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90年代乡土小说的家园情结.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90年代乡土小说的家园情结.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90年代乡土小说的家园情结.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90年代乡土小说的家园情结.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90年代乡土小说的家园情结.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乡土家园成为“地之子 心中不可抹去的情结,并逐渐积淀成为一种心理记 忆,存在于作家的思想中,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创作和文本的形成。本文将从家 园情结的角度出发考察9 0 年代的乡土小说文本,试图探讨在商品经济大潮涌动 中乡土作家的家园情结的新变化,在此基础上,发现其形成的原因,最后归纳其 文学史的意义与价值。 本论文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主要对家园情结进行界定,认为家 园情结是一种文化情结,是对乡土文化的复杂情感。并梳理出中国乡土小说的家 园情结的历史形态,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9 0 年代乡土小说家园情结的必要性。 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分析9 0 年代乡土小说家园情结的呈现形态,通过分 析得出世纪末的乡土作家的精神内在结构的延续和变化:认为在乡情与理性的矛 盾纠缠中,世纪末的乡土作家对乡土家园的怀疑色调浓厚,对乡土家园的建构不 再自信。第二章进一步分析由于作家家园情结的变化给乡土小说带来的艺术特 征。认为作家情感主要通过叙事表现出来,因此,本章分别从叙事情感的游移、 叙事形象的世俗化和叙事立场的民间化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三章从作家主体与时 代环境两个方面对9 0 年代乡土小说的家园情结形成的原因进行详细地分析。主 观与客观互相渗透,共同造就了作家矛盾彷徨的家园情结。第四章总结9 0 年代 乡土小说家园情结的文学史意义。认为虽然乡土作家对乡士文化的游移与彷徨, 但他们在乡土大地上寻找的家园在世纪末仍然泛着理想的光芒,给迷茫中的文学 和社会提供精神的动力。但也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文化的保守与现实的逃避。 结语部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下一个世纪的乡土文学及其家园情结作出 前瞻性的观望,认为家园情结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强烈。 关键词9 0 年代乡土小说家园情结嬗变形态与意义 a b s t r a c t l o c a lh o m e l a n db e c o m e t h es o no fv i l l a g e c a nn o te r a s et h eh e a r t so ft h e c o m p l e x ,a n dg r a d u a l l ya c c u m u l a t e da s a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m e m o r y , e x i s t si nt h e t h i n g k i n go fw r i t e r s ,a si ti n e v i t a b l ya f f e c t st h o rc r e a t i v i t ya n d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 t e x t t h i sp a p e rf r o mt h ep o i n to fv i e wo ft h e i rc o m p l e xs t u d yo ft h e9 0 s l o c a l n o v e l s t e x t , t oe x p l o r et h ec o m m o d i t ye c o n o m yi nt h es u r g i n gt i d eo fn a t i v ew r i t e r so f t h en e wc h a n g e si n 血e i rc o m p l e xa n db a s e do nt h i s ,t h a t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 i r f o r m a t i o n , 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s t u r ei n t ot h ef m a lt h em e a n i n ga n dv a l u e i nt h i st h e s i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b e d ya n d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r e ep a r t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 t h em a i nc o m p l e xt od e f i n et h e i rh o m e s , h o m e st h a tc o m p l e xi sac u l t u r a lc o m p l e x ,a n d t h en a t i v ec u l t u r eo fc o m p l e xe m o t i o n s l o c a la n dc a m eo u tw i t hc h i n a sh i s t o r i c a l h o m e l a n dc o m p l e xp a t t e r n s ,i nt h i ss t u d yb a s e do nt h e9 0 sn o v e ln a t i v eh o m et h en e e d f o rc o m p l e x t h et e x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9 0o ft h ef i r s tm a j o rn o v e l o ft h en a t i v ef o r mo ft h e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t h e i rc o m p l e x ,t h r o u g ht h ee n do ft h el o c a l w r i t e r sc o m et ot h es p i r i to ft h ei n h e r e n ts t r u c t u r a lc o n t i n u i t ya n dc h a n g e :t h a t h o m e t o w na t m o s p h e r ea n dr a t i o n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i nt h es t r u g g l e ,t h ee n do ft h e c e n t u r yl o c a lw r i t e r sn a t i v eh o m e so fs u s p e c t e ds t r o n gc o l o r s , t h en a t i v eh o m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sn ol o n g e rs e l g c o n f i n d e n c e c h a p t e ri ia u t h o r sf u r t h e ra n a l y s i sb e c a u s e t h e i rh o m e st ot h ec o m p l e xc h a n g e ri nt h el o c a la r t sn o v e l sf e a t u r e w r i t e r sb e l i e v et h a t t h em a i ne m o t i o n a ln a r r a t i v ea n dt h e r e f o r e ,e m o t i o n a ln a r r a t i v eo ft h i sc h a p t e rf o r m t h em o b i l e ,s e c u l a ri m a g eo ft h en a r r a t i v ea n dn a r r a t i v ep o s i t i o no ft h ec i v i la s p e c t so f t h et h r e e c h a p t e r l i io ft h em a i nw r i t e r sf o r mt h et w oa s p e c t so f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 t h ee r ao ft h e9 0 s l o c a ln o v e l sh o m ec o m p l e xf o r m a t i o no fad e t a i l e d a n a l y s i s s u b j e c t i v ea n do b j e c t i v em u t u a lp e n e t r a t i o n ,c r e a t i n gac o m m o nw r i t e r c o m p l e x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l o s so ft h e i rh o m e s c h a p t e ri vo f9 0 ss u m m e du pt h e i r f e e l i n go fl o c a ln o v e l sl i t e r a r yh i s t r o ys i g n i f i c a n c e l o c a lw r i t e r s o ft h ev i e wt h a t a l t h o u g ht h el o c a lc u l t u r ea n dw a v e r i n gi n d e c i s i o n ,b u tt h e yf i n di nt h en a t i v el a n do f t h ee n do ft h e c e n t u r yh o m e ss t i l li d e a l ss h i n et ot h ec o n f u s i o n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t o p r o v i d es p i r i t u a la n ds o c i a lp o w e r b u tt h e r ea l ga l s oi n a d e q u a t e m a i n l ya sac u l t u r a l c o n s e r v a t i v ea n dt h er e a l i t yo fe s c a p e 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i nt h ea b o v es t u d yo nt h eb a s i s o fo b rn e x tc e n t u r ya n dt h eh o m e so fl o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t om a k ef o r w a r d l o o k i n g w a i t a n ds e e f e e l i n gt h a tt h e i rh o m e sw i l ln o td i s a p p e a rb u tw i l lb ef e e l i n ge v e nm o r e s t r o n g l y k e yw o r d s :9 0 sl o c a ln o v e l s ,e v o l u t i o no fh o m ec o m p l e x , m o r p h o l o g ya n d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n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搿求实、创新一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爱垒 日 期: 垒:兰2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逸量垒 e t 期: 竖:盆。 引言 “家园是个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的概念。 :汉语大词典把家园解释为: 家园是家中的庭院,泛指家庭或家乡;指自家的园林;指家业。可见这是与生养 之地有着密切关系的地方,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家园早已超出这些实体意义 的范畴而获得更多的丰富内涵。“家园,不仅是一种生存的空间,而且更是一种 文化氛围和文化网络。吱化家园深深地渗进人的内心,形成一种家园情结,因 此,家园情结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情结,是对故土文化的一种以爱为主的复杂情 感。这种情结深植于主体的内心,并常常会在主体远离故土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强 烈,成为游子们夜阑人静、孤舟听雨时心头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成为一缕莫名 的愁绪,成为一种回家的冲动与激情,成为一块漫漫旅途中的绿洲,成为一种希 望与追求。 中国从广义上来说是乡土中国。自古以来的知识分子多来自乡间,土里生土 里长的历史命运使他们习惯于把自己和乡土紧紧联系起来,乡土的文化气息养成 了他们的精神文化品格,他们对乡土的认识远比普通乡民更加真切深远,再加上 生活在别处的情感体验,所以他们对乡土的深厚情感常常与家园混淆在一起,乡 土情结和家园情结的概念也就模糊起来。有的论者曾试图把这两种情结加以区 别,认为乡土情结是“更多表现为一种情感态度和情感方式 ,是形而下的,而 家园情结是“基于一种哲学之撑,专注于对人的精神面貌、生存状态以及生命形 态的追问与思考一圆,是形而上的。当然,论者根据论述的需要而给出这样清晰 的概念界定是不无道理的,也是无可厚非的。其实对于从乡土大地走出来的漂泊 不定的知识分子来说,乡土不就是家么? 正因为内心对家园的牵挂才会产生诸多 复杂的情结。所以本文不打算对乡土情结与家园情结做条分缕析的解释,而认为 乡土情结是和家园情结紧密联系一起的,从广义上来说家园情结就是乡土情结。 乡土家园是乡土知识分子内心难以摆脱的情感纠缠,不论何时何地家园总在呼唤 离开故乡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成为他们心灵的蛊惑。就连对乡土文化猛烈批判的 陈晓兰:离乡、飘泊、返家 ,贵州大学学报 ,1 9 9 6 年第l 期 叶君:乡土、农村、家园、荒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7 年版,第1 7 8 页 鲁迅也不得不受这种情感的纠缠。“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 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 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 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乡土意识浓厚的中国文人从古至今不断歌咏着故土家园之恋。翻开中国的历 史文学画卷,我们在一首首类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诗句中,体悟到诗人 对乡土的浓浓思念,表现了传统农业文明浸透下对乡土文化单方面的赞美。这种 家园情结在一定的意义上束缚了人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限制了探索未知世界的 冒险意识。况且,这种家园情结大多局限于个人家园记忆,多抒发个体生命体验, 家园情结也很单一纯粹。正如有的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思乡怀旧等家园情结中 的家、乡、土、人等概念正是被人们诗情化的结果,它传导出更多的人伦情怀和 缺少理性批判精神和现代观念中的远行求索、改造现实的拯救与亲情。固家园情 结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发展。以鲁迅为首的“五四乡土小说家受到新文化 运动的影响,他们以现代理性和启蒙意识回望故乡,开启了对乡土文化批判的先 河。故乡被愚昧的封建迷信和礼教残害着,乡人命运多舛而又麻木不仁。但批判 的背后又流露出悲悯之情。与鲁迅等人不同的是废名、沈从文对乡土的浪漫想象, 他们感受到现代文明中的不适,试图在乡土文化中找到理想的家园。但“无论是 浪漫写意还是客观写实,都是对仍有价值的当然乡土的精神回归。 乡土作家对 家园的情感指向带上了现代性的观念,表现出“反叛与眷恋 回的特征。如果说, “家园意识在鲁迅等现代作家的主体情绪中更多指向于反省、困惑、彷徨的意识, 是在启蒙精神中对个人以及相应的群体的反省与拷问。 哪么,在新时期作家笔 下家园情结是怎样的呢? 新时期以来,备受历史折磨的广大乡村急需发展。摆脱 农民命运的知识分子深深感到乡土经济文化上的滞后,希望乡土尽快走出贫穷与 落后,渴望现代化给枯寂的乡土大地带来勃勃生机,成为一些作家的共同心愿。 呼唤新式农民,发展经济,建设家园成为一时的文学追求。贾平凹的腊月正 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朝花夕拾: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 9 7 9 年版,第2 页 邹志远:痛苦的家园记忆 ,东疆学刊 ,2 0 0 1 年第3 期 夏子:乡土文学的家园意识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3 期 陈继会:( 2 0 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历史形态,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 9 9 7 年第l 期 邹志远:痛苦的家园记忆 ,东疆学刊 ,2 0 0 1 年第3 期。 2 月、鸡窝洼人家,路遥的 ,文学理论与批评,2 0 0 6 年第4 期 3 第一章9 0 年代乡土小说家园情结的呈现形态 市场经济在9 0 年代中国的最终确立,不仅改变了国民的生活方式,而且渗透 到其精神思维意识中,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土的冲突对立以前所未有的激烈程 度展现出来,中国人固有的乡土意识与乡土观念不断受到新的挑战,深受文化冲 突煎熬的乡土小说家的家园情结也愈加复杂化。综观9 0 年代乡土小说整体创作, 我们根据不同的情感指向,归类整合出四种家园情结模式:一、“失乐园 的忧 患与焦虑;二、“桃花源 的眷恋与热爱;三、“故乡神话”坍塌后的怨怼与叛逆: 四、膏无根 的苦闷与孤独。我们认为这四种模式全面反映了转型期中国乡土作 家的复杂矛盾的文化心理。现实乡土的骚动让他们失望,乡土固有的贫穷、愚昧、 落后让他们难以回归,现代化呈现出来的劣迹与弊端又让他们不能展开拥抱的双 臂。乡土积淀的文化是他们面对现代化困惑时自我拯救的园地,但乡土不再是世 外桃源,城市不仅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冲刷尽农业文明的田园的和谐, 现实乡土的尴尬境地成为作家构筑乡土家园时的一大制约因素。对现代化的怀疑 与对未来的迷茫使他们无法如此前的乡土作家那样自信的对乡土文化进行批判 或歌咏。乡土不再宁静,城市更加喧哗,“地之子 们只好徘徊于两者之间,成 为历史的“中间物 ,他们的乡土家园情结蒙上了迷茫的色彩。 第一节“失乐园的忧患与焦虑 9 0 年代的中国乡村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愈现窘状,经济、文化、思想在传统 与现代之间摇摆,乡民对传统道德不加分析地抛弃,对现代文明盲目崇拜与追随, 使安静祥和的乡土成了“失乐园。乡土作家把目光投注到风云变幻的乡土大地 上,反映转型期乡土的隐隐阵痛,表达了当代“地之子一们对家园的忧患和焦虑。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对“土地”家园的哀泣。野人怀土,小草恋山。乡土大地走出来的“地 4 之子 们对土地怀有浓厚的深情与依恋,正如诗人李广田在地之子的诗中写 到“我是生自土中来自田间的这大地,我的母亲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一 乡土作家对土地的担忧在9 0 年代乡土小说里得到集中体现,随着乡镇企业的兴 起,传统的土地观念与土地情感受到质疑。土地的商业性逐渐提上日程,出现了 一些买地圈地以至浪费土地的现象。 九月还乡里的冯经理依仗是乡长的小舅 子,占着村里的八百亩良田,说是围给台商建厂,围了三年也没开发利用,造成 八百亩良田的荒芜,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类似的现象在天壤中也 得到表现。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然而却因现实的种 种因素,反而造成了土地的大量浪费,让人触目惊心。另外更让人担心的是农民 对土地情感的淡化。市场经济激活了农民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到土 地外求生存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实惠,土地价值贬低,抛弃土地成为乡村的普遍现 象。黄昏放牛中的胡老汉的儿子宁愿进城卖菜也不愿种地,他说:“田是自己 的,想怎么种别人也管不着。再说这烂泥田翻了几代人,也没见谁翻出一点金 银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农民走入城市。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农 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时期,农民鄙视土地的心理也是时代的产物。但是,随着 更多的农民走向城市,乡土的未来由谁来承担? 乡土作家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问 题,在农民走入城市的时代浪潮中发出了对土地的忧思,对家园的守望。 而坚守土地在9 0 年代就具有特殊的意义。阎连科、关仁山、张炜等作家发 出了拯救土地的呼唤。塑造出一系列坚守土地的时代“英雄形象。关仁山的九 月还乡里的农民杨双根看到被荒弃的土地于心不忍,做梦都想把那块土地开垦 出来,为了挪走占用土地的铁架桥,而以身试法;九月为了要回被冯经理占用的 土地,不惜用青春作代价; 天壤中的韩成贵放弃进城做老板的机会,只想让 那一片长满荒草的被圈地变成粮田,并为此费尽周折。土地于他们来说,并非仅 仅是生存的需要,而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农民对家园的不离不弃,对乡土未来命运 的承担。这样对乡土的责任承担意识在阎连科的 年月日中得到艺术的集中表 现。作家描述了在大早年头,在村民纷纷弃家而逃时,村中的一位老人却宁愿留 守家园,精心呵护一棵玉蜀黍,为了能让玉蜀黍成熟给乡人留下种子,老人不惜 用自己的身躯作了玉蜀黍的肥料。老人的形象不愧是“当代英雄”,英勇而又悲 壮,他来自土地的生命意识与价值追求已经超越了农民意识,与其说这是农民守 5 土的一曲悲歌,不如说是乡土作家对城市化进程中乡土家园的守望,是对土地的 哀泣。 第二是对乡土政治权力的控诉。天高皇帝远,乡土社会是权力得以肆意张扬 的社会,乡民在权力的淫威下灵魂受到扭曲人性被异化。发展经济、提高农民生 活水平是当下乡土的重任,而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发展经济主动向资本权贵屈服, 失去了党政人员应有的政策原则性。如刘醒龙的 ,1 9 9 2 年第l 期 莫言: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当代作家评论 ,1 9 9 3 年第2 期 1 2 村的象征,小蛾对爷爷的反抗,也是对乡村文化的叛逆。作家对小蛾的命运寄托 了深切的同情,对她逃出小寨的选择表示了赞同。如果说小蛾是对乡村封建婚姻 的反抗,那么还有一些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也在痛苦挣扎着。刘震云的塔 铺中的“我和高考复读生们为了能考上大学,互相隐瞒资料;阎连科的瑶 沟人的梦中的姐弟俩为了一个升学机会争得不可开交; 欢乐家园里已经在 农村成家的女知青费劲周折还是离开了乡村。他们为了改变命运付出的艰辛也是 走出农村的乡土作家的生命体验,所以在表现这些人物对乡村的叛逆时,其实也 多是在书写他们自己对乡村的怨怼之情。 乡土家园不再美丽,不再让人留恋,这也加重了逃离的决绝色彩。刘醒龙的 白菜萝b 中的小河们宁愿在城里起早贪黑辛苦地卖菜,忍受地方黑势力的欺 压也不愿回乡;嫁到城里的农村姑娘周玲在丈夫死后,失去了生活来源,宁可做 暗娼,也不愿随对她一直衷情的善良忠厚勤劳的大河回乡。他们或许是对城市文 明的羡慕,或许是对改善生存方式的坚守,因此他们离乡表现出来的决绝态度, 更多的是对乡土现实的否定,对乡土文化滞后的不满,而对乡土家园的牵挂则深 深地掩埋在内心。莫言曾谈到从故乡逃离后对故乡的认识:。三年后,当我重新 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我的心中却是那样激动我的脸上挂满了泪珠,那时候, 我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一个人的制约,对于生你养你、埋葬着你祖先灵 骨的那块土地,你可以爱它,也可以恨它。但你无法摆脱它。弦这也许是农民之 子的共同心声吧。 第四节“无根 的苦闷与孤独 故土家园是“地之子 们的根。一捧老娘土对远离家乡的人来说是最好的祝 福,叶落归根是“地之子 们的最后心愿,无论走在哪里,改变不了的是对故土 家园的思念与怀想。但是,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土在城市化的进逼下失去的不仅 是古典的田园诗意,而且还中断了游子的“还乡路一,如北村在 ,1 9 9 3 年第2 期。 1 3 当下乡村面临更多的是城市化方面的问题,城市如洪水猛兽,不仅改变了乡 村的面貌,而且使乡村陷入混乱之中。贾平凹在 土i - j 中描述了一个即将被城 市吞并的小村庄土门的命运。土门人对城市的入侵深恶痛绝,在村长成义的带领 下,开始了守土护家的一系列行动,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城市势不可挡的涌 入土门,垃圾废墟满地,一个温馨的乡村消逝了。“我们是没有家园了,不是真 正的家园而暂居这里的阿冰也没有了家园和生命。真正的狗没有了,我们成了又 一群丧家的犬,我们将到何处去? 何处将怎样等待着我们昵? 贾平凹在文中虚 构一个城乡相互融洽的“神禾塬 来抚慰失家的痛惜。这个神禾塬也只是一个乌 托邦,在城市狂虐的阴影下,它在哪里呢? 张炜的柏慧则对这个神禾塬似的 葡萄园的命运作出了形而上的思考。葡萄园是“我”的精神栖息地、理想的家园。 这里环境幽雅,无城市的喧嚣吵闹,无城市人们之间的冷漠与隔膜。“我和鼓 额们相互关心如同一家人,我们彼此忠心耿耿,共同劳作共同分享劳动的果实, 这是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世界。但这样的生活难以长久,随着外来者的入侵,葡 萄园也即将消逝。乡土作家对城市化进程下的乡土作出了多方面的剖析,表达了 对家园失去的惶惑与无奈。 乡土家园的消失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更让人痛惜的是乡土精神的蒸发与变 异。还乡是游子心头的蛊惑,但还乡后却发现记忆的家园已经面目全非,随之而 来的是更加的孤独与苦闷。鲁迅的故乡形象地展示了离去一归来离去者的 悲哀与失望。如果说鲁迅回乡发现的是封建意识对乡亲的毒害,那么,9 0 年代 的乡土小说则反映了商业文明对古朴乡土精神的挤压与蚕食。贾平凹的高老 庄、阎连科的 寻找土地、中士还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还乡者的失 望。高老庄中的大学教授高子路携带新婚的妻子回到高老庄,回乡后发现乡 亲进入工厂做了工人,改交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但物质的富足并不代表精神的高 尚,无论是乡土致富能人苏红、蔡老黑,还是普通村民,他们都被各种各样的私 欲包围着,象征着传统乡土精神的砖块被村民弃之如敝履,企业主之间不正当的 商业竞争、村民哄抢地板厂、绑架赌博等等在高老庄愈演愈烈,希望在乡土寻找 家园记忆的高子路最后抛下老母与妻子慌忙地逃往城市。高子路的形象说明了还 乡者的失望至极。商业意识促进了人们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但也稀释了亲情。阎 连科的寻找土地里的舅舅因为外甥没有抚恤金而拒绝安葬他。还乡者在乡土 1 4 找到的是失落,回乡的路似乎要被城市文明淹没了,骚乱中的乡土无法给在城市 文明挤压下的灵魂一块安逸的土地。伴随着还乡者的失望,我们看到了乡土作家 们的一颗矛盾苦闷的心灵,家园在哪里呢? 失去家园之根后便是无止尽的漂泊。现代文学里曾塑造了“无根”的孤独者 形象。如鲁迅的在酒楼上、孤独者,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等等,这些 人物形象大多是从乡土文化觉醒后出走的知识分子,逃异地大多是为了寻找国家 民族的出路,他们的孤独既有离家的漂泊带来的,也有寻找出路而不得的困惑。 而9 0 年代的漂泊者更多的是对自我价值的追索、对生命存在的追问,是文化上 的苦闷。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更多的农民加入了漂泊者的家族,表现他 们的苦闷与孤独成了乡土小说的一处风景,城南诗篇( 王祥夫) 、白菜萝卜、 ( 刘醒龙) 、城的灯( 李佩甫) 城市逍遥( 张宇) 等集中反映了农民进城后 的精神漂泊无着的现象,其中以城南诗篇对农民的精神流浪挖掘得较为深刻。 王祥夫讲述了一个富裕农民的故事。齐选原是个渔贩子,发家后过上了城市贵族 的生活,但血液中的农民气质让他感到万分恼火,甚至有点心理变态。为了剪断 与乡村的联系,根除身上的农民味,他要把妻子从村姑训练成有贵族教养的淑女, 强迫妻子改掉带有土味的名字,还要妻子装作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并阻止妻子与 乡村亲人的联系。齐选对现代文明盲目的追求、对乡土文化的厌弃,只能让他陷 入更大的苦闷之中,越是模仿别人,也就越失去自我,妻子最后的出走注定了他 改造的失败,精神上的漂泊也因此失去了停泊的口岸。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 觉中更多的是孤独与苦闷。其实农民的精神痛苦更多的是乡土作家自身遭遇的文 化困惑。 1 5 第二章九十年代乡土小说家园情结的叙事特征 在上一章我们分析了9 0 年代乡土小说家园情结的四种呈现形态,并由此透 视到作家们迷茫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和情感矛盾作为一种潜在的心理因素 必然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和文本形成,影响作家的叙事,因此,我们从9 0 年代乡 土小说的叙事情感、叙事形象、叙事立场来考察家园情结在艺术上的特征。 第一节叙事情感的游移 小说既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同时也是作家主体情感的宣泄与抒 发。作家的情感在叙事话语中得到体现,形成了叙事情感。叙事情感具体表现为 作家在叙事过程中对叙事对象的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判。因为作家主体生命体 验与文化素养的不同,再加上时代环境的影响,在情与理的矛盾纠缠中,作家叙 事情感的表现存在着清晰与模糊、坚定与游移的现象。 乡土小说是作家被故乡放逐后以异样文化来反观乡土文化时心灵撞击的结 晶。乡情与理性的纠缠咬噬着他们的灵魂,成为他们创作难以超越的宿命。情与 理构成的张力促成了乡土小说的丰富多彩,给人们带来多样的审美感受。在多样 的审美中形成了叙事情感的批判与赞美两种模式。纵观现代乡土小说创作,无论 是鲁迅为首的写实派对乡土文化“家园的批判,还是以沈从文为首的浪漫派的 热情赞美,其叙事情感表现得相对来说较为明确、坚定。五四时期的乡土作家经 历了现代文明的洗礼,用启蒙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古老乡土的落后、愚昧、封建、 保守时,启蒙理性使他们做出了断然的价值否定,对乡土文化与乡土人格举起了 猛烈批判的大旗,“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修。鲁迅的:阿q 正传、祝福、药 等不仅批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愚弄,表达了对民众的同情与怜悯,同时也流露 出“怒其不争 的痛惜之情,而且对接受现代文化的知识分子自身也进行了反省 与批判。因此,此时的批判不仅力度强大,而且也是多方面的,闪烁着具有穿透 力的理性光芒。与鲁迅不同的是,废名、沈从文等人站在中国古今文化与中 外文化的交会点上,以文化重造的保守主义姿态,规避激进的时代主流话语,高 1 6 蹈于现实功利之上;以自身不同流俗的生命感悟与趋向别致的现代意识,从容平 和地融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审美特质;以和谐、 圆融、静美的境地为自己的美学理想,创造出具有写意特征的独具美感的抒情 小说文体。一他们在乡土民俗、乡土儿女的生命状态里营造出古典意味的世外桃 源,整个叙事过程流露出对乡土文化的浓浓思念与赞美向往之情。批判与赞美成 为此后乡土小说创作的衣钵,不断地得到继承与发展。 9 0 年代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多样的创作方法为乡土小说创作多元化提供了历 史的可能,多样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追求影响着作家叙事情感的表达。批判还是赞 美? 在多元化的时代更难以用单一的价值标准做出判断,所以,乡土小说的叙事 情感表现出游移的特征。乡土作家对城乡对立中的乡土文化的批判显得较为凝 重、含蓄,批判锋芒显得较为钝化,失去了五四时期启蒙理性下的自信与激烈。 对乡土的浪漫想象也停留于日常生活的凡夫俗子身上,试图展现“家园”的温 馨和谐,但又不自觉地对“家园 进行着解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温情的批判。乡土文化作为前现代文明的代表,存在着许多历史的滞 后性,严重束缚着乡土的现代性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加大加快的当下,表现 得尤为突出。与现实相反的是,乡土作家大多对乡土文化放弃批判或者不愿意批 判。面对城市文化对乡土文化疯狂摧残,乡土作家的乡土根性使他们本能地对 乡土文化表现出同情无奈,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