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高校贫困生人格健康发展研究.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高校贫困生人格健康发展研究.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高校贫困生人格健康发展研究.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高校贫困生人格健康发展研究.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高校贫困生人格健康发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连理t 大学硕+ 学位论文 摘要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1 9 9 7 年我国高校实行并轨招生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体 制的改革和收费制度的改革而凸显的。1 9 9 9 年高等教育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 扩大,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 0 0 7 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 7 0 0 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 3 ,与此同时高校贫困生的人数也迅速增加,由2 0 0 2 年的3 0 0 万人到2 0 0 5 年的4 6 0 万人,2 0 0 6 年达到5 0 0 万人。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高 校贫困生问题,至今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资助体系和助学政策,然而在关注高校贫 困生经济贫困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的人格成长。高校贫困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 时期,受环境和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失去奋斗目标等不良人格特 征,高校贫困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关系着我国未来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长 远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高校贫困生的概况,进而从理论上对高校贫困生的人格进行了 阐述,然后具体分析了高校贫困生人格的影响因素,从外因后天环境的社会环境、家 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内因一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调控因素四方面展开讨论,最后从外因和 内因两方面提出对策。外因以教育管理学的两个层面一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为 两个维度,在教育行政管理层面提出要推动完善“奖、贷、助、补、减、免 的资助体 系、拓宽教育资助渠道、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扶持,旨在从外部为高校贫困生提供 人格健康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在学校教育管理层面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 念、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文思想 的对策;内因主要通过高校贫困生的自我调控来塑造和完善人格。 关键词:高等学校;贫困生;人格;人格健康发展 高校贫困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研究 r e s e a r c ho n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p o o rc o ll e g es t u d e n t s a b s t r a c t w i 血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c h i n a sm e r g e de n r o l l m e n ti nc o l l e g ei n19 9 7a n dt h e s y s t e mr e f o r mo fc o l l e g et u i t i o n ,t h ep h e n o n m e n o no fm a s s i v eg r o w t ho fp o o r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a p p e a r e di nc h i n a a st h er a p i de x p a n s i o n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s i n c e19 9 9 ,t h e n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b u l l e t i no fs t a t i s t i c ss h o w st h a tt h et o t a ls c a l eo fc h i n a s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h a sb e e nm o r et h a n2 7 m i l l i o ni n2 0 0 7 ,t h eg r o s se n r o l l m e n tr a t eh a sr e a c h e d 2 3p e r c e n t , a tt h es a m et i m et h en u m b e ro fp o o r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i n c r e a s e dr a p i d l y , 3m i l l i o n i n2 0 0 2 ,4 6m i l l i o ni n2 0 0 5 ,5m i l l i o ni n2 0 0 6 c o m m u n i s tp a r t ya n dg o v e r n m e n tp a i d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曲e n o n m e n o no fc o l l e g ep o o rs t u d e n t s ,s of a ri th a sb e e nf o r m e da p r i m a r i l y - p e r f e c t e ds u b s i d o r ys y s t e ma n dp o l i c i e s b e s i d e s ,w es h o u l dp u tm o r ee m p h a s i so n 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yg r o w t ho fp o o r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p o o r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a r ei nac r i t i c a lp e r i o d o fp e r s o n a l i t yf o r m a t i o n ,d u et ot h ei m p a c to f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h e i ro w l lc o g n i t i o n ,t h e i r p e r s o n a l i t i e sp r o n et od e v e l o pu n h e a l t h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 yt e n dt of e e li n f e r i o r , r n x i o u s , l o s so fl i f eg o a l s 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o o r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r e l a t e st o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o ff u t u r et a l e n t s ,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i nal o n g - t e r m , t h es o c i a ls t a b i l i t ya n dh a r m o n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p a p e ri n d i c a t e s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p o o r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yo f p o o r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 ,t h e ne l a b o r a t e st h ef a c t o r st h a ti n f l u e n c e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y f o m a t i o n ,d i s c u s s e so nt h ea s p e c t so ft h es o c i a l ,f a m i l y ,u n i v e r s i t y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h e s e l f - a d j u s ts y s t e m ,f i n a l l yr a i s e st h es o l u t i o ni no u t e ra n di n n e rf a c t o r s t h ep a p e rt a l k si n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e d u c a t i o nm a n a g e m e n ti nt h eo u t e rf a c t o r s ,i nt h ee d u c a t i o n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l e v e l t oi m p r o v et h es u b s i d i z a t i o ns y s t e m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b r o a d e nt h ec h a n n e l so f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s u b s i d i z a t i o n ;s t r e n g t h e nt h ee m p l o y m e n ts u p p o r tf o rt h ep o o r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i n o r d e rt os u p p o r tt h ep o o r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f r o mt h eo u t s i d ep o l i c i e sa n ds y s t e m s i nt h el e v e lo f u n i v e r s i t ym a n a g e m e n t ,t h eu n i v e r s i t ys h o u l dr e p e c tt h ep o o rs t u d e n t s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 s u b s i d i z a t i o n ,c r e a tah a r m o n i o u se n v i r o n m e n t ,e n f o r c et h ee d u c a t i o no i l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h e a l t h ,i n t e g r a t et h eh u m a n i t yt h o u g h t si n t oc u r r i c u l u mt e a c h i n g t h ei n n e r f a c t o rl i e so np o o r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s e l f - a d j u s t m e n t k e yw o r d s :u n i v e r s i t y ;p o o r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p e r s o n a l i t y :p e r s o n a l i t yd e v e l o p sh e a l t h y i i 独创性说明 作者郑重声明:本硕士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大连理 工大学或者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韩晓识日期:丝! 墨:笪:兰 大连理t 大学硕_ - l c 研究生学位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完全了解“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论文版权使用规定,同意大连理工大学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连理 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 可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湖 导师签名:丕生: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绪论 1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高校贫困生的产生客观上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实行成本分担和高等教育 规模的扩大,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我国现阶段国 情所决定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长期存在、很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家庭收入较低, 无力承担学费、少数城镇的学生由于父母下岗等原因造成的。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对高 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 5 1 号通知) 中将贫困生界定为在普 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学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 困难的学生。对贫困生的界定有不同的标准,根据各地的贫困线而定,基本上是以生活 费和当地城市居民贫困线为主要依据。教育部的统计结果显示,2 0 0 4 - - 2 0 0 5 学年,全国 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 3 5 0 万人,其中贫困家庭学生约2 6 3 万人,占在校生总 数的1 9 ,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1 2 2 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 t 。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 据显示,2 0 0 7 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为2 7 0 0 万,按照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比例为2 0 9 6 的计算方法,贫困学生有5 4 0 万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比例为9 ,1 1 1 1 2 4 3 万人。贫 困生受各种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容易有自卑、焦虑等心理倾向。随着马加爵事件、 刘海洋伤熊等事件的发生,说明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人格发展正面临危机,需要社 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关注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问题,自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把“不让一个孩子因 家庭经济困难失去学习机会 ,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着力推进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资助体系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助学政策使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 善,覆盖面逐步拓宽。2 0 0 7 年3 月5 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上提出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的两大措施,即中央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 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2 0 0 7 年的财政支出将由2 0 0 6 年的1 8 亿元增 力玎至t 1 9 5 亿元,2 0 0 8 年安排2 0 0 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 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在教育部直属师范 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2 】。2 0 0 7 年5 月1 9 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 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这个意见的出 台是促进教育公平,贫困大学生就学的另一重要政策保障。以上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推进 了我国的教育公平进程,完善了教育资助体系。 高校贫困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研究 贫困生作为占大学生总数五分之一的教育弱势群体,并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一个 社会问题,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不但关系着未来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和谐 社会的建设,贫困生的成才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长远发展和国 民素质提高的需要,也可以促进社会层级的重新分配,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的进程。 1 2 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 2 1 国外的研究 国外对大学生人格的研究是从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的角度来看的,对大学生人格 的关注始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咨询工作。2 0 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 编制了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用以对不同个体的智力进行评估。2 0 世纪4 0 一5 0 年代, 心理健康教育获得了较快发展,这一时期国外对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给予了广泛的关 注。美国1 9 5 7 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中规定了大学需要设置心理训练课程。8 0 年代 后,美、英、法、意等国的心理辅导协会都强调“推动学生各方面一个人、社会、认知、 审美都得到发展,辅导对象涵盖了全体学生,以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1 9 9 2 年美国心理咨询协会提出的口号为“多样化一发展一尊严 。1 9 7 5 年美国加州大 学欧文分校的m 怀特利等人对大学生进行性格教育的研究,教育内容有:共情教育、 自信训练、性别角色教育、社会化、解决冲突的能力、合作能力等,以促进学生的健康 成长,促进从青春期向成人早期的心理发展,尤其是与人格发展有关的心理发展【3 1 。b o e l e d er o a d 等人在一篇题为综述:学习与教育中的人格( 1 9 9 6 ) 综述了近一个世纪有 关人格与学习和教育状况的文章,主要从学业成绩考虑人格教育,提出成功的学生学习 取决于很多的人格特质,如坚持、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愿望和成就动机等。文中介绍 了t a y l o r ( 1 9 6 4 ) 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咨询和调查,发现高成就学生的人格特点包括严肃、 认真、努力工作、始终如一、自我激励、追求卓越、学习有计划、有组织、负责任、坚 持等;低成就学生的人格特点包括考试焦虑、抑郁、对权威有敌意、缺乏决心、缺乏成 就动机、无组织无计划等。 国外对贫困生人格的研究较少,这主要基于国外已经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经济资助 体系,具体的有非洲一些独立国家、中东石油国家、英国和联邦德国等发达国家采用的 免费加高等教育助学金资助模式;日本、新加坡、拉丁美洲采用的收费加贷学金模式; 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印度、荷兰等国家采用的混合资助模式。以 美国为例,美国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由勤工俭学获得,很少再依赖父母,一些高等院校 还设有完备的奖学金制度,并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资助体系。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到了 一2 一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阶段不但可以申请到奖学金,还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交付生活费用,减少了抑郁等 心理障碍的发生。此外,美国在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时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主要有 减免贫困生家庭的税收,提供贷款,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高校设立心理咨询处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冲突。 1 2 2 国内的研究 国内对贫困生问题的研究首先从国家推行助学贷款等资助政策开始探讨,随着助学 贷款等资助政策的铺开,研究的焦点由贫困生的经济贫困转为贫困生的- 1 1 , 理和经济的 “双困”研究,贫困生的- 1 1 , 理健康问题受到普遍的关注,随着几年后还款期的到来,又 引发了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按时还贷的争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诚信问题成为讨论 的热点,同时在助学贷款方面关于贫困生的认定和资格被一度关注,与此同时有些学者 一直研究国外贫困生资助的经验,试图学习相关成功经验为我所用,并不断丰富我国的 贫困生资助体系。理论界在完善贫困生助学资助体系、呼吁社会救助和社会支持等方面 都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近几年,国内有些学者开始关注贫困生的人格发展。 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研究的专著有很多,关于贫 困大学生的专著有2 0 0 5 年吴庆编著的公平述求与贫困治理一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群体 现状与社会救助政策一书,作者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我国政府出台的针对资助贫困大 学生的一系列政策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并提出完善资助体系的对策。同年孙莹的贫困 的传递与遏制城市低保家庭第二代问题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低保家庭青年的生 活、家庭环境、身心发展及学习、就业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找到 了为数不多的讨论贫困生人格的文章,主要有贫困大学生人格的专门研究和贫困大学生 人格的综合性研究两个方面。 贫困生人格的专门研究:高校贫困生的人格类型研究方面孔德生( 2 0 0 4 ) 的博士论 文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中将贫困大学生分为自励奋进 型、自信上进型、自卑拼搏型、自卑挣扎型、白轻自弃型五种类型。同时对贫困生教育 对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得出勤工助学、奖学金、团体活动、朋友及同学 的帮助、毕业分配前景这五项措施可显著减轻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和焦虑情绪,增进其心 理健康水平,是非常有效的教育对策;成才及抗挫教育、心理辅导、校外资助和家人及 亲属的帮助可一定程度上减轻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和焦虑情绪,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困 补虽能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但却明显增加了其心理压力,加重其焦虑自卑情绪, 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贷款、减免学杂费虽能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但在一定程 度上增加了其心理压力,加重其焦虑自卑情绪,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孔德生和张静 高校贫困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研究 ( 2 0 0 5 ) 发表了贫困大学生人格类型的聚类分析一文,用卡特尔1 6 p f 测验对贫困大 学生人格进行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 s d 多重比较分析, 最后根据测量结果把贫困大学生分为四种类型一自信型、挣扎型、中间型和不安型( 忧 虑型) 。车风岚( 2 0 0 5 ) 在硕士论文对贫困大学生人格的调查、分析与思考中将贫 困大学生的人格归纳为和谐人格、冲突人格、退缩人格和畸变人格四种人格特质。 贫困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有李从松( 2 0 0 2 ) 的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 影响,文中指出在贫困生人格形成过程中贫困对其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 但也不乏积极的影响。姜杰敏( 2 0 0 4 ) 在试析潜在的“贫民人格”对贫困大学生全面 发展的制约中指出,贫民人格对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制约,提出贫民人格对大学生 的素质、能力和社会关系都会对其发展造成潜在的制约。 加强贫困生的人格培养的对策上,多数研究者都指出要通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心 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为贫困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持,有的研究者指出要 培养贫困生的自助意识,加强贫困生的意志磨练,加强贫困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构建良 好的人际关系等。有学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正确 的舆论导向、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冉琛( 2 0 0 7 ) 在从“短板理论”看贫困大学生人 格教育的缺位一文中结合管理学中的短板理论提出了对贫困生人格教育的观点,提出 要构建人格教育课程体系,指出现在高校以德育代替人格教育、对人格教育的内涵和目 标模糊不清等不足,并围绕人格教育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贫困生人格的综合性研究:贫困大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有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的王文娟等( 2 0 0 1 ) 发表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的特困大 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研究,以症状自评量表和加里弗尼亚心理测验表为工具,发 现特困生原进取能力、支配性、智力效能、自我接受程度、社会化、社会风度显著低于 非特困生,而特困生的责任心高于非特困生,特困生人格各因子几乎均与心理健康各维 度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李静( 2 0 0 6 ) 在硕士论文贫困大学生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和 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提出人格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格特质 也影响着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又影响着自尊水平;程利娜( 2 0 0 7 ) 在中国健康心理学 杂志中发表了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一文,通 过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社会支持和人格的测量,得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 格发展有重要影响,需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康育文( 2 0 0 5 ) 在硕士论文贫 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中的调查结果显示 贫困大学生心身症状与自尊显著负相关;与内外向人格显著负相关,与神经质人格呈极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显著j 下相关,与掩饰性人格显著负相关,贫困大学生既往病史与精神质人格显著正相关; 与人际关系困扰显著正相关;与成就动机显著负相关。张玲( 2 0 0 6 ) 硕士论文贫困大 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中显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差异,贫困大 学生表现出较低的自尊水平;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水平越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就越低。 这些综合性的研究为贫困生的人格专门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从近几年贫困生人格的研究情况来看,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研 究方法上重实证研究,研究者大多采用心理学的量表,对一定规模的贫困生进行调查和 访谈,对贫困生人格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和人格特质有无差异, 并提出对策。二是出现了交叉性研究,比如上文提到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对贫困生人 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研究,对高校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这表明近几年的学者从更 具体的角度和新的视点对贫困生人格发展的关注。三是研究角度的多样性,这些学者、 教育者和专家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贫困生的人 格进行分析和探讨,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贫困生人格并提出对策。 总体来说,对贫困大学生人格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是因为对贫困大学生人 格的关注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以往对贫困生的研究多数的焦点在对他们的经济资助方面 和心理的关怀上,对贫困生人格发展相关的研究较少,调查研究也很有限,前面的一些 研究者已经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但是总体上关于贫困大学生人格的研究仍显单 薄。二是以往的研究与理论结合得不够紧密,只是提供了研究的一个框架,指导性不强。 三是在人格发展的教育对策上单纯地将思想道德教育等同于人格培养,忽视了人格的塑 造过程和方法。 1 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格进行研究,首先对高校贫困生的概况进行 了阐述,然后分析了我国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及成因,将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概括为积 极人格和消极人格,并重点分析了后天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高校环境因素以 及贫困生自身的自我调控因素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根据这些影响因素从外因和内因两 个方面提出贫困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对策。外因在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两个层 面,一方面通过政府给贫困大学生提供外在的资助政策和环境,另一方面通过高校给贫 困大学生营造有利于发展的成长环境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等方面促进其人格健康发 展。内因着重强调高校贫困生自身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以完善人格。 本研究采用一是文献法,主要是参考前人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二是系统方法,把 贫困生人格发展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用系统论的原理进行考察。 高校贫困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研究 2 大学生人格理论概述 2 1人格 2 1 1 人格的概念 “人格 最早出现于希腊语中,表示“移近、“置换 ,与现代涵义没有关联。 英语中的“p e r s o n a l i t y 一词源于拉丁文的“p e r s o n a ,本意是指面具,实际上包含着 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在生活中像角色一样表演出的种种行为;第二层是在这个面具下隐 藏的真实自我。拉丁语的p e r s o n a 经长期演变失去戏剧角色的含义,从古罗马哲学家波 伊细阿斯起,经中世纪经院哲学,其词意逐渐确定为“人格”,表示理性的、个别( 体) 的生存。从字源上,中国古代汉语中没有“人格”一词,但是有“人性 、“人品 等 词,最早提到“人性”是孔子的论语阳货中提到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我国 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理解强调的是“天人合一 ,核心就是“仁”,即强调个人要正确 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现代,我国的文化中将人格视为一种 “做人 的方式,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行有格 是指行为有方式,有规范。“一个 人的人格包含一个人的心情胸怀和德行事业”【4 1 。可以说,人格在中国思想传统上是一 个观念性的东西,就总的特点来看,中国古代对人格的理解表现为以修身为向往的伦理 文化的倾向。长期以来,中国学者对人格的阐述和研究以及中国民众对人格范畴的理解 和认同都比较专注于伦理道德方面的意义。散见于对中国古典和近代学术阐述以及当代 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专著中的人格理论,明显地集中于伦理、道德意义上的考察。 西方心理学中的人格与我国传统意义上讲的个性、性格等词类似。在历史传承观念中我 国强调人的礼义仁义修身养性,注重人的和谐,西方则强调个体的独特性,重在彰显、 突出个人的独特性。 国外的奥尔波特( a l l p o r t ,1 9 3 7 ) 最早对人格的定义做过综述,考察了5 0 个关于 人格的定义,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一种控制行为的 内部机制( 如自我、特质等) ,还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等等。现 代汉语词典中对“人格一词赋予了心理、道德和法律的三层意义,一是指人的性格、 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三是指人能够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 资格。 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对人格的定义是t 人格也称个性, 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结构是多方位、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 1 ) 完成某些活 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 2 )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质,即气质;( 3 ) 完成活动 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 4 ) 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 趣、理想、信念等。上述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 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心理学专家西南师范大学的黄希庭教授在人格心理学一书中综合各家之言,对 人格作了如下定义:“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 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 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他认为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和独特性四个特性。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所 具有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人的行为不是某个特定部 分单独的运作,而是各个部分协调运作的结果。每个人表现出来都不只单单是性格、能 力一面,而是多种倾向性的总和,这个综合构成了个体的人格。人格的稳定性表现在人 格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两方面。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 心理和行为特征,随着年龄和情境会有一些变化,但总体是稳定的。人格的社会性是指 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人格的独特性是指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不相同的,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人格的独特性,每个人 都从父母身上继承了特定的基因素质,遗传学上把这些基因素质称为基因型,人格的形 成和发展是环境与基因型交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一种表现型。人的遗传性只提供潜在的 发展范围,通过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在这个潜在范围内形成和发展个体的行为特点。 人格或称个性,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所有心理现象都是针对个体的人格而言 的,心理所探讨的内容完全涵盖于个体的人格特征之中,心理无论是从什么角度和范围, 都是说明个体的心理状况。本文研究的是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本文的人格是心理学 意义上的个体心理发展的人格,是指包含了性格、气质、能力个性心理特征和需要、情 绪、动机、态度、兴趣、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的总和。 2 1 2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是人格心理学解释个别差异的假设性概念。存在着特质理论的解释和自我 或需要的解释等,其中特质论的解释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和接受。特质论的主要理论有奥 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十六因素理论、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大五”人格因 素理论和北京大学的李登峰、崔红研究的中国化的“大七 人格。 高校贫困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研究 奥尔波特根据人的各种特质的突出和次要性,将人格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 和次要特质。卡特尔根据人格特质的独特性,将人格特质分为独特特质和共同特质;根 据人格特质的层次性,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最后通过对实证材料的因 素分析,透过对表面特质的因素分析找到它们所属的根源特质。卡特尔认为,每个人都 具有十六种根源特质一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 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每个人的人格特质存在一定的量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量的差异,才使个体之间表现出 人格结构上的差异。艾森克提出精神质一超我机能、外倾一内倾和神经质一稳定性是人 格的三个基本维度,每个人在这些维度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而极少有单纯类型的人。“大 五”人格理论( f i v e f a c t o rt h e o r y ) 是2 0 世纪8 0 年代末以来,许多人格心理学家在人 格描述模式上达成的共识,认为有五种最主要的人格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 面,即外倾性( e x t r a v e r s i o n ) 、情绪稳定性( n e u r o t i c i s m ) 、开放性( o p e n n e s s ) 、随 和性( a g r e e b l e n e s s ) 和尽责性( 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 n e s s ) 。1 9 8 4 年到19 9 9 年北京大学的李登 峰和崔红经过研究,概括出我国人格的七个维度特点,分别是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 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对我国的人格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借鉴 意义。 2 1 3 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至老年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随着年龄 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5 】。心理学各流派对人格发展有各自不同的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创者弗洛伊德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重视行为的历 史原因,强调行为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个体的人格在生命早期就已经形成,并在潜意识 中形成了固化。至多到五岁以前,儿童基本的人格结构一本我、自我、超我都将得到充 分的发展,在这以后,社会环境的压力对个体的人格产生微弱的影响。人格的基本结构 在儿童期已经形成和定型,并对个体以后的行为产生恒久的影响。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提出一种终生的人格发展 观,其前面五个阶段从出生到成年期为止,后面三个阶段则是成年期和老年期的人格发 展。他指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 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问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 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 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 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地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 大连理工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这一人格发展观的提出对人格发展的理论有着 重大的影响。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大学生所处的青年期及之前应解决的矛盾依次有信 任不信任( 0 _ 一1 5 岁) 、自主性一羞怯和疑虑( 1 5 - - 3 岁) 、主动性一罪疚感( 3 - - 6 岁) 、勤奋一自卑( 6 一1 2 岁) 、同一性一角色混淆( 1 2 - - 1 8 岁) 、亲密一孤独( 1 8 2 4 岁) ,成功地解决的危机和不成功解决危机相应发展的品质有希望一恐惧、意志力一自 我怀疑、有目的一无价值感、能力一无能感、忠诚一不确定感、爱一乱婚,这些理论对 本文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荣格在人格发展问题上提出了个性化的概念。个性化指个人 精神的各种成分经历完全分化并充分发展的过程。个人的精神从一种浑沌的、未分化的 统一状态开始,逐渐发展为一个充分分化了的、平衡统一的人格,他重视后半生对人的 影响。 。 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华生坚持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本能行为,认为人的行为类 型完全是由环境造成的,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人格是 可以改变的。人本主义的代表罗杰斯认为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个体和环境互动的许 多因素。机能主义学派的鲍德温认为儿童人格要经历自我中心到主观自我再到移情的社 会性自我的发展过程。 特质论认为,人格由许多不同特质构成,而人格的发展就是个体形成相对稳定特质 的过程,这种特质一经形成便持久而稳定,很少发生改变。另外还有些观点认为,在个 体的人格发展中,不同部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人格的某些部分在人格发展过程 中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稳定性,但是另外一些部分变化的可能性会非常大。如部分实证 数据表明,自尊、幸福感是最容易变化的人格部分,价值观、个人风格是相对易变化的, 而人格特质( 如内向# b 向,焦虑水平,压抑感等) 则是最稳固的部分( c o n l e y ,j j , 1 9 8 5 ) 。特质论在人格发展研究领域始终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但这种理论始终受到情 境论的质疑。 中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在2 0 世纪6 0 年代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辩 证发展观,指出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决 定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儿童心理发展 是一个复杂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儿童心理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6 1 。人格 是心理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人格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可见,经典的人格理论之间存在着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在人格发展上分别起到何种 作用的争论和分歧。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成人人格主要取决于早期童年经验,精神分析理 论和机能主义都强调个体的生物性,而社会学习论和人本主义则极端看重环境作用,特 质论也倾向于人格由遗传因素决定。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最终人格心理学家已经达成共 高校贫困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研究 识,即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的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规定了人格特 征发展变化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人格特征由环境因素所决定。近些年的研究普遍认 同: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通常在智力、气质等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 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 环境因素更重要。 2 2 健康人格 人格有变态人格和健康人格之分。奥尔波特很早就提出了健康人格( h e a l t h y p e r s o n a l i t y ) 的概念,健康人格是从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的角度,探讨人对自身以及 周围生活环境的良好适应和有效改造。它是以较高的主客观认知水准,乐观而稳定的情 绪,符合社会取向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以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充分发挥内 在潜能,在各种行为反应中以积极、适度的方式表达个体感受与行为的主体状态。 2 2 1西方心理学家的界定 对于健康人格的标准,很多心理学家都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和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 有奥尔波特的“成熟者”理论、罗杰斯的“机能完善的个人 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 现者 理论、坎布斯的理论。 特质论的代表奥尔波特认为,成熟的人格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仅在成年期才可能实 现。他为判断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成熟提出了六项标准:自我意识广延;良好的人际 关系;情绪上的安全感;知觉客观,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现实的自我形象; 内在统一的人生观。他还指出健康人格的核心特征是有意识的目标或抱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个人起码具有下列特征( r o g e r s ,1 9 5 9 ) : 1 、对任何经验都开放。他们不需要防卫机制,所有经验都被准确地符号化而成为意识。 2 、自我与经验相协调。他们的自我结构与经验协调一致,并不断变化以同化新的经验。 3 、利用自身的机体评价过程。他们以自己的实现倾向作为评价经验的参考,而对强加 于他们的价值条件不予理睬。4 、无条件的自我关怀。他们随时随地都对自己的经验和 行为给予积极肯定,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内在冲动。5 、与他人和睦相处。他们 乐意给他人以无条件的正向关怀,为他人所欢迎。 同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马斯洛描述了自我实现者的1 5 种特征:能正确地知觉 现实;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能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超越以自我为中 心,而以问题为中心;具有超然独立的性格;对于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的自主性;对平 凡的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感新鲜;具有高峰经验;爱人类并具有帮助人类的真 大连理工大学硕+ 学位论文 诚愿望;有至深的至交,有亲密、温暖的家人;有民主的性格,能尊重他人的人格;道 德标准明确,能区分手段与目的,绝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具有哲理、善意的幽默 感;具有旺盛的创造力,不墨守成规;对现有文化更具批判精神。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有四种特质:积极的自我观;恰 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2 2 。2 我国伦理学的界定 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儒家思想家孔子、孟子等人就从理想人格的探索涉猎到健康 人格的问题。在儒家看来,理想人格的关键特征是中庸之道,即在具体的行为情景中避 免“过”与“不及”,注重积极进取,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国儒家经典尚书中 提出的九德都可用“中庸 一词来贯穿:“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 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 尚书皋陶谟) 。杨中芳指出,作为一个有 德之人,必须在两两对立的行为特性中取得一个均衡点。这个均衡点既非两者的中点, 也不是一个定点。我国周易中也体现了一种儒家的理想人格模式,据燕国材的研究 可以概括为如下1 8 项人格特征:天人合一的主客观念,即要求人们既善于效法天地,又 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自强不息的进取 精神;仁义礼智的道德;谦虚逊让的美好德行;诚信不欺的正直精神:不怕困难的坚强 意志;自我节制的调控能力;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与人和乐的积极情感;与人和同的 待人态度;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对待成 败的正确态度;趋时守中的处世原则;革新创造的变革精神;特立独行的完美人格。 2 2 3 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界定 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建立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上的“全面发展的 人 。马克思认为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实践是人的社会性形成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 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不能片面地发展体力,也不能片面地发展智力。教育培养的“全 面发展的人 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和文化的几个方面,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