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pdf_第1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pdf_第2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pdf_第3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pdf_第4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近年来,弱势群体已成为一个各国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对于社会弱势群 体的研究,国外学者研究较早,而且大多从社会学上进行研究;我国学者研究 的较晚,系统研究的不够深入。关于弱势群体的定义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笔 者在文中分析了社会弱势群体概念、特征、产生的成因以及负面影响之后,力 图从法学角度探讨弱势群体保护。而作为部门法,经济法的产生与社会弱势群 体的保护有天然的渊源关系,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是经济法的固有使命和内在要 求,经济法的价值目标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相一致,因此经济法对社会弱势群 体保护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由于现行经济立法的不足,经济法在保护社会弱 势群体上还存在着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缺乏有利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公 平竞争环境;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滞后,因此,通过完善经济立法,完善社会保 障,加强宏观调控以及司法救助等方面,最终实现经济法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强 效保护。 关键词:社会弱势群体;经济法;经济法保护 a b s t ra ( 了r a bs t r a c t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s o c i a l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 sh a v eb e c o m e dan a t i o n a ls o c i a lp r o b l e m t h a tm a n yc o u n t i e sc a nn o tb ei g n o r e d f o r e i g ns c h o l a r sh a v es t u d i e di te a r l gb u tc h i n e s e s c h o l a r ss t u d i e dl a t e a l s ol a c k e dd e p t h h o w e r ,m a n ys c h o l a r sh e l dd i f f e r e n tv i e w so n 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 s ,t h ea u t h o ri nt h et e x ta n a l y z et h ec o n c e p to fs o c i a l 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c a u s e sa sw e l la sn e g a t i v ee f f e c t s ,t h u sf i n dt h e w a y t or e s e a r c hi ti nl a w a sas e c t o rl a w , e c o n o m i cl a wn a t u r a l l yp r o t e c t e do fv u l n e r a b l e g r o u p sw i t h t h eh i s t o r yo fc r e a t i o n p r o t e c t i o no fs o c i a l l y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 si sa n i n h e r e n te c o n o m i cl a w sm i s s i o na n dt h ei n h e r e n tr e q u i r e m e n t s ,t h ev a l u eo fe c o n o m i c l a wi sc o n s i s t e n tw i t ht h ep r o t e c t i o no fs o c i a l l y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 s t h u se c o n o m i cl a wi s 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m e a n so ft h ep r o t e c t i o no f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 si ns o c i e t y a st h e c u r r e n tl a c ko fe c o n o m i cl e g i s l a t i o n ,e c o n o m i cl a wo nt h ep r o t e c t i o no fv u l n e r a b l e g r o u p si ns o c i e t ya r es t i l li n s u f f i c i e n t ,l a c ko ff u l l yp l a yi t sr o l e ,1 n b el a c ko fal e v e lp l a y i n g f i e l d ,a l s ot h e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l e g a ls y s t e ml a g sb e h i n d ,t h e r e f o r e ,t h r o u g h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e c o n o m i cl e g i s l a t i o n ,i m p r o v i n gt h e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 ,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m a c r o c o n t r o la n d j u d i c i a la s s i s t a n c e ,e v e n t u a l l yr e a l i z es o c i a lp r o t e c t i o no f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 sp o w e r f u l l y k e y w o r d s :s o c i a l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 s ,t h ee c o n o m i cl a w ,t h ee c o n o m i cl a ws a f e g u a r d s i l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壶昌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敝储徘( 手副。了叩答字日期:吓引舭自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直昌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 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直昌态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 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t 叼 ,月纡日日w 。 了 留月 力1 涉 名年 签r, 者 ! b 作:文期沦日位字学签 第1 章引言 第1 章引言 1 1 弱势群体研究现状述评 伴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 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成员处于分化、 定位、整合的过程中。弱势群体问题逐渐显现,规模越来越大,日益成为一个 我国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研究弱势群体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许多专家学者从社会学角度深入地探讨了弱势群体,社会学者多数从经济上 研究弱势群体,研究视角各不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代表性观点:低收入群 体论、贫困群体论、民政对象论、弱者竞争论、综合特争论等等,各种观点千 差万别,但大多数社会学者均认为弱势群体的本质特征体现在经济上的贫困性。 通过法学角度研究弱势群体的不多,研究不够系统。我国法学界对社会弱势群 体的关注,是近几年的事,主要是因为社会转型,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许 多学者才将视线转移至该问题,而且弱势群体错综复杂,成员众多,结构不稳 定,加大了研究的难度。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一 些法学类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钱大军、王哲:法学意义 上的社会弱势群体概念,载当代法学2 0 0 4 第3 期;陈真、邓见:弱势 群体的法律保护,载当代法学2 0 0 2 年第8 期;李昌麒:弱势群体保护 法律问题研究一基于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考察,载中国法学2 0 0 4 年第2 期 等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著作。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法学界对社 会弱势群体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 通过借鉴社会学意义上的弱势群 体概念,探讨弱势群体的法学概念,( 2 ) 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 3 ) 弱势群 体保护的法学依据何在,( 4 ) 弱势群体保护的理念、原则,( 5 ) 弱势群体法 律保护的具体制度设计,如何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各个法律运行环节,如何 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司法制度实现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最大保护。尽管研究并 不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但在学者们看来,将弱势群体保护纳入法学 视野之下,是必须的,法律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它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弱 势群体的权益,解决生存权和发展权。弱势群体保护是个系统工程,仅仅靠某 第1 章引言 一部门法进行保护是不现实的,弱势群体保护是需要所有法律部门密切配合、 共同负担。不可否认的是各部门法因其调整对象、体现的价值不同,在保护弱 势群体的效果上存在差异。作为一个部门法,在经济法视野下,经济法通过建 立利益分配的协调和平衡机制,通过对社会强势群体的适度抑制和对社会弱势 群体的相对扶持,以实现社会强弱群体问的利益均衡,达到社会和谐。我们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法需要也能担当起更重大的历史使命,通过构建 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建立弱势群体保障性法律制度和构造弱势群体发展性法律 制度,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2 选题依据、意义 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世界各国都存在。目前我国的社 会弱势群体规模大、与强势群体的贫富差距大,而且遭受社会上的各种歧视和 制度上的不公平对待,他们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进而诱发了各种社会矛盾 的出现,危害国家社会的稳定。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器,对当前弱势 群体在身份保障和利益获取上的不平等待遇,法律就应当通过确认公平、平等 原则以铲除观念和制度上对人实行差别待遇的土壤,保障弱势群体的平等权利。 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对弱势 群体的法律保护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这一选题的现实意义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 1 ) 解决好这一问题有利于我国当前社会的稳定,社会稳定在当今中国是 压倒一切的问题,这己经成为共识。 ( 2 ) 解决好这一问题有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的持续发 展。 ( 3 ) 解决好这一问题有助于在整个社会中重塑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进一步 推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谐社会。 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上至宪法、下至各部门法诸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 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都有所涉及。但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决定了不 同部门法间对其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的差异,保护的效力也有所不同。作为独立 部门的经济法,对弱势群体保护有其自身特点,它的产生与保护弱势群体是分 不开的,经济法奉行的理念与促进社会和谐理念是一致的。经济法是平衡强势 2 第1 章引言 弱势群体利益之法,促进社会和谐是经济法的核心理念之一。 1 3 写作思路和难点 1 3 1 写作思路 本论文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导论部分,主要包括写作的缘由、写作思路以及写作方法。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小节: 1 弱势群体概述。主要是弱势群体的内涵及外延、特征、产生原因、它所 带来的影响等方面内容; 2 经济法保护的必要性。首先论述弱势群体保护的理论基础,其次,论述 经济法保护的必然性,详细论述为何经济法保护是最主要最根本的。 3 完善经济法保护的对策。这部分包括以下内容:完善立法、加强宏观调 控以及司法救助等方面进行阐述。 结论部分,主要是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本论文中心观点。 1 3 2 写作难点 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存在不足:我国弱势群体产生的社会背景十分复 杂,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我们在理论上和心理上的准备不足。归纳国内对弱势 群体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研究的深度来看,综述性的研究多,专题性的研究少,经济法保 护方面的研究资料很少。 第二、从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来看,对弱势群体的成因、特征研究的多。 第三、经济法这一部门法体系庞大、内容很多,要完全理顺解决弱势群体 的保护措施,寻求更系统的解决方法,囿于自身学业不精,恐有挂一漏i 了之虞。 1 4 研究方法 ( 一) 法律解释学的研究方法 3 第1 章引言 运用此方法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解释,明确概念、范围。 ( 二) 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 任何一项研究成果有其连续,应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认真梳 理该领域的相关文献,继承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分析其中的不足, 准确的把握弱势群体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从而为运用法律的方法解决弱 势群体问题奠定基础。 ( 三) 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 比较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将某一特定的社会现象与具有可比性的其它不同地 区或不同时期的同类社会现象进行对比,比较的前提就是该社会现象具有共性, 也有差异性。就本文研究的问题来看,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有 些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弱势群体本身千差万别,形式多样、程度不一,不同国 家在不同的时期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也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异。 ( 四) 价值分析方法 就本文研究的问题来看,要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就必须通过法律对社会群体 的利益进行重新界定,就必须回答在利益关系中,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否应当受 到保护以及保护到何种程度。与此同时,强势群体的利益是否应当受到限制以 及限制到何种程度。所有这一切问题都必然包含着价值分析。因此,价值分析 方法是进行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1 5 可能面临的难点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解决弱势群体问题需要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 合,如何将其它的学科的方法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并形成合力;第二、法律 不公和法律乏力是我国目前普遍和突出的现象,在这个逐渐崇尚竞争,普遍尊 重强者的社会,侧重于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制度的效力到底能发挥到何种程度, 以及如何才能得以有效发挥,将会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阻障。 1 6 创新之处 本文从弱势群体法律保护入手,分析保护弱势群体的法理基础,重点论述了 经济法保护弱势群体必然性:通过分析弱势群体立法保护不足,进而得到一些启 4 第1 章引言 示;最后提出了经济法保护弱势群体的几点建议,以期实现社会弱势群体的切 实保护。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本文突破了法律对弱势群体保护的一般论证,克 服了过多抽象性论证的不足,以部门法为切入口,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性 的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制度建议,将弱势群体保护的问题落到实处。诚然,囿 于笔者学识有限,以及经济法本身体系庞大和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在论文中 的一些建议、看法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 5 第2 章弱势群体一般概述 第2 章弱势群体一般概述 2 1 弱势群体概念的相关学说 弱势群体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弱势群体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西方国 家社会学家较早就开始研究它,之后陆续被纳入到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领域。 在欧美国家,许多学者从社会分层理论研究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地位是分层理 论的重要指标,社会结构是多维的,除了经济地位外,还有权力和声誉。对弱 势群体概念主要侧重于从丧失劳动能力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角度来界定。美 国社会工作专家罗斯曼( r o t h m a n ) 认为,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缺乏生活机会而造 成的依赖性的人群,他们包括身体或精神残疾的人、年老体弱的人、丧亲或父 母丧失资格的儿章。吉特曼( g i t t e r m a n ) 和舒尔曼( s h u h a a n ) 认为,弱势群体指 “由他们无力控制的环境和事件所压倒的人,包括艾滋病人、无家可归者、 性虐待者、社区和家庭暴力的牺牲者。瞄,总之,他们是从身体方面来研究弱势群 体的引。 在我国,弱势群体概念出现的更晚,学者近几年才进行了一些研究。对于如 何准确把握弱势群体这一问题,可以说国内学界没有统一的学说。大家都从不 同侧面定义弱势群体,归纳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第一,地位论。李志勇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一文中指出:“弱势群体是 指在权力和权利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 群体”,李志勇认为,弱势群体包括以下人员:贫困群体( 最主要) 、城镇下岗 失业人员、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职工、残疾人群体、老年人群体和正在形成中 的弱势群体组成,如正在形成中的弱势群体由单亲家庭( 多数是由妇女与孩子 组成) 、犯罪及处于犯罪边缘的青少年、戒毒者群体、劳改犯的子女、居无定所 和无固定职业的城市流动人口等等组成。1 大多数人持这种观点。 第二,构成论。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何平认为,弱势群体 主要包括四种人:首先是下岗职工,或已经离开再就业服务中心,但仍然没有找 到工作的人。其次是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养家糊 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再次是进城的农民工。最后是较早退休的“体 6 第2 章弱势群体一般概述 制内”人员,这部分人主要是从集体企业退下来的。 第三,能力论。这是一种根据弱势群体的社会生存能力来定义的观点。邓 伟志在关注“弱势群体”一文中指出:所谓弱势群体是指“创造财富、聚敛 财富能力较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较差的人群。它包括:残疾人、下 岗失业人群、城镇贫困人群、部分老龄人口、少数遭受灾祸的人群。”h 。 第四,特征论。这是一种根据弱势群体具有的多种特征来定义的观点。陈 成文在社会弱者论一书中指出:“经济利益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 次性和承受力上的脆弱性,共同构成了社会弱者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的同一性。 贫困性、低层次和脆弱性是社会弱者的本质特征。任何社会弱者,都内在地必然 地具有贫困性、低层次性和脆弱性。 1 第五,成因论。这是一种根据形成弱势群体的原因来定义的观点。孙潮提 出:“弱势群体是有生理的、阶段性的、阶层性的因素而导致的社会群体。他 把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阶段性弱势群体和阶层性弱势群体。生理性 弱势群体指残疾人、老年人等,阶段性弱势群体指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特殊 群体,如下岗、失业人员等,阶层性弱势群体指在市场化过程中处于边缘化的 人群,如农民工等。 上述五种观点虽然都从一定侧面、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了定义和描述,存 在着一定局限性。“构成论”以种类来定义弱势群体,事实上种类只是一种外 延,种类也会时常变化。“能力论 把形成弱势群体的原因都归结到他们自身 能力上,不科学,能力是内因,造成弱势群体的原因也应有外在因素。“特征 论 只是简单的罗列、描述弱势群体具有的特征,同样不科学。“成因论”从 弱势群体的成因上进行了概括,是非常不符合逻辑,一个事物的定义不可能以 形成这个事物的原因来定义,原因和概念是两回事。 “地位论”相对来讲,符合定义标准,也能较为准确地概括出若是群体的涵 义,“地位论”能够体现弱势群体的本质的东西,即“弱的涵义,它既包括了 经济上的贫困性,也包括了权利上的欠缺性。 2 2 弱势群体内涵及外延 如何界定弱势群体的定义,笔者认为,至少应明确以下两点:第一,弱势 群体是个相对概念,是跟强势群体比较而言的,没有强势群体作为参照,弱势 7 第2 章弱势群体一般概述 群体也无法体现“弱 这一本质属性。第二,弱势群体要从这一群体的整体来 看,它只能反映这一群体的共性,是群体性概念,而不是个体本身,不反应个 性;第三,弱势群体的涵义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罩它处 于弱势地位,而不是境遇性的,不因某一次突然的遭遇处于弱势就说是弱势群 体,同样,只是在某一方面比较弱,就不能说他是弱势群体,比如大学生;第 四,弱势群体不是简单的体现在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能力差也体现在他们发 展机会上的劣势。 为此,笔者认为,所谓弱势群体有三层含义:一是他们现实生活的贫困性, 二是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个人从社会得到的报酬,更多取决于自 身的能力,而弱势群体由于智力、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 劣势地位,三是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他们也往往处于劣势,很难表达自己的意 愿,实现自己的理想。以法律的视角来看,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必然体现在 权利的缺失上,社会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社会条件和个人主观能力等 方面存在障碍而无法实现其基本权利,需要国家帮助和社会支持以实现其基本权 利的群体。 弱势群体究竟包括哪些人员,学者们认识不一致,一方面是源于对弱势群 体界定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各国有自己的国情,弱势群体分类不可能完全相 同。即使在中国,弱势群体的外延也未能取得一致看法,但比较认同将弱势群 体分为社会性的弱势群体和生理性的弱势群体,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类人员。 1 、城镇失业下岗的贫困职工 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下岗人员,上个世纪9 0 年代以来, 下岗的贫困职工越来越多,重新走上再就业岗位的人很少,多数处在失业状态, 在城镇,失业意味着没有没有收入来源,生存无法得到保证。这部分下岗职工 很多都是“上有老下有小 ,一人失业,往往全家没着落,生活非常窘迫。 2 、农民工 农民工进城镇务工是城市的建设者,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本应共 享改革所带来的成果,却因传统户籍制度严重阻碍其融入城镇社会。在实现就 业上,很难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差不多也是最苦、最累、最脏和最危险 的活,然而拿最少的工资,甚至长期被拖欠、不发工资;在医疗卫生上,看不 起病,面对昂贵的医疗费用,经常陷入无处求医的境地;在子女文化教育上, 不能享受同等待遇,要交借读费,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在社会保障上,本应 8 第2 章弱势群体一般概述 享有法律规定的社会保险权益,然而这些权益却经常被用人部门漠视;在权利 享有上,几乎没有参与政治、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权利。 3 、残疾人、儿童、妇女、老龄人员 这部分人属于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在智力、经济、 政治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不 是很发达,因此对这部分人的法律保护还不全面。但是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妇 女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的 保护法。通过以上几种法律,将会对这部分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起到很大的帮 助。 4 、农村的贫困人员 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发展结构的急剧转型,一部分农民走上 了富裕之路,但还有很多农民受自身素质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限制,加上年 老、疾病、伤残等诸多因素,经济上呈现低收入性,使生活上出现贫困性和承 受能力上的脆弱性,已成为当今农村中贫困群体。 2 3 弱势群体的特征 纵观世界各国,弱势群体普遍存在,他们具有相似的特征。概括起来,主 要是: ( 1 ) 贫困性 贫困是弱势群体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他们收入较低,低于社会平均水 平。消费中的大部分或全部用于食品,恩格尔系数高达8 0 以上。造成贫困的 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当前弱势群体贫困,在很大 程度上是由于市场竞争而是历史或制度的原因造成的。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 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农民阶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已经沦为“弱势群体”。不 合理的制度设计,让农民想富而不能富。制度性贫困导致了结构性贫困,中国 社会被人为的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块,各有各的政策。二元结构不打破,贫困就 无法得到很好解决。 ( 2 ) 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 由于贫困,使得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群体,容 易对生活失去信心。因为自身没有政治优势、没有社会资源优势,所以很多事 情往往不尽如人意,得不到满足。当这种不满足变成常态化的时候,从心理上 9 第2 章弱势群体一般概述 来说,他们开始相信宿命论,听天由命,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失去信心。 更为严重的,他们会走向极端,会演化为仇视,现在中国很多实例表明了仇富 心理,比较典型的有,比如北京2 0 0 3 年以来频频出现高档轿车被砸事件,2 0 0 8 年北京青年杨佳在上海连杀六名警察案件,还有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杭州飙车 撞死行人案件等等。 ( 3 ) 边缘性 弱势群体几乎没有什么稀缺资源进行社会交换,从而获取自我发展的机会, 他们往往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比如农民工,普遍感到自己在城市中处于二 等公民的地位,自己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地位并不高。没有话语权, 收入不高、工作环境差,权益受损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常常因户口问题子女上 不了城市学校,在教育上无法获得均等待遇,文化生活比较单一,没什么娱乐 活动。 ( 4 ) 权利缺失 弱势群体由于多种原因,基本权利受到侵害,自己无法通过自救解决,而 是依靠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权利受损不同,有的挣扎在生 存线上的人,说明生存权受损;进城务工人员劳动权和受教育权受损等等。 2 4 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在世界各国、各个时期里都有,只是其发展规模 有所不同。产生的原因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地;既有自身因素,也有社会因 素。弱势群体人员错综复杂,产生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的结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 自身原因。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生理原因。生理原因是指个体的生 理的缺陷、生理的衰老或生理的稚幼的存在,导致某个人或一个家庭沦为弱势 群体的一员。如残疾人、老年人、慢重病人等。尤其是疾病成为我国贫困现象 产生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现在看病贵问题十分突出,因病致贫的现象日益增多; 而现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是很完善,医改进程又缓慢,这部分人生活十分 艰难。第二,努力不够。思想观念陈旧,缺乏胆量,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单一, 即使有机遇也干不成大事。 1 0 第2 章弱势群体一般概述 ( 2 ) 自然原因。自然原因是指由于个体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自然条件的 恶劣或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某个人沦为弱势群体的一员。包括生态脆弱地区 贫困人口和灾民等。根据中国1 9 9 8 年抗灾救灾工作报告的统计资料显示, 1 9 9 8 年全国共有3 5 亿人( 次) 受到各类灾害影响,因灾死亡5 5 1 1 人,而伤残人 员每万人中有5 0 以上从此进入了弱势群体。 ( 3 ) 社会原因。社会原因是弱势群体产生的深层原因。社会原因主要来源于 社会体制的变革。我国经济以前是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的推 进过程中,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原先大批隐性失业人员现在显性表现出来, 规模之庞大,实属罕见。大批下岗人员因长期工作在老国有企业,没什么技能, 固步自封,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找不到合适工作,加上国家改革配套措施未 能及时跟上,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完善,城镇下岗人员生活困难,沦为弱势群体。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将农民束缚在乡土之上,农副产品价格的“剪刀差” 政策,使得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不高,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农村中贫困 人口生活十分困难,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压力增大,收入不高,受到歧视。贫富 分化严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近几年弱势群体中仇富仇富心理蔓延,应引起 政府的足够重视。 2 5 我国弱势群体现状 我国在社会转型前,由于社会结构具有高度刚性、高度同质性和封闭性, 弱势群体问题并没有显现出来。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和社会阶层 分化的加速,不但使转型前的弱势群体以显性状态出现,而且还催生了新的弱 势群体。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发展趋势,归纳起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 弱势群体的产生速度加快。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下岗失业群体的产生速度 明显加快。据统计资料显示,1 9 9 3 年全国登记失业数为4 2 0 万人,登汜失业率 为2 6 ,1 9 9 7 年登记失业数上升为5 7 0 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 1 ,分别比1 9 9 3 年增长了3 7 5 和提高了o 5 个百分点。而据专家提供的数据和做出的估计,1 9 9 5 年全国下岗职工的人数为5 6 4 万人,1 9 9 6 年上升为8 9 2 万人,1 9 9 8 年则上升为 2 5 0 0 万人,相当于1 9 9 3 年的6 倍。1 6 j 这只是就下岗失业人员的分析,这样的状 况在农民工群体中更为严重。 第2 章弱势群体一般概述 ( 2 ) 弱势群体的规模庞大且有继续扩大趋势。改革以来,尚未解决温饱的 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 9 7 8 年的2 5 亿减少到1 9 9 8 年的4 2 0 0 万人,但城市下岗职 工新增数量越来越多。据专家综合的数据推算,1 9 9 7 年,我国城镇新增弱势群 体的数量大约为1 4 0 0 1 7 0 0 万人左右。另外,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2 0 0 1 年至2 0 1 0 年预计还将有1 3 0 0 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将会进一步扩 大弱势群体的规模。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类弱势群体的规模都在增长,有数 据显示,2 0 0 0 年中国6 0 岁以上老人就已达1 0 ,以总人口1 3 亿计,全国老龄 人口达1 3 亿,中国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同时,中国有6 0 0 0 万残疾人,他们 中的大多数人生活、就业和婚姻遇到极大困难:此外,贫困农村为数不少的适 龄儿童不能就学,尤其是这些年接连遭遇严重自然灾害,比如1 9 9 8 年洪涝灾害、 2 0 0 3 年非典型肺炎、2 0 0 7 年底2 0 0 8 年初的南方大冰冻、2 0 0 8 年汶川特大地震 等等,灾民规模也非常庞大。如果将各类弱势群体人数加起来统计,扣除其中 重复计算的部分,总数可能会达到两亿左右。 ( 3 ) 弱势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差距大,“弱”势更加明显。当前我国由于贫 富差距的扩大和暴富阶层的出现,表现的尤为明显。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 示,自2 0 0 0 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o 4 的警戒,并逐年上升。1 9 7 8 年 我国基尼系数为0 3 1 7 ,2 0 0 6 则升至0 4 9 6 。统计显示,总人口中2 0 的最低收 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 7 ,而总人口中2 0 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 高达5 0 。这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 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中国基尼系数居高 的原因,学者们探讨了很多,其中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主要是居于腐败和 垄断,也有学者认为是所有制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方面的原因。 2 6 弱势群体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改革的进一步 深入,弱势群体现象还将以十分复杂的态势长期存在,并且继续扩大,这对我 们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 1 ) 弱势群体是潜在的社会动荡的“火药桶”,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弱 势群体的心理焦虑因素增多,贫富分化同益加重,地位低下,生活艰难。当他 们的生活困难长期得不到改善时,他们则可能采取非正常手段或过激行为,以 1 2 第2 章弱势群体一般概述 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温性的如集体上访、拦截列车、阻断交通、围攻党政机 关等等。恶性的则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大 部分是由弱势群体问题引发的。 ( 2 ) 弱势群体问题所带来的高失业率必然带来高犯罪率。 失业率是非常严重的社会学指标,高失业率是催生犯罪的温床,当大量的 失业人群失去生活保障的时候,他们会很容易做出过激行为,高失业率必然导 致犯罪率的提升。2 0 0 5 年发生的巴黎动乱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巴黎郊区的有色 人种失业率是巴黎市失业率的两倍,由此产生了很大的收入差距、生活水平差 距、教育水平差距,人与人之间的落差太大,形成了阶级冲突,最终演变成动 乱。 ( 3 ) 影响我国的民主化建设和法治化进程。就一般情形而言,弱势群体生 存是摆在第一位的,很少有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想法和愿望,对民主政治建设 也没有太多兴趣,再加上文化素质较低,即使有意愿,也没能力积极而有效的 参与社会性的事务,这将成为阻碍我国的民主化建设和法治化进程的因素。 ( 4 ) 影响人权完善,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当前我国的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f 1 益成为突出问题。在立法层面,有许多 法律条款规定的不合理,明显有歧视倾向,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 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 9 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 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 二十年计算。”这一条款看似简单,但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就会造成“同命不 同价”,比如2 0 0 5 年年底,重庆市3 名少女搭乘同一辆三轮车遭遇车祸身亡, 然而,法院判决城市同学的家属赔偿为4 0 万,而给农村户口少女的家属赔偿仅 仅1 6 万,不及前者一半。 1 3 第3 章经济法保护的必然性 第3 章经济法保护的必然性 3 1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界定 许多学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也进行了探讨。社会学家为我们研 究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并未进一步深入,没有为我们找寻到有 效保护的途径和方法。作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很多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诸如政府以及媒体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加大 援助等等。这些措施能取到一定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有效保护弱势群体,事 实上,弱势群体的权益经常受到侵害。而法律保护则是最有效的。 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指法律通过赋予弱势群体某些特殊权利以及施加强势 群体的某些负担,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有效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而 法律能够有效保护弱势群体,其原因在于: ( 1 ) 人权理论为法律保护弱势群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权与生俱来, 表现为弱势群体不受歧视。1 7 8 9 年人权宣言规定的人权的主体就是”社会各 个成员”、”任何个人”或”所有公民”,人权概念的精髓就在于真正将权利和自由 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平等的个人。正是人权的这种普遍主义和自由主义才使得人 权从此成为社会弱者对抗以权力、地位和财富等特殊性为基础的强势群体的有 力武器。人权就是为了人类普遍要求的自由和平等,保障这些权利不受任何人 的侵害,保障弱势群体和其他人一样拥有同样的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 ( 2 ) 法律具有价值属性,它追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保护弱势群 体正是法律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体现。正义有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之分,前 者是形式正义,后者则是实质正义。分配的j 下义是关于对权力、产品等社会资 源在社会主体问进行正常配置的规则设计,它满足了主体生存的基本需要。矫 正的j 下义是针对资源分配过程中出现的动荡与矛盾而设计的救济性的措施,通 过它的介入使分配过程得以j 下常进行,社会秩序才不至于失控。保护弱势群体 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是法律追求公平正义的深刻体现。 ( 3 ) 权利是法律对利益的确认和调整的有效机制。权利对利益的确任,就 是使利益变得合法、安全、可预测。弱势群体跟强势群体相比,社会资源占有 1 4 第3 章经济法保护的必然性 就少,法律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实质上是利益的再调整,这种调整是以权 利方式来实现的。法律对利益的确认和调整,是通过设定权利和义务的手段, 指引、调整人们的行为实现的,它有国家强制力作保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法律保护是保护弱势群体的最有效方式,首先, 法律权利的保护是一种制度性的保护,法律权利通过规则进行确认,具有稳定 性。其次,法律权利以人权为前提,并以人权为评判的尺度,具有正当性。同 时法律还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能对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保护。通过权利的 方式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使这种保护不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实际可以获得的。 3 2 经济法保护的必然性 3 2 1 经济法的产生与弱势群体保护有渊源 经济法是历史发展的制度性产物。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是适应经济社会发 展的客观需要,为弥补民法等传统法律部门对社会经济关系调整的“不足”和“失 灵”应运而生的。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崇尚自由、平等。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国家并不怎 么介入经济生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再加上产业革命的完 成,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使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不可想象的变化, 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周期性 经济危机的爆发、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其他社会问题的产生,人们发现,市场不 是万能的,国家应转变职能,不能只是充当守护神,应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承担 起监督、管理的职责。经济法由此应运而生。可见经济法是实现社会公正需要 的产物。 3 2 2 保护弱势群体是经济法的内在功能 经济法的功能一般包括四个方面:规制政府或政府授权机关主导下的经济 行为与干预经济的行为、实现分配的正义( 即实现国民经济领域内的利益和资 源的合理分配) 、建立和维护和谐的市场经济秩序环境和保障国民经济的安全 运行。经济法本质上就是一种经济利益与经济资源的分配法。这种分配,就内 1 5 第3 章经济法保护的必然性 容而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社会经济利益的分配;就体制而 言,是市场权利和政府经济权力的分配。法律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制度,首要 的价值就是实现社会正义,具体到部门法,经济法以实现分配的正义为己任。 分配正义的实现是经济基础领域正义实现的表现,是经济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其它法律领域正义的物质基石。 分配正义的实质就是在既有物质条件和物质生产力条件下通过对社会经济 利益和经济资源的分配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优结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 对公平与效率所考量的比率是不同的。就当代中国社会而言,由改革开放初期 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现在的效率、公平要并重的发展。如果不能根据社会的 经济发展状况来及时调整效率与公平的比率,也就不能实现分配领域的正义。 无论是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都反映了政府 在分配领域对公平问题的进一步倾斜。事实证明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不注重 共平问题的建设,必将最终阻碍经济发展的效率问题。 建立和维护和谐的市场经济秩序环境也是经济法内在功能的体现。和谐的 市场经济秩序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的排斥和有效规制,抑强扶弱, 使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公正、自由、充分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从而可以使 价值规律正常地发挥优胜劣汰的功能。 3 2 3 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和弱势群体保护相契合 市场调节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价值规律强调优胜劣汰,这有利于 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光发挥市场手段,也是不合理的,市场有自身的弊端,完 全依靠市场手段调节经济,致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市场竞争 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就越处于明显不利地位。作为私法的民法以意思自治为核 心理念,维护私法主体的意思自治,无法解决这种不平等,而经济法能纠正不 平等。为了维护经济秩序和保障社会弱者的生存,经济法通过利益的平衡、协 调,对社会弱势群体予以保护,实现社会的和谐。经济法突出强调整体利益与 共同发展。经济法是个大部门法,它下面有众多部门法,而其中许多部门法都 体现了这一主旨。在市场领域,消费者和经营者地位是不一样的,前者始终处 于弱势地位,后者处于强势地位。为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立法形式规定 消费者享有许多权利,加大了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力度,同时对经营者施加了 1 6 第3 章经济法保护的必然性 更多义务。税法规定了累进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收入越高的人纳税比 例越高。国家对个税起征点调整为2 0 0 0 元,这样又有一批收入较低的人可以免 交个人所得税,减轻他们的负担。税收就是通过对高收入者的一种直接“剥夺”,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社会保障法对失业、年老、疾病、工伤等 人员采取一系列保护性规定和措施,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等等。 当然,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中,经济法的作用虽然是首要的,但并不是唯 一的,各个部门法之间在功能上可以互相配合。弱势群体问题事关国家稳定与 发展大局,若仅靠经济法来调整,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 各部门法应各显其能,并互相配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 护。 3 3 经济法对弱势群体保护现状及不足 3 3 1 没有形成统一、平等、自由的竞争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各市场主体地位平等,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中充分竞 争。然而,社会弱势群体本身不具有资源优势,常常被限制甚至歧视,被剥夺 了进入市场充分竞争的权利。以农民工就业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城乡 二元结构,城镇里工资高、待遇好、福利好,而农村则比较贫困。农民土地越 来越少,种植业带来的收入无法满足生活需要,不得不进城务工。进城后,经 常因为户口问题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那也是工资低、待遇差、工作环境恶 劣的工作。农民工在城镇里受到歧视,不利于社会和谐。 3 3 2 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滞后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创建于1 9 5 7 年,以后经多次修改、充实,逐步建立了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这种在 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向市场经济加速转轨、社会弱势 群体迅速增长的今天,日益凸显出以下问题: ( 1 ) 覆盖面窄。社会保障的范围主要限于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集 体企业,广大农村人口享受的社会保障很少,占总人口近7 0 的农民的社会保障 1 7 第3 章经济法保护的必然性 支出仅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1 1 ,而占总人口近3 0 的城镇居民却占了全国社 会保障费的8 9 。 ( 2 ) 社会保障管理混乱,基金难以保值增值 农村养老保障和社会救济由民政部门管理,医疗由当地政府和集体经济共 同管理,一些地方商业保险公司也参加了农村保障,从而形成了城乡分割、政 事不分、多头管理的格局。另外,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以及缺乏有效的 法律保障,使得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社保基金使用风险大,难以解决保值增 值的问题。 ( 3 ) 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较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 在社会保险体制转换过程中,单独依靠征缴的基本养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