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宗正寺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宗正寺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宗正寺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宗正寺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宗正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立 包 究 的 删剿 原创性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承担。 ;:l 誓法日期:撕孑野譬阿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 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蚴日 期: i g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3 a b s t r a c t 5 第一章绪论7 ( 一) 选题旨趣7 ( 二) 古今文献9 ( 三) 研究现状9 第二章历史沿革。l l ( 一) 唐代以前中央政务机构的沿革简介i l ( 二) 唐代以前九卿的沿革简介1 4 ( 三) 唐代以前宗正设置情况简述1 6 第三章唐代宗正卿研究l8 ( 一) 综述18 ( 二) 担任者身份及其分析2 3 ( 三) 授官缘由3 9 ( 四) 主要职掌4 5 第四章唐代宗正少卿研究5 3 ( 一) 综述5 3 ( 二) 担任者身份及其分析。5 6 ( 三) 授官缘由6 3 ( 四) 主要职掌“ 第五章宗正寺、宗室与唐代政治的关系6 5 ( 一) 宗正寺在唐代整个国家机构中的位置6 5 ( 二) 唐代九寺五监员额配置比较6 7 ( 三) 宗正寺、宗室与唐代政治6 8 结语7 3 参考文献7 6 致谢7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o n t e n t s a b s t r a c ti nc h i n e s e 3 a b s t r a c ti ne n g l i s h 5 c h a p t e r 1i n t r o d u c t i o n 7 1 1t h et o p i c so f t h i ss t u d y 7 1 2t h e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9 1 3t h e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er e s e a r c h 9 c h a p t e r2t h ee v o l v e m e n t o fh i s t o r y 1 l 2 1t h eh i s t o r yo fc e n t r a lg o v e r n m e n ta g e n c i e sb e f o r e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1 l 2 2t h eh i s t o r yo f j i u q i n gb e f o r e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1 4 2 3t h eh i s t o r yo fz o n g z h e n gb e f o r e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16 c h a p t e r3s t u d y o nt h ez o n g z h e n g q i n g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18 3 1r e v i e w l8 3 2t h ei d e n t i t ya n da n a l y s i s 2 3 :;3t h er e a s o n so fs h o u z h i 3 9 3 4t h em a i np o w e r s 4 5 c h a p t e r4s t u d yo nt h ez o n g z h e n g s h a o q i n g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5 3 4 1r e v i e w 5 3 4 2t h ei d e n t i t ya n da n a l y s i s 5 6 4 3t h er e a s o n so fs h o u z h i 6 3 4 4t h em a i np o w e 璐6 4 c h a p t e r 5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yz o n g z h e n g s i ,r o y a la n dp o l i t i c so f t a n gd y n a s t y 6 5 5 11 r i 他p o p eo f z o n g z h e n g s ii nt a n gd y n a s t yi n s t i t u t i o n so f t h ew h o l ec o u n t r y 6 5 5 2m c o m p a r i s o no f s p e c i f i cc o n f i g u r a i o na m o n yj i u s i w u j i a no f t a n gd y n a s t y 6 7 i 5 3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yz o n g z h e n g s i ,r o y a la n dp o l i t i c so f t a n gd y n a s t y 6 8 e p i l o g u e 7 3 一 r e f e r e n c e 7 6 a c k n o w l e d g e m e n t s 7 9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职官制度历来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中央级职 官,因其具有代表性而格外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长期以来,唐代政治史及政治 制度史都是唐代历史研究的热门领域,但这并不是说所有领域皆有人涉足并已做 了深入的研究,唐史领域仍有可待深入研究之处,唐代宗正寺及唐代宗室的相关 情况便是如此。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决定对唐代宗正寺和唐代宗室参政情况做一 全面考评,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本文除绪论外大体分为四个部 分,四部分相辅相成,关系密切,共同构成本文的丰要论述内容。 第一部分,关于唐以前三公九卿尤其是宗正卿的设置及沿革情况。隋唐以前, 中国古代中央官职可概括为三公九卿制,至隋唐则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任何 一项制度都不是无源之水,唐代中央机构同样与前代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在北 齐时,九卿机构正式命名为“寺”。具体到“宗正”,历代皆设此职,用以掌管皇 族事务,一般多以皇族为之。这一传统也为唐代及其以后朝代所承袭。 第二部分,关于唐代宗正卿的研究。本文认为,唐代宗正卿的担任者,由宗 室、姻亲、国姓和外姓四种身份的官员构成。其中,宗室而为宗正卿者约占一半: 而在宗室宗正卿中,享有王爵者又占半数。可见,唐代宗正卿不仅多以皇族人员 为之,而且身份高贵,为朝廷显官。在宗正卿委任条件上,除重视政治身份以外, 官员理政才干、道德操守、文学才华等也是极为重要的参考标准。而关于宗正卿 的职权,则主要有明辨亲疏、护卫皇陵、宗族祭祀、提携并监督宗室、管理宗教、 宣慰地方、出使夷藩、参与朝廷政务等。 第三部分,关于唐代宗正少卿的研究。宗正卿与少卿为宗正寺最具代表性的 官员。宗正少卿为宗正卿之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加真实地认识唐代 宗正寺。本部分认为,宗正少卿充任者之选择范围颇为广阔,选择标准亦不那么 严格,对于李唐宗室这一高贵身份的要求,并不太高。在人选及执掌上,宗正少 卿大体与宗正卿相同。 第四部分,关于唐代宗正寺、宗室与唐代政治的关系。总体而言,唐代尚书 六部与九卿乃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其中,宗正寺的对口部门为吏部。对于宗室 的管理,不单单属于宗正寺的职权,此外还有礼部、太常寺、太子率更寺等部门。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整体而言,宗正寺员额配置在唐代九寺中为最少,但这并非意味着其重要性颇小, 宗正寺之地位,不可小视。唐代宗室之整体势力,与唐代政治变化尤其是上层变 化密切相关,“安史之乱”以后,李唐宗室普遍式微,在政坛影响不大。 关键词:唐代;宗正寺;宗正卿;宗正少卿;宗室 a b s t r a c t t h eo f f i c i a ls y s t e mi s 髓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t h e 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o fa c i e n tc h i n a e s p e c i a l l ya tt h eo f f i c i a l ,b e c a u s eo f i t s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a n da l lt h eu n i v e r s a la t t e n t i o n b ys c h o l a r s f o ral o n gt i m e ,t h eh i s t o r yo f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h i s t o r yo fp o l i t i c a l s y s t e mo ft a n gd y n a s t ya r eh o tr e s e a r c hf i e l d s u n f o r t u n a t e l y , t h e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s o fz o n g z h e n g s ia n di m p e r i a lc l a na r ev e r yw e a k ,t oc h a n g et h i ss i t u a t i o ni sv e r y n e c e s s a r y b a s e do nt h i ss i t u a t i o n ,t h i st h e s i s w i l lr e s e a r c hz o n g z h e n g s io ft a n g d y n a s t yi n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 ,t oe x p e c tm o r ee x c i t i n g t h i sa r t i c l ec a n b e g e n e r a l l y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f o u rp a r t sc o m p l e m e n te a c ho t h e r , a n d f o r m ea l l i n t e g r a lw h o l e t h ec h a p t e ro n ei st or e v i e wt h es e t t i n ga n dd u t yo fs a n g o n g j i u q i n go f b e f o r eo f t a n gd y n a s t y b e f o r e o ft a n gd y n a s t y ,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c e n t r a l o f f i c ec a nb e s u m m a r i z e da st h es y s t e mo fs a n g o n g j i u q i n g t h ec e n t r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o ft a n gd y n a s t y h a sc l o 辩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i t sf o r m e r s i nb e i q id y n a s t y , j i u q i n gf o r m a l l yn a m e d “s i ” s p e c i f i ct o z o n g z h e n g ,p a s te a c hd y n a s t yh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p o s i t i o n ,i t sm a j o r p o w e ri st h em a n a g e m e n to fi m p e r i a lc l a n ,m o s to f t h et i m eb yi m p e r i a lc l a nf o rt h e p o s t t h i st r a d i t i o ni ss u c c e e d e db yl a t e rd y n a s t i e s t h ec h a p t e rt w oi st od i s c e s st h ez o n g z h e n g q i n g o ft a n gd y n a s t y f o u rk i n d so f i d e n t i t yo f f i c i a l sc o m p o n e n tt h eg r o u po fz o n g z h e n g q i n go ft a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y a r e i m p e r i a lc i a n s ,r e l a t i v e si n 1 a w s ,k i n g d o ms u r n a m e sa n dp h y s i c a ls i z e s a b o u th a l fo f t h c ma r ci m p e r i a lc l a n s m o s to ft h e mh a v ev e r yh i g hi d e n t i t i e s b e f o r ec h o o s e i n g z o n g z h e n g q i n g , g e n e r a l l yc o n s i d e r t h ef o l l o w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 :p o l i t i c a li d e n t i t y ,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a b i l i t y , 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 , l i t e r a r yt a l e n ta n ds oo n t h em a j o rp o w e r s o f t h ez o n g z h e n g q i n go ft a n gd y n a s t yo r e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p r o t e c t i n gt h e e m p e r o rm a u s o l e u m s ,s a c r i f i c eo ft h ee m p e r o r , m a n a g e m e n t o fi m p e r i a lc l a n s m a n a g e m e n to fr e l i g i o u sa f f a i r s ,v i s i t i n gp l a c e s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a b r o a d ,p a r t i c i p a t i n g i n c o u n t r ym a n a g e m e n ta n d s o0 n t h ec h a p t e rt h r e ei st od i s c u s st h ez o n g z h e n g s h a o q i n go ft a n gd y n a s t y i n z o n g z h e n g s i ,z o n g z h e n g q i n ga n dz o n g z h e n g s h a o q i n ga r e t h em o s tr e p r e s e n t a t v c o f f i c i a l s z o n g z h e n g s h a o q i n gi st h ed e p u t yo fz o n g z h e n g s h a o q i n g t of u r t h e rs t u d y z o n g z h e n g s h a o q i n g i s g o o df o r u st o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p o l i t i c a lo p e r a t i o n o f s 6 z o n g z h e g n s i c a n d i d a t e so fz o n g z h e n g s h a o q i n gi saw i d er a n g e ,t h e s e l e c t i o n c n t e n 弱玳n o ts os t r i c ta sz o n g z h e n g q i n g i ns p e c to f d u t y , i ti sr o u g h l yt h e 鼢m e w i t hz o n g z h e n g q i n g t h ec h a p t e rf o u ri st od i s c u s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z o n g z h e n g s i ,i m p e r i a ic l a na n d t h ep o l i t i c a lo ft a n gd y n a s t y o v e r a l l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s h a n g s h u l i u b ua n dj i u q i n g 塔l e a d e r s h i pa n dl e a d e r s h i p t h er e l a t e dd e p a r t m e n to f z o n g z h e n g s ii sl i b u s p e c m ct ot h em a n a g e m e n to fi m p e r i a lc l a n ,o f t e nr e l a t e dt om a n y d e p e r t m e n t s ,舳c h a sl i b u ,t a i c h a n g s i ,t a i z i s h u a i g e n g s ia n ds oo n a n o t h e r , t h e s p e c i f i cc o n f i g u 糍t i o no f z o n g z h e n g s ii s m i n i m u ma m o n yt h ej i u q i n go ft a n g d y n a s t y n o n e t h e l e s s t h e p o s i t i o no fi t i ss t i l lv e r yi m p o r t a n ti n 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p o l i t i c a lp i d 、e ro ft h e i m p e r i a lc l a no ft a n gd y n a s t yh a s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p o l i t i c a lc h a n g e s i n p o l i t i c s , t h ei m p e r i a lc l a no f t a n gd y n a s t yh a sl i t t l ei m p a c ta f t e r a j l s h ir e b e i i i o n ” k 叩o r d s t 8 舱2 y e a 卿;z o n g z h e n g s i ;z o n g z h e n g q i n g ;z o n g z h e n g s h a o q i n g ; l m p e n a ic l a n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 一) 选题旨趣 中国古代历史漫长而复杂,自从秦始皇确立以皇帝制度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 度以后,中国古代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也便日趋成熟与完善,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华 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总体来看,秦以降的政治制度,既有继承,也有改 革与创新。谈到继承,当在于前朝制度的相对普适性及其实践价值与意义;而改 革与创新,则明显在于时代的变迁导致了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致使原有制度 无法在新的历史形势之下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秉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形势 下巩同皇权的需要,专制王朝又往往适时地对原有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或完善。本 文的研究对象唐代宗室管理制度,也丝毫不能脱离上述规律的历史局限。 三省六部制是经历了长久地历史演进而于隋唐时代正式确立的中央行政制 度,这一制度在维护隋唐的国家大一统局面、保证国家行政体制顺利运作方面曾 起过关键性之历史作用。尤其是关于唐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学界更是多有涉及, 见解亦颇深邃。在古代中国的“家天下 社会之下,君主依靠本族宗室、姻亲及 亲近朝臣来统治天下,以保证皇权的磐石之安、万世之继。在君主的御用人臣当 中,最为君主看重的,往往乃是他们的同姓本族亲戚,即宗室。理论上讲,为了 保证本家江山的万代无改,宗室没有理由不尽心致力于一姓统治的磐石之固。这 只是我们的一般性思维,但这些天生贵胄却往往因为生活的舒适安逸、整日的衣 食无忧而变得骄奢淫逸、颐指气使,甚至随着帝国车轮缓步前进的历史惯性而不 思进取,透支自我。更有甚者,不甘于命运的安排,铤而走险地走上了内斗之路。 为了便于对宗室成员的管理、教育、选拔,自三代时期,便出现了最早管理 王族宗室内部事务的机关宗伯。 :通典卷二五职官七诸卿上载:“夏 制九卿。殷亦九卿。”到了西周时期,更为完备的九卿制度确立。“周之九卿, 即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三代诸卿虽名号 不同,然其官职相沿,与周不异。 汉代沿袭前代,依旧在中央设置九卿,分别 为: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 职合称“九寺大卿”。九卿地位极高,通典卷二五职官七诸卿上载:“九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卿有疾,使者临问,加赐钱布。 也就是说,九卿若是身患疾病,皇帝都要亲自 过问,并且派出使者进行慰问。不但如此,东汉的九卿还可以直接升至三公,因 为三公对于九卿,乃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后汉九卿而分属三司,太常、光禄 勋、卫尉三卿并太尉所部: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并司徒所部;宗正、大司农、 少府三卿并司空所部。多进为三公,各有署曹掾史,随事为员。 从通典这 一条记载来看,我们可知,作为皇族事务管理机关的长官宗正,可以官迁 至尊贵无比的三公。如汉和帝永元四年,“冬十月己亥,宗正刘方为司空。一国 汉顺帝时,“( 永建四年) 冬十一月庚辰,司徒许敬免。鲜卑寇朔方。十二月乙 卯,宗正刘崎为司徒。”圆汉灵帝建宁元年,“八月,司空王畅免,宗正刘宠为司 空”。 凡此等等。 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正更是作为极为重要的中央事务机关而存在,并 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此一时期,乃是三公权力趋于虚化、尚书职权逐渐增重 的三省六部制形成与完善时期,故在三公和九卿之间,必然会发生一定的权力转 移与分化。 关于唐代政治史的记述,最早可追溯至唐朝时期,如李林甫唐六典、杜 佑通典等。除此之外,( 北宋) 王溥唐会要、( 后晋) 刘晌1 日唐书、( 北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北宋) 李防太平广记、( 清) 董诰全唐文 等等。 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于唐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已经相当全面,并且及其 具有深度,产生了一大批的学术成果,最具代表性的学术大家有陈寅恪、钱穆、 唐长孺、严耕望等。这些都是本文得以展开写作的必要基础。 笔者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政治史及政治制度史感兴趣,进入硕士学习阶段 以来,在导师的指引下,无论是在对史料的认识上,还是在学术动态的把握上都 有了一定的提高和加深。在读书与思考中,笔者发现目前学界对于唐代政治制度 史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挖掘的必要,犹如本文的论述对象宗正寺及其职权,以往学 界很少有对其进行专题式的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因此以“唐代宗室管理制度研究 对唐代宗正寺的全面考析一为题目,明显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价值。 通过本文的写作研究,笔者希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通过对史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卷四和帝纪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1 7 4 页以下引用后汉书 史 科,皆出自此书,不再重复 后汉书卷六顺帝纪,第2 5 7 页 后汉书l 卷八灵帝纪) 第3 2 9 页 1 山东大学硕士掌位论文 一i 一 料的分析研究,探讨清楚宗正寺长官宗正卿、少卿的担任者官爵情况、身份,尤 其是对其授官理由和职能作出系统的解释;第二,通过分析宗正卿、少卿的政治 活动,从宏观上把握宗正寺在有唐一代的地位与作用,搞清楚宗正寺长官与唐代 政治、宗正寺与唐政权其他政治机构的关系;第三,对唐朝宗室进行一定的考评, 指出这一特殊群体对唐代历史发展甚至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 消极影响。 ( 二) 古今文献 流传至今关于唐代政治制度的古代史籍,无疑是本文所依据和参考的最丰要 史料来源。具体到唐代典章制度,可为本文提供历史信息的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 唐六典可谓是最早记述唐代典章制度的存世文献资料。其提名为唐玄宗 撰,实为当时宰执张九龄、张说等人执笔编撰,又由李林甫作注。纵览著者名单, 我们便可窥见唐六典作为唐朝一部重要的行政会典的重要性与权威性。该书 参照古代周礼,将唐前期中央及地方官职进行了分类,并明确记述了它们的编制、 职权等情况。该书卷十六有关于宗正寺的相关史料。 通典是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史性著作,由杜佑编著。由于杜氏曾 任唐政府及地方高官,他对典章制度的熟悉程度同样不亚于一般,所以所作之书 的真实性与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对唐以前以往历朝历代典章制度的记 载,更为我们了解论文研究对象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可供参引的资料。通典具 体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部分,其中的“职 官 部分无疑对于我们有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该书卷二十五中,记载了关于唐代 宗正寺的相关情况。 唐会要是专门记述有唐一代典章制度的史著,作者为北宋宰相王溥,该 书所载内容中,好些为旧新唐书所无,故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卷六十五中, 记述了唐代宗正寺的情况,其中统一记载了唐代所谓的“赐姓李氏”者,这为本 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一些便利,起了一定的秋极作用。 ( 三) 研究现状 总体来看,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于古代宗室制度的研究,已有一些涉及。具体 而言,中国帝制时代享国时间较长、影响较深远的王朝,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相对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颇多。张兴成先生对西晋宗室管理制度及西晋王国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刘军 先生也撰有关于北魏宗正的论文:介永强先生也曾发表过关于唐代宗室管理方面 的论文。 除了与本论文直接相关的论文以外,还有一些学者对除宗正以外的其他“八 卿”进行了颇有意义的探讨,这些成果,无疑将对本文结构的展开、思路的条理 与清晰化起到明显的启发作用。颇为典型与重要的有:黎虎先生在对汉唐外交制 度进行研究中,有相当多的篇幅都涉及到了古代帝国时代具有重要外交职能的鸿 胪寺卿;张金龙先生对卫尉等禁卫武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史云贵先生对 光禄勋进行了相关研究;等等。 另外,郁贤皓、胡可先二人撰有唐九卿考,对唐及其以前的九卿的沿 革、职权等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特别是该书以较大篇幅简单罗列出了唐代九寺 长官( 卿、少卿) 的担任者,这无疑为笔者对唐代宗正寺及其长官的研究提供了有 益的信息来源,使笔者更加明确了该论文的用力方向。曾有人言同:“唐人历来 重京官而轻外职,京官中又以宰相、仆射、尚书、学士、舍人、郎官、御史最为 显要,至于卿寺,官司闲旷,一向不受重视,史料记载相对要少,且多零乱错讹、 瓦相矛盾之处,前人考订也极少涉及。”圆正因如此,加强对唐代诸卿寺的专题性 研究显得格外必要。正是依托所有古今相关史料并在诸多前辈学者或直接或间接 的研究基础上,笔者才有了将“唐代宗室管理制度”作为一个专题式的写作对象, 将其付诸文字的勇气与信心。 据陶敏、李德辉所著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啊考) 一文,。就全书来说所考宗正大约十得六七 少大约十得四五。考虑到有关文献记载的分散稀少这已是十分令人满意的结果了”原载唐研究 第 十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6 3 3 页。 陶敏、李德辉t 郁贤皓、胡可先唐九考 k 载唐研究) 第十卷。北京大学出版社啪4 年第 6 3 2 页 1 0 ,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历史沿革 ( 一) 唐代以前中央政务机构的沿革简介 在探讨唐代宗正之前,有必要对先唐时代的中央级政治制度,做一简单回顾。 总体而言,我国古代的中央行政体系,大体经历了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与内 阁制三个阶段。其中,三公九卿制于秦汉时代最为兴盛,而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时 代,则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唐时期。所以与本文关系最为密切的,当为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通典卷二0 职官二载礼记广1 :“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 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唯其人。语使能也。 由此可见,早在夏商之时,三公 官职便已经出现。商汤重要辅臣伊尹曾说:“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大大知 人事,列十去其私。”可见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三公就已经是处于中央最高行政 系统中的显赫位置了。不过在那时,国家机器相对后世而言,还没有那么齐备规 范,加之处于文化萌牛时期,故留下的文字记载少之又少。直到周代,关于中央 官职的记载便相对较多了。 据通典所载:“周成王作周官,广i :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 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少师、少傅、少保r 习三孤。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 人。则三太,周之三公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春秋九命作伯,尊公曰宰, 言於海内无不宰统焉。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一圆 西周时,虽然在名号上出现了。三公一,但其具体担任者却有不同的说法, 如上所述,便有。太师、太傅、太保 和“司马、司徒、司空 两种表述。此时 关于三公的分工也趋于明确化。如“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云云。 至春秋时期,我国正式确立了较为系统完备的官僚制度。“经过反复,在( 春 秋) 后期已经确立以文武分职为重要标志的官僚制度,这种制度在战国时期得到 高度的发展。文官以相府为百官之长,武官以将军府为诸军之前,中央 机构设置也逐渐增多,分工渐趋明确,尤其是司法和监察方面的机构已经被突出, ( 庸) 杜佑t 通典 卷j :o 职亩j :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5 0 2 页。 【庸l 杜佑l 通典卷二o 职官二: 。中华书局1 9 8 3q - 版,第5 0 2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构成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 及至秦朝,三公九卿制正式确立。秦及西汉中前期( 高祖至成帝时期) ,“三 公 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六典卷一三师三公尚书都省口:“秦变 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公元 前2 2 0 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以后,对于秦制则“因之。武、宣之后,稍以委 任”。太尉,汉书百官公卿表解释为“掌武事”。御史大大,汉书百官 公卿表则解释为“掌副丞相”。也就是说,御史大夫充当的是政府第二号首脑 人物的角色。由于御史大夫在西汉朝廷中实际上处于“位次丞相”圆的位置,“因 而有时也称宰相。这种称呼,至晚西汉中期已经开始。”西汉成帝及其以后, 三公构成及其职权皆有变化。“西汉三公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由西汉初至成 帝绥和改制以前,是以丞相为主的阶段,三公地位与权利并不平等。成帝以后, 经过改制,至东汉末,是地位与权力平等、鼎立的三公阶段。”汉成帝绥和二年 ( 公元前8 年) ,朝廷进行了绥和改制,将国家最丰要的官职做了名称与职权上 的调整。是年“五月,正三公官分职。大司马卫将军董贤为大司马,丞相孔光为 大司徒,御史大夫彭宣为大司空,封长平侯。确立了由大司马、大司徒、大司 空所组成的新“三公”。在西汉时期,以三公九卿制为主干的中央官僚体系所受 到的最大冲击,当是中朝官制度的出现与完善所致。 综合以上的论述,汉“武帝之后至成哀之问宰相制度的某些变化,领尚书事 和中朝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和武帝前期一样,主要不是出于皇帝削弱相权这一 指导思想,而是为了提高统治效率,更有效地进行封建统治。” “汉武帝以后, 中央管理体制发生变化,虽然在官制排列顺序上仍然是相府和诸卿,但本来在宫 中充当侍从和文秘t 作的尚书,在少数权臣以中朝官的名义受命,已经成为政令 的中枢。一 由此不难看出,自汉武帝加强中朝官的权力以分割外朝以宰相为首的行政系 统的权力以来,尚书的权力不断地扩大,尚书机构也随之日益膨胀,从而渐渐地 成了“政务的中枢”。此时,虽依然存在三公,但“东汉尚书名义上仍然文属 韦庆远、桕桦:中国官制史 ,中嘲:l :版集团东方 i j 舨中心2 0 0 6 年版,第1 9 8 页 ( 尔汉) 班阎:汉书 卷八三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 0 0 6 年版,第2 0 1 2 0 2 页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少府,实际上已成为独立的机构,权力和地位在三公之上。当时尚书官员 升迁之优,待遇之隆,已远远超过其他官员。这当然是尚书地位重要的反映。 祝总斌先生认为,三国时期,三公依然为宰相之职,但尚书台的权力依然是 不断地扩大。直到两晋时期,三公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朝廷的真宰相而成为 “备员而已 ( 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 。到了司马氏晋朝,三公便已经不 再具有宰相的权力及职能,尚书台( 省) 已经完全拥有了作为宰相所必需的两项 基本职权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 。因此说,西晋以后,尚书台( 省) 成 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国家最高行政兼决策机构( 即宰相机构) ,而尚书台( 省) 的 长官录尚书事、尚书令及尚书左右仆射则成了真宰相。到南北朝时期,虽然尚书 机构内部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其长官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作为宰相 之职却没有发生改变。 另外,三国以后,三公不但职权削弱,而且其地位和显赫程度也随之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西晋时,在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外,又另外设置了太宰、太傅、 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它们与太尉、司徒、司空一齐被称为“八公 。八公之 中,太宰、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师”,大司马与大将军则合称为“二大”。此 八公名号,东晋南朝时代依旧存在。 西魏恭帝时期,在实际掌权者宇文泰的主持下,轰轰烈烈地搞起了一场复古 主义的政治改革运动。据周书卷二恭帝纪记载:西魏恭帝“三年春正月 丁丑,初行周礼,建六官。以太祖( 北周太祖文帝宇文泰) 为太师、大冢宰, 柱国李弼为太傅、大司徒赵贵为太保,大宗伯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为大司寇, 侯莫陈崇为大司空。 隋书卷二七 2 0 0 7 年第6 期。 1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一) 综述 第三章唐代宗正卿研究 在唐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正寺一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皇族事务管理机 构。称其重要,不尽在于其所掌职权的至为关键,更在于其管理对象并非其他, 而是天潢贵胄最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皇帝的亲族,当然丰要是男丁。君权时 代的国家机构,绝大部分皆庞大而繁复。作为一项学术课题米考察,往往会令研 究者感到困惑,因为其切入点的选择,有时会有所偏差。而关注点的不同,又极 容易导致对所考评对象作出片面的甚至是发生严重偏差的评价。如何选择问题的 切入点,达到“一叶知秋”的理想效果,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但对于我 们而言,古代国家机构,其最有代表性的官职,无非便是其部门长官。最高长官 在一个部门当中,无疑起着最为核心的作用,其实际权力、活动范畴、身份高下 等等个体特征也通常便昭示着这个国家机构在整个国家机器中的具体位置以及 重要性。通过对该部门长官的考察,最容易使研究者了解其内部机构的具体情况 及在更大范围内的实际存在意义与价值。 就宗正寺而言,我们自然将丰要精力用在探讨其长官宗正卿及副长官宗正少 卿上。现依据今古人的相关论著,将唐代宗正卿及少卿的担任者罗列于下,以便 于考察与分析。本章主要探讨宗正卿的相关情况。 唐代宗正卿担任者列表 担任者姓名身份迁入官兼官迁出官 李神通宗室( 淮安郡王)右翊卫大将军 李粲困姓( 赐)( 隋) 屯j i i 大将军左监门大将军 独孤修德外姓 李神符宗室( 襄邑郡王)扬州大都督开府仪同三司 李百药国姓散骑常侍太- 了左庶予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席代历史中经“武周革命”( 府睿宗载初元年( 6 年) 一唐中宗神龙元年( 7 0 5 年) , 陶柞断裂,鉴于本文主要探讨李唐。朝之宗j f 机构,故仍将武则天以太后身份听政时代及称帝时代统统日 之为唐代历史的组成部分。此一时期担任宗i f 卿者,凡为武氏争亲,皆1 1 之为李唐争族之。姻亲”并以。” 标注。该表格中凡姓名前标有。”者,则为重复担任宗j f 霸者。此表虽然亦列i l :宗j f 卿之迁入官、迁出 官及兼官,但只是作为认识府代宗j f 卿职官特征的参考由于担任者传记的匮乏我们很难从迁入、迁出 及兼职j :得j i j 更加接近历史原貌的结论,故仅将其列f i j ,将其考察穿插于担任者身份分析以及职权考察中, 而不单列独立扳块柬做深入考究下一章之宗正少与此相同 1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担任者姓名身份迁入官兼官迁出官 窦诞姻亲( 尚高 h 襄阳公主)殿中监光禄大夫 李孝恭宗窒( 河问郡王)扬州大都督礼部尚二 5 使持节、都督丹州 左骁卫大将军、上 李义 宗室( 陇西郡公)松州商州恒州等州 柱国 诸军事、恒州刺史 段纶 姻亲( 尚高祖高密公主)秘。l s 监礼部尚书 李博义宗室( 陇两郡王)礼部尚书 李纬园姓 李崇义宗室( 河问王)益州都督府长史 薛璜 姻亲( 尚太宗城阳公主)左奉宸j i i 将军 房州刺史 李博义宗室( 陇两郡千) 姻亲( 父怀让尚高祖 豆卢贞松 万春公主) 李德懋宗窒( 临川公)少腑监兵部尚- 5 薛克勤外姓 武承嗣姻亲尚瞥奉御 李仲幺 困姓洛阳长史 韦思谦外姓御史大夫 右肃政大夫 王及善外姓:j j 尉卿巡抚赈给使春宫尚1 5 、 检校并州长史、上 武重规姻亲( 高平郡于)右千牛:卫大将军柱国、天兵中道大右金吾:i 大将军 总管 樊德庆 外姓 武懿宗姻亲 武嗣宗姻亲 李崇嗣宗窒( 平原郡千) 杨志操外姓 武攸归 姻亲( 九江王) 武崇敏姻亲( 上党王) 李璃宗室( 淮安公) 李徽宗室( 新安郡王) 徐彦伯 外姓给事中齐州刺史 李瑰宗室( 归政郡王) 南州司马 韦温 外姓礼部尚j f 5 李思训宗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