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孟子》句尾语气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孟子》句尾语气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孟子》句尾语气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孟子》句尾语气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孟子》句尾语气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篇幅较长,文学性和论辩性很强。其语言口语化,语气 词相对丰富,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对判定和分析语气词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在对 孟子的旬尾语气词穷尽统计和分类分析的基础上,参考有关先秦汉语语气词研究的 成果,就孟子句尾语气词得出了几点认识: ( 一) 孟子的句尾语气词单用的有:“也”、“矣”、“已”、“焉”、“耳”、“而已”、 “尔”、“乎”、“与”、“诸”、“哉”、“夫”、“兮”共十三个。两个旬尾语气词连用的有: “已矣”、“耳矣”、“而已矣”、“云尔”、“乎尔”、“也乎”、“矣乎”、“云乎”、“乎来”、“乎 哉”、“也哉”、“为哉”、“矣夫”共十三个。三个句尾语气词连用的有“焉耳矣”和“也 已矣”两个。 ( 二) 孟子的句尾语气词“也”、“矣”、“乎”、“哉”、“与”是高频词。“诸”、 “焉”、“耳”、“已”出现较少,均为十几次。“兮”、“而已”、“尔”、“夫”使用的更少, 都在五次以内。旬尾语气词连用,除“而已矣”四十九见外,其他的都很少,不超过五 次。 ( 三) 孟子的句尾语气词“也”、“矣”、“焉”绝大部分用于陈述旬。“已”、“耳”、 “而已”、“尔”仅用于陈述旬,不用于其他语气类型的句子。“乎”绝大部分用于疑问 句,以用于是非问旬和反诘问句最为常见。“与”仅用于疑问旬,以用于是非问句最为 常见。“诸”仅用于疑问句,以用于是非问旬最多。“哉”在孟子中更多地用于反诘 问句,反诘是无疑而问,句子有感叹的意昧。“夫”和“兮”只用于感叹旬。孟子 中投有专门用于祈使句的语气词,只有“也”和“矣”两个语气词个别用于祈使句。 ( 四) 旬尾语气词“已矣”、“耳矣”、“而已矣”、“焉耳矣”、“也已矣”、“云尔”、“乎 尔”连用只用于陈述旬。句尾语气词“也乎”、“矣乎”、“云乎”、“乎来”、“乎哉”、“也 哉”、“为哉”连用只用于疑问旬,且大部分用于反诘问旬。特别要强调的是,“哉”位 于连用的语气词最末的位置时甸子一般是疑问句,且大多数是反诘问句,而不是感叹句。 “矣夫”只用于感叹旬。祈使旬中没有语气词连用的情况。 ( 五) 句尾语气词本身不表示某种语气,语气一般是由句子的结构或上下文决定的, 旬尾语气词只起强调某种语气的作用。一般来说,连用的每个语气词都有作用,句子的 语气类型一般由最后一个语气词决定。 关键词:孟子;句尾语气词;陈述句;疑问句;感叹旬;祈使句 a b s t r a o t ”m e n c i u s ,ar e l a t i v e l yl o n g o n ea m o n ga l lz h uz ip r o s e ,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s t r o n gl i t e r a r i n e s sa n d8 r g u m e n t a t i v e n e s s i t w a sw r i t t e ni ns p o k e nl a n g u a g e w i t ha b u n d a n tm o d a lp a r t i c l ea n di sm a j e s t i cw i t hv i g o r ,w h i c hi so fg r e a th e l p i nt h ej u d g m e n ta n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r e f e r r i n gt ot h ep r e q i n s t u d i e so n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t h i sp a p e rc a r r i e d o u ts t a t i s t i c so nt h ee n t i r em o d a l p a r t i c l ea tt h ee n do fs e n t e n c e s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 mb y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 sf a r a st h em o d a lp a r t i c l ea tt h ee n do fs e n t e n c e si n “m e n o i u s ”i sc o n c e r n e d ,t h e f o l l o w i n gf i n d i n g sa r eo b t a i n e d : 1 t h e r ea r et h i r t e e n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sa tt h ee n do fs e n t e n c e su s e ds e p a r a t e l y , n a m e l y ,“也”,“矣”,“已”,“焉”,“耳”,“而已”,“尔”,“乎”,“与”,“诸”,“哉”, “夫”,“兮”a n o t h e rt h i r t e e n 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sa tt h ee n do fs e n t e n c e su s e dt w o t o g e t h e ri n c l u d e s :“已矣”,“耳矣”,“而已矣”,“云尔”,“乎尔”,“也乎”,“矣乎”, “云乎”,“乎来”,“乎哉”,“也哉”,“为哉”,“矣夫”i na d d i t i o n ,t w o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s a tt h ee n do fs e n t e n c e su s e dt h r e et o g e t h e ra r e “焉耳矣”a n d “也已矣” 2 “也”,“矣”,“乎”,“哉”,“与”a r et h eh i g h f r e q u e n c yw o r d sa m o n gt h e 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sa tt h ee n do fs e n t e n c e si n “m e n c i u s ” “诺”。“焉”,“耳h 。 “已”a r el e s sf r e q u e n ta n dt h e ya p p e a rt e n so ft i m e s o nt h ec o n t r a r y ,“兮”, “而已”,“尔”,“夫”a r eu s e dm u c hl e s s ,t h e yo c c u rl e s st h a nf i v et i m e s t h e 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sa tt h ee n do fs e n t e n c e su s e dt w oo rt h r e et o g e t h e r ,e x c e p t “而 已矣”,w h i c ha p p e a r s4 9t i m e s ,a r ec o u n t e dn o tm o r et h a nf i v et i m e s 3 t h e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sa tt h ee n do fs e n t e n c e si n “m e n c i u s ”:“也”。 “矣”,“焉”a r em o s t l yu s e di nd e c l a r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已”,“耳”,“而已”, “尔”a r eo n l yu s e di nd e c l a r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a n db yn om e a n si no t h e rm o o d s e n t e n c e s “乎”i sm o s t l yu s e di n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a n di so f t e nf o u n d t ob eu s e di n y e s n oq u e s t i o n sa n dr e t o r t i n g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与”i so n l y u s e di n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o f t e n i n y e s n oq u e s t i o n s “诸”i so n l yu s e di n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m o s t l yi ny e s - n oq u e s t i o n s “哉”i sm a i n l yu s e di nr e t o r t i n g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w h i c hi s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w i t h o u td o u b t s ,t h u s t a k i n gt h e i m p l i c a t i o no fe x c l a m a t i o n “夫”和h 兮”a r eo n l yu s e di ne x c l a m a t o r ys e n t e n c e s t h e r ea r en om o d a l p a r t i c l e ss p e c i f i c a l l yu s e di ni m p e r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i n 玎 “m e n c i u s ”e x c e p t “也ha n d “矣”t h a ta r es o m e t i m e s u s e di n i m p e r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s 4 t h e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sa tt h ee n do fs e n t e n c e s :“已矣”,“耳矣”,“而已 矣”,“焉耳矣”,“也已矣”,“云尔”,“乎尔”a r eo n l yu s e d t o g e t h e r i n d e c l a r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s a n d “也乎”,“矣乎”,“云乎”,“乎来”,“乎哉”,“也哉”,“为哉” a r eo n l yu s e di n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 ,m o s t l yi nr e t o r t i n g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 w h a ti se s p e c i a l l ye m p h a s i z e di s :w h e n “哉”i sa tt h ev e r ye n do fs e n t e n c e s w i t ho t h e r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s ,t h es e n t e n c ei sg e n e r a l l ya n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m o s t l y ar e t o r t i n g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i n s t e a do fe x c l a m a t o r yo n e “矣夫”i so n l yu s e di n e x c l a m a t o r ys e n t e n c e t h e r e sn o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m o d a l p a r t i c l e su s e d t o g e t h e ri ni m p e r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 5 t h em o d a lp a r t i c l ei t s e l ft h a tp l a y st h er o l eo fe m p h a s i z i n gc e r t a i nm o o d d o e s n ti n d i c a t ea n ym o o d ,w h i c hi sd e t e r m i n e db yt h ep a t t e r no ft h es e n t e n c e o rt h ec o n t e x t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e v e r yo ft h e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su s e dt o g e t h e r h a si t so w nf u n c t i o na n dt h em o o dt y p eo ft h es e n t e n c ei su pt ot h el a s tm o d a l p a r t i c l e k e yw o r d s :“m e n c i u s ”, m o d a l p a r t i c l e a tt h e e n do f s e n t e n c e s d e c l a r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e x c l a m a t o r y s e n t e n c e , i m p e r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l l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 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 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勿秒 日期:西r r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三望芗导师躲越嘞趔:金星 堡墨! ! 垂兰! 望墨塑墨望竺窒一 第一部分引论 一、孟子、孟子及其流传 ( 一) 孟子其人 关于孟子生平事迹的详细记载并不多,这可能与他在宋以前不太受重视有关。司 马迁的史记孟轲苟卿列传将孟子同驺衍、淳于髡、慎到、苟子等人合为一传, 司马迁日: 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日:嗟 呼,弃q 诚乱之始也! 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j 。 司马迁一开始就发议论,可能是对“利”之害感同身受吧,联系太史公司马迁作史 记之艰辛,忍辱负重,这样的感叹就不难理解了。传中真正关于孟子的记载仅 一百三十七字,其文日: 盂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粱, 粱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这四十五个字就是司马迁关于孟子生平的主要表述了。后面的几句则更多的是评说当 时著孟子的情况: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昊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 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 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 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以上就是史记关于孟子的全部记载。 汉代赵歧在孟子题辞中说: 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邹本春秋邾子之国,至孟子时改日邹矣。 国近鲁,后为鲁所并。又言邾为楚所并,非鲁也今邹县是也。或曰:孟子,鲁 公族孟孙之后。故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已衰微,分适他 国。 二堂鎏胄蕈粤已璧出现过的后面叉出现时,只注作者、书( 或论文) 名和页码,不再注出版社和出版年等。 司马迁史记第1 4 9 9 页,上海书店1 9 褐年。 司马迁史记第1 5 0 0 页。 司马迁史记第1 5 0 0 页。 李学勤等编十三经注琉( 标点本) 孟子注琉之孟子注疏题辞解第5 页,北京大学出版杜1 9 9 9 年。 1 冯玉,盂子旬尾语气词研究 历代研究和考证孟子生平的有元代程复心的孟子年谱,明代陈士元的孟子 杂记、史鹗的三迁志。清代阎若璩的孟子生卒年月考、任启运的孟子考略、 崔述的孟子事实录等。清代研究孟子生平事迹的还有很多,如董洪利先生孟子 研究中列举的周广业的孟子四考、黄本骥的孟子年谱、汪椿的孟子编年、 曹子( 应为“之”) 升的孟子编年、任兆麟的孟子时事录、狄子奇的孟子编 年、林春溥的孟子时事年表、魏源的孟子编年、张承燮的孔孟志略、马钟 山的孟子年谱等。在这些著作中阎氏、任氏、崔氏的书比较突出。另外,象焦 循的孟子正义等注解孟子的专著中,也有一些对孟子生平的考证。1 9 9 7 年 出版的董洪利先生的孟子研究对各家之言进行整理和考证,资料比较丰富。董先 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孟子的生平也作了考证,我们认为比较可信。 一般认为孟子名轲,出生于小诸侯国邹国。有说他字“予舆”、“子车”、“子 居”的,可能是附会。关于其生卒年,董洪利说: 孟子见梁惠王是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 公元前3 2 0 年) ,是年孟子六十余岁。 由此上推六十年是公元前3 8 0 年,则孟子生年当在此年或稍前一些。从梁惠王后 元十五年下推二十年是公元前3 0 0 年,孟子卒年当在此年或稍前。 这一推理基本符合孟子寿八十四的说法。正如董先生所言,这只是就可见的材料作的 大致推测。 在一些文献中记载了关于孟子的传说,如韩诗外传、烈女传等记载的“杀 豚不欺子”、“孟母三迁”等,至今还广为流传。关于孟子的师承关系,司马迁早在史 记孟轲荀卿列传中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现在大多数学者认同其师承关系 为:孔予曾子子思子思门人孟子。至于这里所说的“子思门人” 孟子的老师究竟是谁,很难考证。据考,以孟子四十岁左右为界,之前的一段时 间孟子主要在家乡讲学,四十岁后游历各诸侯国、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先后到 过齐、宋、薛、滕、魏等诸侯国。最后,年逾七十的孟子又回到家乡与万章等弟子著 书立说。 ( 二) 孟子其书 汉书艺文志录孟子有十一篇,但赵歧孟子题辞认为所谓的“外篇” 四篇是后人委托的,赵氏说: 性善、辨丈、说孝经、( ( 为正,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 非孟子本真,后世依仿而托也。o 。董洪利孟子研究第3 4 6 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 。聋洪利孟子研究第9 1 0 页。 。李学勤等主编十三经注疏( 标点本) 孟子注疏之盂子注琉题辞解第9 页。 2 冯玉;孟子旬尾语气词研究 因此赵歧删掉了外篇部分,故今传本孟子只有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 离娄、万章、告子和尽心七篇。赵氏的这一说法一出,后代考辨的也渐 多,多数学者同意赵歧的说法,认为外篇是伪作。 孟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孟子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主张,如“仁政” 思想、“性善”说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等都为人们所熟知。盂轲 的性格自傲,言语锋芒毕露,好辩且善辩。反映在孟子中的对话里,就不仅仅从 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孟子中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 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气势磅礴。孟予的文学性较 强,其中语气词的使用是比较突出的。 ( 三) 孟子的流传及研究情况 孟子成书之初是作为诸子之书流传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等人的 意见,以法家的主张治国,为巩固其统治而“焚书坑儒”,孟子却得以保存,赵歧 说: 孟子既没之后,大道遂绌。逮至亡秦,焚灭经书,坑戮儒生,孟子徒党尽矣。 其书号为诸子,故篇籍得不泯绝。 西汉时,孟子的地位稍有提高,但与其在后代的地位相比还是远远不及的。 汉文帝曾将孟子置博士,立于官学。赵歧孟子题辞说: 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 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迄今置诸经通义得引孟子以明事谓之博 士。 汉武帝时废“传记博士”,孟子也退回了诸予地位。不仅如此,史书中关于孟子的 记载也不多,孟子研究说:“汉书艺文志仅把孟子著录于诸子略儒 家类,而文帝时同为传记的论语、孝经、尔雅,则著录在六艺略( 即经 部) 的论语类和孝经类中,重又分出高下。而且终西汉之世,也没有为孟 子作注之人。”。 东汉时出现了为孟子作注的专书。现仅存赵歧的孟子章旬,它也是至今 可见的最早的孟子注本。因为该注本较早,在训释字义时保留了很多古义,对于 从事训诂研究的人,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注本。赵歧的孟子章旬将一篇之内分为 意义相对完整的若干章,这使得每一篇内部条次清晰。后代的许多研究者都采用这 分法,如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但赵歧的注也有望文生义、不太恰切的地方。 :耋妻塑量圭苎! 寸三经注疏( 标点本) 孟子注疏之孟子注疏题辞解第9 页。 :妻姜塑:塑! = 卜三经注疏( 标点本) 孟子注琉之孟子注疏题辞蒜;藁e 箦: ”董洪利孟子研究第1 6 2 页。 。 冯玉:孟子句尾语气词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盖其说虽不及后来之精密,而开辟荒芜,俾后来得 循途而深造,其功要不可泯也。”又说:“汉儒注经,多明训诂名物,惟此注笺释文句, 乃后世之口义,与古学稍殊。”。这正是赵注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地方。清代阮元的孟 子注疏校刊记序评论赵注: 汉人孟子注存于今者,惟赵歧一家。赵歧之学以较马( 马融) 、郑( 郑 玄) 、许( 许慎) 、服( 服虔) 诸儒稍为固陋,然属书、离辞、指事、类情,于训 诂无所戾。七篇之微言天叉籍是可推。且章剐为指,今学者可分章寻求,于汉传 注别开一例,功亦勤矣。 东汉注孟子的据说还有程曾的孟子章旬、郑玄的孟子注、高诱的孟 子章句、刘熙的孟子注等,但大都散佚。 隋唐时期天下一统,儒家学说再次受到重视。诗、书、礼、易等经典 被用以考试取士,所以备受重视。相比之下,民间很少有人关注孟子,但文人学 士对于孟子则比以前都重视。如韩愈就在与孟尚书书中说:“求观圣人之道 者,必自孟子始。”并以孟子学说的继承人自居,倍加推桊孟子。唐朝研究孟子的专 著有陆善经的孟子注、张镒的孟子音义、丁功著的孟子手音等,都已亡佚。 宋代是确立孟子经书地位的时代,据朱彝尊经义考列举,当时研究孟 子的专著增至百余部,且与大学、中庸、论语并称“四书”。四书考异 引王彝七经中义说: 程子见袋大学、中庸非圣贤不能作,而俱隐礼记中,始取以配论 语、孟子,而为“四书”。 “四书”之说一出,孟子由诸子之书成了经书。受到了文人学士的重视。宋神宗 熙宁年间,任用王安石变法革新,王安石建议废除旧的科举制度,推行新制。王安石 的建议被宋神宗采纳,“于是改法,罢诗赋、贴经、墨义,士各专治易、诗、书、 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回。从此,孟子被正式定为设科取 士的经典。 代表宋代孟子研究成就的是朱熹的孟子集注。朱熹将孟子中一些抽 象、深刻的内涵讲解得很清楚,对读者理解孟子的思想帮助很大。但朱注对训解、考 据的关注不够,在文字训诂方面显得粗疏了些。朱熹的孟子集注一度是科举考试 的必考内容,所以流传很广,刻本也很多。除孟子集注外,朱熹还著有孟子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经部四书类第7 1 1 页。 :李学勤等主编十三经洼疏( 标点本) 孟子注疏之孟子校刊记序,第1 1 页。 转引自董洪利孟子研究第2 0 7 页。 。元脱| | j 毛等撰l 宋史第1 l 册t 选举志第3 6 1 8 页,中华书局1 9 7 7 。 4 冯玉:盂子句尾语气_ i i i 研究 义( 后改为孟子要义,又改为孟子集义) 、孟子或问等,还有朱熹的学生 们整理的朱子语类卷五十一至卷六十也是关于孟子的。 宋代研究孟子思想的著作还有张拭的南轩孟子说、张九成的孟子传 等,在考证和词义训解方面比较有价值的有苏轼的孟子解、王应麟的困学纪闻 第八卷。 元明两代以“四书”命题考试,孟子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这两个朝代研 究孟子的著作不少,但有价值的屈指可数。元代金履祥的孟子集注考证,是 对朱熹孟子集注的订正和补充,对研读孟子有一定帮助。金履祥的弟子许谦 作读四书丛说,其中包括孟子卷,有助于理解孟子深意。明代陈士元的孟 子杂记以辑录资料为主,史鹗的三迁志资料庞杂,体例较乱。 清代的学术研究以考据训诂见长,有关孟子的研究也不例外,出现了很多研 究的专书。黄宗羲的孟子师说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批判。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 通过对字义的阐释表达了其思想主张,梁启超评价该书为:“清代第一流注疏。”牛 运震的孟子论文从散文写作的美学角度研究孟子,比较新颖。毛奇龄的四 书媵言将考据与阐释结合。阎若璩的四书释地和孟子生卒年月考考据也较 详实。翟灏的四书考异中有考证孟子的,他从音韵、文字等方面进行考释, 考证十分精细,参考价值很大。 焦循的孟子正义是孟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是为赵歧的孟子章句 作的疏。正义旁征搏引,不循蹈前人之说,严谨治学又另辟新意,在训诂名物、 阐释思想方面都有很多令人信服的说法。梁启超赞道:“这书虽以训释训诂名物为主, 然于书中义理也解得极为简当。新疏家模范作品,价值是永永不朽的。”圆焦循 的正义版本很多,最常见的是中华书局的十三经清人注疏本。 现代的学者从哲学、文学、语言等方面都对孟子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如: 陈文生的孟子学说研究、南怀瑾的孟子旁通、洪业等人著的孟子引得、杨 伯峻的孟子译著等。 本论文以焦循的孟子正义为底本进行研究,例句出处按照杨伯峻先生孟子 译注的标法注出。 :誊蓑璧篓兰! 墨宴塑孽妻警宴二种中国近兰百年学术史第3 1 6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8 5 年。 。朱维锋校注粱启超论谤学史二种中国近兰百年学术史第3 2 0 责:山 。 5 蛩兰! ! 重王! 塑星堕皇塑型壅 二、语气词的相关问题 ( 一) 何谓语气? 通俗地说,语气就是说话的i = 1 气,有肯定、否定、陈述、疑问、推测、商量等, 这是我们一一般人的直接感受。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关于语气的界定则很不统一。 王力先生说:“凡语言对于各种情绪的表达方式,叫作语气;表达语气的虚词叫 作语气词。”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说:“语气可有广狭两解。广义的语气包 括语意和语势。所谓语意指正和反,定和不定,虚和实等区别。所谓语 势指说话的轻或重,缓和急。除去这两样,剩下的是狭义的语气:假如要给它 一个定义,可说是概念的内容相同的语句,因使用的目的的不同所生的分别。”o 沈锡伦先生关于语气的解释和分类更为通俗些,他说:“语气是一种语法范畴, 它是说话人对不同的句子内容所确定的说话方式和态度,通常可以分为陈述语气、疑 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四种。”。 当然,“语气”这种语法范畴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与说话人的心理、情绪等 的变化密切相关。郭锡良先生就曾说,语气包括“思想认识、意志愿望方面的因素, 包括心理状态、感情色彩的因素,可以是直陈、疑问,可以是肯定、否定,可以是假 设、拟测,可以是商量、命令,可以是赞叹、惊讶”固。 我们比较各家的说法,认为郭锡良先生的解释较为完备和通俗,所以采用这种定 义法。 ( 二) 语气词的名称和分类 前人早就注意到了语气词的使用,但“语气词”这一名称却产生的较晚,这- p q 法出现之前大多数是将语气词与其他虚词混同,其名称也不一样。西汉毛亨的诗诂 训传称之为“辞”;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称为“词”,有时也称一些语气助词 为“语”;郑玄在注疏经书时称之为“语助”,或叫“辞”;西晋杜预左传注称为 “辞”、“语助”、“发声”、“发语之音”等;唐代柳宗元也称其为“辞”,并有“疑辞”、 “决辞”之分。 元代时,出现了最早研究文言虚词的专著卢以纬的语助( 后代多称作助 ”三f 力中国现代语法第1 6 0 页,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 :吕叔湘文集第一卷中国文法要略第2 5 7 页,商务印书馆1 9 9 0 年。 :沈锡抡古代汉语的语气和语气词,中文自学指导1 9 9 1 年1 2 月。 。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 一) ,古汉语研究 1 9 8 8 年第1 期。 冯玉:盂子句尾语气词研究 语辞) ,他将所收的虚词统称为“语助字”。胡长孺为卢书作序g l :“予友卢子允 武以文诲人,患来学者抱疚犹彼若,爰摭诸语助字释而详说之。”清人魏维新、陈 雷为卢书作的助语辞补义称其为“辞”、“语辞”。 清人袁仁林著有虚字说,称包括语气词在内的虚词为“虚字”,虚字说序 日:“虚字者,语言衬贴,所谓语辞也。”。 刘淇的助字辨略称虚词为“助字”、“虚字”。助字辨略序说:“构文之 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 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词”即指虚词,也称“语词”,和有实在意义的“实词” 对而言之。王氏自序曰:“自汉以来,说经者宗尚雅训,儿实义所在,既明箸之 矣,丽语词之例,则略而不究。”。王氏还称之为“助语”,自序日:“九经、三 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凡助语之文,遍为搜讨,分字编次。” 以上各家大都是将古代汉语中的“虚词”放在一起研究,其名称归结起来有“辞”、 “词”、“语”、“语助”、“发语之音”、“语助字”、“语辞”、“虚字”、“助字”、“语词” 等。这些“虚字”( 虚词) 包括了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和语气词,甚至还有个别 的代词和作词缀的成分,他们没有把语气词从“虚词”中分出来,更谈不上进行细致 地分类了。 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开始,词类的划分更加细致和系统,马氏将语气词单列 为一类,称为“助字”,他说:“凡虚字用以结煞实字与句读者,曰助字。” 并将“助 字”分为“传信助字”和“传疑助字”: 助字所传之语气有二:曰信、日疑。故助字有传信者,有传疑者。二者固不 足以概助字之用,而大较则然矣。传信助字,为“也”、“矣”、“耳”、“已”等字, 决辞也。传疑助字,为“乎”、“哉”、“耶”、“与( 欺p 等字,诘辞也。 马建忠的“传信助词”和“传疑助词”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他自己也认识到这样的 划分不足以概括语气词的所有用法,所以在讲释每个助字时又就其功能作了细分。如 “乎”字下说:“乎字,说文谓语之余也。礼檀弓正义云:一疑辞, 也。语余者,助字也。疑辞者,传疑也。合两说而犹云传疑助字也,而究未悉其用。” 又说:“乎字之助设问之旬者,其常也。乎字之助咏叹之旬者,非其常。” 卢以纬著、王克仲集注助语辞集注语助序第1 8 3 页,中华书局1 9 8 8 年。 袁仁林著,解惠全注虚字说第1 1 页,中华书局1 9 8 9 年。 型1 兰妻! 壁字辨哆第5 1 7 页,( 丛书集成续编第6 9 册)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 9 8 9 年。 王引之经传释词自序第l 页,岳麓书社1 9 8 4 年。 。 王引之 经传释词自序第3 页。 马建忠马氏文通第3 2 3 页,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 马建忠马氏文通第3 2 3 页,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 马建忠马氏文通3 6 1 - - 3 6 6 页。 7 呈至:! 墨三! 望星重兰望堕窒一一 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将语气词称为“语末助词”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称句尾语气词为“助词”。他将句子的语气归纳 为五类:决定句、商榷句、疑问旬、惊叹句和祈使旬,但在解释时将祈使旬分别附于 决定句和商榷句。黎锦熙先生在各类句型下面又有细分,如决定句下又分为“表语气 的完结”、“表语意的制限”和“表语态的警确”三类。 王力先生的汉语语法史称之为“语气词”,并分为句首、句中和句尾语气词 三类。在中国语法理论中又将语气细分为十二类;( 一) 决定;( 二) 表明;( 三) 夸张;( 四) 疑问;( 五) 反诘;( 六) 假设;( 七) 揣t l ! l i ( 八) 祈使i ( 九) 催促;( 十) 忍受;( 十一) 不平;( 十二) 论理。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所说的“语气词”的范围更大,除了我们通常 所说的旬首、句中、句尾语气词外,还包括了一些副词( 如“难遭”、“也许”等) 和 叹词。 从郭锡良先生的论文先秦语气词新探中所举的例句看,郭先生所说的“语气 词”基本上只是就句尾语气词而言的。 孙锡信先生在其汉语历史语法要略中说:“语气词和旬术助词,异名 而同实。”。可见孙先生所说的“语气词”也是专指句尾语气词。 钱宗武先生在其今文 语气词的语用范围和语用特征一文中说:“旬末 语气助词,有些著作另列为一个词类,称之为语气词,我们采取这种分法。”。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知道,现代学术界对“语气词”的所指有不同的理解。总结 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包括的范围较大,除了句首、旬中、句尾语气助词外,还包括其他的词类, 以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为代表。 2 、包括句首、句中、旬尾语气助词三种,以王力先生的汉语语法史为代表。 3 、仅仅指句尾语气助词,以郭锡良、钱宗武先生的观点为代表。 笔者搜集近年来研究语气词的相关专著和论文,经过对比认为:王力先生的观点 比较为大众接受,而且就古代汉语来说,这样的所指交代得更清楚,不易发生混淆。 本文采用王力先生“语气词”包括旬首、旬中、旬尾语气词的说法,而且只讨论孟 子的句尾语气词。 这里所说的句尾语气词的“句”,特指其意思在上下文中相对完整的单旬,这 样一来分析句尾语气词的界限更明晰。关于这一点,乔惟森先生的古汉语语气词数 期 , 年 期 毗 第 ,嚣飙叭极 淼。 年学征 驰大特 坞旦用,复语 究。和 研页围 语强范汉班用的扎略诃探要气新法语 词语酚驻槲秦语文良信武锡锡宗 郭孙钱 蛩墨! ! 重王! 塑星堕墨塑堡蔓一 问o 一文中已经讲得比较清楚,这里不再赘述。 对于句尾语气词的分类,现代汉语的著作和论文一般都遵循陈述、疑问、祈使、 感叹的四分法,细致的分类则如上面所述存在比较大的分歧。我们在本文中也采取这 种大致的划分法,在列举各个句尾语气词的用法时再作详细的划分。 ( 三) 关于语气词的功能 卢以纬、袁仁林、刘淇等人的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表明他们对于语气词功能的主 张,但从他们解释各个虚词的内容来看,他们基本上都认为“也”、“矣”、“乎”等语 气词是单功能的,如“乎”就是表助疑问的,至于具体的、细微的差别都一带而过。 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博取经书中的例证,分析更细致。实际上他认为这些“词” 是多功能的。如“矣”字下,王氏曰:“矣在句末,有为启下之词者”,“矣犹 乎也”,“矣犹也也”,矣犹耳7 也”,并分别举例。 王力先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语气词,认为某个语气词在一定历史阶段其功能比较 单一。这里所说的单功能不是说其用法的单一性,而是指大致的归属。如“乎”就是 疑问语气词。他在汉语语法史中说:“疑问语气词哉字来自感叹语气词哉 字。”不能认为“哉”既是感叹语气词,又是疑问语气词,“它( 指“哉”) 本身不 能表示疑问,只有前面有疑问词时刁能表示疑问。而这种疑j 谤不是真正的疑问,而是 反诘。反诘就带有感叹语气,所以适用哉7 字。”o 明确提出并论证语气词单功能的第一人是郭锡良先生。他说: 按照语气词多功能的观点,既分不清各个语气词之间的区别,又解释不清几 个语气词连用的大量语言事实。只有按照语气词单功能观点来考察,才能分清各 个语气词之间的细微区别,也才能解释清楚几个语气词连用的现象。 语气词的单功能说,其前提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某一语气词是单功能的。但这一功 能不是永久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可能会有新功能出现,并逐渐占主导地位;旧 的功能逐渐消失或转移。这势必会有交叉的现象出现,正如刘晓南所说:。t 新旧交织, 并都在文献中留下痕迹,层层积累,不同层面的单功能往往经由其历时性积淀而显出 多功能特征,这是应当注意的。”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 9 8 7 年第4 期。 王力汉语语法史第3 1 4 页。 :窭锡垦先秦语气词新探( 一) ,古汉语研究1 9 8 8 年第1 期 ”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古汉语研究1 9 9 1 年第3 期。 9 翌至! ! 墨三! 望星墨墨婴塞 三、先秦语气词、孟子旬尾语气词的研究现状 ( 一) 马氏文通以前的语气词研究情况概述 对于先秦语气词,前人早已有所认识。这在先秦古籍及历代的传疏、训诂之书中 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西汉毛亨的诗诂训传就注出了包括现今所谓的语气词在内的“辞“一类。如 山有扶桑篇:“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毛氏日:“且,辞也。”汉广篇:“汉 有游女,不可求思。”毛氏日:“思,辞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日:“乎,语之余也”,“矣,语已词也”。 郑玄礼记檀弓注:“生事毕而鬼事始已。已,辞也。” 西晋杜预注左传,隐公三年:“命以义夫”,杜注日:“夫,语助也。” 南北朝时虚词被分为若干类。粱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章句篇也对虚词进行过 专门的论述,如:“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唐朝柳宗元复杜温夫书说:“立言状物,未尝求过人,亦不能明辨生之才致, 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 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 宋朝时就有了“实字”、“虚字”的分法,周烽清波杂志卷七说i “东坡教 诸子作文,或辞夺而义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 这些关于语气词的解释,要么是在注疏时用以疏通文意,要么是简单地表述了自 己的见解,并没有给予系统地研究。直到元代卢以纬才开始对虚词进行专门地研究。 1 、卢以纬的助语辞 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清代以前研究虚词的专著只有元代卢以纬的语助。 卢以纬,字允武,浙江东嘉( 今温州) 人。 语助一书后代版本多称助语辞。有胡长孺泰定元年( 甲子,公元1 3 2 4 年) 作的语助序,所以成书应该在元代泰定帝执政以前。该书最初叫语助,有 奚囊广要丛书本。明代胡文焕编有格致丛书,其中收有新刻助语辞,即卢 氏语助一书。清康熙丁卵年( 公元1 6 8 7 年) ,魏维新、陈雷为该书作助语辞补 义,从此“助语辞”这一名称基本取代了“语助”,影响更大。卢氏的助语辞开 汇解虚词之先例,全书收有六十六组虚词( 或与虚词有关的词组) ,共一百三十六个 词条。其中包括旬尾语气词“也”、“矣”、“焉”、“夫”、乎欤”、“邪”、t 一诸”、“哉”、 “尔”、“兮”、“已”、“而已”、“也己”、“而已矣”、“也己矣”、“焉哉”、“已矣乎”等。 1 0 冯玉:孟子句尾语气词研究 尽管卢氏书有很多局限( 如释文的例证较少,大多不标明引丈出处,解释不够准 确详细等) ,但作为六百八十多年前的虚词研究著作,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还 是很多。卢氏将他认为用法相近的虚词放在一组比较,凸现异同,如:该书第一组为 “也、矣、焉”,释文为:“是旬意结绝处。也意平,矣意直,焉意扬。发 声不同,意亦自别。”他还收了一些语气词连用的例子,这是后代的一些专著所没 有作的。他比前人的进步还在于:卢氏不再象许慎、郑玄等人那样仅仅为了疏通经义 而零散地训释虚词,他是对虚词进行系统地对比、解释的。虽然卢氏这样编排解释, 各组的区别还是很含糊,但他这样有意地安排,用心可谓良苦。这一体例被后代的虚 词专书( 如袁仁林的虚字说等) 借鉴。 清代魏维新、陈雷的助语辞补义对卢书的原文进步地阐释,补充了许多有 用的材料。该补义还增加了一些卢书没有收入的词条,包括“也耶”、“也哉”、 “也乎”、“也欤”等几个语气词。 今人王克仲为卢书作了集注助语辞集注( 中华书局,1 9 8 8 年出版) 。该 集注标明了卢氏引文的出处,便于查对。王先生还收集了前人关于卢氏书中所收 虚词的释义,补充了大量例证。这是我们现在阅读和研究的一个较好的本子。 2 、袁仁林的虚字说 清初袁仁林的虚字说和刘淇的助字辨略几乎同时问世。 袁仁林,字振午,清代陕西三原县人,雍正年间贡生。 袁氏在虚字说序中说: 虚字者,语言衬贴,所谓语辞也。在“六书”分虚实,有分虚实之半,皆从 事物有无动静处辨之。若其反属口吻,了无意义可说,乃虚之虚者,故俗以虚字 目之。盖说时为口吻,成文为语辞,论字为虚字。 这是袁氏给虚字下的定义。该书成于清康熙四十九年( 公元1 7 1 0 年) 。收词五十一组, 共一百四十三个,包括“夫”、“乎”、“与”、“耶”、“哉”、“诸”、“矣”、“已”、“焉”、 “也”、“尔”、“耳”等语气词,和“也哉”、“乎哉”、“矣哉”、“也乎哉”、“也与哉”、 “焉尔”、“焉耳”、“也与”、“也乎”、“矣乎”、“焉耳乎”、“也已”、“也矣”、“也已矣”、 “耳矣”、“焉耳矣”、“焉已矣”、“也夫”、“已夫”、“矣夫”等连用的语气词。虚字 说也是将其认为用法相近的虚词放在一起比较,先说相同之处,又言各自的区别。 如“尔、耳”下曰:“尔字、耳字,舌音倒卷,卷归处。r 尔,字声中略带如 :皇以纬著、王克仲集注助语辞集注序第1 页,中华书局1 9 8 8 年。 :参解惠全虚字说前言,中华书局1 9 8 9 年。 。袁仁林虚字说。序第1 1 页,解惠全b e 虚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