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网络助学课程过程性考核系统的研究与设计.pdf_第1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网络助学课程过程性考核系统的研究与设计.pdf_第2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网络助学课程过程性考核系统的研究与设计.pdf_第3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网络助学课程过程性考核系统的研究与设计.pdf_第4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网络助学课程过程性考核系统的研究与设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自学考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在承载着对自考生实施国家考试功能的 同时,还承载着对自考生的培育功能。从培养人才全面发展要求来看,自学考 试这种教育形式仍存在不足,主要是缺乏过程性考核。 本文研究立足于江西省2 0 0 8 年在江西省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开展综合改 革试点,提出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虚拟技术等解决自学考试网络助 学过程性考核问题,并提出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的研究与设计方案。 本文首先提出了现有自学考试存在的弊端,为何要开展网络助学,并结合 国家政策引入,社会助学力量为开展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提供依据。 其次,阐述了网络助学评价的基础及在网络环境下自考生学习因素的分析。 然后,参照国内外过程性考核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实际应用 特点,对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系统提出一个参考模型。 最后,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网络助学的元模型,设计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 系统,根据相关的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开发和实现过程性考核系统。 本文的重点是在平台提供商或运营商、国家考办及各省直辖市考办、社会 助学机构、主考院校和学员大范围参与的情况下,为建立一个大范围分机构运 营级别的过程性考核系统提供一个参考实现模型。 关键词:自学考试;过程性考核;网络;元模型;评价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a saf o r mo fs e l fe x a m i n a t i o n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i nc a r r y i n gf o r w a r d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n a t i o n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f o rs e l f - e x a m i n a t i o nf u n c t i o n s ,i ti sa l s o c a r r i e s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s e l f - e x a m i n a t i o nf u n c t i o n s p e r s o n n e lt r a i n i n gr e q u i r e m e n t s f r o m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e r s p e c t i v e ,s e l f - s t u d ye x a m i n a t i o no ft h i s f o r mo fe d u c a t i o ni ss t i l ld e f i c i e n t ,m a i n l yt h el a c ko fp r o c e d u r a la s s e s s m e n t t h i st e x ti sb a s e do nt h e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 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i n2 0 0 8t oc a r r yo u t 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e l f - s t u d ye x a m i n a t i o n sb o a r do f f i c eo ft h er e f o r mp r o p o s e dt h e u s eo ft h eu s eo fn e t w o r kt e c h n o l o g y , m u l t i m e d i at e c h n o l o g ya n dv i r t u a lt e c h n o l o g y t os o l v en e t w o r ko fs e l f - e x a m i n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fs t u d e n ta s s e s s m e n ti s s u e s ,a n d o f f e r e dan e t w o r ks t u d e n tt h ep r o c e s so fa s s e s s m e n tr e s e a r c ha n dd e s i g n s e c o n d l y , t h en e t w o r kd e s c r i b e d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f o rs t u d e n te v a l u a t i o n , a n di nan e t w o r k e de n v i r o n m e n tt oi e a r nf r o mt h ec a n d i d a t e so ft h ef a c t o ra n a l y s i s t h e n , a c c o r d i n gt oa c t u a ld e m a n da n du p g r a d e t h en e t w o r ki np r i n c i p l e ,t a k i n g i n t oa c c o u n tt h ep r o c e s so fa s s e s s m e n tr e q u i r e m e n t s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o f f e r e da n e t w o r ko fs t u d e n ta s s e s s m e n tp r o c e s sr e f e r e n c em o d e l s t u d e n ts e l f - e x a m i n a t i o n w i t ht h ep r a c t i c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n e t w o r k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p r o c e s so fs t u d e n t a s s e s s m e n ts y s t e m ,t h en e t w o r km a d ear e f e r e n c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m o d e l f i n a l l y , t h eu s eo fn e t w o r kt e c h n o l o g yt ob u i l dt h en e t w o r k m e t a - m o d e ls t u d e n t , d e s i g nt h en e t w o r ko fs t u d e n tc o u r s ee v a l u a t i o ns y s t e m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l e v a n t n e t w o r kt e c h n o l o g y , s t r e a m i n gm e d i at e c h n o l o g yd e v d o p m e n ta n d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p r o c e s so f a s s e s s m e n ts y s t e mo p e r a t o r n l i sa r t i c l ef o c u s e so nt h ep l a t f o r mp r o v i d e ro ro p e r a t o r , t h es t a t ea n dp r o v i n c i a l m u n i c i p a l i t i e sk a ob a n , s o c i a la n ds t u d e n tb o d i e s ,e x a m i n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aw i d e r a n g eo fi n s t i t u t i o n si n v o l v e di nt h ec a s e o f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al a r g e s c a l e s u b s e c t o rl e v e lo ft h ep r o c e s so fa s s e s s m e n to p e r a t i o n ss y s t e mp r o v i d e sar e f e r e n c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m o d e l k e yw o r d s :s e l f - e x a m i n a t i o n ;t h ep r o c e s so fa s s e s s m e n t ;n e t w o r kt e c h n o l o g y ; e l e m e n tm o d e l ;e v a l u a t i o n l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直昌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储签名c 瑚:刍f 永庇签字嘞1 驯月a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直昌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 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直昌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 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沙l 寸饥导师签名: i 、 、 答字日期:q 私肌日 签字日期 年硼砂否日 第1 章绪论 1 1 课题来源与背景 第1 章绪论 本课题为导师指导下自选。 本文基于2 0 0 8 年江西省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开展的综合改革试点,要求 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虚拟技术等解决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问 题,并提出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的研究与设计方案。 自学考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在承载着对自考生实施国家考试功能的 同时,还承载着对自考生的培育功能。在自学考试网络助学中引入过程性考核 是注重培育功能的重要手段,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过程性考核在 传统教学中的引入在国内已进入政策支持和具体实施层面,而在网络教学中的 引入无论在平台提供商层面还是应用层面仍然处在探索阶段,要上升到政策、 规范和大范围推广层面,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同时也需要在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积极投入实践。 目前传统自学考试助学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民办高校和各种社会助学机构, 而在自学考试网络助学中由于涉及到网络、平台、运营等一系列技术因素,引 入专业远程教育服务提供商直接参与共建和共同运营将会是节约成本、提高效 率的有效途径。因此,自学考试网络助学将由国家考办、各省直辖市考办、助 学单位、主考院校、专业远程教育服务提供商共同参与提供助学服务。 在国家考办、各省直辖市考办、助学单位、主考院校、专业远程教育服务 提供商共同参与和协作的模式下实施自学考试网络助学已经在部分省市进行试 点。目前,在自学考试网络助学实施中如何引入过程性评价;在助学系统中如 何通过技术手段为过程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和自动化处理:如何将国内外目前 的研究成果进行模型化、程序化和可操作实施化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的过程 中不断地总结、归纳和提升。 第1 章绪论 1 2 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1 2 1 研究现状 过程性考核是指在教学目标细化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 和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多方面、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它侧重于对学生认识 过程和实际能力形成的监督和评价,其目的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 管理,督促学生的学习,及时反馈学习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 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或指导。 目前,网络过程性考核总体存在如下问题: ( 1 ) 在认识上还不够统一和在具体实施上表现得较为盲目和混乱 过程性考核工作未能纳入系统化、规范化、有效实施的轨道。在有政策的 情况下,社会助学力量盲目借助政策追求通过率和商业利益,导致整个探索和 实践尚无实质进步。 ( 2 ) 传统教学中的部分成功经验很难直接移植到网络 通过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其核心价值在于对传统教学中时空限制带来的成 本和效率问题进行补充,这也体现网络作为工具的本质。要将传统教学中的成 功经验引入网络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清晰认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能 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次要对需要通过网络实现的事情进行模型化;最后还 要使其可操作。这整个过程在开展远程教育的前期都要做大量的投入。网络助 学过程性考核注重过程的特点对模型化和可操作化的需求更为迫切。 ( 3 ) 网络学习的特点使过程性考核实施更加复杂 参加自学考试学生( 即学习者) 所处空间分散,学习者学习时间分散,学 习者差异是网络学习者的整体特点。同时,社会助学机构引入网络的一个特别 重要的利益追求,就是如何在有限“校园教学”投入的前提下扩大招生。在这 种前提下一些通过网络分组讨论、教师在线监控学习者情况,然后进行个别化 辅导等网络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这种大规模、高度分散和差异大的需求。那 么前面对过程性考核定义的实施就会面临一些技术难题,以至于使其可操作性 降低。 2 第1 章绪论 1 2 2 选题意义 ( 1 ) 理论意义 在已有的文献中对过程性考核的研究很多,并且在理论层面和基本理念上 业内基本达到统一的认识。但在理论实践上,出现层次不齐,各行其是的情况。 本课题通过跟踪和参与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施点实施过程来进一步深化理论, 对理论起到一定的补充和实践意义。 ( 2 ) 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解决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过程 性考核问题。近年来,全国考办在继续做好自学考试环节管理工作的同时,把 关注学习过程、完善自学考试教育功能作为自学考试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之一。 一方面,积极鼓励各种办学机构包括高等学校和各种社会办学机构向考生 提供助学支持;其次,积极探索把现代远程教育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引入自 学考试。全国考委五届二次会议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积极开发和利 用计算机网络教育、广播电视卫星教育等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为考生提供多样 化的助学形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逐步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化 学习服务体系。该项目是国家考办综合改革的一部分,希望能在自考领域给予 自考生更好的帮助。 现在的社会助学力量已经很强大并且颇具规模,但仍有很多社会考生在自 学考试的过程中急需帮助,改善这些社会考生“有考无学 的困难。这些社会 考生具有分散性很强的特点,其学习习惯、方法、时间、模式也很不统一。而 自学考试的考试和培育双重功能经过成分的平衡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助学, 在自学考试网络助学中引入过程性考核是以考促学,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 部分,其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1 3 本人主要工作 本人的主要工作是针对自学考试的特点,结合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虚 拟技术等解决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问题,提出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的 研究与设计方案并予以实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 1 ) 对现有自学考试存在的弊端,为何要开展网络助学,网络助学评价的 第1 章绪论 基础及在网络环境下自考生学习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 2 ) 参照国内外过程性考核的要求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实际应用特点,对 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系统提出一个参考模型。 ( 3 ) 构建网络助学的元模型,设计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系统,就自学考试 网络助学提出以知识点测评、阶段测评( 作业) 和综合测评递进课程过程性考 核模型。 ( 4 ) 对关键技术部分提出解决方案。 1 4 本文组织结构 本文共分六章,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引言 介绍了本课题的来源、背景及选题意义。 第二章网络助学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与分析 详细介绍了现实过程性考核的必要性、网络环境下过程性考核评价分析, 并讨论影响网络过程性考核评价的基本因素分析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国内外研究现状 介绍国内外在可供实现网络学习过程性考核平台参考的领域研究现状,特 别对目前被广泛采用的s c o r m 参考模型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介绍。该研究 就是在充分参考s c o r m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评价元模型和评价策略树。 第四章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系统的设计 首先,根据网络注册学习过程性考核的特点,给出自学考试网络注册学习 过程性考核系统设计的元模型,包括元模型适应计算机的特点和元模型的适应 能力。其次,根据规则和引擎,制定考核规则结构化组织和逻辑条件。第三, 制定计分系统、统计系统。最后,制定平台系统接口和运行环境。 第五章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分别对大型网络应用必须的关键技术点提出具体的实现方案。关键技术点 包括应用开发框架、数据库分布式架构、高吞吐能力的流媒体服务器。 4 第l 章绪论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对本文工作进行总结,指出了研究的创新点与特点,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论文最后部分是“致谢 和“参考文献”。 第2 章网络助学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与分析 第2 章网络助学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与分析 2 1 采用过程性评价的必要性 2 1 1 过程性评价的概念 过程性考核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 式。过程性考核评价采取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效果、 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过程性考核评价主张 内外结合的、开放的评价方式,主张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评价 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和整合。过程性的功能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 确定其学习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从 而更好地把握学习方法,理解和掌握评价的方法,作为与终身学习相呼应的一 个方面,实现终身的可持续发展n 1 。 1 、过程性评价的内涵 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价值判断,还对学习的过程有明显的回流作用, 导向学习过程的不断修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通过回流作用,评价的 过程与学习的过程交互在一起,成为学生发展的必由途径。新的评价理念要求 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反映学习质量的资料,通过回流使评价与学习过程整合成 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换句话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评价,促进评价过程和学 习过程的融合。这种倾向于“过程与“发展 的价值取向,是过程性评价的 理念基础。 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 注重结果的评价,而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 的评价。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和实践,评价将成为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和可 持续发展的过程。学习评价将成为学习的一部分,发展评价能力成为人生必备 的要求。由于评价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只了解评价的知识远 远不够,必须通过评价的实践才可能真正学会评价。就学习的评价来说,这就 要求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的融合,评价学生学习的主体不仅是教师、校长和家 6 第2 章网络助学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与分析 长,也包括作为评价的客体、同时也是评价的价值主体的学生。评价的过程不 仅包括学校外部的和教师的评价,还包括学生相互之间和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 价。评价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增加了新的含义,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与成 绩的确认,不仅是诊断和改进学习的途径,还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目标。让学 生经历评价的过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是过程性评价的又 一重要理念。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实际上是三位 一体的。在这三者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教学过程 与评价过程都是为促进学习服务的。因此,我们在理解过程性评价的时候还应 该关注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特点等学习过程因素,从而更合 理的进行过程性评价,达到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目的。 2 、过程性评价的特点 ( 1 ) 全面。过程性评价还是从评价的内容方法,无论从评价的价值取向上看, 过程性评价的理念更为全面,也就能更全面地发挥评价的各种功能。过程性评 价注意过程,不试图用过于刻板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表现去判断每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符合人的多元智能的实际,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 2 ) 及时。过程性评价是与教学同时进行的共时性评价,评价和教学相互交 叉和融合,教师和学生民主互动和协商,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有 利于及时地肯定学生的成绩,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及时地发现存在的 问题和不足,改错纠偏。 ( 3 ) 灵活。过程性评价不过分追求目标的标准化和方法的规范化,不过分追 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不过分追求评价环境和程序的正规和严肃,有利于 学生充分展示才能。 ( 4 ) 深入。过程性评价采用包括质性评价在内的各种评价方式,从学生本身, 从同辈伙伴,从教师家长等不同的角度获得评价信息,不像传统的评价只能测 量可量化的、相对来说属于浅层次的学习效果,可以深入到学习的不同方面和 不同层次,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学习进行描述和评价,对学习质量的评价层次 更高也深入了。 ( 5 ) 可持续。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不同,过程性评价不是间歇式地进行, 而是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都不间断地进行着。随着评 价理念的逐步树立和对评价方法的逐步掌握,学生将评价作为学习的一部分, 7 第2 章网络助学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与分析 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成为促进自己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手段。 3 、过程性考核的劣势 提倡过程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不代表过程性评价完美无缺,过程性 评价的劣势主要表现在: ( 1 ) 由于过程性评价更多地采用了开放的、即时的评价方式,特别对情态领 域和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所收集的资料和判断的标准可能都会因时而变、因 人而异,就是对学习表现和效果而言,如果采用的是质性的方法,其标准也无 法做到统一,其评价的过程和程序无法做到规范。 ( 2 ) 当社会需要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衡量教学的效益和学习的成果时,评 价的公平与公正非常重要。而过程性评价由于较多地带有参与者( 包括评价的主 体和客体) 的主观性和个别特征,很难证明评价的公平与公正,是否被社会所接 受也就成为一个问题。 ( 3 )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始终,那么评价的强度应该是多大 才恰当,比较难以把握。如果过于强调评价,或评价的分量过重,很容易导致 评价的过于频密繁琐,直至学生和教师不堪其烦。 ( 4 ) 伴随过程性评价方式产生的还有许多新颖的评价工具,这些评价工具同 样有着明显的极限。如消耗的时间过多,评价的视野不稳定,等等。如果不注 意把握过程性评价的实质而只是热衷于这些工具具的使用,很可能导致评价的 形式化。前两个问题是由于评价方式本身的局限而引起的,后两个问题是由于 过程性评价相对较难把握,容易造成运用不当带来的。不管怎么说,都是值得 深思的课题。 4 过程性考核的衡量 在看待过程性评价时应该用辨证的方法,尽量发挥其优势促进学生的学习。 当收集了一定信息以后,教师需要对它们进行检验,以利于调整收集信息的方 法,确保评价结论的准确、客观。一般来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衡量: ( 1 ) 有效性 在参加过程性考核评价时,由于教师不能直接观察到学生学习动机、情感 等学习的内部状态,而需要通过一些外在行为和表现来进行推论。这些收集到 的关于学生的行为和表现信息能否有效地推论出学生学习的内部状态,评价者 的意见是否公平公正需要教师衡量。 ( 2 ) 可信性 8 第2 章网络助学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与分析 评价的标准是否恰当? 收集的信息是否准确? 评价信息的样本是否足够? 教师是否有充足的时间观察学生的表现?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考察,教师可以找 出评价方法的不足,改进评价的方式和工具,更好地完成下一步的评价工作。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动态多元的,而不是僵化单一的评价方式,因此在实施过程 中,教师仍然可以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修正评价方案。 2 1 2 采用过程性评价的必要性 要保证网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势必要对其进行学习评价。学习评价的原 则由一定的学习评价价值取向所决定,教学评价应该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重点要关注评价的思想、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等问题, 注重过程性评价。为了更好的提高网络助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就必须对网络学 习过程进行很好的监控和评价,并进行及时反馈,及时整改,经过螺旋式的上 升盐线,使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这种评价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关注自主 学习的过程,运用这种过程性评价对提升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学习效率,对促 进学习者全面发展,保证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1 。 ( 1 ) 自学存在局限,难以形成普通高校那样的学习氛围、校园环境,缺少 校园文化的熏陶。 ( 2 ) 自考生缺乏充分的学习指导,缺乏和施教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学习 难度大,导致学习的成功率不高。调查显示,参加了不同形式社会助学的考生, 考试的通过率普遍高于完全自学的考生。 ( 3 ) 自学考试没有“校园 ,缺乏学习活动的基础设施,如:没有专门的 图书馆、实验设备、校园网络、实物模型等。因此,自考生获取学习资源的途 径和手段不足。 ( 4 ) 不参加助学的考生,没有固定的学习伙伴,学习经验和情感无法交流。 考生在分散的情况下学习,学习形式单一,不利于知识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2 2 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网络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因素有很多,如学习者因素、教师因素、网络 教学内容因素、支撑平台因素、网络学 - - j 支持与服务体系因素等等。由于其中 9 第2 章网络助学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与分析 学习者是主导性因素,因此下面主要对学习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 1 ) 学习者特征 要用过程性评价理论对网络学习进行评价,首先就要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 的学习特征进行认识。因为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在教育活动中具有很重要的地 位,它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尤其是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职责已经部分或 完全内隐,教师失去了与学生面对面,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学习平台。在这种情 况下,如何收集学生信息、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需求、 能力差异、学习进度、兴趣爱好,并动态调整学习计划及进度,让学习者得到 针对其个性化的学习。例如:为不同起点的学生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内容; 提供学习内容动态导航机制,根据学习的进度推荐个性化的学习材料、学习工 具、知识库检索工具、学习测评工具等;提供因人而异的学评价等。 所谓学习特征,是指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征,即 学习者的个性,学习特征由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风格组成。知识结构说明 了学习者对正在或者将要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主要包括学习者初始技能、当 前技能和目标技能。学习风格包括学习者的生理特特征和社会特征二个方面。 生理特征是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影响的生理特点,有学习者的年龄、学习时间 偏好以及感知觉通道。心理特征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认知风格是学习风格 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学习者对外界信息刺激的感知、思维、记忆和理解问题 的方式与倾向;意动则和学习者所从事学习活动的持久性密切相关。社会特征 主要与学习者与他人的交往能力有关。 ( 2 ) 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新特征分析 首先,学习者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成为影响学习者的一个主要因 素。参与网络教学活动,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的一般常识是必备 条件。网络高手容易在网络教学中发现乐趣,因而更容易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相反,对计算机不甚通的学习者往往容易遭受挫折,很难在网络教学中充分发 挥自身才干。贫困地区或家境不好的学习者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往往在这方面处 于劣势,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习者的情况相应地调整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态度,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和其他情 感因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法的应用和相关教学措施的制定都有重要影 响。以往对学习者的考察重点是学习者对学科知识的心态,而在网络教学活动 中,我们还应关注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态度。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强烈兴趣 1 0 第2 章网络助学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与分析 往往以弥补学习者对学科知识较低的热情。可以说,网络承认差异、尊重个性, 是学习者学习风格发展和完善的催化剂。 2 3 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自学考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网络注册学习过程性考核,是 适合我国特色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课程通过率,因此设 计好网络教学资源,完善过程性考核模型,将有利于网络学习。 第3 章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3 章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 国外研究现状 对国内网络学习和培训影响最为深刻的应该是s c o r m n 町几乎在产品级别的 学习管理系统都声称支持s c o r m 。 s c o r m 充分借鉴了a i c c 、i m s 、i e e el t s c 系列标准,其表面上主要关注课 程内容的建设,但其一开始就朝着智能导学方向发展,其基本的假设前提是网 络学习中的课程内容完全代替传统教师、书本等,其在课程过程性考核层面提 供可供参考的数据模型和相应的参考实现。 在电子档案方面i m s 推出相应的标准,其中典型的是i m sl e a r n e r i n f o r m a t i o np a c k a g e 和i m se p o r t f o l i o 埘。 s c o r m 最重要的两个数据模型是内容打包模型和学习者学习记录模型。 ( 1 ) 学习者学习记录模型 学习者学习记录模型在教学目标细化的基础上来完成细粒度的学习过程数 据建模,从而形成大量的学习过程日志信息,为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价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者学习记录数据模型主要包括:学习者偏好信息、学 习者基本信息、学习者学习目标掌握程度信息、学习交互信息、学习者对最小 学习单元的掌握情况和分数信息。该模型基本覆盖了以学习目标细化方式细粒 度实现过程跟踪的所有需求。 ( 2 ) 内容打包模型 学习者学习记录模型主要关注细粒度的教学目标细化单元的跟踪和记录, 而不是过程性评价的初衷,以评促学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目的,s c o r m 的内容打 包模型就是从教学策略上进行了计算机数据建模,通过x m l 表达内容的组织。 通过内容逻辑组织能够达到因材施教的程序语言化逻辑,这点相当重要。 s c o r m 参考模型已经大量应用于网络培训领域,其被认为是完全借助计算机 完成过程跟踪、智能导学的模型基础。因此,s c o r m 参考模型培训可应用于网络 培训领域,也就应用于学习评价中,有利于自学考试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学 习的需求。 1 2 第3 章国内外研究现状 3 2 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在网络教学中实现过程性评价的方式相对多样,并且各自为政,目前 还没有上升到规范层面,其典型的评价方式有( 主要针对学习者的评价) : ( 1 ) 资源利用情况 现阶段,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开放教育、远程教育、电大教育等,很多利 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使学习者利用丰富的 课程资源及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是网络教学的一大优势。通常这一优势会被教 师充分利用。学习者对资源的利用不仅指利用教师或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对体 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说,更为有价值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所上载的数据。这里的资源包括课程本身( 通常是教师提供) 的资源和互联网资 源。前者包括对网络教学平台及其中的资源( 如问题资源、电子图书馆) 的使用 情况,如记录学习者登录系统的时间及注销登录的时间来确定学习者的在线学 习时间,通过课程内容页面浏览范围和次数来提供学习者学习范围、进度的参 数和信息,利用问题资源的浏览情况及电子图书馆资料的浏览来了解学习者学 习的深度与广度,利用学习者向问题中心提交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讨论区或 聊天室的发表情况,以及在数字图书馆中发表的资料甚至是对网络课程的修对 学习主题的理解、问题的解决、学习策略的调整以及意义建构的相关信息:后者 包括利用浏览器或搜索引擎来浏览互联网资源的情况等。 ( 2 ) 交互程度 远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都已充分表明,交互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与保持、 。远程学习的成功是极为重要的。事实上,e m a i l 、b b s 、聊天室、视频会议等网 络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己使网络环境下的交互相当便捷,在教学设计时 应考虑利用这些工具来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材 料之间的交互。目前,许多网络教学仅仅将网络技术当作课本搬家的工具,网 上的学习资料是大量的文本、图片资料,学习者的任务是阅读大量的材料,然 后去做教师设计好的练习题。这种网上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是资料的浏览 和练习,这对学习者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对学习者交 互程度的评价可以通过记录学习者利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中的各种交流工具辅 助学习情况,如根据讨论区发表的文章( 发言) 质量及数据总量等信息提供给系 统学习者意义建构过程的信息、提供学习者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参数和学习者 】3 第3 章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习态度的参数:根据聊天室的发言次数及发言数据量提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 认知程度的信息、提供学习者与人合作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参数。 ( 3 ) 答疑情况 答疑情况可以通过学习者请教的问题数、浏览问题解决的次数,以及提供 解决方案的次数等信息,反映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理解程度以及主动学习的参数。 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向教师或相关专家请教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通过答疑,学习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的主题,促进知识意义的建构。 ( 4 ) 作业 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与得分,提供学习者平时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信息和作业 完成情况的信息,评价系统据此生成反映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曲线和作业完 成情况的提示信。作业的设计不能只强调对知识点的考查,而应注重对学习者 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 ( 5 ) 考试 考试是对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情况作一阶段性的评定。对于学习者来说,考 试不是目的,是一种促进更佳学习的手段。评价系统据此生成学习者知识点掌 握程度及问题解决情况报表,并对学习者的下一步学习提供改进意见。 1 4 第4 章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系统的设计 第4 章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系统设计 4 1 构建元模型 通过对国内外过程性评价现状研究,把网络学习过程性考核纳入自学考试 助学中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本课题试图抽象和归纳出一个基本的元模型, 然后在此元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系统参考实现模型 的描述。 4 1 1 元模型的概念 元模型是用于描述模型的模型,是特定领域的模型,定义概念并提供用于创 建该领域中的模型的构建元素。采用元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对于应用系统建模 有重要价值。元建模理论是从8 0 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 度很快。到目前为止,为了不同的目的,已经定义了很多元元模型和元模型, 例如最早由e i a ( 电子工业协会) 定义的c i d f ( c a s ed a t ai n t e r c h a n g ef o r m a t ) 元元模型,o m g ( 对象管理组织) 定义的m o f ( m e t ao b j e c tf a c i l i t y ) 元元模 型等。软件建模常用的u m l 就是基于元模型理论的元元模型建模语言嘲。 4 1 2 应用场景约束 自学考试网络助学在政策参与需要考虑的因素相当多,这里主要从系统的 参与角色、系统运营的能力、系统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系统的规模、系统的稳 定性五个层面对应用场景进行约束。 ( 1 ) 该系统是由国家考办、各省直辖市考办、主考单位、助学单位、专业 远程教育服务提供商共同参与提供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服务的系统。 ( 2 ) 该系统需要很强的运营能力,要求能随着试点的经验快速反馈和完善。 ( 3 ) 要求在一定的地域和时间范围内对所有考生尽可能的公平。 ( 4 ) 能够大范围实施和推广。 ( 5 ) 结构体系稳定和清晰。 1 5 第4 章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系统的设计 4 1 3 本系统元模型的构建 在应用场景约束下较理想的模型是能够使系统完全自动化,不需要太多的 人工干预,即建立元模型的目的是如何让系统达到最大程度的自动化。 通过对过程性考核的各具体方法和目标的分析和抽象,可以将元模型先定 位成一个不可再分的任务单元进行元建模,然后通过各个应用场景校验其合理 性,如图4 1 所示。 图4 1 最小任务单元模型 该元模型有六个属性: ( 1 ) 教学目标 这里强调教学目标的主要目的是,在强调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等的设 计时,还要考虑目的性和可测量性。 ( 2 ) 学习者 描述过程元记录的所有者。 ( 3 ) 学习时间 为时间因素提供入口。 ( 4 ) 学习行为 学习行为无限扩展适应不同角度的元记录需要。 ( 5 ) 时长( 学习所花费的时间) 时长在不同的行为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 6 ) 得分( 学习结果的量化) 在元模型层面得分完全可以理解为对学习结果的量化。 4 1 4 元模型适应计算机的特点 ( 1 ) 递归能力 1 6 第4 章问络助学过程性考核系统的设计 相同类别的任务单元能够包含和被包含,并且其统计方式完全一致。 ( 2 ) 上溯能力 在一个决策树中每个任务单元都能够一层一层上溯统计父级以上任务单元 的情况,并且在可分类( 语义分类) 的前提下达到不同角度的上溯。 ( 3 ) 量化能力 当任务单元很大的时候,其量化能力会很差,解决的主要手段就是分解大 任务单元使其原子化。 ( 4 ) 学习行为分类能力 针对学习行为进行字典化分类,不仅使元模型具有可扩展能力,同时具有 语义。 4 1 5 考证元模型的适应能力 如图42 的应用场景: 图4 2 一个简单豹课程学习过程性考核模型 固42 希望以知让埔为最小学习单元,通过知识点测验完成小步调测评,当 知识点测评结果达到特定要求( 例如通过率达到8 0 9 6 ) 之后进行阶段性测评,当 知识点测评、阶段测评达到要求后进行课程测评。然后根据知识测评、阶段测 i笪t_惜翌, 羞圜 第4 章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系统的设计 评和课程综合测评三个的比例上溯到一个最终分数。 上面提出的典型应用,需要模型提供如下能力: ( 1 ) 知识点测评、阶段测评、课程测评都能够最终得出分数和时间。 ( 2 ) 知识点测评的结果能够在一个推理引擎中被直接使用,然后决定阶段 测评是否可以开启。 ( 3 ) 知识点测评、阶段测评、课程测评能够被计分系统进行积分计算,最 后得出最终得分。 ( 4 ) 推理策略和计分系统策略能够被定制,即能够通过一定的计算机语言 表达。 为使其具有以上能力,可以依次通过元模型来描述数据,如图4 3 。 图4 3 样例模型 以上通过元模型对知识点测评、阶段测评和课程综合测评进行了描述。其 中通过知识点测评的结果可以上溯出一个统计结果课程知识点整体掌握情况。 例如:课程前两章一共有2 0 个知识点,那么其通过率= 及格知识点个数2 0 。 测评分数都为百分制的前提下,只要对引擎输入及格线就能够计算出章节知识 点通过率情况。依次类推,时长、知识点测评平均分、学习效率( 分数总时长) 等都可以进行计算。计分系统可以通过定义如下的规则进行最终分数计算,知识 1 8 第4 章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系统的设计 点掌握情况( 可以两种方式评估:通过知识点总知识点;知识点平均分) 占2 0 ,课程学 习时长( 所有知识点学习时长之和) 占5 ,参与分( 每次测评马上生成一个参与学习行为 的记录) 占1 0 ,最终成绩( 阶段测评的平均分) 占3 0 ,综合测评考试得分3 5 。 表4 1 计分项分值比例 计分项 ,计分子项。, 计分子项( 百分制分数占比) 知识点掌握情况( 可以两种 方式评估:通过知识点,总知 2 0 课程整体内容学习情况识点;知识点平均分) 课程学习时长( 所有知识点 5 学习时长之和) 参与分( 每次测评马上生成 1 0 一个参与学习行为的记录) 阶段测评 最终成绩( 阶段测评的平均 3 0 分) 综合测评综合测评考试得分 3 5 为此,我们在设计学习者参加网络注册学习过程性考核时,需要建立元模 型,使学生真正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应用什么,懂得什么等。然后,根据 设置好的项目,设置计分项、子项和分值比例,如课程整体内容学习情况,我 们可以根据可以两种方式评估:通过知识点总知识点和知识点平均分,设置值 为2 5 ,阶段测评中设置次测评马上生成一个参与学习行为的记录设置和测评的 最终成绩,设置为4 0 ,最后,综合测评设置的考试得分为3 5 ,总计成绩为1 0 0 。 如果设置过程性考核成绩为3 0 ,那么,该总项成绩按3 0 乘以百分值即可取得 某项成绩,如知识点掌握情况= 3 0 分木2 0 :6 分。 4 1 6 元模型的扩展能力 通过元模型保证计算机在一致的模型基础上进行工作,站在统计和给人反馈 结果角度来看,我们只要将元模型进行标注使其代表我们需要数据的特定意义 就能够达到扩展的目的。 下表给出了进行过程性评价的常用语义标记项如下表: 1 9 第4 章嘲络助学过程性考核系统的设计 表4 2 考核疆模型分数计划 考核项。( 教学目标)时眭分数 时间: 最后次置黼 登陆扶数和上线情况 线上停留时问扶数 时间 最后进入论坛 论坛发帖情况在论坛中停留时间帖子数 时问 提交作业情况作业布置到提交时问间隔 作业分数 提交时间 帮助别人同答问题情况每个问趣回答耗时姨同答者评分同善时间 知识点掌握情况每个知识点学习时间测评分数最后学习时间 考试情况每次考试时间考试分数开始考试时问 每个上传资源 分享资源情况无上传资源时间 得好评分数 其他扩展定义 4 2 考核规则和推理引擎 4 2 1 考核规则的结构 在前面提到的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