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pdf_第1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pdf_第2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pdf_第3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pdf_第4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 :、j j c j 密级 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 r e s e a r c ho n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 s t e r e o t y p e so f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g r o u p : ac a s es t u d yo nt h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i nb e i j i n g 作者姓名: 学科专业: 学院( 系、所) : 指导教师: 董牮 传播学 文学院 白寅副教授 论文答辩日期蚴辩委员会主席哥_ 复阻 中南大学 - v o t o 年箩月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作者签名: 日期:瑚旦年上月盥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塑量2日期:垒竺年上月型日 摘要 北京地区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存在刻板印象,他们较为一致地 将农民工刻板为一个来自农村,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形象不洁,以 从事建筑行业出卖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生计,艰难生活在社会底层的 中年男性群体。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刻板印象同时具有积极和消 极两种属性,而不同属性刻板印象的程度同大学生的性别、年级和 专业等因素无相关关系,不随这些因素变化而改变,而与大学生户 籍所在地的行政规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即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农 民工的积极刻板印象比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的积极刻板印 象要强,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的消极刻板印象比来自农村 的大学生要强。 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主要来自于语言符号偏向,群体传 播效果,大学生较低的媒介素养水平和媒体固有的刻板印象。大学 生越了解农民工,持有的积极刻板印象程度就越深,消极刻板印象 程度则越低。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与媒介对农民工的刻板印 象在内容和属性上基本一致。消解大学生对农民工的消极刻板印象 可以通过增加大学生对农民工的接触,减弱媒介从业人员对农民工 的刻板印象实现。 通过研究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的内容、属性及特点,有 助于了解全体社会成员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进而更好地从心理层 面和制度层面共同解决农民工问题。 关键词:刻板印象,农民工,大学生 a bs t r a c t t h eg r a d u a t e sh a v es t e r e o t y p e st o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a n dt h e yc o n s i d e r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a sm a l em i d d l e s c e n tf r o mc o u n t r y s i d e ,w h oh a sp o o r e d u c a t i o na n du n k e m p ta p p e a r a n c e ,l i v i n ga sc h e a pl a b o r si nb u i l d i n g s i t e s t h e g r a d u a t e s s t e r e o t y p e s t o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c o n t a i nt w o t e n d e n c i e s :p o s i t i v ea n dn e g a t i v e ,w h i c hi s r e l a t e dt ot h e i r o r i g i n a l d o m i c i l e s ,n o tt h e i rs e x ,g r a d e sa n dm a jo r s t h eg r a d u a t e s f r o m m e t r o p o l i sh a v el e s sp o s i t i v es t e r e o t y p e sb u tm o r en e g a t i v es t e r e o t y p e s t h a nt h o s ef r o mc o u n t r y s i d e s y m b o l so fc h i n e s e ,e f f e c t so fg r o u p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m e d i al i t e r a c y o fg r a d u a t e sa n ds t e r e o t y p e sm a k eu pg r a d u a t e s s t e r e o t y p e st om i g r a n t w o r k e r s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o s ew h o h a v en o tb e e na c q u a i n t e dw i t ha n y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t h eg r a d u a t e sw h o a r ef a m i l i a rw i t h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h a v em u c hm o r ep o s i t i v e s t e r e o t y p e s b u tl e s sn e g a t i v es t e r e o t y p e s t h e r ea r ec o n s i s t e n ts t e r e o t y p e st o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b o t ho fg r a d u a t e s a n dm e d i a w i d e n i n gg r a d u a t e s a w a r e n e s so f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a n d d e c r e a s i n gt h em e d i as t e r e o t y p e sc a nb eu s e dt ow e a k e nt h en e g a t i v e s t e r e o t y p e st o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 r e s e a r c h i n go nd e t a i l s ,t e n d e n c i e sa n df e a t u r e s o fs t e r e o t y p e st o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c a nh e l pp u b l i ca c c e p t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a n dp r o m o t e s o l v i n gt h e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p r o b l e m s k e y w o r d s :s t e r e o t y p e ,g r a d u a t e s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i i 目录 摘要i a b s l r a c t i i 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构想。l 1 1 研究背景l 1 2 研究现状2 1 2 1 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2 1 2 2 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现状9 1 3 研究构想1l 1 3 1 社会的大学生1l 1 3 2 多元的北京城1 2 1 3 3 研究假设13 1 3 4 研究方法1 4 第二章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1 6 2 1 大学生对农民工刻板印象的内容1 6 2 1 1 性别刻板印象1 6 2 1 2 年龄刻板印象18 2 1 3 职业刻板印象2 0 2 1 4 教育程度刻板印象2 2 2 1 5 地域刻板印象2 5 2 1 6 形象刻板印象2 6 2 1 7 其他内容2 7 2 1 8 小结2 8 2 2 大学生对农民工刻板印象的属性及相关性分析一2 9 2 2 1 大学生对农民工刻板印象的属性2 9 2 2 2 大学生对农民- r n 板印象的相关性分析31 第三章大学生对农民t n 板印象的成因3 6 i i i 3 1 语言符号的偏向3 6 3 2 群体传播的效果3 8 3 3 大众传播的影响4 0 3 3 1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一4 1 3 3 2 媒体固有的刻板印象4 4 3 4 小结4 9 第四章消解大学生对农民工刻板印象的途径5 0 4 1 增加大学生对农民工的了解5 0 4 2 减弱媒体的刻板印象5 l 结语。5 4 参考文献。5 6 附录。5 9 致 射。6 2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6 4 i v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构想 1 1 研究背景 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构想 受到2 0 0 8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农民工返乡,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等有关农 民工的新闻重新占据媒体主流。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和公众已经意识到农民工对 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并且开设了农民工维权机构,开通了农民工专列火车等来 支持和改善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但是作为社会发展的特殊产物,农民工自 1 9 7 8 年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农村解放出来而流动到城市中,一直像浮萍一 样无法在城市扎根,跟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而上下起伏,没有归宿。不可 否认,农民工问题自改革开放出现就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对早期农民工的窘况,现在农民工的物质生存条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 现代农民工最终到底是成功在城市扎根,变身为新城市人,还是回归乡土,接 手祖祖辈辈多年来的固有身份,我们不得而知。长期来看,他们仍不得不继续 游走在城乡之间,这种漫长又不稳定的生活面临的问题也不再局限于单纯改善 物质条件,更多的是城市生活和城市人对他们的身份和价值在精神层面的认可 和接纳,一种让他们在城市也可以拥有的归属感。而无处不在的刻板印象在这 个接受的心理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农民工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在相 互认知时不可缺失的必然环节。 在网上很多针对农民工的调查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题干,“在公交车 上,如果您身边站了一位从事建筑工作的农民工,您会( 选项:a 马上走开b 轻视他c 提防他d 觉得无所谓) ”或者“如果您所居住的小区中,有农民工 出现,您会 。尽管这些测试以调查人们对农民工的看法和态度为主要目 的,也有很多被调查者给出了无所谓这样的选择,但是这些题目所暗示的信息 对被调查者的影响和被调查者在作出选择前的心理过程,并不是答案可以直接 反应出来。比如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暗示出农民工会威胁社会治安,农民工 会受到歧视,农民工从事建筑行业等等信息。这些题目反映了出题人对农民工 的很多内隐的刻板印象,也迎合了很多社会成员对农民工已有的刻板印象。传 播学曾有很多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常常被反对的学者以实验条件无法再现现 实情况为由进行批判和否决。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上面提出的调查,被调查者给 出的选择只能代表填写问卷时的心理倾向,在现实生活中的态度行为和问卷上 的选项之间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时候并不了解自己对 农民工的很多潜在心理反应。但是这些反应却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制造了一 堵无形的城墙,使他们只能透过缝隙挤进城市里,做完工,服完务,再带着标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构想 签回到城墙外,并要为城墙里发生的很多治安问题负责。即使农民工只是在城 市养家糊口,并不指望成为城市人,其他社会成员对他们的刻板印象也会扩大 农民工和他们之间的交流沟壑,使整个社会群体呈现出一种分裂的状态,同样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 9 9 1 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存 在歧视的文章报道了有关歧视问题的公众调查结果,发现“5 6 7 的人认为 身份歧视最严重 ,这个受到最严重歧视的群体就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其子 女,“歧视出于刻板印象 ,这个调查结果再一次赤裸裸地说明了对农民工刻 板印象的普遍性。而改变这种情况,并不是农民工们再多盖几座鸟巢,多修几 条铁路,多办几件好人好事儿就能实现的。刻板印象的坚冰厚三尺,已非一日 之寒,只有破冰后融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良刻板印象给农民工生活带来的困 扰。 刻板印象作为一种普遍的认知机制,其特点之一就是稳固性。既然试图消 解社会成员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首要任务就是了解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包含 哪些内容,具有什么特点,与哪些因素相关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对农民 工积极刻板印象,帮助农民工成为“新市民”,改善对农民工的不良刻板印象, 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让农民工这个群体不再被孤立,不再被边缘,而是作为 社会中的一个普通群体,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建设社会,创造价值,享受应有 的待遇和尊重。 1 2 研究现状 1 2 1 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 当麦克卢汉预言地球村的时候,他或许没想到仅在几十年后,人类社会就 缔造了如此庞大的信息世界。日益增长的信息流贯穿其中,争抢着人们有限的 注意力。梅洛迪将这个世界定义为“依靠复杂的电子信息和传播网络,并将主 要资源投入信息和传播活动 的信息社会。尽管信息的供应量和消费量在同步 增长,但是由于当前社会的信息处理能力、接受能力以及资源有限等一系列原 因的存在,社会成员对于信息需求量的增长远远落后于信息的供应量。面对着 各种传播活动,受众必须迅速适应这些不断被生产和发送出来的海量新信息。 因此,他们在传播的认知阶段中需要建立起一种简单归类机制,以便能够迅速 处理不断来袭的信息轰炸,从而继续进行或者完成某一传播过程。这种机制的 不可避免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人们认知资源相对于外在刺激的严重匮乏以及认 国黄冲:1 9 9 1 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存在歧视,中国青年报,2 0 0 9 年8 月2 0 日。 宙【英】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1 7 7 页。 2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构想 知的高度概括性 。这一基于有限对无限的认知结构,作用类似于大众传播媒 介研究中常常提及的把关机制,不同的是,这种被称为刻板印象的机制却更广 泛地存在于受众的各层意识中,多表现为一种内化的心理认知活动,远比大众 媒体中把关人筛选新闻信息复杂和抽象得多。 由于刻板印象在人类传播活动中起普遍作用,又经常停留在一种潜在意识 层面,随时有可能外化固化并转化为偏见和歧视,于是心理学界、传播学界等 投入了很多精力来对其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本质,更好地将其应用于社会现 实。 目前,对于刻板印象的研究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三大类,分别是:对刻板印 象的形成和启动探究,刻板印象的解释归因,以及主客观不同因素对刻板印象 产生的不同影响。其中,对刻板印象主体的探讨相对成熟,有较多的成果和理 论产生。而要厘清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仍要从其含义、类型以及研究方法等三 方面入手。 刻板印象的含义 刻板印象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学术名词,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上并 无统一的涵义,历来研究者在使用它的时候总是在一种和而不同的氛围里进行 各自的区别和界定。对刻板印象进行各种研究和探讨中,被广泛认同的一点就 是美国的李普曼( w l i p p e rm a n ) 在其1 9 2 2 年所著的经典之作公众舆论 ( 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 中使用了“s t e r e o t y p e ”圆一词,形象地概括了刻板印象的一 些特征,并由此引起了学界对刻板印象的关注。但是由于李普曼在他的书中也 没有给出刻板印象的准确含义,因此对刻板印象的界定一直是各家之言皆有。 在不同的英文字典里,编者对刻板印象一词的界定就显示了不同的侧重点。 单纯从名词s t e r e o t y p e 的英文释义来分析,可以发现不同释义强调的不同点。剑 桥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两部英英字典里都认为s t e r e o t y p e 的客体既 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同时还强调了客体具有“p a r t i c u l a r 的属性,并认为 s t e r e o t y p e 具有错误或者不真实的普遍性质。而美国传统词典( 1 9 8 5 年版) 在英译英的时候,则更侧重s t e r e o t y p e 一词所具有的“c o n v e n t i o n a l ,f o r m u l a i c , o v e r s i m p l i f i e d ”等特点。 同样,中文词典对“刻板印象”一词的解释也不尽相同。1 9 7 7 年( 上海人 民出版社) 和1 9 8 9 年(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两版辞海中对“刻板 一词的解 释同为“亦作刻版,犹雕版,用木板刻成印刷的底板。比喻呆板、机 。王沛:刻板印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0 年,第l 页。 。由于中英文翻译差异,此处不深入探讨“刻板印象”与“成见”等词的中英文对应区别,统一按“刻 板印象”处理。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出版社第六版,第1 7 2 8 页。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构想 械,不知变通;陈陈相因。”类似的现代汉语辞海( 1 9 9 4 年版,中国人民 出版社) 汉语大词典上卷( 1 9 9 7 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现代汉语规 范词典( 2 0 0 4 年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等工具书也都收 录了“刻板”这一词条,释义也都是从“刻板 作为名词和动词的基本含义出 发,衍生出了形容词性呆板、不知变通等类似义项,与英文里s t e r e o t y p e 的词义发展略同。国内学者王沛在其论文中曾就刻板印象的多组中英文翻译进 行梳理整合,认为将s t e r e o t y p e 对应翻译成刻板印象最为可取,并认为它是“社 会知觉与社会交往中必然出现或存在的认知现象。 在专业领域,很多国外的学者也都提出过他们对刻板印象的理解,如: “刻板印象是一种唤醒标准的前概念的一种刺激,前概念对决定一个人对 该刺激的反应很有影响力( e d w a r d s ,1 9 4 0 ) ; 一种具有简单的,不适当基础的,或至少部分正确,且大部分人保证拥有 的一种观念( h a r d i n g ,p r o s h a n s k y ,k u t n e r & c h e i n ,1 9 6 9 ) ; 一种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的观念,即有关刻划一种社会类别的高度一致的 属性的观念( m a c k i e ,1 9 7 3 ) ; 刻板印象是一个假设的认知结构,包含推理上的关系的结构集合,这一关 系与个人对一个社会类别的态度相连( a s h m o r e ,1 9 8 1 ) ; 刻板印象是指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的属性的不能内省辨别( 或不能准确 辨别) 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g r e e n w a l d & b a n a j i ,1 9 9 5 ) 。哪 以上是国外学者对刻板印象提出的各种解释,而国内的权威字典,如心 理学百科全书( 1 9 9 4 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 将s t e r e o t y p e 等同于“定型 , 即指“一个群体及群体成员对另一个群体及群体成员的简单化看法和固定印 象。这种看法和固定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以事实材料为基础, 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这种定型具有三个特征:( 1 ) 它是对社会 群体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 2 ) 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 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3 ) 它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时是错误的。 时蓉华 所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也认为“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类事物产 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固 新闻学大辞典中给出的定义是:“人们对社会环境中某一类人或事物 产生的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人们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政治、经济、文化、 自然等背景中,必然具有许多共同点,而同一类对象的这些共同点往往会概括 地反映到人们的认识和经验中,并被固定化,形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旦形 国连淑芳: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3 年,第4 5 页。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7 8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构想 成,便很难改变,即使碰到与刻板印象不符的事实,人们也倾向于坚持它。 刻板印象的消极作用表现在它使人们的认识僵化和停滞化,用刻板印象加以判 断时,常会发生以群体认知取代个体认知的错误。 然而宣传舆论学大辞典 也同时指出,“刻板印象中总是包含了一定的真实成分,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认 知对象的若干状况,并将认识对象分类,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有执简驭繁的 功能,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了解、应付周围环境。 圆 总结以上对于刻板印象的定义,可以发现对它的界定存在两种倾向,一是 偏重外显的,一是侧重内隐的。其中国内学术界对刻板印象的探讨相对较多的 停留在外显的层面,并将其同态度、看法等概念大体等同起来。而内隐刻板印 象则是自华东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方向的杨治良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后才逐渐 分化成长为学术热点,并日趋成熟和完善。就整体来看,无论是外显还是内隐, 刻板印象在各种定义中被普遍认为具有简单片面,固化稳定,甚至错误等性质, 但同时,持有刻板印象的主体身份归属,刻板印象客体只能为人还是人物皆可 等方面学界都存不同说法。然而,刻板印象的存在依然是普遍而合理的,它是 “人类认知进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进一步认识社会与群体的一种重要的心 理积淀和认知基点。”固因为“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比我们的直接观察 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人们必然在刻板印象 的笼罩和指导下来进行各种认知和传播活动,所以李普曼才引用了华莱斯先生 所说的“从生物学角度看,我们在某些方面的确是寄生在我们的社会遗产上囝 这句话来概括刻板印象之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 通过前文对刻板印象含义的梳理和介绍,刻板印象这个术语的内涵框架比 较清晰了,那么根据以往学者的总结,结合本文的需要,将本文中的刻板印象 界定为:社会成员在进行社会认知时对对象进行简单归类后所形成的对该群体 及其中个体所持有的普遍的、简单的、固定的看法和态度倾向。 刻板印象的主要类别: 尽管前文提到,刻板印象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表述,但是在众多被统 一归为刻板印象的认知心理中,有几类是广泛存在的,如性别刻板印象、种族 刻板印象、职业刻板印象和地域刻板印象等。它们因为不同的作用客体而呈现 出不同的内容形式,本是互不联系的几个层面,但却因为在意识层面的共存而 经常渗透到彼此中,如常见的性别一职业刻板印象。目前国内研究相对较多的刻 板印象类别主要有以下三种: 。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4 8 - 4 9 页。 。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6 2 2 页。 o 王沛:刻板印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0 年,第l 页 西【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 0 0 6 年版,第6 l 页。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世纪i l i 版集团2 0 0 6 年版,第7 0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构想 丝励鳓饭助蒙( s e x g e n d e rs t e r e o t y p e ) ,指的是“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 对两性的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行为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期望和要求。它 随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变化。在我们的社会文化里,性别刻板印象表现如:认 为男性高大、强壮、自立、粗犷,女性纤弱、苗条、温柔、依赖、细心等等。 研究表明,对一个经服装打扮看不出性别的孩子的活跃的、无拘束的行为进行 判断,若暗示其为女孩,则把她的行为看作更具合作性的,若暗示其为男孩, 则把他的行为看作更具攻击性。性别刻板印象作为性别角色规范而体现的社会 压力,可以对人的心理行为表现产生一定的社会约束作用,即可以塑造两性的 心理行为。性别刻板印象源自于现实中两性的生理差异( s e xd i f f e r e n c e ) , 反映了社会成员对于不同性别的心理差异( g e n d e rd i f f e r e n c e ) ,而这种所谓 反映的再现,既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夸大甚至是扭曲的。持有性别刻 板印象的人们默认“人的生理和心理性别与他们所知的一致,所以经常可以 听到有人评论“你是男人,就要有男人的样子! ”,但当客体的生理和心理性 别呈现出不平衡状态的时候,我们就会有诸如“这个女人一点都不温柔! 的 抱怨,因为性别刻板印象使得主体把女性生理和心理统一到了“女性等于温 柔”这个层面。 厥丝痢恢印象( o c c u p a t i o n a ls t e r e o t y p e ) 指的是“不以事实为依据,仅仅根 据过去有限的经验对某一职业成员形成一种固定的印象,并以此作为判断其成 员个性的依据。如,在这种印象支配下通常认为,教师总是文质彬彬、言谈从 容;工人总是身强力壮、性情豪爽;而会计总是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等。职业 刻板印象在某些条件下有助于个人对他人作概括的了解。它主要的积极作用在 于把现实中人们的职业和个性加以归类。但是,如果这种归类不符合于人类群 体的实际特点,或者只是在对某类人职业和个性的非本质特征基础上作出概括, 或者将这种归类和概括加以绝对化,那么,职业刻板印象就会成为职业偏见的 主要来源。 圆 目前,学术界对职业刻板印象的研究相对较多,研究者经常将性别因素考 虑进去,通过中小学生、大学生和成年人等多个年龄段的人群进行考察,得出 众多有关性别一职业刻板印象的结论。国内的胡志海等人就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非常明显的职业刻板印象,并对男女两性有着不同的职业 定位。 趱域劾饭印象( r e g i o n a ls t e r e o t y p e s ) 是“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地区 人群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简单来说,我们生活里经常能听 。裴娣娜,刘翔平:中国女性百科全书文化教育卷,东北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0 - 2 1 页。 每时蓉华: 社会心理学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9 l 页。 。任婕:苏南苏北地域刻板印象及其干预,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8 年,第1 4 页。 6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构想 到的一些关于不同地域的人的评价,就是一种地域刻板印象,如“河南人喜欢 骗人,浙江人会做生意,东北人最凶悍,上海人很排外 “天上九头鸟,地上 湖北佬”等等。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尽管地域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但在国内外, 对地域刻板印象的研究都不占主流。国外比较经典的研究当属s t a n l e yb w o l l 在2 0 0 4 年通过在线调查,对四百多名居住在不同城市的美国人进行访问,发现 “纽约人比较习惯于谈论金融及高等教育方面的话题而不愿过多提及自己的职 业;芝加哥人倾向于讨论网上约会及诚实正直的另一半,也更偏好有关文化方 面的活动;洛杉矶人则充满活力,热爱体育运动,希望寻找一个自信成熟的伴 侣,也比较热爱家庭与传统家庭活动。 国内有连淑芳、邹庆宇等研究人员对 地域刻板印象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认为地域刻板印象是稳固存在于社会群体 成员中,并表现出一定的内群体偏好性。 刻板印象的研究方法 刻板印象的发展在社会心理学,尤其是应用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方面相对 更为成熟,所以国内目前比较通行的研究方法都来自心理学界。从测量手法上, 这些方法可以简单分为直接和间接测量两大类。从测量属性来上说,早期刻板 印象研究采用的是由e d w a r d 在1 9 4 0 年提出的四个层面,分别是一致性( 某文 化群体内接受刻板印象的程度) 、方向( 积极或消极) 、强度( 消极或积极程 度) 以及质量和内容。而现在学界更多的则是从刻板印象的客观特性出发,以 外显或内隐为别,对刻板印象进行存在性、稳定性和归因差异等实证研究。 常见和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 自虏反应缮,也叫自力厥锩弦,是获取刻板印象内容最容易操作的方法。 基本方法就是直接询问人们对于给定目标的看法,要求人们给出他们对不同社 会群体的感觉,再以他们的回答作为指标进行评估。自由反应法的优点是易行, 且被试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就需要给出答案,时间消耗少。如,某些被试 会认为东北人直爽粗鲁,认为上海人自私市侩,认为商人唯利是图,认为女人 敏感脆弱等等。自由反应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刻板印象和社会态度上。 张亚楠圆通过词汇的自由联想测验了解大学生被试对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第 一反应和描述,旨在探讨长春市大学生外显地域刻板印象的存在性。研究结果 表明被试更倾向于使用褒义词来形容经济发达地区,使用贬义词来形容经济落 后地区,并且使用与经济发展程度和地理区位有密切联系的词汇。 k a t z - b r a l y 煽使用该方法的研究者为被试提供印象对象的特征清单和检 查及评定等级。比较而言,这个方法减少了自由反应所需的思考时间,既有的 。任婕:苏南苏北地域刻板印象及其干预,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8 年,第1 4 页。 宙张亚楠:长春地区大学生地域刻板印象与择业意向的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9 年。 7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构想 等级和指数也方便了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因此这种测验在后续的研 究中常被大量使用。但是这一方法本身极不容易避免研究者本人在测试中流露 的刻板印象,被试只能根据研究者提供的清单对刻板印象的内容进行研究,而 无法反映被试本身在编码和译码中的思维变化。所以,这个方法得出的结果具 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可能产生印象偏差。 g a d e n e r 游“该方法要求被试把群体按照多样的语义差别或者特征类型 等级方面进行评估,然后计算出对每一个等级每一个群体被试给出的平均率, 那些高于假定为中间值到统计学上认为很重要的值之间的比率可以被假定为刻 板印象的一部分。方便起见,一些由最高的两极分化率的特征数字被用来定义 刻板印象。”g a d e n e r 法利用个体差异对不同群体的排序来研究刻板印象,得 到的概念更为清晰,结论更为精准,尤其强调了通过强度来划分刻板印象的程 度。 施瞪洗相对以上三种研究方法更为专业和精确,其中以1 9 9 1 年j a c o b y 提出的加工分离程序( p r o c e s sd i s s o c i a t i o np r o c e d u r e ,缩写为p d p ) 和1 9 9 8 年 g r e e n w a l d 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 i m p l i c i ta s s o c i a t i o nt e s t ,缩写为i a t ) 为代 表。 p d p “旨在对意识与无意识加工贡献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利用两类指导语 不同的测验包含测验( i n c l u s i o nt e s t ) 要求被试首先考虑用先前学习过的信 息来完成测验,而排除测验( e x c l u s i o n t e s t ) 要求被试选用首先进入意识但又 不能是先前学习过的信息来完成测验。在排除测验中包含这样一种测验逻辑, 即无意识加工提高测验成绩而意识加工则起相反作用。 i a t “在生理上基于神经网络模型,认为信息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 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为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 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者两者的联系。 圆g r e e n w a l d 自己就利用这个方法对黑人 和白人之间的种族刻板印象研究,发现人们容易将白人同好的属性相联系,而 将黑人同不好的属性进行联系,从而证实了种族刻板印象的存在。 对于这两种实验方法,邹庆宇在其论文中进行了综合使用,他利用类似p d p 的方法对地域刻板印象的存在性进行了考察,得出其普遍存在的结论,且地域 刻板印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在外界刺激下能自动激发的态度。接下来,他又通 过i a t 方法对地域刻板印象稳定性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地域刻板印象是 存在的,并且这种态度是内隐的。同时地域刻板印象具有内群体偏爱的特点, 并且随着外来移民融入本体群体,其内群体偏爱的程度会有缓度提高。无论是 地域刻板印象还是内群体偏爱程度,均有较强的稳定性,变化缓慢。 邹庆宇:地域刻板印象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6 年,第l l 页。 。邹庆宇:地域刻板印象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6 年,第1 2 页。 8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构想 力芬分析落叫于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传播有着天然的联系,态度又是传 播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因此目前对于刻板印象的研究会部分借助于内容分 析法。该方法在传播学领域相对较为成熟,伯纳德贝雷尔森描述内容分析为 “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 源于李普曼以纽约时报为对象,通过统计其三年内对俄国革命的报道,得 出结论,纽约时报对俄国革命的态度不是从事实出发,其报道是不准确且 怀有偏见的。类似的,近几年国内也有研究者通过对北京晚报羊城晚报 新文化报三家媒体进行内容和文本分析,对农民工的媒介定型进行整合研 究,证实在有关农民工的新闻报道中存在把农民工“妖魔化”的倾向,即过分 夸大了对农民工的消极刻板印象,扭曲了农民工的媒介形象。 1 2 2 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农民工的研究,运用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角度,利用丰 富的研究方法在包括农民工流动行为、农民工分化等广泛的内容上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但是由于该群体过于庞大和复杂,没有统一的组织,调查研究又受到 区域限制,研究成果只能取得有限的价值。加之对农民工的统计数据和衡量指 标本身在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也没有官方确定,使得各种研究各自为政,对其他 研究和统计的参考意义都不高,直到2 0 0 8 年国家统计局农村司才开始对农民工 进行数量、流向、结构、就业、收支、居住、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统计监测调查。 有关农民工的最新最权威的统计数据都出自2 0 0 9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 但该报告也仅从宏观角度对农民工群体的生存情况做了统计和概述,单纯反映 了农民工群体的部分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比例、年龄分布、教育情况和工 资水平等等,并没有涉及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现状。如果意图对农民 工群体所有帮助,对学研起到数据支持的作用,该报告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另外,目前对农民工的学术研究仍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研究结论往往以描 述现象居多,深刻的理论剖析明显不足。梳理现有研究农民工形象和城市融入、 社会歧视等方面的资料,其中一类多从陈述现象开始,然后从现象出发总结农 民工受到不公正待遇在于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健全,尤以户籍制度为首,最终学 者们据此提出各种政策性的解决意见以供相关部门参考。从每年曾出不穷的重 复意见,我们不得不说,这些研究至少没有发挥多少实效,只是让人们越发意 识到农民工的问题很严重,亟待解决。 国李斌:传播学引论,新华 l 版社2 0 0 3 年版,第4 4 0 页。 。黄达安:“妖魔化”农民工群体之媒介定型,吉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7 年。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 0 0 9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h t t p :w w w s t a t s g o v c n w a s 4 0 g j t j j _ d e t a i l j s p ? s e a r c h w o r d - 一- - - 0 ,。,0 ,w 1 ,。0 ,。0 7 0 m 4 & c h a n n e l i d = 6 6 9 7 r o r d = 5 ,2 0 1 0 年3 月2 0 日查询。 9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构想 再一类对农民工的研究则以实证为主,研究人员分地区对农民工的生活现 状,或是市民群体对农民工的看法进行了解,以两个群体间的交往距离为主要 研究对象,研究结论往往只停留在陈述结果上。如有调查表明农民工认为他们 同市民的距离是越来越近的,而市民则认为他们同农民工的社会距离是越来越 远的。也就是说,市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相对交往距离仍旧很大,可能会影响农 民工的城市生活,但是该结论也仅反映了现象而已。相对而言,这样的问卷调 查和分析比单纯的定性描述能说明问题,但对解决农民工的实际生活问题和城 市融入问题所起的作用也比较有限。再加上调查地域的限制,研究结果发挥实 效的空间也被压缩了很多。 另外,有关农民工的形象的问题也有诸如当前农民工媒介镜像批判 “妖魔化 农民工群体之媒介定型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新读:以农 民工媒介形象为例 等以媒介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为对象的研究,结果都反映 了农民工这个群体因其特殊性而拥有更甚于其他群体而被刻板的印象,这其中 不仅有农民工群体本身的原因,也少不了媒体的“推波助澜 。无论原因如何, 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给农民工的城市生活都带去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并涉及到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对农民工群体 刻板印象的研究不论从学术上,还是从社会现实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需要 在两方面同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挖掘。 整体而言,尽管有关农民工的各种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仍需要从更多角度 给予更深刻的关注与研究,对农民工这个群体采取科学而人性的态度予以引导 和帮扶。而本文从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出发,通过了解社会其他群体对农民工 的态度和看法,找出影响这种刻板印象的相关因素,进而探讨对农民工刻板印 象的传播学成因,从刻板印象主体,媒体等几个方面出发,提出消解对农民工 消极刻板印象的意见和建议。相对以往的政策性意见,这样的探讨更容易实施 和操作,拓宽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思路,不再只是一味要求农民工提高素质, 主动融入城市,而是从其他社会群体出发,让他们也能真正的理解和接纳农民 工。这样的研究,既有助于从心理层面根本解决刻板印象给农民工的城市生活 带去的问题,也能促进农民工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双向互动,都参与到解决农民 工城市交往问题的改善改革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o 陈文高:当前农民工媒介镜像批判, 学术交流2 0 0 7 年第5 期。 o 黄达安:“妖魔化”农民工群体之媒介定型,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7 年。 o 张诗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新读:以农民工媒介形象为例,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 0 0 7 年第6 期。 1 0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构想 1 3 研究构想 通过对农民工和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的梳理和总结,发现研究对农民工的 刻板印象不仅符合现实需要,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尽管对刻板印象的研究已 经有了一个独立的体系,但是由于刻板印象本身覆盖面广,渗透到了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刻板印象的研究领域仍存在很多空白地等待开发,比如对 不同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的综合探讨。因此最初在涉猎刻板印象的相关书籍时, 笔者很自然联想到我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相对于其他群体,对 农民工的研究具有更突出的时效性和重要性,由此,笔者开始了对农民工刻板 印象的整个研究构想。研究选择了北京地区的大学生群体作为刻板印象持有者, 从他们入手进行对农民工刻板印象的相关探讨。 1 3 1 社会的大学生 大学生和农民工都代表着社会身份,一种介于职业和成分或出身之间的社 会群体角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