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经济学专业论文)东北三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pdf_第1页
(数量经济学专业论文)东北三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pdf_第2页
(数量经济学专业论文)东北三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pdf_第3页
(数量经济学专业论文)东北三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pdf_第4页
(数量经济学专业论文)东北三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ne c o n o m e t r i c s i l ll li lli l l l i i i l lll l y 18 4 3 6 7 2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o ft h e c o o r d i n a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n o r t h e a s t e r n p r o v i nc e so fc hi narovinc e s b yh o n g y a n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g u oy a j u n 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j a n 2 0 0 8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中取得 的研究成果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本人为获得其他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 如 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i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欢皂 日期:0 d dg f t6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一 本学位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完全了解东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 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同意东北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交流。 ( 如作者和导师不同意网上交流,请在下方签名;否则视为同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导师签名: 签字 囊 j 一 li,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 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区域协调发展涉及到区域的人口、资源、 环境和经济等子系统,协调与控制好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所在。协调发展最终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协调发展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作为一种状态,协调发展应是系统各 要素之间的融洽、和谐的关系;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协调发展是一种控制与调节职能, 这种职能对系统中各要素的各种活动关系加以调节,使这些活动之间的矛盾减少,各要 素共同发展,相互促进,进而实现系统的最终目标。 区域协调发展是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协调发展是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 地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对其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成果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东北三省区域协调 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带有激励( 或惩罚) 机制的动态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从运行能力、持续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对我国东北三省从2 0 0 1 - - 2 0 0 5 年的协调发 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从2 0 0 1 2 0 0 5 年,东北三省协调发展状况具 有明显差异:辽宁的运行能力最低,但持续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于吉林和黑龙江,尤其是 其创新能力最为突出,按协调发展程度的高低排序为:辽宁,黑龙江,吉林。 本文采用客观赋权以及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增强了评价的准确性,具有一定 应用价值,可应用此模型进一步研究我国其它地区、省份、城市的协调发展状况,并进 行相应的比较、分析,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协调发展;综合评价;g 广法;综合集成赋权法 -t;,j ?卜y寸 -, n o r t h e a s t e mp r o v i n c e so fc h i n a a bs t r a c t 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sr e s e a r c h e d 嬲t h eo n eo ft h ef i e r c ei s s u e si no u r c o n t e m p o r a r yw o r l d t h er e g i o n a lc o o r d i n a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l a t e st o t h e s y s t e mt h a t i n c l u d e ss o m ef a c t o r s p o p u l a t i o n 、r e s o u r c e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e c o n o m y t h ek e yo f r e g i o n a lc o o r d i n a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sh a v i n gab e n i g nc o n n e c t i o na m o n g t h ef a c t o r st or e a l i z e 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 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sn o to n l ya ne s t a t eb u ta l s oad y n a m i cp r o c e s s a sa n e s t a t e ,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w o u l dr e f l e c tam a t e yh a r m o n i o u sc o n n e c t i o na m o n gt h e f a c t o r so ft h es y s t e m ,s ot h a tt h eu n i t a r ye f f e c ti st h eb e s t a sad y n a m i cp r o c e s s ,t h e c o o r d i n a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sac o n t r o la n da d j u s t i n gf u n c t i o n i tc a na d j u s tm a n ya c t i v i t i e so f t h ef a c t o r si nt h es y s t e mt or e d u c ec o n f l i c t sa m o n gt h ef a c t o r ss ot h a tt h ef a c t o r sd e v e l o p t o g e t h e ra n d a d v a n c ee a c ho t h e rt or e a l i z et h ef i n a lt a r g e to f t h es y s t e m r e g i o n a lc o o r d i n a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st h eb a s et o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e r m so f c o u n t r y 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d i r e c t e db yt h es c i e n t i f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o u g h ti s t h ei m p o r t a n t a p p r o a c ht os u s t a i n a b l e n o r t h e a s t e r np r o v i n c e so fc h i n aa r et h ei n d u s t r i a lb a s i s ,t h e yp l a y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o l e s 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c o n o m yi nc h i n a 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o f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v e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n o r t h e a s t e r np r o v i n c e so fc h i n ai sam e a n i n g f u lt a s k t h es p e c i a li n d i c e so f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f o r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m i o na r ea s s e m b l e d o nt h eb a s i so fat h o r o u g ha n a l y s i sf o rt h et h e o r yo f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t e r n a l l y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l y t h em o d e lo f r e s e a r c ha p p l i e st h em e t h o do fm u l t i a t t r i b u t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w i t h 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s t i m u l a t i o n ( o rp u n i s h i n g ) 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p u t sf o c u so nt h ec a p a c i t yo f r u n n i n g 、t h ec a p a c i t yo fc o n t i n u a n c ea n dt h ec a p a c i t yo fi n n o v a t i o n 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v e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n o r t h e a s t e r np r o v i n c e so fc h i n af r o m2 0 0 1t o2 0 0 5c a l lb eo b s e r v e db yt h em o d e l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s u l to ft h ee v a l u a t i o n ,s o m ec o n c l u s i o n sc a nb ed r a w nu p t h e r ea r es o m e d i s 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b o u t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r e g i o n s c o m p a r e dw i t hj i l i n a n dh e i l o n g i i a n g ,t h ec a p a c i t yo fr u n n i n gi nl i a o n i n gi sw o r s e ,b u tt h ec a p a c i t yo fc o n t i n u a n c ea n dt h e c a p a c i t yo fi n n o v a t i o n 剐七b e n e r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c a p a c i t yo fi n n o v a t i o ni st h em o s to u t s t a n d i n g 一i i i 一 ,il ,pj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l a c t t h em o d e la p p l i e di n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h a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w h i c hc o m b i n e s f u n c t i o n a l i t ya n de q u i l i b r i u m t h em e t h o d st oc o n f i r mw e i g h t so fi n d i c e s a r ee i t h e ro b j e c t i v e ,o rc o m b i n e d s u b j e c t i v ea n do b j e c t i v e t h u st h eo b j e c t i v i t yi ne v a l u a t i o nh a sb e e ni m p r o v e d t h em o d e la l s oc a nb e a p p l i e di no t h e rr e g i o n s ,p r o v i n c e so rc i t i e so fo u rc o u n t r y t h er e s u l to fc o m p r e h e m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c a n b e c o m p a r e d ,a n a l y z e d i tc a na p p l yt h e o b j e c t i v eb a s i sf o rc o n s t i t u t i n gt h ep o l i c i e s k e yw o r d s :c o o r d i n a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 ;m e t h o dg i ;w e i g h t s a s s i g n i n g 、 ,i t l ls y n t h e s i z e di n t e g r a t i o n i v i j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创性声明 摘要i i a b s t r a c t i i i 第一章绪论1 1 1 问题提出的背景及选题意义1 1 2 基本概念。2 1 2 1 协调发展2 1 2 2 区域3 1 2 3 综合评价3 1 2 4 统计指标4 1 3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 1 4 国内外协调发展研究概况。5 1 5 本文的研究思路6 1 5 1 总体思路6 1 5 2 假设前提7 1 5 3 本文结构及内容7 第二章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综述9 2 1 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9 2 1 1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9 2 1 2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9 2 1 3 模糊数学方法1 0 2 1 4 运筹学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d e a ) 1 0 2 1 5 系统工程方法层次分析法( a h p ) 1 0 2 1 6b p 神经网络方法1 0 2 2 动态综合评价方法1l 2 2 1 动态综合评价概念1 l - v - 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2 2 2 几种典型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1 1 2 3 本文采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模型1 5 2 3 1 线性加权模型15 2 3 2 权重的确定方法1 6 2 3 3 数据的预处理方法1 9 三章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 1 3 1 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概述2 l 3 1 1 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内涵2 l 3 1 2 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原则2 1 3 1 3 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功能2 2 3 2 国内外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概述2 3 3 2 1 国外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概述2 3 3 2 2 国内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概述2 5 3 2 3 国内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不足2 6 3 3 东北三省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2 6 3 3 1 系统运行能力2 7 3 3 2 系统持续能力2 8 3 3 3 系统创新能力2 9 第四章东北三省协调发展状况的动态评价3 3 4 1 问题的数学描述及相关参数说明3 3 4 2 综合评价模型及权重的确定方法3 3 4 2 1 模型3 3 4 2 2 权重3 4 4 - 3 数据的收集和预处理3 6 4 3 1 数据的收集。3 6 4 3 2 数据的预处理3 8 4 4 数据集成3 9 4 5 数据观测分析3 9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4 5 1 运行能力:3 9 4 5 2 持续能力4 3 4 5 3 创新能力4 5 4 6 评价结果分析。4 7 4 6 1 各系统能力比较分析4 7 4 6 2 东北三省各省协调发展状况的综合分析4 9 第五章结束语51 5 1 本文的主要工作5 l 5 2 有关说明5 l 5 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5 1 参考文献5 3 致谢5 7 附录a 5 9 附录b 6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 5 , ,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弟一早珀t 匕 1 1 问题提出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长期以 来,人类为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与大自然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不断地对大自然加以 利用,以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1 8 世纪7 0 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科技促进了 人类社会以及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物质财富迅速增加。但是,人类在发展经济 的过程中,忽视了一些重要基础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只从眼前利益出发,盲目 开发和无偿使用,不顾后果的随意排放污染物,因而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生态 失衡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一系列问题反过来又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 提高。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 2 1 世纪议程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战略, 要求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 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效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 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等 措施,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 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最终达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 展。【1 】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 但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支撑条件之一是能源需求的巨幅增长。据统计,2 0 0 4 年我 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 ,但煤、石油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到世界消耗总量 的3 8 、7 4 和4 6 ,能源的消耗增速已经严重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2 】可见,中国能 源高消耗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的约束性指标,节能工作在“十 一五”开局之年取得了明显进展:单位g d p 能耗结束了连续三年上升,转为下降1 2 3 。 但是,要想达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五年内单位g d p 能耗下降2 0 的目标,在节约能 源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能源一方面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能源的使用也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并成 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 我国制定的中国2 1 世纪议程1 3 】,明确指出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建 设的一个战略。协调是发展的基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协调与控制人口、资源、 环境和经济的关系。2 0 0 3 年l o 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 学发展观的思想,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 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 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 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 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 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2 0 0 5 年1 0 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 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节能降耗 约束性指标,使得节能降耗成为经济工作的“重头戏”。节能降耗,不仅成为实现五年单 位g d p 能耗下降2 0 左右的硬任务,也成为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新的切入点。东北三省 作为老工业基地,曾经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规划中也指出,要振兴东北老 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能够较好的测度东北各区域的协调发展程度,体现各区域的 差异,真正做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并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 供理论依据,建立适合东北三省的区域协调发展指标集合和评价模型,并对东北三省的 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客观评价是一项十分必要而又意义深远的课题。 1 2 基本概念 1 2 1 协调发展 关于协调发展的内涵,一般认为,协调发展就是指系统中诸要素和谐的、合理的、 使总效应最优的发展。【4 l 同时,协调发展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协调发展表现出“共同 发展、持续发展 的涵义;二是协调发展的观点更多地体现了“相互促进”的涵义:三 - 2 -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是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平等发展 。【习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社 会经济的发展应在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之内;二是在可持续基础上,达到社会经济发展 的最优化;三是依靠社会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6 】 本文认为,协调发展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作为一种状态,协调发展 应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而表现出最佳的整体效应;作为一个动态 过程,协调发展是一种控制与调节职能,这种职能是围绕系统发展目标,对系统中各要 素的各种活动关系加以调节,使这些活动之间的矛盾减少,各要素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进而实现系统的最终目标。 区域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内在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发展,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增 长”。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就是在整个系统内对各系统 要素的发展活动不断进行调节、控制,消除或减少它们之间的矛盾,减少系统的负效应, 使它们在实现本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配合得当,相互促进,相互协同,和谐共生,最 终实现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进而表现出整个系统的最佳效应。 1 2 2 区域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 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它是在一定研究目的和研究手段下,地理空间和经济空间 的结合体,小到一个乡、县,大到一个省、几个省,某个流域,甚至是一个国家、几个 国家,一个大洲。从科学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是指经济区域,因为这样才能 有利于探讨区域运行的经济规律。从实践角度看,按行政区域来探讨经济运行的规律, 有利于提高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指导功能。在社会实践中,许多跨行政区域的研究成果, 由于无法进行卓有成效的行政协调,所以大大削弱了区域评价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可 见,从经济区域角度探讨区域运行规律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行政角度探讨区域运行规 律是现实的最佳选择。 7 1 而本文提到的“区域”是指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 1 2 3 综合评价 评价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优缺点及价值进行判断的活动。有时评价只涉及评价对象的 某一个特定方面,称为单项评价;更为常见的是,需要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综合考 察,称为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全面评价,评价 - 3 -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的主要目的是为决策或总结经验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般来说,构成综合评价问题有被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综合评价模型、 评价者五大基本要素。【8 】 综合评价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六个连贯的步骤: 第一步,明确评价目的。一般来说,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用于总结性 评价,如评选先进、劳模等;二是用于发展性评价,如选择最优方案或对候选人进行排 序等。 第二步,确定被评价对象。被评价对象的采样,要能合理反映被评价系统的特征, 要有普遍性、可比性和可测性。 第三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人类认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从粗到细、从全局到 局部的方法,选用合适的指标体系,明确指标间的隶属或层次关系。 第四步,收集原始数据、进行评价指标的预处理、确定指标权重系数。评价指标的 预处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标类型的一致化;二是指标的无量钢化。 第五步,选择和构造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的模型很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 适的模型。 第六步,输出评价结果并解释其意义。计算各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并进行排序或分类, 对其结果进行科学的阐述。 1 2 4 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的英文为“s t a t i s t i c a li n d i c a t o r ,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用于统计的指示器, 即可以在统计实践中应用的信息指示器。 在我国,关于统计指标的含义有多种说法,常见的有: ( 1 ) 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总体的具体数量表现。 ( 2 ) 统计指标是用来反映社会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规模、水平、程 度、比例、结构、频度和速度等数值的概念。 ( 3 ) 统计指标是描述和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具体数值。 应该说,这三个概念都可以作为统计指标的定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认为 统计指标有两个基本的内容:特征与统计结果,两者缺一不可。 - 4 - 口总规模膨胀和劳动力适龄人口数量庞大以及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 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产值的增加,加大了对资源的大量 消耗和浪费,使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不断受到削弱和破坏,已出现了某些重要资源 的短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同 益严重的污染和自然生态持续恶化。从另一方面来看,被污染、破坏的生态环境不仅带 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一定的原因: ( 1 ) 人口的过快增长,加剧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阳j 的矛盾; ( 2 ) 长期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以及粗放的发展模式,加剧了资源和环境问题: ( 3 ) 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调控方法和手段不协调; ( 4 ) 局部利益的趋使下,某些地区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给人口、资源、环 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带来人为的障碍; ( 5 ) 我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的观念较落后、方法较简单、手段较 单一。 1 4 国内外协调发展研究概况 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是一个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题,同 时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的特点。围绕这一课题,国外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开展 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地球科学家从研究地球系统和地球科学角度,揭示人类活动与 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效应,从而为探索地球与天体起源、生命与人类起源、人与环境相 互关系的演变等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科学家从承认环境价值、进行环 境污染损失估价的角度,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结构、演变与发展趋势,并了解社会 进步、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规律。经济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分 别建立了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并卓有成效的解决了不少涉及人口、 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保护丌发利用以及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经济 1 5 本文的研究思路 1 5 1 总体思路 本文旨在建立东北三省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模型与 评价方法,故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协调发展的概念,构建了东 北三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东北三省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 综合评价方法对东北三省的区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总体思路为:确定研究领域,阅读文献,对评价方法进行综述,建立指标集合,设 计评价模型,收集数据资料,进行数据集成,结果分析,如图1 1 所示。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一, 殴b 卧b 1 5 2 假设前提 b 圈 图1 1 本文的研究思路 f i g 1 1a t r a c ko ft h ep r o c e s st oc a r r yo u tt h er e s e a r c h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综合评价问题的若干假设前提: ( 1 ) 本文研究的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区域内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各子系统间 的协调发展,即东北三省各省的协调发展状况: ( 2 ) 在模型中暂不考虑各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政策对其协调发 展的影响: ( 3 ) 本文研究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二者互为条件,宏观 目标一致,最终都是要实现区域的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因此它们是和谐统一的。 1 5 3 本文结构及内容 本文把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作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整体,应用动态综合评价方法 对东北三省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全文共分为五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和选题的意义,给出了协调发展的概念, 一7 一 第一章绪论 一8 - 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 合评价方法及数据的一 体系进行概述,然后介 了本文的协调发展指标 进行预处理,并结合作 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综述 第二章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综述 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大类。 定性评价方法包括专家会议法和德尔菲法等,通过组织专家面对面交流、讨论形成 评价结果,或用信件以背靠背的方式征询专家,进行评价、汇总。优点是操作简单,可 以利用专家的知识,结论易于使用;不足是其主观性比较强,多人评价时结论难收敛, 缺乏坚实的理论和数据的逻辑支持,对现象不能深入的刻画,因此就不能准确的分析评 价结果,难以根据评价结果控制拟实施对策的尺度和力度。 定性评价方法不宜单独使用,只有与定量评价方法结合使用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各种因素量化处理,并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进行区域协调 发展状况评价。 2 1 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 2 1 1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常用的有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通过计算对象或指标间距离,或者相似系数, 进行系统聚类的一种方法。它可以解决相关程度大的评价对象的聚类问题,但是需要大 量的统计数据,文献【1 9 】采用此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文献【2 0 】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原理是忽略次要因素,对事物的主要影响因素进 行分析和分类。这种方法具有可比性,适用于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类。 因子分析法是根据因素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同一组内的变量相关性最大的一 种分析方法。适用于反映各类评价对象内因素的依赖关系,并应用于分类。因子分析法 同主成分分析法一样,具有全面性、可比性的特点。但同时,因子负荷符号交替使得函 数意义不明确,需要大量统计数据,没有反映客观发展水平,文献【2 l 】采用的是该方法。 2 1 2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包括经济分析法和技术评价法等。经济分析法是通过价值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价值功能分析等方法得到评价结果;技术评价法是通过可行性分析、可 9 - 总权重,并且排序。它的局限性是评价指标的个数不能太多( 一般不能多于9 个) 。适用 于成本效益决策、资源分配次序、冲突分析等。 2 1 6b p 神经网络方法 文献 2 5 1 、 2 6 采用基于b p 人工神经网络的智能化评价方法,模拟人脑智能化处理 过程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通过b p 算法,学习或训练获取知识,并存储在神经元的权 值中,通过联想把相关信息复现,能够“揣摩 、“提炼 评价对象本身的客观规律,进 行对相同属性评价对象的评价。优点是网络具有自适应能力、可容错性,能够处理非线 性、非局域性与非凸性的大型复杂系统;不足之处是这一方法的精度不高,需要大量的 一1 0 -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综述 训练样本,不大适用于区域发展水平的评价。 2 2 动态综合评价方法 2 2 1 动态综合评价概念 在现实的经济管理决策过程中,经常遇到对不同系统在不同时刻或一段时间内的发 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对同一个对象评价,随着时间的发展与数据的积累,人们拥有大 量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平面数据表序列,称为“时序立体数据表 。有时序立体数据支 持的综合评价问题,参数值是动态的,定义这类评价为“动态综合评价问题,也称具 有时序特征的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 s l 动态综合评价问题是一类很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决策问题,其应用领域包括随 时间变动指标或参数变动较大的系统。现实中,动态经济系统、管理者的绩效评价和考 核、候选人的排列等问题均涉及动态评价问题。 2 2 2 几种典型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 动态综合评价是当前综合评价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的主要成果大致可以分为 两类:一是在原有的综合评价方法上引入时间概念对方法进行改造;二是提出新的动态 评价方法对“时序立体数据表 中提供的客观数据进行集结,以得出具有隐含时序信息 的评价结果。 2 2 2 1 带有激励( 或惩罚) 机制的多指标评价方法 文献【2 7 】在综合评价模型中引入了时序激励因子和时间权向量,方法如下: 设o = l ,2 ,n ;j = l ,2 ,m ;k = 1 ,2 ,n ) 为系统墨在时刻关于( 极大型) 评价 指标x ,的观测值,a = ( 口l ,a 2 ,a ) r 为时间权重系数,五为气时刻的激励因子,w j k 为气 时刻指标x ,的权重系数,则系统墨在时刻的运行状况为 再令 儿= ,i = 1 ,2 ,门;七= l ,2 ,n ( 2 1 ) - l = y , k + 五( 儿一乃川) ,i = l ,2 ,n ;k = 2 ,n ( 2 2 )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综述 红= 吼,i = 1 ,2 ,n ;k = l ,2 ,n 式中,系统的最终评价值为红,且a k = l ,a k o 。 k f f i l ( 2 3 ) 激励( 或惩罚) 因子五的取值范围为( o ,o 5 ) ,其具体值可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 也可以通过规划问题 i f f i l ( 一研= m a x( 2 4 ) , s t 0 五 o 5 求得。 一 这种排序方法概念清晰,排序结果客观;另外这种方法给出的排序结果,不但体现 了综合排序的动态过程,而且也体现了在变化中的比较,在变化中排序的动态特征。 2 2 2 2 满意度矩阵法 文献【2 8 认为“有时序多指标决策问题是在决策空间和目标空间基础上增加了时间 维度,即在决策因素是三维的情况下进行方案综合排序。”并在理想矩阵法 2 9 1 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的优选方法满意度矩阵法,方法如下: 设有时序多指标决策问题的指标集为p = p l ,仍,见) ,指标加权向量为 疗 w = ( ,w 2 ,) 7 ( o w 1 ,嵋= 1 ) ,时间观测点为z ( 江1 ,2 ,m ) ,时间加权向量为 l l l 五( 丑,五,厶) ( o 五l ,名= 1 ) ;决策方案集为s = 而,而,s q ,且有& ( 七= l ,2 ,9 ) i l l 均为非劣解。 设给定时刻巧时,方案& 对指标p ,的属性值为 ( 七= l ,2 ,q ;i = l ,2 ,m ;j = l ,2 ,月) ,7 :时刻的决策系数矩阵记为: 4 = = ( ) 邪。 黼指标岛有效益型和成槭销= 臀i ( i 嚣扣新的决策矩阵 h加;卵础砝;柑础;档 i:1 i 以; 谍馏 称f 为z 时刻的满意度矩阵。 结合指标加权向量肜- - ( w 。,w 2 ,) 7 ,得z 时刻的方案排序向量: q = e w = ( 口f n ,口 n ,彰) r ,( f = 1 ,2 ,历) 。 显然,越大,相应的可行方案越应排在前面。m a ) ( 耐n ,口致, 所对应的 方案即为z 时刻的最满意方案。 为得到最终方案排序,需进一步考虑时间权重向量旯( ,如s olo 丸) ,令 = ( q ,口2 ,) 旯7 = ( 届,属,屏) 7 显然,厦越大,相应的可行方案& 越应排在前面。 以上两种方法都属于在原有的综合评价方法上引入时间概念对方法进行改造的类 别。这些方法简单明了,实用方便。 2 2 2 3 二次加权法【8 l 文献【3 0 】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加权平均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突破了传统 的一次加权平均的框框,采取了二次加权平均的新途径。即是该方法对系统在【f 0 ,即时 期内的运行状况进行了二次加权平均,第一次加权平均是突出各项评价指标在不同时刻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综述 的重要作用;第二次加权平均是在第一次加权平均的基础上,再突出时间的作用,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