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湘南宁远民间丧葬仪式音乐考察研究.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湘南宁远民间丧葬仪式音乐考察研究.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湘南宁远民间丧葬仪式音乐考察研究.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湘南宁远民间丧葬仪式音乐考察研究.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湘南宁远民间丧葬仪式音乐考察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随着民族音乐学在中国逐步的发展与壮大,作为民族音乐学的 个分支领域的丧葬音乐研究也在当代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中逐步的 兴盛起来,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的趋势也是日趋明显。宁远瑶 族丧葬音乐作为中国丧葬音乐的一个分支,在当地百姓的生产与生活 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模拟构建、整合、宣泄、教育等一系列社 会现实功能。 本文主要分为四章,分别从“宁远丧葬仪式音乐研究的历史状 况、“宁远丧葬仪式中的音乐( 主要包括锣鼓经和唢呐曲牌、孝歌与 哭丧) 、“宁远丧葬仪式音乐的当代思考等三个方面对宁远丧葬音 乐的情况进行了相对全面细致的研究,认为音乐作为宁远丧葬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与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丧葬习俗、丧葬 观念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它在丧葬仪式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是 丧葬仪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丧葬习俗,作为宁远最重要民俗事项之 一,一直以来是宁远人常遵循的传统。“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 办丧事 的观念已经成为当地人们特殊的缅怀亲人方式的写照。研究 宁远的丧葬音乐对于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历史与现状、人民的生产 与生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当地 政府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可以信服的个案依据。 关键词:宁远,瑶族,丧葬音乐,孝歌,文化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p r o g r e s s i v eg r o u t h o fn a t i o n a l m u s i c o l o g y i nc h i n a ,t h es t u d yo ft h em u s i ca so n eb r a n c ho ft h ef i e l do f t h en a t i o n a l m u s i c o l o g ya l s os t a n d su pi ns p e c a le r ab a c k g r o u n d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a a n dt h et r e n dt h a tr e g a r d st h es t u d yo fm u s i c a so n e c u l t r c em u s i ci sb e c o m i n gm o r ea n dm o r eo b v i o u s t h ef u n e r a lm u s i co f t h ey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o fn i n g y u a ni sk n o w na sab r a n c ho fc h i n e s e f u n e r a l m u s i c ,w h i c hh a sh a da ni m p o r t a n t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p r o c l u c t i o na n d l i v i n go f l o c a lc o m m o np e o p l e a n dh a sa s e n e so fs o c i a lr e a l i s t i c f u n c t i o n sl i k ec o n s t r u c t i n gs i m u l a t e l y 、c o m b i n i n g 、l e a d i n go f f , e d u c a t i n g a n ds o o n t h i st e x ti sm a i n l y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s e a l s ,i th a sm a d et h er e l a t i v e l y c a r e f u la n dw e r a l ls t u d ya b o u t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f u n e r a lm u s i co f n i n g y u a nf r o m “h i s t o n c a ls t a t eo ft h ef u n e r a lc e r e m o n ym u s i c ss t u d i e so f n i n g y u a n 。“m u s i ci nt h ef u n e r a lc e r e m o n yo fn i n g y u a ni n c l u d i n gt h e g o n g sa n dd r u m s t h a ta l ep a s s e d t h en a m eo fr u n eo fs u o n am a i n l y , t h e f i l i a lp i e t ys o n g sa n d c r y i n gl o s e t h et h i n k i n g sa b o u tn i n g y u a nf u n e r a l c e r e m o n yo ft h ec o n t e m p o r ym u s i c 一e t cr e s p e c to ft h r e ep i e c e sf o r n i n g y u a nf u n e r a lm u s i c a n dt h i n k st h a tt h em u s i ca st h ei m p o r t a n t c o m p o n e n to ft h ef u n e r a lc u l t u r ei nn i n g y u a nh a sc l o s ec o n n e c t i o nw i t h t h ef u n e r a lc u s t o ma n df u n e r a li d e at h a ta r et a k i n gs h a p ew i t ht h e l o n g t e r ms o c i a lh i s t o n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 sg i v i n gp l a yt ot h eu n i q u e f u n c t i o ni nf u n e r a lc e r e m o n ya n di sa l l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p a r to ff u n e r a l c e r e m o n y f u n e r a lc u s t o m ,a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f o l kc u s t o m i t e m so fn i n g y u a n ,h a sb e c o m et h et r a d i t i o nt h a tt h en a t i v ei nn i n g y u a n h a so f t e nf o l l o w e da l lt h et i m e t h ei d e a so fa c c o m p a n y i n gw i t ht h ed e a t h a n dd o i n gf u n e r a la r r a n g e m e n t sl i v e l yh a v ea l r e a d yb e c o m et h es p e c i a l w a yf o rt h el o c a lp e o p l et oc h e n s ht h em e m o r yo fr e l a t i v ep o r t r a g a l s t u d y i n gt h ef u n e r a lm u s i co fn i n g y u a nh a sp r o d u c e dt h ei m p o r t a n t r e a l i s t i cm e a n i n ga n da c a d e m i cv a l u e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l o c a lc u l t u r a l c u s t o m ,p r l d u c t i o no fh i s t o r ya n d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w h i c hc a no f f e rt h e c a s eb a s i ct h a tc a nb ec o n v i n c e df o rn o n 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a lh e n t a g e p r o t e c t i o nw o r k t h a tt h el o c a lg o v e m m e n tt a m e so nt oac e r t a i ne x t e n t k e y w o r d :n i n g y u a n ,t h ey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 , f u n e r a lm u s i c ,f i l i a lp i e t ys o n g , c u l t u r e i h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气j1 步泖矿年么月o 日 侈材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i 7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 b 2 、不保密口。 作者签名:色豁韶裟譬霉管彩口日 导师签名球箭甫日期:年月日 湘南宁远民间丧葬仪式音乐考察研究 前言 一、宁远历史简介 宁远县位于湘南,为瑶族定居地,辖1 7 个乡镇,6 8 9 个村,总 面积达5 2 5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 9 1 万亩,总人口约7 2 9 万人, 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中瑶族最多。宁远历史悠久,相传上古时期, 身为中国“五帝 之一的舜帝南巡至此,开启教化,最终葬于九疑山, 使这里成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秦时置县,分泠道、舂陵二县。 秦时之后逐渐更名1 3 次,先后为营道、舂陵侯国、泠陵、九疑亭、 春阳、梁兴、唐兴、武盛、延唐、大历、延昌、延熹、舂陵场。宋乾 德二年( 公元9 6 4 ) ,荆湖转运使张永锡奏以户口少,其大历县、春 陵场割入延唐县,延唐县又奉敕改为宁远县,宁远之名由此而来,至 今已有2 2 0 0 多年历史;宁远文化精深,夏朝时为纪念舜帝而建的舜 帝陵,为“中华第一古陵,历代君王祭祀不断,1 9 9 9 年修复一新 后更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祭祖朝拜的圣地;九疑山是国家森林公园, 也是湖南省最早公布的六大风景名胜区和十大旅游区之一,司马迁、 李白、杜甫、徐霞客等历代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歌咏九疑之 诗词墨宝,一代伟人毛泽东更以一曲脍炙人口的“九疑山上白云 飞 ,使九疑山蜚声中外,催人神往。宁远文庙是全国第二大孔庙, 1 9 9 7 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用一句话来概括宁远的 历史与文化便是:“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地。 所以,用“文化中心 来修饰宁远在南方诸域的地位并不为过。 宁远的丧葬音乐文化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精深 详参宁远县概述永州频道中国网:h t t p :w 钠v c h i n a c o m c n m r k e t y z p d 3 9 8 3 6 5 h t l 详参宁远县概述永州频道中国网:h tt p :删c h i n a c o i lc n l m r k e t y z p d 3 9 8 3 6 5 h t m 硕七学位论文 的文化传统的地域之中形成的。论及文化,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文化所 具有的内涵重新阐明一下。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 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发展而发 展。 音乐活动是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间在长期的社会历 史发展中形成的丧葬习俗、丧葬观念融合在一起,在丧葬仪式过程中 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丧葬音乐考察必然要深入到其得以存活的文化环 境,才能对其有尽可能深刻准确的认识。 丧葬习俗,作为宁远的重要民俗事项之一,一直以来是宁远人常 遵循的传统。“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已成为当地人们 特殊的缅怀亲人方式的良好写照。在这娱神娱人、载歌载舞的祭祀亡 灵的聚会中,山民们一方面可以让离开人世的亡灵仍然享用人世的音 乐,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在世的人们摆脱生活的重负,找到情感的闸门。 流传在宁远一带的地方戏曲祁剧一直是宁远人最喜爱的艺术文化,祁 剧除了其教化功能、祭祀功能以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艺术欣赏功能, 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宣泄,传统的祁剧艺术正 好满足了宁远人们审美上的需求。传统的锣鼓经和唢呐曲牌是仪式音 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音乐的深入影响,“洋鼓 洋号”也成了仪式音乐的一部分。 二、前人研究综述 作为仪式音乐的一种,丧葬音乐研究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将近三十 年的历程,根据笔者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整理,认为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是中国丧葬音乐研究的滥觞时代,之所以将此作为丧葬音乐 研究的起始线原因如下: 辞海【z 】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9 p 1 7 3 1 湘南宁远民间丧葬仪式音乐考察研究 ( 一) 八十年代是中国刚刚从文革的束缚中走向光明自由的时 代,随着大批国外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进入,中国的学术研究逐 渐从原来的传统学术研究走向多元开放的学术研究,注重研究范围的 广泛性、研究方式多元性、研究模式的综合性、研究渠道的多面性已 经是当时学术研究追求的一个方向。对于仪式这样的在文革期间曾被 认为是封建糟粕的东西也是在这个革新的时代中才开始逐步走进人 们的视野当中,走进研究者的研究范围当中,仪式研究的勇气也是这 个时候才开始进入中国人的心中的。 ( 二)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关于丧葬研究的主要从事者并不是音 乐研究者,而是其它非音乐类的研究者,他们对于丧葬研究的主要内 容基本上都集中在丧葬制度、历史、内涵等相关方面,对我们音乐研 究者做出的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对丧葬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评估,从 文革的桎酷中拉出来,为以后从音乐上对丧葬进行研究奠定了思想上 的基础。 对于丧葬音乐研究的近三十年,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赋予了丧 葬音乐研究不同的特点。八十年代丧葬研究的主要内容还是以传统的 丧葬研究为主,即笔者上面所提到的丧葬制度、历史、内涵等相关方 面,涉及音乐的可以说是风毛麟角。有几篇研究性成果对于我们今天 的丧葬音乐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启发意义,它们是川西少数 民族丧葬制度试探、关于鄂伦春族丧葬之研究、毛南族丧葬 制度考 。这些文章只涉及丧葬制度,或是与丧葬有关的其它内容, 并没有涉及音乐。第一篇真正研究丧葬音乐的文章是侯绍庄的布依 族丧葬祭祀歌社会历史价值刍议 。该文主要是运用历史学、文献 陈宗祥誓川西少数民族丧葬制度试探f 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 版) 1 9 8 5 ( 1 ) 赵复兴鬈关于鄂伦春族丧葬之研究【j 】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1 9 8 7 ( 3 ) 卢敏飞毛南族丧葬制度考察【j 】广西民族研究1 9 8 7 ( 4 ) 侯绍庄布依族丧葬祭祀歌社会历史价值刍议【j 】贵州民族研究1 9 8 9 ( 3 ) 硕士学位论文 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学科的方法,将布依族丧葬祭祀歌中的几部重 要的经书古谢歌、超荐经、开路经等经书的内容与价值 考查出来,该文并没有涉及音乐本体的东西,却是一篇典型的音乐史 学的文章,对这几种作为丧葬祭祀歌的经书的社会历史价值做了中肯 的评价,开了期间丧葬音乐研究的先河,其音乐研究的意义不可低估。 ( 三) 经过十年的发展进入九十年代之后,中国丧葬音乐的研究 开始崛起,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性论文,这些论文的研 究风范在相当的程度上延续了原有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的研究风范,国 外在此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思想,特别是民族音乐学和人类学的方 法和理论几乎很少渗透到丧葬音乐的研究中来。九十年代最初的一篇 研究丧葬音乐的文章是周耘的荆楚遗风跳丧,该文是以跳 丧鼓为研究对象来说明跳丧鼓在荆楚地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文中对 跳丧鼓的概况、历史源流、分布状况、音乐形态、艺术精神都做了深 入的分析,尤其是对音乐形态的分析较为细致认真,从音乐本体上给 研究以支持,是早期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论文。 此后,一大批丧葬音乐的研究性论文陆续的出现,相对来说比较 典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影响的文章笔者认为有这几篇:东巴 仪式音乐的若干调查与研究、红河彝族尼苏人丧葬音乐浅析、 毛南族丧俗音乐活动实录和湖南丧歌论析。 东巴仪式音乐的若干调查与研究一文是从作者桑德诺瓦的硕 士论文纳西文化背景中的传统音乐的第六节中截选出来的。该文 从“关于核拉勒扣( 大祭风) 仪式和“关于哦热热( 超度亡 灵) 歌舞仪式 两方面入手,通过将历史文献的整理、传说故事的记 周耘( 荆楚遗风一一跳丧i j 】文艺研究1 9 9 0 ( 4 ) 桑德诺瓦 东巴仪式音乐的若干调查与研究【j 】中国音乐学1 9 9 5 ( 4 ) 龙保贵 红河彝族尼苏人丧葬音乐浅析【j 】民族艺术研究1 9 9 6 ( 4 ) 杨秀昭毛南族丧俗音乐活动实录【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 9 9 9 ( 2 ) 朱艳林湖南丧歌论析【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 9 9 5 ( z 1 ) 4 湘南宁远民间丧葬仪式音乐考察研究 录与实地音乐调查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历史学、版本学、文 字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给两方面以多学理的理论支持。作者总 结道:“在某种意义上看,东巴文化及其音乐给古代纳西人展示了生 存的价值、勇气,也激励了了他们活下去的信心和对未来目标的追求。 对于古代纳西先民而言,东巴教及其一整套文化均忠实的记录了纳西 先民从远古迁徙到游牧、狩猎、农耕等的生活经历。 红河彝族尼苏人丧葬音乐浅析一文从丧葬的起源、丧葬的形 式与类别、丧葬音乐的表演形式、丧葬音乐类别和丧葬音乐的表演形 式五个方面对苏尼人的丧葬及丧葬音乐进行概括式的的论述。通过简 单的论述丧葬的起源、丧葬的形式与类别之后,文章将重点放在了有 关丧葬音乐的内容之上。作者认为苏尼人的丧葬音乐表演形式多种多 样,不同的表演程序有着不同的音乐表演,这种表演既可以是以哭丧 歌、诵经书等形式为主的歌曲部分,也可以是伴有鼓、长号、唢呐曲、 弦乐曲的器乐部分。最后作者概括:“苏尼人丧葬音乐主要建立在民 间中原的土壤基础之上,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毛南族丧俗音乐活动实录是杨秀昭教授分别于8 9 、9 1 、9 3 年三次到“毛南山乡考察毛南族丧俗音乐活动的总结,全文从送终 班子、法事实录、音乐简述三方面忠实的记录了毛南丧俗音乐活动的 内容,语言朴实,结构明了,其性质犹如早期的音乐民族志一样,对 音乐现象只做记录,不做评价。 湖南丧歌论析一文从“以歌代哭的湖南丧俗 和“丧歌产生 的精神基础和“湖南丧歌的多重音乐性格 三方面进行分析丧歌的 内涵和特征,与前几篇文章不同的是,这篇文章着重从音乐的本体上 进行具体的分析,即音乐的调式、调性、音高、节奏、旋律等,使人 们对丧歌的音乐形态能够更深入的了解。 桑德诺瓦东巴仪式音乐的若干调查与研究【j 】中国音乐学1 9 9 5 ( 4 ) p 4 2 龙保贵红河彝族尼苏人丧葬音乐浅析【j 】民族艺术研究1 9 9 6 ( 4 ) p 3 3 硕士学位论文 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丧葬音乐研究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虽然 国外的民族音乐学和人类学理论已经在八十年代中后传入我国,经过 几年的传播,这些理论并没有正真的进入到中国的丧葬音乐研究之 中。期间,丧葬音乐的研究主要还是承袭了传统音乐的研究模式和理 念,即杨荫浏在五十年代湖南音乐调查报告中所建立的研究理念 和模式。不过,多学理的研究方法和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国外的某些 民族音乐学或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已经开始逐步的渗透到丧葬音乐 的研究中去。 ( 四) 兴盛期( 2 0 0 0 一当今)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丧葬音乐 的研究较之上世纪的研究来说更为深入,更为细致,理论化的程度更 为精深,更重要的是引进了诸多国外的民族音乐学和人类学理论与模 式,如梅里亚姆的“三分模式 、胡德的“双重音乐能力”、赖斯的“两 种纬度”等,是中国的音乐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扩大其在国际上的 影响力。 笔者这里只列举一些重要的研究性文章,并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 和概括,以解释其研究特点和成果贡献。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生导师张振涛先生的尊祖敬宗,敦乡睦里( 一、- - ) 通过对“乡 村葬礼中的两种场面 是与死者相关的,二是与活人相关的、 “丧葬仪式的两类功能与丧葬音乐的两类风格”及“聚众聚餐的社区 意义与音乐曲目的风格趋向三方面的分析与论述,认为:“葬礼不 仅体现着晚辈对祖先的怀念追穆”,隐含着祈获祖先亡灵佑护的原始 心愿,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以血缘制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区中, 确立祖先地位,平和乡族关系,稳定乡里秩序的重要仪式,尊祖敬宗, 敦乡睦里是贯穿于丧葬仪式中的精神主旨。” 张振涛尊祖敬宗、敦乡睦里一一葬丧仪式中的音乐功能( 一) 【j 】星海音乐学院学 报,2 0 0 2 ( 4 ) ;张振涛尊祖敬宗,敦乡睦里一一葬丧仪式中的音乐功能( 二) 【j 】星海 音乐学院学报,2 0 0 3 ( 1 ) 湘南宁远民间丧葬仪式音乐考察研究 作者还将音乐会与吹打班放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中进行考 虑,认真的总结了两者的不同功能所带来的文化上的差异,也回答了 自己文章所提问的问题:何时音乐会演奏? 何时吹打班演奏? 何时两 种乐社可以同时演奏? 何时会产生这种区别以及这一区别意味着什 么? 更重要的是文中运用了马林诺夫斯基、涂尔干、特纳等国外音乐 学家的研究理论和理念,给自己的研究以理论上的支持,这是与上世 纪关于丧葬音乐研究最大的不同。 另一篇要介绍的是吴凡的庙会、乐班、家族链接群体仪式 与家族仪式的象征文化( 上、下) ,本论文共通过四节对庙会中的 社班、多样的乐班表演场合、庙会与白事中的乐班比较、链接各类文 化空间的象征比较乐班,详尽分析了庙会、乐班、家族三者具体 的内涵和特征与联系。第一节,作者概述了各类乐班的分类及乐班功 能的异同,通过对各种乐班不同位置的分析,认为“乐班排列中的细 微变化并非是原有庙会整体层次安排的否定行为,而是对原有稳定模 式的变奏。变化的外表之下,乐班功能未变,模式结构未变。 第 二节中,作者将乐班场合分为婚礼和白事,不同的场合却有不同的程7 序。第三节中,作者运用董晓萍的“双窗口视角对庙会与白事中的 乐班进行了比较,认为乐班的仪式功能相同,层次设置、位置方位相 同,音乐的使用一致,不同之处在于举办时间的不同,内容的不同, 执行态度的不同,群众反映不同、建筑依赖不同。第四节是理论意义 的阐释,通过引用列斐伏尔、哈维等人的空间理论来具体的阐释乐班 及其周围环境的空间意义,认为即使乐班具有公共和私人两种空间特 性,但乐班本身却具有“空间设置上的象征性、“乐曲本身及运用上 的象征性、“乐班成员本身所有具有的符号象征性 三种特性。 吴凡庙会,乐班,家族一链接群体仪式与家族仪式的象征文化( 上) 【j 1 中国音 乐学,2 0 0 6 ( 4 ) 吴凡庙会,乐班,家族一链接群体仪式与家族仪式的象征文化( 上) 【j 】中国音 乐学,2 0 0 6 ( 4 ) p 3 1 硕士学位论文 此外,齐柏平的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模式研究、牛玉新 的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李伟的论土家 族丧葬的狂欢精神以娱神仪式为例、曾尼娜的灌溪镇丧葬 仪式音乐的模式研究、冯建志的婺源县溪头乡下呈村丧葬仪式 考察报告 等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笔者这里不 再详述,赵书峰的( ( 2 0 0 6 年我国仪式研究论文综述对2 0 0 6 年的我国 仪式音乐研究的概况进行了论述,对笔者论文的写作也提供了极大的 帮助。 总之,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丧葬音乐研究突破了在此之前的传 统的研究模式,以国外最新的音乐理论模式和思想为依托来建构中国 的丧葬音乐模式已经是这一时期的最大亮点,而这种研究越来越倾向 着一种更加学术化,规范化,理论化的方向发展,文字运用的理性化, 图标制作的复杂化,机构构造的层次化等等都是近年来丧葬音乐的研 究特征。 三、本文的学术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湘南宁远瑶族地区丧葬音乐的考察和研究,以便 从整体上对该地区的丧葬音乐文化有一个了解、认识,认识其在当地 百姓生活中产生的重要意义和影响,进而阐发其潜在的文化意义和文 化价值。 本文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当地政府正在进行的民 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可以作为与 各地民间丧葬音乐进行比较的可靠参照。 四、本文的写作过程,介绍资料收集情况等 齐柏平( l - k 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模式研究【j 】黄钟,2 0 0 6 ( 3 ) 牛玉新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j 】中国音乐,2 0 0 3 ( 3 ) 李伟论土家族丧葬的狂欢精神一一以娱神仪式为例【j 】陪陵师范学院,2 0 0 5 ( 1 ) 曾尼娜灌溪镇丧葬仪式音乐的模式研究【j 】中国音乐学,2 0 0 6 ( 4 ) 冯建志婺源县溪头乡下呈村丧葬仪式考察报告【j 】中国音乐学,2 0 0 6 ( 1 ) 湘南宁远民间丧葬仪式音乐考察研究 本文在写作之前,已经将相当一部分关于丧葬音乐的研究性论文 和论著收集和查找过,对丧葬音乐在中国的研究情况有了一定的了 解,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大致的筛选和利用,以支撑本论文 的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问题的不断出现又使笔者加大了对文 章的收集和查阅,尽可能的将有关丧葬音乐研究的文章全部囊括于 此,通过阅读文章和著作,使笔者对丧葬音乐的研究又有了重新的认 识,获得了极大的理论帮助。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国外有关此方面的 研究也知之甚少,笔者会在以后的研究道路中逐步地去弥补此方面的 不足。 五、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历史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和田野考 查法。应用这些方法的目的就是希望对我国丧葬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祁剧的地方发展情况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把握,也希望本文 对我国民间当代丧葬习俗及其音乐传承若干方面进行的探讨能有益 于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丧葬仪式音乐的历史状况 任何民族文化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都蕴含 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宁远的丧 葬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宁远丧葬音乐文化固有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其固有的文 化内涵和价值延续了历史的脉络。所以,宁远丧葬音乐文化的历史探 析是研究其丧葬音乐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 1 1 宁远人丧葬文化的历史渊源 1 1 1 原因探析 在死者面前高歌狂舞,是瑶族人祭奠亡灵、安慰生者的一种特殊 方式。同时,也是瑶族人对死亡的一种特殊理解。瑶族人丧葬的娱神 意识如何产生,有着深层次的人格心理、文化信仰上的原因。 1 - 1 1 1 灵魂观 死亡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事情,是人的生命过程中最重要的转折 点。宗教或信仰形成的最初底蕴,也大都要以死亡这项生命的最重要 问题为基础。在瑶族入看来,老死是人生的“顺头路 ,是衰老的躯 体重新脱胎换骨获得生命活力的转折点。人死以后灵魂是不灭的,就 如生人在梦中的情景一样,死者的灵魂仍生活着,只不过他们所处的 是灵魂世界罢了。既然这样,活着的人喜欢的歌与舞,死者的灵魂也 便喜欢,所以悼念死者就应该举行歌舞仪式,以此娱死者。而且,在 最初人们看来,灵魂的最后归宿是进入天堂成为神仙。既然如此,死 就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了,丧俗中的歌舞,就是为祈祷死者的灵 魂能升入那理想的境界。另外,鬼灵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他既能 庇佑亲人子孙,又能在人间作祟,于是丧葬中的歌与舞,便又揉进了 湘南宁远民间丧葬仪式音乐考察研究 取悦鬼灵的意味。“生时喜酒死时歌,神灵大驾光临,要接受朝拜, 要享用食品,也要欣赏乐舞,悦耳悦目。以乐舞娱神就成了祭仪中的 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在仪式上弥漫着先民的一种狂热的娱神乐鬼的情 绪。灵魂上路,于人则为终,于鬼则为始,终则彰其德,始则鼓其气。 故瑶族丧礼常热闹非凡,有歌有舞,以祭亡灵,以送其魂。 1 1 1 2 宗教崇拜观 宗教是“与超自然威力有关的任何一整套态度、信念和习俗,不 管这种超自然威力是力量、神、鬼、精灵还是妖魔。是一种“由文 化上形成的与文化上假定的超人交往所构成的习俗 。民俗宗教是指 “沿着人们的生活脉络而编织的宗教,以既存的生活( 例如家、亲族、 宗族、朋友、地域、社会等) 为母体的宗教。就是说它是根植于 生活上的禁忌、神话、传说,以及乡土之中的民俗性的世界观,按照 生活的节律即年中行事和人生礼仪的过程,惯例性地举行宗教礼仪的 一系列行为。中国的民俗宗教以蕴涵于传统习俗中的超自然信仰为 基础的,对瑶族先民而言,丧仪中蕴涵的民俗宗教崇拜包括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 ( 1 ) 图腾崇拜 图腾民族认为,死亡是人返回自己的图腾,所以,人的葬礼也贯 穿着图腾意识。图腾观念支配了图腾成员的生活习俗,规定了他对外 部世界的种种行为,组成了他生命的节奏。瑶族所崇拜的图腾是蛇、 虎。特别是白虎。瑶族人除了立庙供敬白虎,以人祀白虎外,在撒尔 嗬的丧舞中,也有明显的虎崇拜因子。跳丧的舞姿总是保持一种弯腰、 弓背、曲腿的动作,臂部向下颤动,脚为八字步,双手在胸前左右晃 动,尤其是老人跳丧,几乎是蹲着跳等等,都可以在老虎的动作中找 【美】c 恩伯、m 恩伯,杜杉杉译文化的变异一一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9 8 【日】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f 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8 硕士学位论文 到原型。尤其是舞者的步伐,在跳丧中的“四大步”、“大四门、 “小四门 、跳丧、摇丧、待尸等核心舞段里,都是用6 8 节拍表演, 每行一步用三拍时间,全脚掌紧紧抓地,第一拍上步,二、三拍颤身, 两腱交替进行,活脱是仿虎的步子。除了模仿猛虎扑食的各种动作, 口中还发出一阵阵虎啸声,动作形象逼真,矫健明快,再现了远古人 类祭祀白虎神灵的场面。 ( 2 ) 祖先崇拜 其理论基础是灵魂不死论。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和人地 位的上升,人们把崇拜的对象从动植物的图腾逐渐转移到人自身,图 腾崇拜发展成祖先崇拜。林惠祥先生曾经指出:“祖先崇拜是鬼魂崇 拜中特别发达的一种,凡人对于子孙的关系都密切,所以死后其鬼魂 还是冥冥之中视察子孙的行为,或加以保佑,或予以惩罚。其人在生 虽不是什么伟大的或凶恶的人物,他们的子孙也不敢不崇奉他。祖先 崇拜遂由此而发生。”在吉日良辰进献祭物,永远孝敬祖先。撒尔 嗬开场歌词十梦很明显地唱道“三梦白虎当堂坐,白虎做堂是家 神 ,这与巴人远祖巴务相“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 的传说一致。 因而他们在开场就唱道:“先民在上,乐土在下。向王开疆辟土,我 民守土耕稼。 这种祖先崇拜是强化血缘意识,协调血亲内部成员之 间的关系,规范血亲成员的行为。因此,“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 夜不去,日伴亡。于柩旁击鼓,唱俚歌哀词。”据笔者调查,瑶族族 人在丧葬之夜,得将堂屋中的敬家先上的“亲”用纸糊住,意为借堂 屋用,不打扰列祖列宗。祖先崇拜由此可见一斑。 ( 3 ) 巫文化影响 巫文化是原始、蒙昧的思想文化,它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期,是 人类最初认识自然和社会所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技能的复合体。它 林惠样文化人类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1 1 2 湘南宁远民间丧葬仪式音乐考察研究 以混沌的形式把宗教、哲学、气象、物候、医药、文学艺术杂糅在一 起。其功用是预卜吉凶、驱逐邪恶、治病施药、消灾灭祸、祈祷祝福。 在整个丧礼过程中,“以歌兴哀”成为瑶族丧葬仪式的特点。丧葬歌 中虽要吟唱对亡人的悼念及对亲属的安慰,但其中穿插有不可缺少的 巫术成分。如请神、安五方、送亡、还阳、送神、化刺等。由于封闭 的地理环境、长期的原始氏族社会结构,及其植根的自然经济土壤, 巫文化至今仍在瑶族地区产生影响。 1 1 2 现象概述 在宁远,以往老人亡故,亲朋好友,三舍四邻会闻讯赶来,相邀 沓至,以真诚的行动前来帮助办丧事者。因此民间素有“生不记死 仇”、“死者为大修、“人死众家丧、“人死饭门开,不请自己来 的良俗。 尽管瑶、汉族居民原来在文化上有差异,由于宁远是山区,地理 的相对封闭,经过长期的交融,现在已无多大差异。他们具有同样的 生活习惯,都使用同样的地方语言一宁远官话,瑶族语言在其族内使 用的机会现在也不是很多,年轻人多说官话。他们的服装基本上消失。 除大山里面,极个别的地方,还保留有少量瑶族风俗外,大多数己经 汉化。在丧葬文化方面,瑶、汉两族几乎没有差别,采用同样的内容 和程式,使用同样的语言来演唱丧葬音乐,用同样的乐器来演奏丧葬 音乐,只是个别细节稍有不同罢了。可以说在宁远这个大家庭中,瑶 族丧葬风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变化的,其族语 的逐步消退和民族服装的渐渐消逝就是汉化的结果,丧葬方式与汉族 的相同化也是其丧葬风俗汉化的良好证明! 丧葬是活人对死人的一种安顿方式。在中国人看来,生比死重要: 死亡是向生的轮回。“简单地说,是因为中国人在这里依然是以 生去解释死,以入去解释鬼的。用苟子的话说:丧 硕七学位论文 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 苟子礼论) , 用左传里的话说,则是事死如事生,礼也( 哀公十五年) 夕。儒家对中国传统丧葬观念的影响是显著而深远的,根本的表 现就是“孝,即对死者要像其活着那样去尊敬和对待。因此人们非 常看重丧葬仪式。 宁远丧葬仪式主要有以下程序: 送终:老人行将断气之时,家人就会为老人准备好纸,等老人一 断气,就把纸点燃,并同时点燃香、烛和鞭炮。此时烧的纸叫“落气 纸”,这种行为叫“送终”。纸化成的灰烬,叫“气灰。落气纸一 烧便成了亡人到阴间报到的新钱。而“灰 则会在下井之时放于棺木 下面,否则钱就不会属于亡人。 哭丧:老人闭上眼睛,停止呼吸之后,家人立刻会哭起来,尤其 是妇女会嚎啕大哭。以示对前辈的感情之深,这便是哭丧。 报丧:宁远又叫“报信 。“报信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放地 雷管铳或鞭炮,第二种是找人通知亲戚朋友。放地雷管铳或放鞭炮, 适合于通知近距离的亲朋好友,人们可应声而知,然后相约而来。传 统的以放地雷管铳为多,近年以放大鞭炮为多。对于远亲,则派族人 或家人亲自去告知消息,邀请其去参加葬礼。 停丧:替死者抹身、梳头、更衣,遗体着寿衣五至七层( 贫穷者 除外) ,外装黑( 青) 衫,里穿白衫,脚套白布袜,穿绣花白底黑面鞋, 俗称“妆老衣、“妆老鞋”、“妆死 。枕谷壳枕头,并垫雪被、盖 被单。男者手持桃条木棍,俗称“赶狗棍 ,女者手握插花手巾,上 掩纸钱,两手放于腹前,按男左女右陈尸于堂前。同时设几于前,摆 灵位牌,燃香、化纸、点灯,用碗装上,一只没拔粗毛的公鸡,欲称 “生腩 。上放熟鸡蛋一只。死者不分男女,嘴里都要放些茶叶。亲 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p 4 1 1 4 湘南宁远民间丧葬仪式音乐考察研究 友到灵前吊丧时,媳、女必哭丧,子孙必跪拜。 掩棺:将死者尸体放入棺内,棺底存干枯的芝麻梗垫背,待直系 亲友到齐向遗体告别后即盖棺,俗称掩棺。将棺盖与柜接口处糊油灰 盖紧,并按男女大手( 即男左女右) 钉板钉两颗,小头一颗,棺头钉有 子孙钉着五色布,子孙按大小顺序各打钉一锤,俗称“打木头钉子。 盖棺时,满堂嚎陶( 哭丧) ,鞭炮锣鼓齐鸣,其状甚悲。 唱孝歌:在出葬前的晚上( 祁剧班和乐班的音乐结束之后) ,亲 朋好友、村人及附近村庄歌手于天黑后,围坐灵枢旁,以大鼓伴奏, 通宵达旦唱歌。孝歌主要以唱有教育意义的歌为主。 化三分纸:又称烧香。出葬的头个晚上,乡邻亲属、男女老幼, 先家属后亲戚,按辈分的大小,燃放鞭炮,自备香,前往孝家吊孝。 每当有人吊孝时,必须以鼓乐( 祁剧的唢呐曲牌) 相迎,孝子、孝孙 跪拜:吊孝者必须在灵前烧香化纸、三叩三拜。后搀扶孝子起身,孝 家并以致谢。 出葬:随着一阵鞭炮声,八大金刚将方子抬出灵堂,即为出葬。 方子在众厅被拜祭后,直接抬往墓地。 上山:从灵堂把方子送到墓地埋葬的过程称为上山。此过程多以 族人为主,有花圈队伍、挽联队伍、八大金刚、孝子队伍、祁剧班队 伍和乐队队伍。一路上要放鞭炮,丢买路钱纸。 下井:“井是指所挖的装方子的土坑。下井则是把方子放到土 坑里。井的深度一般0 8 米左右,其形状为长方形,长为2 2 2 5 米 左右。但井的长宽深浅一般由风水先生来确定。 垒坟:把方子放到“井 里后,用所挖的土石将方子掩埋,又叫 “垒祖 。宁远人垒出的坟形必须像人的鼻子一样,他们追求大而高 的鼻梁。他们认为自己后代的鼻梁跟自家的祖坟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由村里年轻力壮的8 个农民组成,如果高死者的墓地较远,就由1 6 个人组成,印一十大 大金刚 硕士学位论文 头七:头七中的“七 字代表七天之意,即亡人入土七天时,家 人前来祭拜,以示追悼纪念。这天首先烧纸化钱,烧香燃烛,其次献 上茶酒,敬奉饭菜,最后放鞭炮。这是丧葬仪式里一道具有过渡性质 的程序。它既是此次丧葬仪事活动的总结束,又是以后祭祀的开始。 总共持续4 9 天。 1 2 丧葬仪式音乐的两种类型及其风格 1 2 1 为亡人吊孝的音乐 运用于这些程序中的音乐,风格庄严肃穆。曲目选配上,定要使 用祁剧曲牌中的大开门、枫如松等古老套曲。大唢呐的辽阔、 宽广音色,恰与仪式气氛相宜。这类仪式不许洋鼓洋号参与,或者 说,在传承传统观念中,容不得世俗的音调灌人羽化仙乡、万事归空 的老人们的耳鼓。祁剧班在葬仪中演奏频率最高的是大开门枫 如松两套大曲,风格古雅肃穆,恬淡静雅,适于举哀致孝。笔者在 田野考察中发现,葬丧仪式中演奏什么曲目,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 但有一点决不破例:定是传统套曲,即祁剧中的曲牌。与其说曲目的 典雅庄重决定其用于葬礼仪式,不如说曲目的古老来源隶定了与古老 仪俗的契合。 1 2 2 为族人聚会而设的音乐 聚众会餐,是村民对葬礼最看重的项目。此时此景中的音乐,完 全是为活人们享受人间亲情铺就背景气氛的。曲调祥和,情调温馨, 情绪欢快,喜庆热闹。因祁剧班戏曲曲牌风格多为古朴庄重,庄严肃 穆,不适合在此种场合演奏,故此时最好的音乐莫过于我们常说的洋 鼓洋号演奏的流行曲调。小号的奔放、飘逸,长号的浑厚、悠长应用 于此,也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此时活跃轻松的氛围要求与之相适应 其建制一般由小号长号、电子琴,架子鼓加上专职歌手组成宁远人称之为“洋鼓洋 号” 湘南宁远民间丧葬仪式音乐考察研究 的音乐,村民们热衷的洋鼓洋号也许正是这种场景的需求之物! 祭奠与聚会,齐头并进,也就出现了第三类情况:交织着神圣与 世俗的程序时段。此时的音乐,就应该具备着世俗与神圣两类品次的 双重性质。一方面,先来后到、络绎不绝的亲朋乡邻,在灵棚里进行 着祭奠的庄严仪式;另一方面,完成祭奠的亲朋乡邻,退出灵棚,汇 聚交谈,这也就是葬丧的正规仪式与借着葬丧仪式团结族众、密切乡 里的世俗事务并行不悖的时段。所以,最好就是一个葬丧仪式中具有 分别为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事务各司其职的艺术班社。祁剧班与洋鼓洋 号各立一棚,各行其事的场面,也就缘此而生。 我们常在民间丧礼中看到祁剧班与洋鼓洋号同时演奏、并行不悖 的场面:要排除以上笔者提到的哭丧、报丧、盖棺、上山等仪式过程, 在人们看来用洋鼓洋号这一类的气氛活跃的音乐那是对死者的不敬。 所以,气氛庄严与格调诙谐的艺术表演集于同一时空中的奇特结合。 按照西方观念大惑不解或无法解释的景观,正是由这一世俗与神圣交 织交错、各占一端的仪式过程所决定,它铸就了乡村葬礼的场面,悲 喜交加,哀欢同存。决不要把哀伤风格的乐曲,作为葬仪音乐的全部, 把葬礼构想为庄严肃穆、气氛凝重,其间乐声低回、如泣如诉的画卷。 这是用我们用城市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认定理念,根据我们固有的知 识储备去解释社区的仪式音乐,将这种仪式的过程自我的想象成一种 农民生活虚假浪漫,甚至说是西化了的情调。其实,这些繁琐的仪式, 决非是毫无意义的舞枪弄棒、制造一点沉痛气氛而已,而是为中华民 族特有的优良传统礼尚往来提供一个适宜的场所,是按照我们所 持有的现代观念去分析不合常理、而按照社区精神去理解却极其自然 的民间交往方式。 总的来说,在宁远丧葬仪式里,音乐表现形式有四种:锣鼓经、 唢呐曲牌、孝歌和哭丧。笔者在前面所提到的宁远丧葬仪式的主要程 堡圭兰垡笙奎 一 ii l _ - l l - _ i - _ i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