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同名4219).doc_第1页
再别康桥(同名4219).doc_第2页
再别康桥(同名4219).doc_第3页
再别康桥(同名4219).doc_第4页
再别康桥(同名4219).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2、 感受诗歌三美,讨论意象蕴含的情感。3、 分析理解是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教学重点: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迄今为止,我们学过了不少送别诗,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有“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也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鼓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他笔下的离别之情。二、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下,时年35岁。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三、写作背景,(2 )1920 年,25 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1 922 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在8 月10 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 康桥再会罢 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康桥今译剑桥),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 年7 月徐志摩故地重游,但已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在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康桥在诗人的心中永驻,但诗人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康桥景物的描写,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流露对康桥的眷恋和难舍情结。新月派简介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 923 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 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要体会:感情:依依惜别的深情(跌宕起伏)句式:四行一节(整齐)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要读出:景物(意象):云彩、金柳、水草、浮藻、星辉、夏虫。 画境(意境)1)、挥手作别云彩图;2)、河畔金柳倒影图;3)、青草水底招摇图;4)、榆阴浮躁清潭图5)、撑篙漫溯寻梦图;6)、黄昏夏虫沉默图7)、招收惜别云彩图。2、结构图解第一部分(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作别母校生离愁。第二部分(2-6)河畔上的金柳 软泥上的青荇 泛舟康桥 榆阴下的清潭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来寻梦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第三部分(7)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悄悄离去心忧伤。本是特点: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绘画美: 云彩、金柳、青荇=意象鲜明。 水草、星辉、夏虫=色彩绚丽一、 意象分析1、本诗选取了那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明确:意象:云彩、垂柳、柔波、青荇、水草、星辉。特点:避开了送行人群,舍去了人文建筑,全然选取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意境。2、诗中第四节通过“虹”和“梦”两个意象,表现了那些内容?明确:“虹”是水中的倒影,写出了水的清澈,表现了康河的美丽。“梦”,指过去的留学生活,安置诗人昔日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二、 问题探究1、说说各节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第一节:借代;第二节:暗喻;第三节:拟人;第四节:移就、夸张;第五节:比喻;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第七节:重叠复唱。2、作者选择意象,为什么选择柳树,而不选其他的树?明确: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一一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3、“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明确: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诗中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 ,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在这里软泥使人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冲的一条水草。4、第六节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拟人与衬托。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离别的忧伤。夏虫、康桥都因诗人离去而沉默,更何况人呢?5、诗歌的首尾两节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前后两节采用了复沓手法,首尾呼应,回环往复,既形成了诗歌的音乐美,又造成了梦幻般的情调。6、 再别康桥 第一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七节改用“悄悄的”呢?明确:轻轻的”和“悄悄的”意思一样,但用在诗里表现的就不一样了,“轻轻的”表现出作者去见康河就像去见好朋友一样,想要给康河惊喜,此时的作者怀着美好的愿更和期盼。“悄悄的”离开康河表现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哀伤无奈之情,不忍心打搅康河只能够 “静静的一个人离开。7、如何解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明确:这几行诗是再别康桥一诗的高潮所在。承上一节“寻梦”的奇想,诗人在此思路急转,由梦境回到现实。“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别离的笙箫响起来了,夏虫也为我的离别而沉默不语。离情别绪越来越浓。“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效果。8、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八、中心主旨提示: 再别康桥 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曲悠扬的轻音乐,是一副流动的风景画,桥的秀美,景的迷人,诗人的洒脱,都成了我们每一个读者心中灵动的音符,开启了我们对诗意的认知,也引领着我们度入辉煌的诗歌殿堂!全诗通过金柳、青荇、清潭等意象,展现了康桥的秀丽景色,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九、研讨与练习1、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两首诗。如雨巷: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再如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其实雨巷选段中“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虽然分行,却是一句,那么,押韵的是2、4、5句。本诗为人称道的地方不少,音节的优美就是其一。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大约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使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五四以后,有的新诗一点也不讲韵律,可谓完全的“自由”,许多人接受不了。而戴望舒一方面冲破了中国古典诗歌在外在形式上的禁锢,又抓住了诗的韵律的本质,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时时回荡,悠远而绵长。再别康桥选段中押韵的是2、4句。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往复。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2、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3、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一般说来,一首诗能否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首先在于它外在的韵律,继而透过文词感知其优美的意境。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是初读就能把握的。结构形式上,这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向来为人所称道。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相似中有不同,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意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显露的,而是热烈而有分寸的;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当然,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4、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像,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明确: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雨巷的成功,除了上边提到的声律方面的原因外,另一个就是化用古典诗歌的意境,选用古典诗歌常用的、已为广大读者接受的丁香这一意象来抒写诗人的愁绪。但诗人不是一味被古典诗歌中的丁香意象所拘束,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附:徐志摩小传1916 年考入北大,与16岁的張幼仪结婚。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1922 年3 月,与张幼仪离异,8 月回国。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 年印度泰戈尔访华。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与陆小曼结婚。证婚人是梁启超,主持是胡适。1927 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 年35岁。他在伦敦大学读书时,认识了16 岁的林徽因,在当时称为”中国第一才女,, ,所以徐志摩去追求她,但他是结过婚的。追求时当然遇到阻力,林徽因说:”我是少女,你是有妇之夫,你得先离婚。”徐志摩听后觉得很有希望,于是与1922 年赴柏林找张幼仪离婚。因为浪漫的他认为林徽因是爱、美、自由的化身,虽然张幼仪很好,但是没有浪漫气质。他说:”我要当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通过很多朋友做张幼仪的工作,最后张幼仪同意了,之后两人关系更好,一礼拜一封信。离婚后他立刻回到了英国,却发现林徽因己经到美国学建筑学。可能林徽因的父亲认为徐志摩当女婿不适合。此刻,老婆没了,恋人没了。两脚踏空,心悲凉。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