护变法的人。二、非选择题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三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材料四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网民“草根学者”的转帖(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评价商鞅的视角。这一视角会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带来什么局限性?(2)据材料二,指出班固评价商鞅变法的视角。史学界认为,班固的史学评价观较为落后。请依据材料二说明理由。(3)材料三中,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偏差?(4)材料四作者肯定商鞅变法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答案(1)视角:个人品行。局限:以主观情感评价变法,忽视对变法实际效果的考察。(2)视角:实际效果。理由:维护旧的社会制度、统治秩序,否定了封建制度建立和国家统一的进步潮流。(3)颂扬秦孝公,贬低商鞅。(4)依据:顺应时代潮流。解析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综合评价能力。第(1)问,从“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可知作者从个人品行角度评价,由此带来的局限言之有理即可;第(2)问,从“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可判断是从后果(效果)角度评价,班固认为的“王制”实质上是指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围绕此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根据材料三概括即可;第(4)问,根据题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回答。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于是海内安之。魏书材料二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魏书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改革措施的原因。(2)据材料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答案(1)措施:推行均田制。原因:中原长期战乱,百姓流亡;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收入锐减。(2)讲汉语,穿汉服。影响:民族间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8 (2012山东高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答案(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解析本题通过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考查学生对改革与社会转型之间关系的理解。第(1)问学生要结合两次改革的背景判断改革前商鞅和孝文帝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各是什么,再举例说明两次改革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第(2)问实际上是从改革的方式、作用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9 (2013山东高考)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