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生活讲座.doc_第1页
统计与生活讲座.doc_第2页
统计与生活讲座.doc_第3页
统计与生活讲座.doc_第4页
统计与生活讲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我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感受。周一的时候接到领导布置的这个任务,感到压力很大。一是因为从来没有讲过这方面的知识。二是从来没有与统计专业以外朋友认真的交流过这方面的内容,正式和大家分享、交流统计,要交流什么,怎么样能让大家听的有兴趣,听的明白,听的有收获,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有难度的事情。三是时间紧,准备不充分。因此,讲不到的地方或者不对的地方,请在座的各位多多指教。 干过统计工作的人都清楚,统计工作辛苦、清苦,成天是默默无闻,有很强的专业性,社会不理解,政府有压力,可以说工作的难度和压力十分重。如果今天只和大家讲统计专业知识,相信大家一定听不进去,也很难理解得了,那我来和大家交流这些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我一直在想,和大家交流分享什么内容。最终我确定今天的交流和分享的题目是统计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是告诉大家统计离不开大家,大家也离不开统计。过去,我们总是爱说“统计为政府服务、为领导服务”,这是必要的,是从我们中国国情出发必须考虑和坚持的。但是,数说北京这部电视系列剧的主题歌唱得好“统计数据好比是空气,时刻都在影响着我和你”。空气对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把统计数据比作晴雨表、温度计和化验单,统计就应该为所有关心阴晴圆缺、冷暖变化和化验结果的人服务。不仅为政府决策服务,更应该为百姓生活服务,为我们每一个人服务。但是搞好统计,离不开每个人的支持。这就是统计离不开大家,大家也离不开统计。今天,我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方面:一、 统计是什么二、 统计有哪些作用三、 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有那些关系在讲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会和大家通过分享一些故事或者案例 ,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统计。 统计是什么?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统计,许多人还接触过统计,比如说人口普查、农业普查以及今年刚结束的经济普查等。那么统计是什么呢?史料记载,夏禹时代(公元前22世纪)分为九州,有人口约1352万,可见人口统计的久远。书经禹贡篇记述了九州的基本土地情况,被西方经济学家推崇为“统计学最早的萌芽”。西周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统计报告制度。秦时商君书中提出“强国知十三数”,其中包括粮食储备、各国人数、农业生产资料及自然资源等等。这是传统的统计,可以说统计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现在所讲的统计,是近代统计学。统计一词有三方面含义:(1)统计工作。指搜集、整理和分析客观事物总体数量方面资料的工作过程,是统计的基础。(2)统计资料。统计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及有关文字资料,一般反映在统计表、统计图、统计手册、统计年鉴、统计资料汇编和统计分析报告中。(3)统计科学。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与方法。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统计科学既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统计调查的方法有哪些呢?(一)、按调查对象的范围分,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又称普查,是指对每一个调查单位都要进行调查。非全面调查是指仅对总体中的一部分总体单位进行调查。包括:1、重点调查,2、典型调查,3、抽样调查。重点调查是指只对总体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是指(1)、工作中的重点。(2)、这些重点单位的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绝大部分。典型调查是指从总体中预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典型既有好的典型,也有坏的典型。抽样调查简称抽查,是指按随机性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然后,根据样本总体的数量特征推断全及总体的数量特征。抽查的主要特点是随机性、推断性。(二)、按调查的连续性来分,可分为一次性调查和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是指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调查,例如;我国全国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经常性调查是指每天都要登记,例如,各单位考勤。(三)、按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可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专门调查包括: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是由国家定期地从上往下布置,下级一级一级向上填报的报告制度,也是国家定期的一种调查组织方式。专门调查是指对一些专门问题进行调查,例如:海洋普查,是专门调查海洋的,农业普查是专门调查农业的(四)、按调查的方法不同,可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和询问法。询问法又分为书面询问法和口头询问法。直接观察法是指统计人员直接到现场,报告法就是提供报表。统计有哪些作用了解什么是统计后,我们说一下统计有哪些作用。统计的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是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我讲一个典故。1947年3月13日, 胡宗南指挥14个旅23万人在空军配合下,从洛川、宜川分两路直取延安。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一个旅另一个团共26000人驻于延安以南地区。 双方在运动中激战6天,胡宗南部被歼5000余人。 18日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撤离延安。毛泽东在临行前说,打仗不在一城一地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有人失地,地终可得,有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 少则1年,多则2年,延安仍要回到人民手中。19日,西北野战军在掩护中共中央机关疏散后撤离延安,延安保卫战结束,国民党胡宗南部占领延安。胡宗南这时候得到的其实是一个空城,什么也没有,而且我军损失很少。但是胡宗南在向蒋介石报告时却说歼敌数十万,让蒋大喜,错误地做出了决定,为以后的彻底失败,埋下了隐患。这就是不重视统计的严重后果。为群众服务就是所有统计成果,最终都要造福于所有人民。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有那些关系那么统计到底与我们的生活有那些关系呢?我刚才提到数说北京系列短剧,每天在北京电视台五频道播放,一天一集,已经播了四百七十多集。大家想想,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能看到多少百集以上的电视剧、特别是情景喜剧?而以其他政府部门的工作为题材的电视作品,虽确有一些较有影响力的作品,但很少有超过50集的。或许,这就是统计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区别;这就是统计数据的魅力。数据无处不在;数据常说常新。如果不是靠数据的支撑,我们很难设想任何喜剧大师能够每天讲一个不一样的故事,连着讲这么多天。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但并非都有永远存在的道理。而数据确是永恒的。有物质世界就有数据;有人类社会就有数据。什么收入呀、支出呀,物价呀、房价呀,为百姓的吃、穿、用、烧乃至生活的各个方面服务,统计数据实在是大有可为。接下来,我就讲一些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数据的故事。讲统计就不能不讲GDP。有人戏称GDP为“鸡屁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现有的考核体系过分强调、注重GDP这个指标,而为了能够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一些地方党政领导不惜粉饰数据,把数据做的漂漂亮亮,其实经济发展并没有那么快,以至于一些群众甚至个别专家提出GDP无用论,他们说年年都见GDP大幅度增长,唯独不见收入有什么增长,别的不说,咱们在座的各位基本工资也是多年未涨了,所以才戏称GDP为“鸡屁股”。当然这是个笑话,其实GDP这个概念提出以来,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只是在中国被一些人歪曲利用了。讲一个和GDP有关的笑话。有两个经济学研究生甲和乙,二人在路上走,发现一坨狗屎。甲对乙说:你把它吃了,我给你5000万。乙一听,这么容易就赚5000万,臭就臭点吧,大不了拿了钱去洗胃,于是就把屎吃了。二人继续走,心里都有点不平衡,甲白白损失了5000万,什么也没捞着。乙虽说赚了5000万,但是吃了坨屎心里也堵得慌。这时又发现一坨屎,乙终于找到了平衡,对甲说:你把它吃了,我也给你5000万。甲一想损失的5000万能赚回来,吃坨屎算什么,乙不是也吃了吗?于是也把屎吃了。按理说这下二人该平衡了,但是他们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两个人的资本一点也没有增加,反而一人吃了一坨屎。于是就去找教授,教授听了他们的诉说,安慰他们:同学们,你们应该高兴啊,你们仅仅吃了两坨屎就为咱们国家贡献了1个亿的GDP!这个故事就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真实写照,没有生产没有创造没有开发,有的只是虚无的资本累积。当几年前我们还在慨叹有人几百元起家买卖股票终成百万富翁,而现在,温州炒房团已经把整个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吹的前所未有的大,一百万只能算温饱。这些人他们创造了什么价值?无非是通过低买高卖赚取差价罢了。那么,究竟什么是GDP 呢?它是怎们计算出来的?面对各级政府公布的天文数字一样的GDP,我们为什么仍然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吃不起肉、旅不起游?GDP来源于西方经济学,又叫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就是一个国家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的所有商品和劳动的货币价值总和(经济学1997年,人民大学,斯蒂格利茨著)。这个定义的关键词就是“商品”“劳动”“货币价值总和”,尤其是“货币价值总和”这个词,更值得我们注意。它指的是“货币”价值,而不是实物财富!而且是增加的价值这一部分,就是增加值,不是产值。GDP是一个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很好的一个指标,但是不能唯GDP论,更不能歪曲使用GDP,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好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现在已经提出了不唯GDP论的思想,将会使GDP的作用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为科学制定政策提供真实依据,造福我们每个人。第二个故事讲讲有关房价的统计问题。话说2006年4月20日,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有电视台记者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房价指标数据,新闻发言人做了说明。但当天晚上,该电视台还是按既定的设计播出了专题节目,淡化了详尽的解释,放大了不符合实际的指责。其实统计部门从来没有简单使用房价这个词;所谓两个数据,一个是期房销售平均价格的增幅,另一个是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两个指标的涵义是不同的。但有的媒体还是把报导的标题定为“谁能告诉百姓实话”。关于统计数据的详细解释都被醒目的标题所淹没了。其实,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而每个统计指标的涵义是有限的;一个指标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但也只能说明一定的问题。期房预售价格是什么?就是您买房时实际付款的价格。今年的销售额除以销售面积,得出一个平均价格,再和去年的价格比较,就得出一个增幅。而指数则强调同质、可比,都是电视机,你不能拿彩色液晶50英寸与当年的9寸黑白相比。房价的变化也需要在相同的结构、质地、地段间进行比较。如果简短说,房价涨了多少,可以,但我们必须告诉您口径。而我们的指数体系叫房屋销售价格指数,里面分商品房和二手房;在二手房里又分住宅和非住宅;住宅里又分普通住宅和高档公寓;普通住宅里又分楼房和平房。大家本可以各取所需。中国地产界有一位重量级人物,一年多以前也曾研究北京市的房价。不仅在他的博客中推出了多篇研究成果,还在一些媒体上发表了其中的若干篇博文。他在分析了不同价格区间平均房价的变动后,提出了“低价房涨幅变小,高价房涨幅变大”的结论,并认为“这与北京市这两年进行宏观调控,大幅增加了低档房的供应量”有关。按照这样的说法,非专业人士难免跟着他得出“把变小变大平均一下,其实涨幅不大”、“普通民众需要的低价位房价格还在下降”的误判。 后来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说法有“有表述不当的地方”。其实,他的主要错误是,忽视了低价房售量减少、比重下降这样一个不应忽视的事实。他的数据显示,2006年同2005年相比,北京每平方米售价在6000元以下的房屋平均售价下降了4.3%;售价在20000元以上的房屋平均售价上涨了26.4;全部房屋平均售价上涨了16.7%。他和支持他观点的人据此认为,北京的房价是因为高价房越来越高所拉动的,而高价位房对老百姓生活影响不大;同时,老百姓需要的低价位房价格还在下降。我们当然希望事实也是如此,但很遗憾,这只是假象。因为他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每平方米售价在6000元以下的房屋销售面积比上年减少189万平方米,在全部房屋销售面积中的比重由上年的39%下降到29.5%,下降了将近10个百分点。低价位的房越来越少了,其平均价格的下降是和其绝对量、比重的下降有直接因果关系的。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20岁及以下的年龄组共有3人,年龄分别是12岁、16岁和20岁,平均年龄是16岁。一年后,20岁的那位进入了21岁及以上年龄组;20岁及以下的年龄组还有2人,年龄分别是13岁和17岁,平均年龄是15岁,比上年下降了1岁。虽然所有人的年龄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增长了,但由于低年龄组的人少了,该组的平均年龄下降了。显然,我们不能说年龄低的越来越低;而是年龄低的人越来越少,同时,包括低年龄段在内所有人的年龄都在上升。 同样的道理。北京每平方米售价6000元以下房屋的平均售价下降,是因为这个价位房屋减少造成的。一些同地段、同质量的房屋售价都在上涨,有些上升到了6000元以上的价位区间;新盖的低价房多在更远的位置;也就是说,用一年前的价格只能买到更远位置的房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6000元以下房屋的比重以每年近10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几年之后北京房市上还有多少这样价位的房屋,是可想而知的。如果那样,即使这个价位区间的房屋可以白给,对广大购房者来讲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北京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变化其实与他的结论正好相反。而我们在分析房价的时候,必须坚持同质可比的原则,才不会犯方向性的错误。 房价我们先说到这儿。接下来第三个我们说说物价,说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CPI。 前几年,物价的持续快递上涨,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议论,以至大家都在议论这个CPI,连一些大妈都知道这个词了。特别是2008年3月19日,国家统计局的新闻发布会由上午10点推迟到下午三点。尽管事后说明这是正常工作调整,但当时很多评论确认这为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CPI有关,并认为这个情况影响到当天的股市变化。为什么会这样看呢?一是认为CPI过高、超过警戒线,就意味着经济可能过热,国家就要宏观调控,就可能影响股市;二是认为CPI过高,存款就贬值,利率就要提高,资金就可能从股市流出。这是统计数据影响百姓生活的一个最突出的例子。事实确实如此,当CPI过高的时候,数据公布的同时,几乎就是央行宣布上调存贷款准备金率,这样投放到社会上的钱就少了。而最近由于经济持续下滑,甚至达到历年来增速最慢的时期,CPI也处于1点多以内,就有滞涨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央行今年来频频出招,先是定向降息,又是降准,本月21号央行宣布自本月22日起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这直接影响我们把钱存到银行的收益,同时这一刺激措施,随即刺激周一股市大涨1.85%,周二继续强势上涨1.37%。这就是CPI对我们最直接的影响。关于CPI,前几年有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解读,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经典了。领导召开各部门会议,说到近期猪肉涨价,就问“你们那个价格调查有猪肉吗”?局长问处长:“有猪肉吗”?处长没有直接回答有没有猪肉,而是说“有后臀尖”。领导讽刺道:“你们光吃后臀尖,不吃别的地方吗”?作为非专业人士,可能觉得统计工作实在是太搞笑、太弱智了。而统计人清楚,市场上商品种类多如牛毛,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规格品,才能进行量化和比较。猪头和猪蹄是不可比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猪肉涨了多少。 有一个有影响的全国性报刊,曾发布了一个调查结果,称“85.3%的人感觉自己的生活负担比十年前更重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媒体纷纷转载,并在显著位置刊发评论文章,以此为依据,对CPI提出质疑。我相信,许多专家和评家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提出问题和意见,但他们确实自己陷入、并且也把公众带入了一个感觉的误区。 把被调查者放大为“公众”是一个感觉的误区。报道标题的主语是“85.3%公众”。我们知道,抽样调查是可以推算总体的。要想知道13人亿人的感觉,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每个人都问一遍。但是,你要代表谁,就必须对谁有代表性。要按照抽样的原理抽取样本;样本的多少和分布都至关重要。人们从报道中看不出这85.3%是代表全国的公众,还是哪个地区或是哪个领域的公众。如果是指全国公众而言,这7000多人的代表性显然还差得很远;如果只是某个局部,冠之以“公众”两个字就太夸张了。 把“生活负担重”等同于生活水平下降是一个感觉的误区。被调查者有生活负担加重的感觉是正常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生活水平一定下降。你可能为子女的入学而疲于奔波,交了一笔不菲的择校费;你可能因为买房而需要每年还债,但是,你可能已从平房搬进了三居室,可能已把黑白电视换成了彩色背投。人们感觉负担重,很大程度上还有一种心理因素,是“活得太累”的另一种说法。有这种感觉的人,其生活状况未必符合绝对贫困化的标准。换言之,符合绝对贫困化标准的人可能有,但绝到不了85.3%。 一些学者斩钉截铁地指出,CPI是20多年前制定的,已经过时,也不调整。实际情况是,我国目前不仅用国际通用方法计算定基价格指数,且从2001年起增加了汽车、汽油、移动电话、电脑及家庭服务收费、车辆购买使用维修费、电话月租费、有线电视费、非义务教育收费、健身活动收费、物业管理费用、自有住房需缴税费、旅游收费等,从2006年起增加上网费、物业管理费、教育软件开支等,其数量由以前的325种增到接近700种。这些情况,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网站上都可以查到。 近来,很多人说,CPI中应该包括住房。虽然按照国际惯例,CPI不含房价,但很多人说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别拿国际惯例说事儿,一定要让CPI包括房价,为什么呢?提出或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没有从理论和操作层面对CPI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房价计入CPI”,理论上说不通,操作上不可行。因为CPI和GDP一样,都是一个按国际标准定义的统计指标。你如果把国际公认的指标口径变了,它就不叫CPI了。首先,统计指标的科学性在于其口径范围的统一、规范和可比,如果因为国情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随意颠覆一个国际范围(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公认的统计指标,指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第二,发达国家很多人买房也是自己居住,将住房作为投资,其实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投资。因为住房是一种不动产,不仅可以长期消费,而且可以保值增值。第三,如果把购房作为即期消费纳入CPI,房价的比重将占主导地位,其权重无疑会大到淹没食品价格变化的影响,结果必然还是要把食品价格和房价分别列出、单独观察,“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恺撒。”第四,坚持把房价计入CPI,是为了全面反映价格的变化呢,还是给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如果是前者,我们有反映即期消费的CPI,有反映长期消费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体系,一起分析就是了;如果是后者,银行加息也好,采取其它宏观调控措施也罢,两个指数体系摆在那里,更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而如何判断经济形势,如何实施货币政策,那是经济学家和金融部门的事情。但无论是哪一个目的,包含房价的CPI只能掩盖很多实际情况,影响乃至误导决策走向。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数据的发布与数据的使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数据应该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但不能因为使用上的问题,而随意改变指标的口径范围。我们不能因为使用数据不合理,而迁怒于这个指标,甚至否定指标存在的意义。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根据决策者的不同决策,或者说根据不同决策者的不同考量,不停地颠覆国际范围内公认的指标解释。这样势必颠覆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下面,第四个我们说说城乡居民生活调查和职工平均工资。 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调查的对象为居民家庭,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居民收入、支出等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有关指标。城镇住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具体方式是向被调查户每月发放记账本,调查户采用日记账方法对其家庭及成员收入和各类消费支出情况进行统计。我们鹤壁市也有国家调查队,来承担这一任务,每个县区,也都有自己的调查队,来开展调查,每月上报调查结果。居民人均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一样,是两个非常敏感且各方人士关注度最高的指标。高于甚至大大高于公布数字的人士,大多缄口不语,在一旁“没事儿偷着乐”;低于即使稍微低于公布数字的人士,则往往义愤填膺,指责有人“弄虚作假”。而统计中人则明白,作为平均指标,高于它低于它都是很正常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约是在非典过去不久,有媒体发布了一条统计新闻: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高低相差10倍。随后,包括网站在内的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显然,消息的发布者和转载者想说明的问题是:收入差距扩大、过大,应该引起重视。但出乎意料的是,广大受众不仅没有赞赏统计部门讲实情、说真话,反而是一片责难之声。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留言大意如下:我一年收入1万元,他100万元,这就是100倍。况且,低的不到1万元,高的不只100万元,统计局什么水平?其实,这10倍是就群体而言,而非“去掉一个最低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一类的极端个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抽样调查的样本按五分法、七分法、九分法进行分组,可以得出不同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当然,统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把统计的口径、范围、含义及方法公之于众,统计工作也应该更加公开、透明。 后来,北京市再公布这一类数据、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时,除了平均数,往往还说一些分组和结构数据,指出多数人都在平均线以下,并公布哪个行业高,哪个行业低,并把哪些事情要参考平均工资告诉大家,比如工伤、交通事故理赔呀,交纳各种保险呀,等等。法制晚报就刊发评论指出,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统计分析。这是来自社会的少有的赞扬之声。2008年5月5日,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提到,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2年以来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增幅都在10%以上,不仅大大高于CPI的增幅,甚至超过GDP增幅。”新浪网的标题说数据引发了质疑,很多网友也跟着拍砖。为什么一听工资的增幅超过物价指数就怒发冲冠呢?这显然是一种近期的感觉。比如今年一季度,全国CPI比去年同期涨了8 %;同时由于很多人的工资在一年之内没有涨,所以造成了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但人民日报文章显示的是6年来的数据。在这样长的一段时间内,工资增幅是超过CPI的。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如果在六年的时间内,对大多数人而言,工资增长幅度低于CPI,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实际购买能力的下降,意味着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意味着大多数人符合经济学意义上的绝对贫困化标准。这显然不是事实吧?所以,在一个相对长一些的时期内,工资增幅超过CPI增幅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正常的;反之,则是不正常的。此外,同任何其他的统计指标一样,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也有其口径范围。其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工资、单位从个人工资里代扣代缴的养老、失业、医疗、住房公积金费用等,是税前工资;且国家公布的数字不包含私营个体单位。这是造成公布数据与很多人感觉不一致的一个原因。所以,公布数据确实应该讲清口径范围,讲清计算方法。不仅公布一个总平均数,也应把这些差距向公众作一个交代,使各界对概念和结构都有所了解,对总体和个体也有大致的认识。其实每年的年度资料如统计年鉴也都有这些详细的数据。但使用这些数据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确是另外的事情。诸如确定工资水平和标准,开展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障,进行工伤和事故赔偿等等,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参考不同口径的统计数据。接下来,第五个说一说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对消费需求支出构成的影响,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原理,由此被命名为恩格尔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越少,用于购买生存性的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或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恩格尔系数则由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重来最后决定。 可以看出,在总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用于食物支出的所占金额越多;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用于食物支出所占的金额越少,二者成正比。反过来,当食物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总支出金额与恩格尔系数成反比。因此,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较高,作为家庭来说则表明收入较低,作为国家来说则表明该国较穷。反之,恩格尔系数较低,作为家庭来说则表明收入较高,作为国家来说则表明该国较富裕。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因此,恩格尔系数就越大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反之,恩格尔系数就越小,生活越富裕。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下面是一张全球恩格尔系数图,图中显示,我们国家的恩格尔系统不算高,就是说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很快,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今年1月4日,郑州日报刊登文章称恩格尔系数显示:河南人富裕了,报到说: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近日发布的分析数据显示,2012年,我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33.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33.8%。从恩格尔系数来看,我省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以上的富裕状态。这是该队根据1978年2012年我省城乡住户调查数据研究分析得出的结果。整体来看,30多年来,河南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从衣、食为主,逐步转向衣、食、住、用、行基本均衡。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长,衣食住等生存型消费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人们将更多的收入用在了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享受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上,这彰显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下面第六个我们再说说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是反映百姓生活最直接的一个指标,是主观的指标,这个调查是一个主观调查。说它是主观调查,就是说调查反映的是被调查者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和他人的观感未必一致。2007年3月22日,北京某报发表了针对统计数据的头条时评说,刚刚开始新农村建设,北京的统计部门很快就公布了北京人的幸福指数,说农民幸福指数高,估计没有人信,也太神笔马良了吧。 “国民幸福总值”,最早由不丹国王旺楚克在1970年提出。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成立课题组,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传统文化背景,提出由8个方面组成的中国国民幸福感测量指标体系,包括:富裕感、愉悦感、期望感、静谧感、归属感、向心感、自由感和情谊感。具体的问题如你是否失眠、家庭是否和谐,等等。也是北京晚报2007年8月26日消息,荷兰大学教授吕特费恩霍芬主持的“世界幸福数据库”最新排名中,丹麦高居全球幸福榜榜首,小国不丹识字人口不足半数,全国90左右人口以农业为生,却在幸福排名中位列第八。 其实要说幸福,咱们鹤壁人是比较幸福的。2011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幸福感指数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石家庄、临沂、扬州、承德、滨州、莱芜、鹤壁、包头、北京、新竹。我们鹤壁排名第七,很不错的,连北京都排在后边了。最后我再讲一下统计四大工程。这是我们工作中可能接触到的一个事物或者概念。统计“四大工程”是指,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制度、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和联网直报系统等互相联系、共为整体的四大工程。基本单位名录库是指,建设真实完整、及时更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坚持“全国统一管理、专业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信息资料共享”的原则,按照“统一标准、一库在线、分级维护、及时更新”的模式,遵循“各项统计调查必须使用统一的名录库作为调查单位库或抽样框,不在名录库中的单位不得列入专业统计调查范围”的要求,以经济普查资料为基础,充分利用部门行政记录和专业统计信息,健全基本单位统计标准,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维护更新规范,分步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