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咸丰朝的财政危机与货币金融.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咸丰朝的财政危机与货币金融.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咸丰朝的财政危机与货币金融.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咸丰朝的财政危机与货币金融.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咸丰朝的财政危机与货币金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 6 9 0 7 28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 同志对本研究的启示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出明确的声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轨杠臁伽弓铷 枷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沦 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 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浏。本人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 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 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储躲蒋矧l 鄂虢夕铭 签字嗍洳碑岁q 砂2 ,闫签字日期,7 咸丰朝的财政危机与货币金融 研究生:蒋晓冰 指导教师:马东玉 摘要:清王朝曾经创造了封建财政的巅峰,出现了“康雍乾”的盛世局面。但是嘉庆、 道光朝以后,随着鸦片走私的猖獗,向银外流;鸦片战争,战费、赔款的人量支,导 致清廷盛极而衰。到咸丰朝,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国家财政在内忧外患的冲击f 陷 入深刻的危机之中。为解决财政剀难,清政府内部展开了货币政策之议。铸大钱、发纸 币的出台和实行,一方面引发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刺激了金融机构的异常发展。 关键词:财政危机大钱纸币金融机构 一、咸丰朝的财政危机 清政府兴国至乾隆中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开明政策,经济发展社会 稳定, i j 现了后人称道的盛世局面。但是,经过乾隆时期的对外片 兵,对内镇压各族人 民反抗,加上宫廷奢侈,连年灾害财政己渐衰败。乾隆二十二年( 1 7 5 7 年) 又实行了 闭关政策,封闭了苏、浙、闽三处对外贸易海关,只留广州一口,自动停l :了中外贸易 出超的大好局势。尽管如此,乾隆四十六年( 1 7 8 1 年) ,户部仍有存银七千余万两,乾隆 五十四年( 1 7 8 9 年) 户部存银六于余万两。嘉庆以后,政治更为腐败,遂激发了白莲教、 天理教农民暴动,一方面造成财政收入的骤减,另一方面增加了镇压人民起义的军费支 出。到“嘉庆中,川楚用兵,黄河泛滥,大役频兴,费用不赀,而逋赋日增月积,仓库 所储,日渐耗矣。”o 嘉庆十七年( 18 1 2 年) ,各省积欠的钱粮己达数十万至2 0 0 万不等。 嘉庆十九年( 1 8 1 4 年) 的时候,户部存银下降到l ,2 4 0 余万两。o 道光年问,各地暴动 时有所闻,财政状况每况愈卜。到咸丰朝时,又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清廷财政在 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已经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在鸦片战争之前,耗银之最乃数鸦片走私进口。白银白明代中叶以后取得了主要货 币的职能,但中国的白银出产很少,所需白银主要来自国外。中国生产的丝、茶、瓷器 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同时中国广人农村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商品需 求甚少。因此,那时候的对外贸易,儿乎是单方面的货物出口,货物出去,白银进来。 根据东印度公司的记录,自康熙二1 卜年至道光十三年( 1 6 8 1 】8 3 3 年) 的15 3 年间,欧州 船只输入中国的白银,估计在8 ,0 0 0 万两以上。然而,随着鸦片走私的开始,这种贸易 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最后成了f 1 银输出国。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始丁康熙四十年( 1 7 0 1 年) ,数量很少。但从1 7 5 0 到1 8 5 0 年的 9 0 年间,英国向中国走私的鸦片数量直线上升。6 0 年代以前,每年不超过2 0 0 箱( 每箱 1 0 0 斤) ,6 0 年代以后上升为1 ,0 0 0 箱,1 7 8 6 年首次超过2 ,0 0 0 箱,四年以后( 】7 9 0 年) 又翻了一番,首次突破4 ,0 0 0 箱。o 道光元年至道光八年( 1 8 2 1 1 8 2 8 年) 平均每年 增至8 ,7 0 0 余箱,道光十五年至道光十九年( 1 8 3 5 1 8 3 9 年) 平均每年增至3 5 ,0 0 0 余 箱,价值近2 ,0 0 0 余万元。o 据统计,在嘉庆二十二年至道光五年( 1 8 1 7 - 1 8 2 5 年) 的九 个年度里,鸦片走私进l 的价值占合法贸易比重的6 0 ,而在道光六年至道光r 四年 ( 1 8 2 6 1 8 3 4 年) 的八个年度里则几乎与合法进e l 货值相等。o 从道光初年到道光末年,每 年耗银从1 ,0 0 0 万两左右增到3 ,0 0 0 余万两,清政府在嘉庆道光以前总收入不超过4 , 8 0 0 余万两( 漕粮除外) ,中央和地方合计每年总支出不过3 ,5 0 0 万两,这样对照来看, 可知鸦片输入耗银之巨。 那么鸦片战争前白银流出的数额到底有多少,因为没有全面的统计材料,无案可 稽。我国史学界历米根据当时的一些奏则来估计鸦片战争前十年( 1 8 3 0 1 8 3 9 年) 的白银 流出量。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2 8 2 9 页中说:“鸦片战争前夕 中国每年的白银流出量,即使是保守的看法,似乎也决不在1 ,0 0 0 万两以下。”可见,“因 鸦片输入而引起白银不断外流,开始破坏天朝的国库收支和货币流通。”o 鸦片走私带来 的利润不能满足外国侵略者的野心,进而爆发的1 8 4 0 ,1 8 4 2 年的鸦片战争,对清政府的 财政又是致命一击。关丁鸦片战争的财政支出,火致上包括三笔,战争开支、赔款、英 军掠夺和勒索的钱财。清史稿食货六记鸦片战费为“一千数百万两”,是战时直接 报部协拨的款项,不包括战事停i 后追报的款项。关于战争军费的具体数额众说纷纭, 住这里采用的是茅海建的统计数字:鸦片战争的财政军费支出大约2 ,5 0 0 万两。战争赔 款包括清政府向英方索赔烟价6 0 0 万元,代偿行商欠款3 0 0 万元,英军军费1 ,2 0 0 万元, 总计2 ,1 0 0 万元。中国的赔款支付按银7 钱合1 银元计算,共1 ,4 7 0 万两,自1 8 4 2 到 18 4 5 年分期偿还。英军掠夺和勒索的钱款约在8 ,3 8 2 ,8 4 4 元,折合白银近6 0 0 万两。 所以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财政支出合计达4 ,5 0 0 多万两白银。这笔巨款相当丁清政府 一年的财政收入,占鸦片战后十年间清朝财政亏空总额的近4 0 。o 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使清廷的财政急转直下,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 鸦片贸易,白银外流;加上鸦片战费、赔款支出,清政府的财政已经提襟见肘。道 光三十年( 1 8 5 0 年) ,户部银库得储银只有1 8 7 万两。1 8 5 1 年1 月,轰轰烈烈的太平天 国运动爆发了在汹涌而来的农民起义面前,平时已经捉襟见肘的清朝财政,自然无法 应付浩大的农民起义的开支。太平军自金田起义后,经两年奋战,发展成为拥有数十万 2 人的大军,横扫广萌、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六省,定都天京。在清千朝统治 陷入危机时,其财政也陷入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1 8 5 0 - 1 8 5 1 年当太平军起事之初,清朝封建统治者从各省调兵防堵,力图镇压,先后 筹拨“广西军需银于百二十四万七千余两,湖南军需银四百十八万七千两,广东军需 银白九十余万两”,以及“户北防堵银四十五万两,贵州防堵银二十万两,江两防堵银十 万两”o ,共计用银2 ,0 0 0 多万两。由于这种“例外拨用”,使得财政开支人增。兴军三 年以后,到咸丰三年( 1 8 5 3 年) ,根据户部奏报,“自广西用兵以米,奏报军饷及各省截 留筹解,以至两千九百六十三万两,务省地丁、盐课以及关税、捐输,无不日形支绌” , 即已耗银2 ,9 6 3 万两。 在军费激增的同时,咸丰元年( 1 8 5 1 年) 黄河在丰县北岸大决口加以运河溃决, 地震冰雹,造成江苏5 5 厅州县和6 个卫、山尔6 3 州县和4 个卫受灾o ,此项赈灾例外拨 款达4 5 0 万两使清朝的财政雪上加霜。除了军费、河工等例外开支大量增加以外【扫 于战区和灾隧的扩大,清政府的税源也大量减少。咸丰三年户部在奏报三人财政收入田 赋、盐课、关税的情况时说,“被兵省份,既以无可催征,而素称完善之区,如江苏则已 请缓征,山东则早请留片j 山陕、江浙旨办防堵,是地j 所入万难足额矣。扬州久被贼 占,汉口疮痍未复,淮南全纲不可收拾,是盐课所入去其大椿矣。芜湖、九江、江宁、 风阳先后被扰,夔关、苏关、商贩亦多裹足,甚至崇文门亦请尽收尽解,是关税所入仅 存虚名矣。”o 出款目增、进款日少,户部库存银几乎枯竭。清政府的户部“银库为天下 财寓总汇,出纳均有常经”,曾经形成雄厚的库藏。十八世纪后期,库存银数经常在7 , 0 0 0 万两,以后大为减少,到1 8 5 0 年只剩下8 0 0 万两,太平军起义之后,银库入不敷出 的现象更加突山。从1 8 6 5 年户部报告的战时国库“实银”出入数( 见r 表) o 可见,户 部的库存至此已经冰消瓦解了。 户部银库年终结存银数 ( 1 8 5 3 1 8 6 1 年) 年度收入( 两)支出( 两) 1 8 5 34 8 0 ,3 4 03 9 9 4 0 6 1 8 5 42 1 4 ,6 0 i2 0 6 ,9 0 4 l8 5 51 4 1 ,5 7 815 3 ,7 4 6 1 8 5 61 5 1 ,5 9 7】7 3 ,8 8 3 1 8 5 71 9 5 ,5 7 61 8 2 ,2 9 7 18 5 81 7 7 ,6 3 22 3 2 ,4 3 1 1 8 5 91 8 4 ,9 5 61 6 0 ,5 2 3 t 1 8 6 01 4 5 2 2 61 5 0 ,7 0 8 1 8 6 11 5 0 ,7 8 21 5 1 ,9 9 1 1 8 6 21 7 8 ,5 0 41 9 3 ,8 4 6 18 6 31 2 1 ,1 7 2 1 1 7 ,9 1 5 1 8 6 41 8 4 ,4 6 91 7 4 1 5 7 总计2 ,3 2 6 ,4 3 32 ,2 9 7 ,8 0 7 战时清朝中央国库支绌情况如此各省地方财政更属竭蹶不遑。太平军先后占领长 江中、下游地区,军威所及,各省地丁、盐课、关税、杂贼,都无法照旧征收。战区以 内的省份,由于本省军队作战布防,所属州县募勇防堵,以及外省援军云集,需要就地 供应等等,军需支出异常浩繁。战区以外的省份,由于军队山省作战,供应客军过境, 以及镇压本省人民暴动等,也有巨额的军需支出。喻干庆云奏:“自兴兵而来,各路兵饷 浩繁,计已拨解数千万两,见在部库益形支绌而各省应征地丁、漕粮、盐课各项亦多不 能征解足额,其被兵省分更属竭蹶不遑以至东南富庶之区财源日竭。”o 二、救急的货币政策 在这种情况r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个集团纷纷上疏,出谋献策,企图缓和当时日 益加剧的财政危机。户部拟出的应急措施主要有: ( 1 ) 、停文职六品以上、武职四品以上俸银一年; ( 2 ) 、裁撤文武官职养廉银以作军饷: ( 3 ) 、提取当铺、杂商生息成本银; ( 4 ) 、增加学额和乡试名额,以学费和考试费应急; ( 5 ) 、捐纳军费。 上述各项措施,所得微小,对于与太平军作战的费用而言,如同杯水乍薪,难以应 急。随着各省军需增加,“户部无款可拨,遂准各省开捐,以致用度。”。捐纳和捐输原是 清代一种补助财政收入的收刮方式。所谓捐纳是由封建朝廷向报捐人出卖官爵封典。当 时各省绅士、商民、游幕及文武官员的随任子弟,现任候补,试用各官,只要按照捐例 所载银数,即可指捐某项官职,或加捐分缺,或尽先授职等项;也可指项报捐,或捐文 武监生、贡生,或请封典等等。1 8 5 1 年以后,清政府巧立名目,贱价囊官,以解燃眉之 急。但是并没有收到实效,咸丰三年户部的捐纳收入仅为6 7 余万两。捐输是指按商民的 报效银数,由清政府给予某种奖励。报效名义上是自愿的,但通常是勒索而来。勒索的 主要对象是国家的特许商人,如盐商、行商等。鸦片战争以后,行商制度废除,盐商衰 落尤其是太平军的冲击,盐商大批破产。所以此时的报效到太平天国时期已经无能 4 为力r 。 举借内外债,也是清政府应急的项措施。在鸦片战争以前就有过广东地方政府举 借内债的记录。1 8 5 3 年,清政府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在山丽、陕硝、广东等省议 行“劝捐”,目的是向殷实之家“暂时挪借,以勘国用”。荐省的劝借方法不同,例如山 西的“挪借”办法是由地方官员向所属各“饶富之家”示以筹款成数,然后按照此数发 给印票,规定分年按期归还。如有借至1 0 万两以上者,除按年归还本银外,若借债人本 身已有功名,准其赏给祖、父封典。实际上,到了军务结束后,箨省每借口财政支绌而 由官府奏请给奖了事。举借外债始丁太平天国时期。1 8 5 3 年,清政府为了扑灭上海小刀 会起义,雇用洋船,价款由洋商垫付,数目不洋,仅1 8 5 5 、1 8 5 6 两年由江海关洋税中扣 还的银数就达1 2 7 ,7 2 8 两。另据统计,1 8 6 1 1 8 6 5 年问,江苏、福建、r 尔等省先后举 借外债1 2 笔,共1 ,8 7 8 ,6 2 0 两,利息率低者年息八厘,高者达一分五厘,用于镇压太 平大国运动。o 创办厘金,扩大收入。厘金的发明者是左都御史雷以诵,他在奏则中说:“求其无损 丁民,有益r 饷,并可经久而便民者,则莫如商贾捐厘之法,而此法“略仿前督林则徐 一文愿之法,劝谕米行捐厘助饷”o 。雷以诚此处说的“一文愿”是指林则徐谪成伊犁时, 为筹集兴修水利资金,劝民纳捐规定每米一升纳钱一文,故称“一文愿”。雷以诫利 用捐厘助饷的办法收到成效以后,捐厘便逐渐发展成为个全国性的筹饷办法。它主要 的征收对象是“活厘”,即货物两地贩运活动的通过税收。在厘金推行各省的前后,清朝 中央并无统一的规定,只是议定所有用兵省份,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酌量筹厘济饷。 厘金税率和抽法,不仅各省不一致,一省之货也是“此轻彼重”,而且税率不断增高。这 样就出现了各省厘金各自为政的割据局面,造成了重叠课重的税制。由丁厘金税收十分 分散,又是部队随抽随用,所以厘金之数很难估计。 尽管实行了上述多种经济措施仍难以摆脱困境,最后清政府终r 实行了2 0 0 年来 末实行的货币政策。 ( 一) 、铸发大钱 咸丰朝之所以铸造大钱,既是财政危机的产物,也是鸦片战后制钱制度发生危机的 产物。清代的货币主要有两种,银两和制钱。清初定制,将铜鼓铸为钱,每枚重一钱, 面值为一文,称作“制钱”,是制度化、法定化的货币。清代银钱并用,银是国家财政 和大宗交易的计算出纳单位和富户人家的储藏手段,铜钱是广人人民和中国交易市场上 主要的流通货币中小户人家,时而持小块银锭或是碎银,还需兑换成制钱斤再进行交 易。铜钱的铸造为官铸,私铸私毁以重罪论处,主要的铸造单位是北京的宝泉局和宝源 局。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 1 6 4 4 1 8 0 7 年) 的1 6 4 年间,铜钱和银之间维持千文 一两的比价,或者在此范围内上下波动。最低时达到7 0 0 文,最高时达到1 ,4 0 0 文。o 由于艮期的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进入1 9 世纪以后,银价逐渐趋昂,1 9 世纪2 0 年代初 到4 0 年代的2 0 年间,银钱比价指数上升了3 0 。到鸦片战争前夕,各省银价已经达 到一千五六百文,银贵钱贱现象十分严重。鸦片战后,银价更是扶摇直上,从直隶。门聿县 人柳镇一家商店帐册的纪录o ( 见下表) 可以看山1 8 4 3 ,1 8 5 0 年问银钱比价波动的趋势。 1 8 4 3 1 8 5 0 年间银钱比价波动的情势 年代银一两兑换制钱文数年代银一两兑换制钱文数 1 8 4 31 6 5 6 2 31 8 4 72 。1 6 7 4 4 1 8 4 4l ,7 2 4 1 21 8 4 82 ,2 9 9 3 4 1 8 4 52 ,0 2 4 7 418 4 92 ,3 5 4 9 8 l 1 8 4 62 ,2 0 8 3 618 5 02 ,2 3 0 3 2 从中不难看山,战后较战争前夕银贵钱贱的比价升高2 6 7 6 ,显然是受当时弥漫 全国的银价高涨的影响。如以每年平均易钱2 0 0 0 文与战前历朝银钱比价的情况对比来看 则已“较昔钱价平时盖倍之,较贵时几及三倍”o 。银贵钱贱的恶性发展,直接打击了制 钱制度,造成了铸钱的严重亏本。虽然清代前期的铸钱也面临着亏本的局面,但那时清 政府财政充裕,尚可补贴。如雍正年阃,宝泉、宝源二局每年丁折银三十万两,从维止 十二年( 1 7 3 4 年) 将铸钱减为钱二分,每年仍了本1 7 万两。o 各省的铸局的亏本也不 在少数。到嘉庆朝以后,各省铸局相继停铸。维持铸造的也是减卵开铸。这种长期的停 铸与减铸,使得制钱“流通日少”。 铜价的的上涨,制钱面料的不足,也使制钱难以维持下去。铜是制钱的主要原料, 康熙九年( 1 6 7 0 年) ,京局收购铜价每斤银六分五厘,雍正六年( 1 7 2 8 年) 已经达到 钱四分五厘。伴随着银钱比价已经翻了番,铜的制钱价格上涨是很明显的。太平天国 起义时,这种铜价上涨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太平军不仅影响到清政府的财政,也影响到 币材的不足。咸丰三年( 1 8 5 3 年) ,太平军势如破竹,定都大京,占领了艮江流域数省, 滇铜冈战争不能顺利经长江运至京师,铸钱原料所需铜料的来源大大减少,铜价日昂。 当制钱内含铜量价格大于制钱面值与熔化费用之和时,私铸便发生了。当铜价大幅度上 涨时,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私销。所以,到咸丰朝时,出现了政府因铜价上涨、铸钱亏 本而难以铸造制钱,民间人量私销制钱的局面。原有制钱迅速推出流通市场,清政府又 陷入了货币危机之中。所以,咸丰朝铸造人钱的出笼,既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 清廷且被太平天国起义激化了的财歧问题,也是制钱制度遭到银贵钱贱冲击而陷入危机 的产物。 6 1 、铸造大钱的酝酿和出台 货币问题是近代初期讨论最多、最热烈的经济问题之一。从嘉庆朝开始,货币问题 已经曰氚引起了统治阶级的注意,早在嘉庆十年( 1 8 0 5 年) ,正当白莲教农民起义时期, 就有许画山建议铸大钱。道光十七年( 1 8 3 7 年) 的时候,王鎏提出了“更铸当百、当十 大钱以便民用”o 的主张。鸦片战争前后,对铸大钱的议论公然见诸奏章。道光十八年( 1 8 3 8 年) 八月,广西巡抚梁章钷认为:今日银价昂贵主要原因是由丁私铸之钱充斥市场,建议 铸造当十、当五十及当玎、当五百、当干五种大钱,并且要钱质精好以杜私铸。户部以 为私铸之风难禁,并非是钱法本身有什么不对之处而是因为各省管理不善,所以没有 同意官铸大钱。之后义有御史雷以诚、张修育等人建议铸造大钱,也朱能说动清政府。 太平军起义之后,清政府军费浩繁,铸造大钱之议又起。咸丰二年( 1 8 5 2 年) 十月十九日 四川学政何绍基认为“即使银数方赢,尚宜反经以复占,现职银数日绌,尤当变法以救 时。顾救时之法,仍不外乎复古”,奏请“铸为大钱三品:日当百、日当五白、日当千。” 成丰虽然没有批准,但将该奏折“著户部存记,若有可行时,不妨采择入奏。”o 可见, 此时的清政府对待铸大钱的态度不那么强硬了。咸丰三年( 18 5 3 年) ,御史蔡缁洛奏请铸 人钱,并建议与发行纸币相结合。一可以充度支,二可解决钞本问题。这深深打动了试 图摆脱财政危机的咸丰皇帝,他明确批示“户部议奏”,但户部仍拖延不办。到太平军占 领南京,户部不敢再拖延下去,议后由户部尚书孙瑞珍奏准开铸当十大钱。于是,统治 阶级内部酝酿长达十余年的铸造大钱政策终于出台了。 2 、大钱的铸发及其失败 咸丰朝铸造大钱,意在摆脱财政危机,因此并无严密的计划。咸丰三年五月,首先 铸当十大钱,重六钱,口咸丰重宝,与制钱同时流通。八月铸当五十大钱,重一两八钱, 日咸丰元宝。咸丰三年六月十 日,咸丰颁上渝,认为鼓铸大钱,“京师试行,颇有实际, 已饬户部妥议章程,迅速通行各省办理”0 。到十一月间,太平军北伐军已经逼近京师, 清政府“筹饷情形万分支绌”,便不计成败,决然推广,并下令添铸当五大钱。咸丰三年 十+ 月二十一日( 1 8 5 3 年1 2 月2 1 日) 户部又请推广人钱并减重行使:当千火钱铸重二 两,当五百夫钱铸重一两六钱,当白j 大钱铸重一两四钱,当五十大钱减为重一两,当十 大钱减为重四钱四分,当五大钱则重二钱二分,清政府批准这一规定,通令各省推行人 钱。咸丰四年二月开铸当百、当五百、当千三种大钱。之后,各省相继推行,除西藏、 蒙古外,从咸丰二年到四年,有j 8 个省区开铸了大钱,到威丰六年( 】8 5 6 年) 的时候, 各省区铸造大钱的铸局多达2 6 个。 除了铜大钱以外,清政府还铸造了铁大钱、铁制钱和铅制钱。由于铜斤缺乏,而山 婀铁产丰富,地近京师,取材方便于是在咸丰二年七月,在山西铸造铁大钱,咸丰四 年三月京师也开铸铁大钱,并在山西设分局铸造分当一、当五、当十3 种。当年六月, 户部祁寓藻上奏,“臣等伏思金、银、铜、铁、铅,虽有差别,并皆利用。铁既可以抵铜, 钱似可以佐铁”,“以向铅八成黑铅二成配搭均匀,加工铸造掷地有卢,并无破碎之 患。与铜、铁钱相间行使,似亦足以流通”o 。咸丰奏准,于是又开铸铅制钱。铜大钱、 铁钱、铅钱一律照制钱计算,并与官票宝钞相辅而行,凡民间完纳地丁钱粮、关税、盐 课等若干款项,均准按成数搭交人钱。文武官俸、官匠丁薪及兵饷、旗饷等宫放之款均 按成数搭放大钱。当时主张行钞的王茂荫反对大钱。他认为历代铸大钱,没有行用三年 而不废弃的,没有不引起私铸泛; :f 成灾和物价上涨的。他阐述道:“官能定钱之值而不 能限物之值。钱当千,民不敢以为百,物值百,民不难以为千。”o 这一论断的意思是, 国家可以把铜钱当自当千但却决定不了其实际价值,不能任意提高其购买力,即国家 不能创造出金属货币的价值来,价格的标准和价值的尺度无法混为一谈。如果说国家规 定值百的钱当干,那么老百姓也会把值百的物提高到值千的价格。所以,国家发行票面 之值远超过大钱本身价值的金属货币,其直接后果将使“物价涌贵”,还会p 司其“私钱繁 兴”。 大钱的命运正如王茂荫所预言,失败是其必然产物。在咸丰二年铸造当十、当五十 大钱之初,由下数量不多,民间还能流通。但是,当五百和当千大钱,从咸丰四年二月 开铸伊始,就冈“折当太重”,导致大钱急剧贬值,迷速走向崩溃。京城内,“当千者折 算七八百文当五百者折算三四百文”o , :且牵动当百以下大钱。到当年七月间,“当 百大钱又有奸商折算等弊”o ,经清政府严令禁止,仍无实效。接着,当五十大钱也不能 流通。到咸丰五年的时候,当十铜大钱也遭到市场的排斥,经清政府强制才勉强维持下 来,但仍不能阻止跌价。咸丰七年( 1 8 5 7 年) 自正月以来,当十铁钱不行,已经无可挽 回。咸丰八年( 1 8 5 8 年) 初,“当十铜钱,几至折二折j ”,“物价粮价愈形昂贵”。由于 市场各种大钱充斥,铜制钱目少,为补救起见,曾于咸丰七年( 1 8 5 7 年) 改铸铁制钱, 铁制钱开始还好,每铁制钱一吊可低铜大钱三吊余文,但咸丰八年正月以后,价值日渐 减落,四月间每铁制钱一吊仅只抵铜人钱一吊二三卣文。咸丰九年( 1 8 5 9 年) 春则与当 十铜钱抵平使用。五月初,一千铁钱可换当十铜钱数百,以渐有不行之势。七月间,铁 制钱积存1 6 0 余万吊,终于不得不停铸。咸丰九年( 1 8 5 9 年) 以后,只有当十铜钱勉强 流通,但市场价格仅抵铜制钱二文。各省的状况也如此,先后停铸贬值大钱。 咸丰大钱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制钱制度的衰亡。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封建经济 长 l i j 处于白然经济状态,产品多在本地内自产自销,一般人与外界发生货币关系的情况 不普遍,对制钱某些技术上的缺点习以为常,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鸦片战后, 五口通商,虎门洞开,帝国主义经济大量侵入,原有的国内地区经济遭到破坏,封建经 济在同资本主义经济搏斗中败下阵来,以封建经济为基础的制钱也就失去了依托。在新 形势下出现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货币制度。制钱制度的弱点,在此 新情况下完全暴露山来,它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而被淘汰。这是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了的, 任何帝王的权威都无法挽救制钱的灭亡。 当然,作为一项战时挽救财政危机的货1 1 j 政策,咸丰朝大钱的失败还育其他原因, 首先在于私铸泛滥,而私铸最严重的自然是面值与大钱自身相差悬殊的当干和当五白大 钱。这两种大钱刚刚铸发,就“盗铸如云而起”。制钱因折价过高私铸者从中获利甚厚。 私铸越来越多,各种大钱都跌到四、五成。同年七月只好停铸,距开铸仅仅五个月。之 后,私铸又转向当百、当五十大钱。止如左督御史周祖培所奏“当百大钱既经畅行丁前, 何以壅塞于后,推其缘故,固有私铸之未能禁绝,私贩之随处充斥。”o 清政府也承认“现 在大钱壅滞,皆由私铸日多”o 。咸丰四年七月初十日清政府下令:“私铸当百以下人钱 案内,为首及匠人,如数在十干以上及、虽不及十千二私铸不l e 一次者,应于斩侯罪 从重,请旨及行正法。其私铸仅只一次,而为数又在十千以下者,即系由轻加重,仍遵 前旨问拟斩侯,入于秋审情实。”o 尽管如此,也无济于事。利之所在,人尽趋之,甚至 京师炉匠也夹带私铸。这种肆无总惮的大量私铸,必然导致大钱信用的崩溃。咸丰八年 四月十六日御史徵麟上奏:“白钱法数变而后,商贾狡狯之徒百般诡谲。始则因铜当百、当 五十人钱,物价为之增长,白上年春夏改铸铁制钱,物价不但不能减落,且更 逐日任意增k 。即如食米,从前每石止卖十余吊文,今则每石二十余吊不止:猪肉每斤 止卖二二三百文,今则每斤六七百文不止。”o 如前所述大钱的发行违背了金属货币的发行规律:其票面规定的价值与货币自身 的价值相一致。各种大钱进入市场不久就受到了排斥,人们对大钱的不接受也加速了咸 丰大钱的崩溃。北京的粮商冈大钱行使而不愿卖粮,外地的粮食不再向城里运粮,造成 北京城的粮店纷纷倒闭歇业,北京迅速出现粮食紧张的严重局势。正如御史伍辅祥所奏: “近囚京外各处贩卖粮食来京者不肯使用大钱,致外来粮食日少,粮店纷纷歇业。”o 在 市场流通中当十大钱与制钱并, t t n ,“名为当十,实多受六折八折之亏损”,在北京城 里,国家强令行使,“京中肆市遵法勉用当十、当五钱,而一出京门,竟不能用”o 。于 是,事实逆向而动:半年多前社会上的“奸民”私毁制钱而改铸大钱,如今则是:“销毁 人钱而改铸制钱”。如黄钧宰在他的金壶道墨中记述清江铸钱的情景,咸丰五年秋路 过清江,私铸者忙_ 丁毁制钱而铸大钱:到了冬天又路过清江,私铸者又忙于毁大钱而铸 制钱。问之则日:“大钱不行,报损者买之,当十只值一_ 二。今毁大钱为制钱,而又小之, 和以铅砂,计除上资,一可化三四,n f f 为而不铸? ”o 可见,只要是大钱,即使当十当 五也同样违反规律遭到失败。 清政府是凭借超经济的政治暴力推行人钱的。为了推行大钱,规定了种种歧令,如 对大钱的搭收搭放,法定实钱1 0 0 0 文,交制钱2 0 0 文、大钱8 0 0 文;后来改为每千文交 大钱9 0 0 、制钱1 0 0 。但在实施过稃中却形同具文,地方官吏在征收赋税时往往故意贬低 9 人钱的价值,拒绝收受,白坏信用。在江苏各地,征收地j 、钱粮、盐课、关税,官府 “止收银与制钱”,“民有以大钱输纳者,概屏而不用”o 。“顺大、赢隶、山东、山曲省 征收地丁钱粮俱准成交铜铁当十人钱并钳铁制钱”“但官吏书差,勒索挑剔,不肯收 纳”。就大钱的搭放而言,主要由发放官俸兵饷进入流通。大钱的贬值和壅滞,使官兵 的抗议不断增强,兵役不愿承领,兵饷纷纷退回。扬州江北大营白咸丰五年五月搭放人 钱屙,因兵民抵制,“概行存留”清政府害怕“激而生变”,于当年八月奏准,嗣后兵饷, “毋庸搭放大钱,其练勇口粮,即照兵丁口粮一体办理”。大钱的信用要靠清政府自身 来维持,官府对大钱的搭放与搭收都不能按规定执行,如何能在民间行使呢! 大钱无法流通,清政府又想恢复制钱,然而北京城内的制钱已很少,只好命令沿海、 沿江的湖北、江西、江苏、j “永各省收集制钱,运往北京,以充京师交易之用。令这些 富庶的省份年缴制钱3 0 万串,但是因制钱被大钱冲击若干年,币制混乱,难以收到这么 多制钱运往北京。咸丰朝铸发的当十当五大钱仍干扰市场多年,直到2 0 世纪初新式银行 的出现,新币的发行才使这一段币制问题归为终结。 ( 二) 、发行不兑现纸币 成丰朝的另一项货币政策表现为发行不兑现纸币官票和宝钞。官票是以银两作 为货币单位的纸币,宝钞是以钱文作为货币单位的纸币。 1 、发钞之议 满洲人是金人的后裔,他们对丰且先那段通货膨账的历史有着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接 受了元明以来纸币膨胀的历史教训,所以,满洲入关以后,对发行纸币采取谨慎的态度。 清顺治初年在北方要肃清闯王的军队,在南方要镇压鲁王和永明王旗帜f 的反抗,军费 开支浩繁,但财政尚可勉强支持,没有发行纸币。n l i l 治八年( 1 6 5 1 年) 国内局势基本 稳定,可几十年来过度开支造成的财政困难已经暴露出来。“顺治初年,经费未定,有度 浩繁”,因此“仿明i r 制,造为钞贯与钱兼行”。“是年始造钞一十二万八千一百七十二贯 有奇,白后岁以为额,至十八年即行停j r 。”o 此次发钞是仿明钞行制,面额从十文到一 贯,以后十年,每年均照限额发行。顺治十八年( 1 6 6 1 年) ,南明永历帝败殁,战事稍息, 就停止了发行。这段发钞史由于发行数量不多,流通时期又短,影响不大。白此以后, 清政府1 9 0 多年没有发行过钞票。吴三桂之叛,延及十省,前后八年,虽耗用国帑甚巨, 也不见有纸币的发行。嘉庆、道光年间( t 7 9 6 - 1 8 5 0 年) 财政拮据,多次有人建议发行钞 祟,清政府都未采纳。例如,嘉庆十九年( 1 8 1 4 年) 侍讲学士蔡之定,提议使用楮钞, 不但没有被采纳,而且被认为妄言乱政而受惩处,清帝谕:“所奏泥占迂谬,断0 i 可行。 前代行用钞法,其弊百端,殊小民趋利若鹜,楮币较之金银尤属作伪,必致讼狱繁兴, l o 犯法者众,且国家经费量入为山,不致遽形匣乏,何得轻改旧章,利未兴而害已滋 甚乎? 该学十系文学之臣,以迂腐之见率陈奏牍,实属越职。蔡之定着交部议处, 以为妄青乱政者戒。”o 可见,清政府当局不采用纸币态度的坚决。进入道光朝以后,鸦 片走私狷獗,引起日茄严重的“银荒”,提这类意见的人多了起来,王鎏就是其中一位。 王鎏( 1 7 8 6 一1 8 4 3 年) ,原名仲鎏,字亮生,江苏吴县人,是个曾经累应乡试不第的秀 才,末任什么官职。他在1 8 2 8 年写出钞币刍言一柏,向清朝统治者献策,主张禁止 使用向银作为货币发行纸f r i t h 铸造大钱,以收刮民财。1 8 3 7 年,它义对此书作了修改 补充,并更名为钱币刍言,大胆主张行钞。他的土耍论点是:货币在国家统治之下, 得以无限制的发行,即“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万物之利权授之丁上,布之 于下”,即皇权有绝对权威。可见,王鎏把滥发纸币说成是解决封建政权一切凼难的万应 灵约,还提出了“足君尤先”的论点,把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说成是发行纸币的首 要目的,宣扬国家权力可以任意创造货币。于鎏的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从 而引起发钞的进一步讨论,住客观上王鎏的论调为清政府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起了舆论 作用。 但是,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前,清政府还未敢公然推行纸币政策。当太平天国运动兴 起以后,清王朝财政陷入困境,王鎏的主张就成了清政府发行不兑现纸币的理论根据。 这时,御史王茂荫提出了发行兑现纸币的建议。于茂荫( 1 7 9 8 1 8 6 5 年) ,安徽歙县人, 字椿年,号r 怀,道光十二:年( 1 8 3 2 年) 中进十,历仕道光( 1 8 2 1 1 8 5 0 年) 、咸丰( 1 8 5 1 - 1 8 6 1 年) 、同治( 1 8 6 2 18 7 4 年) 三朝。咸丰元年( 1 8 5 1 年) 九月,王茂荫在任监察御史时, 向咸丰帝提出了条议钞法折。在这个折中,他从缓和封建朝廷财政危机的目的出发, 建议发钞。但是,在发行办法上,他强调,“行之以渐,限制以制”,即采取审慎、逐渐 增发的办法,第一个发行年度发行十万两,试行一两年厅再增加一倍,没有问题后再加 倍,直至达到一千万两的最高限额,即不再增发。在发行机制方面,千茂荫主张利用封 建社会中己有的信用机构银号,即人们可以随时向银号兑换现银。户部以窜碍难行 而未同意。亩到咸丰二年( 1 8 5 2 年)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已经爆发一年多了,福建巡抚王 懿德奏请行钞以济军需,朝廷还是以“该抚所请改钞法之说,应毋庸议”作答,但是口 气己稍缓和不是“妄言乱政,交部议处”了。咸丰二年九月初三日( 1 8 5 2 年1 0 月1 5 日) ,清政府左都御史花沙纳义奏请发钞,结果也是议而不行。咸丰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 1 8 5 2 年1 2 月2 3 日) 江苏巡抚杨文定提出因地制宣的看法,这就使户部过女对行钞一 再反驳的态度得以转变,同意在江苏试行发钞。这为清政府实行通货膨胀开辟了道路。 而此时清政府的财政已经面临枯竭,出于发行钞票和铸造大钱两者之间尚有半棋不定之 势。到咸丰三年初,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已持续两年之久,太平军顺长江而f ,势如破竹, 直捣南京当时“军需、河饷糜帑已二千数百万两,以致度支告匮,筹划维艰”o 。在众 多的行钞建议中,王茂荫的钞法十条,主张持稳重方针,控制数量,调节流通,维持币 信,规划是比较精密而持重的。清政府在“度支告匮,筹划维艰”的形势下,咸丰三年, 清廷擢升陕西道御史手茂荫为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成为财政、货币事务的主管官 员之一,正式派左督御史花沙纳、王茂荫会同户部速议章程奏明办理。王茂荫等人于 咸丰三年二月十七日拟定试行官票章程十八条,主要内容有:试行银票自京师开始, 行有成敛后再推行各省:部库放款除兵饷外,按银八票二搭放,在京收项亦按银八票二 搭收:官票赴银钱号兑现,廊按票面所开平色照数付银,或按当日市价换给钱文钱票: 官票发行额定为1 2 万两,面值分1 两、5 两、1 0 两、5 0 两,均系二两京平:设立官票所 填制官票。清政府认为尚属周密,遂丁咸丰三年五月初二日( 1 8 5 3 年6 月8 日) r 令: “着照所请,定为官票名目,先于京师行用,俟流通渐广,再颁发各省一律尊办。”为了 大小民间疑虑,便于推行,义声明:“官票之行与银钱并重,部库出入收放相均。其民间 行用银钱私票,仍听其便。”o 至咸丰三年七月初三日,经户部奏准推行官票章程,将 官票推行各省,官票搭放范围扩大到兵饷,搭收搭放比例改为五成,添造三两票,增加 发行额2 0 0 万两( 颁发各路粮台2 5 万两,加盖“粮台”红戳,颁发各省藩库1 7 5 万两, 加盖省名) 。这样,作为对付战时财政困难的纸币政策终丁出笼了。 2 、纸币的发行 成丰朝发行的不兑现纸币有两种,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咸丰三年五月开始发行户 部官票。户部官票简称官票,又叫银票,以银两为单位,即代替银使用的纸币,分一两、 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等多种。上端有“户部官票”汉满文字,中间印着银两数目, 花纹字画为监色,形制似大明宝钞而略小,用桑皮纸印,票形人小依票面全额而有所不 同。清政府开始规定每一万两中有5 0 两票面1 0 0 张,1 0 两票面2 5 0 张,5 两票面4 0 0 张, l 两票面5 0 0 张,计1 2 5 0 张,预计现在京师发行1 2 万两,通行之后再行推广增发。 官票发行不久,户部又计划发行宝钞。宝钞,即“大清宝钞”,以制钱为单位,又叫 饯票、钱钞。面额有2 5 0 文、5 0 0 文、1 0 0 0 文、1 5 0 0 文、2 0 0 0 文等多种,用厚白纸印刷, 上端印着“大清宝钞”四个汉字,中间印着制钱的文数,花纹字画也是蓝色,但比官票 小一些。咸丰三年九月十八日( 1 8 5 3 年1 0 月2 0 日) 惠亲王等奏请,“有银票以便出纳, 必须有钱钞以利流通,请令京师及各直省均由户部颁行银票、钱钞,任听民间日用行使”, 使“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咸知银票即是实银,钱钞即是制钱”o 。成丰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1 8 5 3 年1 2 月1 7 日) 即拟具制造宝钞章程十八条和行钞章程十一二条。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1 8 5 3 年1 2 月2 4 日) 清政府同意发钞,“着照部议,凡民间完纳地】一、钱粮、关税,盐课及一 切交宫解部协拨筹款,均准以官票、钱钞元成为率。官票银一两抵制钱干,宝钞两干, 抵银一两,与现行大钱、制钱相辅而行。其余仍交纳实银,以资周转。京外各库惠放之 款,官票、宝钞亦以五成为限。”并准“殷实铺商具结承领宝钞,俾民间自行通用。”“ 3 、纸币的贬值 官票、宝钞不能兑现,发行过多,又不按成搭收,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官票与宝 钞的发行,本意要与银钱相辅相行。根据试行官票章程规定:“凡各衙门领到官票, 赴银钱号兑换银钱者,或换现银,或换现钱,或换钱票,均按照票上所开平色照数付银, 暨按本日市价换给钱文钱票,毋许克扣。”这表明咸丰三年二月在京师试行的官票是一种 有条件的可兑现纸币,但是七月初三日的推广官票章程和十月的制定的宝钞章 程,便不再有任何兑现的条款,这就公开声明官票宝钞都是不兑现纸币。纸币本身是一 种信用货币,一旦信用货币丧失了信用,就必然成为一张废纸。咸丰四年以后,官票宝 钞的流通日见堵塞,京城内外,“以钞买货,或过昂其值,或推说货尽,内外兵民及大小 铺面,均视钞为畏途”。 清政府还规定,官票、宝钞按五成搭收搭放,凡地丁杂粮及切解部款,以钱钞二 千,抵银一两。但是,由于清廷用滥发纸币作为筹付军费的手段,加上政治腐败无能, 官吏自坏币信,从中营私舞弊,敲诈勒索,使钱钞大跌,物价大涨,形成恶性膨胀,纸 钞滞碍难行。“京内所领官票之家,有力者已将官票搭交捐输;无力者握票在手无处可以 易钱,反被奸商以贱价货去,包办捐输,搭解上兑。”9 官票在发行后六个多月,宝钞在 发行厉十天,首先在京城就行不通了。顺天府军营的官兵以军营所在之王庆坨地方无银 钱大铺为由,拒绝收取宫票宝钞,但清政府本来就意图推行不兑现纸币,因而坚持搭放 官票宝钞。在京师地面“内外城兵民及大小铺面,均视钞法为畏途,未见行钞之利但 见行钞之害”。在各地方,官票宝钞也受到了抵制。有的州县征收钱粮时,只收银钱, 不要宝钞,然斤再低价在市面上收买票钞,按五成解库,从中渔利。有的省库抵付经费 款项时,按二成搭放票钞,对州县解交税款则不予搭收。人们持票钞购物,商人故意抬 高物价或者拒收票钞,只要银钱。 咸丰四年的时候,户部侍郎王茂荫上奏再议钞法折,提出了第二个货币改革方案, 企图挽救已发生的通货膨胀。它的再议钞法折包括四点建议:允许钱钞兑换现钱( 制 钱) ;允许银票兑换现银;允许各商店用钞换银;允许典( 当) 铺款项出入搭用钞币。前 两项是关于持钞人同国家的关系问题,后两项是在商人同商人、商人同顾客的往来中扩 大钞币的使用问题。王茂荫的这个方案使要通过兑现米刹住继续增发纸币的势头,从而 制止已经发生的通货膨胀。王茂荫的言论触怒了咸丰皇帝,指责他只顾考虑商贾利益, 置国事于不问。在1 8 5 4 年4 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d 茂荫受到了严重的申斥。咸丰下令 在全国通行纸币,但因纸币在远省受到商民的强烈反对,只有福建、陕西、山州数省发 行,热河勉强筹各,天津则由商人承包牟利。到咸丰五年( 1 8 5 5 年) ,官票一两和宝钞一 钱文都只能换剑京钱四五百文,合制钱二三百文。此后票钞更加壅塞,钞价口跌清廷 多方挽救无效,到咸丰十一年( 1 8 6 1 年) 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清理。这时,官票早己绝迹, 无人过问。宝钞跌到每贯仅值钱二十六文,最高五十二文,几乎成为废纸,只有极小部 分用来赎当时搭用。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七日,( 1 8 6 2 年1 2 月2 7 曰) ,清廷宣布停l r 收发 纸币,持续十多年之久的通货膨胀才渐次平息。 三、异常活跃的金融机构 咸丰朝大钱的铸造,就面值而言。有当四、当元、当八、当十、当二十、当三十、 当四十当百、当千共1 5 种。按币材分,铜大钱共1 5 种,铁大钱( 包括铁制钱) 共7 种,铅大钱( 包括铅制钱) 共5 种,总数达2 7 种。再加上官票、宝钞,可以说,这是我 国在统一日j 代封建f 朝铸发钱币种类最多的一个时期,其规模、数量也远远超过了新莽 时期。数每种类繁多的货币充斥着流通领域,迅速贬值,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给 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由于咸丰朝先后铸发大钱,发行官票宝 钞,钱与票互换频繁,在客观上又刺激了各种金融机构的产生和活跃。这。一时期是银号、 钱号、钱庄、票号等l i t 式金融机构活动突出的年代。 ( 一) 、北京官银钱号的设立及裁撤 1 、“天乾”九官号 在官银钱号设立之前私营银钱号已经普遍存在,有钱庄、钱铺、钱店、银号等名 目,发行银钱票。般来讲,长江流域多称钱庄,北方各省和r 州、香港称银号。私营 的钱庄和银号在乾嘉时期很兴旺,到了道光时曾因银贵钱贱问题而遭到抨击。但林则徐、 贺长龄等人认为钱庄银号业务方便银钱流通,与银贵钱贱无关。林则徐上奏钱票无甚 关碍宜重禁吸烟以杜弊源中说:“钱票之通行业已多年,并非始于今日,即从前纹银每 两兑钱一串之时,各铺亦尝无票,何以银不如是之贵? ”贺长龄义说:“今日之银票,其 每岁所会兑,盖数倍于钱矣,而银乃日贵,更何得以钱贱之故归咎钱票乎? ”道光十八 年( 1 8 3 8 年) ,i l l 西巡抚申启贤上疏道:民间正常交易钱票与现钱毫无分别,“均系见票 付钱,与现钱无异,毋庸禁 ”o 。这说明清代咸丰以前的私设银钱号所发的钱票和银票 是一种兑换券,配合制钱和银两流通,发挥支付手段作用,其性质与咸丰朝所发的不兑 现纸币完全不同。 清政府始殴的官银钱号是道光二十五年( 1 8 4 5 年) l 最立的天元、天亨、天利、天贞、 阿天元五家官号,发行钱桨,在支付兵j 月饷、官员公费及各项工程时,搭发一定成数, 所得利息,作为内务府进款。此时发行的银钱票,是兑取实银和制钱的票据。 咸丰二年( 1 8 5 2 年) 户部曾议设官银钱号而未行,咸丰三年( 18 5 3 年) ,副都御史 和淳建议设立官钱铺,发行钱票,铺是官设,不怕关闭,人民可以信任,钱票可以流通。 和淳的建议被户部采纳,成丰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1 8 5 3 年6 月5 口) 奏准招商承办乾豫、 乾恒、乾丰、乾益四家官银钱号,每号拨京钱十万吊,以二万吊作例价修理之用,以八 万吊作成本。加上原来的天元等5 家官银钱号,共是9 个官银钱号,统称“天乾九官号”。 乾字4 个官号向军队发饷,从咸丰三年六月搭成发给。开始时,饷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