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系统化、规范化开展田野考古教学的探索.doc_第1页
对系统化、规范化开展田野考古教学的探索.doc_第2页
对系统化、规范化开展田野考古教学的探索.doc_第3页
对系统化、规范化开展田野考古教学的探索.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系统化、规范化开展田野考古教学的探索以考古专业2005年田野考古实习为例于孟洲 白彬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作为一门人文科学,“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1这也是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研究很重要的一个区别点,即其研究对象是古代遗留下的实物遗迹和遗物。而田野考古学即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基础,田野考古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要使用许多特殊器材和设备,有着自己的工作程序,并且田野考古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考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2另外,各高校考古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毕业后主要还是从事基础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所以,田野考古教学就变得分外重要,因为这不仅涉及到整个考古专业的教学设置问题,还涉及到如何适应社会对考古专业学生需求的问题。所以,各高校考古专业都非常重视田野考古教学,一般都要设置一个学期的实习时间。3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历史专业已开设考古学通论课程,甚至有的还组织考古调查或参观实习,如1966年以前,南京大学一直将考古实习作为历史系高年级的实习课程之一。4组织考古实习是考古专业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5如何搞好田野考古教学实习一直都是川大考古系努力探索的课题,并曾取得可喜的成果。6但面对当今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态势,如何培养全面、优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人才,这对高校考古专业的田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在2005年考古专业本科生的考古实习上进行了一番探索,并取得了突出成效,在此作简要汇报。一、教学环节上,教与学互相补充、促进,理论与实践操作真正做到紧密结合作为考古专业核心课程,田野考古实习体现出很强的实践性,但它是在以往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学习基础上的实践,而非纯粹的“手工劳动”。所以,2000年在湖北省举行的“三峡田野考古培训班”的学习内容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田野考古实习”两个阶段进行。7我校考古专业学生实习前已经系统的学习了中国考古学(一)、(二)、(三)和考古技术等课程,但为了配合田野考古实习的顺利开展,我们在工地上为学生开设了田野考古学概论课,随着田野发掘和调查实习的进展,适时讲解相关操作方法、技术和理论等。此外,我们还经常邀请成都市博物院的业务人员和学生一道在发掘现场开展集体讨论,决定发掘方案,指导实践操作。并且经常在晚间交流发掘经验,总结当天的发掘情况,商量第二天的应对发掘办法。还在每一轮探方发掘结束后及时举行总结会,大家自由交流发掘中的得失,设计下一轮发掘的操作程序与方案。以上所作使得学生能够及时明确发掘操作方法和标准,并及时用于实践;及早发现疏漏进行弥补;更快进入工作状态,熟练发掘错作;并且,学生通过在实践中的摸索,对田野考古方法理论进行检验和思索,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为进一步的科研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注重田野考古实习中业务训练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这一方面,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我们要求学生有备而来。实习前一个月,指导教师指定相关研究论文和发掘报告二十余篇,组织学生阅读,提交读书报告,这样不但使学生很快进入发掘前的紧张“备战”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还使学生在发掘前就对实习地点的文化面貌和发掘研究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随后的发掘工作顺利开展与撰写高质量的发掘报告铺平道路。2)正式发掘前,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临近成都市博物院的发掘工地,让同学对于考古发掘有了直观的理解,避免他们刚开始发掘时手忙脚乱,出现更多的失误,这对于发掘资料的整体准确性是有益而无害的。3)针对以往田野考古实习重野外发掘,轻室内整理和田野调查的倾向,此次实习我们指导学生进行了从发掘、调查到整理的成套训练过程。包括:考古操作上,从布方、发掘到室内整理、考古调查等全过程都紧密依照教学大纲要求,严格按照文化部颁布的田野考古操作规程8执行,对学生进行规范而严格的训练;考古发掘方上,为顺应学生学习和适应发掘的过程着想,特意安排学生进行三轮探方的发掘,即实习方、考核方和基建方。第一轮探方目的使学生更快适应发掘的特点,采取教师手把手教授,作现场示范的方式进行;第二轮探方采取严格的考核办法,教师做适当指导,目的除了做出公正的考核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第三轮探方是为应对现今多数考古文博单位主要配合基建发掘的特点,要求学生既准确又要快速的进行发掘,并且把探方面积由前两轮的55m2加大到1010m2。室内整理上,安排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从清洗陶瓷片和小件标本;陶瓷器的拼对、粘接和修复;陶、瓷片的标号(写字);陶质、陶色、纹饰和瓷器之胎、釉的统计;拣选标本;绘图;制作器物卡片,对器物标本逐一进行文字描述;排版;拓片;文物摄影;器物排队;筛选、浮选等12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系统而严格的训练。考古调查上,安排实习学生前往邛崃下霸乡出土石器的宋墓地点,平乐冶铁遗址,临邛大渔村果园山庄窑址,临邛西江村尖山子、罗汉山窑址,固驿瓦窑山窑址,油榨乡唐城遗址、火井遗址等8个点进行了考古调查。三、注重田野考古实习中业务考核的规范化和制度化1)考核制度上,我们在实习之初制定了四川大学田野发掘实习课程教学考核准则,就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和评分标准作出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其中,评分标准包括:工作态度,占10%;动手发掘能力,占50%;图纸、文字记录,占20%;实物资料初步整理、鉴定能力,占20% 。并且这四项中的每一项,都有细致的评分准则和应注意的扣分事项,以使评分标准更为制度化、合理化和透明化。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评分标准使学生更加明确田野考古操作的规范和准则,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田野考古工作作风。2)考核形式上,除对平时的发掘操作过程,图纸、文字记录和室内整理等进行测评外,还邀请邀请成都市博物院的三位专家和指导教师组成五人考核小组,共同操作执行,确保考核规范和严格进行,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四、注重田野考古实习中学生管理和工地、库房管理的制度化和条理化1)学生管理上,我们制定四川大学田野考古实习守则、四川大学田野考古教学工地作息时间表,并印发到各个寝室,严格执行,从而使得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秩序,也保障了个人的人身安全;2)考古工地上,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整个发掘期间,考古工地始终井然有序,干净整洁,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3)库房管理上,在发掘现场设立2个临时文物库房,由专人负责,严格执行文物接收制度和程序,安排出土陶瓷片的堆放和小件标本的存放。发掘整理期间,未发生文物丢失现象。五、注重田野考古实习中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考古发掘后,指导教师要求实习学生在室内整理的基础上,编写高质量的考古发掘报告,以训练学生对考古资料的科学整理和初步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意识和能力。调查过程中,鉴于冶铁遗址和大渔村、尖山子、罗汉山、固驿5个点的考古调查材料比较丰富,带队教师要求参加调查的各组同学将有关材料分别撰成考古调查报告。目前已完成初稿4篇,拟分别推荐到四川文物、成都文物等专业刊物发表,这在其它高校考古专业实习上也是很少见的,即通过强迫学生出成果,从而使学生尽快达到独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水平。六、注重考古实习中对学生多学科合作研究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考古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始终提醒学生注意随时收集各种标本,如碳十四检测标本、孢粉分析标本等。并让学生分组进行筛选、浮选,拣选出几十袋检测标本,送交相关测定单位。在发掘工地各探方普遍出土墓葬后,指导教师又邀请吉林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朱泓教授为同学讲解考古发掘中如何采集和鉴定人骨资料。并且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成都市博物院化保室工作人员采集检测标本。所有这些都对实习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培养了他们考古发掘中多学科合作意识,并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起到良好效果。七、注重考古实习中学生专业思想、吃苦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考古实习中,指导教师和学生同吃同住,共同工作,对学生的每一份探方日记,都详加批阅,每一份探方记录和遗迹记录,均一一审阅,这使得我们和学生除了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外,还培养了友好的朋友关系,这些都深深感染了学生,使得他们在实习中由被动的学习和接受考核变成主动去发掘和科研,从而激起高度的学习热情,也培养了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又通过与相关合作单位工作人员的交往及对于民工的有效管理,都使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并培养了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为将来面向社会提前进行了磨练。顺便提一下,目前许多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平时的课堂讲授和田野考古实习脱节的问题,即课堂上只关注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而对其发掘过程及采取的发掘办法很少提及。在考古实习现场又仅仅教授学生如何操作,而对揭露出的遗存其研究价值采取漠视态度。其实,这两大块本可以更加紧密结合,从而使得田野考古学真正成为考古工作者的必备基本素质。注释:1、夏鼐、王仲殊: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2、冯恩学主编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3、严文明:中国高等学校的考古教学,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庄景辉:加强高校考古专业田野实习教学的思考,南方文物1997年3期。4、南京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