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论文)电视民生新闻反思与提升.pdf_第1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电视民生新闻反思与提升.pdf_第2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电视民生新闻反思与提升.pdf_第3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电视民生新闻反思与提升.pdf_第4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电视民生新闻反思与提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i - j 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卫坠坠 e l 期:生竺! :f 摘要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电视新闻的一股新潮流,在蓬勃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也暴 露出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琐碎化、低俗化、负面化等等。电视民生新闻在对真 实环境的再现和社会先进文化的构建中起到了反作用。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 方面是由于媒体的商业化运作,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在“民生新闻”理念 把握上存在错位,片面地认为“展示平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满足观众的收视兴趣”就是所谓的民生新闻,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市井琐闻 的津津乐道者、负面新闻的扒粪者和庸俗无聊甚至低级趣味的传播者。 本文首先揭示出当前这种新闻形式以商业化为初衷和诉求,在精神实质上与 “民生新闻”错位甚至背离,“民生新闻”只是其标榜的一面旗帜。然后,通过 对“民生”、“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等关键词当下涵义的梳理,结合电视新闻 的基本原理,揭示出电视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功能,这是对具体实践进行理论反思 的前提。最后,结合内涵和功能,运用新闻学、传播学、叙事学等理论,对电视 民生新闻运做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恩和研究。 本文力图澄清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在理念上以及实践中的误区,从内涵功能 ( 宏观) 和新闻运做各环节( 微观) 两方面构建一套对提升电视民生新闻起借鉴 作用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反思提升 a b s t r a e t a st l l el a t e s tt r e n di nt h ec u r r e n tt e l e v i s i o nn e w s ,n e w so ft h em a s s e $ a l s oe x p o s e sa s e r i e so f p r o b l e m sf o ri t st r i v i a l n e s s ,v u l g a r i s m , n e g a t i v i t yd u r i n gi t sg r o w i n gp r o c e s s t e l e v i s i o nn e w so f t h em a s t :, e $ i m p o s e san e g a t i v ee f f e c to nr e f l e c t i n gt h er e a lf a c ta n d d e v e l o p i n g t h e a d v a n c i n g c u l t u r e t h e r ea l et w om a i nr e a s o n s o n ei st h e c o m m e r c i a l i z e do p e r a t i o no ft h em e d i aa n dt h eo t h e ri sp e o p l e s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t h ec o n c e p to f n e w so f t h em a s s e s p e o p l et a k ei tf o rg i a n t e dt h a tt h es o - c a l l e dn e w s o f t h em a s s e si st os h o we a c hf a c e to f p e o p l e sl i r e t on a r r a t ep e o p l e so w ns t o r ya n d t oe a t e rf o rt h ed i f f e r e n tt a s t e so f t h ea u d i e n c e i ne v i d e n t l y , i tw i l lr e d u c et h en e w so f t h en l a s s e $ t oat o o lt os p r e a da l ls o r t so fs c a n d a l s c r i m e sa n dp r o g r a m so fe m p t i n e s s a n dl o wt a s t e s f i r s ta n df o l r e m o s t , t h i sa r t i c l er e v e a l st h ef a c tt h a tt h i sk i n do fn e w si nt h ef o r mo f c o m m e r c i a l i z a t i o nf o ri t si n i t i a li n t e n t i o r ta n dp u r p o s ed o e sn o tc o n f o r mt o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o ft h en e w so ft h em a s s e :$ s e c o n d l y , t h ed e f i n i t i o n so f t h en e w so ft h e m a s s e s ”“h u m a n - o r i e n t e d ”h u m a n i t a r i a n i s m ”a sw e l l 鹊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p r i n t i r i l e s o ft e l e v i s i o nj o u m a l i s ma r es t u d i e da n du s e dt ot e l l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f u n c t i o no f t e l e v i s i o ni o u m a l i s mw h i c hs e r v e 硒t h e p r e m i s ef o r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f l e c t i o n n l el a s t b u tn o tt h el e a s t ,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e o r m o t a t i o na n df u n c t i o no f t e l e v i s i o ni o u m a l i s m , t h i s a r t i c l es t u d i e sa n dr e f l e c t so i le a c hd e t a i l e do p e r a t i o no ft h en e w so ft h em a s s e s o n t h eb a s i so f t i l e o r i e so f i o u m a l i s m ,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n a r r a t o l o g y t h i sa r t i c l es t r i v e st oc l a r i f yt h e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e t t r r e n tt e l e v i s i o nl l e w so f t h en l a s s e $ o nb o t hc o n c e p ta n d9 r a e t i e ea n da p p l yb i n a r ya p p r o a c h e so ff u n c t i o n ( m a r o ) a n de a c hd e t a i l e do p e r a t i o n ( m i c r o ) t oe x p l o r eas y s t e mi n f o 嚣r e f e r e n c et o u p g r a d i n gt h en e w so f t h e1 1 3 a s s e s k e y w o r d s :t e l e v i s i o nn e w so f t h ei 1 3 _ a s $ e $r e f l e c t i o n u p g r a d e 2 前言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电视新闻的一股新潮流快速发展,但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 系列问题,主要是琐碎化、低俗化、负面化等,对真实环境的再现和社会先进文 化的构建起到了反作用。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媒体的商业化运作, 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在“民生新闻”理念把握上存在错位,片面地认为“展 示平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满足观众的收视兴趣”就是所 谓的民生新闻,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市井琐闻的津津乐道者、负面新闻的扒粪 者和庸俗无聊甚至低级趣味的传播者。因此理论研究必须结合电视新闻规律揭示 其内涵和所应具有的精神品格,澄清当前实践中理念上的误区,进而建构一套能 对实践起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遍地开花,但是对这一新的新闻形态的理论研究明显 滞后,还主要停留在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个案的分析之上,对“民生新闻”的内 涵也莫衷一是。对于民生新闻的反恩和批判研究多是对现象的描述和概括,至于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是什么、如何对待这些问题等却少有追问。最近,已 有研究者在看到电视民生新闻当前存在的问题之后,指出电视民生新闻应向“公 共新闻”方向发展。然而“公共新闻”的理念在国外尚且论争不断,在中国的特 殊国情下,要运用到电视新闻的实践中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因此本文力求对电视民生新闻加以理论上的思考与论证,为电视民生新闻构 建一个较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为其在实践上的提升提供参考。本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提出目前电视民生新闻所存在的问题:第二章揭示电视民生新闻所应具有 的内涵和功能,这是对具体实践进行理论反思的前提;第三章对电视民生新闻运 作过程各环节进行反思和探索。力图通过二、三章的研究,分别从内涵功能( 宏 观) 和新闻制作传播的各个环节( 微观) 两方面构建电视民生新闻理论体系框架。 第一章首先将电视民生新闻的产生发展置于中国地方电视台发展的大背景 中来考察,指出其实质上是应对地方电视台生存困境的一次新闻突围,以商业利 益为根本诉求。“民生新闻”只是其审时度势打出的一面讨巧的旗帜,为自己寻 找一个合法化的生存空问,至于“民生新闻”的实质涵义和精神品格并未得到深 入的挖掘。因此电视民生新闻从诞生之初就面临着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和理念上的 认识误区,正因为如此,这类节目很容易以“满足观众的收视兴趣”为由在实践 上呈现出低俗化、负面化、琐屑化等问题。当然,电视民生新闻的产生发展也具 有不可磨灭的意义,特别是电视新闻对人特别是普通大众的重视和关照,传播语 态的通俗化、日常化等都是大众传播理念的进步。 第二章试图回答“究竟何为民生新闻”的问题,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 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所标榜的“民生”、“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三贴近”等 理念的梳理发现,在当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民生”、“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等理念的终极目标。进而指出民生新闻的内涵:民生新闻是以优化 百姓生活状态、提升百姓生活质量与精神境界为终极目标,以与所覆盖的地域范 围内的百姓生命、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各领域民生问题为主要题材,以平民意 识贯穿于新闻采集、制作、播出的始终的电视新闻形态。对照这一内涵,当前以 “展示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甚至“琐屑负面化,为主的所谓电视民生新闻只是在 传播语态、外在形式、叙事风格等浅表层次具有了一些“民生新闻”的特质,在 内在品格上是缺失甚至错位的。 第二,从“电视新闻”这个大范畴来审视“民生新闻”的功能。“电视民生 新闻”从属于“电视新闻”这个大范畴,必然受到电视新闻传播规律的影响和制 约。由于电视媒体的直观性、瞬态性、现场性等特征,电视新闻对现实的干预和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因此,结合自身的精神品格。电视民生新闻 应具有如下功能:公共事务的讨论空间、百姓情感的温暖体恤者、社会文化责任 的积极承担者、区域认同的有力推进者。 第三章主要运用内容分析、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电视民生新闻制作中各 个环节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试图从理论的高度给这些问题寻找答案。各 环节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第一,新闻来源。当前电视民生新闻依靠受众的力量采集新闻,并催生了新 闻线人这一职业群体。然而新闻来源转向受众,也带来了新闻职业生态的一系列 变化,“把关”难度加大、新闻品质降低、记者职业精神淡化等问题随之浮出水 面。本文在分析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在新闻来源方面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 新闻来源管理机制的对策,如改变对线人的依赖状态、优化对新闻线索的利用、 建立完善的“固定线人”管理制度等等。 第二,新闻选择。新闻理论认为,新闻选择主要有四大标准,即新闻定义标 准、新闻价值标准、宣传价值标准、新闻法规标准。电视民生新闻在这些标准的 运用上也存在诸多误区,如一些并不属于新闻范畴的琐闻大量充斥电视民生新闻 节目;负面化的新闻价值取向;在新闻价值五要素中片面追求贴近性、趣味性; 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就不应该讲求宣传价值等等。本文运用新闻理论的基本原理, 结合电视民生新闻的内涵、功能界定,对其在新闻选择中各标准的认定和运用方 面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方案:首先要严格遵循新闻定义标准,杜绝虚假新闻,正确 理解民生新闻的服务性,从目前大量播发新闻性缺失的投诉服务类信息向面向百 姓,对民生事件释疑解惑转变;其次,树立正面的、民本主义的新闻价值取向, 灵活把握新闻价值的五要素,体现自身独特的新闻理念;再次,正确理解“宣传 价值”,电视民生新闻不能完全丧失导向功能。 第三,新闻表达。运用叙事学基本原理,分别从故事、话语、叙述三个叙事 学的分析项目对电视民生新闻文本进行分析,指出其主要采用“用带着生活气息 的话语,对以大众作为行为者的民生事件进行微观视角的故事化讲述”的表达形 式。此外,还对电视民生新闻表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主持人进行了研究, 结论是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必须具有三方面的特质:平民化的角色定位、人际化 的个性演绎、人格化的出色点评。 第四,节目评估。当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评估主要以收视率为标准,这种“唯 收视率”的评估标准直接导致了节目片面迎合受众,降低了节目的品位和品质。 节目评估体系作为节目制作的指挥棒,对其发展方向起到重要的反馈、制约作用, 因此要扭转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还必须从效果评价入手,建立一套科 学完善的节目评估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受众意愿指数收视率满意度的 综合指标、专业评价指数专家评估的定量转化和经济效益指数三大指标体 系,前两者是主要指标。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形态,目前虽然存在问题较多,但在新闻理 念上具有诸多创新之处,折射出时代的进步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在我国具有 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进行反思研究的初衷,也正是为了使其更健康地发展。由 于笔者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有限,必定存在诸多幼稚、偏颇、不当之处。针对这 些幼稚、偏颇、不当的反思与批判,不但是电视民生新闻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也是本文作者最真诚的企盼。 4 第一章勃兴与迷惘:以商业化诉求为实质的另类生存 第一节电视民生新闻勃兴的背景解析 从2 0 0 2 年南京零距离开播到近两年此类节目在各地纷纷开办,电视民 生新闻已成为中国电视新闻中的一股新潮流,有学者称其为“中国电视的第三次 浪潮。但无论将其意义和价值拔得多高,我们都应该看到,所谓“民生新闻” 的出现和兴盛,主要背景是在当前的电视竞争格局和大媒介环境下,地方电视媒 体2 面临巨大压力之下的一种“求生存”策略,市场和经济效益是其根本动因。 然而,作为新闻这一意识形态控制最严密的领域,任何革新必须赢得主流政 治的认同才能得以合法生存,因此,契合当下的政治语境和社会环境,这一次新 闻突围被贴上了“民生新闻”的标签。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与发展 ( 一) 南京零距离突出重围 业界和学界普遍把2 0 0 2 年元月 南京零距离的开播视作“民生新闻”诞生 的标志,其实早在9 0 年代初,民生新闻的雏形社会新闻、市井新闻在都市报 和晚报中己初具规模。2 0 0 1 年8 月创办的深圳晶报,更是宣称以“民生新闻” 为主要特色。就电视而言,这种探索也并非一蹴而就,在南京零距离之前, 就已有一些新闻栏目具有了当前所谓“民生新闻”的特质,如1 9 9 5 年开播的北 京特快、1 9 9 9 年开播的成都电视台今晚8 0 0 1 等。但这些节目只是当时一些 敏锐的电视工作者自发而非自觉的行为,未成气候,在宏观上看这样的节目也只 是凤毛麟角。 电视民生新闻的真正领跑者和集大成者还是南京零距离。2 0 0 2 年元旦, 南京零距离在江苏城市频道正式开播,开播第2 周就进入a c 尼尔森南京地 区电视榜,从第3 6 周开始,名列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排行榜第一名:3 2 0 0 3 年1 月至4 月中旬,南京零距离的平均收视率为9 2 ,成为南京地区收视率最高 的电视栏目:2 0 0 4 年广告以1 0 8 8 亿元的价格被买断而成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电视 新闻栏目。4 伴随着收视率和广告额的节节攀升, 南京零距离在南京市民中的影响力 也与日俱增。在一些突发事件的现场,“南京零距离的记者往往会比火警、1 1 0 先到现场,因为一有事,市民就会先打电话给南京零距离。有时候南京零 距离没打到,警车来了,他们还说:不要忙,“零距离”还没到呢。”5 暂且不论 上述现象正常与否,从中足以窥见南京零距离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 二) 从遍地开花到荧屏“民生大战” 南京零距离一路飙升的收视率和迅速高涨的广告额引来了各地各级电视 台纷纷效仿,很多省级非卫星频道和城市台都开始打造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民生新 闻节目,以抢占本市或者是经济、文化发达城市的市场份额。然而这种不约而同 的策略转变最终导致了激烈的荧屏“民生大战”。 众所周知,竞争最激烈的是电视民生新闻的诞生地南京。在南京零距 离诞生以前,南京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在南京地区一枝独秀,但南京零距离 1 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 ,传媒学术网 2 本文所指的地方电视新闻主要是指地面频道( 省级非卫星频道和地方城市台) 的电视新闻。 3 南京零距离收视率惊人现在报纸抄我们) ,南方周末) ,2 0 0 3 8 2 9 4 谢耘耕、周红丰中国电视新闻竞争报告 ,视听界 2 0 0 5 1 5 ( 南京零距离收视率惊人现在报纸抄我们 - 南方周末 ,2 0 0 3 & 2 9 的开播打破了南京电视台的垄断,揭开了南京新闻大战的序幕。很快,南京台积 极迎战,相继推出法治现场和直播6 0 分两个6 0 分钟的栏目来应对。紧 接着,南京台又在2 0 0 3 年3 月推出了9 0 分钟的新闻直播节目直播南京,把 新闻大战推向了高潮。随着直播南京收视率的迅速提升,特别是在1 8 :2 0 1 9 :l o 这一时段收视率的一路领先,迫使江苏台在直播南京开播3 个月后 推出绝对现场。在每天1 8 :2 0 2 0 :0 0 的黄金时段,南京地区的6 个频道, 共有8 档- - , j , 时左右的自制大型新闻栏目同城厮杀。6 这些节目在内容上多以市 民生活、市井琐闻、投诉服务等为主打内容。7 虽然像南京这样激烈的电视民生新闻竞争在其他地区尚不多见,但也已经在 很多城市初露端倪,如浙江杭州,杭州台的两档民生新闻栏目阿六头说新闻 和我和你说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据a c 尼尔森和央视索福瑞的调查,这两 档节目的平均收视率分别突破了7 0 和6 o ( 目前杭州有线网内收看的各档新闻 节目平均收视率在2 5 左右) ,远远高于浙江省台的新闻节目的收视率。8 特别是 阿六头说新闻,该栏目用杭州话方言播报新闻,这种方式虽然引起了一些争 议,但开播不久就创出了1 1 1 2 的高收视率。 二、背景解析:以“民生”相号召的生存策略 这里要探讨的背景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这样 种电视新闻形态产生的背景;二是这种电视新闻形态被定名为“民生新闻”,并 迅速获得认同的背景。很多研究文章都把这两者混为一谈,然而笔者认为,只有 做这样的区分,才能真正把握这种新闻现象的实质。 ( 一) 地方电视媒体陷入生存因境 随着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市场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电视媒体的垄 断地位披彻底打破,各级电视台均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被推到了市场化生存 的风口浪尖上。地方电视台由于先天不足,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受众资源,在 电视媒体内部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四级办电视”的方针给中国电视业带 来了初期的繁荣,但也直接导致了目前中国众多大大小小、级别错综复杂的电视 台之间的混战局面。截止2 0 0 3 年6 月,全国共有电视台3 6 3 座,共播出2 0 9 3 套电视频道。频道数量的激增不可避免地导致观众分流,调查结果显示:2 0 0 2 年,观众家中可接收到的频道数量,全国平均为1 6 个、城镇平均2 4 个。从1 9 9 7 年2 0 0 2 年短短5 年时间里,每户观众平均能够接收到的频道数量增加了一倍。 中央电视台总编室每5 年进行一次的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 9 9 7 年, 全国有l o 9 4 亿人能够看到电视:到2 0 0 2 年,全国的电视观众数量达到1 1 1 5 亿 人,电视观众的数量增长接近极限。9 在全国2 0 0 0 多套节目中,有1 3 个中央电 视台频道、3 个中国教育电视台频道和3 1 个省级卫星频道,共4 7 套节目通过卫 星传输。体制造成了其余近2 0 0 0 套节目因先天不足的资源实力和地域限制,只 能在遍布全国的卫星网络的夹缝中艰难地求生存。 此外,从大的媒介环境来看,电视媒体本身也面l 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放眼 望去,报业飞速扩张,都市报、财经类、娱乐类报纸纷纷兴起,报业集团走向跨 区域的联合,新闻版图和受众规模不断扩大;广播在经历低谷之后,凭借对目标 受众的精准定位开始逐渐复苏,交通频率、经济频率、音乐频率等专业化频道重 6 唐宁,p 南京电视新闻现象”的思考,视听界 ,2 0 0 4 6 7 朱雯、刈红梅从民生新闻看传播理念之嬗变) 视听界,。2 0 0 4 i 谢耘耕、周红丰。中国电视新闻竞争报告) ,视听界,2 0 0 5 1 9 北京大学财经新闻研究中心中田电视新闻竞争报告) 6 新赢得了大量听众;网络新媒体发展势头强劲,其多媒体、交互性、全时性的传 播方式分流了大量的电视观众;号称“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技术日臻完善,3 g 时代指日可待,届时手机电视也将对传统电视形成相当大的冲击。可见电视“第 一媒体”的地位岌岌可危,而在其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地方电视媒体更是面临 着巨大的生存困境。 ( 二) 破釜沉舟的新闻突围 上世纪末,各级电视台之间喧嚣一时的综艺节目之争、电视剧大比拼已经以 “千台一面”的结局而悄悄收场,各家电视台开始重新寻找新的竞争利器,新闻 节目成为必然的选择。c n n 总裁特纳说过,新闻才是未来电视业竞争的真正战 场。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这一预言已经应验,“新闻立台”成为各级电视媒体之 间的共识。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2 0 0 4 年发布的中国电视栏目发展报告显示, 我国电视观众平均每天收看新闻2 8 分钟,除了电视剧外,新闻是最受关注的节 目类型,2 0 0 3 年的收视量占总量的1 5 5 。 在对新闻这一富矿的挖掘中,中央台新闻栏目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发展 报告显示,全国收视率排行靠前的新闻栏目基本都在中央台一套。在相当长的 时间里,地方电视台在黄金时间以转播中央台和省台的新闻节日为主,完全放弃 了新闻竞争,地方电视新闻没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根本不成气候,而这种滞后进 一步扩大了地方电视媒体在竞争中的劣势。 穷则思变,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使地方电视媒体开始在原本“张白纸”的 新闻节目领域寻求机会,因为相对于综艺、专题等其他节目类型而言,新闻节目 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而观众需求和受众面又是最大的,况且新闻节目也直接影 响着频道的影响力。因此在新闻节目上突围是上佳的选择。那么地方电视新闻如 何才能既避开和央视和省台新闻比大、广、硬,又在自己的传播区域内争取最大 多数的观众呢?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充分利用所在地域的新闻资源,抓住新闻 的贴近性和“软”性做文章。可是让原本“上不了台面”的日常生活堂而皇之地 进入电视新闻画面,让原来根本说不上话的平头百姓频频上镜,能行得通吗? 以 当时的新闻观念和新闻环境来看,这样的举动是对传统新闻样式的彻底颠覆,无 异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原地不动只能坐以待毙,所以只能放手一搏。江 苏城市频道总监景志刚在回忆 南京零距离的创办过程中说:2 0 0 1 年冬天,“一 群身陷困局的电视人开始了一次前途未b 的突围”,“忐忑的是我们不知道这次尝 试的成与败”。1 0 可见,创始者进行这样一次新闻突围,实质上是在巨大生存压 力下的破釜沉舟之举。 ( 三) 审时度势打出“民生”旗号 这种新闻样式很快以新鲜、好看而赢得了大量受众,借着节目不断上升的势 头,南京零距离的始创者们于2 0 0 3 年下半年审时度势地打出了“民生新闻” 的旗号,试图将“零距离”的模板与传统电视新闻形态相区别,为自身的新闻实 践寻求学理上的证明和认同,以赢得体制内的合法生存“平民视角”、“民生内 容”、“民本取向”等标签在当时极富号召力,它们与政府“以民为本”的执政纲 领相契合,又符合“三贴近”的舆论政策,“平民精神”也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 社会心理,因此,以“民生”相号召的新闻样式在短期内获得了学界、社会、受 众,甚至是主流政治的一致认可,意义也被迅速拔高。 然而当我们从最初欣喜的狂热中冷静下来,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这类新闻节 目时不难发现,它所展现的内容与它所标榜的精神品质之间是存在较大落差的 m 景志刚,我们改变了什么? ,视听界,2 0 0 4 i ( 后面将详细论述) 。“以民为本”的新闻理念,与其说是电视新闻界一次自发的 伟大回归,还不如说是其为自身“求生存”的新闻实践所寻觅的讨巧标签。 毫无疑问,“民生新闻”的理念闪耀着巨大的时代光辉与进步意义,但就目 前的实践来看,对这一理念的贯彻是存在较大偏颇的。“民生新闻”究竟是什么, 是否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格,这种品格表现 在实践上又应该是怎样的一种面貌? 本文试图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 第二节对传统电视新闻的创新及意义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迅速发展和收视率的节节攀升并非偶然,由于其产生和 发展以“求生存”为根本动因,赢得尽可能多的受众是首要目标,因此促使其必 须从市场和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制作新闻产品。这种思路和理念的转向符合新闻 传播的发展方向,带来了对传统电视新闻多维度的创新,无论是新闻的内容、语 态,还是形式,都呈现出典型的“平民化”或曰“世俗化”倾向。所谓平民化, 就是“以普通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作为新闻的来源和视角,特别注重考虑 大众的接受心理,尊重大众的审美情趣,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的可看性、可乐性”, “电视新闻由贵族化走向平民化,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意义。 一、内容上的创新 ( 一) 平民日常生活事件广泛进入媒介视野,作为独立个体的“普通人” 成为聚焦点 纵观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过程,从内容取向上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 0 世纪7 0 年代末新闻联播到9 0 年代初,以时政新闻、会 议报道和典型宣传为主要内容。此时“人”被淹没在电视媒体的宏大叙事之中, 典型报道中的人物也为了服从意识形态宣传一律陷入高、大、全的模式,失去了 真实与鲜活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独立个体。这一阶段中,“人”被依附于政治和 意识形态,主体性尚未确立,更不用说“普通人”。 第二阶段以1 9 9 3 年东方时空、焦点访谈、 ( 第1 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8 ,第1 1 8 页 ”时统宇,中国电视世纪悖论: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碰撞和紧张) ,新闻传播学前沿 北京广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编。北京广插学院出版社。2 0 0 4 第2 0 0 页 1 朱雯、刘红梅。从民生新闻看传播理念之嬗变,视听界) ,2 0 0 4 i 。在中国电视新闻发展过程中,新闻联播的播报方式一直被尊为正统:主 持人正襟危坐,每分钟的播报字数有严格的规定,语言正规、严肃、书面化。这 是国家级媒体主新闻的播报方式,但毕竟脱离生活,远离大众,难以被老百姓普 遍接受。电视民生新闻立足于社会大众,在新闻的播报方式上进行了通俗化的探 索,使千台一面、严肃有加的电视新闻呈现出了生动、亲切、多样的新面孔。为 新闻走近大众提供了可能。 口语化是电视民生新闻播报中最突出的特点。无论是主持人、出镜记者,还 是解说词都试图用最接近生活原生态的语言进行表达。电视新闻不再是过去庄严 的教化者,而成为与观众平等的一员,用朋友般的、富有人情味的语气娓娓道来。 近来口语化的趋势被演绎到了极至,众多地方电视新闻开始用方言播报新闻。理 论界对此褒贬不一,有研究者认为“标准语言本身就是将新闻与现实间隔开的一 道有效屏障,一口方言的主持人更像是观众身边的朋友,颇具人情味, 是对平民化、个性化主持角色的极端追求。”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方言播报 有损新闻本身的严肃性,是新闻娱乐化的极端表现。笔者认为,对于一些地方色 彩特别浓郁的新闻节目,运用方言播报无可厚非,毕竟给电视新闻提供了一种新 的可能的表达方式,并且这种表达最大限度地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但要注意运 用的技巧,切莫让方言俚语中的一些糟粕污染了电视荧屏,也不要让新闻成为纯 粹的家长里短式的调侃。 通俗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娱乐元素的恰当运用。例如南京零距离曾报道过 两位外地人在南京遇到一好一坏两位“的哥”的事,并一改新闻冷冰冰的面孔, 制作了f l a s h 短片南京人都是活雷锋在节目中播出,激发了观众关于真善 美的热烈讨论。当然,娱乐元素的运用要慎之又慎,否则很容易从通俗走向庸俗。 ( 二) 情节化的故事演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过去的中国电视新闻是由没有多少时效性的画面加上大 量空洞的宣传辞令所构成,新闻中没有细节,没有情节,更没有敌事。而这些正 是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从民间故事和各种说书样式的经久不衰,就足以窥见故事 对于大众的吸引力。特别是在社会急剧变化和个体生存压力日益膨胀的时代,大 众一方面对真实环境的把握力不从心,个体的存在感日渐削弱,因此他们更渴望 从媒体得到近处的、与己相关的真实信息,而非远处的海市蜃楼或是虚幻的麻醉; 另一方面,他们拒绝一切枯燥的模式以及生硬的道德灌输,渴望从栩栩如生的故 事中得到情感的释放和心灵的净化。 电视民生新闻普遍“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报道”的节目语态,很好地满足了 大众对于“真实的故事”或者说“故事化的真实”的强烈需求,使观众在一个个 真实讲述普通人的欢乐与忧伤、希冀与失望、抗争与无奈的故事中确认自我的生 存状态,产生或怜悯、或敬佩、或感动的情绪,给人以独特的价值标准和审美关 照。“而且由于媒体所附带来的权力,使得这一故事的讲述更有底气更有力度, 在民间故事的变体中,在说书人的娓娓道来中,体现的是一种人的关怀、当下关 怀和社会关怀”1 8 三、形式上的创新 ( 一) 现场直播:报道零时差 直播方式的大量运用,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提升了一大步,这是电视民生新 ”7 般乐电视社会新闻:独特社会世俗景观的构筑现代佳括) 2 0 0 4 6 1 0 闻之于中国电视新闻的又一大贡献。南京零距离等节目均采取了开放式直播 的方式,“将演播厅和新闻现场结合起来,随时插入最新的重大新闻和突发实践 的报道,大量运用现场同期声,充分发挥电视新闻声画同步的现场实证性特长” ”相当一部分节目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使新闻现场直播成为了节目的常态,从 “今天的新闻今天报”演进为“现在的新闻现在报”,全面刷新了中国电视新闻 的时间观念。如江苏城市频道的绝对现场。将s n g 连线、音视频传输等技术 全面介入栏目,突出新闻的现场感。在印度洋海啸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派出两名记 者直抵泰国和印尼,利用笔记本电脑做画面剪辑后再利用互联网将已经制作完成 的画面传回节目现场。 李响说:“这些技术是电视和报纸、电台最大的不同,我们一定要解放这方 面的生产力,在目前多介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这是你的杀手锏,这是你的核 心竞争手段。”电视作为以图像为基本载体的媒介,纪实对真实场景的零时 差展现是其核心的优势所在。电视学者李幸曾断言电视的本质是直播,新兴的电 视民生新闻栏目对直播形式的倚重是电视本质的回归,也是对电视核心竞争手段 的进一步开掘。 ( 二) 全面互动:模糊的受众 如果说观众来信、热线电话、短信留言等互动手段的运用使电视新闻改变了 传统的“你播我看”状态,那么,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所带来的全面互动则模糊了 传者和受众的界限,观众空前活跃地参与到节目中来,为节目提供新闻线索,甚 至采集、制作电视画面。光南京零距离就聘请了2 0 多位d v 摄像师作为栏目 的特约记者。依靠观众采集新闻,电视新闻放下了门阶森严的身段,开始将新闻 采集和制作还原给新闻的制造者本人,这实际上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所倡导的 “群众办报”是一脉相承的。 这种还原一方面充实了新闻节目的内容,并使之更贴近市民生活的原生态。 最生动的永远来自群众的生活,市民记者所拍的绝大多数画面都是坐在办公室里 的记者完全拍不到的,在南京零距离每年评比的“年度十大镜头”中,很多 都是由市民记者抓拍到的。 另一方面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市民阶层开始在长期被精英阶层垄断的电视 新闻中拥有话语权,从“沉默的大多数”变成活跃的阶层,他们开始积极地审视 周围的生存环境,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当然,由于电视这一大众传媒担负着 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市民阶层拍摄、制作的新闻要经过把关人的严格筛选和修 改,但这反而更激发他们积极反思,在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审美情趣上多下 工夫,以符合电视媒体的新闻选择标准。 ( 三) 体量扩张:新闻成主角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形式上的另一个显著创新,是打破了新闻节目不超过 3 0 分钟这一约定俗成的原则。南京零距离率先选择6 0 分钟的体量,创始人 景志刚这样解释他们的初衷:“在中国电视界特别是中国电视新闻界,央视的节 目总是被视为效仿的范本,地方台的新闻无论在栏目设置、长度安排,还是结构 布置几乎都是从中央台那儿套过来的。我们之所以选择6 0 分钟的体量,就是试 图突破中国电视新闻栏目的习惯长度,确立重量级的栏目格局,并为栏目提供更 大的信息空间。”从世界范围来看,6 0 分钟的体量也是电视新闻发展的主流。事 1 9 周小普,民生新闻: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表达 中国广插电视学刊2 0 0 5 2 z o 树立新闻栏目的公益品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李响访谈 - 进退之间中国电视新 闻从业人员心态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0 5 ,第1 5 4 页 i l 实证明,这种选择确实使节目内容丰富了,对城市的“表现全面了,饱满了,使 我们有可能为观众提供琳琅满目的超市式的资讯服务。” 更为有意义的是,在体量和内容上形成一定规模的新闻节目渐渐改变了观众 的收视兴趣,使之从电视剧等娱乐类节目转向新闻节目。在2 0 0 3 年南京收视的 一次播前调查中,观众最爱看的节目类型中新闻排名第一。对新闻节目的热衷表 明大众开始积极地介入现实,而不是在虚幻的娱乐中逃避现实。 有学者认为,平民化的电视传播理念和方式如果仅仅存在于谈话、娱乐等节 目中时,这种平民化是不彻底的,只有“当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己任的新闻节 目充满了世俗精神时,则表明中国电视向大众传媒的本质回归”,而且,这种平 民化“彻底打破了新闻的特权和垄断,大大推动了新闻的多元化和民主化进 程,无疑为改变以往意识形态那种逼使大众接受的强迫的方式,提供了行之 有效的路径”。2 2 虽然中国电视新闻的平民化是以市场化和商业化为出场语境的, 但无论这种商业化有多少负面作用,它的现代意义仍然是不容抹杀的。 第三节“民生”旗帜下无法掩盖的商业化实质 “中国电视的任何改革的基本动机和归宿都是为了争得市场,都是对投身所 谓眼球( 注意力) 经济的冲动。”追逐市场和经济效益的脚步,使“民生新 闻”的实践者们来不及也无心对这一概念做深入的探究就匆匆上路。“电视民生 新闻是与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视改革相伴生的一种形式,因而也与以商业文化为 核心的大众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回避的关系。因此,从它的诞生开始,就被蒙上了 一层浓厚的消费主义外衣。”在“民生”的旗帜下,电视民生新闻身上商业化 的烙印仍然清晰可辨。新闻成为生产者用以赢利、大众用以消费的一种商品,而 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也呈现出“文化工业”的特质。 一、表现之一:以收视率为指挥棒的节目运做方式 中国电视商业化的诉求集中体现在以收视率为指挥棒的节目运做方式上。目 前南京电视媒体的自制节目普遍实行收视率考核,“新闻部门的奖金分配、承包 基数都和收视率挂钩,主任和制片人竞争上岗的时候都要提出明确的收视率 奋斗目标,许多部门、栏目在确定承包协议书的时候也都有收视率的考核目标和 奖惩办法。在这种背景下,收视率的高低成为一个栏目、一个频道、一个台节目 质量乃至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2 5 电视节目重视受众市场并没有错,但将 收视率作为惟一的指挥棒则面临着多重的危险。“它在构筑新的新闻样式的同时, 也消解着传统新闻中的一些基本立场。”2 6 电视新闻的信息传播功能和新闻主体 性将有可能被娱乐化所取代,它所折射出来的思想力量与审美价值将被庸俗化和 低格调所消解。 削景志刚。我们改变了什么? ,视听界h2 0 0 4 1 时统宇,中国电视世纪悖论t 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碰撞和紧张 新闻传播学前沿 ,北京广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编,北京广插学院出版社,2 0 0 4 ,第2 0 2 页 ”同上,第2 0 1 页 甜鞠斐,民生电视新闻背后的立场预设) ,紫金网 ; 唐宁,“南京电视新闻现象”的思考,视听界 ,2 0 0 4 6 m 同拍 二、表现之二:“双管齐下”追逐利润 商业化的逻辑归结为两个字那就是“利润”。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利润= 收入一成本,因此要获得高利润有两种手段,一是创造尽可能多的收入,二是将 成本降到最低。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身上,这两种手段双管齐下被发挥到了极至, 甚至不惜践踏新闻的基本准则,无视新闻传播的社会后果。 ( 一) 千方百计寻找“卖点” 电视民生新闻背后的消费主义立场是显而易见的。节目的首要目的是将新闻 商品成功地推销给观众,让其在消费的同时创造广告市场。寻找“卖点”,吸引 眼球,是他们主要的营销策略。在这样的思路下,新闻娱乐化、低俗化、负面化 的问题日益突出。 1 、娱乐化:“新闻情景剧” 娱乐化是与商业化共生的特性。当新闻成为商品,成为大众文化的特定形式 之一,新闻娱乐化的浪潮也就不可避免地席卷而来。在早期追求情节的离奇煽情、 大肆炒作追求轰动效应之后,一种名为“场景再现”的手段将新闻娱乐化推向了 极至。众多民生新闻节日中将事发当时没有拍到的新闻让演员重新“演”一遍, 以“模拟”、“再现”当时的场景,新闻与情景剧、肥皂剧等娱乐形式越来越接近。 新闻的底线真实在娱乐面前被轻而易举地消解,新闻报道与戏剧化虚构之间 的严格界限被打破,电视媒体探究事实真相的理性与使命荡然无存,观众获得真 实信息的行为也被“看热闹”的心态所取代。长此以往,电视媒体的公信力何在? 2 、低俗化:“新闻三级片” 作为文化产品的电视新闻,如果过分强调市场竞争又缺乏有力的调控手段的 话,很容易从通俗滑向媚俗甚至低俗。几乎所有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特别是在 初创期都将诉诸人最低层次的感官刺激作为打开市场的“卖点”,一时间,低俗 新闻的展示令人瞠目结舌,“暗访脱衣舞”、“公关先生调查”、“陪聊女揭密”等 新闻屡见不鲜。在江苏某省级电视台的一档晚间新闻节目中,曾有过这样的报道: 记者假扮成嫖客去揭密所谓“公关小姐”的内幕,与小姐开房间时,隐秘在一旁 的摄像机拍下了小姐脱衣服的过程并将这一幕赤裸裸地搬上电视,甚至没有作任 何马赛克的处理,只是将画面作了模糊处理,但所有景象还是一览无遗。我们不 禁发出感叹,这样的画面究竟是新闻还是三级片? 作为主流文化引导者的电视新 闻究竟要把观众引向何方? 3 、负面化:“新闻群丑图” 传统电视新闻主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很少有负面报道,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 取向则正好颠了个头。有研究者曾对南京地区若干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做过抽样 统计,所有节目中负面新闻均占播出总数的半数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8 0 9 6 。这 些负面新闻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犯罪、灾祸、婚外恋等。”电视民生新闻往往以舆 论监督的名义热衷于负面报道,但不难发现其所“监督”的内容多是个体性、私 人化的,往往与公共利益无关,而且报道中也少见媒体“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 任感,只有对于负面事件的津津乐道。因此负面化倾向最根本的原因是新闻媒体 想以耸人听闻作为“卖点”推销新闻商品。 过去“报喜不报忧”的新闻报道倾向固然无法保障受众充分的知情权,但如 今负面新闻当道的局面更不利于受众对真实世界的把握。电视画面对“假、恶、 丑”的充分展示掩盖了在真实世界占主流的“真、善、美”,助长了社会消极情 绪,损害了所在城市的整体形象;电视新闻屡屡展览的“群丑图”有可能助长受 玎朱雯、刘红梅,从民生新闻看传播理念之嬗变 ,( 视听界 ,2 0 0 4 1 1 3 众的审丑心理,扭曲健康的审美观;更为危险的是,电视镜头对于凶杀、暴力、 血腥等细节的展示有可能在客观上给一些不良行为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