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骨折的影像学分析.ppt_第1页
不寻常骨折的影像学分析.ppt_第2页
不寻常骨折的影像学分析.ppt_第3页
不寻常骨折的影像学分析.ppt_第4页
不寻常骨折的影像学分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寻常”骨折的影像学分析,女,57岁,2012年8月29日被自行车碰伤后左下肢疼痛。当日左下肢平片未发现明显骨折,但有左小腿软组织肿胀。11月3日平片发现左腓骨中段骨折并骨痂形成,左小腿软组织肿胀已不明显。,8月29日,11月3日,8.29局部放大图,8.29平片未发现骨折的可能原因:骨折自身原因:骨折未发生错位。影像技术原因:射线是否切线穿过骨折部位?有没有过多的散射线?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分辨率?,骨折的力学机制:1.直接作用:1)大力量大范围的作用,骨折比较严重,往往产生骨碎片,错位等2)穿通作用,比如枪伤3)小力量小范围的作用,骨折较轻。2.间接作用:1)拉力作用2)压力作用3)剪切力作用4)扭转力作用5)弯转力作用6)以上的组合,直接小力量小范围作用力,可产生非错位性骨折,弯曲力作用产生蝶形骨折线,投照几何原理示意图,切线位投照另一个例子,左肩部外伤立即摄锁骨正位片未发现骨折。1周后再次摄片示锁骨中部骨折伴错位。对于锁骨骨折病人,如果临床强烈怀疑锁骨骨折,应加拍头端倾斜45度位片,一周后,前后位,头端倾斜45度,前后位:病人平躺足向内翻转15度,以显示股骨颈。中心线对准股骨头。,伴影产生的实质是射线源存在实际大小,伴影,伴影,本影,物体,焦点,减少伴影的方法:1.小焦点投照2.增加投照距离3.减少物片距4.尽可能把可疑骨折的部分放在射线作用中央,以减少伴影的影响。,焦点,物体,本影,中心点对准物体的中心焦点F越大,伴影P越大,本影U越小,图像边缘越模糊,散射线降低影像的清晰度,下列方法可减少散射线的发生:,1.降低KV?2.减少被投照物体的尺寸?3.缩小光圈。4.增加物体与片盒之间的距离?5.利用滤线栅?,空间分辨率的问题,数字摄影比传统屏片摄影具有许多优势,比如,对比分辨率高,辐射剂量小,可进行后处理及传输和存储等,但数字摄影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不如传统的屏片摄影。而空间分辨率对于细小结构,比如非错位的细小骨折线的观察是很重要的。,下列方法可提高数字摄影空间分辨率或补偿它的不足,增强探测器的性能。利用探测器某些特殊技术减少散射,提高对比分辨率。对原始数据进行图像的边缘锐化处理。增加显示器的分辨率。利用显示器的各种图像调节功能,如,调节图像的窗宽窗位、对比度、亮度,并进行图像放大等等。放大摄影。,平板DR,磷光屏CR,屏片摄影,作者用动物肋骨做试验后认为,平板DR对于微小非错位骨折的显示优于CR和屏片摄影,作者建议,如果用常规的数字摄像看不到股骨颈骨折,而临床强烈提示骨折的存在,可用同态滤波技术进行图像的后处理,而如果还看不到骨折线,应求助于MRI等其它影像检查手段,“视而不见”的骨折线,隐性骨折,X线不能显示的骨折可能的病理改变:骨小梁微骨折、骨髓充血、水肿,可有少量出血。累及骨皮质时,骨皮质断裂但不移位CT、MRI及同位素可发现隐性骨折同位素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差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有很高的诊断价值MRI特别是T1被一些作者认为是诊断隐性骨折的金标准早期的应力骨折理论上也属于隐性骨折,27岁男性新兵发生胫骨近侧干骺端疲劳骨折,X线无异常发现,MRIT1显示线样低信号骨折线,周围片状较低信号水肿,X线,T1,骨折线上的骨质在伤后7-10天开始吸收,使原来不清晰的骨折线变清晰正常情况下,骨痂在4-6周开始在X线上看得见骨折愈合约需4-6月2个多月后,这个病人发现了骨折线和骨痂的形成,根据上述时间表,“这个病人一开始就发生了骨折,只是当时X线没有照出来”,这个观点是合理的。即当时发生了所谓的“隐性骨折”,骨挫伤,主要病理包括水肿、出血和骨小梁的微骨折。与通常的所说的骨折的区别是:骨挫伤的骨皮质没有中断。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力都可发生骨挫伤。骨挫伤的作用力相对较小。骨挫伤可在伤后1-30小时被MRI发现,消退时间12-24周(3-6个月)。骨挫伤可能发展成骨折。,MRI显示股骨外侧髁的水肿,MRI检查后12天的CT显示股骨外侧髁的塌陷,18岁男性摩托车手,在一次比赛中摔倒并以24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向另一辆车。拍片没看到骨折。MRI显示股骨外侧髁水肿。经治疗后,症状缓解,但仍有疼痛,病人又开始正常的日常活动。12天后在一次骑自行车时再次摔倒产生轻伤。X线和CT都显示股骨外侧髁的塌陷。,舟状骨蝶位片+MRI:170例手舟状骨外伤舟状骨蝶位片+MRI:120例舟状骨骨折MRI:50例单纯舟状骨挫伤全部经舟状骨石膏固定8周:(1)1/50单纯舟状骨挫伤发展成骨折(2)4/50单纯舟状骨挫伤在MRI上表现为正在吸收中,结论:1.舟状骨挫伤发展成骨折的发生率为2%2.8周(2个月)就能知道结果3.舟状骨挫伤需用石膏模固定并X线随访,该病人外伤2个月后再次拍片显示腓骨骨折,如果不是巧合,就是由原来的骨挫伤发展而来,虽然腓骨只承受1/6的重量,应力骨折,疲劳骨折:发生在正常骨结构,在反复应力作用下的骨折。比如运动员高强度训练衰竭骨折:在骨内部结构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比如骨质疏松,一般的外力反复作用下或轻微的外伤都可导致骨折。根据上面定义,骨挫伤发展成为骨折应该属于衰竭骨折范畴。,应力骨折的病理生理,正常生理情况下,骨存在着吸收与重建过程。而且总是先吸收再重建。应力在骨的吸收与重建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非正常应力作用在正常结构的骨或正常应力作用在非正常结构的骨,骨吸收与重建加速。因为是先吸收再重建,吸收的骨质还来不及被重建的骨质补偿,会发生骨松质的微小骨折。如果不断施加应力,微小骨折就会相互连接成较大的骨裂隙,这样,原来由骨小梁承受的应力额外增加给骨皮质承受,同时内外骨膜产生骨膜新生骨来代偿脆弱的骨松质,最后失代偿,导至骨皮质骨折。疲劳的骨髂肌无法吸收太多的应力,这部分的应力只能额外传递给了骨。反复的形变破坏微循环造成局部缺血,X线片见双侧腓骨近端有局限性层状、花边状和小丘突起状骨膜增生,包绕腓骨干,局部髓腔骨密度增高,骨皮质边缘不光滑,界线模糊,无明显骨破坏。未见明显骨折线(附图)。为明确诊断手术取活检,术中见腓骨上端有骨性突起,呈灰白色,骨膜光滑完整,切除部分骨突后可见腓骨有骨折线及轻微异常活动。病理报告为病理性骨化。,双侧腓骨应力骨折X线片,5/6,1/6,1.先拆后砌,拆掉一两块砖没关系,马上再砌上去,墙体依然坚固。2.如果大量的砖头被折完运走,墙体变得很薄弱,一推就倒;砌墙有个过程,刚砌起来的砖墙不牢固,一推也倒。3.如果让师傅有足够的时间补好被折掉的砖墙,并让它风吹日晒几天(时间),砖墙就会再次牢固起来,否则,拆砖砌砖原理,应力骨折的几点说明,由局部炎症和肿瘤引起的骨折是乎可以归类到衰竭骨折范围,但如果强调衰竭骨折的全身性,比如骨质疏松和骨质软化等等的因素,由局部炎症和肿瘤引起的骨折就不能归类到衰竭骨折范围,所以仍称为“病理性骨折”,这是合理的前面是借用应力骨折的理论来解释骨挫伤发展成骨折的机制,根据上述,这也不能归类到应力骨折里的衰竭骨折的范围,因为骨挫伤引起的骨折是局部的,并且是高能量和低能量相继作用的结果,所以大概属于“混合型骨折”吧应力骨折里的疲劳骨折,是在正常骨质基础上发生的,对于运动员来说,低质量的鞋、脚的正常解剖变异等等因素,会产生不合理的力距,加上高强度的训练,容易导致疲劳骨折,疲劳骨折的病理生理,过大的应变导致局部血管受压缺血骨髓腔充血、水肿破骨细胞进入缺血区吞噬缺血骨质骨小梁断裂、骨皮质内形成间隙裂缝骨内外膜代偿性增生,生成骨组织因无足够的时间修复致骨皮质断裂,25岁蓝球男性运动员,无明显外伤史。X线无异常发现,T1显示距骨疲劳骨折,X线,T1,T1,STIR,疲劳骨折:T1更容易显示骨折线,92岁女性,淋巴瘤和肾细胞癌病史X线示左股骨上段骨折并骨内膜增生,符合疲劳骨折典型表现。T1示骨折线,周围未见边缘清楚的骨髓改变,64岁女性,因跳舞导致双侧胫骨远端应力骨折,长跑者胫骨疲劳骨折X线示骨膜增生和细小骨折线(如箭所示),疲劳骨折的鉴别诊断及诊断,病史与骨样骨瘤的鉴别:CT易于显示鸟巢与恶性肿瘤的鉴别:T1显示边界较清楚均匀低信号灶疲劳骨折早期X线表现为“灰骨皮质征”,即骨皮质变薄、密度减低、边缘模糊。MRI可发现早期骨髓及周围软组织水肿。病变进展,骨膜增厚逐渐明显,CT上可见“双皮质征”。X线上,在高密度增厚皮质及骨痂中骨折线横形或斜形的低密度影,MRI上呈长T1短T2信号。,衰竭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尤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