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的处理艺术.doc_第1页
语文教材的处理艺术.doc_第2页
语文教材的处理艺术.doc_第3页
语文教材的处理艺术.doc_第4页
语文教材的处理艺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材的处理艺术教师要教好课,在课堂实践中达到熟练地掌握运用教学艺术的境地,是需要长期探索而颇费功力的。有人曾论断“能否独立地处理教材,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和技巧。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材处理,来确定教学目标;决定教材的取舍组合。众所周知,对教材的处理,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即使是同一文体的文章或同一篇文章,由于教师的不同,学生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诸如一线串球法、选点突破法、综合法、主次法、分合法、比较法等。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处理教材,它都要求:重点突出地揭示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述特色,而不是处处出击,面面俱到;在注重课文整体性的前提下,研究把握课文本身的局部或细节的设置;教学过程应充满亢奋的智能活动,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简而言之,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特别是安排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开头、过渡、高潮、结尾),使学生始终保持新奇感、追求欲。因此,它是优化的教学过程的构思,它是教师创造个性和创造精神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教材处理须把握“四要”高水平的教材处理艺术,要求达到“巧”、“新”、“精”、“活”四者统一。一要“巧”。所谓巧,是指处理教材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识规律出发,把握心理,调动情感,以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简言之:“一线串珠”的处理就是“巧”,某种让人赞叹的利用课文进行训练的好思路,就是“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长文章,特别是那些长达数千字的小说,读一遍也得大半节课,因文章内容丰富,如按常规教法面面俱到,往往要用三四节课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教完。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这类教材,是许多教师感到困难的问题。例如故乡一文,有位教师在教学这篇小说时,首先引导学生领会“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抓住了“变”字作为突破口,引发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就是“变”了。故乡的自然景物变了,社会岁月变了,闰土等人变了。变得萧条了,衰败了,更加贫穷了,于是他悟出“变”是故乡所要反映的中心,于是在教读中设问:“我从渐近故乡到离开故乡,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什么原因使他产生这种变化?故乡的变表现在哪些方面?讲到此,教师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一个“变”字。这样,马上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到故乡的面貌变与人物变,尤其是故乡儿时朋友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巨大变化等语言材料上。这就突出了本文思想内容的精要之处,教师就能很快地在学生读、思、议的基础上点拨,引导学生悟出:鲁迅写变的目的就是思变,要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现实,故乡再不能这样萧条下去了,再不能这样衰败下去了,再不能这样贫穷下去了,而是“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就是说,故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改变,要使故乡变得繁荣富强起来。这样学生一子抓住了要领,用时少收获大。这位教师围绕“变”这一根串珠线,从人物到时代,从现象到本质,从作品言内之意到言外之意,不断展开,不断深入,终于显出了作品的真意。这样处理教材,使教学过程高度浓缩,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实现了长文短教,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教学中,如果教者抓住课文的关键处、精要处,设计精美的练习进行巧妙的训练,以练代讲,其效果将会如何呢?就拿桃花源记的教学来说吧,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有许多内容可以挖掘,有许多美点可以赏析。但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上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高声诵读课文,并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试讲课文。接着教师交代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用自己的辛勤劳动,通过联系、归纳、比较、分析的方式弄通课本的词义。(一)先请同学们从一词多义的角度进行归纳:便舍船忘路之远近捕鱼为业寻向所志屋舍俨然便扶向路不足为外人道也寻病终除此还有“乃”、“作”、“通”、“之”、“然”、“出”、“其”、“遂”(二)请同学们再从同义词,近义词的角度探寻:具、咸、皆、悉、并问、答、言、语、云、道、说要(延)穷(尽)若(如)及(诣)(三)再请同学们从古今词义的区别上进行辨析:课文中古今词义区别大的: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间隔穷课文中古今词义区别不大的:远近土地男女衣着捕鱼高尚(四)再找出课文中的美词: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良田美池、阡陌交通、屋舍俨然。这位教师在落实字词上很有几招。他针对教材内部字词运用的特定情况,采用综合、归纳、比较、辨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游弋逡巡,从一词多义、同义词、古今双音词词义的区别等角度切入,整理出一组又一组、一群又一群的字词词义理解的“组合”,从而:告诉了学生一种研读文言文,理解字词的方法;积累了一批文言文的字词卡片;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改变了教师的串讲,学生记录的教学结构;培养了学生品读鉴赏的能力,一举而四得,何乐而不为呢?二要“新”。所谓新是指教学处理要有新意,教学过程富于变化。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只有感到老师高出一筹,才会钦佩你,教学才会有吸引力。因此,给学生以新知识(新观点、新材料、新视角、新体会)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有位老师教孔乙己这篇课文,在教材处理上就是另辟蹊径的。孔的教法,历来以“点评”式或“串讲”式占主导地位。关于教学的侧重点,有的以人物为主,有的以情节为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哪种形式,又大多按行文结构,逐层推进,顺延讲读,这也是人们常用的而又省力的一种传统教法。而这位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进行了大胆尝试,巧用了十个数字,从不同角度,进行主体分列式综合教读,收到了预想的效果。具体实施的办法是:以十个数字为引导,指导阅读,分项点拨,学生思议,教师归说。这十个数字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即一个环境、两次到店、三种叙述、四种人物、五次取笑、六种描写、七种神情、八个时间、九次笑声、十个钱数。通过这样十个方面数字的主体分列式综合教学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串讲教法,从不同角度灵活而巧妙地突破了本文的重难点。师生共同活动,课堂气氛活跃,讲课有劲,听课有趣,很受同学们欢迎。三要“精”。所谓“精”主要指精炼,提取精华。任何一堂课,都要提炼教材精华,精心施教。一定要精于点拨,精于启发,精于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活跃开拓起来。这样使教学过程成为了引导学生不断思索,不断探求的过程。比如,有位教师教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时,对教材是这样处理的:讲烈日下的景物时只抓两点:风,一点儿也没有;柳,低垂着。至于其他景物,如“灰气”、“马路”、“老城”、“狗”、“骡马”、“小贩”等只读不讲,更不板书;而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对主人公祥子的矛盾心理和行动的分析上。这样处理教材,看似颇有“攻其两点,不及其余”之意,其实,此处只抓“风”和“柳”,既有利于突出祥子拉车的痛苦生活这个重点,又便于照应下文。“暴风雨下的”的“风”和“柳”,以示前后照应之妙。为把“烈日下”和“暴雨下”两部分连接起来,作如下板书:风:一点儿也没有柳:低垂着一点凉风 微动几阵凉风 飘动一阵(大)风 狂舞雨星 雨点 雨到(小) 到 (大)这样就使暴风雨由酝酿到形成,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突出得更充分。分析祥子在暴雨下拉车的形象时,教者并不循着句子串讲下去,而是抓住最能集中表现祥子在暴风雨中艰难拉车的排比句:“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让学生在本段中找出与之对应的文字。问:为什么不能抬头?答:因为“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问:为什么不能睁眼?答:因为“雨横扫着他的脸”。问:为什么不能呼吸?答:因为“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压迫着呼吸器官。问:为什么不能迈步?答:因为,“水裹着他的腿”。在这一“呼”一“应”的基础上,教者又对句子中的“砸”“扫”“浇”“裹”等动词加以剖析和渲染,祥子潦倒的形象活跃在课堂,学生情绪饱满。于是,教者趁热打铁作了这样的提示:祥子就是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疲于奔命的,这说明了什么呢?作者这种着力描写祥子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生很快地归纳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并明确了本文的社会意义。可见处理长文短教教材上要做到避轻就重,即在重点、难点、疑点处予以点拨,而且讲得要言不烦、一语破的,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四要“活”。所谓“活”主要是指用知识的延展扩大学生的视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这话很有道理。的确,教材不是一张包罗万象的网,而是一支指挥教学的棒。因此,教者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画地为牢,而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在教课之前,教者就不惜花时间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材料。或用以充实教材的内容,或用以与教材形成比较,最终达到举一反三,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应试能力的目的。这里介绍一位老师教学岳阳楼记这篇课文时处理教材的一个教例:(一)填好一张表格。岳阳楼记中的重点段落是第二、三段,老师设计的表格内容是分段落,按气候的阴晴将时间、景物、心情的句子列举出来,由于课前布置了预习,教者只需稍加提示,学生就能很快填出表来,并对全文总的轮廓有进一步的认识。(二)抓住一个句子。一般教师往往注重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忽视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油水颇丰的互文句,这位老师则不然,他将这个句子分解为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己悲;不以己喜四个句子,并引用木兰诗古诗十九首中的同类诗句作比较,使学生既懂得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也明确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确含义。(三)懂得一个道理。这是教学的重点。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从范仲淹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在渔家傲中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诗句,说的是戍边征战的生活中,悲秋思家;在苏幕遮中有“酒入悉肠,化做相思泪”的诗句,表现出的是儿女情长,“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怀。由此想到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当他所率部队被敌人围困在梅岭山中时,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出“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大将风度和彻底革命精神,前后一比,只有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才是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印证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这样,学生既能为范翁这样一个封建土大夫能在那个时候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主张而叹服,更觉得善于审时度势,英武不屈的伟大气魄在于当今的风流人物。很自然地导出我们对此评价的态度是“不薄今人爱古人”。从老师处理教材上我们可以看到师生配合默契,加之教师援古引今,这样不仅扩展了教学容量,又将读说写融为一体,学生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式接受,“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一举多得,实为上策。二、教材处理应遵循两种模式1.归纳模式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体现在教学中,则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前者指的是明确的教学目标,后者指的是为达到目标,对教材进行的必要的取舍组合)也就是先通过对个别的字、词、句、段的品评(这是“小处着手”),使学生能对一般的语文知识或课文内容有所掌握,或者是使学生的认读,理解能力得到培养提高。使学生学会一些分析课文的方法(这是“大处着眼”),就是这一处理方法,按课文的结构顺序,逐字逐句逐段进行分析,然后概括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写作特点。当然,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段中字词句进行品析,进而达到教学目标,也是属于这一模式。2.演绎模式演绎是根据一般性、规律性的东西,推知和一般性必然联系着的特殊性的东西,可以让人们懂得理论知识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体现在教材处理中,则是“小处着眼”、“大处着手”,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一般知识、能力、方法去解决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等具体问题。很明显,运用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学生跟对要分析的特殊性的东西有关的一般性、规律性的东西,已有所了解和掌握。如教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由于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已基本了解,也有了分析说明文的相关经验,在处理教材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认识(这是“大处着手”),对课文的说明中心,说明方法等进行分析(这是“小处着眼”);之后,又可以运用对课文的整体认识(这又是“大处着手”),分析几个连续性段落,加深对课文说明中心、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特点的理解(这又是“小处着眼”)。但是,教师在教学一篇具体的文章时,对教材的处理,往往不是孤立的运用上述两种模式,由于各册内容的安排顺序是螺旋上升的,因此,教师处理教材时,就不仅仅着眼在一篇课文,而是一个单元,或者是从更高层次上来考虑,比如一学期,一学年,以至从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上来处理。三、教材处理四大忌教学改革要求处理教材要力戒程式化。其中须特别注意勿犯以下四忌:1.老套。老套是指沿袭数十年不变的那种刻板僵化的课文教学程式:背景和作者介绍;串讲字词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篇篇如此,堂堂如此。这种令人生厌的愚笨而又浮浅的做法,必须革除。需要提倡的,应该是从课文特点出发,紧紧围绕训练重点,立足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活学生思维,立足于多方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讲究技法,不拘一格,富于变化的处理课文,使课文教学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足够的引力和活力。2.求全。求全就是面面俱到,对课文作“全息”式的分析和讲授,唯恐有点遗漏。每篇课文都要分别从字、词、句、篇、语法修辞、布局谋篇等各个角度穷搜冥讨,狂轰滥炸一番,并且都要求学生识记、理解和掌握。这是课文教学中极易出现的倾向,甚至是一些教师的偏好。使用新教材,我们一定要避免这种倾向,摒弃这种偏好。我们必须按照教材编写者的要求,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每篇课文,集中探究那么三两点甚至一点,赏英咀华,示范引路,其余则不妄涉足,不提要求,交学生自行处理。这种做法,叫做以简取繁,以点带面,它看似疏放,却能篇篇有所得,实在管用,不用此法,面面俱到,其结果必是云天雾地,喧宾夺主,甚至面面不到,一个跳蚤也按不住,永难跳出费力不讨好的怪圈。3.架空。就是对课文凭空臆断,妄作解人,无端追求所谓的高度和深度。“思想性”、“艺术性”标签乱贴;极口赞“好”,却不让学生研究“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极口言“谬”,却不让学生探讨是否为“谬”,“谬”自何来。其结果是言而无度,言而不实,脱离课文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陷入于“放之四海而皆宜”的“套子”之中,陷入于茫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之中。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坚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引导和组织学生深入研究课文,客观地分析课文,实事求是,不武断、不失度,弄清楚然与所以然的问题,弃无知伪知而获真知确知。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金针度人,而不是虚妄误人。4.封冻。主要是封冻思想,封冻感情,封冻目光,封冻口舌。封冻思想,就是不注重激活学生思维,不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思路。一篇课文,东敲一下、西抠一下,肢解得七零八落,至其起承转合之由来,挥洒生发之灵根,即十分关键的思路问题,却被撂在一边,其结果是给学生塞一大堆破烂,令学生瞠目结舌,不明所以。封冻感情,就是不动情,无激情,教师干巴巴地讲,学生干巴巴地听,结果是心灵毫无感应,课后全无印象。封冻目光,就是无启发,无点拨,不能帮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鉴别,去发现。封冻口舌,就是只准学生听和记,不准学生问和读,只会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答案,不会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和体味。凡此种种,都是与新教材的读、写、听、说训练要求大相径庭的,必须坚决纠正。我们必须以读为基础,思为核心,议为手段,注重语感培养,注重思路梳理,注重情感激发。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汇为情感的激流,传情达意,传情说法,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主动而又生动活泼的思考探究状态,敢疑善疑,敢问善问,多议多辩,多读多诵,造成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感染,相互启发,有滋味,有新意,有个性的生动氛围。这样,方合新教材的要求,方能收到好的效果。什么是教材处理,简言之,教材处理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所以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动态地、机智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就是提炼与组合的教学艺术。语文教师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设计的必备素质之一是教材处理的艺术。教材处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技艺,是一门科学。教材处理研究从总体看有:平实性处理与艺术性的处理;单篇教学与多篇教学的处理;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处理;不同文体教材的处理;长文与短文、难文与易文的处理等。从单篇看有:全篇课文的整体式处理;知识内容的线条式处理;精美之处的板块式处理;突现目标的要点式处理等。从多篇看有:比较式处理;取舍式处理;联读式处理;交融式处理等。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一般来讲,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这样一些基本素养:第一,能根据教材的篇章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二,能根据教材的文体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三,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四,能根据教材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确定对教材的处理。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这一点,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作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又升华了一步,直接对教材编写提出了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四、语文教材的几种处理艺术1.点面结合的处理艺术点面结合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材处理艺术。这里的“面”指的是文章的基本内容,“点”指的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一篇课文,不可能什么都讲,教师要讲的就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基点。但这些“点”不是孤立的,必须有一个语境,这个语境就是文章的“面”,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人们读文章,一般都是从“面”上着眼,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然后从“点”上着手,理解一些关键内容。点面结合的教材处理艺术就是要在“面”上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在“点”上落实文章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说点面结合的教材处理手法是一种符合阅读规律的教学艺术。“面”的处理实际上就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与把握。思路是理解文章的入口,也是理解文章的向导。文章的思路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层次中。我们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层次和层意,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教学故都的秋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五幅“秋景图”,然后引导学生赏析各幅图画中的重点、难点和基点。如果说课文的“面”只能使学生认识课文的表象,那么课文的“点”则能使学生认识课文的本质。这些“点”不仅是语文阅读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而且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主要“例子”。可以这样说,语文阅读课教学,就是“点”的教学。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结构的优化,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围绕“点”展开的。但是“点”是在“面”的基础上提炼组合而成的,必须以“面”托“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相辅相成。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在学生掌握了“林黛玉初进荣国府,见贾母,见熙凤,见两舅,见宝玉”等“面”的内容后,可以突出两个“点”的教学。第一个“点”是赏析王熙凤的形象(5、6自然段):写人物出场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泼辣;写服饰容貌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的刁钻狡诈;写见林黛玉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虚伪逢迎;写回王夫人话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机变精明。第二个“点”是赏析贾宝玉的形象(13、14自然段):王夫人介绍初现性格;肖像描写衬托性格;西江月词概括性格;宝玉摔玉突出性格。2.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处理艺术这种教材处理方法是一种课文整体教学艺术,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用得较多的一种处理方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精选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既能带动学生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又能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阅读、思考、研讨、探究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能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之中。这种处理艺术的关键是要准确确定“一发”,即带动全篇的问题。一般来说,这“一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抓住文章的“文眼”来设计问题,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可围绕“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提问:为什么不宁静?怎样才能宁静?宁静了没有?抓住文章的线索来设计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项链,不赔项链怎么样?为什么会借假项链?抓住主要人物设计问题,如教学祝福时,可紧扣“祥林嫂”发问:祥林嫂为什么要三次来鲁镇?祥林嫂死在谁手里?抓住主要事物设计问题,如教学内蒙访古中“一段最古的长城”时,可扣住“长城”发问:文章为什么在第8自然段才出现长城?为何还要写秦始皇修长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设计问题,如教学故都的秋时,可扣住“秋”发问:写了故都哪几种秋景?抓住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来设计,如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可紧扣“楼阁为什么会建在空中”来发问。下面以拿来主义为例具体说明。教学此文时,运用了“中间开花,两头并进”的教法。首先对文中三个含有“拿来”的句子进行讨论:“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提问:这三个句子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开动思维,讨论交流。从讨论第一句中引出“送去主义”的三种表现及危害,从讨论第三句中概括“拿来主义”的正反几种做法,从讨论第二句中得出答案。这种处理方法真正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3.读、创、评一条龙的处理艺术这种处理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以课堂上学生的语文实践为线索开展教学活动。语文能力来源于语文实践,语文课应是活动课、训练课。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语文教师要把一节节语文课设计成形式多样的、饶有兴趣的听说读写活动课。活了才有动力,动了才有活力。把读、创、评结合起来,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教学思想。“读”是前提,读就是感受文本,体验语言,领会内容。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再读,读出语境,读出内容,读出情感;三读,读出美感,读出风格,读出个性。“创”指的是学生的创造活动,包括改写、表演、演讲、创作等语文活动。“创”要以理解文本为前提,既要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评”就是在读与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评议,这是深化文本理解、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步骤。通过学生的评议,可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基点落实到位。例如教学戏剧单元,可先让学生研读,接着分小组表演,选出优胜者课堂示范,然后引导学生评议,最后把戏剧改写成记叙文。例如教学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等美文,可以读为重点,反复读,多形式地读,在读的基础上议一议、评一评就可以了。教学巴尔扎克葬词,可模仿挑战主持人栏目,先改写,后挑战,然后再评议。教学门槛,可把文章改为剧本,模仿梦幻剧场栏目进行表演,然后再评议。教学现代诗歌,可先诵读,再举行诗歌朗诵竞赛活动,然后评议。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变语文课堂为语文活动场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全方位地激活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