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用益物权是物权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他物权,作为调整物的利用关系的物权形式,既 是所有权实现的方式和途径,也可以满足非所有人利用他人之物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 展,资源日益稀缺,物的利用日受重视,渐渐成为各国物权制度的重心,出现从重“归属 到重“利用 的转变。通过完善的用益物权制度,可以满足非所有人利用他人财产的需 要,有助于达到对财产利用的社会公平和稳定因此构建合理的用益物权制度具有重大的 现实意义,新颁布的物权法对此予以肯定并对其作了明确系统的规定,初步建立起 我国用益物权制度体系。对于这些规定、制度的探讨,从注重用益物权机能、遵从物权 法定原则的角度研究构建用益物权制度,是我国物权法律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重点。本文 从对用益物权的界定入手,通过对用益物权制度的概念、特征、性质及其历史沿革和主 要类型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主要运用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在 回顾分析我国用益物权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基础之上,依据物权法的理论来探讨发展、 完善我国现有的用益物权体系。 关键词用益物权制度物权法信托运营 a b s 仃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u s u 丘u 曲k 町r i g h ti sr a i s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f o rs e m i n gm ec o n 仃a d i c t i o n sb 娟e e n 也e o w na 1 1 d 龇n e e d so fm a 白e r i a l sd u r i n g 缸l ep r a c t i c eo fh _ u r n a ns 0 c i e 够ni si i l l p o r t a n _ tt 0 i i i l p r 0 v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a le c o n o m y - b e n e m 咖乒m ei n l p v e r n e n to f 吐l eu s eo f p r o p e 啊r i 幽s y s t e m ,n o n - o 姗e r st om e e tm e n e e d so f m e 即n ) ,o f 0 也e r s ,也eu s eo f 廿1 e p r o p e r 吼谢uh e l pt 0a c l l i e v es 0 c i a l 呶l b i l i 够锄dt 1 1 e r e f o r ef 斑a n dr e 雒o n a b l et oc o n s 缸u c t u s l 】如l c ts y s t e mi so fg r e a tp r a c t i c a ls i 蛐f i c 锄c e ,i n i t i a l l ys e tu pb yc h mu s y s t e m f 0 rt l l e s ep r o v i s i o n s ,t l l es y s t e mo 嘶也e n 叩h a s i so nu s 血c tf 吼c t i o n st 0c o m p l y 埘mm e s t 批r yp r i n c i p l eo fp r o p e 啊r i g h t sp e r s p e c t i v et ob u i l du s u 觚s y 呱也el e g a ls y s t e mo f c 1 1 i i d sp r o p e r 哆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i i l l ) v e 吐l ef o c u s t h ep a p e ro n 也ed e j f i l l i t i o nu s e d u s l l l h c ts t a nt 1 1 】u 曲m eu s 血c ts y s t e m 、j l ,i 也也ec o n c e 以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n a t l 鹏趾d 1 1 i s t o 巧a n dt l l em a i l lt ) 审e so fr e s e a r c kc 0 耐b i n e dw i 吐1t h ea c t u a ls i t u a t i o ni nc h i n a t sc u 玎e n t m 血u s ec 0 m p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a n ds y s t e ma 1 1 a l y s i sm e t h o d ,i l l 也er e 仃o s p e c t i v e 砌y s i so f o u rs y s t e m 谢t h 也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u s 证m c to n 也eb a s i so fm s t o r i c a lc o n t e x t ,a c c o r d i l l gt o t 1 1 ep r o p e r 哆融g h t sl a w 廿1 e 0 d rt 0e x p l o r e 也ed e v e l o p m e n t ,锄d 妇p r 0 v eo u re x i s t i i l gs y s t e m 谢也u s u 劬c tr i g h t k e yw o r d s 磷删h l c t u 乏噬yr i g h ti n s t i t u t i o n t h el a wo fp r o p e r 哆饥l s to p e r a t i o n i i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日期:三盟年上月且二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保护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舯请河北大学学位所提交的舳为翻蝴蕊媲易烧 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刻志刚指导并与导师合作下取得的研究成果,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在河北大学所提供的研究经费及导师的研究经费资助下完 成的。本人完全了解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护知识产权所制定的各项法律、行 政法规以及河北大学的相关规定。 本人声明如下:本论文的成果归河北大学所有,未经征得指导教师和河北大学的书 面同意和授权,本人保证不以任何形式公开和传播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内容。如果违反 本声明,本人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声明人: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碰吐月j 堑日 日期:碰年月j 日 日期:垃年l 月j ! 日 导论 导论 用益物权是物权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他物权,作为调整物的利用关系的物权形式,既是 所有权实现的方式和途径,也可以满足非所有人利用他人之物的需求,因而具有重要的 社会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日益稀缺,物的利用日受重视,传统的物权制度正在从以 “所有权为中心”转向以“财产利用为中心 ,出现从重“归属到重“利用 的转变。 这种转变恰恰是用益物权效率性、动态性等机能作用的结果。通过完善的用益物权制度, 可以满足非所有人利用他人财产的需要,有助于达到对财产利用的社会公平和稳定。因此 用益物权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用益物权的发展历史虽然短暂,由于它具有物尽其用的特殊功能,而我国 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等重要的资源及财产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这一国情决定了用 益物权制度对我国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在物权法颁布之前,我国的用益物权还不 完善,例如在用益物权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立法概念不准确、用益物权的体系松散而混乱、 受到行政权力的严重制约、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有效配置资 源,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重新构建用益物权制度。可以说,用益物权制度是物 权法的重要内容,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牵涉到物质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充分利用,对 一国经济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合理的用益物权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 义,新颁布的物权法对此予以肯定并对其作了明确系统的规定,初步建立起我国用 益物权制度体系。对于这些规定、制度的探讨,从注重用益物权机能、遵从物权法定原 则的角度研究构建用益物权制度,是我国物权法律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重点。值此我国物 权法刚刚颁布之际,本文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运用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的 方法,在回顾分析我国用益物权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基础之上,依据物权法的理论来探 讨发展、完善我国现有的用益物权制度体系。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概念界定 第1 章用益物权制度概述 1 1 1 用益物权的定义 近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对相关法律提出的需求,专家学者对用益物权 制度的研究也正日益走向深入。物权法颁布前,在学术界总的来说对用益物权的概念并 无太大分歧,只不过从不同角度出发,定义侧重有所不同。例如梁慧星先生将用益物权 定义为:“用益物权是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物享有的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物权 ,【1 】p 5 8 2 是依 用益物权的目的来界定用益物权的概念,江平先生依用益物权的内容来界定用益物权的 概念,将用益物权定义为:“用益物权是指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物享有的以使用收益为内容 的物权【2 】p 3 9 4 ,还有的学者将二者结合起来来界定用益物权的概念,将用益物权定义为: “非所有权人以使用、收益为目的,在他人所有的物上享有的使用、收益的物权,即称 为用益物权。【3 】p 2 2 0 0 7 年3 月1 6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 权法中,对用益物权有了明确的定义:第三编用益物权第十章一般规定第一百一 十七条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这一定义可以说是占统治地位,但无疑也是一种保守、折衷的说法。 1 1 2 用益物权权的内容、性质与特征分析 1 1 2 1 用益物权的内容( 即用益物权的权能) 关于用益物权的内容,理论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用益物权因种类的不 同,其内容会存在差别。用益物权作为以所有权为基础而产生的物权,所有权包括占有、 使用、收益、处分四项内容,用益物权内容亦应该包括这四项内容。当然,这并不是说 每一种具体用益物权的内容都包括这四项权能,用益物权的权能只能依该具体用益物权 的特性而定。 1 、占有 占有是对物的实际管领和控制。在一般情况下用益物权的标的物只有在移转占有归 用益物权人时,用益物权才能够行使和实现。用益物权中的占有权能通常表现为直接占 2 第1 章用益物权制度概述 有。在实践中用益物权人为了取得更大的收益或者基于其他原因,也可以将用益物转移 给其他人占有。因此在特殊情况下,用益物权的占有权能也可以表现为间接占有。 2 、使用与收益权能 用益物权是以使用收益为目的而设定的用益物权。可以说,使用与收益是用益物权 的核心权能。 使用是指按照物的性能和用途,对其加以利用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用益物权 的使用权能系对物的具体利用,本质上是实现物的使用价值,故使用权能是一种事实上 的权能。同时,使用是直接作用于用益物权标的物上的权能,是各类用益物权所共有的 权能【4 】p 2 2 。 收益是指收取标的物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这里的经济利益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括 天然孽息和法定孽息,而且包括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利益。通过对各种 用益物权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用益物权的使用权能、收益权能有如下二种情况:一是 仅有使用权能而并无收益权能如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居住权_ 般无收益权能;或是仅 有收益权能并无使用权能,如农村上地承包权人转包后仅有收益权能并无使用权能;二是 既有使用权能又有收益权能,这种情况最为常见,如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 等。可见,收益权能并不是各种用益物权所共同具备的权能。至于何种用益物权具有收 益权能,则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h 】p 2 3 。 3 、用益物权的处分权能 在用益物权中,用益物权人除对用益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能外,是否还包 括处分权能,对与这个问题应当首先明确处分的含义和对象。德国著名学者拉伦茨教授 指出:“处分行为是指直接作用于某几项现存权利的法律行为,如变更、转让某项权利, 在某种权利上设定负担和取消某项权利等。处分的对象永远是一项权利或一项法律关 系。所有权人处分其所有权的处分行为如移转动产上的所有权以及在所有权上设定有利 于第三人的限制物权( 如设定用益权、抵押权或质权j 等【5 】p 4 3 6 兼具使用和收益两项内 容或目的。法律上的处分的对象是权利,事实上的处分的对象是物本身。在这个前提下 具体分析用益物权的处分权能问题。 就法律上的处分来说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权利的处分,一是对权利设定负担。就对 权利的处分而言,用益物权人当然不能享有处分用益物所有权的权利,否则即构成无权 洞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处分j 但是,用益物权人应当享有对用益物权的处分权能,即有权将用益物权移转给他 人:因为用益物权是一种非专属的则产权,通过处分用益物权可以实现用益物权人设定 权利的目的。“处分权的缺失有悖于用益物权的支配权属性,会影响到物的使用权效 率【6 】p 1 1 9 。因此法律应确定具体的规范调整用益物权的移转问题。当然,法律也可以根 据某种特殊的原因而限制用益物权的移转,如居住权就是一种不具有移转性的用益物 权;宅基地使用权在转移时也受到严格的限制。 就对权利设定负担而言,用益物权人有权以用益物权为客体设定抵押、租赁等权利。 由于用益物权人对用益物只享有定限物权而没有所有权,用益物权人一般不能以用益物 为客体设定负担,如以用益物为客体设定地上权、抵押权等权利。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基于用益目的的需要,用益物权人也可以在用益物上设定负担。例如,用益物权人可以 就用益物为他人设定地役权,典权人可以就典物设定典权即转典。在这些情况下,用益 物权人所设定的用益物权的客体与原用益物权的客体是相同的,都是原不动产【7 l p 2 3 。就 事实上的处分来说,它是对标的物进行实质上的变形、改造或毁损,因此,一般情况下, 这种处分权能只能属于所有人,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尽管用益物权人对用益物加以利用 往往需要对物进行一定的变形、改造,如建造房屋需要打地基,耕植农作物需要修田垄 等,但这实际上是用益物权人实现使用、收益权能的前提条件,是用益物利用的一种形 式,属于用益物权的改良行为。前者规定的用益物的事实上的处分,属法律禁止之列; 后者规定的是用益物权的改良属法律允许之列。 1 1 2 2 用益物权的性质 笔者认为关于用益物权的性质应从不同层面加以理解:首先,作为物权体系三大支柱 之一,用益物权自然具有物权的一般特性,如法定性、排他性、支配性、优先性、追及 性等;其次,作为他物权的一种,用益物权具备他物权的基本属性,如派生性、受限制性、 不完全性等;最后,与所有权和担保物权相比,用益物权又具有独特的法律特征,总结如 下:1 、实体上具有占有性。用益物权的行使必须以实体占有用益物为前提。用益物权 和担保物权同为对物的支配权,但支配形态不同。用益物权的目的决定了它以权利人对 标的物的实体支配为必要,即以实际占有为必要,否则使用和收益就无从谈起。相反, 担保物权的内容在于取得物的交换价值,因而不可对物进行实体上的有形支配,以无形 支配为满足。在担保物权中,质权和留置权以标的物实体的有形支配为必要,但这种支 4 第1 章用益物权制度概述 配是出于公示目的,一般情况下不具有用益性,相反,却有妥善保管质物或者留置物的 法定义务,否则应负保管不当的民事责任。随着市场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为同时发 挥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效益,不转移物的占有的担保( 包括动产) 日益成为物的担 保的普遍形式。因此作为实体物权的用益物权和作为价值物权的担保物权,在具体内容 及实现内容的支配形态上是不同的。2 、存在上具有独立性。用益物权的独立性,是指 用益物的存在,不以其他权利的存在为成立前提,也不随其他权利的让与、消灭而让与、 消灭,但用益物的变化,如部分灭失或价值减少等,用益物权都将随之发生变化。这与 担保物权的从属性和不可分性形成了鲜明对比。3 、功能上具有限制性。用益物权作 为限制物权,主要是与作为完全物权的所有权相区别。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表明所有权对 物有完全的支配力,而用益物权不过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收益的权利,它既要受法律的 一般限制,还要受所有权人对其内容范围的限制,不具有所有权那样彻底支配的性质; 二是用益物权的产生从本质上约束了所有权人行使所有权的权能,使所有权人不能随时 发挥自己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处分的权利4 、目的上具有用益性。用益性是指 用益物权是以物的使用和收益为目的而设立的物权。用益性是用益物权的基本属性,也 是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相区别的根本。设置用益物权的目的在于对他人之物的使用、收 益,着眼于标的物使用价值的实现;而担保物权的目的则是以物的交换价值或价值担保债 权的实现,着眼于标的物交换价值的取得。因此,用益物权被称为使用价值权,而担保 物权被称为价值权。 1 2 用益物权的产生及历史演进 1 2 1 用益物权制度的历史起源 用益物权是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综观中外法制史,早在公元前1 7 5 0 年的汉穆 拉比法典中就己经出现了永佃权的萌芽,到罗马法时代,由于简单商品经济的繁荣, 对于物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从罗马法开始,用益物权制度经历了从地役权到人役 权再到地上权等用益物权制度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学术界一般认为用益物权制 度首创于罗马法【8 】p 3 5 。罗马法中的用益物权制度是随着罗马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演变和扩 展的。这个过程大致表现为:用益物权的起源,即地役权出现一用益物权的发展,即人役 权的产生一一用益物权的形成,即永佃权和地上权的确定。 在历史上,用益物权早在罗马法时代即已存在。罗马入把对之享有所有权的物称为 5 洞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的”或“我们的? ,但是人们不可能仅仅针对自己的物品行使权利,实际上我们往往是 借助别人的东西享受利益,或者针对别人的东西行使权利。因此在罗马法中,除所有权 外,还大量存在针对他人物品的权利,即他物权。罗马法根据权利的功能将他物权划分 为享益物权( 用益物权) 和担保物权,前者使权利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享用他人的物品, 后者则使权利人在被担保的债权未获清偿的情况下有可能以他人物品保障自己的权利。 罗马法的用益物权部分主要包括地役权和人役权,地役权分为城市地役权和乡村地 役权。城市地役权包括承梁地役权( 包括搭梁役权、支柱役权和伸出役权) 、通水地役 权( 包括排水役权和流水役权) 和采光权。乡村地役权包括通行役权、驾驱役权、过道 役权和导水役权。地役权应以要式口约的方式设立,不动产所有人也可以通过遗嘱为邻 人设定地役权【8 】p 2 1 5 。 人役权则包括用益权、使用权和居住权。这里的用益权并不同于今天的用益物权。 保罗曾为用益权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用益权乃在保持物的本质情况下对他人之物使 用和收益的权利。,【9 】p 2 2 2 5 在不损害标的物的前提下,用益权的标的物可以是不动产, 也可以是奴隶、驭兽和其他物,但经使用而消耗的物除外。因为用益权设定在物之上, 如果物消灭,权利即随之消灭,但是后来元老院为满足生活的需要,规定在继承人获得 充分担保的情况下,也可以就消耗物设定用益权,被称为准用益权。用益权人对标的物 享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同时负有不得滥用和在期限届满时归还的义务。 居住权原本是居住权人自己居住房屋的权利。查士丁尼为了发挥其实用性,规定居 住权人不仅可以自己居住房屋,而且可以将其居住权出租。因此特指对房屋的用益权或 收益权。 使用权是表现为使用他人物品的权利。虽然它的许多规则与用益权相似,但有以下 特点:第一,所有人可以自主的在自己的所有物上并列设立使用权和收益权,此时收益 人可以取得使用权人不享有的部分;第二,使用权受益人只能使用物品,而无权取得 和处置产生于该物品的孳息;第三,同一物的使用权不能分割设立。例如不能把一所 房子的使用权同时授予两个人。正如保罗所说,“一项使用权的部分不能遗赠,因为 收取孳息可以部分的实现,使用则不然。” 通过以上制度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用益物权制度尽管处于雏形阶段,却不 仅使所有人可以通过设定役权等方式来实现对物的充分利用,实现其经济利益,而且可 6 第1 章用益物权制度概述 以满足非所有人利用物的需要。罗马法关于他物权的规定体现了充分保护所有人的利益 和充分发挥物的社会效益的立法精神,并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1 2 2 用益物权制度的发展与未来趋势 1 2 2 1 用益物权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的继承与发展 大陆法系物权法的构建无不建立在“言必称罗马,行必效法德”的基础之上,通常以 所有权为中心构建物权法体系。罗马法所有权以其权利内容的全面性、恒定性、最有力 的支配性适应了个人主义特性的经济、社会的要求,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在经历 了漫长的罗马法继受过程后,通过对封建社会的彻底破坏,最终确立了罗马法所有权理 念的支配地位。因此,大陆法系用益物权并未取得与所有权并列的独立地位,纯粹的私 人所有权制度占据物权法的核心。为解决私有制下土地的所有权与他人的使用权之间的 矛盾,所有权权能分离理论应运而生。一方面物的所有入拥有全面支配该物的权利,另 一方面用益物权人可享受所有权派生出的或分离出的部分使用、收益等权能。用益物权 始终以所有权为中心,无法在物权法上占据独立地位。 罗马法中用益物权演进的三个阶段,实质上也将用益物权分为三类即地役权、人役 权、永佃权和地上权。大陆法系国家的用益物权制度基本上都是对罗马法中的三类用益 物权制度继承的结果。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有所差异,因此在 用益物权体系构建上各国又各有特色。法国民法典中的用益物权称为所有权派生出来的 权利,突出了所有权的主体地位。德国民法典将先买权、物上负担作为用益物权的组成 部分,而日本民法典中的入会权为一些国家自然资源的使用提供了范式。在台湾民法中 的典权制度至今仍为我国大陆所采纳,尽管其存废之争始终在进行之中。 法国的用益物权制度中没有用益物权的概念,没有将用益物权置于独立的地位,而 是以所有权为核心来构建一系列与财产权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及他物权的设定等。主要规 定了用益权、使用权、居住权、役权与地役权等用益物权类型。其中用益权范畴较广, 适用于不动产和动产,而且目的多样化,突破了罗马法中家庭关系的局限性;在德国民 法典中用益物权被系统的集合在物权的旗下并且在物权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所有权 与用益物权得以分离使用益物权取得了较为独立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权制 度从归属到利用的趋势。主要规定了地上权、先买权、土地负担和役权( 又包括地役权、 用益权和人的限制物权) 等用益物权类型,在继受罗马法的同时,兼顾了适用于德国各 7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州的习惯,如土地负担;瑞士民法典则颇具特色的规定了役权和土地负担两大类用益物 权,其中役权含地役权、用益权,居住权、建筑权和对泉水的权利,而建筑权实际上就 是地上权,大概是从它对土地所有人权利的限制、役使的角度理解,将其归为役权的; 意大利民法典较多的受到了法国民法典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具体的规定了 地上权、永佃权、用益权、使用权、居住权、地役权六种用益物权;日本民法典中则对地 上权、地役权、永小作权( 永佃权) 和入会权作了规定,其中入会权是比较独特的用益物 权,是居住在村落、部落等一定地域的住民集团,以从事割草、砍柴、植树、农作为目 的,对山林、原野、农地等总有性的支配权利;我国台湾地区民法规定了地上权、地役权、 永佃权和典权( 典权系规定于质权与留置权之间) 四种用益物权。但由于台湾实行耕者有 其田的土地政策,永佃权基本已经消失;可见,虽然上述各国或地区在用益物权种类的设 计上存有差异,但地上权、地役权等显然是受到各国物权法普遍重视的用益物权种类。 在具有共通性的用益物权种类之外,某些国家的法律上也存在颇具本国特色的用益物权 类型,例如“用益权”、t 土地负担等【1 0 】p 1 7 3 。 1 2 2 2 用益物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用益物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为解决物质资料的所有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产生发 展起来的,是所有权与其权能相分离的必然结果。这种分离适应了商品经济要求扩大所 有权、扩展财产使用价值的需求,对于满足当事人的需求、充分发挥物质资料的效能、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法律对用益物权 予以确认和保护。自从汉穆拉比法典出现永佃权的萌芽以来,经过罗马法及受罗马 法影响的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发展,用益物权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成为现代物权法的重要支柱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用益物权呈现出以下发展趋 势: 1 用益物权的作用与地位日渐上升,逐渐与所有权并列成为物权法的中心 物权制度产生以来,几经演变发展,形成了两个价值观差异巨大的物权体系,即罗 马法物权体系和日耳曼法物权体系。罗马法的物权制度是简单商品经济的法律表现,形 成了以所有权为中心的物权法体系,强调物的“所有”而非“利用”。这种物权观念对大陆 法系国家的民法影响巨大。日耳曼法的物权制度是农业经济的法律表现,形成了以物的 “利用”为中心的物权法体系。这种物权观念则对英美法系国家的财产法影响很大。罗马 第1 章用益物权制度概述 法的以“所有”为中心的物权观念适应了资本主义初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大多数资本主 义国家所接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种观念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的需要,而日耳曼法的以“利用”为中心的物权观念,却非常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此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采纳。所以在现代法中,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还是 英美法系国家的财产法,以“利用”为中心的物权观念都在法律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在 整个物权法体系中,确定财产归属的所有权制度与利用财产价值的用益物权制度逐步显 示出并列成为核心重点内容的趋势。 2 用益物权的种类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生变化 用益物权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法律表现,并且受“物权法定”原则的限制,因此用 益物权种类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规定。一方 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采用,人们对财产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强,对财产的利用程度日 益加深,这就要求法律根据实际需要不断确认新的用益物枢,新的用益物权种类不断出 现。【1 1 】在现代物权法中,除地上权、永佃权外,在许多特别法中还规定了诸如采矿权、 水权等用益物权。这些新的用益物权的种类的出现,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解决资源的所 有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原来的某些用益物权,随着社 会经济的变动而逐渐失去存在的基础,逐步消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3 用益物权的内容逐步扩大 随着人们对财产控制能力的增强和对财产利用程度的加深,也使用益物权的内容发 生变化,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按照传统的地上权理论,地上权人只享有在土 地上营造建筑物或种植树木的权利,并不涉及地下或空间。但是,在现代社会,土地资 源的利用己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发展,出现了土地利用立体化趋势。对于这种发展趋势, 传统的地上权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而各国民法借助于扩大传统地上权的权能( 即内 容) ,以适应土地利用立体化的发展趋势【1 2 1 。 9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我国用益物权制度分析评价 2 1 关于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历史及现状考察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法律史中,民事立法原本是寥寥无几的。但由于我国封建社 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土地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从封建社会伊始,关于土地的法律制 度便出现了【1 3 】p 8 4 。在西周已有地上权制度,汉代出现了有关地役权的法律规定,北齐时 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典权,宋代有了永佃权【1 4 】p 8 9 ,这些用益物权基本上都是以土地为用益 物的,具有突出的中国封建农业经济特点,与罗马法中的用益物权制度并不相干。这些 用益物权制度构成了维护农业经济发展,保护封建统治的政治制度。 在清末起草的大清民律草案中,规定了地上权、永佃权和地役权三种用益物权。 之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民法都规定了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和典权四种用益 物权。目前施行于台湾的国民党民法仍规定着这些用益物权。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一 度把前苏联的法律作为社会主义法律的范本,不承认“物权”、“用益物权”等概念,致使 我国在将近4 0 年的时间里,不仅在法的理论上否认了用益物权制度,而且在法的实践 上也一直没有建立用益物权体系,直到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经济发展及体制改革的需要, 我国立法才初步建立了用益物权制度,但未采用“用益物权”的概念,而是使用“与财产 使用权有关的财产权,这样一个颇费解释的称谓【1 5 】p 4 4 。1 9 8 6 年民法通则的颁布,是 我国民事立法的一个里程碑。虽然它以“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概念代替了用益物 权的概念,但却具体规定了属于用益物权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国 有资源使用权、采矿权、国有企业经营权、相邻权。除民法通则规定的用益物权外, 我国的其他特别法中还规定了渔业捕捞权、狩猎权、水权等用益物权。最高人民法院的 司法解释中还确认了t 典权,【1 叼和地上权【1 7 1 p 1 3 3 1 的制度。 上述散见于各个法律、法规中的种种权利,我国立法虽没有明确规定它们的性质, 但是这些权利的主体在法定范围内可以直接对标的物行使占有、使用、收益权,权利人 不仅可以对抗第三人,而且可以对抗所有人的非法干涉,因此它们具有鲜明的物权性质, 个别权利的主体甚至享有一定程度的处分权,属于用益物权。 尽管法律中规定了一些用益物权,但从整体上说,这一时期我国的用益物权制度还 1 0 第2 章我国用益物权制度分析评价 是比较杂乱的,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缺陷,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立法概念不准确。我国的民事立法,一直没有使用过物权及用益物权的用语。 导致了立法概念的模糊。第二,立法内容不完整。在我国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则中, 涉及用益物权的规定很少,被认为是用益物权规定的条文只有4 条。尽管在其他法律、 法规中有一些更为具体的规定,但总的来说使用益物权的立法内容过于简单、原则、分 散,留下许多空白点,而且往往使民事权利无形中带上了行政色彩,不利于权利人行使 民事权利。第三,立法体系不科学。我国民法通则虽然规定了一些用益物权,司法 解释中也确认了某些用益物权,但我国的用益物权尚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 层次不分明,结构内容杂乱。 我国用益物权立法的上述缺陷,严重影响了用益物权作用的发挥。为了适应市场经 济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解决资产闲置和资源缺乏的现实矛盾,我们必须建立 完善的用益物权制度。 2 0 0 7 年3 月1 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弥补了此前我国用益物权制 度相较于担保物权制度在立法体系上的缺陷。物权法在第三编第十章到第十四章, 用5 3 个条文较为系统的初步构建了我国的用益物权制度框架。从用益物权的种类来看, 地役权属于我国物权法上设立的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 用权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已作规定,物权法对部分问题进行了具体化并对相关内 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另外,物权法总则编的原则性规定和所有权编第4 0 条、1 0 5 条、1 1 6 条适用于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编第1 8 0 条、1 8 2 条、1 8 3 条、2 0 0 条、2 0 l 条对 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问题作出了规定。物权法上述条文和民 法通则、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的用益物权制度。 2 2 关于物权法中规定的用益物权制度的解析 2 2 1 我国物权法用益物权制度立法的取得的成就 总的来说,我国物权法对用益物权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是颇有成就的,具有 以下特点: 2 2 1 1 补充了此前一些立法遗漏 针对农村中土地承包和宅基地问题,之前的土地管理法第6 2 条对农民宅基地 l l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规定,但没有对宅基地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灭失的特殊补救措施进行规 定,实务中缺乏相关法律依据。物权法第1 5 4 条后段规定“对失去宅基地的村民,应 当重新分配宅基地。”另外,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 0 条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进行 了规定,但未明确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届满时能否续期,物权法1 2 6 条第2 款补充 规定:“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及时弥补了立 法的遗漏。 此外,物权法第1 3 8 条对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一般条款进行了列举,弥补 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 1 条仅对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的书面承包合同的一般条款进 行了规定,但是其他相关法律对于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合同条款没有进行列举规定的 疏漏。另外第1 5 7 条对于新增设的地役权合同一般条款也进行了明文规定。 2 2 1 2 通过制度创新解决了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 物权法将建设用地使用权按照不同的用途,分为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和非住宅 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问题上适用不同的规则。这种分类设计很好的满足了不同类型建 设用地使用权在续期问题上的需求,为我国土地制度的长期稳定实施和进一步完善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例如第1 4 9 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非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该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 动产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 的规定办理。”这就为解决住宅用地建设使用权续期问题确定了基本规则,确定了自动 续期这一根本解决办法和方向,未来只需对自动续期的期限和费用问题作出具体规定加 以完善即可,既有原则性又有一定根据实际加以改变的弹性。而对非住宅用地建设用地 使用权来说,由于其本身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需要有特别的法律作出规定,物权法在 这里就没有越俎代庖,反而留下适度立法空间。 传统的地役权制度仅适用于需役地与供役地之间,但现实生活中这种需求已经扩展 到了土地与建筑物、甚至建筑物之间。各国民法理论和实务在地役权的适用范围上,都 有向建筑物扩展的趋势。我国物权法规定的地役权,从条文上理解,实际上是建立 在不动产之间层次上的不动产役权。从理论上讲,并非局限于土地之间,这为当事人适 用这种新型的物权制度、为将来立法的完善预留了更多的空间【1 8 l 。 另外,物权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面对由于建筑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引 1 2 第2 牵我国用益物权制度分析评价 起的对于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的单独利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一情况,物权法对于 分层地上权作出了规定。用在“地表、地上或者地下”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表述方式, 较好的解决了已有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未来单独设立的分层地上权的潜在矛盾,为这一 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种类打开了发展空间。 2 2 1 3 数项重要制度得到了明确和具体化 在此次立法中,物权法对很多有名无实的用益物权制度给予落实,并且对若干 问题确立了具体的制度予以解决。例如,物权法不但对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 用权和地役权的具体登记问题作出了规定,还对于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的发放与收回作 出了明确的规定。在统一登记法制定前,物权法第2 4 6 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 对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作出规定前,地方性法规可以依照本法 有关规定作出规定。”较为具体的规定了对于土地用益物权的登记制度和不动产权益证 书管理制度。其次,物权法第1 2 l 条规定,对因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收、征用致使 用益物权消灭或者影响用益物权行使的,用益物权人有权获得相应补偿,并对承包经营 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作出了具体规定,这样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征收、征用补偿规定, 是物权法用益物权部分对宪法第十条规定的迸一步具体落实,解决了征收、征 用土地对土地用益物权的补偿问题。此外,物权法对土地用益物权人的建筑物、构 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范围、权利行使和交易处分也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2 2 2 我国物权法用益物权制度存在的潜在问题 尽管物权法从总体上基本满足了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但细微之处仍然值得探 讨。笔者认为,就用益物权制度而言,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斟酌: 2 2 2 1 部分用益物权制度的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及其潜在问题 物权法将许多高度理论性的概念写入了条文,很值得关注。首先,使用了“用 益物权”这样高度概念化的用语。用益物权作为物权法第三编的标题,辅之以第十 章一般规定,从立法上确立了用益制度总论的一般内容。从比较法上看,德国、日本和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中,均无“用益物权”之用语,原本为民法理论术语,在我国被纳入 立法之中。 相比之下,德国法学一向以严谨的逻辑推理及理论体系构造见长反而并无此举,我 国物权法的概念化程度之高,可见斑。事实上,“用益物权”概念不但由第1 1 7 条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直接规定,而且作为一个属概念,被赋予了规则推导的作用,第4 0 条、1 0 5 条、1 1 6 条、 1 8 0 条、1 8 2 条、1 8 3 条、2 0 0 条、2 0 1 条都是例证。这种高度概念化的情形,在物权 法规定的担保物权制度中也同样存在。此前“担保物权”概念在担保法中并未使用, 只是在最高人民法院担保法解释中出现。从立法过程考察,这种高度概念化的倾向 早在2 0 0 2 年1 2 月2 3 日的民法典( 草案) 就被确立,一直延续到物权法通过【阍。 其次是规定了部分高度抽象概念。如我国民法通则第5 4 条使用的是“民事法 律行为 用语,但物权法第2 5 条对动产简易交付制度的规定:“物权自法律行为 生效时发生效力。挣和第3 0 条对“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 权的规定却提出了法律行为的概念,两者形相近而意相远,到底采用“民事法律行 为 抑或“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 形成概念对应,是涉及合同法、婚姻法、继 承法乃至整个私法理念的核心问题。可以说,物权法是在具体条文中修改了民 法通则确立的基本用语体系,这可能对现行民法理念和未来民法典总则编的起草带来 一定的影响。 笔者认为,部分用益物权制度的高度抽象化和概念化,是对我国现行不完善的民事 立法的有益补充,但联系我国法学研究及法律普及的实际情况,在专门研究民法学的学 者中对这些概念理论的接受尚存争议,那么普通大众乃至一些法律工作者就很可能会对 相关民法理论和物权法的理解、适用造成一定的困难。在物权法实施过程中, 极可能会出现较多的法律解释问题,这需要除了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及时作出适当解释 外,还应大面积的作好普法工作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广大司法工作者 和人民群众能够正确理解它、运用它,从而进一步确保立法意旨的贯彻。 2 2 2 2 遵循严格的物权法定原则及其潜在问题 物权法第5 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确立的是较为严格的物 权法定原则。在物权法起草过程中,曾提出过物权法定缓和的立法方案,但从第七稿后 被否决了。因此,曾出现在物权法草案中的典权、居住权、优先权和让与担保,都被排 除出了物权行列。这将会使现实中法院在面对这些物权纠纷案件无法可依。尤其是典权 制度,承载着使用收益和资金融通双重功能,具有其他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所不及的优 点,是我国传统民法制度的优秀遗产,没有重大理由,不应该放弃。况且典权是我国现 行法律承认和实务中允许在房产证上注明的他项权,如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 1 4 第2 章我国用益物权制度分析评价 第1 9 条规定:“设定房屋抵押权、典权等他项权利的,权利人应当自事实发生之日起3 0 日内申请他项权利登记。”因此,今后对我国建筑物用益物权制度的构建,必然离不开 典权的逐步补充完善。 另外,我国的用益物权对象仅限于土地,建筑物不能作为用益的客体。而我国土地 实行公有,允许建筑物私有,这种客体制度与权利种类设计的反差,造成了用益物权的 适用范围大大缩小,甚至缩小了地役权的适用范围, 2 。2 。2 3 特许物权与用益物权的关系及其潜在问题 在物权法中第1 2 3 条规定:“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 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这样,各种特许物权作为用益物权的下位概 念被确立。对特许物权作出原则性规定,明确其物权属性,是正确的立法选择。早在民 法通则第8 l 条第2 款,就将采矿权界定为物权性质,这种立法取向在物权法上 得到了坚持。另外,物权法第1 1 9 条规定:“国家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但法 律另有规定的除外。”通过特许物权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我 国经济的发展和保护权利人的权益。 特许物权的物权性质得以确立其功效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是否应将其作为一种用 益物权,在理论上则存在较大争议。在传统大陆法系民法中,受历史条件和社会生产力 限制,自然资源被作为土地的附属物,依附于土地,立法上将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转让比 照土地处理,应该说是合理的。但到了现代社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已具有了更大 和独特的价值,已经逐渐脱离于土地所有入的效力范围,成为独立的具有极大价值的权 利客体。自然资源的使用和开发当然不能够再简单的适用不动产用益物权,而应该逐渐 形成自身的物权体系。而且特许物权往往是由国家直接赋予的,并不表现为对土地的简 单占有、控制和利用。因此,将特许物权从体系上置于用益物权的概念之下,不但不利 于特许物权制度自身的发展、完善和充分保护,同样也不利于用益物权制度自身的醇化, 应该单独作为一种物权类别来规范。 2 2 2 4 分层地上权的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