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禹治水的范围在黄河中游地区,而战国秦汉文献记载的治水范围却扩大到了今天的大半个中国。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A. 先民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扩散B. 后世研究更接近历史真相C. 大禹治水从传说到信史的历程D. 古代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的意义不只是战胜水灾,这个传说包含着一系列整理疆土的伟业。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追溯到的中国大地上大范围、一体化的人文地理格局形成的起点,就是以大禹治水这件事为标志。据此,结合材料中“大禹治水的范围在黄河中游地区,而战国秦汉文献记载的治水范围却扩大到了今天的大半个中国。”可知,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先民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扩散,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后世研究不一定能够更接近历史真相,排除;C、D项与材料不相关,排除。2.吕氏春秋所辑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集中深入论述了当时的农业科技。这体现了中国农业经营思想中的A. 耕者有其田B. 精耕细作C. 趋利避害D. 量力而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农业精耕细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更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辅之以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经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再结合材料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集中深入论述了当时的农业科技。”可知本题体现了中国农业经营思想中的精耕细作,故本题答案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历史概念理解和突破,例如题中精耕细作的考查。3.刘邦时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 普及铁犁牛耕B. 瓦解血缘宗法关系C. 发展小农经济D. 减轻农民负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刘邦时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试图通过制定诏令,鼓励民间多生子,并辅之以分家制度,确保国家拥有更多的自耕农同时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本题答案选C项。A、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只是材料简单复述,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排除。4.唐律疏议中明文记载:“物勒(刻)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该材料说明当时A. 手工业管理严格B. 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C. 技术垄断是行规D. 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物勒(刻)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故本题答案选A项。B、C项在材料中没有充分体现,排除。本题考查的是官营手工业,不是私营手工业。排除D项。5.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重要在宋代”。以下可以作为有力证据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问世是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半两钱出现在秦朝,B五铢钱出现在汉代,C项开元通宝出现在唐朝,三项与材料时间冲突,排除。6.明直隶州志记载:佃人承赁主田不自耕种,借于他人来耕种,借耕之人,既交田主骨租(土地所有者所收之地租),又交佃人皮租(二地主之租)。这表明当时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C.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D. 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佃人承赁主田不自耕种,借于他人来耕种,借耕之人,既交田主骨租(土地所有者所收之地租),又交佃人皮租(二地主之租)。”,结合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也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自然经济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土地经营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仍然以租佃经营为主,排除;D项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7.唐玄宗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由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征收舶税“以助国用”。这一变化反映了唐宋时期海外贸易A. 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B. 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C. 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D. 开始走向兴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玄宗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由心腹宦官担任”“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结合题干设问可知,这一变化反映了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故答案选A项。B项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农业,而不是海外贸易。从材料中也无法得出“开始”这一结论。故C、D两项排除。【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题干的设问,抓住题中“变化”,结合材料中相关的有效信息,即可得出答案。8.下图是明中后期的国内市场略图,此图反映当时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 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达C.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D. 民族工业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表现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跨越南北方不同省区进行交易的现象,反映出明朝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达,故本题答案选B项。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民族工业兴起出现在近代中国,与题中时间不相符合,排除。9.对比下图唐长安、下图北宋东京城市布局的变化,这反映了A. 政府管理失控B. 草市开始普及C. 工商业市镇繁荣D.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中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空间限制,实行坊市制,而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商业活动沿街而设,打破了商业活动的空间限制,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政府管理失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草市在材料中只是出现,并没有体现普及,排除;C项工商业市镇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10.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清代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与征税。这表明A.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B. 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C.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商人向政府购引(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 商人向政府购引(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某些特定时期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答案选C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官商合作和官商分利,A、B两项与主题无关排除;D项与题意不相符合,排除。11.宋朝出现“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导致此现象的根源是A. 铁犁牛耕的使用B. 井田制的瓦解C. 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D. 不抑兼并的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反映出宋朝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井田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瓦解了,故排除。D项不抑兼并只是土地兼并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与题干设问不相符合,排除。12.某中学生开展研宄性学习,其小论文中频繁出现“闽”“粵”“擀”“弹”“黄道婆”等词。由此推知,该文的研宄对象是A. 冶炼业B. 陶瓷业C. 丝织业D. 棉纺织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棉花在宋元时期由海外传入福建、广东等沿海边疆地区。元代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使她的家乡松江地区成为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D项,A、B、C三项与题意不相符合,排除。13.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农家手工业机坊约500家,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布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 传统产业仍占统治地位B.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C.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D.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 以福州为中心的农家手工业机坊约500家贴上本庄招牌出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农民手工业品的商品化反映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本题答案选B项。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14.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促成此民族工业发展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髙涨C. 政府暂时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 封建君主专制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应对巨额战争赔款,解决财政枯竭问题,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甚至奖励工商,客观上促成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高潮,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不符合基本史实,表达错误,排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髙涨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15.下图是民国初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这种现象A. 改变了民族工业的结构B.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C. 催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D. 导致了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一战爆发,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导致1913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逐渐减少,这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故本题答案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工业结构的改变,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想产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之后,排除C项;自然经济彻底瓦解发生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D项。16.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通过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和产品收购,把私营工商业生产逐步纳入到国家计划轨道上来,按照国民经济的需要进行生产,逐步消灭其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按此文件开展了A. 土地改革B. 合理调整工商业C. 没收官僚资本D. 全行业公私合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和产品收购”“把私营工商业生产逐步纳入到国家计划轨道上来,按照国民经济的需要进行生产,逐步消灭其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国家发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其发展高级形态是把工商业改造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并发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故本题答案选D项。 土地改革和合理调整工商业发生在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的是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没有涉及官僚资本,故排除C项。17.从1953年起,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等领域。这些举措A. 有利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B.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C. 缩小了城乡的差别D.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3年”“ 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等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利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否定商品货币关系,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故本题答案选A项。国民经济恢复发生于19491952年,排除B项;缩小城乡差别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本题主旨意在强调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不是强调解放生产力,排除D项。18.1961年7月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工业十七条,提出建立以厂长为首的统一指挥系统,总工程师技术责任制等。这说明当时A.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 调整了国民经济政策C. 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D. 改变了所有制结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为此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依据材料“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工业十七条,提出建立以厂长为首的统一指挥系统,总工程师技术责任制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业领域为了摆脱困境,通过调整企业管理体制,赋予企业更多自主管理权,增强企业活力。故本题答案选B项。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冲突,排除A项;C项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当时所有制结构并没有改变,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排除。19.据统计,中国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1%,导致此成果政策性因素是A. 农业合作化运动B. 三大改造C. 人民公社化运动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故本题答案选D项。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在建国初期和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两项;人民公社会运动发生在1958年,排除C项。【点睛】本题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素养时空观念中的时间问题,故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强化对历史事件时间观念的记忆。20.1992年,深圳面向全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股民纷纷南下。这反映出A. 股市成为人们投资最佳渠道B. 深圳成为中国金融中心C. 市场经济顺应民众投资需求D. 中国加入WTO【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92年,深圳面向全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股民纷纷南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的深圳面向全社会公开发行股,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股民纷纷南下,反映出市场经济顺应民众投资获取收益的需求,故本题答案选C项。股市有风险,投注需谨慎,所以排除A项;上海才是中国大陆的金融中心,排除B项;1992年中国还没有加入WTO,排除D项。21.改革开放后的某次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会议是A. 十一届三中全会B. 十二大C. 十四大D. 十五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是中共十五大的内容,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中共十二大提出到二十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的奋斗目标;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排除A、B、C三项。22.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以下事物或现象中,反映此特点的有A. 中山装B. 长袍马褂C.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D. 电影、电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是既保留了西服的部分长处,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一种近代服饰,故本题答案选A项。长袍马褂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典型,与题意不相符合,排除;电影和电视完全是西化产物,排除D项。23.清朝末期,以皇帝年号纪年方式遭到了严重挑战。康有为宣扬孔子纪年,国学大师刘师培主张黄帝纪年,孙中山则通电全国使用公历。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 清政府主动谋求社会变革B.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 中国的封建制度行将结束D. 民众共和意识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皇帝年号纪年方式遭到了严重挑战。康有为宣扬孔子纪年,国学大师刘师培主张黄帝纪年,孙中山则通电全国使用公历”可知,封建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包括以皇帝年号纪年体系为表征的时间观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反映了清末思想解放和民主政治发展。结合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以推导得出思想解放和民主政治发展源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清政府主动谋求社会变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主张修改皇帝年号纪年无法预示中国的封建制度行将结束,排除C项;个别先进中国人提出主张修改皇帝年号纪年,不代表民众共和意识的提高,D项以偏概全,排除。【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认识和运用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例如:思想解放和民主政治发展源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4.1885年出现了成都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对上述现象起关键作用的是A. 互联网的发展B.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C. 大众报业的发展D. 电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材料中“1885年成都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表明由成都到上海的信息传递非常之快,结合19世纪这一时间段,只能选择电报业。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短短数年,电报线遍及各省,民用电报事业普遍开展。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互联网发展出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相吻合,排除A项;交通运输业和大众报业无法体现成都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B、C两项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黄梅戏天仙配歌词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相互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市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提高的产物。长江三角洲农家把以粮食作物为主体的结构改变为以经济作物为主体的结构。这一地区大体上可以分为蚕桑区与棉作区。众多市镇呈现出专业化分布的多样性,这不仅体现了市镇的地理与经济特色,而且显示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以及地区性行业特色的蓬勃兴起对市镇经济的巨大刺激作用。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答案】(1)经济模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比较稳定,但十分脆弱。(2)特点:数量众多,网络化分布;兼具地理与经济双重特色;发达手工业和农业共同推动。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商品经济高达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高产作物引进,带动农业种植格局的变化;白银的大量涌入和广泛流通。【解析】【详解】(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可知是小农经济;第二问,结合小农经济特点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2)第一问,根据材料“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相互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可得出数量众多,网络化分布;根据材料“众多市镇呈现出专业化分布的多样性,这不仅体现了市镇的地理与经济特色”,可得知兼具地理与经济双重特色;根据材料“市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提高的产物”“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以及地区性行业特色的蓬勃兴起对市镇经济的巨大刺激作用”可得知,发达手工业和农业共同推动市镇的崛起。第二问,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可从内部的政治、经济因素,即国家统一和商品经济发展两个角度来回答;也可从外部因素中的高产作物引进和白银大量涌入来回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低于同期全国增长幅度。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材料二 在1978年前,我国进行了多次行政性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所谓“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改革循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之风再度兴起,这一次改革是从国有企业开始的,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企业改革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到推行经济责任制的发展,1981年国家基本消除了财政赤字,1983年进行了企业横向联合的初步尝试,全国共有121个省辖市511个县实行了市管县的新体制,以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优势,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起步阶段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下一轮改革积累了经验,在中国经济中注入了更多的市场因素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摘编自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特点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1983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背景及影响。【答案】(1)特点:重点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同时投资项目向中西部倾斜。影响: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建设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推动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但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2)内容: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尝试企业横向联合,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影响: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消除财政赤字;壮大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奠定基础。【解析】【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可知,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特点是重点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同时投资项目向中西部倾斜。第二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积极方面:紧扣材料,从微观角度分析工业、交通、工业城市发展,从宏观角度认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消极方面:根据“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低于同期全国增长幅度”,可得知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2)第一问,“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