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人文理念指导下的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研究.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人文理念指导下的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研究.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人文理念指导下的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研究.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人文理念指导下的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研究.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人文理念指导下的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科技学院硕i :学位论义摘要 摘要 苏州古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划周密的水网城市,古城滨水区是苏州最具有活 力的地区之一,凝聚了城市的人文精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城滨水区更新逐渐 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但一些更新设计不但给占城历史人文于个境造成较大破坏,而且 还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经济问题。如何通过滨水k 更新设计,延续古城的历史文脉和 人文环境,颦造新时期的滨水区形象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文将人文理念引入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之中,在分析其观念和原则的基础 上,试图探究一种基于人文理念的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体系的构架。 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阐明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概念界定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从水系构成、水网特征、河街关系和风貌特征等方面分析古城滨水区的结构特 征,在概括滨水区更新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存在的现实问题;第三章在分析功能 主义、结构主义和空间形态主义三种更新设计立场的基础上,提出古城滨水区更新设 计呼唤“人文理念的主张;第四章从观念和原则等诸方面阐述了人文理念的内涵, 探究了人文理念指导下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的结构体系;第五章提出有机“生长”、 重构“环境”、塑造“场所”和关怀“人四大更新设计准则,并从空间结构、生态 环境、道路交通、历史场所和城市生活等五个方面探讨更新设计之对策。 结语对整个论文进行了总结,强调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应当走适合苏州历史人文 特色的道路。 关键词:人文理念,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 a b s t r a c t a n c i e n ts u z h o uc i t yi st h ef i r s tk i n do fc i t yw h i c hh a db e e nt h o u g h t f u l l yp l a n e di nt h e 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 ,t h ew a t e r f r o n to fa n c i e n tc i t yi so n eo ft h em o s tp r o s p e r o u sa r e a si n s u z h o u ,w h e r et h es p i r i to ft h ec i t yi sc o n g r e g a t e d w i t ht h e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r e r l e w a la n d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w a t e r f r o n ti na n c i e n tc i t yh a sb e c o m e t h ef o c t l so fs u z h o u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 h o w e v e l ,s o m eo ft h er e n e w a ld e s i g n sn o to n l vl e a dt o d a m a g e so nt h eh i s t o r i ca n dc u l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o ft h ea n c i e n tc i t y , b u ta l s ob r i n gn e w p r o b l c m st os o c i e t ya n de c o n o m y t h e r e f o r e ,h o wt op r e s e r v et h eh i s t 0 1 ya n dc u l t u r e t r a d i t i o no ft h ea n c i e n tc i t yw h i l ec r e a t i n gan e wi m a g eo ft h ew a t e r f r o n tb e c o m e sa l l u r g e n ti s s u e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1 c a d st h eh u m a n i s mi d e at ot h ew a t e r f r o n tr e n e w a ld e s i g n b a s e do n t h ea n a l y s i so fh u m a n i s mi d e a sa n dr u l e s ,t h ea u t h o rt r yt oe x p l o r et h es y s t e mf r a m eo f h u m a n i s ma p p r o a c h e si nt h ew a t e r f r o n tr e n e w a l d e s i g no fa n c i e n ts u z h o uc i t y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c h a p t e r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e x p o u n d st h er e a s o nf o r t h e t o p i c - c h o o s i n g ,r e s e a r c h i n gm e a n i n g ,d e f i n i t i o no ft h eb a s i cc o n c e p t i o n sa n dm a i n r e s e a r c h i n gc o n t e n t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t h es t r u c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sf r o mr i v e r s y s t e mc o n s t i t u t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r i v e ra n ds t r e e t ,f i v e rn e t w o r k sc h a r a c t e r sa n d a p p e a r a n c ef e a t u r e s ,a n dt h e np o i n t so u tt h ee x t a n tp r o b l e m so ft h ew a t e r f r o n ti na n c i e n t s u z h o uc i t yo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g e n e r a l i z i n gr e n e w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t h i r d c h a p t e rp r o p o s e st h a tt h es t a n c eo fh u m a n i s mi st h em o s ts u i t a b l ef o rt h er e n e w a lo ft h et h e w a t e r f r o n ti na n c i e n ts u z h o uc i t y ,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t h r e es t a n c e so fr e n e w a l d e s i g n :f u n c t i o n a l i s m ,s t r u c t u r a l i s ma n df o r m a l i s m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i n t e r p r e t st h e c o n c e p to fh u m a nc u l t u r et h r o u g ha n a l y s i so fr e l e v a n ti d e a sa n dr u l e s ,a n de x p l o r e st h e s t r u c t u r es y s t e mo fh u m a n i s ma p p r o a c h e si nt h ew a t e r f r o n tr e n e w a ld e s i g n t h ef i f t h c h a p t e rp u tf o r w a r df o u rp r i n c i p l e so ft h ew a t e r f r o n tr e n e w a ld e s i g ns u c ha so r g a n i c “g r o w t h ”,m o l d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r e a t i n g “p l a c e a n db ec o n c e r n e dw i t h p e r s o n ”a n d d i s c u s st h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o fr e n e w a ld e s i g nf r o mt h ef o l l o w i n gf i v ea s p e c t s :t h es p a c e s t r u c t u r e ,t h er o a d sa n d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t h e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p l a c e s a n du r b a nl i v e s a f t e rs u m m a r i z i n g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 ,t h ee p i l o g u ec o n c l u d e sw i t ha ne m p h a s i st h a tt h e w a t e r f r o n tr e n e w a ld e s i g ni na n c i e n ts u z h o uc i t ys h o u l dt a k ea na p p r o a c ht h a tf i t si nt h e l o c a lh i s t o r i c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 k e y w o r d s :h u m a n i s mi d e a ,a n c i e n ts u z h o uc i t y ,w a t e r f r o n t ,r e n e w a ld e s i g n i l 苏州科技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独创性声明 木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刚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珥日期迎辑上月幺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苏州科技学院、国家图书馆等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论文的复 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完全了解苏州科技学院关于收集、保 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e p , 届u 本和电子版本;学 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f p , 帚u 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 的前提下,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芝叁 日期:碴 月2 益日 指导教师签名: 1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绪论 自进入2 1 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在经历r 改革,f :放近3 0 年的发展后,在城市规划 和建筑e 取得了 定的成就兴起了腔重视城市设计的风潮。存此阶段初期,搬多 经济发展到定阶段的城市都进行了城市新区的规划敬计。在经历了新区建设的高潮 之后,城市建发的眼光又重新投向了城市中心的l n 区,城市1 1 3 区的更新逐渐成为建设 的重要部分。 水,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要素,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设汁中直受到充分的重视。 城i b 滨水| 耋:,往往是一个城1 1 中虽具活力的地区之。长江三角洲、殊汀l 角洲这样 的发达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冈, 一直以米水网密集,很多城市部跨河或者| | i i i 水 而建,这些城市原来的中心区大都是在临近河流的地段,现在l n 城更新所面腧的迫切 问题较多地表现为滨水区的更新设计。 苏州古城是巾国历史上第一座规划周密的水m 城市,“苏州水囤之胜,当天下第一”“历来占吴 地者,称其水胜”2 ,为世人所赞扬。毗水为r r l 心的 城市规划,创造了以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道 路相依附,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水陆双棋黜式总 体格局。但足,古城密集的水系自清乾隆年问开始 逐渐遭到破坏,型嘉庆年( i7 9 7 ) 已停渡5 0 年, “积久未修,雍塞渐甚”3 ,引发r 部分河道的自然 淤塞,此时期的 町道已缔减至5 7 公生( 心卜i ) 。解 放后,这种破坏仍在继续古城大量河道被填埋成 街或修筑防空r 事,棋盘式水网被打乱,滨水区屡 受蚕食。改革开放后,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水系的 重要性,认识到滨水区强大的区位优井,人们亲水 黧 图1 1 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4 束源:参考文献2 的趋向能够带来旺盛的“人气”,滨水i ) ( 的更新投入相对较少,见效快,能够提升城 转 l 自苏州7 m 今年可咀游泳? e b o l j t , n p :“一h 2 m c h i n a c o r n n e m - j 3 7 6 0 9h 叽1 ,2 0 0 6 0 32 3 目l 【滑顾 壁消旦刚u 转摘自甘! 照清代掉州城市m 貌见:“琪吴z 化0 苏州f mjr 海:同济人 学m 版社f 钟21 6 f 清嘉扶一年争面疏波古城7 q 递届劓的- 嵌f q 直圈 苏州i 科技学院硕l j 学位论义第一荦绪论 市形象,促进整个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因此,苏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政策 和措施,组织编制和实施了相关规划和保护工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苏州古城滨水区 的环境。但从整体上看,实施效果不明显,对古城滨水区的更新设计也缺少系统深入 的研究。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苏州有着悠久灿烂的水文化,和古城滨水区的发展有着密切 的联系,滨水区的形成和发展受其影响至深。然而,通过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 滨水i 蔓设计常常足以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刺激城市旅游发展为出发点,在滨水区更新 设计中它常常被摆在了首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城市的历史需要关注,文化需要延续, 自然文化遗产需要保护,这些问题在苏州古城滨水区都显得尤为突出。可以说这两方 面是有矛盾的,遗憾的是在苏州滨水区更新设计中,这两者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 协调。很多更新设计一味求新、求变,导致古城滨水区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如何在新 的历史时期结合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有特色的滨水区更新设计,是我们面 临的迫切问题。 1 1 2 滨水旧区更新的历史理论和发展动态 国内城市的滨水区更新起步较晚,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多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城 市滨水区更新开发。尽管如此,国外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和成功的案例可以给我们提 供很好的启示。我们应该结合苏州古城滨水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况,把握好“源”与“流” 的关系,以期在更新设计实践中有更好的作为。 ( 1 ) 人文主义之于城市设计 城市更新设计属于城市设计的范畴。后者可以二次大战为界划分为两个主要阶 段:二战前的城市设计主要以功能和技术为主要特征,这期问主要有霍华德的“田园 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和勒柯布西埃的城市设计理论等,并在世界上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不少城市就是受这些理论的影响建设的,如印度的昌迪加尔等;_ 战后, 建筑界逐渐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逐渐不满于现代建筑千篇一律的倾向,城市设 计也开始提出了“人本”、“人文”的要求。适应这种要求出现的城市设计理论都充分 尊重了“人性”的要求,手段和技术都更加趋向科学和人性化。其间主要的城市设计 理论有“t e a m1 0 ”和日本的“新陈代谢”派。 作为对历史上以宗教、权力、财富等为核心的旧的城市设计理念的反叛和进步,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越来越把以“人”为核心作为基本理念,人文精神的回归成为城市 设计的新要求。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都应当以人为本,创造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并 体现出城市的人文精神。 2 苏州科技学院硕l :学位论义第一章绪论 人文科学足一个包涵了众多学科的大系统,这就给城市设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 题,拓展出许多新的领域。城市设计最基本的是“首先要使城市规划、建筑和园林景 观三个专业之间进一步融合”,“而这三者之间,城市设计是可以充当各方面结合的中 心环节是集大成者,这就要求城市设计具有更高的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1 人文主义 的城市设计观需要向多学科汲取营养,如城市文化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城 r j i 经济学、城市管理学等,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总的米说王见代城r l r 设计理论主要可分为以f 四大流派: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空 间主义和人文主义。其中人文主义作为最新的倾向,更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实践中的热 点。正是由于对人文主义的迫切要求,而且理论上又不够完备和深入,才需要我们进 一步对其理论、方法和实践加以研究和探讨。 ( 2 ) 国外滨水旧区更新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启迪 首先,国外滨水旧区更新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是以旧城更新为基础的。二战以后, 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大规模针对旧城的“城市更新”运动。其理论发展过程主要表现 为,从一开始以形体规划为特征的“现代主义”思路逐渐向建设多元化、多目标的适 宜人居的环境转变。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西方国家城市更新 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滨水区,其理论基本延续了城市更新的脉络,只是更针对城市滨 水的特性,并更关注城市生态,着力于滨水开发对城市复兴的推动。 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城市滨水地区的设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起步较早, 但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开发并在理论上得到足够重视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事 情。这一阶段,西方国家掀起了城市复兴的高潮,滨水区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国际学 界围绕滨水问题举行了数次国际会议,基本体现了滨水区更新设计理论发展的脉络。 1 横滨滨水区m m 2 1 ,8 6 这次会议于1 9 8 6 年1 1 月1 1 日至1 2 日在日本横滨举行。会议的意义在于提出 2 1 世纪滨水区开发战略理念:水与绿结合,建筑与环境结合,历史与未来结合;在 战略实施中要将经济开发、历史文化和城市设计结合起来。 2 国际水都会议 第一届会议于1 9 9 0 年7 月在日本大阪举行。这次大会主要强调了城市和水的关 系,邀请了世界3 3 个城市的首脑与会,阐述了各自对“城市水”的认识,体现了 政府重视滨水开发的重要意义。会后宣布的大阪宣言,阐明水都宗旨;提出行政 首长与专家结合在国际交流中研究决策的重要性;强调水的利用与保护;强调水是城 市空间中心要素,水与绿结合是环境景观的基础。 第二届会议于1 9 9 3 年1 2 月在中国上海举办,2 2 个国家的2 9 个城市参加了此会, 1 吴良镛积极推进城市设计,提高城市环境品质 j 建筑学报,1 9 9 8 ( 3 ) 3 苏州科技学院硕f :学位论义 第一章绪论 会议就滨水地区开发中的绿化与生态问题、滨水区及港口开发和水的利用与治理等问 题做了深入的讨论。上海市还重点讨论了当时为国际瞩目的浦东新区开发的进展。 3 水上城市城市中心国际会议威尼斯 由著名水城威尼斯主持的这一会议由1 9 8 9 年开始,基本每两年召开一次,是具 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滨水城市研讨论坛,历次会议都有数十个国家的城市参加。如在 1 9 9 1 年的第二届会议l ,城市滨水地区开发的市场利决策问题被提日 ,丌发控制是 否应该完全被放开,是否会导致房地产过热、滨水开发q :的质与量的问题等成为关注 的重点。 此外,澳大利业等国家也召开了在国际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滨水开发国际会 议。1 1 。1 3 论文的研究意义 由于土地的有偿使用、房地产的兴起和市场经济机制的运作,加上苏州古城地处 城市核心区,土地的级差地租效应使它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城市建设以前所未有 的速度展开。进入2 1 世纪以来,古城更新建设更加如火如荼,空间结构的演化远远 超过建国以来,甚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古城滨水区的更新 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一方面,苏州市区水资源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意见于2 0 0 2 年9 月正式出台施行,旨在引来清流的西塘河引水工程同期开工,目前,环护城河已 达到景观用水的标准;另一方面,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也开始实施,护城河周边滨水 区环境质量有所提升。虽然古城滨水区更新已初显成效,但在古城内,整个滨水区的 更新仍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和实施管理的支撑。因此,在目前古城滨河区更新主要表 现为用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式下,如何理顺滨水区更新设计的体系,提出整体的对 策,使其回归为市民的公共空间,面临新的课题。 在这方面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还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以往很多研究是以 古城滨水区为研究对象,但只是探讨这一地区的城市和建筑设计问题,缺乏更新设计 的系统研究。另外,苏州古城在与水环境的长期磨合中形成了地方性的空间形态、生 活模式和文化特质,对滨水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本论文将人文理念 引入到苏州古城滨水区的更新设计中,既有宏观层次的研究,也有微观方面的对策, 旨在探索一种人文理念指导下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体系的构架。因此,论文对于如何 在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中继承和发扬苏州的历史文化传统,推进滨水区整体的更新, 使其回归城市和市民的公共空间,具有较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参见:黄富厢水都规划开发与城市设计 j 时代建筑,1 9 9 8 ( 3 ) 4 苏州科技学院硕i j 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1 2 概念界定 1 2 1 人文理念 本文主张的人文理念事实上是一种以人文主义为基本理念的设计观,有别于其他 如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或空间形态土义的设计方法。 “人文主义”,更适合称之为一种立场或足倾向,而不是一利j 比较确切的理论。 “人文理念”的出发点在于对“人”的关怀,其实就是“以人为本”,尤其重视与人 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历史人文内涵。人文理念认为,城市是属于市民的,应该在适 合市民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设计中真正要考虑的对象是市民的需求。 1 2 2 苏州古城 苏州古城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首先包括护城河内1 4 1 8 平方公里的古 城,其中有着“水路并行”的双棋盘城市骨架和粉墙黛瓦的素雅的建筑风貌;另外,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义上的古城还不能仅仅局限于这1 4 1 8 平方公里的区域,还 应包括与古城区有密切关系的其它历史地段。为此,在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 划中明确规定了“古城”的范围,即“一城_ 线三片”。具体地讲,一城是护城河 内1 4 1 8 平方公里的整个古城,二线即山塘线及上塘线,三片指虎丘片、寒山寺片和 留园西园片,总面积约1 9 5 6 平方公里。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所保护的范围也正是历史 形态和价值保存较完整的滨水区所处的地段。因此,上述的“古城”范围也正是本论 文所研究的“苏州古城”的概念界定范围。 1 2 3 滨水区 滨水( w a t e r f r o n t ) 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 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1 。滨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 ( 江) 滨、湖滨和海滨2 。城市滨水区笼统说就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 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相互辉映,成为一体, 成为独特的城市建设用地。另一种滨水区概念主要是指心理学概念上的滨水,而并非 一定是物质上的“滨水”3 。城市滨水区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按 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体系来理解,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属于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 1 a n nb r e e n ,d a c kr i g h y t h en e ww a t e r f r o n t m n e wy o r k :t h a m e sa n dh a d s o n ,1 9 9 6 2 王颖,盛静芬滨水环境j 城市发展的初步研究 j 地理科学,2 0 0 2 ,2 2 ( 1 ) :1 2 - 1 7 3 金广君u 本城市滨水规划设计概述 j 城市规划,1 9 9 4 ( 4 ) :2 9 3 2 5 苏州科技学院硕l j 学位论) c 第一章绪论 实际项目中一般都是根据具体开发项目的范围确定滨水区的概念。 城市滨水空间是指由城市水系所形成的“水场”,范围包括2 0 0 3 0 0 m 的水域空 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 一2 k m ,相当于步行1 5 3 0 分 钟的距离范围。 1 2 4 更新设计 这里所说的“更新设计”有别于“城市更新 一例。后者主要被用来特指西方国 家在_ 战以后展开的大规模的城市霓建与改造。1 这坐的“更新”主要是指针对城i 节 现有环境,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对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等进行的 必要的调整和改变,既不是大规模的拆建,也不是单纯的保护,而是对城市发展的一 种历时性的“引导”。按照吴良镛先生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的阐释,更新主要 包括以下几种内容:2 改造、改建或者开发(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 ,指比较整体地改变现存环境,开拓空 间或增加内容以提高环境质量; 整治(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 ,指对现有环境进行合理调节利用,一般是小规模或者 局部的调整; 保护(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 ,指对具有保存价值的现状加以维护,基本不做改变。 将更新设计连在一起提出,主要是强调作为城市设计领域更新的意义,是侧重以 设计作为主要目标和手段的更新,而不是侧重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或者社会结构的更 新。 1 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 论文全文在结构组成上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并在对过去的研究进 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次,对论文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进行界定;最后,提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笫二章,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的现实问题。从水系构成、水网特征、河街关系和 风貌特征方面对古城滨水区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在对滨水区更新特点简要概括的基 础上,着重指出了古城滨水区更新在空间结构、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城市生活和历 史场所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 1 参见:中国人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城市更新”条目,其中写到:“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常常使用城市更新一词,有其特定的涵义,” 2 吴良镛北京i 兀城与菊儿胡同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4 2 2 5 6 苏州科技学院帧l j 学位论文第一蕈绪论 第三章,对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的反思。首先介绍了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可 借鉴的模式,然后回顾了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空间形态主义这几种理论在对待城市 更新设计问题上的观念与方法,指出它们应用在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中的不足, 进而提出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呼唤“人文理念”的主张,并对几种基于人文理念的城 市更新理论和设计方法做了介绍。 第四章,人文理念指导下的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的思路。首先,从观念和原 则上对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的人文方法作出阐释,在此基础上,从空间结构、功能结 构、交通结构、环境结构和社会人文结构这几个方面架构了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的结 构体系。 第五章,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的对策探讨。在“人文理念”的指导下,通过 对古城滨水区空间结构、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历史场所和城市生活的综合考察,提 出有机“生长”、重构“环境”、塑造“场所”和关怀“人”四大更新设计准则,并分 别针对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结语对整个论文进行了总结,强调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应当走适合苏州历史 人文特色的道路。 7 型誓警;尘;:尘: :坚堇! :01 些坠 第二章苏州古城滨水区的结构特征和现实问题 21 古城滨水区的结构特征 211 水系构成 珥州- + 一城小岳圹- 城柚,j _ 越糸统j 支瑞乐 统组成。护城河由紧匝戢j 】1 4 的内外叫、组成宽 0 舢i ( 、) 永。;j u 乐统。砒川“j n l 成、阳 21 ) ,宜l o 余米,埘争城起菥覃盘撑作用, 历来n 官方对它们进仃管耻平u 疏渡战而义称 “官洲”。,其叶1 直河上差沟通硐i 训节横河之水, 他全城水位、流述夫体保持敛, 宵“以塘行 水,以泾均水”。的说划。支流系统由派生十 ) 町的众多横河组成,宽约6 米芹右,这是i7 u 联 络全城f 淘万洫、r 家万户的渠道,众多横河对 占城j u 地的划分也卅带适合 | 皂北l ;! j | 南、7 7 u m i 撕 的院落,c 民居的布局。由卅、城河、三横叫赶干河 与诸多横7 叮组成的水道架网承担苻枢个占地的引 水、运输、防洪、牛活、订j 防等多种事务,而水 门和埭堰则是洲什全城水流枢纽,| _ :i i 。洪水的骈嶂( 剀22 ) 。东以后至斛 放1 1 i 夕,水城的1 硅择川| l 锌为埘个 州个进水n :凹北0 【枫江运河水入铷门 第性汛阳阿,j l 肯汀太湖水入盘1j = i 第一“河,曲个 f 水i 】:东北山第横 河汇北半城水:| 娄fj 入娄江:东南山第 横i l 】 | _ l 钉半城水荮门分流娄7 h 殳 淞汀。齐门亦有水j ,虽仆1 - 鲤吞几 f h 也有淘城内外的渊节怍川。 图2 1 苏州古城三横四直河道示意图 柬洲- 参与文献l o 图2 - 2 苏州古城三横四直河道示意图 来源参与支敞1 2 型! :些卫业兰:二兰丝垒型些些量尘: 212 水网特征 ( i ) 规槎性 历史上| 午多触镇都是结合河湖水系n 然形成的,而苏卅l 的水系卜要是人工开凿而 成的,是始j 春秋吴闼挪城的有计划、有组织利柯规模的河道建设。它传承了问礼考 j i i 虬 纬j j i l i ;i z 川m 拙j 、:7 :千:阳乐统,抒l - 、n f ,般:l 圣n | 北i 】州划f 】| i i j 一尔心向剐行、,返仃别于j i 它地j t 的水系形态九彳j 独特的帆祭性,是。p l j 城打进驶 一扯i 的媳f ;_ | 返种坦帮的水网刚:体删了f “i 世的传统礼制观念义为后米城r f 】和滨水地 k 建啦提供r 总体托瑞0 的框架。 城的公共 开动是建、l 存滨水k 之r 的。桥头、水蜱、滨水荣砧、酒楼和集市等 水陆结合处川衡并行f | 勺线趔空叫构成rr 城传统的念殊状公共! z fe l j 体系( 阿 23 ) 它们是居民r 常的交 i 中心。古城内的重要公共建筑土部足傍水f 山建,与城市 河道水系柏机结台。如宋平汀抟 1 j ( 矧24 ) 所小,寺脯多水肿柑邋环坷为界。 西南部钟驿区r 1 一的姑苏馆滨河m 建,旅窖可l 饰水俯视过 f 船 ,规赏水巷美景。城内 占塔也部临水i 舡建,如北* 塔之r 西北河,烈塔之一平汀 【j j ,瑞光塔z 于内护触7 n i 等。 图2 。3 苏州古城传统的念珠状公共空甸分析来源参与芷献i3 3 ) 牛活障 古代1 ) 、州人民的生活水系欠系密,居民区密赡的地办就是洪水k 。片先,靠 近河道给他们提供了先足的生话和叶- j “j 水,外只特止r 城,水。其次,河道作为 :尘耋竺= :i :,:型:些尘尘尘:尘些些 图24 宋平江图来源:参考文献2 :譬:譬:i :耋:i :兰盏銮譬:釜2 :耋2 銮篁兰 运输通道,既是城内交通所必需,更是联系城乡、沟道全国的渠道,依靠价廉、清洁 且运量大的水运,江南地区商旅便 利,百货齐集,促进了苏卅的经济 繁荣( 图25 ) 。“河道贯城乡,水 巷通家门”,居民则利用狭窄而密集 的水巷舟楫通驶生活用品先足又 无担负之苦。另外,明清时期苏ir i 号称半城园亭,许多园林主人征是 利用了古城水网之密,引池水与外 河相通,或别设暗窦引水入园。 ( 4 ) 生态性 图2 - 5 姑苏繁华图之盛世古城来源:参考文献1 4 古城的滨水l 墨芷街道、建筑与河道的配置上旱现出一定的规律,即南北向河道, 街道位于东岸,建筑位于西岸:东西向的河道,街道位于北岸,建筑位于南岸。这样 的布置不仅能从风水角度和居民生活便利来解释,就是从水域的温度效应方面来分 析,也是很有道理的。上述配置正好利用南侧和西倒建筑的阴影遮挡太阳光的直射 从而减少水体的增温效应,以提高水体的降温效应。另外,苏州水网并不是正南北向, 而是南偏东7 0 1 4 ,这与夏季土导风向东南风相迎合,这样便可形成顺畅的通风 走廊,从城外循此导入凉风,加快水上的空气流动,增大水面蒸发,起到调节和改善 城市小气候的作用。还有,古城发达的水系还有利于草木生长、减少沙尘以净化空气, 为造园绿化提供便利条件。 213 河街关系 古城滨水区有众多“前街后河”的居住街坊。 街坊经常以南北向干河和生街作干线,干线间距 较大一般在2 0 0 4 0 0 米左右;东西向横巷和 横河作支线,支线间距较小,一般为6 0 一8 0 米 是57 进住宅的尺度,从而划分成东西长南北 短的矩形街坊。街坊内,在横巷和横河之间的民 居组团中有时有巷弄划分,弄与弄之间一般为 5 56 5 米,能容下45 落住宅。住宅大多以有 良好朝向的条形平面垂直于巷弄来布置。南北朝 向的进落式民居东西向紧靠相连,面宽不大。使 图2 - 62 0 0 2 年平江历史街区影象囤 来源:参考文献1 5 ”“1 t ,i 7 1r :0 ( m oj me m _ _ _ 】t _ _ q ”7hj l _ 10 蟮t 多的往户扶樽_ j 街历河的悭刊 勾成琏续f 川一j 自川这l l | l “腑衡j , 3 洲”成的尚 崔度组合山c ,足剥 口竹约儿 地日仃机的街坊m 埘( 矧2 - 6 ) 。订“ 可和i 。圭,也 m 置了蚬幞较小的往e ,邑“j 乜足i i 【 : j 背河,沿河道屉肌r h 十街宽人多,逐渐形成 撕前,住宅发胜成t i i j l i 后宅或j :宅t - 店,货物通过似e t i 1 7 j 河道运输。 滨水区居住街坊- 】从道1 i 街壮、建筑的,问咒系米再,人j 盘可分为叫刊,类,艮 ( 】) 一河一街喇 河道侧为与之甲千的街巷, 删为临水建筑( i 到27 ) 。这类水巷最多, 有河道、街巷和建筑一种高度不同的中 川层次。t f 水建筑的7 町岸均为石驳片, 巾川嵌仓石、砌缝r 一儿l 泄水,冈【e 埘后 j l t j ,常设f7 u j 的踏步,= f 逐级挑m图2 7 一河一街型断面示意图来源:口绘 水i | t 的,何为h 进鹱f p 边沿之内的i i l 千挑块条作为授水和购物的、卜台,还 肯的只往y 町边的门上装设护栏等等。在河道便临街一例也枷筑驳p ,种以人树, 5 2 有 石栏,并每隔定距离琵置清洗农服的蹄少和供船只停泊的码头这种类,删的水巷目 前1 监分布神:甲江历史街f x 内。 f2 ) 河街驰 曲衡火一河外行,街道外阿和置建 筑( 阿28 ) 。这炎水巷多打交通繁忙的 1 监水陆r 线,为丁便于水陆窖货转运, 所以在河旁设许多公用码头扪岸,两侧 的街道j f = 小完全一样,仃hf 塘之分。 i 一塘为热闹街- ,标高r 岛,路幅世,沿图2 - 8 一河二街型断面示意图来源:白维 街为商业片j 房,而f 塘杯高低,蹄幅窄,为幽静的住宅i 蔓。水巷宅间总的尺度较大, 仉田河边码头干踏步的挑卅和进进,使河岸线直中何曲,凹n 有效,沿河的树术、私 朴和造犁丰富的4 、柝竹落其中,小鞋- ;一旷,反j m 给人以舒川出:这种类型的水壮目前 耍分布礼直7 町滨水选,如r 汀河,临顿河等。 ( 3 ) f 巾j 无街掣 河曲侧建筑址驳岸而建,形成条深遥幽静f 由水上小巷f 幽2 - 9 ) 。河的止| ,_ j 小 同,沿河的界而也不什。尔丽向w 的南岸是居家的背部,景蒙大拽与r 述的i i 而水建 筑村1 似,而北岸或有院墙、院门和踏步临:河l :树枝绿i i f | 川 院墙:或依水而建, 茎些彗釜:譬尘:,:兰鎏耋茎二茎薹些至堡耋呈竺茎型窒:型些茎:些 设整排明亮的大窗,独得河上风光;或 挑石为基,民居飞临水面,形成“人家 尽枕河”的景致。南北向河的立面多见 山墙尖和厢房的窄条瓦顶,若沿河民居 的进深小,它们也会挑出水面,枕河而 居。另外,河两侧的公共踏步及小桥常 图2 - 9 有河无街型断面示意图柬源自绘 布置在前后两宅之间,给长长的水巷开了个口子,将河、巷、街、桥联成一体,既是 船家上岸的通道,也足人们购物的佳地,同时还是背水街巷调节气候的进风口。这种 类型的水巷目前生要分布在历史卜较为繁华的滨水区,如桃花坞大街、学士街、山塘 街、十全街等滨水区。 ( 4 ) 巷弄型 巷卉般垂直于河道和街道,是居民出入的步行通道,宽窄不+ ,大致为24 米。巷弄口有的设巷门、更楼和牌坊作为导引和识别。巷弄内部是充满生活情趣的街 坊空间,由于民居布局的相对随意性,使小巷曲折多变。巷内的井台是居民们洗农聊 天的社交场所。另外,形式各异的户门粉刷的白墙、黛青的屋瓦、棕褐色的门扇窗 棂、青石路面和巷边的藤蔓、古树、竹林都表现出滨水区巷弄的幽雅格调。 总之,房、河、路三者的构成类型虽相对简单,但由于建筑物的性质和尺度、绿 化方式、河与街的宽度、河道止向以及构成类型的组合多变,使得滨水空间丰富多彩。 21 4 风貌特征 ( 1 ) 整体性 滨水民居虽高度不、平面参差错落、坡屋 顶高低起伏,但般都采用台院的布局、砖木 的结构和地方的材科,使立面的节奏、构成和 形惫都保持着相似的特征,甚至连色彩、质感 和细部都很统一( 图21 0 ) 。桥梁、河岸、码头、 踏步、栏杆等形态也是变化丰富,但均具有轻 1 5 、简洁和柔和的风格,从而形成水巷空间艺 术上的高度和谐,具有很强的整体感。 ( 2 ) 亲水性 图2 - 1 0 东北街河沿河民居来源:自摄 “小桥、流水、人家”足苏州水城的典型意境。水巷成为居民的共享空间,民居 # h 科拽学院十学他旺丈镕= * 州古牲滚水e 掂目特和蚬耍| l 】m 建筑临水而造、枕水而筑、跨水而膳,河边的水码头、水踏步鳞次栉比,小桥轻盈柔 美,光不体现山亲水的特征。有的街道并不直接临水,但往往平行于河道,之间h 隔 - - t 4 e 面街背河的商铺,井通过一定距离的河道开口设置公其码头和桥梁,1 j 河道紧密 结合,这些水陆结合处往往是街市中最热闹的地方。垂直于河道的巷弄也依托在水陆 双棋盘的格局巾诞生利延续,大多仲向河道,使人能便捷地到达水面。 ( 3 ) 立化性 作为滨水区的物质构成要素,桥梁、水码头、 7 k 坊表、水廊、水亭阁和系船石( 罔2 一1 1 ) 等都 不是一股的构筑物,造型秀美如艺术品有的还 刻有精美的浮雕花饰和隽秀的书法。其上的题名 和楹联更具文化内涵,苏州文人经常借诗文对联 来点缀和题咏滨水景观,富有诗情画意。这种融 文学、绘画、书法等为。体的文化传统甚至渗入 滨水商业街市的茶馆、酒楼、商铺之中,使卉城 水空间呈现出浓郁的文化品格。 ( 4 ) 宜人性 阐 圈2 - 1 1 俗称“船鼻子”的系船石 来源:参考文献1 6 临水民居建筑多为一二层体量不大,造型简洁轻巧,这在建筑密度高、河街宽 度较狭的情况下是很适宜的,与人保持着良好的比例关系。另外,水巷中河、街、房、 桥相互之间的比例尺度也很恰当。人或是泛舟水巷中,或是漫步街巷上,都会感到空 间的紧凑和舒适,充满着生活意趣和人情味。 ( 5 ) 素雅性 苏州民居多采用黑、白、灰的江南传统色 调,既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材料的色泽、质感 和特性,又考虑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 图21 2 ) 。 粉白色的墙面,黛色的小青i l 屋而,青灰色砖雕、 砖壁,灰黄色花岗石路面、桥梁、河岸、牌坊等, 配以粟色门窗、绿色树木和蔚蓝天空,既有对比, 又十分统。整个水巷空间朴实无华,显示出淡 雅的艺术意境,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图2 - 1 2 平江河滨民居风貌来源:自摄 苏卅i 科技学院顾卜学位论文 第一二章苏州古城滨水区的结构特征和现实问题 2 2 古城滨水区更新的现状特点 2 2 1 城市新区建设的转向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长时间来,城市建设重点表 现在新区建设,如苏州新区,工业园区等;而对古城的重视相对比较小,建设与更新 缓慢。这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冈,古城内情况复杂,文保单位众多,改造更新起来 有很多束缚,用地和建筑等诸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而新区的建设正相反,“白纸一 张”,见效快而成果显,更受到领导的苛晾。 直至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区建设继续进行的同时,古城区的更新改造逐渐开展 起来。这主要源于新区和旧区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新区建设开展到了一定程度,总 体面貌初具规模,重点的项目也初步完成,逐渐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减的效应。同时很 多新区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古城区商业服务设施相对齐全导致新区人气不旺, 居住在古城区由于地理位置居中出行方便等等:另一方面卉城区也在诸方面确实需要 尽快改造,听之任之只会使其越来越破败,这是不符合城市发展总体策略的。这两方 面因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