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深化对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的研究.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深化对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的研究.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深化对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的研究.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深化对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的研究.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深化对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甚至是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国民经济基础,中国有 九亿多的农业人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直接关系到中国这些农业人口的利益。从十 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 30 年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中可以得出,就 是由亿万农民创造并形成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 基本经营制度。这就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然而,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增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对加快土地承包 经营权流转的要求更加迫切。 为此,本文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如何改革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简单梳理国内外 相关文献发现,目前我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分析方法和得出一致的结论。在此基础 上,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接下来对我国土地产 权制度的理论解释进行综述,对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一般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 行了归纳总结,给出了土地产权制度的分析理论支点。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 理论基础。 接下来通过回顾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理清发展思路,得出凡是符 合广大农民利益的制度将会被得到推广,而违背广大农民利益的土地制度必将会被 淘汰,从历史的演变中总结出我国农村土地的特征,结合这些特征以及国内外的改 革思路,试着给出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若干改革思路。按照所有制形式给出 了土地公有制、土地私有制、混合土地所有制和集体土地所有制下的改革思路,对 进一步土地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对于保留集体土地所有制的改革思 路本文以古县为例进行分析,将农村土地流转方式进行分类分析,给出城郊和偏僻 农村的不同土地流转路径选择、不同土地类型的不同路径选择以及其他路径选择, 并对土地流转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给出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式。最后得出我国 农村产权流转路径的选择可以使用土地转包转让模式、反租倒包模式、股份合作制 模式以及土地信托管理服务模式几种,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改革方式是最有利于 我国土地改革方式的结论。 关键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关键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abstract china is an agricultural country, agricul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basi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all the countries, china has more than 900 million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he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nterests of china and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he last 30 years of rural reform refers that the family contract-generation system benefits the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farmers, it is suitable fo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migrant rural labo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nd contracting right must accelerate to meet the demand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reforms. through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research, our country is no unified method and reached the same conclusion for this problem. on this basis, the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concepts are present at first, then the land property system in china are reviewe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our general concept of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were summarized. it give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further research. by reviewing chinas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thinking, a conclusion are gotten that those who meet the interests of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will be promoted, but contrary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land system will be eliminated from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n this ba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and are summarized. combined with th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deas of reform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try to give the idea of 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form of ownership of the land, the public ownership, private ownership of land, mixed land-ownership and collective ownership under the land reform ideas are also given. on this basis, the retention of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reform ideas is focused to analyze, and the way of the different paths selection are given, and the solution of land transfer problems that may occur are also give. at last, the conclusion is base on gu xian town in linfen city, shanxi provinces analysis is given that the selection of land transfer model can use transfer model, anti-rent daobao model, stock cooperative model and trust management model, the reform of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change is most conducive to our way of the chinese land reform approach. keywords: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reform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 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 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10 年 5 月 6 日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章 绪 论 1.1 选题动因与意义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第一生产要素,既是劳动对象,也是劳动手段,而农业的 发展是人民劳动群众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发展塑造了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自然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成为了中国农村制度的核心。农村的土 地产权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土地首先是最基本的农业生 产资料,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由于土地产权 制度的产权界定不清,使得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造成很多土地流失的情况, 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其财产遭到了根本意义上的丧失,因此,健全完善我国农 村土地产权问题已经成为各时期都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 部署,全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 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 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意味着在新的更高的历史 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意义更加重大、时机更加紧迫、任务更加繁重。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 30 年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 由亿万农民创造并形成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 本经营制度。这就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农村基本 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 外出务工的增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对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要求更加迫 切。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加强土地承包 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 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贯彻落实这一政策要求,应搞好农村土地的确权、 登记、颁证工作;尊重农户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 场服务体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 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三个不得”是农村土地流转必须遵循的重大 原则。 ” 决定提出了改革完善土地制度的基本思路,这是全会的一个重大亮点,也 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因此本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实践研究意义。而且,已 第一章 绪 论 2 有的对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研究都是基于当时社会条件下的探索,且多是从单一的 制度角度来探讨的,都没有从农村土地所有制关系进行研究,以及对构造土地流转 的模式也都是些零星的思考,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这就给本论文的选题研 究提供了空间。同时全会的召开让我们在新形式下以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农村土地 制度改革。本文通过引入制度分析框架,试图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的农村土地产权 改革,拟构建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型,从而系统研究农村土地流转过程并为农村土地 产权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一般认为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于 20 世纪 30 年代产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 罗纳德.科斯,它后来进一步发展为“新制度经济学” 。可以说,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 是在马克思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研究领域有进一步突破。 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土地产权的相关词语,但是在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马克思认为土地产权是和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形式,是具有历史范畴特点的。而他所提到的土地产权的概念具 有集合的特性,是指由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以及收益权等等一系列 权能组成的权利束。马克思曾指出:“整个社会,整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 全体都有不是土地的私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使用者,土地的利用 者。 ”从中可以看出,土地所有、占有和利用的三个概念被明确的分开,并且土地占 有权和所有权是可以分离的,也就是说,土地占有权的享有者和土地实际的使用者 可以是不同的。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从外部性的角度分析了产权的界定和安排在经 济交易中的重要性。其论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在无交易成本时候,产权的界定对资源的撇是配置是没有影响的。如果存 在着交易成本,则可以经过交易双方进行谈判,签订合约来进行解决。他认为在分 析土地使用权是否转让时可以通过“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予以解决,如果成 本大于收益时可以将土地使用权转为他用,来避免损失,达到资源优化的作用。 (2)土地是一种权利束的集成,既然是各种各样的权利在一起集成,同样地, 他们也可以被分离,这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不论是养牛者支付给农夫一笔钱让 他放弃土地,还是养牛者支付给土地所有者一笔稍高于给农夫的钱(若农夫自己租地 的话)而自己种下土地,最终结果都一样,即产值最大化。 ” 第一章 绪 论 3 德姆塞茨在关于产权理论提出并区分了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他将所有制分 为共有制、私有制和国有制三种, 德姆塞茨在 关于产权理论 一文中区分并定义了所有制的几种形式,即共有制、 私有制和国有制。并对共有制和私有制体制下的土地所有制进行了分析: (1)土地共有制。该制度下每个人都具有土地的使用权,而且为了达到个人目 的最大化,很少考虑个人行为对他人或者是集体的影响,这样将会导致资源的迅速 消耗和资源浪费,并且在共有制的前提下,土地的使用权转让交易将会产生高额的 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 (2)土地私有制。该制度下个人对土地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力,即拥有土地所有 权和使用权,由于要达到其个人的利益最大,他可以考虑成本和收益倾向的时候选 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合约进行签订。相比较共有制而言,土地私有制使得土地的价 值和资源能够达到最大的资源配置,并且其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将会很低。而且土 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可以使得剩余外部性的谈判成本也非常低廉,这是因为这只需要 少数人得到商议一致即可,因此可以在一个成本较低的水平内在化。 我国著名学者张五常指出: “两个或更多的人为了某一相互同意的产出而结合私 有的生产资源。合约双方按照他们所投入的生产资料来约定一个共同接受的报酬率, 以此来分占实际产出。 ”这是其对分成合约的定义,这个定义是为了指出当土地的产 权私有制的情形下,分成合约和其他形式一样,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资源优化配置。 在私有制的基础下,市场竞争将会决定自有土地的占地面积以及租约土地的占地面 积,当给定土地可以自由交易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后,将会使得对土地资源竞争下产 生极为有效的合约。 杨小凯支持土地产权私有,他通过分析 18 世纪英法制度差异,指出法国落后的 根本原因在于其对土地私有制的限制,并推论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土地私有制 改革,现行的集体所有制使农民对未来产生不稳定的预期,并使国家侵犯私人利益 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相当多类似的观点指出,目前土地集体所有权虚置,只有使 土地完成私有化进程才能使城乡经济一体化并成为农业规模经营的有力支撑,根治 权力寻租,还能提供社会保障功能等等。 可以看出,有关产权理论的研究已经具有了一系列多方位的研究成果,为我们 多角度、多层次探究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工具。值得注意的是,长 期以来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争论者们基本上都把主流经济学的有限理性、 经济人假设并结合新制度经济学所立足的不完全市场条件、信息不对称等条件作为 第一章 绪 论 4 前提来构建各自观点。相当多的论证超越了新古典的分析框架,涉及到新制度学派 的各个分支,如产权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制度分析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等 等。多数研究者都认同产权明晰是产生市场效率的充分条件,也是产权制度改革的 趋势。不过,涉及到具体政策和制度设计这个问题上,结论却大相径庭,甚至出现 严重分化甚至对立。而且,很少有人将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做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以 及对于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模式缺乏宏观整体分析,微观和个案研究也仅限于宏观 研究,缺少比较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 本文以产权理论为支撑,根据我国现存土地产权制度的实际,从理论静态分析 入手,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行 动态演绎分析。并通过历史视角和比较视角分析,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 演变以及对国外农村土地改革的经验进行总结,找出我国现存土地制度的特征和缺 陷。并借鉴马克思经济学、产权理论、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等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 的土地改革经验提出农村土地产权流转的模型,试图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型,并 对古县农村土地产权流转进行动态分析,用以推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 也能为当前的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迪。其思路如图 1.1 所示。为完成 这一任务,本文通过五章的分析研究来进行,分别如下: 第一章 绪论:简要介绍文章的选题动因与意义、本文论点与逻辑结构、研究方 法、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以及全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土地产权制度的理论解释:由于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因此,本 章总结归纳了土地产权制度的一般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给出土地产权制度的 分析理论支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章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特征:通过回顾历史理清发展思 路,对我国从 1949 年至今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回顾总结出我国农村土地的特征,结 合这些特征给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若干改革思路。对进一步土地改革进行有 益的探索。 第一章 绪 论 5 图图 1.1 深化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研究分析框架图深化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研究分析框架图 第四章 农村土地产权流转的路径选择及案例分析:本章将农村土地流转方式进 行分类分析,给出城郊和偏僻农村的不同土地流转路径选择、不同土地类型的不同 路径选择以及其他路径选择,并对土地流转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给出可能出现问 题的解决方式。并结合古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最后对农村土 地流转的模式进行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对全文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得出全文创新之处,并对 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 总之,本文通过以上五章的研究分析,探讨土地产权制度的多种实现形式,提 出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型,形成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规范分析成果,为我国农村土地 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帮助。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绪 论 6 根据我国现存土地产权制度的实际,从理论静态分析入手,综合运用历史分析、 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行动态演绎分析。 1.理论分析方法借鉴马克思经济学、产权理论、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等相 关理论以及国内外的土地改革经验提出农村土地产权流转的模型。 2.案例分析方法运用已经建立的模型对古县农村土地产权流转进行动态分 析。 1.4.2 土地产权的概念 产权是近年来我国经济文献里出现得较多的名词,是近年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 中引入的概念,法律上一般称为财产权。 牛津法律大辞典给出的定义是:“财产 权是指存在于任何客体之中或之上的完全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出借权、转 让权、用尽权、消费权和其他与财产有关的权利。不要把财产视作单一的权利,而 应当把它视作若干独立权利的集合体。其中的一些甚至其中的很多独立权利可以在 不丧失所有权的情况下予以出让。 ”我国辞海解释是“财产的所有权,一般指不 动产所有权。 ”按照目前普遍的观点来看,产权是一组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它是人们 围绕或通过财产而形成的经济权利关系,其直观形式是人对物的关系.实质上是由于 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其种类包括人们常说的所有权、使 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 土地产权是土地所有权演变、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使得 土地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内在权能不断分离派生并独立化为各个特 殊权益时,原来的土地所有权就只保留了最终的处分权能,这时,通常所说的农村 土地所有权已经转变成了荼毒的最终所有权或者是所有者产权,已不包括各个独立 化的土地权益。农村土地产权也一样,即农村的土地产权成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各 项权能在市场经济中的独立运作层面。土地产权是指权利人在其权利存在的土地上, 为实现其利用土地的目的,分别依法行使其权利时对土地的用益、流转、管理权。 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 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并且结合上述理论可以得出: 农村土地产权指由于农村土地的存在和使用而形成的一些被法律认可、被保障的行 为性关系。 1.4.3 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有权的概念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以最近日期 2007 年 3 月 16 日第十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为依据,该依据自 第一章 绪 论 7 2007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所谓物权, “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 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 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用益物权是指“用益 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就所有 权人与用益物权人的关系来说,物权法一方面规定,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不得 损害所有权人的权益” ,同时也规定“所有权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 。我 国物权法具体规范了四种用益物权,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 地使用权和地役权。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 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建 设用地使用权人依法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宅基地使用 权是指“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 ;地役权是 指“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 。 此外,物权法还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 。因此,实际上土地承包经营权 既包括“占有、使用和收益”三项权能,也包括表现为“流转”的“处分”的权能。 本文中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概念的理解是以“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这四项权能 来进行展开的。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理 其土地的权利。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土地所有者拥有土地,可以自由地使用 和处理其所有的土地,并有权获得收益;其二,土地所有权是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 护的;其三,土地所有权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1.4.4 土地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抵押的概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和抵押是农村土地承包 经营权流转的六种常见方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其具体内容都 做了规定。其概念如下 : 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 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 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后原土地承包关系自行终止,原承包 方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或全部灭失。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2005.3 第一章 绪 论 8 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 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 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承 包方将土地交他人代耕不足一年的除外。 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 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入股是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 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 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出租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 生产经营。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 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 在我国,土地抵押是指土地使用权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在不转移土地占有 的情况下,将土地使用权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 法处分该土地使用权并由处分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其中,提供土地使用权作为担 保的,为抵押人,接受土地使用权担保的债权人,为抵押权人。 第二章 土地产权制度的理论解释 9 第二章 土地产权制度的理论解释 2.1 土地产权制度研究现状 2.1.1 国外土地产权制度研究现状 对国外的研究进行分析,按照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分类 模式,如果按照农业用地所有制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1)封建半封建的租佃制度,由于亚洲的历史发展模式经历的大多是封建半封 建制度,因此该制度主要出现在亚洲。 (2)大庄园制度,以拉丁美洲为主,同样也是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其特点是农 奴耕作为主。 (3)种植园制度,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时所建立的具有资本主义雇佣 关系的现代化农场的种植园制度,在北美以及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中较为普遍。 (4)自耕农(家庭式)制度,这种制度在世界较为普遍。 (5)集体农场制度。在前苏联、中国以及其余社会主义国家中具有此种模式, 这是因为其农业用地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其余的分类方式以及相应的类别和代表见表 2.1。 表表 2.1 土地产权分类及相应的代表土地产权分类及相应的代表 分类标准分类标准 类别类别 代表或实例代表或实例 社会所有制制度 1. 私有制 2. 国有制 3. 集体制 1. 日本、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 2. 前苏联、澳大利亚、加拿大 3. 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 经营制度 1. 所有制结构分 2. 生产者组织形式 3. 经营规模 4. 经营内容 1.自有、租佃、自有兼租佃、经理人农场 2.家庭经营、合伙经营、雇佣经营 3.大、中、小 4.单业务经营、兼业务经营、农工贸一体化 管理制度 1.集中统一管理 2.分类管理 3.分散管理 1. 美国、日本、新加坡 2. 英国根据土地权属、利用等分设部门管理 3.荷兰和原联邦德国等依据土地职能分别由各部门管理 由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不同,因此其农村用地的改革方式、改革措施以及改 革结果皆不相同。总结下来见表 2.2。 第二章 土地产权制度的理论解释 10 表表 2.2 农地改革的方式及代表农地改革的方式及代表 改革分类标准改革分类标准 类别类别 代表或实例代表或实例 农地所有制 1.没收地主和殖民者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彻底废除 封建土地制度和殖民者的土地占有制 2.只没收殖民者占有土地为国有,其余仍保持原来的 私有状态 3.政府对超限额土地进行赎买后出售或分配给农民所 有 4.实行土地国有,征收最高限额土地。 1. 社会主义国家 2. 少数资本主义国家 3. 大多数国家 4. 少数社会主义国家特定 的历史时期曾经出现 农地经营 1.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并把土地交给农民经营, 在小农 分化的基础上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经营,优点是有利于 资本主义发展较快速的发展 2.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发展小农经营,以小农发展 为主,限制农民分化 3. 对地主经济、 庄园经济进行长期和平演变成为资本 主义农业经营,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方式 4. 土改后组织或引导小农合作经营 1. 美国、日本、中国台湾、 韩国 2. 缅甸、墨西哥 3.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 进行 4. 社会主义国家 农地集中 1.强行剥夺 2.土地买卖或分配 3.收购出租 4.逐步演变 5.通过合作化集中农地 1. 英国“羊吃人”的圈地 运动 2. 美国 3. 西欧、日本 4. 德国、拉丁美洲 5. 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资 本主义国家 2.1.2 国内土地产权制度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和中国知识分子长期以来对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始终进行着关注, 并且积累了很多研究成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姚 洋所著土地、制度和农村发展一书,该书对土地制度安排、农业投入、农业绩 效和土地的保鲜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山大学李胜兰教授所著的我国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城镇化发展对农村产权制度与农村城镇化之间的逻辑框 架进行了构建;此外,迟福林在他的著书把土地使用权真正交给农民中对目前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以及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见解。改革开放 第二章 土地产权制度的理论解释 11 同样也给我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带来了新的转机,开启了从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转换 的新阶段,因此,如何进一步深化农地制度改革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很多 学者对现阶段农地制度的创新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模式,本文以土地所有权 作为分类标准,进行综述如下: (1)土地国有化论 土地国有化论的主要观点是:首先,因为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收益、处分等方 面受到国家的限制,因此当人民公社解体后,集体经济已经名存实亡,这样造成了 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实际上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是准国有化。其次,国家直 接、统一对农村土地进行管理,这有利于克服土地管理的无政府状态,可以从根本 上解决土地浪费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可以有利于资源的统一配置。最后,土地国 有化可以能够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调整国家整体土地的使用情况,其优点是有利于 规模经济的实现和土地集中的规划使用。土地国有化论者的观点是,中国土地制度 选择应该是逐步地实施国有化,其不但有利于国土的保持,国土的综合规划治理, 并且能够适合我国的经济制度特点,有利于理清经济和土地制度之间的关系,能够 有效地为我国人民具有有效的农业保障和农业积累,能够通过农业维持国家的稳定。 在保持土地国家所有的前提下,能够极大方便我国对土地进行管理,方便国家在宏 观经济上的调控。 。 土地国有化的相关学者认为,实施国有化可以在保持国家土地改革平稳过渡的 基础上快速实现土地商品化和农业的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集中和转移, 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利于权利义务的分清。完全国有化的土地制度可以免除 一系列的下级组织,可以有效避免下级组织的一些不正当的干扰,能够在一定程度 上避免我国的下级组织的腐败情况。尤其国有化能够建立起农民和国家的直接联系, 有利于解决合理解决国家和农民用地之间的矛盾。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全部的土地国有化制度是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实现 的,第一,土地国有化实施的途径无从选择,如果采用直接征收的方式将会激化国 家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如果采用补偿的方式,将会面临着强大的国家财政的挑战, 如果采用分期付款或者是其余方式,将会不可避免的损害农民的利益,同样使得国 家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激化。第二,如果实现了土地国有化,那么 如何管理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因此监督、 曹泽华.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完善农村土地制度j.求实,2005,(3) 第二章 土地产权制度的理论解释 12 执行以及管理的规模经济成本太高,并且如何分配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如果在 采取一些下级组织或者是委派进行分配和监督管理,那么避免下级组织腐败的优点 就根本无从谈起。第三,从实际情况上来看,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仍然是较为落 后,机械化程度还是相当的低,实施大规模机械化规模经营是很不现实的,并且不 一定能够优越于现在的小农劳动密集型生产,而且我国农民人口过剩,如果实施先 进的生产技术,将会形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消化这些剩余的劳动力也是一个 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很难解决的,而且解决方案往往不是最高效率的配 置。 (2)土地私有化论 土地私有化自改革开放10年后开始出现在我国的理论界, 该观点分为以下两派, 第一是从马克思的人人所有制的观点出发,他们认为,马克思反对的是少数人的私 有制,而不是人人皆私有的私有制。从这个观点触犯,实施土地私有制正是将土地 分给人人所有,将土地的所有权以某种形式分解到每个农民的手中,这样才能够真 正意义上实行马克思提到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第二是私有化能够绝对的赋予农民的 土地排他性产权化,这种产权有利于完全竞争的格局形成,在该格局下能够完全发 挥市场的配置,使得资源能够最优化的配置,从农民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角度使得每 个农民对农业进行长期投资,能够有利于建立起一种内在优化的动力机制。 这一观点的支持学者所提出的土地私有化的建议基于的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土地制度的研究,并且结合我国农业土地的发展历史上提出的。其主要的支持论据 有以下几点: (1)我国古代的农业文明遗址是土地私有制,具有历史积累。并且从中国的历 史上看,当土地和人口出现矛盾是,家庭开始自觉或不自觉的进行人口的限制。具 有控制人口增长的约束优点。 (2)从国外的土地私有制上看,土地私有化产权清晰,有利于形成土地的流转 市场,有利于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 (3)通过私有化,政府能够通过市场进行干预,同样可以有利于建立农业的规 模经营。 (4)有利于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因此,这些学者得出结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有利 于农民对土地权益的自我保护 。在交易成本不等于 0 的条件下,通过对既定约束下 “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讨会”综述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第二章 土地产权制度的理论解释 13 成本最少或者是收益最大的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得出将土地私有化比土地 国有化产生更多收益的结论 。主张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其基本思路是土地产权的私有 化能够完全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能够推动农村的规模经营,最终实现农村产 业化。由于保证了农民对土地拥有排他性的土地产权,能使农民的土地收益得到了 应有的保证,能够最大化的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是这种观点同样也存在着缺点,那就是片面的最求了经济的最优化,而忽略 了其他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度前提不变的情况下,土地私有化是不切合实 际的。抛出中国的国情不讲,虽然农村土地私有化有利于国家和农民之间的组织如 村干部等对农民的权益进行干扰,但是赋予了农民过多的权利将会不可避免的出现 土地的闲置、浪费甚至是荒地的形成,使得耕地面积紧张,使我国的经济基础动摇。 其次,土地的私有化将会使得有可能出现农民两级分化的情况,经营好的将会形成 规模,不断兼并和扩充自己的土地面积,而经营不善的将会丧失自己的土地,这肯 定不是我们国家想要看到的结果。 土地私有化必然在经济私有化的前提下,而经济的全面私有化己经背离了社会 主义方向,肯定不是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不是适合我国的国情的体制改革。 通过对中国农村标志的安徽省进行农村调查,其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民对土地私有 化持有反对意见,绝大多数农民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制 度, 坚决不能动摇 。 这个调查从农民的角度也说明我国土地私有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2.2 土地产权制度分析的理论支点 2.2.1 马克思有关土地产权的理论 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当中首先提出了终极所有权, 并对由它而衍生出来的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收益权、出租权、转让权和抵押 权等等权能的内行进行阐述。此外,它还对权能的结合与分离理论、地租理论、交 易商品化和配置市场化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 这主要是指由土地的终极所有权和由它衍生出来的土地占有权、使用权、处分 权、收益权、出租权、转让权、抵押权等权能组成的权利束。在这里,马克思认为 土地的终极所有权是土地产权权能的核心,它指的是主体将土地当作主体本身的意 袁械. 产权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j.学术论丛,2004(2) 车裕斌,张安录.中国农地产权利益集团博弈行为的绩效分析j.江汉论坛,2004(6) 第二章 土地产权制度的理论解释 14 志支配领域而加以保持,具有排他性并得到社会公认的权利。 “一些人垄断一定量的 土地,把他作为排斥其他一切人的、只服从自己个人意志的领域。 ”是马克思土地终 极所有权的前提条件,相关权利的概念见第一章关于概念的界定。 (2)权能结合与分离理论。 马克思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土地产权权能必须集中在一个产权主体之上,它们是 可以分开独立运作的。例如,土地的所有者、占有着和使用者就是在土地的所有权、 占有权和使用权分属于不同的主体的基础上形成的。 (3)地租理论。 地租在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中被认为是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这 可以从他的观点中得以体现: “无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有一个共 同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 (4)交易商品化和配置市场化理论。 马克思是这样理解土地的市场化配置的: “在这里,社会上一部分人向另一部 分人要求一种贡献,作为后者在地球上居住的权利的代价” 。从上面的一段话中我们 可以看出: (1)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根本,但人类要使用土地就必须首先获得土地的 有关权能,这使得土地的权能有了商品的性质; (2)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土地有关权能的有偿使用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土地 产权具有商品化的特点,它是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交易价格是 由土地产权供求关系决定,且要按照市场的规则运转。因此,土地产权交易商品化 便成为了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的前提和基础 。 2.2.2 西方经济学有关土地产权的理论 传统的产权经济学认为,在资源稀缺的假设条件下,竞争是社会出现的解决冲 突的一种合理的手段,久而久之会产生某些规范竞争的规则,这些规则可以统称为 产权,这些规则一般是通过习惯、法律、规章、地位等等予以进行确认。产权的基 本涵义就是指的是财产权,在直观上对产权的理解就是人对物的一种归属关系。在 经济学中,可以将其看成是人和物的关系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经济学的假 设下,我们还可以将其理解成为人民使用或者配置有限的资源是的规则和某种特定 的权利。 付海莲, 汪晓莺. 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对我国农地改革的启示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09,(4):13 第二章 土地产权制度的理论解释 15 按照上述思路可以理解土地产权的涵义,即土地产权是指在一系列与土地有关 的、可选择的排他性行为中做出选择的权利。它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收益 权等。土地产权的内涵包括产权结构(权利的职能关系和相关配置) 、法律支持(国 家对土地产权的支配制度) 、产权关系(人和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以及国家对土地产 权的宏观调控或者是管理四个方面。 土地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由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构成。土地所有权是土地 产权制度的基础。土地产权制度的特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产权具有排他性。从土地产权的基本含义出发,他是指的是财产权, 而财产权具有明确的排他性特征,因此土地产权的首要特征就是排他性。 (2) 土地产权是权利束。 土地产权含有土地所有权、 使用权以及收益权等权利, 并不是由单一的权利组成的。它是一个权利束的集合。 (3) 土地产权是有限的。 土地区域之间的划分关系决定了土地的产权是有限的, 由于土地的排他性,当个人再行使权利时只能在自己拥有的土地上行使权利,而不 能影响或者是无限制的扩大自己的土地产权范围,土地产权具有一定的外部影响性, 而外部影响性使得土地产权必须规定有限的界限性。 (4)土地产权具有主体性。土地产区的主体应该具有利益相关性,主体应该具 有相应的全能和利益,由于土地的各项权利都必须通过土地的主体予以确定实施, 因此土地产权主体的利益界定是极其重要的。需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土地的 产权是权利束,因此土地产权的主体也是一组主体,往往并不是单一的。 (5)土地产权具有法律认可的行为性。由于土地产权具有主体性,因此为了规 定土地产权的主体应该行使的权利和义务,需要有相应的法律予以规定,从而保证 自身的权利和利益 。 邵彦敏.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经济分析j. 税务与经济, 2006, (1): 60-64 第三章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特征 16 第三章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特征 本章通过回顾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对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特征 进行提炼,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以及特征的提取,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其余学者的 看法从四个方面给出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若干思路,为我国进一步农村土地改革提 供思路借鉴。 3.1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从未停止,而改革开放 以前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不同,因此,下文以 1978 年为界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发展进行总结。 3.1.1 1949年1978年我国的土地制度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于 1950 年 6 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改革法 , 在其中明确规定土地改革是要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 开辟道路。 ”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在农村的其他剥削阶级所占有的土地实行没收或征收 的政策,没收或征收后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