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萧颖士、李华古文理论与创作比较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萧颖士、李华古文理论与创作比较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萧颖士、李华古文理论与创作比较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萧颖士、李华古文理论与创作比较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萧颖士、李华古文理论与创作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萧颖士、李华古文理论与创作比较研究 摘要 萧颖士、李华二人皆是古文运动的先驱者,在唐代古文运动发展中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本文从萧李二人的生平交游、古文理论、创作实践等方面对他们进 行深入细致的对比性研究。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主要论述萧李二人所生活的时代以及古文运动的发展概况。分析萧 李二人所生活的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氛围和时代风貌以求全面了解二人所生活 的时代大背景。而对古文运动发展概况的阐述则有助于理解当时文坛的发展潮流 和人们对改革文风的迫切愿望。 第二章:主要是讲萧李二人的生平。通过对二人的人生际遇、性格品质以及 二人的交往关系等等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二人思想发展变化之轨迹、文 风差异之原因和提倡古文的同心协力。 第三章:主要是比较萧李二人的古文理论。通过对二人古文理论的分析比较, 我们可以全面掌握二人在文以载道和文质互变方面是同中存异,而在言之有物和 抨击俪偶方面则基本一致的情形。 第四章:主要是剖析萧李二人的古文创作。通过二人古文的内容、体裁、文 笔及风格诸方面的剖析,我们可以知道二人文章各具特色,各有擅长,只在伯仲 之间,在同时代诸多文人大家中出类拔萃,成就斐然。 第五章:主要是考察萧李二人的交游。二人在同辈友朋和晚辈后学间的大力 呼吁,长期栽培,使参加文体改革的文人学者日益增多,并在二人周围形成了一 个以二人为中心的圈子,后人称之为“萧李集团”。 第六章:主要是说明萧李二人的影响。通过当时、后世及近现代的学者大家 对萧李二人的论述评价,我们可以认识n - 人在唐代古文运动中前承陈子昂,后 启韩柳的巨大作用。 通过本文对萧李二人的时代、生平、古文理论、古文创作、交游及影响等各 方面深入系统的考察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二人的确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承前启后, 居功至伟,不愧古文运动先驱之名。 关键词:萧颖士;李华:古文理论;古文创作;比较研究 x i a oy i n g s h i ,l ih u a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o r ya n dt h ec r e a t l 0 nc o n 口a i u s o ns t u d y a bs t r a c t x i a oy i n g s h ia n dl ih u r ta r eb o t ht h ep i o n e e r so ft h em o v e m e n to ft h ea n c i e n t -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t h e yp l a ya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s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m o v e m e n to ft h e 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p a p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i n - d e p t hs t u d ya n d d e t a i l e d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t w op e o p l ex i a oa n dl il i f ea n df r i e n d s h i p ,a n c i e n t - 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o r ya n dw r i t i n gp r a c t i c ea n ds oo na s p e c t s t h ef u l l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i x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i :f o c u s e so nt h en a r r a t i o no fx i a ol il i f et i m e sa n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m o v e m e n to ft h ea n c i e n t -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a l y s i sw i t hx i a ol is p e c i a l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i o d ,s o c i a la t m o s p h e r ea n dm o d e mf e a t u r e s ,w ec o u l df u l l y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 i rt i m e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m o v e m e n to ft h ea n c i e n t - l i t e r a t u r ew i l lh e l p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l i t e r a r yt r e n d sa n dt h ep e o p l e s r e f o r mu r g e n t d e s i r eo fw r i t i n gs t y l e c h a p t e ri i :f o c u s e so nx i a ol il i f e t h r o u g ht h e i rf o r t u n e sa n dm i s f o r t u n e so f 1 i f e ,c h a r a c t e r , q u a l i t y 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h et w op e o p l e ,w ec a n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i rp a t ho f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n g e si nt h i n k i n g ,t h er e a s o n so f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i t l l t h e i rw r i t i n gs t y l ea n dt h es a m ea m b i t i o ni n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c h a p t e r i i i :f o c u s e so nx i a ol i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o r y t h r o u g ht h e i rt h e o r y c o m p a r i s o n , w ec a nh a v ec o m p l e t ec o n t r o lt h ed i f f e r e n c ea n dt h es a m e 、n 也a s p e c to f t h e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s u c h 邪a n t i t h e s i s ,c o n t e n t ,r h e t o r i c ,t h o u g h ta n ds oo n c h a p t e ri v :f o c u s e s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x i a ol il i t e r a r yp r o d u c t i o n t h r o u g ht h e a n a l y s i so f e a c ha s p e c to f t h e i ra r t i c l e ss u c h 弱t h ec o n t e n t s ,g e n r e ,s t y l eo fw r i t i n g a n ds oo n ,w ec a nk n o wt h a tt h e ye a c hh a st h e i rs t r o n gp o i n t s ,a n dt h e yo n l yb e t w e e n t h es a m e t h e ya l eo u t s t a n d i n gp e r s o n si ns a m et i m ew r i t e r sa n dt h e yh a v e r e m a r k a b l ea c h i e v e m c n t s i i i c h a p t e rv = f o c u s e so nt h ei n s p e c t i o no fx i a ol if r i e n d s h i p t h e yh a v em a n y a n c i e n t - l i t e r a t u r ec o m r a d e sb e t w e e nt h es a m eg e n e r a t i o na n d t h ey o u n g e rg e n e r a t i o n t h e s ec o m r a d e sa r o u n dt w op e o p l eh a v ef o r m e do n et a k et w o p e o p l ea st h ec e n t r a l c i r c l e ,l a t e rk n o w na st h e ”x i a ol ig r o u pf w c h a p t e rv i :f o c u s e so n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o fx i a ol ii m p a c t t h r o u g ha tt h a tt i m e 1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a n dn e a rm o d e r ns c h o l a re v e r y b o d y o nt h ee v a l u a t i o no ft h e 咖w e l e a r nt h a tt h et w op e o p l ep l a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r o u g ht h et h o r o u g hc a r e f u ls t u d yo f x i a ol ie a c ha s p e c t ,w ec a r li n d e e dk n o w t h a tt h et w o p e o p l ew o r t h yo ft h en a m eo ft h e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t h em o v e m e n t p i o n e e r k e yw o r d s :x i a oy i n g s h i ;l ih u a ;a n c i e n tt h e o r y ;c r e a t i v ew r i t i n g ;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i v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 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 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考、舅巴z o 日期:2 。年4 月2 7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浙江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浙江师范大 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砖、 新躲带沪:1 年厂月 一8 2 引言 唐代古文运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孙昌武在唐代古文运动 通论中写道: 唐代古文运动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一个新时代,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又 一个高峰。o 唐代自高祖李渊开国定都长安至哀帝李祝灭亡,先后近三百年的历史年间,不仅 有赫赫武功,开疆拓土,扬威万里,而且文学彬彬,名家辈出。古人云:“文必 秦汉,诗必盛唐”。 有唐一代,文学的各个领域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除了我们所 熟知的诗歌繁荣,还有古文运动的迅速发展与壮大。 自南北朝以来盛行于文坛的骈体文,日益显现出其短处与弊端,特别是拘于 对偶与声律而影响到文章的气势,不利于自由流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其甚者则 往往会“以辞害意”,无病呻吟,以致形成专门注重形式美而内容空洞的浮靡文 风。自陈子昂首倡“汉魏风骨 以后,响应者甚众。及至盛唐之时,萧颖士、李 华二人接过陈子昂复兴古文的大旗,以儒学复兴为己任,追慕风雅,宗经重道, 化骈入散,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学创作主张,团结了一大批志同道合之士,共同致 力于古文之创作,在文坛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革之巨浪,为其后韩柳古文运动 之“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奠就了良好的基石。 由此可见,唐代的古文运动前有陈子昂的开创之功,后有韩柳的集大成之盛。 而在陈子昂与韩柳之间,则有同样对古文运动做出巨大贡献的萧颖士与李华。关 于他q - - 人在古文运动方面的贡献,以往之学界或者把他们置身于唐代古文运动 的整体性研究之中,如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刘国盈唐代古文运动论 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8 4 3 5 2 ( 清)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0 :4 4 3 9 王水照选注苏轼选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4 0 8 引言 稿、李艳中国古代散文史、郭预衡中国散文史和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 代文学史等等,都对他们二人有很高的评价;或者对他们进行个案研究,如张 卫宏博士论文萧颖士研究、台湾学者潘吕祺昌专著萧颖士研究、熊礼汇、 刘燕相关论文李华的思想及创作、李辉相关论文李华古文理论试论和汪 晚香相关论文论唐代散文革新中的肖李集团等等,皆对他们在古文运动方面 的成就,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但是把萧李二人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性研究则不够 深入,论文及专著较少,而且对他们的评价也经常有欠公允,未能给予恰当之定 位,令人感到遗憾。 由于萧李二人同是唐代古文运动发展史上的重要先驱人物,且二人齐名于当 世,故而后人在言及古文运动之时也是“萧李”并称,如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 言道: 唐有天下几二百载,而文章三变:初则广汉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次则燕国张公说 以宏茂广波澜;天宝以还,则李员外,萧功曹、贾常侍、独孤常州比肩而出,故其道益 妇 o 、o 故而本文即以萧李二人为研究对象,拟对二人进行全面的剖析和系统的比较,通 过对二人所处的安史之乱前后大唐帝国由盛转衰大背景的考察,则可以知道此时 的知识分子大都以天下为己任,有着强烈的济世救民的情怀:通过二人生平履历 仕宦坎坷之比对,则可以知道二人的性格秉赋,胸怀抱负,知人论世,从而探究 他们的性格特点与他们文章风格的内在联系;通过二人古文理论之整理,则可以 知道二人皆倾向复古,反对骈俪之文风,不过李华平和中正,较为理性,而萧则 矫枉过正,相对偏激;通过对二人文章的分析,则可以知道他们的文章内容深广、 体裁丰富,而且都文笔精妙,各有所长,皆有着鲜明的风格,萧颖士“健爽自肆 , 气势宏大,而李华则“文体绵丽,雍容典雅;通过对二人交游的考察,则可以 知道二人皆好结纳同志,奖励后进,使古文运动声势愈加壮大;通过二人对当时 及后世影响的总结,则可以知道二人俱有盛名于后世,而后人在谈论唐代古文运 动时多提及二人,且“萧李”并称。 ( 清) 董浩等全唐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 5 2 6 1 一2 一 引言 由于时代久远,二人著作大多遗失,特别是萧颖士的文章留传于今者更是少 之又少。不过二人所存世之文章虽少,但从中已经基本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理论深 度及文章风格。而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窥一斑以求知全豹,通过对他们的理论及 创作进行细致的梳理归纳和深入的分析比较,以求把握唐代古文运动前后发展之 概况与趋势,进而明确萧李二人在古文运动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的重要 地位,从而一窥唐代古文运动乃至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规律之一斑。 一3 一 一、萧李的时代与古文运动 孟子云:“知人论世。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作家作品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 景。因此我们在研究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考察其所处 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际遇,从中找出其思想变迁的轨迹和其作品文风发展变化的 动因。就萧颖士、李华二人而言,他们所处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而他们所 代表的又是当时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去全 面考察二人所生活的社会大舞台,认真分析安史之乱前后古文运动发展概况,大 唐帝国的政治文化氛围和潜在的社会危机,以及二人在这一社会大动荡时代的所 思、所想、所作、所为。 ( 一) 时代背景 萧颖士、李华二人所生活的年代主要是在盛唐时期,他们亲身经历了大唐帝 国由安定繁荣的“开元盛世走向战火纷飞的“安史之乱”。这是一个特殊的历 史时期,是一个由国泰民安走向水深火热的时期,而此前为盛世繁华所掩盖的种 种问题与矛盾,此时皆渐渐浮出水面,日趋尖锐,给社会各界都造成了很大的冲 击。而一场复兴古文,并以古文为载道之器,大力宣扬孔孟之道,以求确立儒家 思想之正统地位的政治革新运动,也由此开始轰轰烈烈地发展开来。 1 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的同时,也给作家们提出了许多的问题与考验,促 使着他们去聆听时代的强烈呼喊,并用其杰出的智慧与才华,去解决完成历史所 赋予他们的特殊使命。 唐代自开国之后,其统治者时时以隋朝之覆亡为鉴,以民为本,居安思危, 采取了许多的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百姓生活日渐安定,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因 萧李的时代与古文运动 此自唐太宗李世民起,经武后朝,再至唐玄宗时期,先有“贞观之治”,后有“开 元盛世,成为中国历史上继汉代之后出现的又一鼎盛局面,是中华民族历史上 一个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 对于大唐帝国的盛世景象,杜甫忆昔追忆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 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 ( 云门) ) , 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此诗道出了“开元盛世”之时大唐帝国社会繁荣之一斑。“开元盛世 之时大唐 帝国经济之繁荣,国力之强盛在当时的世界上罕有其匹,它使得唐人具有了强大 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雄视四方、笑傲天下的豪迈气魄。 但是这种情况在唐玄宗后期,由于李林甫、杨国忠的先后入相而发生了几乎 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郭预衡在中国散文史中所写的那样: 安史之乱发生于天宝十四栽( 7 5 s ) ,在这前后,唐代文章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时适应统治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姚祟、宋臻那样的贤相,而是李林甫,杨国忠那样的 佞臣开元十五年,张说致仕,二十一年宋璩致仕,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知政事,而李林 于 甫任中书令这是开元年间由盛转衰的开始。李林甫当政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召集谏宫, 令勿多言到了天宝年间,他又屡兴大狱,这是杜塞言路的开始与此同时,又称“野 无遗贤”,杜塞才路于是开元年间一度出现的开明的政治局面到这时发生了明显的变 化在这样的年代,一些文入学者对于现实逐渐不满,一些文章已由“粉饰盛时”逐渐 指陈时弊。 这样,由于唐玄宗在后期耽于享乐,李林甫、杨国忠欺上瞒下于内,安禄山擅权 作乱于外,致使大唐帝国盛极一时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狼烟四起, 经济残破,民不聊生。因此进一步触发了广大士人在政治、思想、历史、文学等 各个方面的深入的思考与讨论,于是股复兴儒学以解决社会危机的思潮应时而 出,蓬勃发展。由此可见由盛转衰的社会大动荡是古文运动兴起的时代动因。 卢国琛选注杜甫诗醇【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6 :2 7 0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 m i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1 1 3 一b 一 萧李的时代与古文运动 重才尚文的社会氛围 文化的兴盛不仅仅与历史的发展有关,同时也与统治者的爱好有着密切的、 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关系。 唐代之开国虽说是马背之上的功劳,可唐代之君主在尚武之余,也非常喜爱 文学,对文学之士褒奖有加。如唐太宗李世民本身就爱好诗歌创作,全唐诗 中收录了他许多诗歌。而且他对文学之士非常敬重,开设弘文馆,以招延学士, 开一代重文之风。 武则天也非常敬重爱惜文学之士。在看到骆宾王的讨武矍檄后,武则天 反生怜才之念,以为此等人才不能为朝廷所用,是宰相之过。唐玄宗更是多才多 艺,而在玄宗统治前期,以文学才能而得到重用的更是济济一堂。 另外,唐朝以科举取士,尤重“以文章选士的进士一科,对于唐朝“以文 选士”的选举之策,杜佑通典选举典有详细记载: 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文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临天下 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以成风是以五尺童子,耻 不言文墨焉。 由于进士一科为广大士人提供了一条踏入仕途的康庄大道,许多出身微贱却满腹 锦绣之人,得以通过科举考试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甚至封侯拜相,荣光无限。 因此天下有志之士趋之如鹜,皆以考中进士为荣,当时社会以为:“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这种情况也使得广大士人勤研诗文,积极进行诗歌及文赋创作。 因此可以说是唐朝统治者的重才尚文为包括古文在内的唐代文学之发展繁荣培 育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3 直言敢谏的士子风貌 对文人影响最大的还是政治的变化,特别是当朝统治者对士人的态度,这决 定了士人能否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杜佑撰通典【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3 5 7 王定保撰唐摭言【m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 9 5 7 :4 一6 一 萧李的时代与古文运动 李唐建立天下后,鉴于隋朝覆亡之教训,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 理,因此能招纳贤才,广开言路。纵然臣下犯龙颜、批龙鳞,有过激之言论,君 王也能不以为忤,愿闻逆耳之言,显示出了宽广的胸怀,从而使唐初的思想界有 很大程度的活跃和自由。魏征是唐初有名的直言敢谏之臣,得到太宗的重用。魏 征死后,李世民感叹万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 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一直到唐玄宗前期,在李林甫入相之前,唐代统治者基本上能做到重贤纳士, 从谏入流。而广开言路之风使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充满了昂扬奋进之气。特别 是广大士人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抱负远大,意气风发,敢于大胆批评时政,动辙 以王侯将相自比,呈现出大唐士子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其为诗作文,意气所至, 自不屑于声律对偶之拘束,而追求一种灵动自由的表达方式。正如闰方在盛唐 诗人文章创作倾向论中所言: 大唐盛世赋予文人开阔的心胸,思想上以儒学为主兼及释道,造就了文人的自由 精神反对雕琢,追求雄浑的文风成为文章创作的主流这样一种新文风发展的直接结 果是骈文家的文章开始出现散化的倾向如前所述,他们的文章以骈体为主,而以散体 之势驭之,形式上不拘于骈文的种种限制,而只大致符合骈文的形式,文章呈现出散化 的迹象口 可以说这种唐人所独有的直言敢谏、昂扬奋发之精神风貌是古文运动之所以大力 发展的思想性格因素之所在。 ( - - ) 古文运动 唐代的古文运动由于历时绵长,参加人数众多,且创作出了许多烩炙人口的 二十五史i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3 7 8 4 闰方盛唐诗人文章创作倾向论f d 】武汉:武汉大学,2 0 0 4 一7 一 萧李的时代与古文运动 优秀篇章,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 唐代的古文运动之所以成就非凡,是因为自西魏及至隋唐,许多的文学家已经意 识到骈体文发展之弊病,因而大声疾呼,提倡古文创作,前赴后继,薪火相传, 终于至韩柳而达到了高潮。因此可以说唐代的古文运动的巨大成就是在数百年来 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的。 1 骈俪文风盛行一时 古文是相对于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 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儒家非常重视文学,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言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受 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文人在写作文章的时候,一方面强调文章的功利性、政治 性以及文章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另一方面则特别注重诗赋文章的文采及修辞技 巧。 到了两汉时期,由于写文章的技艺日臻成熟,文章的审美性与娱乐性得到了 长足的发展。此时长篇大赋潮涌而来,蔚为大观,出现了诸如贾谊、司马相如、 扬雄等赋作大家。他们的赋作洋洋洒洒,肆意铺陈,甚或堆砌辞藻,繁缛华丽, 极力炫耀文采。他们虽然也曲终奏雅,写两句劝诫之语,便已经呈现出有意为文 的倾向,开始自觉地追求文章的形式美,注重探索文章内在的发展规律。总的来 说,此时文人的创作仍以儒家传统思想为主,仍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和政治性,提 倡文学要服务社会。 三国时期的曹丕把文学的地位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与经邦治国相提 并论,他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此后文 人更加注重文学的审美性与娱乐性,文学性极强的美文开始大量出现,而且更强 调文章的声韵美。到了南北朝之时,文学自身的审美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 章的形式美日趋完备,以对偶、用典、押韵,辞藻为特征的骈体文开始风靡文坛,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沈约“永明体”的发明。沈约“四声八病”之说的提出,使 骈文在形式美上更加规范,更加完美,从而确立了骈文在文坛上的霸主地位,成 为文人写作的范本。 赵生群春秋左传新注【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0 8 - 6 3 6 ( 清)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 】一匕京:中华书局,1 9 5 8 :1 0 9 8 一8 一 萧李的时代与古文运动 及至隋与唐初,骈文对文学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包括唐太宗君臣在内的大 部份文人都崇尚四六文字华艳之文风,各种的奏章案牍皆为骈文写就。此时骈文 在文章写作的各个体裁、各个领域,都占着绝对的压倒性地位。 2 古文运动发展概况 作为一种美文,骈体文在其发展过程中,确实涌现出不少文学大家及优秀经 典之作品,如江淹别赋、庾信哀江南赋、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等诸多佳作,虽历经岁月的侵蚀,却依然不减其夺人之光辉,读起来仍然是琅琅 上口,音韵和谐,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但另一方面由于骈文在发展过程中, 过于追求外在的形式美,对文学创作的束缚过多,不利于文章自由思想的表达, 易陷于无病呻吟、言之无物之窘境。因此历来对骈文都不乏反对之声音,甚者对 其大加鞭笞,猛烈抨击。 西魏苏绰不满骈文之巧饰,依照尚书作大诰,大力提倡先秦之古文, 可惜影响甚微。隋文帝时,大臣李谔曾上书请革文风,批评时下文字“连篇累牍, 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也未能取得明显效果。而且李谔的 奏书本身就是用四六文字写成,因此所谓的改革文风更是无从谈起。 及至初唐,针对骈文的文体革新运动才真正开始兴起,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先是由隋唐之交的大儒王通,提出为文尚质,揭开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序幕。其他 的如号称“燕许大手笔的张说、苏铤,为文也尚自然。与此同时的四杰也有革 新之主张,可惜未能摆脱绮艳文风之束缚。 而此时文体革新主将则是陈子昂,他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主张恢复“汉魏 风骨 。他的文章风格清新,自然流畅,而且气势不凡,令人耳目一新。陈子昂 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言道: :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 问诗,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 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二十五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3 4 3 3 陈子昂陈伯玉集 m 1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1 0 一9 一 萧李的时代与古文运动 在这篇文章里,陈子昂倡导在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态度很坚 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 对于陈子昂的这一重要诗歌改革理论,刘永良在其唐宋诗词史稿中有 精辟的分析,认为其主要精神有二: 一是批判“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齐梁以来,诗风不振,大都片面追 求华丽的辞藻,堆砌大量的典故,没有充实的社会内容,缺乏刚健的思想感情,徒具华 美的形式,因此他对这种“逶迤颓靡”、“风雅不作”的现象极为不满,坚决主张革除这种 浮艳轻靡的诗风 二是提倡恢复“汉魏风骨”、“风雅兴寄”的优良传统“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健 康的思想感情和充实的现实内容“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反映现 实只有这样才能使诗歌呈现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之声”的风格 特征,才会有”正始之音”,也”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陈子昂这种进步的诗歌主张表 面上是复古,实质上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革新,为唐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陈子昂的这一提倡“汉魏风骨 、“风雅兴寄 的重要复古理论,不仅限于诗歌领 域,它同时在古文运动方面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于陈子昂对古文运动的巨大贡 献,韩愈称之日:“国朝胜文章,子昂始高蹈。 唐代的古文运动在中唐之时,由于韩愈、柳宗元的起衰济溺而达到了巅峰。 然则在韩柳之前、陈子昂之后,仍有很多人为此做出了艰难的尝试和不懈的努力, 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安史之乱前后有萧颖士、李华、元结、贾至、颜真卿、独 孤及等人推波助澜,大历时期则有梁肃、柳冕等人为古文运动摇旗呐喊,不遗余 力。他们互相激励推崇、提携后进,一呼群应,声势甚盛,逐渐形成一个大的舆 论氛围与气候,影响极广。当然在这些人里面,萧颖士与李华是在陈子昂与韩柳 之间古文运动的主将。萧李二人是生平好友,他们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上的贡献, 而且还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篇章留传后世,是古文运动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刘永良唐宋诗词史稿【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3 :1 9 2 0 李德保等注全唐诗【m 】大连:大连出版社,1 9 9 7 :1 2 8 8 一1 0 一 二、萧李白i - i 勺生平 一、 ,i i ,一 j _ l i 萧颖士与李华都是出身名门望族之士人,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常 怀“公卿坐取,助人主视听,致俗雍熙,遗名竹帛”的宏伟志向。金榜题名之 后,萧李二人本欲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以求青史留名,却由于他们刚正不阿, 天生傲骨,不为奸邪所容,或遭嫉于李林甫,或衔恨于杨国忠,皆郁郁不得志, 鹏图难展。可叹萧李二人空负盛名于当时,却不能自致于青云之上,大展鸿图, 只能眼看着大唐帝国在“安史之乱”的干戈狼烟中走向衰退暮落。 ( 一) 萧颖士的生平 萧颖士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不仅有着卓越的才华,同时也有着极为突出的 个性。其平生既有许多对他交相赞誉的友朋学者,也有不少对他排挤打击的权贵 官僚;既有金榜题名的光彩荣耀,也有遭嫉不遇的冷落无奈;他的一生基本上可 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安史之乱 之前的萧颖士一方面执柄文坛, 名满天下,另一方面则因蔑视权贵,屡受打击,历尽宦海沉浮;而“安史之乱 之后的萧颖士则是报国无门,四处奔波,落魄江湖。 1 执柄文坛 萧颖士( 7 0 7 - - 7 5 9 ) ,字茂挺,祖籍兰陵人。萧颖士乃南朝梁武帝季子鄱阳 王恢之后裔,父萧曼曾为莒县主薄。 萧颖士家庭贫困,但志向远大,四岁即可属文写作,十岁入太学读书,当时 和他一起的还有李华、赵骅、邵轸等好朋友。这四人认真学习,互相鼓励,虽然 ( 清) 董浩等全唐文【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3 2 7 5 1 1 - 萧李的生平 还只是少年,但却已经拥有“属词慕孔门,入仕希上公”的非凡的抱负志向。 而萧颖士更是用功勤奋,再加上其记性超强,过目不忘,因此他学识丰富,博古 通今,尤其精通“百家谱系、书籀学 ,已初显其峥嵘之才华。 开元二十三年( 7 3 5 ) ,与李华同登进士第,对策第一。天宝年间,官任秘书 正字,当世的许多社会名流,如裴耀卿、席豫、碾均、宋遥、韦述等都对他十分 器重,由此名扬天下。 萧颖士的父亲萧曼“以莒丞” 获罪,于是萧颖士找到府佐张惟一为其父求 情。张惟一与萧颖士交谈之后,对萧颖士的才华大为惊讶叹服,说道:“曼有佳 儿,吾以曼获谴不憾。”于是萧父因萧颖士的绝代才识而得以免除罪责。 天宝间,萧颖士受命搜集天下遗书,却因为亲旧朋友著书而耽搁,被御史中 丞弹劾免职,滞留于濮阳。于是他干脆在当地广招学生,以传道授业为己任。门 下弟子如尹征、王恒、卢异、卢士式、贾邕、赵匡、阎士和、柳并等皆为一时之 名士,而萧颖士也由此更为士林所推重,号为“萧夫子 。后又奉召入京,调 任集贤校理。 天宝八载( 7 4 9 ) ,权相李林甫素闻颖士之名,邀请颖士一晤。而萧颖士生性 高傲,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得罪了李林甫,被调往广陵参军事,1 1 3 唐书记 载云: 李林甫欲见之,颖士方父丧,不诣林甫尝至故人舍邀颖士,颖士前往,哭门内以 待,林甫不得己,前吊乃去怒其不下己,调广陵参军事。 由此可见萧颖士之铮铮傲骨。后萧颖士忿李林甫之专权误国,嫉贤害能,因作伐 樱桃树赋以刺之: 李德保等注全唐诗【m 】大连:大连山版社,1 9 9 7 :5 1 6 二十五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4 7 4 2 二十五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4 7 4 2 二十五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4 7 4 2 二十五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4 7 4 2 二十五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4 7 4 2 一1 2 萧李的生平 擢无庸之琐质,蒙本枝以自庇虽无寝而或荐,非和羹之正味。 世人据此而指责萧颖士“褊”,批评他心胸狭窄。但是也有人称赞萧颖士此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道: 颖士尝作伐樱桃赋以刺林甫,唐书本传讥其褊。而晁公武读书志则称其“每 俯临于萧墙,奸回得而窥伺”之句为知几先,见唐书贬之为非。 天宝十载( 7 5 1 ) ,由于史官韦述的推荐,萧颖士再入长安,待诏阙下。但由 于政敌李林甫从中作梗,未能授职。宦途失意,萧颖士专心著述,成果甚丰,写 下了许多优秀作品,为世人所称道。 天宝十二载( 7 5 3 ) ,李林甫死后,萧颖士任河南府参军事。府尹裴公对萧颖 士恩遇甚厚,只是由于萧颖士清高耿直,不愿随波逐流,遭到周围人的嫉恨,不 得不托疾辞官。 时萧颖士文名卓著,甚至闻于海外,新唐书道:“倭国遣使入朝,自陈国 人愿得萧夫子为师者。旧当然,最后由于中书舍人张渐等的反对而并未成为现实, 但萧颖士才名之响亮却也由此可知。 2 落魄江湖 天宝十四年( 7 5 5 ) 十一月,“安史之乱 爆发,大唐帝国的盛世繁华一去不 复返。其实,早在“安史之乱 之前,萧颖士已看到了在歌舞升平中所潜藏的阴 影暗流。当安禄山炙手可热,权倾天下之时,萧颖士私下对其弟子柳并说道:“胡 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 于是萧颖士借口有病而出游太室山。 不久,安禄山果然反叛。 萧颖士看到“安史之乱一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欲为国出力,于是怀着一腔热 血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向他进献御敌的计谋,可惜郭纳不以为然,弃而不用。 萧颖士只好长叹而别。后又到东京参观封常清的军队,却深感失望,连夜离去。 ( 清) 董浩等全唐文【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3 2 6 2 ( 清)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i 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0 :3 8 6 6 二十五史i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4 7 4 2 。 二十五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4 7 4 2 1 3 一 萧李的生平 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无可奈何之下,萧颖士只好把家书藏于箕、颖之间,而后 远走山南。 随着“安史之乱战火的蔓延,萧颖士南下避难,来到襄阳,山南节度使源 洧辟萧颖士为书记。天宝十五年( 7 5 6 ) 五月,安禄山手下的武令绚、毕思琛进 攻南阳,源惧怕,欲退守江陵。萧颖士认真分析当下之局势,认为襄阳是向潼关 输送财用的必经之道,其地理位置举足轻重,决不可弃。源洧听从他的建议,按 兵不动。很快,虢王李巨引兵出蓝田,趋南阳。贼闻之而逃,南阳得以解围。 源洧卒后,颖士往客金陵。永王磷久闻萧颖士之声名,召他相见。而萧颖士 却不为所动,辞而避之,不与相见。萧颖士认识到江南之危急,给宰相崔圆上书, 议论时政,崔圆即授予萧颖士扬州功曹参军之职。遗憾的是萧颖士在此时也未能 尽展其骥足,“忝职幕宾,言不见录,长宵叹息,不觉饮泪”,他的许多提议均 被束之高阁,其平生之抱负只能付与一声叹息。后萧颖士继续飘泊江湖,郁郁而 终于汝南旅店之中。 萧颖士出身名门高第,眼高于项,志气高迈,可惜却仕途不顺,终其一生未 能做得高官,未得其志,然其声名则远播于海内外,为万人所仰慕。观其讥刺李 林甫,不容于权贵,则固一狂傲之士,有屈原、嵇康之风;及其规劝源洧,上书 崔圆,则又一贤智之才,不减贾谊之识;空有述史之志,未得再修;生前万卷之 作,所遗廖廖。正如太平广记所言:“文章学术,俱冠词林,负盛名而湮沉 不遇。 可叹萧颖士虽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一生郁郁不得志,屡遭贬废, 最终客死他乡。 ( 二) 李华的生平 李华出身于河北的名门望族,在他身上同样有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可惜的 是李华与其好友萧颖士一样,虽有杰出的才华为世人所称道,却同样因其刚直之 性格而衔恨于权贵,未能尽展其胸中鸿图大志。 李华的一生也基本上可以“安史之乱 分为两个阶段:“安史之乱 以前的 ( 清) 董浩等全唐文【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3 2 7 2 ( 宋) 李叻撰太平广记【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1 :1 1 9 3 一1 4 一 萧李的生平 李华尽忠朝廷,刚正不阿,为权贵所嫉恨,仕途不顺;“安史之乱”以后的李华 官场失意,埋首佛经,显得落寞凄凉。 1 尽忠朝廷 李华字遐叔( 7 1 5 7 7 7 4 7 ) ,行三,祖籍“赵州赞皇”人。祖嗣业,同州 司功参军。父恕己,典议郎。 大约十岁左右,李华入太学读书,和萧颖士、赵骅、邵轸等为同窗好友。四 人皆为年少志雄的俊才,俱怀有非凡的抱负志向,而且他们四人意气相投,常在 一起切磋文学,结下深厚友谊,情同手足,终生不渝。 李华开元二十三( 7 3 5 ) 年中进士,和萧颖士同榜登第。天宝二年( 7 4 3 ) , 复举博学宏词科,擢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八载( 7 4 9 ) ,任伊阙尉。 天宝十一载( 7 5 2 ) ,李华官监察御史,在出巡州县时劾按宰相杨国忠支娅, 严格执法,远近闻名,国纪肃然,但也因此而招致权贵的嫉恨,“徙右补阙。 显 示出了李华性格中刚正不阿,敢于斗争,不惧权贵的一面。 2 埋首佛经 安史之乱暴发之后,李华怀着一腔热血向朝廷进献克敌完疆之策,可惜豺 狼当道,奸邪横行,“阍犬迎吠 , 其建议被束之高阁,未能得到采纳。 天宝十五载( 7 5 6 ) ,安禄山已破潼关,友人劝李华远避蜀中,追随唐玄宗。 但是由于李华的母亲远在邺县,李华不放心母亲的安全,想去邺县把母亲接出来 一起走,结果不幸被安史叛军抓获。由于李华文名甚高,被授予了“凤阁舍人 之职。 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华被贬官为杭州司户参军。受此打击后,李华对仕途己 不在意,只是尽心侍奉母亲终老。后来,他母亲死后,李华更是淡泊名利,不图 宦达,隐居于江南。上元二年( 7 6 1 ) ,朝廷欲授李华以左补阙司封员外郎,但李 华自以为在安史之乱中不能全节以尽忠于皇上,又不能保护母亲平安,心中百感 二十五史【m j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4 7 4 3 二十五史f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4 7 4 3 ( 清) 董浩等全唐文【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3 9 4 6 二十五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4 7 4 3 一1 5 萧李的生平 交集,叹道“乌有隳节危亲,欲荷天子宠乎? 因此李华最终称病,辞而不受 职。 代宗广德二年( 7 6 4 ) 九月以后受辟于吏部尚书李岘,加检校吏部员外郎。但由 于李华晚年疾病缠身,于是辞官而隐于山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耕田读书 为乐。李华对佛家之说本就有研究,与当世高僧交住颇深,至此潦倒暮年,李华 更是潜心于佛家经典中,“雅好修浮生法”, 在佛家经典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此 时李华潜心佛学,文章写得少。不过由于一些当时的名门高第“天下士大夫家” 的一些墓碑及州县碑颂,多因为对方“赍货币,越江湖” ,以礼相求,碍于面 子,李华不得不勉力应酬,写下了一些墓志铭和碑颂。大约是大历九年( 7 7 4 ) , 李华病故。 由此可见,李华和萧颖士一样,他们在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特殊时刻都曾建 言献策,以图力挽危局,可惜他们的建议都只能束之高阁,不被重视。空有一腔 热血却报国无门,请缨无路,这不仅仅是萧李二人的不幸,同时也是大唐帝国的 不幸。读其文,观其志,感其生平,想象其风采,不由人热泪沾巾。 ( 三) 坎坷的人生 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日: 天将降大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