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初探中国古代自然观.doc_第1页
从中医初探中国古代自然观.doc_第2页
从中医初探中国古代自然观.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中医初探中国古代自然观 SA10023019 黄东摘要:中医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遗产,它除了具有巨大的医学价值外,它里面还蕴含了古人丰富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中医的探讨可大致了解到古人们的自然观。关键词:中医 中国古代 自然观前言 中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它产生于原始社会,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它经过短暂的阴雨天又重新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并迸发出勃勃的生机,让世人看到了它那神秘面纱后面隐藏着的巨大的价值。中医是如此的辉煌,在它的历史上产生过中医十大名医之祖,流传下大量中医圣典,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龙本草经、本草纲目等等。今天,中医迎来了近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现代中医获得了国家的肯定,中医遍及祖国各地,不仅如此,中医还走出国门,越洲跨洋,为外国朋友治好了许多西医难以攻克的疑难杂症,先后获得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和青睐。中医是祖先留下来的财富,我们应倍加珍惜并发扬光大,尤其是在韩国已申遗端午成功且还想为韩医(实为中医)申遗的情况下,我们应更加如此。一 中医概述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辨证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二 中医中的元气论古中医认为,世间万物的本元为气,人作为万物中的一员,理所当然也由气所生成。人的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由先天之肾所藏,后天脾胃来濡养,借三焦和经络流行分布并弥散全身。人的生命由气所维持,气一旦离散,生命也就终结,故而很多地方把人死了叫做“落气”。不仅人是由气聚合而成的,而且各种生命活动,包括人的感觉、思维、情志等精神心理现象,也都是由气的运动所产生的。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到了沟通内外、协调功能、畅达气机、推动血运、布散精微、排泄废物等作用,生命活动藉此得以进行气的运动还参与了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形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中医的元气理论正是古人们所形成的元气理论的一个缩影。先人们很早就形成了元气论的思想,认为整个世界的本原是气,气有形而无形,幻化出世间万物。当时,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体验,观察到无形的“风”可引起各种自然变化。例如,风吹来云,云凝成雨,雨可滋养万物,狂风暴雨又可带来灾难。由此认定:风与云之类无形无状而变幻多端之物,造就了天地,引起了变化,依此逐渐萌生出一个重要观念,即“有形生于无形”。这类无形之物最终被冠名为“气”,并认定:自然界一切有形的具体事物,均由这类无形之气变化而成。汉董仲舒说:“元者,犹原也”, “元者,为万物之本”(春秋繁露)。这些都表达了古人对气的基本理解,即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包括人类)的本原。气既不是虚幻的,也不是超感觉的,它以一定的存在形式被人们所感知。古人认为,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整个宇宙混混沌沌,处处弥漫着一种东西气,继而天地分开,轻者浮动上升为天,重者下顿落凝为地,并由此形成世界。古人认为气有两种形态,弥散和聚合,分别对应着无形和有形。无形的气不占据空间,易变,有形的气则占据一定的空间,相对稳定,凡肉眼所能看见的物体都是有形的气。然而有形与无形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无行之气可以凝结为有形,有形之气可以弥散复归为无形,故而“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慎言道体篇)。由此可见,古人的元气论是坚定的坚持了气是万物的本元,在哲学上属于一元论。同时元气论认为,由于气的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气在不断地运动之中,有形变无形,无形变有形,生生不息。站在今天,尤其是当我们学习过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后,很容易就认识到了它的局限性,本元论将世界仅仅归结为一种所谓的气,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对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由于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有限,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相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有其进步意义,至少它坚持了唯物论。三 中医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医与五行学说联系紧密,五行学说中以五脏配五行即: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五脏与五行相生相克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和谐相处。如果五脏与五行发生失调,出现太过、不及或反侮,也会致疾病的发生,这对于推断疾病的好转和恶变,治疗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据。中医始终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注意到自然界存在着许多既密切相关,又属性相对的事物或现象,如:男和女、冷和暖、明和暗等等性质迥异的特点,萌生了“阴”与“阳”的初始概念。阴和阳是相关的、普遍的、对立的和可分的。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相反相成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规律,它们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世界的干变万化,因此,古代贤哲借助阴阳来概括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总规律。写到这,突然感觉阴阳论的好多观点和矛盾论惊人的相似,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或许这可以成为阴阳论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证据。五行学说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很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它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整个世界,五种物质的不同配比,组成了万物,因此,世界万物都可以归入这五大类之中。五行学说不仅用于归类推衍自然界万物,更重要的是以相生、相克等关系来探索和阐释复杂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自我调控机制。四 中医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始终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时要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认为人体各个组织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中医称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中医中的天人合一在其他的许多方面也有着体现,比如太极追求的一个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将人置身于整个自然界这样一个大环境加以整体考察,而不孤立起来,从全局把握人的发展,将人的变化和自然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这样对于认识人类自身更加全面、客观。这似乎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有相似之处。古人的“归隐山林”、“以天为盖,以地为床”等等都是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时空变换,来到今天。曾经“人定胜天”大行其道,森林被砍伐,矿场被大肆开采,江河海洋被污染,土地荒漠化加剧,臭氧层出现空洞。一系列的灾难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人类誓要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面前,我们呼吁人类冷静下来,回过头看看这些年我们的行动之后,留下了怎样一个地球,千疮百孔,不忍赌视。如果我们依然还要蛮干下去,依然抱着征服自然的“雄心”,地球早晚会彻底瘫痪,人类早晚会消失。怎么办?静下心来,其实古人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天人合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把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自然规律,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极大的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存是休戚相关的,要求人类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一切按自然规律行事。人为万物之灵,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应该积极主动地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空间和自然界之祥和。参考文献:1 百度百科-中医/view/8915.htm;2 胡化凯,感应论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popular/library/89653.shtml;3 浅谈中医理论中的人与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