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欺诈犯罪现象、原因与防控策略研究.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欺诈犯罪现象、原因与防控策略研究.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欺诈犯罪现象、原因与防控策略研究.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欺诈犯罪现象、原因与防控策略研究.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欺诈犯罪现象、原因与防控策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i 引 言 1 一、欺诈犯罪的内涵与特征 2 (一)欺诈犯罪的范围和行为方式 2 (二)欺诈犯罪的特征 6 二、欺诈犯罪的现状、趋势和危害 11 (一)欺诈犯罪的现状 11 (二) 欺诈犯罪的发展趋势 16 (三) 欺诈犯罪的危害 18 三、 欺诈犯罪的原因 20 (一) 欺诈犯罪的一般原因 20 (二)欺诈犯罪的个性原因 25 (三)欺诈犯罪的综合原因 30 四、欺诈犯罪的防控策略 32 (一)欺诈犯罪的一般防控 32 (二)欺诈犯罪的个性防控 36 (三)欺诈犯罪的综合防控 41 结 语 42 参考文献 43 致 谢 4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6 i 摘摘 要要 欺诈犯罪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犯罪之一,并且还是一种发展变化十分迅速 的犯罪类型。从它诞生的那刻起,它就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 在不放弃传统的犯罪形式的同时以各种新的形式出现。时至今日,欺诈犯罪可 以说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大部分角落,我们也正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局面。 现阶段,我国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体制改革,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 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方面,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现 象、经济形式和文化观念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也在经历着一 种潜移默化地,但同时又是巨大地改变。随着这些改变,欺诈犯罪的手段、对 象等也必然迅速地发生变化,比如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商品的种类和数 量极大丰富,其交易量也大幅增加,于是合同诈骗便急剧膨胀;保险业发展起 来后,保险诈骗也随之发展起来;而信用卡的使用和诈骗几乎是以同样的速度 普及。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欺诈犯罪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虽然欺诈犯罪会以多种多样的甚至是让人眼花缭乱的犯罪形式出现,但是 剥开这些犯罪现象的表面,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行为方式上有着共同的本质, 就是“欺诈” 。即使是刑法中区分一般诈骗罪与其他欺诈犯罪如金融诈骗罪的不 同,也主要是从犯罪客体的角度进行区分,虽然不同的欺诈犯罪在客观方面上 各有不同,但并不能否定在实施这些犯罪的行为方式上有着共同的欺诈性质。 抓住了这一点,就能找到欺诈犯罪的在行为方式上的规律性特性,从而进一步 分析此类犯罪的原因,进而为预防和控制欺诈犯罪提供了可行性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犯罪学的角度,以欺诈犯罪的行为方式作为切入口,透过形形色色 的欺诈犯罪现象分析欺诈犯罪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控制欺诈犯罪的建议。 首先,为本文所研究的欺诈犯罪的范围进行界定,做到有的放矢。后通过 对各种欺诈类犯罪的共同行为方式欺诈行为的分析,去认识欺诈犯罪的内 涵,并寻找此类犯罪的一般性特征。 第二,从国内外欺诈犯罪的历史和现状,其中包括欺诈犯罪在我国的发展 和现状,以及国内外关于欺诈犯罪的立法过程和现有的立法状况,并分析欺诈 犯罪的发展趋势。 ii 第三,通过前面对欺诈犯罪的行为方式和犯罪现象的分析,寻找导致欺诈 犯罪发生的各个方面和层次的原因。首先,针对一般的欺诈犯罪,从共性的角 度,分别从社会层面的经济、文化、制度方面和从个体层面的人性、观念和受 害人因素方面分析欺诈犯罪发生的原因;后针对两种典型欺诈犯罪的具体原因 进行了探究。在做出比较后得出对欺诈犯罪的原因应该从综合原因的角度去认 识。 最后,通过研究引起欺诈犯罪发生的各种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防 控策略。对于一般欺诈犯罪分别从社会防控、刑事防控和条件防控三个方面进 行阐述;对于具体的欺诈犯罪,以网络欺诈犯罪防控和金融欺诈犯罪防控为例 分析其个性防控策略。从而得出欺诈犯罪的防控应以综合防控为基本策略。 关键词关键词:欺诈犯罪;欺诈行为;现状;犯罪原因;综合防控 iii abstractabstract fraud crim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rimes around us, and its a type of crime that is changing and developing rapid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and culture, fraud crime tend to appear in various new types unceasingly, while does not give up its traditional form. till now, fraud crime has penetrated into almost every aspects of our social life, thus the situation we are confronting now is sever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30 years, especially the economic area has gained great attention worldwide. meanwhile peoples life style and ideas have gone through great changes gradually and significantly as well. along with those changes, the methods and objects of fraud crime inevitably changed. for instance, during chinese economic system transformation process, commodity type and quantity are enormous abundant, and the volume of trade also considerably increases, which cause the contract fraud increases accordingly. besides, insurance fraud increases as insurance business develops, and the use of credit card develops almost at the same speed as the credit card fraud. in certain degree, the fraud crime is a societys mirror. though fraud crime occurs in various types, there is no difficulty in discovering the essence of its behaviors, which is “fraudulence”. criminal law differentiates general fraud crime with other fraud crimes, like financial fraud crime, from mainly the object perspective. although obvious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different fraud crimes in objective aspect, they do share the same fraudulence nature in the behavior of implementing these crimes. this study is to discover the regular characteristics of behavior pattern of fraud crime, analyze reasons of committing this kind of crime, and then provide the feasible theory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raud crim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nature of various phenomenon of fraud crime, and identify the reasons that result in it from behavior pattern perspective. this study also offers suggestions as to what need to be done further to ensure better iv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raud crime. this study is structured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s to define the scope of fraud crime, and to recognize the nature of fraud cr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mmon behavior pattern fraud behavior, then look for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fraud crime. secondly, based on the current and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both home and abroad of fraud crime, including the legislation proc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fraud crime home and abroad,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raud crime. thirdl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 pattern of fraud crime and the crime phenomenon, looking for the reasons that cause this kind of crime from all aspects. firstly, for general fraud crime, from common character perspective,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reasons that result in committing fraud crime from two facets, social facet and individual facet. in terms of social facet, economy, culture and institution will be involved, whereas individual facet includes humanity, perception and elements of victims. afterwards, the specific reasons of two types of typical fraud crimes will be investigated. after comparison, it is quite clear that the reasons of fraud crime should be looked at from comprehensive aspects. finally, taking various reasons that result in fraud crime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study offers some practical strategies that can be employed to prevent and control fraud crime. for general fraud crime, the means of soci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rimin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condition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ill be elaborated in this chapter. for specific fraud crime, take the cyber fraud crime for example, the individu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will be involved.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the strategy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raud crime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key words: fraud crime, fraud behavior, current situation, reasons of committing crim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引言 1 引引 言言 如果从犯罪手段上对犯罪进行分类,那么几乎没有一种手段的犯罪能像欺 诈犯罪这样,在现实中有如此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并且这种犯罪会紧密地随着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地以新的形式和特点出现。比如在我国计划经济转型 为商品经济后,合同成为重要的交易手段,合同诈骗便迅速出现并激增。可以 预见的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有新的形式和特点的欺诈犯罪出现。 面对这样几乎不可避免的严峻形式,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深入研究欺诈犯罪的本 质和发生的原因,揭示欺诈犯罪行为的一般规律,从而为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 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指导。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通过以形形色色的欺诈犯罪 的共同的行为方式作为切入点,从犯罪学的角度对欺诈犯罪进行剖析和论述, 并提出笔者的看法,希望可以对此类犯罪的研究和防控尽微薄绵力。 欺诈犯罪现象、原因与防控策略研究 2 一、欺诈犯罪一、欺诈犯罪的的内涵与特征内涵与特征 (一)欺诈犯罪的范围和行为方式(一)欺诈犯罪的范围和行为方式 1、本文中欺诈犯罪的界定 由于我们这里所说的欺诈指的一种行为方式,因此这里的欺诈犯罪作为一 类犯罪形式不等同于具体刑法罪名中的诈骗。欺诈强调行为的性质和方式,而 不注重结果;诈骗虽表明了同样的行为性质和方式,但强调的是行为的结果和 行为的目的。也就是说,欺诈的外延要宽泛,只要有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并 意图使人产生错误认识的行为,且足以构成犯罪就足够了,他人是否产生错误 认识以及行为人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不是欺诈所必须的,而诈骗的外延要窄得 多,不仅强调行为人非法占有的目的,还强调行为造成他人的错误认识,这一 差别,要求刑法在罪名上使用诈骗时应注重行为目的和行为结果,使用欺诈时 则不必如此,可以说,诈骗是欺诈的一种特殊行为形态,诈骗犯罪是欺诈犯罪 的一种特殊犯罪形态。 因此本文中的欺诈犯罪泛指以欺诈行为为主要犯罪手段而实施的犯罪,代 表的是一种犯罪行为的类型。具体到我国刑法中,则不仅包括我国刑法第 266 条规定的一般意义上的诈骗罪和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五 节中规定的各种金融诈骗罪等以诈骗命名的罪种,还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到那些 以欺诈为主要方式实施的犯罪,如刑法第 158 条规定的虚假注册资本罪,是指 申请公司登记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虚假注册资本,欺骗公 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登记,虚报注册资本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 他严重情节的行为。由于这些犯罪虽然没有以欺诈等词语作为罪名,其侵害的 法益及犯罪的目的都与典型的欺诈犯罪不同,但是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是以欺 诈行为作为主要的犯罪手段,故笔者虽然主要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诈骗罪和刑 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五节中规定的各种金融诈骗罪等以诈 骗命名的罪种进行论述,但仍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对其他以欺诈行为为主 要犯罪手段的犯罪的研究和防控有所帮助。 一、欺诈犯罪的内涵与特征 3 2、欺诈行为 欺诈行为是本文论述的基点。虽然欺诈犯罪会以多样的、甚至是让人眼花 缭乱的犯罪形式出现,但是剥开这些犯罪现象的表面,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 行为方式上有着共同的本质,就是“欺诈” 。即使是刑法中区分一般诈骗罪与其 他欺诈犯罪如金融诈骗罪的不同,也主要是从犯罪客体的角度进行区分,虽然 不同的欺诈犯罪在客观方面上各有不同,但并不能否定在实施这些犯罪的行为 方式上有着共同的欺诈性质。所以我们研究欺诈犯罪,首先要对欺诈行为进行 研究。 (1)欺诈行为的表述。一直以来出现过众多不同的名目。我国唐律就 出现过 “诈伪” 一词, 旧中国 1928 年刑法第 363 条使用的是 “诈术” 一词, 1936 年刑法第 339 条改为 “诈欺” 。 我国现行刑法中则表述为 “诈骗公私财物” 。 对 欺诈、诈骗、诈欺、欺骗等词的使用,学者们意见各异。有人认为诈骗犯罪与 欺诈犯罪、诈欺犯罪同义; 有人把外国的诈骗罪译为欺诈罪或诈欺罪;有人 认为, 欺诈与诈欺字序不同, 但含义并无区别; 有人认为,诈骗犯罪与欺诈犯罪、 诈欺犯罪同义;有人认为,欺诈强调行为的性质和方式,诈骗强调行为的结果, 诈骗是欺诈的一种特殊行为状态,欺诈犯罪是诈骗犯罪的属概念;有人认为, 欺诈与诈骗在语义上无实质性差别,但附加的法律色彩不同,欺诈属于民法处 理的行为,诈骗属于刑法惩治的行为,欺诈性犯罪是指以欺诈手段构成的一切 犯罪,也即以欺骗方法为基本手段的犯罪。笔者认为,从语言学上讲,虽然同 义词之间所表达的意思不是完全等同的, 但绝大多数同义词都是意义基本相同, 只是有细微的差别, 这些差别可以表现为词义所概括反映的侧面和重点的不同, 或者是在词义的附加色彩方面有差异,词义的附加色彩可以是感情色彩,也可 以是风格色彩。 但是这种细微的差别并不抹杀它们共同的行为本质,更不会妨 碍我对通过这一行为所实施的犯罪从犯罪学的角度去进行研究。所以本章中, 除涉及具体的刑法规定的罪名外统一使用“欺诈”一词来代表本类犯罪的行为 方式。 张明楷: 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57-58 页。 王晨: 诈骗犯罪的定罪与量刑 ,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 年版,说明第 2 页和正文第 1 页。 马克昌等主篇: 刑法学全书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年版,第 713 页。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38-142 页。 欺诈犯罪现象、原因与防控策略研究 4 (2)欺诈行为的表现。一般表现为犯罪人向被害人表示虚假的事项。这种 虚假的事项首先是事实,这种事实不限于自然事实,也包括行为人或者他人已 经实施的行为、行为人的身份甚至行为人的能力等;也不限于事物的过程,还 包括规则和含义;并且有学者认为还可以就将来的事实进行欺诈。还有学者认 为这种虚假的事项也有可能是价值判断,而反对的学者认为,只有事实才有真 假之别,故只有就事实实行欺诈才可能成立欺诈犯罪,笔者认为价值判断虽然 因人而异,但通常情况下也有大体的公认标准,比如优质和劣质之分,所以就 价值判断实施欺诈也是可能的。 (3)欺诈行为的方式。可以是语言的陈述,也可以是文字的表述,可以是 明示的举动,也可以是默示的举动;可以是作为的欺诈,也可以是不作为的欺 诈。对于不作为是否能构成欺诈行为仍然存在比较大的争议,笔者认为不作为 的欺诈行为是可以成立的,如果行为人具有告知的义务而不告知,使对方因为 不能知道真相而做出对财产或权利的处分时,此时可以认定为一种欺诈行为。 不作为的欺诈大多数表现为受骗人在事前已经陷入认识错误,或者由于欺诈行 为以外的事实陷入认识错误的情况下,由于行为人没有履行说明真相的义务, 导致他人继续维持或强化认识错误。这种告知义务的源于法律规定、职务或职 业要求、合同约定、先行行为等。 (4) 欺诈行为的内容。 欺诈行为内容的实质是向受骗人传递不真实的信息, 这种不真实的信息可以是全部欺诈内容的虚假, 也可以是部分欺诈内容的虚假, 但如果行为人传递的所有信息都是真实的,即使相对人做出了不当的财产或权 利处分,也不成立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应使受骗人产生与客观真实的情况不相 符的观念,使受骗人产生、加深或者保持认识错误,并且欺诈行为和受骗人认 识错误的产生、加深或保持之间有因果关系。 (5) 欺诈行为的对象。 笔者认为只能是自然人, 因为只有人才会陷于错误, 其他的事物由于不具有人所独有的思想意识,因而不会陷于错误,也就不能成 为欺诈的对象。如在自动售货机上投入假币取得物品的行为就不能定欺诈行为 而只能定为盗窃行为。因为自动售货机只指受正确的指令后送出物品,而当投 入与硬币相当重量的假币后,自动售货机接到等重量的物体投入的指令而送出 一、欺诈犯罪的内涵与特征 5 物品,售货机并未陷入错误,所以此种行为不能归居于欺诈行为。但也并非所 有的自然人都可能成为欺诈行为的对象,作为欺诈行为对象的人需具备三个特 征:一是必须具备一般人的辨别事理的能力,因为欺诈行为是足以使人陷于错 误的欺骗行为,对于不能分辨对错的无意思能力者,他就无法陷入错误,因此 也就不从欺诈行为的对象来看能成为欺诈行为对象。如幼儿或无完全行为能力 的精神病人等就不能成为欺诈行为的对象。在许多国家如韩国、日本刑法中规 定利用未成年人的无知或他人精神障碍而使其多付财物的行为归为准诈骗,而 在泰国、法国等国刑法中则明确规定对因年龄、精神缺陷而明显极易受攻击的 人进行诈骗规定了较一般诈骗更为严厉的刑罚;二是欺诈行为的对象无需特定 人。因为刑法对诈骗罪处罚的重点在于诈骗行为的无价值及结果的无价值上, 而不是行为人施行诈骗行为时是否必须针对特定的某人为之,而且另一方面, 我国刑法条文中并未规定被害人为特定人;三是欺诈行为的对象虽然不必是财 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但是必须是具有能够对财物进行财产性处分行为的权限 乃至地位的人。不过,只要是陷于错误能够对财物进行财产性处方行为的人, 即使是知虑浅薄的未成年人和心神耗弱者,也能成为欺诈行为的对方。 3、欺诈犯罪的欺诈行为与一般欺诈行为的界限 在笔者看来,就行为方式上讲,欺诈犯罪的欺诈行为与一般欺诈行为并没 有本质上差别,区分两者的主要标准应依据刑法对相应欺诈犯罪中个罪的犯罪 构成的规定来确定。比如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有诈骗财物数额较大的诈骗 行为才能构成诈骗罪,而骗取公私财物数额小,危害不大的,则是一般的欺诈 行为,属一般违法行为,可给予批评教育或根据相关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 行政处罚。当然,企图骗取大量财物,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 逞的,则仍应以诈骗罪或其他欺诈犯罪的未遂论处。在生活中可能充斥着大量 的谎言及欺骗的行为,这些与刑法意义上的欺诈行为是不同的。例如在日常的 商业促销活动中,商品的销售者经常对商品的性能、质量等作适当夸大的宣传, 经常在电视广告中看到的一些明显有夸大成分的广告词等。对于这些是否构成 入罪,这主要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对于明显带有夸大成分的广告宣传对于一般 的消费者来说也是很容易分辨的。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来说他一般也不会去相信 欺诈犯罪现象、原因与防控策略研究 6 广告上的宣传内容,就算购买该商品也不是因为看了该宣传而完全相信它的内 容而去购买的。欺诈行为是通过行为人传达错误的信息,而且该错误信息足以 或可能使接收该信息的人陷于错误,后在该信息接收人出现认识错误的基础上 做出利于行为人或第三人而不利于自己的财产处分。当欺骗的强度未足以使人 达到陷入认识错误而信假为真时,就构不上欺诈犯罪中欺诈行为的基本条件, 还仍只是日常生活中的谎言或最多只构成受相应行政法规调整的一般欺诈行 为。只有诈骗行为构成我国刑法第 266 条的规定要件,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危 害性,应受到刑罚处罚的才是刑法意义上的诈骗行为,才能形成欺诈犯罪意义 上的欺诈行为。 欺诈犯罪行为与民事欺诈行为有所不同。在古罗马法中,欺诈分为两种: 一是作为法律行为瑕疵之欺诈,指以欺骗手段使相对人陷于错误或利用相对人 的错误使之成立不利的法律行为;二是作为私犯的欺诈,指行为人用欺骗手段 使对方为或不为某种行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 68 条的规定,对民法领域中的欺诈行 为是这样解释的,“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 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诱使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由此可见,民事 欺诈行为与欺诈行为尽管在构成要件和特征上具有近似之处,如行为人主观心 理状态均出于故意并都希望达到一定的损害,而民事欺诈行为则并不以被欺诈 人或第三人受到财产损失为必要条件;民事欺诈由于不以被欺诈人受到损失为 必要条件,故民法上不存在欺诈未遂的情况,而诈骗行为必须以取得公私财物 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才能构成,因犯罪人本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获得数额较 大的财物时,仍构成诈骗罪未遂;民事欺诈行为中欺诈人获得不法利益的同时, 一般还承担着约定义务,且其不法利益的获得,多是通过履行一定的民事义务 而获得,而刑事欺诈犯罪人是毫无履行义务的意思,而无偿占有他人财务,即 由欺诈行为直接取得不法利益而不履行义务。 (二)欺诈犯罪的(二)欺诈犯罪的特征特征 罗马法原论 (下册) ,商务印书馆,1994 年版,第 590、794 页。 一、欺诈犯罪的内涵与特征 7 由于欺诈犯罪在现实中会以多种形式表现,并且涉及到多种不同的罪名, 而每个罪又有其自身所独有的特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欺诈犯罪则会表 现出多方面的特征。 1、从行为方式上看,欺诈犯罪具有以下特征: (1)欺骗性。这是欺诈犯罪区别于其他犯罪的本质特征。关于欺骗行为的 构成模式,很多学者也都做过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述,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 在行为是否要有非法获利的目的,相对人是否要陷入错误以及受害人是否要主 动交付财物等。本书中主要是从犯罪学的角度来欺诈犯罪,我们的注意力集中 在欺诈行为本身,因此这里的欺诈行为的欺骗性主要表现为行为人基于欺诈的 目的向欺骗相对方传递虚假的信息或者隐瞒真实的信息。这也是所有的欺诈行 为所共有的特征。 (2) 智能性。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犯罪形式, 欺诈犯罪无疑是一种智能犯罪。 这种智能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行为主体上讲,由于欺诈犯罪要 求行为人实施一定的欺骗行为使相对方陷入错误,甚至是精心编制圈套引诱受 欺诈人上套,所以欺诈犯罪对行为人在智商或者知识的掌握上往往有较高的要 求,并且这种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现阶段,那些具有高智商和掌握相应专业 知识的人已经成为欺诈犯罪主体中危害最大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作为现代 欺诈犯罪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犯罪工具的智能化,精密仪器的生产,高技术计 算机软件以及作为现代支付手段的信用卡等高科技含量工具的出现,使得传统 的欺诈方法在这些领域失去了作用,行为人即使骗术如果高明,如果不具备相 当的专业知识,也无从诈起,比如伪造信用卡,就是绝大部分人无法做到的。 (3) 多样性。 欺诈犯罪的多样性体现在每当出现新的社会环境或者条件时, 欺诈犯罪人都能迅速地把握这些条件并利用他们实施新形式的欺诈犯罪活动, 近年来,由于出现新的信息载体如计算机网络等,犯罪分子便抓住这一工具的 隐蔽性强和社会防控技术薄弱等因素大肆实施欺诈犯罪活动。 (4) 连续性。 由于欺诈犯罪是针对不特定的人用相对稳定的方式进行欺诈, 而大部分欺诈犯罪在每次的欺诈过程中涉及的金额又比较少,所以犯罪分子往 欺诈犯罪现象、原因与防控策略研究 8 往是在短时间内连续实施欺诈。 (5)流动性。针对不特定的人实施欺诈犯罪从一定意义上也是很“辛苦” 的,并且为逃避犯罪后可能收受的打击,欺诈成功后往往立即逃离作案地,前 往其他城市继续疯狂作案,而且相同或相似的欺诈手段在同一地区重复使用效 果会大打折扣,所以欺诈犯罪表现出了很强的流动,犯罪分子也需要“辛苦” 地在不同的地区奔波,使大部分的欺诈犯罪呈现较强的流动性。 (6)广泛性。欺诈犯罪的广泛性体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两个方面。从时间 上说, 虽然欺诈犯罪所涉及的相关罪名的立法相对于其他的传统犯罪要迟一些, 直到 1851 年普鲁士刑法典第 241 条才将诈骗罪从伪造罪中独立出来, 但是通过 欺诈手段而实施的犯罪却由来已久,在罗马法中就能找到诈骗罪的原型,可以 说欺诈犯罪是最早出现的原始犯罪形态之一。从空间上说,欺诈犯罪几乎蔓延 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虽然大部分欺诈犯罪是以侵犯财产的形式出现的,但其 行为本身事实上也侵犯了财产权以外的其他法益,如我国刑法就将各种金融诈 骗罪作为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第五节,显然从立法者的角度 来看,更倾向于认为金融诈骗罪所侵犯的客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2、从欺诈犯罪发生的环境来看,欺诈犯罪具有如下特征: (1)跨省、跨地区流窜作案越来越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发展,人、财、 物的流动空前频繁,地区与地区之间、省与省之间的经济交往不断增多,联系 日益紧密,欺诈犯罪分子跨省、跨地区作案也日益增多,一些犯罪往往涉及几 个甚至十几个省、市,犯罪分子相互勾结,共同作案。有的案犯在流窜作案过 程中,使用伪造、变造的身份证件,通过中介公司在当地工商部门骗取营业执 照,临时租用中、高档写字楼作为办公地点,诱使省外客户携带汇票与其进行 交易,然后,以验证汇票为名,用事先伪造、变造的假汇票掉包,偷换客户的 真汇票,提取现金后逃之夭夭。 (2)国际化犯罪日益突出 一、欺诈犯罪的内涵与特征 9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迅速发展,一些诈骗分子就会乘机混 水摸鱼,打着“引资”旗号,采用腐蚀、拉拢手段,利用国内法规制度、监管 制约机制的缺陷,并以境外黑社会犯罪组织为后援进行入境诈骗活动。同时, 由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外向型和开放型经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已成为 必然,这就要求我国金融业也必须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国正逐步、稳妥地对 外开放金融市场,国有商业银行大都已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开展国际结算业 务,这就使跨国诈骗成为可能,加上国际信息交流迅速便利,时空距离缩小以 及各国金融监管措施的缺憾以及不统一,针对我国金融业的跨国诈骗就容易成 为现实。 (3)进一步向中西部、农村等不发达地区渗透。 由于经济发达地区欺诈犯罪的发案率较高,涉及数额大,尤其是严重的欺 诈案件频繁发生,但这些案件的出现在造成巨额损失的同时也为发达地区提供 了丰富的防范欺诈的经验,随后各组织逐渐完善内部监督管理体制和加强外部 风险防范,个人也逐渐对欺诈者的手段和方式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使经济 发达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欺诈犯罪的发生。于是欺诈犯罪向次发达和贫困 地区波及, 中西部地区和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欺诈犯罪的转移的方向, 欺诈犯罪正迅速地向中西部和农村这些不发达地区渗透。 3、从欺诈犯罪的主体来看,欺诈犯罪具有如下特征: (1)有组织化。同单个作案相比,有组织作案、协同作案,更易于逃避打 击。有组织作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犯罪内部人员协同作案,组织内人 员依据其自身熟悉的技术或优势,伙同其他人员采用合作的方式作案将在一定 时期内长期存在。二是境内、境外犯罪组织勾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欺诈 犯罪。境内外黑社会性质犯罪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犯罪形式作为其财力来源,而 是采取更为隐蔽的欺诈方式,他们采用先进的通讯设备,利用高科技手段有组 织地实施欺诈犯罪活动。 (2)犯罪主体年轻化。年轻化将是欺诈犯罪的显著特点和趋势。伴随年轻 化及高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为使犯罪更为隐蔽,高智商化应运而生。市场经 欺诈犯罪现象、原因与防控策略研究 10 济的确立和发展以及社会腐朽思想的影响,容易刺激年轻人产生贪欲。比如在 金融诈骗方面,一些受过高等教育、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的中青年逐步占据各 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岗位,成为骨干。他们较易掌握整个金融运作过程及熟悉金 融监管法规和各项措施,更易发现断层和空档,方便内外勾结诈骗作案成功而 不易被发现。从金融机构外部人员来看,青年人对新生事物最易产生浓烈兴趣。 随着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家庭电脑及联网的出现,信用卡、信用证等的广泛运 用,青年人利用其所掌握的高科技知识进行诈骗,技术成分含量更高、隐蔽性 更强。 二、欺诈犯罪的现状、趋势和危害 11 二、二、 欺诈犯罪的现状、趋势和危害欺诈犯罪的现状、趋势和危害 (一)欺诈犯罪的现状(一)欺诈犯罪的现状 1、欺诈犯罪的犯罪现状 欺诈犯罪虽然不像盗窃、抢劫那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它仍然不失为我们 身边最常见的犯罪之一。 并且欺诈犯罪是一种发展变化十分迅速的的犯罪类型, 从它诞生的那刻起,它就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在不放弃传统 的犯罪形式的同时以各种新的形式出现。时至今日,欺诈犯罪可以说已经渗透 到社会生活的大部分角落,我们也正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