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广西桂林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广西桂林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广西桂林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广西桂林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桂林十八中12-13学年度上学期11级段考试卷语 文 注意: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正式开考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黑色水性笔填写清楚,用2b铅笔在填涂区准确涂好自己的考号,并检查是否完全正确; 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直接在试卷上做答不得分。第卷 选择题(共33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红绡(xio) 刹(ch)那 贾(g)人 渌(l)水 数见不鲜(xin)b枕藉ji 狭隘(i) 蹊跷 (qio) 歆(xn)羡 怙恶不悛(qun)c垝垣(yun) 青睐li 愆(qin)期 妊娠shn 长歌当(dng)哭d栖q息 瑰(ku)怪 攒cun射 作zu坊 殒yn身不恤、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渲染 侯补上朔 殚精竭虑 端详 凑合 坐镇 人才辈出国萃 稗官 自诩 凭心而论 磋商 钟磬 脉博开门揖盗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b.这项新规定颁行一年多,已经露出危险的苗头,如不及时关注,恐怕亡羊补牢,为时太晚。c、许多旅行家在描写极光时往往语焉不详,只说些“无法用语言形容”之类的遁辞。d、老王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强的人。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尽管在演艺界“上阵父子兵”早己不是新闻,但从早前谢霆锋、房祖名、曾宝仪等成名,到近期多位明星子女扎堆儿出击,肥水不留外人田的势头真让人另眼相看。b. 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运客流高峰,山东滨州交通局在出现问题之前就未雨绸缪,针对春运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采取多项措施确保道路运输安全畅通。c. 2011年1月12日晚,在印巴边境,巴基斯坦军队使用重炮和榴弹向印军前方阵地发动袭击,印度军队马上反戈一击,交火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d.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饴,毫无怨言。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b运用联词造句法来积累词汇,不仅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而且能让他们在兴味盎然中复习词语的音形义,正确掌握词语。c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东道主丹麦提出一份气候草案,要求2050年减少全球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并把2020年作为碳排放的顶峰年。草案遭到了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强烈质疑。d这位前世界冠军说,当今乒乓球技术飞速发展,世界一些顶尖选手的实力非常接近,决赛时往往只差一分,甚至两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8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6、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 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共9分,每小题3分)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请求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 尚:盛行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自己。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 ) 民岂乐为盗哉 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人皆倒囷以应之a b c 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第卷(117分)四、(26分)1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4分) 翻译: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4分)翻译: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岁 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答: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 , 。 (2) , 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3)、 ,洵美且异。 (4)、 ,来吾道夫先路也(5)、 ,桃李罗堂前。 (6)、_,哀民生之多艰。(7)、然力足以至焉,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0分)(注意: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秋天的心林清玄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无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的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15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 16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答: 17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6分) (1)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3分)答: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3分)答: 18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5分)答: 六、语言运用(11分)19模仿文段第一句的句式,给下列画线的地方镶嵌进适当的诗句,使文段更富有文采,意旨更加丰富。(3分) 我追求“低头弄莲子”的祥和,我向往 的闲适,我喜欢 的清纯,我心仪 的静谧但在这世俗的纷扰中,何处才是我梦中的桃花源?20阅读下面文字,筛选、整合相关信息,为“光活化农药”下一个定义。(4分)20世纪初,人们研究了吖啶、荧光素等染料在光照下的杀虫作用。70年代,约荷等人又研究了卤代荧光素对家蝇的光动力作用,将光活化农药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研究中人们发现,一些物质平时并没有毒性,但进入生物体内以后在光诱导的作用下,会变得有毒,从而对家蝇、大蚁、象鼻虫等害虫起到毒害作用。这些物质还具有在自然界迅速降解为无害物质的特性,因此很适合制成农药。近年来,光活化农药的优点和应用前景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光活化农药是_ _ 。21.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组句子,要求表意明确,所写的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4分)错过了清晨的朝霞,错过了正午的骄阳,错过了夕阳的绚烂,错过了暮色的朦胧,也许还会拥有迷人的月辉。 七、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在荒野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鱼。一个人要了鲜鱼,另一个人要了鱼竿,两人分道扬镳,得到鱼的人吃完鱼后,没有走出荒野便饿死了。另一个人提着鱼竿,在离海洋不远的地方也饿死了。又有两个饥饿的人,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鲜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 而是共同去寻找大海。 他俩每次吃饭时只煮一条鱼, 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以捕鱼为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桂林十八中12-13学年度上学期11级段考语文参考答案1、。(a项“鲜”读xin,项“跷”读qio,d项“瑰”读gu)2、b。【a、侯(候)补,上朔(溯)c、国萃(粹),凭(平)心而论、脉博(搏)】3、c(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褒义。这里用于贬义。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这里用反了。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不能用于退休的老人。语焉不详:语,话;焉,古汉语助词。话说得不详细。)4d(a不合语境。“势头”不能另眼相看。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一般,也可以指不被重视的人到重视。b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和前面的语言环境“在问题出现之前”语义重复。c望文生义。反戈一击:调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5、c。(a单谓语与双宾语搭配不当,“效率”不能用“完善”,应用“提高”。b递进关系的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的内容应互换)d不合逻辑,应为“只差两分,甚至一分”。6c(“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7d(a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项原因表述有误;c项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8c(不能因为二者并列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9、b.(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10、d。(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是富人们的反应。)11、d。(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12、翻译(1)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析:译出大意给1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解析:译出大意给1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3、(1)答: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4分)(2)答: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4分)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还可答“双关”手法,如 “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还可答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14、默写(10分)(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自牧归荑(4) 乘骐骥以驰骋兮 (5)榆柳荫后檐(6)长太息以掩涕兮(7)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15开篇引用唐于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写出了通过观察自然,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结尾引用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是为了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这两处的引用,都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4分)(意思相近即可)16“秋天的心”体现在:气派悠闲之意;感知自然之心;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谦卑的心情;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5分)(答对5点就给满分。意思相近即可)17(1)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他们有了“文化”,却远离了自然,平埔族后裔已经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3分)(意思相近即可)(2)商业形态改变了人们对岁月的感知,春夏秋冬千篇一律,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18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忙碌追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5分。认为这句话没有道理也可,只要理由充分即可)19采菊东篱下 清水出芙蓉 人迹板桥霜 (3分。每空1分)20、光活化农药是用某些平时无毒,但进入生物体后在光照下产生毒性,又可以迅速自然降解为无害物质的物质制成的一种杀虫药(农药)。(4分)21、示例:错过了春日的烂漫,错过了夏日的奔放,错过了秋天的丰硕,错过了冬季的清冽,也许还会拥有轮回的惊喜。(内容贴切2分,排比1分,句式相同1分)(4分)参考译文:赵良淳,字景程,是丞相汝愚的曾孙。赵良淳小时候向他们乡的先生饶鲁求学,懂得立身的大节。等到做了官,在所为官的地方以干练而有治才著称,却不曾求人举荐。起初赵良淳凭借祖上的庇荫担任泰宁主簿,多次升迁至淮西运辖,沉浮任散官二十多年。参加科举考试及格,改任分宁县的知县。分宁,是江西政务繁剧的郡县,风俗喜欢吵闹和攻讦别人,赵良淳治理这个县,不使用各种刑罚,不任用小吏,而选取忠厚孝顺的百姓,自身亲自尊敬礼遇他们,至于特别桀骜不驯的人,才绳之以法,坏的习俗因此被稍微革除了一些。咸淳末年,被任命为安吉知州。赵良淳到任后,每天和属吏讨论守御的方法,都加以实行。那时正值荒年,百姓聚在一起做盗贼,赵良淳所在的安吉盗贼蜂拥而起。有人请求用军队打击他们,赵良淳说:“百姓难道愿意做盗贼吗?时势艰难又遭遇大旱,所以一起剽掠苟且存活罢了。”命令僚属用大义来晓谕百姓,众人都扔下武器四散归顺,那些不归顺的人众人就把他们捆住献来。有抢了人家的财货后到财货的主人那里去谢罪并归还人家的人。赵良淳劝富人拿出粟米赈济百姓,他曾经对人说:“假如太守的身体可以拿来赈济百姓,我也在所不惜啊。”他的话非常诚恳,足以打动人们,人们都倾倒出谷仓的粮食来响应他。不久范文虎派使者拿着书信前来招降,赵良淳烧掉书信斩杀了使者。元兵来到后,驻扎在他们的东西城门。在此之前,朝廷派将领吴国定增援宜兴,当时宜兴已经很危险,吴国定不敢去,就到了安吉见赵良淳,愿意留下来作为辅助守卫安吉的力量。赵良淳见吴国定慷慨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不久吴国定打开南门接纳外面的元兵,元兵进入城中呼叫道:“众人都散去,元帅不杀你们。”于是众人号啕大哭着散去了。赵良淳命令驱车回府,士兵阻止他说:“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侍郎您应当为保全自身来考虑。”赵良淳呵斥众人离去。赵良淳让家人出去躲避,就关上门自杀。有士兵来解救他,他又苏醒过来,众人列拜哭泣说:“侍郎何必苦自己呢?逃走仍然可以求生。”赵良淳叱责他们说:“我难道是个逃生的人吗?”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作文参考立意:(1)前两人各奔东西而双双饿死,后两个人共同合作而走出困境,据此可以确立合作、双赢之类的立意,阐述合作在竞争时代的意义。(2)一根鱼竿、一篓鲜鱼,相同的条件, 有人藉此走出困境,有人却死于困境,可见客观条件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据此可以确立发挥主观能动性等的立意,阐述事在人为的道理。(3)要鱼而不要鱼竿的人饿死在荒野,这是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目标的必然下场;要鱼竿而不要鱼的人饿死在离海洋的地方,这是光有长目标而没有解决眼前利益的必然结果;而后两人拿了鱼竿,每天只吃一条鱼,坚持到了海边,这是长远目标和眼前利益兼顾的结果:据此,可以确立有关目标的话题,阐述目标与手段、长远目标与眼前利益等关系。 【诗歌简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译文: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作文参考立意:(1)前两人各奔东西而双双饿死,后两个人共同合作而走出困境,据此可以确立合作、双赢之类的立意,阐述合作在竞争时代的意义。(2)一根鱼竿、一篓鲜鱼,相同的条件, 有人藉此走出困境,有人却死于困境,可见客观条件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据此可以确立发挥主观能动性等的立意,阐述事在人为的道理。(3)要鱼而不要鱼竿的人饿死在荒野,这是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目标的必然下场;要鱼竿而不要鱼的人饿死在离海洋的地方,这是光有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