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精品赏析.doc_第1页
宋词精品赏析.doc_第2页
宋词精品赏析.doc_第3页
宋词精品赏析.doc_第4页
宋词精品赏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词精品赏析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问、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东坡在被政敌加以以诗文讥讽新法的罪名,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文字狱折磨后,被贬谪到黄州,他是怀着一腔英雄失路之悲离开汴京的。他一向具有的道家的乐天达观的人生态度多少向虚无消极方向倾斜,兴起了浓重的遗世独立、超尘脱俗的出世之念,这种思想感情构成了他在黄岗赤壁凭吊怀古而作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词的基调。但是他的忧世爱国之心并未泯灭,雄豪放达之气犹在。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诗人在遭受巨大挫折的时候,他一连三咏赤壁(散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词念奴娇。)把个人的不幸放在无限的时空、壮丽的江山所构成的宏大境界之中,构筑起富有韧性和理智的精神壁垒,对抗和化解人生不幸造成的懊丧。 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间。词人凭吊怀古的地方本只是当年三国鏖战的赤壁之地(实际不是黄冈赤壁,而是在湖北嘉鱼县东北,一说在蒲圻县西北),但是在词人纵览古今风云变幻的历史观照下,赤壁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军事古战场的意义,仿佛是千年英雄豪杰角逐驰驱的历史大舞台,词人以此流观宇宙、历史、人生的真谛。词中的赤壁,是祖国大好河山的化身,又是英雄之历史舞台的象征,由此词人把对壮丽山河的描绘同英雄人物形象的刻划、把对历史的审视同对人生的思考、把怀古与慨今融为一体,所以突破了一般怀古词用灰暗低沉的调子悲叹古今兴亡、王朝盛衰的局限,而具有了更深沉宏大的历史内蕴。词起头便破空呼啸而来,词人没有把眼光落在描写赤壁大战上,而是立足于整个历史的高度,用象征的手法先写横空出世的长江:大江滔滔东去,奔腾不息,滚滚巨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一个又一个的英雄豪杰。这“大江”其实正是历史的象征,首三句已概括了整整一部风云诡谲的千年英雄史。历史永恒,英雄何在?词人用一种悲剧性的历史眼光审视古今英雄,但怅惘中又渗透着旷达之气。那喧嚣一时的赤壁大战与大战中的英雄们,不过是这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卷起的一抹浪花,于是词笔由纵入收,转到赤壁大战上来。但词人偏有意从今人的眼底写出古战场的遗迹:在萧瑟残破的旧时营垒的西边,人们都指点说,那就是当年周瑜指挥大战的赤壁。陈迹空在,英雄俱往,威武雄壮的一幕已逝,只入渔樵闲话,一片苍茫悲凉的意绪隐然弥漫。“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由悲入壮,词人怀古的目光依旧投落在那象征历史长河的“大江”上:嵯峨的乱石高插云天,惊天巨涛汹涌拍打江岸,卷腾起千堆雪浪。这种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是用以衬托英雄豪杰的英姿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壮丽的河山孕育出了壮伟的英雄人物,而壮伟的英雄人物又更增添了山河的壮丽。词人虽落笔在赤壁上,却又不只是写赤壁大战与赤壁英雄,“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不就是那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巨浪的写照吗?这是对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更深一层象征意象的具体描绘,词人审视的仍旧是整整都千年英雄史,而把赤壁英雄人物作为一个“大浪”又放回到这整个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返观,所以歇拍再纵开一笔作结: 江山壮丽如画,多少豪杰并时而起,争驰竞驱!“一时多少豪杰”同起首“千古风流人物”遥相呼应,一悲一壮,构成了一部千年英雄史的两个最强音。词人以对赤壁的怀古幽思为中心,上下俯视一部千年英雄史,先纵后收再纵,展开历史时空大跨度的审美驰骋,巨笔横扫而过,直如这长江大浪,豪气贯注,势不可挡。如果说上片是对历史全景的纵观,那么下片便是对赤壁大战历史焦点的收聚,并由历史转向人生,由怀古转向慨今。词人怀想注目的理想英雄人物是周瑜,在一泻千里的浓墨扫抹中,词人忽然以精雕细刻之笔塑造“周郎”这个建立盖世功勋的儒雅将帅的形象:从他获得皖城战役大捷,娶了美人小乔,雄姿英发;到十年后指挥赤壁大战,手执羽扇,头戴青丝带的头巾,从容谈笑之间,使曹军如云的战船化为灰烬。一个忠勇报国、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军事统帅栩栩如生地凸现在眼前。然而词人并不单是塑造周瑜的历史形象,而是把他当作“千古风流人物”的代表和化身来刻画的。词人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呼唤着这样的英雄出世。然而历史长河的大浪终究卷走了风流人物,世无其人,词人陡然从历史怀古的顶峰跌落到现实人生中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词人有英雄豪杰的抱负,却不能像少年得志的周瑜那样大展雄图,建功立业。光阴似箭,岁月蹉跎,两鬓已经过早地长出自发了。词人不仅悲悼历史上的风流人物的俱逝,而且更悲叹当今内忧外患,没有砥柱中流的英雄豪杰,自己徒怀雄心,壮志难酬,坎壈多磨,未老先衰。所以他神游于三国的故地,空发思古之幽情,就不免笑自己太多情善感,故而华发早生了。这是一种含泪的苦笑。英雄报国无路、荷戟彷徨、歌哭无端的悲愤,正在其中。词人从缅怀古人、观照历史中感悟到的是一种人生的哲理:“人间如梦”,虽不免流于道家的虚无幻灭之感。然而这是词人从对古今英雄的风流云散、现实国家的贫弱腐败和个人崎岖坎坷的不幸遭遇中生发出来的感喟,它是对人生的忧患,而不是对人生的弃绝,所以词最终还是从一片怅恨中稍稍振起,把目光依旧投向了那象征历史长河的“大江”:“一尊还酹江月。”这并非如有人所说的是东坡借酒浇愁,而是他把酒倒在地上祭奠英雄们的英魂。“大江”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词人在江上祭奠他们,目睹历史长河的大浪不尽,英雄世出,词人怀念英雄、盼望英雄之心未泯,结尾正是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豪气,表明了自己对人生仍有所期待,有所追求,没有完全沦于幻灭。 这首词以滚滚东流的长江作为历史长河的象征意象,展开纵横古今的怀古幽思。气象雄浑博大,神思飞越,豪放而不流于粗豪,深沉而不流于浮滑。可以说,到东坡这首词出,怀古词才摆脱狭小的意境,蔚为词国中的大宗,放出异彩。前人谓柳永词软媚,只合十八女郎执红牙板轻歌曼唱;而东坡词雄豪,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不知东坡这首词正上承柳永的怀古词,其中“江山如画”句(在他的念奴娇中秋中也再一次引用到),正是来自柳永的一首怀古词双声子:“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这里可明显看出东坡在怀古词上继承柳永词风而向豪放一路发展的痕迹,那种把东坡词与柳永词截然对立的流行误说是不足取的。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周邦彦是北宋继苏轼、柳永之后的又一位重要词人。被认为是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他的词格律严谨,语言典雅自然,铺叙委婉,意象传神,精致优美。这首六丑是他的咏物词名篇。词的上片写春归花谢,无人追惜。下片写花与词人互相牵恋,表现作者对落花的惋惜与关怀。全词借对蔷薇落花的怜惜,表现作者惜花伤春的浓郁感情,寄托了年老远宦,身世落寞的惆怅与感伤。作为咏物词,这首词的第一个特点是精致巧妙的细节刻划。上片写春天无可挽回地消逝,美丽的蔷薇花飘零残败。词人因惜花情深,将蔷薇花落比作美人之死。接着将落花比作美人遗落的钗钿,写花儿虽落但芳香犹存。这种以佳人之死来比拟落花的写法,给人的印象是:蔷薇虽然残落,但仍不失美丽与芬芳,从而写出了花的神韵。以下用“乱点”、“轻翻”,细致地描绘残花的花瓣随风飘散的情状。三个细节,一写形,一写香,一写态,用笔的细腻、比拟的形象,透露着词人怜香惜玉的深婉情致。花儿如此落魄,失去了一般人的钟爱,本片结尾以“蜂媒蝶使,时叩窗槅”的细节,反衬了人对落花的冷落,而对这一细节的捕捉,暗中透露了词人的多情。下片先写词人在已落尽繁花的蔷薇枝条丛中流连徘徊,接着描绘了一个花枝挂住词人衣衫的细节。这一细节采用拟人手法,写枝条故意招惹“行客”,拉住人的衣衫,想与行人攀谈,诉说离情。这一细节不说人惜花,却写花恋人,对面着笔,惜花之情在对花扯衣衫含义的想象中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出来。然后写词人因花枝的“牵衣待话”而受到了极大的感动,便将一朵小小的残花勉强簪到了自己的头巾上。这一细节好像是为了安慰花枝,而词人的惜花之情又一次在簪花的动作中流露出来。写到此处,惜花之情可谓已极尽缠绵,如作者功力不够,结尾便很难结束。但擅长铺叙的词人在结尾时采用了宕开思绪的手法,以叮咛之语,嘱咐那绝大多数自己顾惜不过来的残花,要好自珍重,不要让潮汐吞没,也许残花的一片相思之情会侥幸遇到知音呢?词人不仅关切落花的现在,还关注落花未来的命运,那样殷切、真诚地希望它们能有一个好的着落。惜花之情愈转愈深,余味无穷。全词由多个细节辗转连缀,细节之间联系密切,天衣无缝,将缠绵深细的心态刻划得细腻委婉之至,表现了婉约词的特色。词的第二个特点是,借花起兴,巧夺天工。词名为咏花,实际则是借叹落花的春去飘零,感叹人生的年华飞逝,寂寞无聊。词的开头“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是全篇命意所在。词人痛感光阴飞逝,因此祈望春天留驻,因为留住了春天,就是留住了生命,但结果却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祈望落空,词人怎能不万分怅惘。在这种情境下,词人只好将落花百般怜惜起来,因为落花是春的遗物,惜花即是惜春,即是珍爱生命和光阴。感叹落花的残败,即是自伤身世的落魄。最为绝妙的是,词旨在以落花比喻人的落寞,但在形容落花时,又以美人之死来比拟落花的芬芳美丽和衰败不幸,甚至直接将落花作为懂得离情、饱含相思的有情物,深情理解,殷勤叮嘱,以花比人,又以人拟花,花情与人情融成一体。正如清人黄蓼园所说的:“自叹年老远宦,意境落寞,借花起兴,以下是花,是自己,比兴无端,指与物化,奇情四溢,不可方物,人巧极而天工生矣!”(蓼园词选)。更为可贵的是,词中对落花的缠绵怜爱之意,又不全属于一种自私的自怜自悼。比如当词人看到飘落的花瓣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可怜情景时,深为蜂蝶的多情而感动,为人类的薄悻而痛心。当花枝挂住词人的衣襟时,词人马上想到这是花枝要向自己倾诉别情,于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安慰,不顾残英太小,仍摘下一朵,戴在头上。特别是结尾,完全设身处地为落红着想,真诚地希望它们自珍自重,觅到知音。词中固然有以花运喻人生的意思,但当词人将身心完全投入到比自己更弱、更需要关注和怜惜的落花上时,一种超越自我的悲悯和博爱便不知不觉地占据了情感的主流,以至于当我们读完全篇,对词人身世的同情反而退居其次,倒是词人对美的那一片追惜、珍爱、呵护之情令人感动不已。论辛弃疾怀古词的用典艺术一用典是历来为文人、学者所关注的一种语用手段或修辞方法,在古往今来的文人作品里被经常采用。较之长篇巨制的小说、戏曲,诗人和词家似乎更喜爱用典这种形式。古典诗词大多篇幅短小,特别是近体诗及词、曲更要受格律的限制而不能任由作者随意挥洒,而要在有限的字句短小的篇幅中尽可能地表现丰富的情感与深厚的内容,恰当地运用典故便自然而然地成为诗家共同采用的一大手段。即如舒芜先生所言:“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用典的产生,是由于文学语言特别是诗词语言有力求精粹的必要,有以尽量少的语言来表达尽量多的意义和情感,来引起尽量丰富的审美联想的必要。而历史文化的积累,形成众多众所熟知的譬喻、成语、名言、名人、事件、故事又使上述必要的实现,通过用典而成为可能,它的产生是必然的。”即是说,恰当地成功地用典,可以收到以少胜多、以约括博、深化内涵、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其次,恰当地成功地运用典故,不仅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更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是因为典故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所积淀下来的一个个生动优美的历史故实、神话传说或一篇篇隽永精粹的诗文浓缩成为一个个词语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典故”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传:“陛下至德广施,兹爱骨肉,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这段文字中的“典故”是指祖先的典章制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典故”在含义上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今天所说的“用典”,指的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关于“用典”的概念,古人称谓不一。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称为“引事”;钟嵘诗品序称为“用事”;颜氏家训的勉学篇和文章篇中称所用典故为“事义”或“事”;刘勰的文心雕龙事类第三十八中对用典又有自己的称呼,谓之“事类”。今人虽有用典隶事并称的,却不及直呼“用典”普及。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一位具有将相之才的旷世英雄。他身形硕壮,相如青兕,目光有稜。不仅“下马能够草檄”、“上马能够杀敌”,而且又是一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创作以词为主,是文学史上作品最多的词坛大家。他一生作词六百余首,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从不同角度广泛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不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代表了南宋爱国词的最高成就,其中以怀古词最具代表性,本文试就其用典艺术一角略作分析。二南宋是一个悲剧时代,面对广大人民要求驱金复国的强烈要求,南宋朝廷却游移于和战之间,且常是主和力量得势,使得广大爱国志士处于报国无路的境地。辛弃疾是北人南归,被南宋统治集团视为投诚起义人员,很受歧视;又因为他是武人,受到多方面的防范;再加上他秉性执着,“呼而来,麾而去,无所逃天地之间”,胸中常蟠结一股郁懑之气,“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所以政治上屡受排挤,数次罢居。这种特殊的处境,使他的满腔热情受到了压抑,面对山河破碎,政权偏安的现状,词人感到有志难申,无限沉痛,在他大量的怀古词中,这种复杂心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词人借典抒愤,或抚栏低吟,或仰天长啸,壮怀悲歌,情动山河。辛弃疾23岁投奔南宋后,先后上了美芹十论、九议等一系列奏疏,审时度势,力陈抗金主张和复国方略,但始终未受重用。词人在忧愤中等待着直捣黄龙、收复失地的那一天,可怜一腔豪情,老大未成。公元1174年,35岁的辛弃疾在建康任职期间,时常登上金陵赏心亭,远眺祖国山川景物,回想起自己南归12年来的遭遇,百感交集,写下一首水龙吟,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心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磐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建康是个容易勾起作者旧情的地方,他首次晋见高宗就在这里。故地重游,词人看到江河依旧而人事皆非,心情无法平静。词的上片借景抒情,面对南国的美好山河,联想起沦于敌手的北方半壁河山,发出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感叹。词的下片则主要借典抒愤,词人连用三个典故,表达了自己苦闷的内心世界。“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的是西晋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菰菜羹和鲈鱼脍,于是辞官南归的典故。作者引用这个典故表达了两重意思:一是家乡美味令人思念,但现在山河分裂,有家难回。二是说国难当头,自己事业未成,不能学张翰弃官归隐。第二个典故指的是三国时许汜庸俗自私,不关心国事而一味“求田问舍”,受到刘备的批评。词人借此表白自己不屑私利,胸有远大抱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个典故出自桓温北伐的故事,东晋桓温率兵北伐途中看见自己早年栽下的柳树已长到十围粗大,感慨时光流逝,叹息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辛词仅用上句,而下句语意自在其中,从而以此写出了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悲惋。上面三个故事,或反用,或正取,或半面缩住,总以“休说”、“看见”、“可惜”,一波三折,一唱三叹,准确地表达了词人此时复杂的心理,有力地衬托出作家“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满腔悲愤之情,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典故的深沉含义使这首词的内容更为丰富蕴藉,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辛弃疾的理想抱负、思想感情始终为南宋朝廷所畏忌,但统治集团却利用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时常委以地方官职。晚年的辛弃疾深知统治者对他的利用,所以在作品中更多地出现了借古人之事抒发愤懑的内容。30年后,词人以65岁的高龄,写下了另一篇怀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品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北魏太武帝、廉颇五个典故,是辛词中用典最突出的一个。词的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雄才大略的孙权,曾北拒曹操,西制刘备;刘裕也曾举兵北伐,收复失地,他们在历史上都有过辉煌的业绩。词的下片由怀古而转入忆昔,用南朝宋文帝听从大将王玄漠建议进行北伐,但因部署草率而招致失败,致使北魏太武帝的军队深入南方的历史规劝准备北伐的当朝宰相韩侂胄,意在先作准备而后发兵,韩则盲目举兵,果然重蹈宋文帝的覆辙。年过花甲的词人壮志犹存,时刻不忘为国立功,在全词的结尾处以廉颇自比,表达了为国效劳的忠心。这首词五典叠用,连类而举,由于作者所选的这五件历史故事,都能以爱国激情融会贯穿,又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绵针细线,天衣无缝。作者还善于将故事融化于具体生动的描叙中,手法多变,读来毫无枯燥单调之感。如怀孙权,从“舞榭歌台”无觅处立意,而念寄奴,则从“寻常巷陌”有迹处落笔;“元嘉草草”,明用事,“佛狸祠下”,暗用事;“烽火扬州”插入法,而以廉颇自况作结,则最为警动。用典贴切自然,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杨慎词品谓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此见颇为精当。三由于辛弃疾是从北方归正的军人,在政治上处于孤危和被猜疑的地位,不断受到明枪暗箭的攻击,使他常“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很多词都不能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因而只能采取曲折的比兴手法。辛弃疾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同时也接受了婉约派的影响。创造性地运用了比兴象征手法,在词作中,作者把历史故实的引用与比兴、寄寓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收到言近旨远、辞约意丰的艺术效果。摸鱼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是辛词中一首著名的抒情之作。词意婉转、曲折,在伤春、宫怨的外衣下,表达了复杂、深沉的爱国之情。词的上片,用暮春风雨,落红飞絮,象征南宋局势的危迫,表达自己壮志未酬和行将半老的悲切。下片则通过典故,隐喻作者被压抑的苦闷和对朝廷执政者的不满与警告。据文选载,陈皇后遭嫉,失宠于汉武帝,幽居长门宫,闻司马相如善文,以千金请作长门赋。传说武帝读后感悟,陈皇后由是再度承幸,稼轩化用其意,从反面命笔,诉说自己由于为人所忌,纵然千金买来相如赋也难以感动宋皇。词人满腹牢骚。破胸而出,紧接着笔锋一转又连用两个典故,讥笑那些无耻小人“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玉环即唐玄宗宠妃杨玉环,她以色取宠。荣耀一时,但最终被缢死马嵬坡。飞燕即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先受宠至极,后失宠而废为庶人,终自杀身死。他们皆善舞善宠而却不得善终,词人以当年荣耀的宠妃都难免落个可悲可怜下场的教训警告当朝小人,这不就是你们的前车之鉴吗?词中的三个典故,第一个用意委婉,重在发牢骚,诉说自己求国希望的落空,后两个典故则怨极怒,词人也一摆含蓄之态,机锋冷峭,矛头直指最高当局。词作的最后,又用烟柳斜阳之景,描绘了一幅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半壁江山的残破图景。提醒最高统治者,要正视这日暮途穷、岌岌可危的政局。据说宋孝宗看后非常不高兴,可见这首词切中了时弊,击中了要害,作者在词中流露出来的 怨恨深深刺痛了统治集团。 古人认为,“文章不使事最难,使事多亦最难,不使事,难于立意;使事多,又难于遣词。”诗词创作由于格律和字数所限,用典要求更高,难度亦更大,需要作者有深厚的艺术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辛弃疾往往把寓意相近或相反的典故连续嵌入词作之中,从而收到强化情感渲染,连绵词作意境的作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是其典型代表:“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鹏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阏。 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这首词中,作者用五重离别的典故,深切表现了词人与茂嘉十二弟的离别之苦和现实中爱国志士的英雄末路之悲。“马上琵琶关塞黑”,用汉王昭君和亲事,她别汉宫出塞,无限怨苦,手抱琵琶,骑马行走在一片昏暗的边关要塞上。“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用汉陈皇后失宠事。汉武帝废陈皇后,她乘车辇凄然告别了金碧辉煌的宫殿,幽居到长门冷宫,寂寞以终。“看燕燕,送归妾”,用庄姜送归妾事。卫庄公之妻庄姜无子,以庄公妾戴妫之子完为子,完即位不久便在一次政变中被杀。戴妫被遣返,庄姜远送于野,作燕燕诗相别。“将军”两句,用汉李陵别苏武事。李陵为抗击匈奴的名将,曾以五千之众对十万敌军,兵尽粮绝而北降匈奴。苏武亦汉武帝时人,曾奉命出使匈奴,羁拘不降,北海牧羊十九年持节不屈。苏武归汉时,两人饯别于河梁,李陵作诗同他永别,“异域之人,一别长绝”。“易水”两句,用荆轲刺秦王事,燕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出使秦国,相机刺杀秦王。临行之际,太子丹及众宾客皆白衣素服相送于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起乐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慷慨悲壮,至今声犹在耳。它们或者叙写统治者的屈辱求和,或者抒写爱国志士的慷慨赴难,或者描画英雄美人的被贬、被逐、被害,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升华为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悲、英雄之恨。面对沉痛的现实,词人感到的是一种英雄斥逐、志士凋零的孤独,一种英俊沉沦下僚、终老林下的寂寞,一种有志难酬、无路可走的悲愤。五重典故巧妙连缀,排比铺陈,层层翻进,构成了一种悲剧的境界,揭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力量,集中表现了词人心中无限的郁积和悲愤。利用历史典故的多义性,辛弃疾还往往匠心独运地在不同的词作中多次使用同一典故,从而收到一典数用,语意翻新、迭出的艺术效果,这是辛词用典隶事的又一个突出特点。如西晋张翰事 ,据世语新语识鉴篇载,西晋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家乡吴中菰菜羹、鲈鱼脍,遂弃官南归,并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从典故的本义来看,是张翰不愿侧身于晋王室的权力倾轧之中,所谓贪恋吴中的莼羹、鲈鱼和菰菜,其实不过是张翰为全身避祸而采用的一种策略性手段,个中原委是很明显的。辛弃疾词作中借用此典有数处之多,现随手拈来几例略作分析。木兰花慢滁州送范,1171年作于滁州知府任上。词中“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表现的是友人通过水陆抵家后的天伦之乐,设想之辞,别意无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1174年,作者由滁州知府改调浙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词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末?”借典翻出新意。第一层意思是说,现在“尽西风”的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归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之下,想回去也回不去呀!“尽西风,季鹰归末!”,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第二层意思是对张季鹰有所批评,这从“休说鲈鱼堪脍”的“休说”两字中便可体现出来。“休说”是否定的语气,意思是说,我辛弃疾岂肯学那张季鹰,为吃鲈脍就忘情世事,弃官还乡呢?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关中作于1179年,词中表现了作者的另一种情怀。“短篷炊饭鲈鱼熟,除却松江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