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初步研究.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初步研究.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初步研究.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初步研究.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初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初步研究 内容摘要 学科专业:基础心理学研究方向:人格与健康 指导教师:郑涌副教授研究生:陈 小 异 人际容纳是在人际交往或接触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态度、情绪情 感、思维方式方法等心理活动接受、认可的一种态度体验和表现。国外对人际容 纳有较多的研究,但缺乏充分的效度资料。国内有关人际容纳的研究,多是国外 的同类研究的印证性,测量工具也多为人格量表的节选本,内容效度缺乏有效的 说明。另外,国内少见有对大学生人际容纳的研究。 本声开究运用标准化心理测评量表编制方法自编了大学生人际容纳量表,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采用此量表及大学生人际状况测试、人格特征语义 分析法( s d 法) 问卷,对9 9 3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最 f 结果表明: 1 在大学生的性别、年级、科别三个方面,人际容纳的整体水平均有极显 著差异;但这三个方面在人际容纳的三个维度中的差异显著性各有不同。 2 对高容纳( n = 1 2 8 ) 和低容纳( n = 1 4 0 ) 的被试人际容纳数据的分析表明,被 试在人际容纳的三个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高容纳的大学生,其自我容纳、 容纳他人、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都高:而低容纳的被试,其自我容纳、容纳他 人和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都低。 3 自我容纳水平高的大学生,容纳他人的水平也高,整个人际容纳水平也 高,但其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并不一定敏感。 4 大学生人际容纳与是否受欢迎、受排斥无显著相关。 5 大学生人际容纳的三个维度和总分与其人格的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 及总分有显著正相关。 本研究不仅对人格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有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对大学 生健康人格塑造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 关键词:人际容纳,人际关系状况,人格特征,大学生。 一 一 一+ 2 t h ei n i t i a lr e s e a r c ho n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a c c e p t a n c e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m a j o r :g e n e r a lp s y c h o l o g y t u t o r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z h e n g y o n g a b s t r a c t d i r e c t i o n :p e r s o n a l i t y & h e a l t h m a s t e rc a n d i d a t e :c h e n x i a o y i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a c c e p t a n c ei st h ea t t i t u d ea n de x p r e s s i o no fa c c e p t i n g o t h e r s a n do n e so w n b e h a v i o r , t e n d e n c y , f e e l i n g ,t h i n k i n ga n ds o m e o t h e rm e n t a la c t i v i t i e s t h e r ea r el o t so fr e s e a r c ho n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a c c e p t a n c ea b r o a dw i t ha l a c ko fv a l i d i t yd a t a a n ds o m ed o m e s t i cr e s e a r c h e so n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a c c e p t a n c ea r em o s t l yf o l l o w i n gt h o s ea b r o a dr e s e a r c hf o re x a m i n a t i o n , u s i n g s o m em e a s u r e m e n t a d a p t e d f r o ms o m em a t u r e p e r s o n a l i t y i n v e n t o r i e s ,w i t ht h es a m el a c ko fv a l i d i t y d a t a n o w a d a y s ,i s s u e so n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a c c e p t a n c ea r eg e t t i n gm o r ea n dm o r ei m p o r t a n ti nc h i n e s e r e s e a r c h e sa n de d u c a t o r s p r a c t i c e ,b u tt h i sk i n do fr e s e a r c h i ss t i l l i n s u f f i c i e n t a p p l y i n g t h em e t h o d so fs t a n d a r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s c a l e m a k i n g ,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a c c e p t a n c es c a l ef o r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 i a s c s ) i sc r e a t e d w i t h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tr e l i a b i l i t y a n d v a l i d i t yu s i n g i a s c sa n d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 d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 ,9 9 3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w e r em e a s u r e d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 1 w i t h i nt h ed i m e n s i o n so fs e x ,g r a d ea n dm a j o r , t h e r ee x i t e da 3 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t o t a l l yi na v e r a g e s c o r e so f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a c c e p t a n c e - b u tb e t w e e ne v e r yt w oc a t e g o r i e s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tl e v e l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d 2 t h ed a t aa n a l y s i so fh i g ha c c e p t a n c eg r o u p ( n 2 1 2 8 ) a n dl o w a c c e p t a n c eg r o u p ( n = 1 4 0 ) s h o w s :t h e r e i so b v i o u sp o s i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i nt h et h r e ec a t e g o r i e si n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a c c e p t a n c e t h eh i g h e rt h e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a c c e p t a n c e ,t h e h i g h e r t h e i rs e l f a c c e p t a n c e ,t h e a c c e p t a n c e f o ro t h e r sa n dt h es e n s eo f a c c e p t a n c e f o ro n e s e l ff r o mo t h e r s l h el o w e rt h e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a c c e p t a n c e ,t h e l o w e rt h e i rs e l f a c c e p t a n c e ,t h ea c c e p t a n c e f o ro t h e r sa n dt h es e n s eo fa c c e p t a n c ef o r o n e s e l ff r o mo t h e r s 3 t h eh i g h e rt h es e l f - a c c e p t a n c e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t h eh i g h e r t h e a c c e p t a n c ef o ro t h e r sa n de n t i r e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a c c e p t a n c e b u t ,t h es c o r e o ft h es e n s eo f a c c e p t a n c e f o ro n e s e l ff r o mo t h e r sw a sn o ts oh i g h 4 t h e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a c c e p t a n c el e v e ld i dn o t r e l a t e w i t hr e a l i s t i c a l l yb e i n ga c c e p t e do rb e i n gk e p ta w a y f r o mo t h e r s 5 t h et h r e ec a t e g o r i e s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a c c e p t a n c e a n dt h et o t a l s c o r ed i dr e l a t ew i t he x t r o v e r s i o n ,k i n d n e s s ,s e n s e o f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a n d t h et o t a ls c o r e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r a i t s t h er e s e a r c hh a sn o to n l y t h e o r e t i c a lv a l u ei n 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 y o u n g s t e r sp s y c h o l o g y , b u ta l s o s o m ep r a c t i c a lv a l u ei nt h eb u i l d i n g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h e a l t h yp e r s o n a l i t y k e yw o r d s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a c c e p t a n c e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1问题的提出 1 1 人际容纳的含义 人际容纳是在人际交往或接触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态度、情绪情感、 思维方式方法等心理活动接受、认可的一种态度体验和表现。研究大学生人际容 纳,可以为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依据。 1 2国内外人际容纳有关研究情况综述 1 2 1 国外的研究 人际容纳自1 9 5 5 年f e y 编制容纳他人量表以后,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f e y 从p h i l l i p s ( 1 9 5 1 ) 的一个量表中衍生出容纳他人量表,通过研究,他发现 自我容纳得分高者也容易容纳他人,同时感到易被他人所容纳,但实际上这些人 被他人所容纳的程度既不高于也不低于自我容纳得分低者。容纳他人得分高者反 过来也感到容易被他人所容纳、而且确实易被他人容纳。将自己看得明显高于他 人者往往感到他人能够容纳自己,而实际上他们明显地不招人喜爱,他们过高地 估计了他人对自己的容纳程度( f e y ,1 9 5 5 ) 。 在初级中学人际容纳的研究中,有人发现,初级中学学生的积极关系一方面 与其在学校中被同辈容纳的亲社会的、责任性形式的行为有关( c o i e ,d o d g e k u p e r s m i d i t ,1 9 9 0 ) ,另一方面与教师的容纳相关( s a f r a n s a f r a n ,1 9 8 5 ) 。儿 童表现出的不恰当的社会行为,如果其目的是善意的而不是敌意的,他们经常能 够被社会容纳( d o d g e f e l d m a n ,1 9 9 0 ) 。 w e n t z e l d 的研究表明:同辈的亲社会目标追求与教师容纳显著正相关,同辈 的学业社会目标追求与同辈容纳相关,所有的社会责任目标的追求都与教师的容 纳相关,被教师和同辈报告的亲社会行为与教师和同辈的社会容纳显著正相关, 而无责任行为与社会容纳显著地负相关。他的研究还表明,女孩在容纳方面得分 高于男孩,自人学生比非洲裔学生能更好地被教师容纳,完整家庭的小孩比残缺 家庭小孩易于被教师容纳。此外,他还指出,被同辈容纳是与亲社会的学业目标 追求成显著正相关,却与学业的社会责任目标显著负相关:教师的容纳与学业社 会责任目标追求是显著正相关。他认为,当同辈亲社会和无责任行为的提名出现 时,同辈容纳可以预测到其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正相关,与学业责任目标追求之 间的负相关。他特别指出,社会目标追求并不能预测被同辈和教师容纳的相同方 式,学业社会责任目标追求是同辈容纳的负性预测者,是教师容纳的正性预测者。 前试研究结果表明,要取得在校的广泛社会容纳,学生必须追求多种社会目的, 也就是他们必须同时追求学业亲社会行为与责任目标感,而且力求使二者达到同 样高的水平( w e n t z e l d ,1 9 9 4 ) 。 在学前儿童的人际容纳研究方面,r u b i n 等人认为,对攻击和同辈容纳及其 内在联系的研究比对社会能力差异的测定更为重要( r u b i n ,b u k o w s k i , p a r k e r 1 9 9 8 ) 。a r s e n i o 和l o v e r 观察到2 9 种攻击性行为,他们认为,这些情 绪、攻击和同辈容纳等尚未解决的问题,其答案可能涉及到具体的情绪和当时的 情景( a r s e n i o l o v e r ,1 9 9 7 ) 。一些研究表明,儿童的情绪理解力影响其同辈 容纳( h u b b a r d c o i e ,1 9 9 4 :c a s s i d y ,p a r k e ,b u t k o v s k y b r a u n g a r t ,1 9 9 2 ; w a l d e n f i e l d ,1 9 9 0 ) 。但是,通过直接的观察很少发现如何影响的具体方式。 同辈容纳和攻击之间存在可能的机械联系( c o i e d o d g e ,1 9 9 8 ) 。d e n h a n 等人 研究过与有效气质相关的儿童情绪知识与这阿种来源不同的效应对攻击倾向和 同辈容纳的影响程度,他认为,儿童的情绪与同辈容纳,可能植根于自身情绪、 同辈行为及其引发的同辈容纳之间的联系,即非常直接的情绪体验与同辈容纳间 的关系。他们发现,男孩在攻击性方面要多一些,但男女孩在情绪知识( c a s s i d y , 1 9 9 2 ) 、情感倾向( d e n h a n ,1 9 9 0 ) 与同辈容纳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 d e n h a n , m e k i n l e y ,c o n e h o u d h o l t ,1 9 9 0 ) 。 a r s e n i o 等的研究表明,与他们的同辈相比,他们认为接受度差的儿童的积 极性更差,更有生气的倾向,攻击行为中感到生气或愉快的情况比例更高,在情 绪知识上更欠缺。通过分析,他确定了有效气质与同辈容纳、攻击和情绪知识之 间的联系,认为影响儿童同辈容纳的有效性是以其攻击行为为中介的,攻击性快 乐是同辈容纳的最重要的直接因素,与攻击性快乐相反,攻击性生气与儿童的攻 击或同辈儿童无关。尽管儿童的有效气质和情绪知识与同辈容纳和攻击倾向有 关,然而媒介分析表明:大多数情绪变量和同辈容纳性受儿童攻击性左右,即, 儿童的有效知识和气质与攻击倾向相关,大多数通过攻击的效果与同辈容纳相关 联( a r s e n i o ,s h a r o n l o v e r ,2 0 0 0 ) 。 在同辈容纳的交友策略研究方面,a s a r n o w 等人认为,容纳程度高的孩子比 被拒斥的孩子在虚拟社会问题解决方面有更多的策略,容纳程度高的孩子表现出 更多亲社会的、肯定的、适应的表现策略,而被拒斥的孩子则过多地表现出攻击 6 性的、怪异的、不适应的行为策略( a s a r n o w c a l l a n ,1 9 8 5 :r i c h a r d d o d g e , 1 9 8 2 :l a d d ,o d e n ,1 9 7 9 ;s p i v a k s h u r e ,1 9 7 4 ) 。 生成问题解决策略的能力是在社会挑战情形中的几种决定性因素之一,正如 他们的行为反应被其他人感知一样,他们形成了社会容纳或拒斥的基础( d o d g e , 1 9 8 6 :r u b i l 3 k r a s n o r ,1 9 6 7 ) 。 亲社会和合作行为将较好地预测同辈容纳和大众的情况,而缺少亲社会性 的、破坏性的、攻击性的行为可以预测较低的社会容纳和被拒斥的状况( c o i e , d o d g e ,k u p e r s m i d t ,1 9 9 0 ) 。 策略知识的缺乏与攻击倾向和反社会行为有关( s l a b y g u e r r a ,1 9 8 8 ; r i c h a r d d o d g e ,1 9 8 2 ) ,而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与低同辈容纳有关( c o i e ,1 9 9 0 ) 。 c o i e 等人认为,攻击性行为是男孩同辈状况和容纳的最有代表性的预测者, 而亲社会行为则是女孩同辈状况和容纳的最有代表性的预测者。 亲社会行为对男女孩的同辈容纳的预测是相同的,而社会认知和与社会行为 有关的认知对男女孩在某种程度上则不同,特别是形成和提及具体的不适宜策略 的能力对男孩来说,是强有力的、稳定的社会行为和同辈容纳的预测者;另一方 面,两种适宜的策略,自尊和他人与社会支持,则对女孩来说,是强有力的、稳 定的社会行为和同辈容纳的预测者( w e n t z e l d ,1 9 9 3 ) 。 1 2 2 国内的研究 国内对人际容纳的研究不多。容纳( a c c e p t a n c e ) 在国内被翻译为接纳、接 受、认可。 王美芳、陈会昌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其同伴接纳,负 向预测其同伴拒斥,但学业成绩只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同伴接纳,对同伴拒斥无显 著预测作用;亲社会行为对男女的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大于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 ( 王美芳、陈会昌,2 0 0 0 ) 邹泓等的研究发现,友谊与同伴接纳水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些低接纳的 中学生至少有一个最好的朋友,而一些高接纳的学生却没有一个最好的朋友;低 接纳者在友谊质量的大多数维度上都明显低于其他中学生。有无朋友、友谊的质 疑和同伴接纳对孤独的不同维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与p a r k e r a s h e r 对 荚国小学生的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邹泓,周晖,周燕,1 9 9 8 ) 。 俞国良等的研究证实,4 6 年级小学儿童存在孤独感,与一般儿童相比, 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明显,而同伴接受性明显偏低,同伴接受性与孤独感和家庭 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2 0 0 0 ) 。 蓝劲松发现,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和应付方式对自我认可的影响并不相同, 应付方式对自我认可存在显著的主效应( 蓝劲松,1 9 9 5 ) 。 程桂莉通过调查发现,完整家庭学生被同学接纳程度高的占6 3 5 ,而离异 家庭学生则只占2 7 ,前者在全体被调查者中所占的比例是后者的2 4 倍;完整 家庭学生被同学接纳程度差的只有6 2 ,而离异家庭学生则达到1 6 2 ,后者是 前者的2 6 倍。在对被同学接纳得差和较差的原因分析发现,离异家庭学生4 8 1 具有孤僻、冷漠、嫉妒、猜疑等人格特点,而完整家庭学生则只有2 2 8 具有这 些特征( 程桂莉,2 0 0 0 ) 。 田奕的问卷调查证实,班内不受欢迎者的人格特点是“脾气暴躁、爱发火、 不尊重他人”、“管不住自己还影响他人”,而受人欢迎者则“活泼开朗、待人热 情、诚恳,对老师交给的工作精益求精”,“对同伴非常热情,总是有求必应,有 融洽的人际关系”( 田奕,2 0 0 0 ) 。 1 3 过去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对人际容纳做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有待 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 1 ) 一些研究缺少测量效度考评。例如,f e y 的量表就缺乏效度资料,也 缺乏重测信度,只有分半信度,所取得结论的科学性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 ( 2 ) 国内有关人际容纳的研究,多是国外的类似研究的验证性重复研究, 研究工具也多为一些大量表中节选出来的分量表或题目集,如蓝劲松的研究,所 使用的量表就是节选自加利福利亚心理调查量表中的“自我认可量表”c p i - s a 和“内外控量表( r o t e r ) ”。这些节选或借用的量表,其内容效度如何,值得进一 步探究: ( 3 ) 田奕、程桂莉等的研究十分简洁,但是,简单的百分比和描述性的说 明,难以深入揭示人际容纳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 ( 4 )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的人际容纳的研究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研究成 果还不多。 1 4 本研究拟完成的任务 4 1 在借鉴前人所制定的一些人际容纳量表的基础上,尝试编制一套比较适合 本研究目的的人际容纳量表; 1 4 2 运用自编量表对我国大学生人际容纳的特点进行测量分析; 1 4 3 我国大学生的人际容纳与相关的人格特征进行比较,勾勒出大学型人际关 系状况的大体轮廓。 1 5 本研究的假设 1 5 1大学生的人际容纳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显著相关。 1 5 2 大学生的自我容纳高的,其容纳他人的程度以及对他人容纳的f i 我感知 ( 自我知觉) 水平也高。 1 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其健康地成长 和发展是社会的期待。而这一时期在其一生中又特别困惑,他们有思想,具有创 造性,敢对很多的事情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拘泥于传统,但对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不能正确把握,形成各种人际关系障碍,不能较好地容纳他人。有报告显示,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5 0 3 例个案中,人际关系问题最为突出,成为首要问题,大学 生间不能相互的容纳。因此,研究大学生人际容纳,可以为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 际关系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依据。 同时,针对前述人际容纳研究各方面的缺陷,本研究力图达到以下的目的: ( 1 ) 结合国内外对人际容纳的研究,编制大学生人际容纳量表,从自我容 纳、容纳他人和对他人对自己容纳的感受程度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力图作到符合 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效度和重测信度进行考察,解决前人研究的一些缺 陷; ( 2 ) 运用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容纳量表,结合大学生的人格特点进行分析,总 结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 3 ) 运用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容纳量表,考察大学生容纳与人际关系状况的关 系。 9 2研究方法 2 1 抽样 选取在校大学生9 9 3 名,经测量以后,实际上资料齐全的有效被试8 6 1 名( 人 际状况测试有效被试4 9 5 人) ,其构成特征见下表。 表1全体有效被试类别分布 在l :式测试两个月以后,从前测被试中随机抽取一个班总计5 2 人重测,有效 被试为4 2 人( 男1 3 女2 9 ,文科) 。 2 2 研究测量工具 2 2 1自编大学生人际容纳量表 ( 内容及编制过程详见第3 部分) 2 2 2 大学生人际状况测试 将样本中的各班学生名单复印,请被试选择在平时的学习、生活、活动中其 茸欢或愿意与哪些同学交往、接触:不愿意或讨厌与那些同学交往、接触:或与 那些同学交往不多,无所谓好坏。然后计算各同学受欢迎指数、受拒斥指数、无 所谓好坏的比例: 受欢迎指数= 被选受欢迎次数( 团体人数一1 ) 受排斥指数= 被选受排斥次数( 团体人数1 ) 无所谓比例= 被选无所谓次数( 团体人数一1 ) 2 ,2 3 人格特征语义分析法( s d 法) 问卷 选用采取三个人格特征维度( 交际、友善和信义) 的s d 法量表( 郑涌,1 9 9 7 ) 。 为每个因素选定4 对共1 2 对形容词:( 1 ) 外向性:健谈的寡言的、热忱的一 冷漠的、活泼的一压抑的、乐观的一悲观的( 2 ) 宜人性:和蔼的一苛刻的、慷 慨的一自私的、友善的一敌意的、合作的一对抗的( 3 ) 尽责性:正直的势利 的、可靠的一圆滑的、诚实的一虚伪的、认真的一草率的。用上述】2 对形容词 构成人格s d 法7 级评定量表,测量、分析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0 2 3 研究过程及程序 2 3 1编制大学生人际容纳量表; 2 3 2 分层整体取样; 2 3 3使用大学生人际容纳量表、大学生人际状况测试和人格特征 语义分析法( s d 法) 问卷进行正式测量。 在正式测试2 月后,随机抽取正式测试的一个班,用大学生人际容纳量表重 测。 2 4数据统计: 对所获取的测量数据采用s p s s i o 0 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多元相关分析。 3 大学生人际容纳量表( ia s c s ) 的编制 3 1i a s c s 的题目编写 3 1 1 选取初步调查被试 在绵阳师专随机选取文科、理科、艺体学生4 9 名( 其中男1 8 女3 l ,文科2 0 理科1 7 艺体1 2 ) 。 3 1 2 实施开放式问卷调查,确定“人际容纳”的操作性定义内涵 以无记名方式( 只标明性别和文、理或艺体) 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 开放问卷题目举例: ( 1 ) 你会在哪些方面接纳( 认可、承认、认同) 你自己? 你可能会怎么做? ( 2 ) 你会从哪些方面接纳( 认可、承认、认同) 他人( 包括亲人、朋友或其 他人) ? 你会怎么做? ( 3 ) 对别人是否接纳( 认可、承认,认同) 你,你是通过什么方式( 途径、 办法) 感知到的? 请学生尽可能多作回答。 3 1 3 归纳开放问卷结果,确定正式问卷中的问题范围 将被试回答的材料进行归纳,并记录次数。 对意义接近的提法进行归并( 其结果见附录一) 。 3 1 4 内容分析 通过整理归纳,归纳出大学生人际容纳的三个维度: ( 1 ) 我容纳方面: ( 2 ) 容纳他人方面; ( 3 ) 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方面。 3 1 5 初试问卷编制 根据对开放问卷内容的分析,选用大学生提供的人际容纳描述句子进行修 改,使其意义符合内容分析的基本界定,编制成包含9 0 个题目的人际容纳初试 量表。 3 1 6 初试实施 随机选取1 2 1 人,有效被试1 0 3 人( 其中男5 0 人,女5 3 人;文科4 2 人, 理科6 1 人) 。初试结果分析如下: ( 1 ) 量表内在一致性分析 表2初试分量表及总分相关系数 n = 1 0 3# p 0 0 1 上表的相关系数分析和检验表明:三个分量表内在一致性比较高。 ( 2 ) a i p h a 系数 自我容纳量表的a l p h a = 0 6 0 5 5 ( 3 7 题目) ,容纳他人的a p h a = 5 9 6 3 ( 4 4 题目) ,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量表的a l p h a = o 4 7 8 1 ( 9 题目) 。总量表的a l p h a = o 7 6 4 6 。 ( 3 ) 频率分析 通过各题目频率分析,发现有部分题目存在严重的偏态倾向,其原因是:( 1 ) 题目表述不很清楚、有歧义,被试容易混淆意义;( 2 ) 指导语不严谨,各等级之 间的含义难以较准确界定,被试作答时难以把握;( 3 ) 部分题目意义错误,统计 时虽然放在自我容纳中,而实际上其意义属于容纳他人,应予调整。 3 1 7 修改初试问卷题目,提高量表的质量 将被试得分分布严重偏态的题目中区分度差、意义含糊的题目统统删除,将 1 2 意义表述欠清楚的题目反复斟酌,再请教有关专家审查,然后仔细修改。经有关 专家进行内容效度评定后,调整了个别题目的归类,使整个量表的内容结构化程 度进一步提高。接下来,对指导语的等级评定说明作出调整,再请教专家审核, 基本形成包括三个分量表、7 5 个题目的大学生人际容纳量表( i a s c s ,详见附 录二之测试二) 。 3 2 i a s c s 的信度 。 。2 1 内在一致性信度系数 总量表a l p h a = o 7 3 9 2 。分量表:a l p h a = o 5 0 2 4 :分量表二:a l p h a = 0 6 9 7 8 ;分量表三:a 1 p h a = 0 5 2 2 5 。与初试量表相比较,总量表的a l p h a 略有 下降,其原因是总的题目数量减少。量表的a l p h a 下降较大,主要原因是删除 题目1 2 个( 占原题目的三分之一,部分题目调整到了量表二) ;量表二的a 1 p h a 系数上升较大,量表三的a l p h a 系数也略有上升。 间隔2 月余的重测a i p h a = 0 7 8 2 6 ( 重测有效样本为4 2 人,男1 3 女2 9 , 艾科) ,有较高的重测信度。分量表一重测a l p h a = 0 6 4 4 6 ,分量表二重测a l p h a = 0 7 6 1 0 ,分量表三重测a l p h a = o 5 5 4 2 。总量表及各个分量表的内在一致性信 度略高于正式测试。 2 2 三个分量表相互之间及其与全量表分数的相关 表3三个分量表相互之间及其与全量表分数的相关 n = b i 5 1料p u u 1 三个分量表相互之问及其与全量表分数之间,经检验存在着十分显著的相关 ( 见表3 ) 。 2 3 i a s c s 的重测信度 分量表一与分量表二、三、全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2 5 7 、0 4 3 l 、 ) 7 3 2 ,分量表二与分量表三、全量表得分之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0 4 0 ,0 8 2 3 , 分量表三与全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 4 3 2 。经检验( 除容纳他人与对他人容纳 自我的感觉的前后测相关系数0 0 4 0 不显著外) 均达到p o 0 5 的显著水平,说 明量表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 : 2 4各题目及量表前后测数据的方差分析 对前后测各个题目的方差分析发现:除了题目2 4 ( p = o 0 0 0 ) 、3 2 ( p = o 0 3 2 ) 外,各个题目前后测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甚至出现4 个题目前后测完全一 致,各分量表和总量表前后测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量表的稳定性较好。 分量表一( 自我容纳量表) 的理论全距为2 5 1 2 5 分,平均值应为7 5 分。 实际全距为5 2 11 3 ,平均值为8 6 2 8 ,标准差为8 0 3 。 分量表二( 容纳他人量表) 的理论全距为4 l 一2 0 5 分,平均值为1 2 6 。实际 全距为8 4 一1 7 l ,平均分为1 2 7 3 6 ,标准差为1 2 5 7 。 分量表三( 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量表) 理论全距为9 4 5 分,平均值为2 7 分。实际全距为1 9 7 8 ,平均值为3 2 9 l ,标准差为4 5 3 。 全量表全距为7 5 3 7 5 分,平均值为2 2 5 分。实际全距为1 6 l 一3 0 8 ,平均值 为2 4 6 6 ,标准差为1 8 5 8 。 4 结果与分析 4 1 大学生人际容纳的考察 4 1 1 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差异 表4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差异( p 值) 性别年级科别居住地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亲文化母亲史化 自我容纳0 0 0 # 2 4 40 2 5 *7 2 06 9 76 4 90 9 4 容纳他人 耐他人容纳 自我的感觉 人际容纳 3 5 9 5 7 l 4 6 l n 2 8 6 1 + p o0 5+ + p o 0 1+ + + p o 0 0 1 由表4 可见,在男女大学生之阃,人际容纳的整体水平有极显著差异;但在 i 个维度中,只有自我容纳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容纳他人和对他人容纳自 我的感觉没有性别差异。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人际容纳的整体水平上存在有极显著差异;在其三个维 度中只有容纳他人存在极显著的年级差异,自我容纳和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没 有年级差异。 不同科别的文科、理科、艺体大学生中,人际容纳的整体水平有极显著的差 异,在其三个维度中,自我容纳和容纳他人有科别筹异,而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 觉没有科别差异。 居住地( 城镇和农村) 、父母的职业与文化不同的大学生的人际容纳并没有 显著差异,大学生的人际容纳可以认为是大学生个体通过后天的人际交往、接触、 教育等环节和过程而发展起来的。但在大学生人际容纳的三个维度中,居住地( 城 镇和农村) 不同的被试、父母职业不同的被试和母亲文化不等的被试在对他人容 纳自我的感觉维度上却存在着极显著影响。 z i 1 2 高、低人际容纳的相关考察 表5人际容纳高、低组的相关分析 n = 2 6 8 p 0 0 0 1 总分高于2 6 6 分( 高于平均分1 0 4 7 个标准差) 为高人际容纳,共1 2 8 人; 低于2 2 7 分( 低于平均分1 0 5 3 个标准差) 为低人际容纳,共1 4 0 人。 对高人际容纳1 2 8 人和人际低容纳1 4 0 人的被试分析表明,被试在人际容纳 的二三个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高容纳的大学生,其自我容纳、容纳他人、对 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都高;而低容纳的被试,其自我容纳、容纳他人和对他人容 纳自我的感觉都低。 4 2 大学生人际容纳与人际关系状况的相关考察 t 2 1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中,受欢迎与受排斥、无所谓好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 勾一0 5 2 5 ( p 0 0 1 ) 、一0 8 5 1 ( p o 0 1 ) ,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受排斥与无所 胃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 0 0 1 ,经检验,相关不显著。这个结果与常理比较吻合, l 兑明该测试具有较高的效度。 大学生的受欢迎的程度、受排斥的程度以及无所谓好坏的比例在男女同学问 发有显著差异,但在各个不同的年级有着极其显著差异;文科理科艺体不同科别 艺问存在着显著差异。受欢迎的程度在居住地、父母职业三个层面上有j & 著差异, 住父母的文化层面七差异不明显。受排斥的程度和无所谓的比例在居t - 地、父母 职业与文化5 个层面上均没有差异( 见表6 ) 。这表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 的好坏主要受同辈群体和所学习的专业的影响。 表6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 p 值) 性别年级科别居住地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亲文化母亲文化 自我容纳容纳他人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人际容纳 n 2 4 9 5 丰p 00 5 大学生人际容纳与是否受欢迎、受排斥无显著相关,与无所谓好坏有不显著 仔l 相关。其中,自我容纳、容纳他人和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与无所谓好坏均存 在不显著负相关;受排斥者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存在显著相关( p - o 0 2 9 ) 。 4 3 大学生人际容纳与人格特征的相关考察 r 1 3 ,1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用人格s d 法7 级评定量表测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其a l p h a = 0 8 1 ( 8 6 1 ) 人, 囱较高的信度。大学生人格特征的三个维度中,外向性与宜人性、尽责性的相关 系数分别为0 4 2 8 、0 2 6 7 ,宜人性与尽责性的相关系数为o 6 1 5 。经检验,p o 0 0 l , 有极其显著的相关。 大学生人格外向性的得分在4 2 8 分之间,平均值为1 1 6 7 ,标准差为4 2 0 : l i l 人性的得分在4 2 6 分之间,平均值为9 5 0 ,标准差为3 1 6 ;尽责性的的得分 “4 - - - 2 6 分之间,平均值为9 0 7 ,标准差为3 3 8 ;人格总分在1 3 7 7 分之间, t 均值为3 02 5 ,标准差为8 4 4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各维度得分较低, 均低十理论均值至少一个标准差以上,表岘出明显的左偏趋势。 1 : 2 人学乍人格特征的差异 表8大学生三类人格特征的方差分析( p 值) 性别年级科别居住地父亲职业母亲吣j t 父亲文化母亲文化 外向一陀0 0 2 0 0 0 f 0 0 3 $ 0 0 4 十0 4 4 0 0 9 0 2 1 0 0 5 $ 官人一h0 0 4 0 0 1 # 0 2 0 1 3 0 3 5 0 4 7 9 5 68 3 2 尽责r | = 0 8 30 0 3 # 1 2 00 4 6 0 9 4 0 5 0 6 8 50 7 6 n - 8 6 1 p 0 0 5丰丰p 0 0 1 料 p 0 0 0 l 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外向性在性别、年级、科别、居住地以及父母的职业与文 化等8 个因素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宜人性在性别、年级、科别、居住地以 致父母的职业等6 个因素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性,而在父母的文化程度因素上无 差异;尽责性只在年级、居住地、母亲职业这三个因素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性别、科别、父亲职业、父母文化等5 个因素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见表8 ) 。 13 3 人学生的人格与人际容纳的相关考察 1 : 3 1 大学生人际容纳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表9大学生人际容纳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 n - 8 6 1 ,尽责性与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相x - p o0 0 1 ,其余均为p o 0 0 0 1 ) 大学t e 人格的三个维度和总的人格分数均与人际容纳的三个维度和总分朽 一。r 着极其裎著的正相关。 : 3 2 高自我容纳与人格特征的相关考察 表1 01 2 7 人高自我容纳的相关分析( p 值) n = 1 2 7 p o 0 5 p o 0 1 p 0 0 0 1 自我容纳得分高于9 5 分高于( 该项平均分1 0 9 个标准差) 为高自我容纳。 结果表明,在高自我容纳的大学生中,人际容纳的三个维度和总分与人格的 :个特征及总分问,除外向性与容纳他人之间、宜人性与自我容纳之间、尽责性 与自我容纳和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之间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均呈显著正相关。 4 3 3 3 低自我容纳与人格特征的相关考察 自我容纳分低于7 7 分( 低于平均分数1 0 8 个标准差) 的1 2 3 人为低自我容 纳。 表1 11 2 3 人低自我容纳的相关分析( p 值) n = 12 3 p ( 0 0 5 p o 0 l p 0 0 0 l 低自我容纳的大学生中,外向性人格特征和尽责性人格特征与人际容纳的三 个维度和总分相关均不显著;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人际容纳的自我容纳和对他人容 钠自我的感觉两个维度相关不显著,而与容纳他人和人际容纳总分相关显著:人 格总分与容纳他人和人际容纳总分相关显著,而与容纳自我和对他人容纳自我的 感觉两个维度无显著相关。 5讨论 5 1关于i a s c s 的信度和效度 j 1 1 信度问题 从前述分析可知,人际容纳量表a l p h a = o 7 3 9 2 ,表明项目内部一致性程 度比较高。自我容纳量表、容纳他人量表和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量表的得分分 别与总量表得分的相关为07 0 7 、0 8 5 3 、0 4 8 3 ,均达到0 0 1 水平的显著,表 明三个量表内在一致性较好,有较高的信度。 重测的稳定系数a l p h a = o 7 8 2 6 ,高于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从整个量表 的题目分析来看,只有2 个题目的得分在前后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4 个题目前 后测完全一致,表明整体的稳定性是很高的。再考虑到前后测的施测条件的不完 全一致、被试的心理状态的区别,量表的重测信度还是比较满意。 j 1 2 效度问题 本研究的一个方面是对人际容纳量表进行效度检验。原拟以人际容纳与人际 是系状况的相关作为效度指标之一,但通过研究发现,人际容纳与人际关系状况 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用此指标显然不能说明本量表的效度,故放弃这项指标, 用另外的方法进行效度检验。 5 2 关于人际容纳与人格特征的相关 j 2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